配色: 字号:
古风古韵花苫鼓
2014-02-01 | 阅:  转:  |  分享 
  
古风古韵花苫鼓



陕西农村报





一队队的彩伞伴随着节奏欢快的锣鼓声如彩蝶飞扬,让人们眼花缭乱,这就是有着浓厚的传统文化特色的陕西非物质文化遗产花苫鼓。据了解,花苫鼓一直流传活跃在大荔县石糟乡九龙村、八鱼乡阿寿村一带,是一种少见的由女子击鼓、男子伴奏的民间舞蹈。

表演时,鼓手腹前挂一个扁圆小鼓(鼓的直径约35厘米左右),并用一块长约70厘米、宽约50厘米的彩花绸缎做鼓围子,围遮鼓帮,垂于鼓下,当地俗称“鼓苫子”。“苫”字是当地方言,指用物遮盖的意思。花苫鼓由于鼓手扮相俊秀、服饰华丽,群众又称其为“花鼓”、“花社火”。花苫鼓的“花”指的是妇女们针绣作品,主要是传统形式手工刺绣的服饰小件,如青年妇女穿的十带裙、小孩子的围涎、裹肚等;而苫字指的是覆盖、遮被的意思,鼓就是用来击响发声的鼓,故称为“花苫鼓”。







表演花苫鼓时,女子击鼓、男子击镲敲锣伴奏,另有数十名小娃娃打着彩伞站在鼓手左侧进行游转。花苫鼓表演分行进和场地两种形式。行进表演时,队首有一位老者手舞花秆指挥,女鼓手两人一组,面相对站在队伍中间,单数者边击鼓边退,双数者边击鼓边前进,然后单数进,双数退。马锣、大铙相间成一排排面向鼓手站右侧,社锣、彩伞相间成一排面向鼓手站左侧。表演时人数不限,一般为十至十二面鼓,社锣、彩伞、马锣、大铙均与鼓数相等。

场地演出,又称落场。表演时,舞花秆者站在圆圈中心指挥,鼓手与敲大铙者面向舞花秆者围成两层内圈,马锣、社锣、彩伞依次面向里围成三层外圈,共成为五层圆圈,面对舞花秆者边击边舞,堪称是民间刺绣工艺品的流动展览。花苫鼓节奏沉稳,舞步单一,多以双槌同时击鼓。队形变化严谨、对称。一队队彩伞,五光十色,更增添了表演的地方特色和演出效果。















(李世居)



献花(0)
+1
(本文系pengxq书斋首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