配色: 字号:
民俗文化中的禁忌语初探
2014-02-05 | 阅:  转:  |  分享 
  
民俗文化中的禁忌语初探

王丽坤

(沈阳师范大学,辽宁沈阳110034)

[收稿日期]2008-01-20

[作者简介]王丽坤(1984-),女,满族,辽宁沈阳人,沈阳师范大学文学院硕士。

[摘要]语言与社会之间存在着一种“共变”关系,语言随着社会的发展不断地发生着变化。语

言禁忌是民俗、民风的具体体现,与社会文化有着密切的联系。人们对于不愿意提及的词语用另一种

语言来表达,这就是禁忌语。

[关键词]禁忌语;产生;分类;民俗文化心理

[中图分类号]H03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6002(2008)03-0079-03

辽宁教育行政学院学报

JournalofLiaoningEducationalAdministrationInstitute

第25卷第3期

2008年3月

Vol.25No.3

Mar2008

任何一种文化都有其禁忌的现象,从而通过文化

的透视我们可以看出一种文化心理。语言存在于文化

之中,反映到交际当中的语言,便形成了禁忌语。在中

国,“禁忌”一词源远流长,早在汉代就已见著于史籍

了。《汉书·艺文志·阴阳家》中便有“及拘者为之,则牵

于禁忌,泥于小数,舍人事而任鬼神”的记载。早在由

东汉郑玄作注而得以传世的《礼记》中也曾记载:“入

竟(境)而问禁,入国而问俗,入门而问讳”(《曲礼》

上)。

[1](P365)

这些史书中所说的“禁忌”的含义即表

示“禁止”、“抑制”或“忌讳”的意思。“禁忌”表现在

语言方面就是语言禁忌,也称“禁忌语”亦或“语讳”。

语讳是一种民俗现象,也是语言现象,亦即民俗语言

现象。语讳学是民俗语言学中的一个分支,以语言的

禁忌、避讳及语讳为研究对象,研究其发生、发展、变

化、构造等机制、规律。

[2](P366)

禁忌语这种语言现象既

不是某一民族文化的专利产品,也不是某一历史阶段

的特殊产物,它是人类社会特有的一种现象,同语言、

宗教、民俗、历史、美学等社会现象都有着密不可分的

联系。纵观人类历史,随着社会的进步,人类文明的发

展,它始终伴随着整个人类社会的言语交际过程,表

现出极强的言语交际功能,同时禁忌语的广泛应用,

深刻地体现出社会民俗文化心理。

禁忌语的分布和应用及其广泛,笔者收集的相关

知识只是冰山一角,但是我也希望本次研究成果能为

民俗文化和语言学的发展提供一定素材,尽自己微薄

之力。

一、禁忌语产生的原因

(一)因畏惧而产生

在朦胧的原始社会,由于生产力低下,在自然面

前人的力量显得那么微不足道。他们“不能将自己从

自然界分化出来,那么他就把所有的自然现象看成是

与自己相类似的活生生的有意识的生物,将自然现

象的变化看成是自觉的行为活动。”

[3](P29)

他们将自

然神化,充满了畏惧心理的他们对于自然界中某些

恐惧事物的语言也显得惊恐不安。对于某些必须表达

的事物,他们采用另一种表达方式,将这种恐惧的心

理寄托在语言上,他们把语言看作一种神灵,这种神

灵可以打败所谓的敌人。如果不合理地使用语言,必

将遭受横祸,因而就产生了语言中的禁忌、避讳现象,

像有关死亡、生病及其他灾祸的语讳就是这样产生

的。

(二)因尊重而产生

随着社会的进步,人们渐渐摆脱了自然的束缚。

因而对于禁忌语的出现也开始由因畏惧而产生转至

因尊重而产生。古老的中国是一个受封建等级制度深

刻影响的国家。君主拥有至高无上的权力和地位。与

君主密切联系的名字也同样颇受重视。因而他们借用

权势来迫使人们尊重其名字,出现了讳“尊”的现象。

周代时就已出现了对帝王名字的忌讳,春秋时期进一

步延伸至讳“亲”。如史料记载:“若有事,则昭王之忌

讳。”郑玄注引郑司农曰:“先王死日为忌,名为讳。”

[4](P818)

“礼不讳嫌名,二名不偏讳。逮事父母,则讳王父

79··

母;不逮事父母,则不讳王父母。”郑玄注:“嫌命谓音

声相近,若禹与雨,丘与区也。”

[5](P1251)

这种避讳现象

制约着老百姓和卑贱者的言语活动,渐渐成为一种道

德规范。同时,统治者还可以通过对其姓名的避讳,进

一步增加人民对他的敬畏,使他的统治政权更加牢

固。当然对于皇帝名字、亲人名字的避讳也体现了对

他的尊敬。在现代社会里,严格、繁琐的名讳规则虽然

基本上已经废弃了,但尊重他人名字仍是基本的道德

准则之一。

(三)因俗而产生

随着人类社会的不断进步,人们对于语言的要求

越来越高。对于语言当中存在的一些俗的现象,人们

就采用雅词来替换。例如,日常生活中的屎、尿、厕所、

瞎、瘸等,而作为客观世界反映物的语言文字中必然

包括这些概念,人们的语言交际也离不开这些概念。

为了避免直接提及这些不雅的词语或文字,人们就采

用拐弯抹角、含蓄婉转的方式来表达它们。例如把

“屎”、“尿”说成“大便”、“小便”,等等。这种因俗而产

生的禁忌语,说明人类在不断的追求优雅、完美的语

言。

综上所述,出于畏惧、尊重、不雅的原因,语言文

字中的某些成分是不可言及或不宜言及的。但人们的

语言交际又离不开这些成分,所以就创造出一些婉转

的、变通的语言文字形式来替代、表示它们,这样就产

生了语讳。

二、禁忌语的大体分类

(一)讳凶求吉

对于具有凶险、厄运、不祥意义的词语,人们怀有

畏惧和憎恶的心理,不喜欢使用和接触。在不得不用

的情况下,就利用语讳方法淡化或避开原词的“凶”

义,甚至以一种“吉”义表达出来。对于死亡的禁忌语

春秋时期就已普遍,中国的汉语中就可以找出许多。

例如古汉语中忌讳直言称死而出现了“卒”、“殁”、

“殂”、“作古”、“下世”等。《国语·晋语四》:“管仲殁矣,

多谗在侧。”之“殁”与《左传·成公十三年》:“天佑其

衷,成王殒命。”之“殒命”都是禁忌使然。对于帝王的

死则称为“山陵崩”、“大行”、“驾崩”、“崩殂”等。现代

常用作死的禁忌语有“安息”、“去世”、“老了”、“走了”

“、停止呼吸”等。行船、打鱼、乘船的人为避灾祸发生,

则不能说“翻”、“沉”、“破”、“漏”以及与这些谐音的

词。例如:就餐时,盘里的鱼已经吃完了一面,要吃另

一面时,则不能说“翻过来”,足可见鱼民心目中惧怕

翻船的心理。

由于人们盼望发财,惧怕破财,因而民间禁忌与

破财有关的词语。比如生意人忌言“折”(有折本之

义),忌言“赔”(有赔钱之义);打麻将忌言“背”(有背

运之义),忌言“书”(和“输”谐音)。这么说在人们的内

心世界中,都在祈求着神灵的保佑,希望幸运之神能

够降临其身。因而哪怕是通过语言上的一些表达,能

够求得心理上的安慰。以上这些禁忌语现象都是出于

人们避凶求吉这种本能的心理或对生活的美好愿望。

(二)名讳

名讳是对于个人名字的避讳。古代的名讳源于对

尊者的敬畏,它是封建社会制度下君君臣臣、父父子

子的礼制秩序的产物。名讳可分为讳“尊”和讳“亲”两

种。讳“尊”就是避君主之名。君主姓名用字讳屡见不

鲜。如“正月”的“正”字为了避秦始皇嬴政的“政”由去

声强行平读为平声,将“正月”改称“端月”,到现在现

代汉语的正月的“正”读zhēng,而不用zhèng。孔子的

儒家思想已在我们的心目中根深蒂固,后人尊称他为

圣人,圣人的名字也列入了避讳的队伍中来。因而孔

子的名字“丘”读作“区”或“休”。讳“亲”即家中长辈人

名用字讳,也就是不能直呼祖先、长辈和尊者的名字。

这在我国许多民族中都是普遍存在的一种“禁忌语”。

汉族无论说、写都忌言祖先、长辈的名字。汉代司马迁

作《史记》因其父名“谈”,便把“赵谈”改为“赵同”。

(三)婚嫁、丧葬中的禁忌语

婚嫁当中有很多禁忌方面的要求,婚姻是一件幸

福而又高兴的事情,寄托了男女双方亲朋好友共同的

祝福。例如:男女双方都不得送镜子,有些地方送镜子

也是放在盆底。直到婚礼结束才能翻开镜子。因为镜

子易破碎,忌应“破镜重圆”之验。婚嫁中好友送礼忌

“送钟”,因为该词谐音“送钟”,还有禁忌送刀、送剪,

唯恐被误以“一刀两断”。新郎去接新娘,车队禁用“奔

驰”和“桑塔纳”,因为取两词的第一字“奔桑”则有“奔

丧”之音,因谐音而不吉利。

在丧葬中也存在禁忌语。在人去世前,都为自己

准备了衣服鞋帽,称为“寿衣”、“寿帽”。因而在贺寿的

过程中忌讳说“寿衣”、“寿帽”。在丧葬品中又忌称“棺

材”、“死人衣服”,棺材通常因忌讳而称为“寿材”或

“长生板”、“六块板儿”。甚至对于死者的朋友都要称

为“生前好友”。把停尸房称为“太平间”。家里亲人去

世了,死者家属要在胳膊上戴黑箍。那么见了面,你不

能问:“你家死人啦?”可以问:“你家谁过去了?”这是

在减轻失去亲人的痛苦。

(四)就雅讳俗

民间把涉及性行为、性器官的词语看作是一种羞

于启齿的词语。人们常常把它与“粗俗”、“污秽”、“不

洁”连在一起。中国人谈论性器官常用“下身”、“下

80··

体”、“私处”、“宝贝儿”、“小弟弟”;汉语中对于性行为

也常用“同床”、“房事”、“云雨”等暗指。每当孩子问及

父母他是从哪来的,父母都回避而不谈,告之“从石头

缝里捡来”,等等。以上这些禁忌主要是与中国的传统

文化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中国历来是一个含蓄、保

守、自律性强的国家,儒家思想根深蒂固,性的行为被

看作是一种不洁的行为,因而在我们的现代社会中,

依然存在谈“性”色变。上厕所称“解手”、“小便”、“更

衣”“净手”。如“叙了些寒温,魏生起身去解手。”

[6]

(P719)

“这场事怎干休,唬得我摸盆儿推净手。”

[7](P1692)

各地地名就俗避雅的现象屡见不鲜。如北京:哑巴胡

同改为雅宝胡同,罗锅巷改为锣鼓巷,裤子胡同改为

库资和库司胡同,裤裆胡同改为库藏胡同,屎壳郎胡

同改为时刻亮胡同。

(五)年龄的禁忌语

即人的年龄到了某些数字的岁数时便不说、少说

或跳过去。比如我国中原一带普遍的岁数禁忌是45、

73、84、100岁。据说,45是和包公45岁时陈州放粮遇险

有关。而民间流传的“七十三、八十四,阎王不请自己

去”的说法,据说孔子73岁终,孟子84岁逝,这两个岁

数连圣人都逃不过,一般的人就更不用说了。至于100

岁,是因为人们认为百岁是人寿之极限,过了极限就

不吉祥了,因此只说99岁。

三、禁忌语体现的民俗文化心理

语言禁忌的根源,恐怕是来自于人们对语言的

“崇拜”心理。他们相信“语言的魔力”,相信语言符号

和它所代表的真实内容之间有某种同一的效应,即

语言之“名”等于物质之“实”,认为它具有一种超人

的魔力,而这些都是缘于生产力落后,畏惧自然的迷

信和愚昧的心理。在这种心理的指导下,禁忌语横空

出世,广而传之。随着社会的发展,文明程度的提高,

人类征服自然、改造自然的能力与日俱增,因而将语

言作为灵物的迷信思想渐渐淡化,这样的禁忌语也

在社会发展的长河中渐渐地流逝。由于人们不断地

追求语言的优雅和完美,对于生活中的一些“俗”语

言现象,如“年龄、亵渎性词语”,都用一些优雅、委婉

的语言来替换。因为交际双方在进行语言交流时,达

到交际目的是一方面,同时更要考虑听话者的感受,

避免说出让其厌恶、反感的词语。这些习俗约束着社

会成员之间文明用语。

民俗是人类社会生活中的一种传承文化的沉积

现象。民俗文化的产生,是在人们认识自然、改造自

然、同大自然作斗争的过程中,互相联系、交流思想

认识和感情而形成的。禁忌语是民俗文化的产物,我

们相信,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文明的不断提高,禁

忌语将最终演变成这一种追求语言美、寄托美好愿

望、协调人民关系的积极有效的语言手段。

[参考文献]

[1]曲彦斌.民俗语言学[M].辽宁教育出版社,2004.

[2]曲彦斌.民俗语言学[M].辽宁教育出版社,2004.

[3][苏]诺维科夫.宗教学教程[M].北京:中华书局,

1962.

[4]周礼[A].十三经注疏[Z].北京:中华书局,1980.

[5]礼记[A].十三经注疏[Z].北京:中华书局,1980.

[6]冯梦龙.醒世恒言[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84.

[7]隋树森.全元散曲[M].北京:中华书局,1964.

[8]范庆华.禁忌语浅论[J].东获学刊,1999(1).

[9]曹志耘.略论语讳的类型与构成[J].韶关大学学报

(社会科学版),1996(3).

[10]江天芳.禁忌语、委婉语和词的联想意义[J].贵州教

育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0(1).

[11]王展采.浅谈禁忌语[J].龙岩师专学报(社会科学

报),1992(2).

[12]董绍克,赵春阳.避讳语初探[J].山东师范大学学报

(人文社会科学版),2007(1).

(责任编辑:宁沈生)

ATentativeProbeintoTabooWordsandExpressionintheCulture

WangLi-kun

(SchoolofLiberalArts,ShenyangNormalUniversity,ShenyangLiaoningChina110034)

Abstract:Thereisrelationshipbetweenlanguageandsociety,thelanguagewhichhaschanged

asthesocialdeveloping.Taboowordsandexpressionscloselygetintouchwithsocialculture.Taboo

wordsandexpressionsisthatchooseanotherwordsinsteadofwordswhichpeoplewouldnotloveto

talkabout.Inthestudyresearchonthekindsoftaboointhedifferentcultureinordertoprobemore

culturementally.

Keywords:thetaboowordsandexpressions;Generating;kinds;Culturementally

81··

献花(0)
+1
(本文系疏帘邀月首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