配色: 字号:
中国饼茶产生时代考
2014-02-01 | 阅:  转:  |  分享 
  
中国饼茶产生时代考

安徽农业大学中华茶文化研究所丁以寿

《茶经·七之事》引:“《广雅》云,荆巴间采叶作饼,叶老者饼成以米膏出之。欲煮茗饮,先炙令色赤,捣末置

瓷器中,以汤浇覆之,用葱、姜、桔子笔之。其饮醒酒,令人不眠。”因《广雅》成书于三国魏明帝太和年间,故历

来都据此而认为中国饼茶起源于三国时代。然而笔者研究发现,饼茶并非起源于三国时代,而是产生于盛唐

时期。

一、饼茶非起源于三国时代

历来认为饼茶产生于三国时代,依据便是《茶经》所引“《广雅》云”这段文字,但这段文字不见于今本《广

雅》。笔者经过仔细研究发现,第一,从《茶经·七之事》的撰写体例看,“《广雅》云”这段文字并非《茶经》正文,

而是衍文;第二,从《广雅》撰写体例看,“《广雅》云”亦非《广雅》正文。或是《广雅》注文,抑或是张冠李戴,根本

与《广雅》无关。(详见C茶经)“<广雅>云”考辨》,(农业考古》2000年第4期)“《广雅》云”既非《广雅》正文,依

据,’(广雅》云”所得出的饼茶产生于三国时代的结论就不能成立。此外,除“《广雅》云”这条孤证外,并无任何

茶史材料足以证明饼茶产生于三国时代。所以,有充分理由说,中国的饼茶并非起源于三国时代。

二、唐代以前无饼茶

自汉迄初唐,茶史籍中未载茶叶加工方法。据推测,可能是将鲜叶经日晒、烘干后以收藏。

晋代郭璞《尔雅)"摄,苦茶”注云:“树小如桅子,冬生,叶可煮羹饮。”可见在晋代,人们是用茶树鲜叶或干

叶烹煮成羹汤而饮用。

隋代陆法言《广韵》载:“搽,春藏叶可以为饮。”到了隋朝,人们在春季将茶树鲜叶经过日晒、火烘成干叶贮

藏起来以备饮用。

中唐杨华(膳夫经手录》记:“茶,古不闻食之,近晋、宋以降,吴人采其叶煮,是为茗粥。至开元、天宝之间,

稍稍有茶,至德、大历遂多,建中以后盛矣。”晋宋以迄初唐,吴人以茶树鲜叶烹煮成“茗粥”而饮用,吃“茗粥”也

即是郭璞所说的“叶可煮羹饮”。茶树鲜叶未经加工不能称“茶”,只有到了唐玄宗开宝年间,始有经过加工制

作而成的“茶”,建中以后(中唐)“茶”才盛行。

晚唐皮日休《茶中杂咏》序记:“自周以降及于国朝茶事,竟陵子陆季疵言之详矣。然季疵以前称茗饮者,

必浑以烹之,与夫渝蔬而吸者无异也。”皮日休认为陆羽之前的饮茶,以茶树鲜叶或干叶“浑以烹之”,如同喝蔬

菜汤一样。皮日休实际上与杨华的看法一致,即认为在唐玄宗开元之前(陆羽生于开元21年),所谓茗饮主要

是用茶树鲜叶或干叶烹煮成茗粥、羹汤而饮吸o

总之,在唐玄宗开元之前,或直接用茶树鲜叶烹煮而饮,或将采集的茶树鲜叶经日晒、烘干后再烹煮而饮,

未闻有茶叶加工技艺,更逞论饼茶了。

三、仙人掌茶乃饼茶

李白(答族侄僧中孚赠玉泉仙人掌茶》诗序云:“余游金陵,见宗僧中孚示余茶数十片,拳然重叠,其状如

手,号为‘仙人掌茶’。”

43

茶饼以片论,故饼茶又称“片茶”。郑谷《峡中尝茶》诗有.‘开缄数片浅含黄”,白居易《谢李六郎中寄新蜀

茶》诗有“绿芽十片火前春”,卢全《走笔谢孟谏议寄新茶》诗有“手阅月团三百片”。“数片”、“十片”、“三百片”,

是指茶饼数个、十个、三百个。僧中孚给李白的“茶数十片”,意为茶饼数十个。

唐代饼茶中间有孔,烘干后往往用竹丝穿成串,一串饼茶从数片到数十片不等。茶饼穿成串后片片相叠,

如同人握拳时手指相叠一般,故谓“拳然重叠”。唐代诗人李群玉《龙山人惠石凛方及团茶》诗有“圭璧相压

叠”,圭指方形饼茶,璧指圆形饼茶。无论方茶还是团茶,成串饼茶都是片片“重叠”的。

唐代饼茶,以圆形、椭圆形为主,也有少量方形及其它形状的饼茶。单片圆形或椭圆形饼茶,有似人的手

掌,亦象仙人掌的肉茎,故谓“其状如手”,文人李白遂雅称其为“仙人掌”,一语双关。所谓“仙人掌茶”,实际上

是一种圆形或椭圆形饼茶。

李白《仙人掌茶》诗有“曝成仙人掌”,可知仙人掌茶加工时采用日光干燥。按陆羽《茶经》,饼茶成熟的制

造工序有“蒸、捣、拍、焙、穿、封”,干燥采用炭火烘焙。仙人掌茶采取自然的日晒干燥,则应是饼茶加工的初始

阶段。所以说,仙人掌茶应属早期的饼茶。待中唐饼茶普及之后,玉泉仙人掌茶便无闻了。

四、饼茶产生于盛唐

李白《仙人掌茶》诗有“举世未见之,其名定谁传?”诗序则称:“盖新出乎玉泉之山,旷古未靓。”李白一生漫

游天下,见多识广,却认为仙人掌茶—饼茶“新出乎玉泉之山”,“旷古未觑”,“举世未见之”,这足以说明仙人

掌茶—饼茶确系新出,前无此茶。李白生于公元701年,卒于公元762年,主要生活在唐玄宗开元、天宝年

间(公元713一755年)。由此可知,饼茶当产生于盛唐时期。

孟洗《食疗本草》载:“茗叶利大肠,去热解痰,煮取汁,用煮粥良。又茶主下气,除好睡,消宿食,当日成者

良。蒸捣经宿,用陈故者即动风发气。”“茗叶利大肠,去热解痰”,“茶主下气,除好睡,消宿食”,“茗叶”与“茶”

功用不同。“茗叶”是指茶树鲜叶,可煮成羹汤、茗粥,而“茶”是指经“蒸捣”而成的饼茶。《食疗本草》约撰了八

世纪前期,当唐玄宗开元年间,说明盛唐时期就有随采随制、蒸之捣之而成的饼茶。

陈藏器《本草拾遗》载:“茗,苦搽,寒,破热气,除瘴气,利大小肠。食宜热,冷即聚痰.是茗嫩叶,捣成

饼,并得火良。”将“茗嫩叶”,“捣成饼”,“得火”以制成饼茶。《本草拾遗))约撰于八世纪上半期,当唐玄宗开元、

天宝年间,该书也说明盛唐时期已有饼茶。

杨华《膳夫经手录》认为晋宋以迄初唐,吴人直接采茶树鲜叶烹煮而饮,无“茶”。“开元、天宝之间,稍稍有

茶,至德、大历遂多,建中以后盛矣。”此始于开元、天宝,多于至德、大历,盛于建中以后的“茶”,主要指流行于

唐代的饼茶。

盛唐诗人储光羲(公元707一约760年)有《吃茗粥作》诗,是因为盛唐时期饼茶初起,还未普及,许多地方

仍保留着直接用茶树鲜叶烹煮成“茗粥”而饮49的习惯。

综上所论,中国饼茶并非是过去所认为的起源于三国时代,而是产生于盛唐玄宗开元、天宝年间。当然,

对于盛唐之前有否饼茶,现在既不能肯定也不能否定,在没有确凿的证据证明盛唐之前已有饼茶的情况下只

好存疑。

参考资料:

(1)陈祖桨、朱自振《中国茶叶历史资料选辑》北京,农业出版社,1981.

(2)陈彬藩、余悦、关博文《中国茶文化经典》北京,光明日报出版社,20000

(3)钱时霖(rla国古代茶诗选》杭州,浙江古籍出版社,1989.

44

献花(0)
+1
(本文系江山携手首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