配色: 字号:
小儿推拿穴位
2014-02-06 | 阅:  转:  |  分享 
  
推拿学科小儿推拿头面部穴位胸腹部穴位腰背
部穴位推脊法从上至下,配天河水,退六腑,推涌泉穴合用可起清热的作用。上肢部穴位
主治:惊风,高热,昏厥。临床应用:掐十宣主要用于急救,有清热,醒神,开窍的作用,多与掐老龙,掐人中,掐小
天心等配合用。主治:急惊风。临床应用:掐老龙主要用于急救,有醒神开窍的作用。
下肢部穴位3、龟尾:位置:尾椎骨端(相当于长强穴)。操作:拇指端或中指端揉,称揉龟尾,。100—300次。
主治:泄泻,便秘,脱肛,遗尿等。临床运用:揉龟尾能通调督脉之气,调理大肠的功能。揉龟尾,揉脐,推上七节骨合
用:腹泻便秘。“龟尾七节,摩腹揉脐”乃小儿腹泻之通法。1、脾经:位置:拇指未端罗纹面。操作:循拇指桡侧边缘,向掌根方向直推或
旋推为补,称补脾经。由指端向指根方向直推为清,称清脾经。100—500次。主治:腹泻,便秘,痢疾,食欲不振,黄疸等症。临床运
用:补脾经能健脾胃,补气血,用于脾胃虚弱,气血不瞳面引起的食欲不振,肌肉消瘦、消化不良等症。
清脾经能清热利湿,化痰止呕。用于湿热重蒸,皮肤发黄,恶心呕吐,腹泻痢疾等症。但小儿脾胃薄弱,不宜攻伐太
甚,一般多用补法,体壮邪实者方能用清法。小儿体虚或正气不足,患斑疹热病时,推补本穴,可使陷疹透出,但
手法宜快,用力宜重。2、肝经:位置:食指末端罗纹面。操作:旋推为补,称补肝经,向指根方向直推为清,称清肝经。100—500次
。主治:烦躁不安,惊风,目赤,五心烦热,口苦,咽干等。临床运用:清肝经能平肝泻火,熄风镇惊,解郁除烦,
多用于惊风,抽搐,烦躁不安,五心烦热等症。肝经多用清法,或肝阴虚者,以滋肾养肝法代之。3、心经:位置:中指末端罗纹面。操作:
旋推为补,称补心经,向指根方向直推为清,称清心经。100——500次。主治:高热神昏,五心烦热,口舌生疮,小便赤涩,心血不足,
惊惕不安等。临床运用:清心经能清热退心火。常用于心火旺盛而致的高热神昏,面赤口疮,小便短赤等。临床
中多与清天河水,清小肠合用。补心经一般用的很少,多以清为主。4、肺经:位置:无名指末节罗纹面。操作:旋推为补,称补肺经,向
指根方向直推,称清肺经,100——500次。主治:感冒,发热,咳嗽,胸闷,气喘,出虚汗,脱肛。临床运用:补
肺经能补益肺气,用于咳嗽气喘,虚汗怕新华通讯社的肺经虚寒证。清肺经能宣肺清热,疏风解表,化痰止咳,用于外感发热,咳嗽,气喘,痰鸣等
肺经实热症。5、肾经位置:小指末节罗纹面。操作:从指根向外推为清,从指尖向里推为补,也就是主向心为补,离心为泻。主治:
先天不足,久病体虚,泄泻,遗泥沙,虚喘,膀胱湿热,小便淋沥刺痛等。《幼科铁镜》中说:“肾水小指与后溪,推上为清,下补之,小便闭
迟清之妙,肾虚便少补为宜,小指正面属肾水。”6、大肠:位置:食指桡侧缘,自食指尖至虎口成一直线。操作:从食指尖直推向虎口为补
,从虎口向指尖推为清。操作100—300次。主治:腹泻,脱肛,痢疾,便秘。临床运用:补大肠能涩肠因脱,
温中止泻,用于虚寒腹泻,脱肛等病症。清大肠能清利肠腑,除湿热,导积滞,多用于湿热,积食滞留肠道,身热腹痛,痢
下赤白,大便秘结等症。。7、小肠:位置:小指心侧边缘,自指尖到指根成一直线。操作:从指尖直推向指根为补,反之为清。操作1
00—300次。主治:小便赤涩,水泻,遗尿,尿闭等。临床运用:清小肠能清利下焦湿热,泌清别浊,多用于
小便短赤不利,尿闭,水泻等症。推小肠与清天河水同用:心经热症,移于小肠的小便短赤症。补小
肠与揉丹田合用:治多尿,遗尿症。8、四横纹:位置:掌面食中无名小指关节第一指间关节横纹处。操作:拇指甲掐或四指并拔从食指横纹
处推向小指横纹处,称推四横纹。掐揉各5次,推100—300次。主治:疳积,腹胀腹痛,气血不和,消化不良,惊风,气喘,口唇破裂。
临床运用:本穴掐之能退热除烦,散瘀结,推之调中行气,和气血,消胀满。临床上多用于疳积,腹胀,气血不和,消化
不良症。四横纹常配合补脾经,揉中脘合用。在四横纹处用毫针或三棱针点刺放血治疳积效果好。9、胃经:位置:拇指掌面近掌端第一
节。操作:旋推为补,向指根方向直推为清。100—500次。脘腹胀满,发热烦渴,便秘纳呆等胃肠实热症。补胃经
能健脾胃,助运化。补胃经,补脾经,揉中脘,摩腹,按揉足三里配合应用:脾胃虚弱引起的消化不良,纳呆腹胀,腹泻等症。10、板门:位
置:手掌大鱼际平面。操作:指端揉,称揉板门或运板门。用推法自指根推向腕横纹,称板门推向横纹,反之称横纹推向板门。次数100—30
0次。主治:食积,腹胀,食欲不振,呕吐,腹泻,气喘,嗳气等。临床运用:揉板门能健脾和胃,消食化滞,运达
上下之气。用于乳食停积,食欲不振或嗳气,腹胀,胀泻,呕吐等症。板门推向横纹能止泻,横纹推向板门能止呕吐。11、内劳宫位置:掌心
中,屈指时中指无名指之间中点。操作:中指端揉,称揉内劳宫。(又叫水底捞明月),揉100—300次,运10—30次。主治:发热,
烦渴,口疮,齿龈糜烂,虚烦内热症。临床应用:揉内劳宫清热除烦,用于心经有热而致的口舌生疮,发热,烦渴等症。
运内劳宫,运掌小横纹,揉小天心,是运内劳宫的复合手法,能清虚热,对心肾两经有热最宜。12、内八卦:位置:手掌面,以掌心为贺主,
从贺心至中指根,横纹约2/3处为半径所作圆周,或掌心内劳宫的周围。操作:按顺时针方向或逆时针方向用运法,称运内八卦,或掐运八卦,
掐3—5次;运100—300次。主治:咳嗽痰喘,胸闷纳呆,腹用呕吐等。临床应用:运内八卦能宽胸利膈,理气
化痰,外滞消食,多用于乳食内伤,腹胀纳呆等症。临床上常与推脾经,推肺经,揉板门,揉中脘配合应用。13、十宣(十王)位置:十指尖
指甲内赤白肉际处。操作:用掐法,称掐十宣,5次。14:老龙:位置:中指甲后一分处。操作:用掐法,称掐老龙,掐5次。
河南中医学院推拿学郭现辉常用穴位概述:小儿推拿穴位中,一为经络学说中的十四经穴和奇穴,二为小儿推拿本
身所具有的特定穴位。小儿特定穴位具有以下三方面的特点:(1)小儿推拿特定穴位不仅有如孔穴点状的特点,还有线状(如三关,六腑)和
面状(如腹,五指节)等。(2)小儿推拿特定穴位大多数分布在头面和四肢(双手居多),方便了取穴和手法操作的治疗。(3)小儿特定穴
位不象十四经穴那样有线路相连成经络系统。1、攒竹:(天门)位置:两眉中间至前发际成一直线。操作:两拇指自下而上交替直推称推攒
竹,又叫开天门,次数30—50次,若自眉心推至囟门,则称为“大开天门”。主治:外感内伤诸证。临床运用:推攒竹疏风解表,开窍醒
神,镇静,对于外感发热,头痛等症,多与推坎宫,揉太阳合用。烦躁者与清肝经,按揉百会合用以镇静安神。2、坎宫:位置:在两眉上,
自眉头至眉梢成一线。操作:两拇指自眉心向眉梢作分推,称推坎宫,30—50次。主治:外感发热,惊风,头痛,目赤痛。临床运用:推
坎宫能疏风解表,醒脑明目,止头痛。推攒竹,推坎宫,揉太阳合用:治疗外感发热,头痛,推坎宫,清肝经,掐揉小天心,清天河水合用:目赤
肿痛。3耳后高骨:位置:耳后入发际骨下凹陷中。操作:拇指按或揉,称按或揉耳后高骨,30—50次。主治:头痛,惊风,烦躁
不安。临床应用:按高骨能疏风解表,治感冒头痛。推攒竹、推坎宫、揉太阳、推调用:安神除烦,治神昏烦躁。4天柱骨:位置:颈后
发际正中至大椎穴成一直线。操作:用拇指或食中指自上而下直推,称推天柱。100—500次或用汤匙边蘸水自上向下刮。主治:呕恶,
项强,发热,惊风,咽痛等。临床运用:推、刮天柱骨能降逆止呕,祛风寒。推板门,揉中脘,推天柱骨:呕恶。拿风池,掐揉二扇门合用:外感
发热,颈项强痛。1、胁肋位置:从腋下两胁至天枢处。操作:以两手掌从两胁腋下搓摩至天枢处,称搓摩胁肋。次数50—100次。
主治:胸闷,胁痛,痰喘气急,疳积,肝脾肿大。临床运用:搓摩胁肋,性开而降,能顺气化痰,除胸闷,开积聚。2腹:位置:腹部。
操作:沿肋弓角连缘或自中脘至脐,身两旁分推,称为分推腹阴阳。掌或四指摩称摩腹。次数:分推100—200次,摩5分钟。主治:腹痛
,腹胀,消化不良,呕吐恶心。临床运用:摩腹,分推腹阴阳能健脾和胃,理气消食,在临床中摩腹,按揉足三里,捏脊全用还可用于小儿保健,
起经壮身体,健脾和胃,消食的作用。3脐:位置:肚脐。操作:用中指端或掌根揉,称揉脐,指摩或掌摩称摩脐。揉100—300次,
摩5分钟。主治:腹胀,腹痛,食积,便秘,肠鸣,吐泻。临床运用:揉脐,摩脐能温阳散寒,补益气血,健脾和胃,消食导滞,用于腹泻,
便秘,腹痛疳积等症。揉脐,摩腹,推上七节骨,揉龟尾合用:治腹泻,消化不良,临床中一般是从脐向下推叫清脐,从脐向上推叫补脐。补脐法常
用于治疗脾虚泄泻症。4丹田:位置:小腹部,脐下2—3寸间。操作:用指揉或用掌揉,称揉丹田,摩丹田。揉50—100次,摩5分
钟。主治:腹泻,腹痛,遗尿,脱肛,疝气,尿潴留。临床运用:揉摩丹田能培肾固本,温补下元,分清别浊。与补皮肤经,推三关,揉外劳合
用:腹痛,疝气,遗尿,脱肛等症。摩或揉丹田,推箕门,清小肠合用:治疗尿潴留。5肚角:位置:脐下2寸,至两旁大筋(相当于石门
穴)操作:用拇指食中三指作拿法,称拿肚角;或用中指端按,称按肚角。主治:腹痛,腹泻。临床运用:按拿肚角,治疗各处原因引起的
腹痛,特别是对寒痛、伤食痛效果更好,一般拿3—5次即可。为治腹痛之要法。1、脊柱:位置:大椎至长强成一直线。操作:用食中二
指面自上而下作直推,称推脊,一般100—300次。用捏法自下而上作捏法称捏脊,一般3—5遍。主治:发热,惊风,夜啼,疳积,腹
泻,呕吐,腹痛,便秘等。临床运用:捏脊法可调阴阳,理气血,和脏腑,通经络,培元气,具有强身健体的功能。与补脾经,推三关,摩腹,按揉足三里配合,可疗小儿疳积,脾虚泄泻,便秘,四肢无力面黄肌瘦及先后天发育不足的慢性病症。2、七节骨位置:第四腰椎至尾椎骨端(长强)成一直线。操作:用拇指桡侧面或食中二指面自下向上或自上而下推,分别称为推上七节和推下七节。100—300次。主治:泄泻,便秘,脱肛。临床运用:推上七节骨能温阳止泻,多用于虚寒腹泻,久痢等症。推上节,按揉百会,揉丹田合用:气虚下陷的脱肛,遗尿等。推下七节骨能泻热通便,用于肠热便秘证、痢疾等症。
献花(0)
+1
(本文系河南咳喘网首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