配色: 字号:
我国民俗文化发展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2014-02-05 | 阅:  转:  |  分享 
  
第32卷第1期

V0l_32No.1

宁夏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

JournalofNingxiaTeachersUniversity(SocialScience)

2011年2月

Feb.2010

我国民俗文化发展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杨玫芳

(宁夏文化馆,宁夏银川750001)

摘要:民俗文化是我国民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但随着历史的进程民俗文化的生存环境逐渐缩小,持

续发展面临着严峻的考验。文化工作者应该对我国民俗文化现状、民俗文化开发中存在的问题及民俗文化发

展趋势进行科学地分析评价,积极参与保护和建设民俗文化,让民俗文化的奇葩绽放于祖国各地。

关键词:民俗文化;现状;发展

中图分类号:G2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1331(2011)01—0156—03

收稿日期:2010—11—16

作者简介:杨玫芳(1968一),女,宁夏文化馆馆员。

民俗文化是伴随着人类社会产生而形成的文

化现象,它是群众千百年来形成的风俗习惯及与

之相对应的活动形式。流传至今的民俗,包括以

下几种类型:一是节日类民俗,如春节贴对联、元

宵节猜灯谜、清明节放风筝、端午节划龙舟、中秋

节赏月、重阳节登高等。二是生产类民俗,如以物

资交流为主,兼有文化艺术表演的庙会,丰收后的

庆贺歌舞等。三是生活类民俗,体现在服饰、饮

食、居住等方面。四是礼仪类民俗,如春节拜年、

结婚典礼、迎宾仪式、送终丧仪等。

民俗文化作为一种具有深厚历史文化基础的

文化形态,深藏着丰富的历史文化内涵与人类生

活价值,它深刻反映着一定地域中广大民众群体

的最为基本的人生需求以及建立在这一基础上的

共同理想、共同情感与共同价值取向,因此绝不可

能完全被现代化的社会文化所湮没、所替代。本

文就中国民俗文化的现状及发展思路略陈管见。



、我国民俗文化发展存在的问题

(一)民俗文化遗失严重

在中国民族文化发展进程中,伴随着民族战

争、民族迁徙、民族融合及现代化、城镇化和全球

化的影响,民间文化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土壤越来

越虚弱了,原本强势的地位已变得极其脆弱,大量

.156.

的民族文化逐渐遗失和没落。如在贵州有三万多

个自然村寨,生活着苗、瑶、布依、侗、水、仡佬、土

家、彝等l7个少数民族,他们完好地保存下来的

民俗文化只占30%,大部分都湮没在历史的记忆

里,其中包括大量优秀的民俗文化。黄河流域是

整个中华文明的发源地,其中河南省是中原文明

的一个有代表性的省份,据《河南民俗志》记载,有

近八成的各种历史上出现过的神话故事、节日、歌

舞、民俗礼仪风尚等没有流传到今天。

(--)民俗文化人才缺失

我国民间文化遗产抢救工程于2005年3月

启动并实施,经过几年的调查、推荐和专家论证与

评定、公示,中国文学艺术界联合会、中国民间文

艺家协会先后决定命名旺堆等166人为中国民间

文化杰出传承人,涉及说唱、刺绣、舞蹈、年画、泥

塑、剪纸、漆艺等等方面。

然而,民间文化杰出传承人工程的开展并不

能掩盖当前我国民间艺人稀缺、民俗文化人才队

伍建设乏力的窘状。随着我国经济的飞速发展,

机械化、高科技取代了诸多效率低下的手工业操

作,民间手工艺也存在着艺人“老年化”、传人“稀

有化”、技艺“衰退化”、发展“迟钝化”的困境。宁

夏民间剪纸、刺绣、泥塑等,一直处于小地摊式小

作坊式的制作加工,没有形成应有的规模,难以发

展与创新,民间手工艺正在逐渐消失。人才资源

的缺失很大程度上影响着民俗文化的持续健康

发展。

(三)民俗文化发展受缚

1.长期以来,民俗文化领域由于受到计划体

制的影响,人们的思想观念、价值趋向、知识结构、

能力结构、工作思路以及运作方式,仍具有明显的

计划经济色彩,导致文化单位较多地强调民俗文

化意识形态的功能,重视民俗文化事业属性,忽视

民俗文化的产业属性。对事业单位企业化运作心

存疑虑放不开手脚。

2.从文化消费的角度来看,也不同程度地存

在着“国家办什么,老百姓就无偿地欣赏什么”的

被动接受状态,文化消费结构单一,消费促生产的

氛围始终没有形成,导致民俗文化发展缓慢。

3.有利于民俗文化发展的有关政策不配套,

在税收、土地、政府补贴、社会融资及建立多元投

入机制等方面还没有完善的配套政策。

4.整个文化体制不健全,机制不顺畅,民俗文

化必然受到影响,缺乏强有力的发展民俗文化的

驱动力。

5.资金投入不足,经营人才缺乏。在民俗文

化基础设施建设资金的投入上,民营资本投资民

俗文化建设的数量仍显不足,特别是缺少大手笔

的项目。另外,民俗文化发展的复合型经营管理

人才严重缺乏

二、我国民俗文化发展对策

(一)建立民俗文化艺术信息库

先进的音像及计算机多媒体技术的普遍运用

为如实记录和永久保存民间艺术提供了极好的平

台。运用多种技术手段,针对各艺术门类的特点

进行分门别类地记录、整理,采取动态和静态、外

部形态和内部蕴含、主体部分和辅助部分相结合

的方法全方位保护。不仅要有充满动感的音像资

料,还要有文字、图片、曲谱等静态资料;不仅要对

各艺术门类的历史渊源、发展演变、艺术特色、风

格特征给予客观描述,还要记录与其生成、发展相

关的民族历史、社会形态、风俗习惯、宗教信仰等;

不仅要对各艺术门类本身这个主体做全面记录,

还要对其工艺流程、制作方法、艺人情况、演出场

所、时间地点、服饰道具、使用乐器等这些辅助部

分做客观如实记录。只有建立民俗文化艺术信息

库,才能全面、客观、科学地保护民俗文化。

(二)营造良好的民俗文化发展环境

1.建立民间文化保护区。凡是有影响力和代

表性的艺术种类,往往集中于某一特定地区和具

有相同生活方式和审美心理的群体中,代代相传,

世世延续。因而,应划定民族、地域特色浓,文化

底蕴深,艺术价值高且原生态特点保存较完整的

地区、乡镇为民间文化保护区。根据其特点冠名,

如“花儿之乡”、“皮影之乡”、“花灯之乡”等,并将

与这些艺术种类文化因素相关的建筑、遗址、实

物、传统风俗等原状保存在所属的村落和环境中,

使之成为“活文化”。但这种保存决非是封闭式、

真空化的,要将它转化为世界共享、为人类服务的

文化资源。除政府部门为其提供表演机会外,还

应与当地的旅游业建立联盟,使之成为集文化传

播与市场经营为一体的旅游文化,使国人和外国

友人在游览自然风光的同时能观赏到传统文化底

蕴深、民族特色鲜明的纯正的民族民间艺术,收藏

到具有中国特色、地方特色的民间工艺品。如此,

民间艺术不仅能娱乐民众,而且可以获得经济效

益,为自身的生存发展找到新的空间。

2.搭建民间艺术表演和展示的“舞台”。传统

节日、民俗活动、祭祀活动是各民族民间艺术集中

表演和展示的大舞台,鲜活多姿的歌舞、戏曲,制

作精美的花船、狮子、花灯,琳琅满目的剪纸、刺绣

等民间工艺品是我国劳动人民智慧和心血的结

晶。但随着乡村城市化、城市现代化的加快,群众

对年复一年、变化甚微的本土民间艺术渐次产生

了审美疲劳,民间艺术备受冷落,趋向消亡。因

此,应在“文化搭台,经济唱戏”的模式下,在节假

日、民俗活动日举办不同类型、不同规模、不同内

容的文艺活动,如社火比赛、花儿歌会、民间艺术

节、旅游节等,使民间艺术在鲜活的状态下得以延

续和保存。

3.着力保护和培养民间艺术传人。民间艺术

的载体和传播者是民间艺人,但目前现状是一些

身怀绝技的民间艺人年事已高却后继无人,随着

艺人的谢世,有些绝活和特技也相继绝迹,这是极

大的憾事。因此,当务之急是培养土生土长热爱

·157·

民间艺术的传人,动员有艺术造诣的民间艺人收

徒传艺,在政策上给予关注,经济上给以补助,精

神上给以慰藉,使民间艺术及民间绝活、特技如接

力棒一样代代相传。

(三)民间艺术的保存要与国民教育相结合

艺术就本质而言,是人的生物性本能与社会

功能相结合的产物,其教育意义是让人们了解艺

术的基本特征,培养其参与能力、欣赏评判能力和

审美能力。通过对不同艺术门类的学习,体验美

感,陶冶性情,净化心灵,唤起国人对民间文化艺

术的热爱,推动民族的团结和凝聚力,加强民族自

尊心和自豪感,这也是提高全民素质重要的一环。

让学生和广大的群众在学习的过程中,去掌握各

艺术门类的特征,领略各艺术门类的魅力,了解其

文化内涵,培养一支既懂得文艺理论知识,又具有

表演、制作能力的队伍,他们便是民间文化艺术的

继承者与传播者。

民俗文化源远流长,具有很高的文化艺术价

值。因此,我们应当保护、宣传好优秀民俗文化,

对其进行科学有效地经营开发,并继承和发扬民

俗文化的魅力之处,更好地挖掘宝贵的民俗文化

资源。

[责任编辑剑冲]

启事

本-?lj2010年第4期刊发欧天发先生的《台湾风刺赋的表现形态》一文,作者来信指出:“因发现部分

文字略有错误,有的是罕用字的问题,有的是我的疏忽。拟请贵刊下期出版时,惠予-T出启事,不知可以

否?”我们对编辑的疏忽深感歉意,也对作者认真负责的态度表示感谢1

1.第107页:“对日据时代的基层头人……地保之恶形恶状加以描摩刺谑”,删节号“……”应改为破

折号“——”。

2.第107页注1:应作卢世标编《李孝廉逢时年表》,见《全台赋》p233((铜贡赋·提要》所引。

3.第108页:“陶醉(笔名)所撰《假曲唱落喉赋》少一“慢”字;“提要云……假曲唱麦落喉”,“麦”亦

当作心部之“陵”。

4.第109页《戒庸医赋》“询五行而不识,诂六气而无知”,当作“询五行而不识,论六气而无知”。

5.第111页注1:“么么尽被包荒”,“么么”音义同“妖魔”。其“么么”第2字应作正体字。

6.第110页:“煎蝇又炒”及注16“qi”之前,皆漏一“蛾”字。

7.第111页:《国语·周语上》也说:“师箴,瞍赋,蒙诵”,“蒙”应作“嚎”。

·158·

献花(0)
+1
(本文系疏帘邀月首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