配色: 字号:
自然全美_一个古老而全新的观念
2014-02-03 | 阅:  转:  |  分享 
  
NTSFXYXB2002.1112

彭锋

(北京大学哲学系,北京100871)

[摘要]自然全美是当代环境美学中一个重要的观念,意思是所有自然物在本质上具有全面的、肯定的审美

价值。这种观念乍看起来令人奇怪,但事实上在历史上的不同阶段,在美学家、哲学家、诗人和艺术家那里,都可以找

到这种观念的不同表现。对自然全美观念的认可,不仅会引起美学理论的变革,而且会促使伦理学和哲学基础理论

作出相应的调整。

[关键词]自然美;肯定美学;环境美学;庄子

[中图分类号]B83-069[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3-7489(2002)01-0112-06

2002年3月南通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Mar.2002

第18卷第1期JournalofNantongTeachersCollege(SocialSciencesEdition)Vol118,No.1

[收稿日期]2001-06-22

[作者简介]彭锋(1965-),男,湖南祁东人,北京大学哲学系副教授、哲学博士,主要从事美学原理、中国美学史、现代西方美学

研究。

一般说来,有美就有丑。因此,当当代环境美学

家们提出“自然全美”的主张的时候,人们会觉得十

分诧异。然而,只要我们回顾历史就会发现,自然全

美不仅是一个全新的美学观念,而且是一个古老的

美学观念,在古希腊的皆达哥拉斯学派和中国的庄

子那里,都可以找到它的源头。

一、肯定美学与自然全美

为了对自然全美这个观念有一个明确的认知,

我们不妨从最近环境美学家的主张谈起。

在当今形形色色的环境美学中,卡尔松(Allen

Carlson)和他的肯定美学(positiveaesthetics)产生了广

泛的影响,同时也引起了广泛的争论。什么是肯定

美学?简要地说,就是一种主张所有自然物都具有肯

定的审美价值的美学。卡尔松说,我主张全部自然

世界都是美的,“按照这种观点,自然环境,就它未被

人类触及或改变的意义来说,大体上具有肯定的审

美性质;例如它是优美的、精致的、浓郁的、统一的和

有序的,而不是冷漠的、迟钝的、平淡的、不连贯的和

混乱无序的。简而言之,所有未被人类玷污的自然,

在本质上具有审美的优势。对自然世界的恰当或正

确的欣赏,在根本上是肯定的,否定的审美判断是很

少有的或者完全没有。”[1]

卡尔松的这种主张得到了很多人的附和,如哈

格若夫(EugeneHargrove)用更强的语气说,“自然是

美的,而且不具备任何负面的审美价值”;“自然总是

美的,自然从来就不丑”;甚至断言“自然中的丑是不

可能的”。[2]伽德洛维奇(StanGodlovitch)则将肯定美

学的主要观点总结为两个相互关联的命题:1、自然

中的所有东西具有全面的肯定的审美价值。2、自然

物所具有的全面的肯定的审美价值是不可比较和不

可分级的。[3]

肯定美学的这种主张,或者我们应该将所有的

自然物都看作是“自然全美”,即所有的自然物在本

质上都是美的,或者我们应该将所有的自然物都看

作是美的。前者是一个本体论的判断:后者则是对

一种恰当的自然审美方式的要求,它要求一种恰当

的审美态度,进而要求一种恰当的伦理生活。

肯定美学所主张的这种“自然全美”的观点,初

听起来令人难以置信。因为在我们习惯的对艺术的

自然全美:一个古老而全新的观念

1132002.1NTSFXYXB

审美欣赏中,不仅有肯定的审美判断,而且有否定的

审美批评。有些艺术作品具有很高的审美价值因而

被认为是伟大的作品,有些艺术作品没有什么审美

价值而被认为是平庸的甚至一钱不值。就是在对一

件伟大的艺术作品的审美欣赏中,也不排除对其中

的某些部分或方面作出否定的评价。因此,将所有的

对象全部判断为美的,这对具有审美鉴赏力的人来

说,确实是不可思议的。

然而,当我们回顾历史的时候,会非常惊异地发

现,肯定美学的这种观点,在历史上的各个时期,都

有众多的支持者。

二、古希腊的自然观念

当代环境美学家们所主张的这种自然全美,最

早可以追溯到古希腊的自然观念。吉尔伯特和库恩

在他们合写的《美学史》中,首先从宇宙美开始讲西

方美学史。这似乎预示着,后来纷繁复杂的美的现

象,最早起源于宇宙美这种最朴素的现象;而各种争

论不休的美学理论,似乎都可以还原为宇宙学的产

物。正如吉尔伯特和库恩所指出的那样,“如果我们

想用形而上学的理论来解释人对美的感受性,就应

作这样的解释:世界,就其本性而说,符合人类本性

的感情需要。在古代宇宙学里,正是这种同人的密切

联系,构成了‘宇宙’的一个鲜明特征。对于这些思想

家来说,就象对于艺术家一样,宇宙是一个有生命的

实体:‘万物都充满着神灵’”。[4]

古希腊的这种宇宙全美的思想,在毕达哥拉斯

学派中得到了最典型的表达。在毕达哥达拉学派看

来,宇宙本身就是一种最完美的“天体音乐”(music

ofspheres),“人间音乐(它在提供快感的艺术中居于

首位)实质上只是一种模仿。它的原型是从天体间得

到的和声。这些进行着远距离运行的天体,不仅是自

然体系中的主要实在,即隐藏于自然表面现象之后

的真正宇宙,同时也最好地体现了数学规律”。[4]正

因为所有的自然现象背后都隐藏着和谐的数学规

律,都演奏着一种人们由于习惯而听不见的“天体音

乐”,因此,所有的自然现象无一例外都是美的。这种

思想,在赫拉克利特“按照自然而生活”的名言中也

得到了表现。古希腊著名的“模仿”观念,其最初的含

义正是这种最朴素的对自然的模仿。

古希腊人之所以有这种宇宙全美或者自然全美

的观念,与他们一般的自然观念有着密切的联系。柯

林武德在总结希腊人的自然观念时指出,在希腊人

看来,“自然界不仅是一个运动不息从而充满活力的

世界,而且是有秩序和有规则的世界,他们理所当然

地就会说,自然界不仅是活的而且是有理智的

(intelligent);不仅是一个自身有灵魂或生命的巨大

动物,而且是一个自身有心灵的理性动物”[5]。正是

这种万物有灵的自然观念,构成了古希腊人自然全

美观念的本体论基础。

三、浪漫文学艺术中的自然全美情绪

尽管自从文艺复兴时期确立机械的自然观念以

来,自然全美的观念遭到了很大程度的瓦解。但是,

在文学艺术中,仍然可以发现一种普遍的自然全美

的情绪。尤其是在19世纪英国浪漫主义文艺思潮

中,这种情绪达到了空前的高涨,著名文学批评家勃

兰兑斯在他的名著《十九世纪文学主流》中,将英国

文学卷标上了“英国自然主义”的小标题。他认为:

“自然主义在英国是如此强大,以致不论是柯勒律治

的浪漫超自然主义、华滋华斯的英国国教的正统主

义、雪莱的无神论的精神主义、拜伦的革命的自由主

义、还是司各特对以往时代的缅怀,无一不为它所渗

透。它影响了每个作家的个人信仰和文学倾向。”[6]

华滋华斯等英国浪漫主义诗人对自然的爱是全方位

的,他们表达了一种全面而浓烈的对自然的虔敬,而

不是在自然物中进行美丑区分,对所谓的“自然美”

表达出一种特别的钟爱。他们对自然的描述是如此

全面而写实,以至于他们的作品可以当作博物学和

地理学的著作来阅读。

当然,十九世纪浪漫主义文学思潮中对自然的

钟爱,不仅体现在英国的诗人那里,而且体现在所有欧

洲的诗人那里。因此,勃兰兑斯说:“对于大自然的爱好,

在十九世纪初期象巨大的波涛似地席卷了欧洲。”[6](P.41)

这种自然全美的情绪,还体现在风景画家那里。

在18世纪末到19世纪初的欧洲,自然美曾经被当作

绘画艺术的标准。[7]在19世纪风景艺术家的作品或

其他一些有关自然的文本中,对自然全面的审美肯定

的观点表现得十分清楚。例如风景画家康斯坦伯

(JohnConstable)1821年说过的一句名言,曾经被广泛

引用。他说:“在我的一生中我从来没有看见一件丑的

东西。”[8]在那时,人们之所以有将自然看作本质上美

丽的观念,部分原因是他们越来越认识人类对自然的

干预所产生的负面效果。因此,1857年英国著名文艺

批评家罗斯金(JohnRuskin)曾经对当时的景画家们

发出这样的忠告:只有在超越人类所及的自然中,才

NTSFXYXB2002.1114

能发现确定无疑的美。康斯坦伯还主张,绘画要像科

学那样,对自然进行纯客观的描绘:“绘画是一种科

学,应该像探究科学规律那样来从事绘画。”[9]客观自

然本身就是美的,艺术家要做的工作就是尽力将自然

的美客观地再现出来,而不要画蛇添足,加上个人主

观的东西,因为那些东西相对于自然永恒的美来说,

随着时间的推移,往往会被证明是丑的。

四、环境改革运动中的“自然全美”主张

自然全美的观念,还可以在传统的博物学家那里

找到。特别是在19世纪下半时期,北美出现了环境改

革运动。在那些环境改革运动者那里,普遍存在着自

然全美的观念。例如马修(GeorgeMarsh)在1864年

《人与自然》中提出了两个假设:1.“自然单独存在的

时候是和谐的”;2.“人类是自然和谐的最大破坏

者”。在这本书的开头部分,马修列举了自然对人类的

“多方面的福佑”。马修指出,所有这些福佑“必须通过

艰苦劳作才能获得”,而且“逐步地经过人类的艺术而

变得高贵”,只有一个除外,那就是自然美。自然的这

种福佑,只有被人类所干扰,而不能因人类而变得高

贵。马修指出,这些自然美“即使现在处于它们的退化

状态,也让每一双眼睛为之着迷”;“只有在初生的土

地那里,地球上所有的东西都还纯净美好的时候”,我

们才能充分地、普遍地欣赏到自然美。[10]

人类是自然美的破坏者,除了人类的影响外,地

球上所有的东西都是美的,像这样的观点不仅限于

像《人与自然》之类的学者们的著作。在19世纪末,

它们也是社会改良运动中的关键主张。同为画家、

诗人和社会批评家的莫瑞斯(WillianMorris)在1880

年给公众的一个讲演中鼓吹:

如果我们人类放弃有意识地破坏它的美丽

的话,地球适合居住的表面确实没有一平方里

不是以它自己的方式而美丽的;我认为,对地球

上的美丽的合理共享,是每个人用他应付的劳

动就可以获得的权利。[11]

大约同一个时期,缪尔(JohnMuir)在《大西洋月

刊》上撰文,用同样的观点来推进野地保护:“没有自

然景观是丑的,只要它们是野生的……但是陆地表

面的美正在飞快地消失。”[12]

在20世纪,这些主题尽管既没有充分发展也没

有好好地维护,它们仍然在大众思想意识中扎下了

根。地理学家罗文索(DavidLowenthal)将我们这个时

代的一般观念作了如下的描述:

自然被认为比技巧更优越。最受宠爱的景

观是野生的;被人类改变、干扰或者建筑于其上

的景观,被认为不值得注意或者不值得修复

……环境保护主义者组织将被人类支配的肮脏

的场景与没有人类活动的可爱的自然景观进行

对比……其含义是明显的:人类是讨厌的,自然

是崇高的。[13]

五、当代环境保护主义者的主张

自然世界在本质上具有审美优势这种观点,最

近在讨论环境问题的哲学著作中得到了广泛的表

述。在近来的讨论中,很多人将审美优势,天然之

美,或者一些特别的肯定的审美性质赋予自然事

物。如鲁索(Lilly-MarleneRussow)就主张:

审美价值能够覆盖一个令人惊奇的大范围

的事物:一只老虎显然是美的;一头蓝鲸则令人

惊叹;一只飞鸟可以说是装饰华丽的;一匹阿帕

卢萨马因为它的历史意义而令人兴趣盎然;即

使是一棵土褐色的小植物也可以激起人们的称

赞,因为它以不可思议的方式适应了一个特殊

的环境。[14]

在那些试图分析环境的性质和价值以确定具体

的保护措施的人们中,也有这种观念。如西蒙森

(KennethH.Simonsen)就持这样的看法:

在这个世界上有一些令人惊奇的东西是由

遮蔽而不是由盲目的力量形成的……这也许就

是我们对野生的东西感到惊奇的根源。一旦这

种态度渗透到我们对自然的响应中,我们就会

发出对自然的无限钦赞。对我们来说,所有野生

的东西都有一种颇令人敬畏的感觉。[15]

罗斯通(HolmesRolston)的论说更为雄辩,他断

言:“自然价值更栖息在它们的生命力中,经它们的

奋争和热情之中,在这种意义上我们经常说起一种

可爱的或者不可爱的生命的尊严。或许我们应该说

我们发现所有的生命都是美丽的。”[16]

其他一些当代作者主张一种相对的但更为适中

的观点,他们论辩说尽管不是所有自然世界中的东

西都具有审美上优越性,但是,自然地存在,在根本

上与肯定的审美性质和价值相关。艾略特(RobertEl2

liot)对这种中庸适度的观点作了较详尽的发展,他

明确地说:“我不想持这样的主张:自然是好的,非自

然是不好的。自然和非自然之间的区别,涉及到一种

更为精细的评价方式,而不仅仅是这样简单的区

1152002.1NTSFXYXB

分。”[17]他详细阐述说:“疾病显然是自然的,而且显

然是不好的。诸如大火、飓风和火山喷发这类的自然

现象,可以整个地改变自然景观而且将它们变得面

目全非。”[18]由于有了这样的条件限制,艾略特提出

了这样的主张:“景观的自然性是保护它的一个理

由,是对它的价值的一种判定……环境保护论者所

坚持的自然性只是决定某部分环境的价值的一个因

素。”[18](P.87)

基于对这些有关自然审美欣赏的观点反思,肯努

嫩(AarneKinnunen)将自然美学和艺术美学严格地区

分开来。他主张前者是肯定的后者是批评的。批评美学

允许否定的审美批评,这对艺术来说是适当的;而对自

然来说,只有当它们受到人类的影响才适宜于这种审

美批评。另一方面,肯定美学不卷入任何否定的审美判

断,只是在如其所是的意义上接受或欣赏自然物。按照

肯努嫩的观点,自然美学在根本上是肯定的,所有的纯

真的自然都是美的。他说:“所有自然中未被人接触的

部分都是美的。能够审美地享受自然同判断是截然不

同的。自然美学是肯定的。否定的批评只有当人类的因

素影响到自然的时候才予以考虑。”[19]

六、庄子与自然全美

自然全美的情绪,在中国文化中有更为全面的

表现。我们不仅在古典诗词、山水绘画、园林建筑等

艺术形式中可以看到这种情绪,而且在地理志、中药

学和风水观等实用文化中也可以看到这种情绪。

当然,在中国美学中,自然全美的观念得到最集

中表现的,还是在《庄子》这部奇书中。在庄子看来,

如果从“道”的角度来看,宇宙间的万事万物都是等

齐划一的。这就是庄子著名的“齐物”思想。但这并不

等于说,庄子简单地取消了是非、贵贱、美丑等之间

的差异,或者根本没有认识到它们之间的差异。庄子

所说的“齐物”是有条件的,即要从“道”的境界上来

看,事物之间的各种差别才能取消。“道”有“自然”的

意思。“道法自然”是老子对“道”的一个基本的描述。

庄子完全继承了老子的这一思想。从“道”的层次上

来看,包含了两方面相互关联的意思:事物的自然存

在状态和主体的自然观看方式。

在庄子看来,如果能够“以道观之”,宇宙间的万事

万物就会呈现它们自己的本来面目,就都具有自己独

特的审美价值。因此庄子能够欣赏大鹏和小雀两种风

格截然不同的美,甚至能够欣赏在常人眼光中是奇丑

的事物。如《庄子·知北游》中有一段这样的记载:

东郭子问于庄子曰:“所谓道恶乎在?”庄子

曰:“无所不在。”东郭子曰:“期而后可。”庄子

曰:“在蝼蚁。”曰:“何其下邪?”曰:“在稗。”

曰:“何其愈下耶?”曰:“在瓦甓。”曰:“何其愈下

甚耶。”曰:“在屎溺。”东郭子不应。庄子曰:“夫

子之问,固不及质,正获之问于监市履也,每

下愈况。女唯莫必,无乎逃物。至道若是,大言亦

然。周遍咸三者,异名同实,其指一也。”

东郭子的提问,相当于传统美学对美的提问,即试图

在宇宙万物中找出美之所在。庄子的回答,则是“自

然全美”的回答,即美无所不在。也就是说只要达到

“得道”的境界,宇宙万物都可以被肯定为美的。

庄子的“自然全美”思想,还表现在对“游”的态

度上,即“浮游,不知所求。猖狂,不知所往。游者鞅

掌,以观无妄”(《庄子·在宥》)。用“不知所求”、“不知所

往”来描述“游”的特点,实在是再恰当不过了。但这

段话的关键,还在对“游者鞅掌”的理解上,“鞅掌”有

两种含义,一指众多,一指失容(见郭庆藩《庄子集释》)。

其实这两种含义是相关的。“失容”是因为公事繁多

而不暇整理仪容的缘故(见《辞海》“鞅掌”条)。一般都把

“鞅掌”理解为说明“游”的自由放任,取“鞅掌”的“失

容”义。[20]这种理解无疑是十分准确的。但如果把

“鞅掌”的“众多”义强调出来,也许更接近庄子的本

义,同时能引发我们对“游”作一种新的理解。“游者

鞅掌”,指的是“游”可以多种多样,只要事物达到了

它的本然状态,就自然会“游”。大鹏“抟扶摇羊角而

上者九万里”,是一种“游”,斥“腾跃而上,不过数

仞而下,翱翔蓬蒿之间”(《庄子·逍遥游》),也是一种

“游”;“云将”的“过夫摇之枝”,不同于“鸿蒙”的“拊

髀雀跃”(《庄子·在宥》)。宇宙间万事万物各有其性,只

要让它们展现自己的本性就会呈现出不同的面貌,

这本来是很自然的事情,但世俗之人却不能容忍这

种多样性的存在。所以庄子说:“世俗之人,皆喜人之

同乎而恶人之异于己也。同于己而欲之,异于己而不

欲者,以出乎众为心也。夫以出乎众为心者,曷常出

乎众哉!因众以宁所闻,不知众技众矣。”(《庄子·在

宥》)要容忍这种多样性,首先应该展现自己的独特

性。只有宇宙万物都展现了自己的独特性,多样性才

会呈现出来。所以庄子接着说:“出入六合,游乎九

州,独来独往,是谓独有。独有之人,是谓至贵。”(《庄

子·在宥》)庄子对“众技众矣”的认识,对宇宙万物各

自的个性、独特性的认同,是一种非常现代的思想,

它同后现代主义强调个性、强调物种的多样性的思

和弟

安鸟

NTSFXYXB2002.1116

想具有很大的相似性。

庄子对个性的认同,对丑的欣赏,在中国美学史

上产生极大的影响,以至后来许多书画家都主张“宁

丑毋美”。如清代大画家郑板桥说:“米元章论石,曰

瘦,曰绉,曰漏,曰透,可谓尽石之妙矣。东坡又云:石

文而丑。一丑字则石之千态万状,皆从此出。彼元章

但知好之为好,而不知陋劣之中有至好也。东坡胸

次,其造化之炉冶乎!燮画此石,丑石也。丑而雄,丑

而秀。”(《郑板桥集·题画》)

对这种以丑为美的现象,叶朗解释说:“在中国

美学史上,人们对于‘美’和‘丑’的对立,并不看得那

么严重,并不看得那么绝对。人们认为,无论是自然

物,也无论是艺术作品,最重要的,并不在于‘美’或

‘丑’,而在于要有‘生意’,要表现宇宙的生命力。这

种‘生意’,这种宇宙的生命力,就是‘一气运化’。所

以,在中国古典美学中,‘美’与‘丑’并不是最高的范

畴,而是属于较低层次的范畴。一个自然物,一个艺

术品,只要有生意,只要它充分表现了宇宙一气运化

的生命力,那么丑的东西也可以得到人们的欣赏和

喜爱,丑也可以成为美,甚至越丑越美。”[20](P.127)叶

朗是从宇宙的生命力、一气运化的角度来齐美丑的。

在中国哲学看来,宇宙间的万事万物都是“一气运

作”的结果,都是宇宙生命力的体现,因此,只要它们

还原到本然状态,就都能体现固有的“生意”,因而就

都是美的。日常状态中人们所谓的美丑,只是这种本

然的“美”的不同的形态,不同的风格。

庄子的“自然全美”的观点中,还包含了“不自然

全丑”的思想。《天运》中讲了一个这样的故事:

西施病心而颦其里。其里之丑人见之而美

之,归亦捧心而颦其里。其里之富人见之,坚闭

门而不出;贫人见之,挈妻子面去走。彼知颦美

而不知颦之所以美。

丑人东施摹仿西施之美,其结果是:其乡里的富人因

害怕见她而紧关大门不出来,穷人则干脆带上妻儿

子女远走他乡。对丑人效美所造成的奇丑,庄子极尽

讽刺挖苦之能事。但这并不表明庄子认为丑人就无

可救药,永生与美绝缘。相反,在庄子看来,丑人之美

就在于他本身的丑。只要丑人能正视自己的丑,展现

自己的本然之丑,那就是一种美。《山木》中讲了一个

故事很能说明这个问题:

阳子之宋,宿于逆旅。逆旅人有妾二人,其

一人美,其一人恶,恶者贵而美者贱。阳子问其

故,逆旅小子对曰:“其美者自美,吾不知其美

也;其恶者自恶,吾不知其恶也。”

这个故事似乎可以作这样的解释:一个人如果对一

种值得追求的价值的追求(如自美),容易导致他远

离自身而变得不自然;一个人如果能够对一种不值

得追求的品质的正视(如自丑),则表明他能够正视

自身而自然存在。只要自然,就是美的;而不管多么

“美”,只要不自然就是丑的。

七、现象学视野中的自然全美

最近,张祥龙通过现象学与中国古典思想的比

较研究,也得出了自然全美的思想。张祥龙说:“在西

方传统美学和以这种美学为理论背景的讨论中,尽

管出现过各种关于美的本性和美感经验的学说,但

似乎还没有这样一种看法,即认为事物对我们呈现

的条件本身使得我们的美感经验可能。人们认为某

些事物是美的,某些不美,并给出美学上的理由;或

者讨论为何某种经验有美感伴随,某些则没有。而这

里要说的是,在现象学的新视野之中,那让事物呈现

出来,成为我所感知、回忆、高兴、忧伤……的内容,

即成为一般现象的条件,就是令我们具有美感经验

的条件。换句话说,美感经验并不是希罕的奢侈品,

它深植于人生最根本的体验方式之中。原发的、活生

生的体验一定是‘美’的,含有非概念的领会与纯真

的愉悦。当我们的体验中感不到美时,是因为我们原

本的体验方式蜕化成现成的或二元区别式的了;也

就是说,或是被动接受现成的被给予者,或是‘主动’

地进行观念的规定、意愿的把握,于是,‘使现象能呈

现’的前提虽然仍然在起作用,其本身却隐而不见

了。概念化、对象化的现象不是现象学讲的‘纯现象’

或‘原本现象’,而只是后者的贫乏形态。当我们体验

到纯现象时,是以完整的、原发的方式来体验它们,

而不只是经验到的作为对象的经验之物。”[21]在张

祥龙的现象学视野中,这种“原本的现象”被整个地

肯定为美的。“‘美’或‘意境’并非只是人的心理状态

向某种现成现象的投射所造成的,而是现象本身在

其被构成的势态处天然形成的”。也就是说,美丑的

区分,不是“原本现象”之间的区分,而是“原本现象”

和“蜕化现象”之间的区分。在“原本现象”的原发境

界中,我们见到的全部为美;在“蜕化现象”的日常生

活境界中,我们则见不到美学意义上的美。张祥龙在

阐释王国维的“境界说”时指出:“做词的妙处,不在

于是抒发些什么,描写些什么,铺陈些什么,而在于

构成某种境界,即那超出一切可对象化、现成化的意

1172002.1NTSFXYXB

NaturalPerfection:anAncientTermwithBrand-newConcept

PENGFeng

(PhilosophyDepartment,BeijingUniversity,Beijing,100871.)

Abstract:Naturalperfectionisanimportantconceptinmodernenvironmentalaesthetics.Itmeansthatallnaturalobjectshave

all-sidedandpositiveaestheticvalueinessence.Althoughtheconceptseemsgrotesqueitwasexpressedbyestheticians,philosophers,

poetsandartistsindifferenthistoricalphases.Therecognitionoftheconceptcannotonlygiverisetoinnovationofaesthetictheorybut

alsopromotetheadjustmentinethicaltheoryandbasictheoryofphilosophy.

Keywords:naturalperfection;positiveaesthetics;environmentalaesthetics;Zhuang-zi

义的意境或气象。佳作不在乎合不合法度或现实,通

不通现成的文理或义理,而只在乎‘弄’、‘闹’出个境

界。所以,只要出境界,无有大小优劣之分。”[21](P.392)

我们已经从各个不同的方面显示了自然全美的

主张。当然,如果要充分显示这个主张的合理性,还

需要一些更加深入细致的证明。这些证明可以来自

科学、神学、认识论、实践论等等。限于篇幅的原因,

在这里不可能对这些证明作详细的展开,甚至不可

能给出大致的梗概。我最后想指出的是,自然全美

的观念,不仅涉及环境美学的领域,而且涉及一般的

美学领域,涉及更一般的伦理态度和哲学基础。换

句话说,只要我们认真反省对自然的全面肯定的审

美经验,以往的美学、伦理学甚至更一般的哲学理论

都会遭到挑战。自然全美既给了我们目前这个多元

世界以理论支持,但更重要的是,它似乎又预示了多

元世界背后有一个共同的基础。

参考文献:

[1]AllenCarlson,AestheticsandtheEnvironment:Theappre2

ciationofNature,ArtandArchitecture,NewYork:Routledge,

2000,p.72.

[2]EugeneHargrove,FoundationsofEnvironmentalEthics,

EnglewoodCliffs,NewJersey:PrenticHall,1989,pp.177.184.

[3]StanGodlovitch,‘ValuingNatureandtheAutonomyof

NaturalAesthetics’,BritishJournalofAethetics,Vol.38,No.2,

April1998.p.190.

[4]吉尔伯特,库恩.美学史(上卷)[M].夏乾丰译,上

海:上海译文出版社,1988.

[5]柯林武德.自然的观念[M].吴国盛等译,北京:华

夏出版社,1990.

[6]勃兰兑斯.十九世纪文学主流:英国的自然主义[M]

.徐式谷等译,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84.

[7]参见ArthurLovejoy,“‘Nature’asAestheticNorm,”Mod2

ernLanguageNotes,1927,Vol.42,PP.444-450.

[8]转引自AllenCarlson,AestheticsandtheEnvironement

TheappreciationofNature,ArtandArchitecture,P.72.

[9]转引自RonaldRees,“JohnConstableandtheArtofGe2

ogarphy,”GeographicalReview,1976,vol.66,P.59.

[10]GeorgePerkinsMarsh,ManandNature[1864],Cam2

bridge:HarvardUniversityPress,1965,PP.8-9.

[11]WillianMorris,ArtandtheBeautyoftheEarth:ALec2

tureDeliveredatBurslemTownHallonOctober13,1881,London:

LongmansandCompny,1898,P.24.

[12]JohnMuir,“TheWildParksandForestReservationsof

theWest,”inOurNationalParks,Boston:HoughtonMifflin,1916,

PP.6-7.

[13]DavidLowedthal,“TheAmericanScene,”Geographical

Review,1968,vol.58,P.81.

[14]Lilly-MarleneRussow,"WhyDoSpeciesMatter?"Envi2

ronmentalEthics,1981,vol.3,P.109.

[15]KennethH.Simonsen,"TheValueofWildness,"Envi2

roneentalEthics,1981,vol.3,P.263.

[16]HolmesRolston,"CanandoughtWetoFellowNature?"

EnvironmentalEthics,1979,vol.1,P.23-24.

[17]RobertElliot,"FakingNature,"Inquiry,1982,vol.25,

P.84

[18]Ibid,PP.86-87.

[19]aARNEAKinnunen,"Lounnonestetiikka,"转引自Alen

Carlson,AestheticsandtheEnvironment:TheappreciationofNa2

ture,ArtandArchitecture,P.75.

[20]叶朗.中国美学史大纲[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

社,1985.

[21]张祥龙.从现象学到孔夫子[M].北京:商务印书

馆,2001.

[责任编辑]姚馨丙

献花(0)
+1
(本文系疏帘邀月首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