配色: 字号:
养生与修身养德
2014-01-31 | 阅:  转:  |  分享 
  
养生与修身养德

????养生,是当今国人普遍的追求;养德,即提高自己的品德修养,也是社会对人们提出的要求。养生与养德古已有之,重温古贤在养生与养德方面的教诲与实践,在今天不无意义。????所谓养生,又称养身,乃保养身体、延年益寿之道。这方面古人积累经验多矣。《管子.形势解》说:「起居时,饮食节,寒暑适,则身利而寿命益」;《庄子.达生》云:「人之所畏者,衽席之上、饮食之间,而不知为之戒者,险也」;《战国策.齐策四》曰:「晚食以当肉,安步以当车,无罪以当贵」;《荀子.修身》道:「安燕而血气不惰,劳倦而容貌不枯」等等,这些先哲之论不乏科学道理,经受千百年实践检验,堪称经典。养生固然重要,而养德尤胜于其。一个人只重养身而轻养德,养生也难以如愿的。这是因为人的健康与德操大有关联,所以两千多年前孔子就提出「仁者寿」、「有大德必得其寿」的观点。唐代名医孙思邈也言:「百行周备,虽绝药饵,足以暇年;德行不克,纵服玉液金丹未能延寿。」明代龚廷贤在《寿世保元》中云:「积善有功,常存阴德,可以延年。」针对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儒家之道,老子提出「三宝」论:「吾有三宝,持而守之:一曰慈,二曰俭,三曰不敢为天下先,故能器长。」此言与孔子「仁者寿」如出一辙,可谓将养身与养德「高度统一」了。????所以,保持良好的道德情操,是养生首要的一环。诚如唐《孙真人卫生歌》所唱:「世人欲识卫生道,喜乐有常嗔怒少,心诚意正思虑除,顺理修身去烦恼」,明代冯梦龙更在《警世通言》中说「不贪花酒不贪财,一世无灾去害」,堪称修身养生的千古箴言。那些缺乏道德修养的人,那些为名利所累的人,不能活得轻松自如,未老先衰、疾病缠身是必然的事。故而古人云「养生贵在养心,而养心首重养德」。不道德的思想行为虽然不是病毒或细菌,却会通过大脑皮层及内分泌系统起作用,从而导致中枢神经传导受阻,器官功能失常。从社会学的角度讲,说它是一种「病毒」、「细菌」,也不无道理。正如三国时期思想家嵇康在《养生论》中剖析:「服药求汗,或有弗胜;愧情一集,涣然流漓。终朝未餐,嚣然思食;曾子衔哀,七日不饥」,说明中枢神经的作用远远大于医药。这与现代科学研究也是完全吻合的:和谐的社会关系、与人为善的心态能使体内分泌出有益的激素和乙酸胆碱,这些物质能将血液流量及神经细胞调至最佳状态;同时大脑会分泌出一种天然镇静剂,使人获得内心愉悦,缓解精神烦忧。所以世界卫生组织亦将道德纳入健康的范畴。可见,养生必欲养德,养德方能养生,此乃做人的信条;对为官者而言,「常修为政之德」更是莫大的事了!



献花(0)
+1
(本文系疏帘邀月首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