配色: 字号:
黄帝内经论养生之道1
2014-02-08 | 阅:  转:  |  分享 
  
《黄帝内经》论养生之道



《索问·上古天真论》中指出“上古之人,其知道者,法于阴阳,合于术数,食饮有节,起居有常,不妄作劳,故能形与神俱,而尽终其天年,度百岁乃去。“笔者以此为基础,诠释对中医养生的认识,使古老的中医养生之道发扬光大,为当今人类的健康造福。《黄帝内经》中的法于阴阳云:“提挈天地,把握阴阳……”,这一理论作为养生防病的思想,更主要是要认识到自然界变化的规律。并遵从这一规律。从而减少疾病的发生。因此《黄帝内经》中明确提出的观点。这一观点主要阐明了“气候与养生长寿”的关系和“环境对养生长寿”的影响。《素问·四气调神大论》中具体论述了,四时阴阳的盛衰消长,表现为自然景象、气候各异,使万物生长收藏。在自然界中,人必须要适应四时之气,方能使自身的阴阳之气得以平衡。又以顺四时而养生长收藏之气来论述“法于阴阳”的精神实质。如《素问·四气调神大论》云:“春三月,此谓发陈,天地俱生,万物以荣,夜卧早起,广步于庭,被发缓行,以使志生”,以适应阳气的生发,生机萌动,万物生发欣欣向荣的自然景色,人类精神活动要愉快无杀罚夺之意,即为“养生之道”。“夏三月,此谓蕃秀,天地气交,万物华实,夜卧早起,无厌于日”,以适应夏季阳气的隆盛、万物蕃秀之特点,精神焕发,热情洋溢,亦谓“养长之道”。“秋三月,此谓容平,天气以急,地气以明,早卧早起,与鸡俱兴”,万物收成,天气劲急,地气清肃,阳气收敛。则应早卧早起,意志安宁,精神收敛于内,以缓解秋天的肃杀之气对人体的影响,即“养收之道”。“冬三月,此谓闭藏,水冰地坼,无扰乎阳,早卧晚起,必待日光”,阳气闭藏,必得太阳升起方可起床,方可避免阴寒之气的侵袭,故日:“去寒就温”,即“养藏之道”。总之,所述是对“法于阴阳”养生原则的全面阐释,也是人们最应遵循的养生法则。《黄帝内经》中的和于术数《素问·上古天真论》提出“合于术数”是养生重要法则之一。合,即为调和。术乃为修生养性之法。“合于术数”是指要掌握养生健体之术,中医养生术,种类繁多,有走路、导引按摩、叩齿漱津、五禽戏、太极拳、气功等。尽管名目繁多,其目的是通过运动而达到健体强身、延年益寿。古人早就意识到“生命在于运动”。《吕氏春秋》提出:“流水不腐,户枢不蠹,形气亦然,形不动则精不流。精不流则气郁。”华佗更明确指出:“人体欲得劳动,但不当使报耳动摇则谷气消,血脉流通,病不得生,譬犹户枢,终不朽也。”所以他根据古代导引法,模仿禽兽特点而自创“五禽戏”。孙思邈针对老年特点提出“养性之道,常欲小劳,但莫大疲极强所不能堪而。且流水不腐,户枢不蠹,以其运动故也。”这是对《黄帝内经》“形劳而不倦”的进一步发挥。《黄帝内经》中的食饮有节两千年前,《素问·藏气法时论》已为人们总结提出了一些合理的膳食。如“五谷为养,五果为助,五畜为益,五菜为充。气味和而服之,以补精益气”。这个食谱有主食,有副食,而且阐明了各自的作用。五谷:稻米、麦、薯、小米之类为主食,含有丰富的碳水化合物,为人体提供了必须的热量与能量;五果、五菜为副食,为人体提供了多种维生素、纤维素及微量元素,在新陈代谢中是必不可少的。五畜:猪、牛、羊、鸡之类为人体提供了必须的蛋白质、脂肪和各种氨基酸。因此“谨和五味”是食饮有节的重要方面。另外“饮食自倍,肠胃乃伤”,是指饮食过量而会伤害人体的肠胃功能影响消化。过度贪凉致使中焦寒盛,也可引发多种病症。如指出,寒凉饮食入胃是导致咳嗽的重要内因,《素问·生气通天论》“阴之所生本在五味,阴之五宫伤在五味”,人赖饮食五味以充养精神元气而维持正常生命活动,五味不调和便可伤及五藏,故谨和五味便可气血流通,筋骨强劲,五藏安和,而健康长寿。《黄帝内经》中的不妄作劳介绍的养生长寿之道,不妄作劳。作劳即劳作,包括劳力、劳心、房劳等方面。含义有三:其一是要有劳有逸,劳逸适度;其二是告诫人们不要违背常规地劳动,注重道德养生;其三是节制“房事”,不要妄泄肾精。而那些“以妄为常,醉以入房,以欲节其精者”是造成早衰的重要原因。如注意上述诸多方面,便可成为一个具有很高道德修养、精神饱满、体力充沛的人。如不注意道德修养、违背常规地劳动、不节制房事、不注意保护自己的。肾精,必然会造成身体虚弱。加速衰老。《黄帝内经》中的起居有常起居,就是指作息。有常,是指有一定的规律,起居有常即要求人们生活有规律。《素问·四气调神大论》根据季节变化制定了与之相应的作息制度:春季“夜卧早起,广步于庭”、夏季“夜卧早起,无厌于日”、秋季“早卧早起,与鸡俱兴”、冬季“早卧晚起,必待日光”。人们只有起居有常便有助于身体健康,减少疾病发生。反之则会半老而衰。《黄帝内经》中的地理环境与养生长寿《素问·五常政大论》有这样的记载:“一州之气,生化寿夭不同,其故何也?岐伯臼:‘高下之理。地势使然也。崇高则阴气治之,污下则阳气治之。阳胜者先天,阴胜者后天,此地理之常,生化之道也‘、‘高者其气寿,下者其气天,地之小大异也,小者小异,大者大异。”‘其意思是说居住在空气清新,气候寒冷的高山地区的人多长寿。因为高者气寒,植物生长缓慢,生长期长,寿命也就长,下者气热,植物生长较快,寿命也就相应短促。从现代医学观点看,在高山寒冷地带生活的人,因其体内代谢过程缓慢,故能长寿。反之,生活在气候温热地带的人,新陈代谢加速,故生命相应缩短。《黄帝内经》中的恬愉为务《素问·上古天真论》提出,上古圣贤养生之道是“内无思想之患,以恬愉为务”、“智贤而少欲,心安而不惧”、“嗜欲不能劳其目,淫邪不能惑其心”、“适嗜欲于世俗之间,无恚嗔之心”,即胸怀开朗,性情乐观,减少欲望,不畏威胁,不受利诱,对人友爱。做到这些就可以“度百岁而动作不衰”,如果经常悲哀忧愁,“喜怒不节”,就会“生乃不固”而影响寿命。《黄帝内经》中的治未病“治未病”是中医的一贯主张。《素问·四气调神大论》云:“圣人不治已病治未病,不治已乱治未乱。……夫病已成而后药之,乱已成而后治之,譬犹渴而穿井,斗而铸兵,不亦晚乎!”可见古人在两千年前就认识到预防疾病的重要意义。因此对于我们医务工作者,要做好预防疾病,做到“未病先防,既病防变”即没病防病,有病时要注意疾病传变,对疾病做到早期预防、早期治疗。摘自:《中医药学刊》一、磕头法磕头,顾名思义就是磕头,学道本无门,磕头先无害。可是,我们练的磕头不是头碰地,而是头叩手背,就像是我们趴正在桌上打盹时将额头压正在手背上的感受。然后按叩头的样女,以额头部门(鼻根至前发际线)碰击手背,幅度和力度厚此薄彼,本灭由轻而沉的准绳。昂首再叩时要无西医摄生一个头后仰的动做,每15次为一小节。接灭从鼻根到下巴悄然碰揉手背,每频频10次为一小节,碰揉时面部一曲取手背相贴进行(碰揉时频次要快。如震颤一般),两节为一组。如斯可使任督二脉正在头部顺接,为打通任督二脉的第一步(高血压患者久不练此功)。二、震动尾闾法先双腿盘立。双脚微盘能交叉即可,然后用脚掌外缘骨用力坐立(坐的过程外膝盖不成触地)。阿谁体例不需要完全坐立起来,只需臀部离地10至30厘米就行。因为沉力做用,臀部落地时反好使尾骨碰击地板,阿谁动做就完成了。那类碰击面积较大,平安无痛。为保万无一掉,起头臀部可垫棉垫,坐起的幅度也宜由小到大,或面前无人帮手拽起也可,次要目标就是要震动尾骨,使任脉会阳穴取督脉长强穴得以顺接。那是打通任督二脉的环节一步(无骨结核、骨量松散及急性腰扭伤者,忌用此法)。别小看那一坐一立。坐时吸气使零个脊椎督脉气冲灌顶,落下呼气时天然气沉任脉丹田,乃意图而不用力妙法。那对妇科病、肛肠病无立竿见影的结果,还可强壮肝肾功能,且能降压安神,医乱腰膝痛苦悲伤。只需锻炼时从容缓和,不急不躁,锻炼后城市无力量大删的感受。三、壁虎爬行法我们都看过壁虎或诸如蜥蜴、鳄鱼的爬行吧,本节阿谁动做就完全按照它们来进行,爬行得越像越好。可是正在地板上练时不用实的往前爬,若是实的向前挪动了,那就必然是四肢正在用力,而阿谁锻炼法四肢是不用力的。所无动做的完成虽然次如果靠胸腹和腰的力量,但我们却不成把认识集外正在那里,而当集外正在爬上——此时你就是一只壁虎,天然放松得像壁虎那样去摆动肢体就可以或许了。记住壁虎的所无动做都要无,因为你就是一只壁虎。爬时大腿内侧和上肢内侧以及胸腹部城市间接接触地板,所以要寄望为防行地板过凉、皮肤擦伤等问题,当先无些简单的防护法子。此法次要用来打通任脉,对加强五净功能结果卓著,出格对肝净无很好的养护做用,对肠胃疾病、便秘、妇科病痛经、不孕等诸症都无很好的疗效,减肥消脂的做用也很是较着。任脉乃阳经之海,分调阳经各脉,对于更年期妇女尤为主要。四、踏步摇头法放松仰卧于地板,两手抱于颈,仿佛要做仰卧起立,头略微抬起,现正在我们起头做本地踏步的动做。脚跟贴灭地板,两脚一收一伸踩灭虚空,做本地踏步的动做就对了。动做不要大,同时头随灭脚的伸缩而向左左摆动,收左脚时头向左摆,收右脚时头向右摆。阿谁动做次如果锻炼零个脊椎,也就是督脉。督脉是阳经之海,分摄各条阳经,可以或许升发人体阳气。所以阿谁体例只需练上几下,就会让人满身烧、气血兴旺,出格对于肾净无很好的强壮做用,且血通络做用很强,可医乱虚寒及腰腿病,对心净及脑供血不足的人结果较着,对于类风湿性关节炎也有很好的医疗作用。不外要寄望的是,练此法时脊椎供血很是兴旺,反是要打通督脉,可是无些人脊椎持久无瘀血阻畅,或侧弯,或膨出,或钙化,那时就会感应脊椎某些部位会发生一些较强烈痛感,也就是好血正在冲击那些病灶。不必担忧,那类痛感很快就会过去。为了使锻炼愈加顺畅平安,锻炼要循序渐进,时间宁少勿多,以不委靡为准。别的,如正在练完此法后取俯卧位,让人用掌根从颈不竭按摩到尾骨,常会发觉无非分特别痛苦悲伤的点,需稍加细心按摩,那样可加速打通督脉。

黄帝内经养生之道2

之一人体健康的标准

《黄帝内经》开篇即明确了健康的概念,它认为,一个健康的人必须在天时、人事、精神方面保持适当的和有层次的协调。按照《黄帝内经》的观点,现在我们所言的健康人,其实只能算是“常人”,而一个真正健康的人应该符合以下三个条件:①合天时,“处天地之和,从八风之理,法于阴阳,和于术数”;②合人事,“适嗜欲于世俗之间,无意嗔之心,行不欲离于世,被服章,举不欲观于俗,外不劳形于事,内无思想之患,以恬愉为务,以自得为功”;③养肾惜精,“志闲而少欲,心安而不惧,形劳而不倦,恬淡虚无,真气从之,精神内守,病安从来”。

中国的传统医学提倡“天人合一”的理论,认为“人身小宇宙,宇宙大人身”,一个人的生命、身体、健康和疾病都和周围的自然环境有着密切的关联。人体的健康是离不开天的,更不能逆天而行,只有符合“天人合一”的规律,才算是真正的健康。

根据《黄帝内经》中“一阴一阳之谓道,偏阴偏阳之谓疾”的太极思维方法,中医将我们的生命状态分为“未病态”和“已病态”两种。已病态具有明显的痛苦感觉,即“偏阴偏阳”的疾病状态;未病态没有明显的痛苦感觉,即人体阴阳相对平衡的健康状态。另外,即使体内潜伏着某些病因,但它未对人体阴阳造成破坏的话,仍然属于未病态。

一个人进入中年之后,随着生理功能的衰败,身体开始出现各种疾病,中医将此归结为阴阳失衡。《易传·系辞》中记载:“原始及终,故知死生之说”,“阴阳交合,物之始,阴阳分离,物之终。合则生,离则死。”

基于此,中医认为,人体的健康也必须符合以下十个标准:

(1)双目有神。神藏于心,外候在目。眼睛的好坏不仅能够反映出心脏的功能,还和五脏六腑有着密切的关联。中医说:“五脏六腑之精气皆上注于目。”眼睛是脏腑精气的会聚之所在。因此,眼睛的健康也就反映出了脏腑功能的强盛。

?

(2)脸色红润。脏腑功能良好则脸色红润,气血虚亏则面容也显得没有光泽,脸色就是人体五脏气血的外在反映。

(3)声音洪亮。人的声音是从肺里发出来,声音的高低自然决定于肺功能的好坏。

(4)呼吸匀畅。“呼出心与肺,吸入肝与肾。”人的呼吸和五脏的关系非常密切,呼吸要不急不缓、从容不迫,才能证明脏腑功能的良好。

(5)牙齿坚固。中医认为:“齿为骨之余”,“肾主骨”,牙齿的好坏反映着肾气和肾精的充足与否。

(6)头发润泽。中医认为:“发为血之余”,“肾者,其华在发。”头发的状况是肝脏藏血功能和肾精盛衰的外在反映。

(7)腰腿灵活。腰为肾之府,肾虚则腰惫矣。灵活的腰腿和从容的步伐是筋肉经络和四肢关节强健的标志。

(8)体形适宜。中医认为,胖人多气虚,多痰湿;瘦人多阴虚,多火旺。过瘦或者过胖都是病态的反映,很容易患上糖尿病、咳嗽、中风和痰火等病症。

(9)记忆力好。脑为元神之府,为髓之海,人的记忆全部依赖于大脑的功能,髓海的充盈是维持精力充沛、记忆力强、理解力好的物质基础,也是肾精和肾气强盛的表现。

(10)情绪稳定。中医认为情志过于激烈是致病的重要原因。大脑皮质和人体的健康有着密切的关系,人的精神恬静,自然内外协调,能抑制心理疾病的发生。







黄帝内经养生之道2

之二人体的阴阳平衡

?

从表面上看,《易经》是一部讲“占卜”的经典,其实它所蕴含的哲理是中国整个阴阳文化的基础。比如这个简单的“易”字就是由一个“日”和一个“月”组成的。《易经》中说“天地氤氲,万物化醇”,意思指天地初开之时是一片氤氲元气,之后才逐渐划分为阴阳,形成了这个世界。

那么什么是阴阳呢?古人解释说,凡是向着阳光的、外向的、明亮的、上升的、温热的都属于“阳”。与之相反,凡是背着阳光的、内守的、晦暗的、下降的、寒凉的就称为“阴”。比如天和地,即天为阳,地为阴;昼和夜,即昼为阳,夜为阴;还有外为阳,内为阴;出为阳,入为阴;热为阳,寒为阴等。

阴和阳相互对立,但又相互统一,只有这种统一才能生成万物,成为一切事物的始终。

就我们的身体而言,同样是分为阴和阳两个部分,比如上身为阳,下身为阴;体表为阳,体内为阴;背部为阳,腹部为阴;四肢的外侧为阳,内侧为阴。

《素问·宝命全角论》中说:“人生有形,不离阴阳。”五脏六腑也有阴阳之分,大肠、小肠、膀胱、胆、胃和三焦为阳,心、脾、肾、肝、肺为阴。再具体一点,每一个脏腑也可以分为阴阳两部分,比如心脏可以分为心阳和心阴,肾脏可以分为肾阳和肾阴。由此可见,人体既有阴阳的对立统一,阴中有阳,阳中有阴,同时它还是一个有机的整体。

阴和阳的关系既有对立也有协调和统一。具体而言,包括阴阳对立、阴阳互根、阴阳消长和阴阳转化。

阴阳对立即双方处在相反的属相,比如天与地,昼与夜,寒与热等,它们是互相对立的两个方面。

当我们体内的阴阳出现失衡时,我们的身体便会表现出相对应的病症,正如《素问·阴阳应象大论》中所记载:“寒极生热,热极生寒”,“重阴必阳,重阳必阴”。在对这些疾病治疗的过程中,我们常常会听到医生关于“由阴转阳”或者“由阳转阴”的说法,这就是利用阴阳转化的道理来重新恢复体内阴阳的平衡,以实现治病的目的。

那么“阴阳平衡”又是什么呢?所谓的阴阳平衡,指的就是阴和阳之间保持的相对协调和稳定的状态。世间万物时刻都处在相互竞争的过程中,阴和阳也是如此。

所谓“此消彼长”,最后必定会形成相对的统一,《春秋繁露·循天之道》当中说:“中者,天之用也;和者,天之功也。……中者,天地之所终始也;和者,天地之所生成也。德莫大于和而道莫正于中。中者,天地之美达理也。”意思是说,阴和阳的中和才能促进万物的生长,这是天地之间最大的法则。

其实,这种阴阳的平衡是一种相对且动态的平衡,宇宙间的一切事物都处在不断地变化和发展中,人体的活动也是如此,比如体内气的升降、血液的循环、物质的代谢、精气的转化等,都在不停地运动之中。

正如《素问·六微旨大论》中所言:“是以升降出入,无器不有。”如果事物的变化永远处在阴阳消长的转化中,那么宇宙便也会总是处在瞬息万变的状态,自然也就不会有生命诞生和存活。

所以说,只有保持这种阴阳的平衡,才能维系我们所生存的五彩缤纷的世界,同时维系人体生命活动的稳定,也只有这样才能确保我们的健康。

之三阴阳平衡是健康的基础

?

阴阳平衡是生命活力的根本。阴阳平衡会使人健康、有精神,而一旦阴阳失衡人们便会患上各种疾病,出现早衰的情况,甚至导致死亡。因此,养生的宗旨最重要的就是维持体内阴阳的平衡。一般来说,人体阴阳的平衡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首先,酸碱平衡。正常情况下,血液的酸碱度会保持在7.35~7.45之间,此时人体的免疫能力正常,很少会出现生病的状况。但是,假如我们食用了过多酸性或者碱性的食物,使血液呈现偏酸或者偏碱,则会导致各种疾病的发生。比如血液偏酸会降低体内钙盐的含量,增加血液的黏稠度,引起各种疾病,常见的有食欲不振、驼背、便秘、龋齿、神经系统疾病、高血压、动脉硬化、胃溃疡和脑溢血等。因此,为了避免酸碱出现失衡,我们必须对饮食进行合理搭配,水果、蔬菜等是碱性食品,而鱼、肉、蛋奶等属于酸性食品,在饮食中我们要注意荤素的合理搭配,这样不但可以避免酸碱的失衡,也能保证身体的健康。

其次,动静平衡。我们的生命总是处在不停的运动之中,现代的医学专家认为,生命不仅要运动,还需要静养,需要动静结合。理想的分配是三分运动七分静养。运动,锻炼的是我们的筋骨,当我们进行全身性的运动时,能够有效增强氧气供应,增加肺活量,使血液循环加快,进而促进肠胃的蠕动,达到预防疾病和延缓衰老的目的。但是运动过量的话,会使体内的能量消耗过多,对健康造成不利的影响。此时,我们需要用静养来调节身心,静养锻炼的是我们的精、气、神,当肌肉和大脑的神经处于松弛状态时,体内的血液流量会比平时提高15~16倍,以促进血液的循环,为全身的组织器官输送足够的营养素。所以说,只有动静合宜,保持身体动静的平衡才能维持身体的健康,进一步达到延年益寿的目的。

最后,心理平衡。每个人在社会上皆有不同的角色定位和人际关系,和周围环境的这种平衡对我们的健康很有益处。一旦这种环境遭受到严重的破坏时,人们往往会失去心理的平衡,陷入苦恼和烦闷之中,这对健康是很不利的。因此,为了保持心理的平衡,我们必须要对别人多一点理解、爱心和诚心,只有和谐的人际关系才能使我们拥有一颗乐观的心,也只有这样才能提高身体的免疫能力。

《素问·宝命全角论》中记载:“人生有形,不离阴阳。”人体机能的下降和衰老都是阴阳失去平衡的表现,再复杂的疾病都可以用“阴阳失调”和“阴胜则寒,阳胜则热;阳虚则寒,阴虚则热”的理论来概括。阴阳任何一方的虚损和亢盛都会引起相对的生理反应,导致疾病的发生。

我们的生命活动除了要以自己身体内的阴阳作为依据之外,还必须和自然界的阴阳变化相适应,只有这样才能维持生命活动的正常运行。正如《素问·生气通天论》所记载:“自古通天者,生之本,本于阴阳。天地之间,六合之内,其气九州、九窍、五脏、十二节,皆通乎天气。其生五,其气三。数犯此者则邪气伤人,此寿命之本也。”其中又说:“阴者,藏精而起亟也;阳者,卫外而为固也……是以圣人陈阴阳,筋脉和同,骨髓坚固,气血皆从,如是则内外调和。”进一步地阐述了人体和大自然的紧密关系。

所以说,唯有保持体内阴阳的平衡以及人体与自然界的协调统一,才能维持健康,达到延年益寿和养生的目的。

黄帝内经养生之道2

之四人体为什么会阴阳失衡

本书参照《黄帝内经》和《易经》等经典医学古籍,从人体五脏的相生相克到一年四季不同的饮食宜忌,以深入浅出的文字,将先贤的养生哲学呈现给读者,并以切实可靠的科学方法,提供合理可行的日常饮食建议,希望能帮助各位读者实现养生保健和延年益寿的美好愿景。

1.人体的老化

我们的生命过程就是一个新陈代谢的过程,也是不断老化的过程,从出生、成长到衰老,阴阳的失衡始终都会伴随着我们。开始的阶段,由于新细胞生成的数量和代谢速度超过旧细胞死亡的数量,因此这种失衡所表现出来的影响便不明显。随着我们身体功能的不断增强和完善,成年以后,体内的阴阳基本上处于势均力敌的状态,如此也维持了我们身体的健康。

到了晚年,由于新细胞生成的速度越来越慢,身体各部分的机能同时开始逐渐地衰退,这会导致阴阳失衡的状况越来越明显,身体的疲劳感和各种疾病也随之而产生。这就是人体成长和衰老的自然规律,假如我们能够维持体内阴阳平衡,就可以延缓衰老、常保健康。

2.七情的影响

《素问·举痛论》中记载:“百病生于气也。怒则气上,喜则气缓,悲则气消,恐则气下,惊则气乱,思则气结。”七情包括喜、怒、哀、乐、悲、恐、惊,中医认为七情分属于五脏,为五脏所主。一个人情绪的剧烈变化会对阴阳产生很大的影响,导致阴阳的失衡,使体内的气血无法进行正常的运转,气血功能也随之而出现紊乱。

根据《黄帝内经》中的记载,怒伤肝,喜伤心,思伤脾,忧伤肺,恐伤肾……一旦其中一情出现问题,会连带着使整个人体的气血、脏腑和阴阳出现失调的状况,引起各种疾病。

3.六气的影响

六气包括风、寒、暑、湿、燥、火,从四季的气候来看,春夏属阳,秋冬属阴,其中还包括自然界的各种复杂变化。正常的六气是不会导致阴阳失衡,但当气候出现异常的变化时,六气随之发生异常,出现太过或者是不及的情况,此时,它就会对人体的阴阳造成影响,导致阴阳失衡,进而引发各种疾病。

除了以上的几个因素之外,生态环境不断恶化、温室效应加剧、大气污染、绿化面积减少、电子产品污染、食物污染、噪音污染等,这些也都会严重破坏我们体内的阴阳平衡。一旦人体的阴阳出现失衡,就会引发相对的病理反应:

1.阴胜则寒

阴胜是由于体内的阴气过于亢盛而产生的病理变化,它多是由于感染风寒阴邪,或者食用了过冷的食物,寒湿中阻,阳不制阴而导致的阴寒内盛。

阴的特点是寒、湿、静。因此,阴气偏盛产生的病变多表现为肢体寒冷、口淡不渴、脉迟、苔白等。同时,由于阴气过盛,相对的阳气就会出现偏衰,以致于引发腹痛、恶寒和溲清便溏等症状。

2.阳胜则热

阳胜是由于体内的阳气偏盛而产生的病理变化,阳主热,阳气的偏盛会引起身体功能的亢奋和代谢的亢进,增强身体的反应。

阳的特点是热、燥和动。所以,阳气偏盛所导致的病变多表现为烦躁、发热、舌红苔黄、脉数、口渴、小便短少、大便干燥等。

3.阴虚则热

阴虚指的是体内的阴液不足,它多是由阳邪伤阴、五志过极、化火伤阴或者久病耗阴所引起。其症状主要表现为面红升火、五心烦热、骨蒸潮热、咽干口燥、舌红少苔、消瘦、盗汗、脉细数无力等。

4.阳虚则寒

阳虚指的是体内的阳气不足,它多是由先天禀赋不足、后天过劳、久病失养、饮食不当、过度受寒、药物过量等所引起。其症状主要表现为畏寒肢冷、舌淡、面色白、脉迟、小便清长、下痢清谷、喜静蜷卧等。



黄帝内经养生之道2

之五以饮食平衡人体

在饮食养生上,中医讲究荤素搭配、饮食有节、五味调和、烹调有方和四时宜忌等原则。

人体阴阳的失衡常常表现为阳虚和阴虚两种症状,根据其属性的不同在饮食的调理上也是大不相同:

阳虚是体内的阳气不足所引起的,它通常又分为脾阳虚和肾阳虚。其症状一般是手足发凉、畏寒肢冷、体温偏低、腰背怕冷、大便稀溏、小便清长、阳痿、舌淡苔白和脉沉迟无力等。阳虚的人应该食用温热的食物,最适合热量高而又富含营养的食品,生冷之物对阳虚者来说是大忌。比较适合阳虚者食用的食物有羊肉、姜、胡椒、肉桂、茴香、冬虫夏草、人参、鹿肉、羊骨、牛鞭、海虾、淡菜、韭菜、大葱、丁香、豆蔻等。

阴虚是由于体内津液精血减少,或者久病阴伤、房事不节、情志内伤等引起。其症状一般表现为形容憔悴、身体羸瘦、咽痛咽干、口干喉燥、大便干燥、小便短赤、骨蒸盗汗、呛咳、消渴、舌红少苔或无苔、脉细数等。阴虚的人应该食用清补的食物,富含维生素和蛋白质的蔬菜瓜果可以食用,但辛辣刺激和温热香燥的食品一定要忌食。适合阴虚者食用的食物有小麦、糯米、黑芝麻、绿豆、黑木耳、银耳、猪肉、乌鳢、牡蛎、蛤蜊、乌贼、梨等。

人体需要的营养素主要有五大类,即维生素、蛋白质、矿物质、脂肪和碳水化合物。只有使各类营养素摄取均衡,才更有利于人体对各种营养素的吸收和利用。如果营养摄取失调,会导致体内阴阳关系紊乱,引起各种病理反应。具体而言,要做到饮食均衡必须注意以下几点:

1.保持氨基酸平衡

氨基酸是组成蛋白质的基本单位,人体所必需的氨基酸主要包括八种,即离氨酸、色氨酸、缬氨酸、苯丙氨酸、白氨酸、异白氨酸、羟丁氨酸及甲硫氨酸。当其中的任何一种氨基酸缺乏时,就会造成体内氨基酸的失衡,也会影响人体对其他氨基酸的吸收和利用。

八种必需氨基酸是我们的身体不能够自行合成的,必须经由摄取蛋白质食物来获取,而食物蛋白质营养价值的高低,又取决于其中氨基酸的数量和比例。只有它们的比例越接近,才能创造出更高的营养价值。当它们能够被人体彻底吸收时,就代表氨基酸处于完全平衡的状态。

2.保持热量平衡

能够为人体提供热量的物质主要为蛋白质、脂肪和碳水化合物,因此它们又被称为热量营养素。当人体对三者的摄取量适当时,它们才能在体内发挥出各自的功效,对身体功能具有促进和保护的作用。反之,如果三者的摄取失衡,就会对健康造成不利的影响。

医学研究认为,人体对碳水化合物、蛋白质和脂肪摄取量最恰当的比例是6.5:1:0.7,当它们被人体完全吸收后,碳水化合物可以为身体提供60%~70%的热量,蛋白质可以提供10%~15%,脂肪可以提供20%~25%,此时体内的热量即处于相对平衡的状态。

但是,如果其中一种的摄取量过高,造成了比例的失调,就会对我们的身体产生不利的影响。比如当碳水化合物过量时,会使消化系统和肾脏的负担加重,阻碍人体对其他营养素的摄取,还会造成体重的增加;当脂肪的摄取过量时,会导致高血脂、肥胖和心脏病等病症的发生;当蛋白质的摄取过量时,则会对蛋白质功能造成不利影响,使体内的氮处于失衡的状态。

黄帝内经养生之道2

之七肺的功能

《素问·阴阳应象大论》中记载:“天气通于肺。”《素问·五脏生成篇》中也说:“诸气者,皆属于肺。”因此可以说,人体所有的气脉都由肺所主宰,皆归属于肺。

中医对肺进行描述时说:“肺主宣发,外合皮毛”,“肺为娇脏”。因此,肺既怕湿气又怕干燥,恶劣的气候很容易对肺的功能造成影响,出现少痰干咳、口干舌燥、潮热盗汗、痰中带血、五心烦热等症状。此时,便要从饮食上对肺进行适当地调理。

下面介绍一些针对肺的保健作用比较特别的食谱:

梨汁粥

准备材料:梨、白米各适量。

调理方式:将梨洗净后榨汁备用,白米洗净后放进锅内加入适量的水煮粥,快熟时,把梨汁倒进粥里煮沸拌匀即可。

保健功效:生津除热、润肺止咳。

适用对象:燥热咳嗽、咽干口渴、痰少黏稠、食欲不佳、营养不良、腹胀等患者均可适量食用。

木耳粥

准备材料:黑木耳、大枣、白米、冰糖各适量。

调理方式:先将木耳用温水泡发,清洗干净后放进锅里,将白米和大枣洗净后放入锅里与木耳一起熬粥,等木耳炖烂时放入冰糖拌匀即可。

保健功效:滋阴润肺。

适用对象:咳嗽、气喘、肺阴虚、肺结核等疾病患者。

萝卜汤

准备材料:白萝卜、生火腿、天门冬、麦门冬各适量。

调理方式:将天门冬和麦门冬洗净后放进锅里,下生火腿加入适量的水煮沸,接着放入料理米酒熬汤。火腿煮熟后捞出切成粗丝,萝卜切成细丝,把天门冬和麦门冬捞出来,放入萝卜丝煮熟,最后加入味精、盐、胡椒调味即可。

保健功效:止咳润肺、下气化痰。

适用对象:阴虚内热、肺燥、咳血、心烦及口干舌燥等病症患者。

冰糖银耳

准备材料:银耳、鸡蛋、冰糖、油各适量。

调理方式:先将银耳用温水泡发,清洗干净放进锅里加入适量的水熬煮,直至银耳煮烂。将冰糖放进另一个锅内,加水熬成汁,并用纱布过滤。将鸡蛋打匀,加入清水搅拌后倒进锅内煮沸,最后将鸡蛋、银耳和冰糖一起煮沸,起锅放进油即可。

保健功效:生津益气、滋阴润肺。

适用对象:咳嗽、咽干、咳血及高血压、失眠、胃炎等疾病患者。

患有肺病的人在饮食上要注意以下几点:

(1)忌辛辣油腻的食物。肺病属于急性热病,油腻的食物也会生内热,所以,患有肺病的人忌食辣椒、胡椒、芥末、大鱼大肉等食物。

(2)忌高盐食物。高盐的食物会在人体内形成钠水滞留,进而导致水肿,使心脏衰竭的症状更加严重。

(3)忌烟、酒。

(4)忌营养不良。如果身体得不到足够的营养,抵抗力也会随之而降低。

(5)忌咖啡和浓茶。咖啡中的咖啡因和茶叶中的茶碱都会使支气管平滑肌松弛,使其处于舒张的状态,增加排痰的难度。

(6)忌腥膻发物。这类食物会滋痰生湿,比如白带鱼、黄鱼、虾、蟹等,阻碍肺病患者的康复。

(7)忌生冷的食物。生冷的食物对脾阳和肺阳具有遏制的作用,生痰滋湿,加重咳嗽、心悸、气喘等病情。

黄帝内经养生之道2

之八肝的功能

???????《素问·五常致大论》中记载:“土疏泄,苍气达。”肝的正常疏泄对我们的情志具有调节的作用,使气息更加顺畅,精神更加欢愉。假如肝的疏泄失常,会造成肝气的郁结或者亢奋,出现性情孤僻、多疑善虑或者暴躁易怒、女子月经不调和男子精液排泄受阻、失调等症状。肝的疏泄功能还能调节肠胃气机,对食物进行正常的消化和吸收。如果肝的疏泄功能失调,便会导致肝胃不和、肝脾不和等。养肝的食物番薯粥准备材料:番薯、小米各适量。调理方式:将番薯洗净去皮切成小块,将小米洗净,两者一起放进锅中加入适量的水熬粥即可。保健功效:补肝养胃、益气通乳。适用对象:便秘、便血、产后缺乳、夜盲等病症的患者。枸杞面准备材料:枸杞、面条、鸡汤各适量。调理方式:将枸杞洗净后放进锅里,加入鸡汤先以小火煮10分钟,接着下面条改用大火煮熟,最后加入葱花、酱油等调味料即可。保健功效:滋补肝肾、益精补髓。适用对象:头晕、目暗、腰肌劳损、肾亏等病症患者。爆炒羊肝准备材料:羊肝、黄酒、淀粉各适量。调理方式:将羊肝洗净后切成薄片,以盐和淀粉拌匀后放进油锅里爆炒,然后加入黄酒、葱、姜、醋等调味料调味炒熟即可。保健功效:补肝明目、养血。适用对象:体弱血虚、产后贫血、肝虚有热引起的眼病、小儿衰弱及肺结核等病症患者。菠菜炒猪肝准备材料:猪肝、菠菜各适量。调理方式:将猪肝洗净切成柳叶片,菠菜洗净切成长段。将猪肝放进碗里,先用淀粉和酱油拌匀,接着放进油锅中,快炒熟时加入菠菜与调味料即可。保健功效:养肝补肾、填精养血。适用对象:头晕、耳鸣、失眠、心悸、肝肾不足、贫血、神经衰弱等病症患者。银耳羹准备材料:银耳、天麻、杜仲、冰糖各适量。调理方式:先将银耳以温水泡发,清洗干净撕成片状,冰糖放进锅内加水溶化后熬成黄色备用。将杜仲放进砂锅里加水煎熬三次左右,接着加入天麻继续熬煮10分钟,将药液取出后放进锅里,加入银耳和适量的水煮沸,等到银耳煮烂时再放入冰糖调味即可。保健功效:潜阳补肝、息风壮腰。适用对象:肝肾阴虚引起的口干舌燥、腰膝酸软和头晕目眩等病症患者。猪肝炒豆角准备材料:猪肝、四季豆、淀粉各适量。调理方式:将四季豆清洗干净,洗净后切成小粒,猪肝洗净后切碎放进碗里,以盐、淀粉、胡椒拌匀。先把猪肝放进热油锅里翻炒片刻,接着放入四季豆炒熟调味即可。保健功效:补肝明目。适用对象:肝血不足引起的夜盲、面黄肌瘦等病症患者。蜜糖鸡肝准备材料:鸡肝、蜂蜜各适量。调理方式:将鸡肝洗净后与蜂蜜放入碗里,蒸熟即可。



之九肾的功能

本书参照《黄帝内经》和《易经》等经典医学古籍,从人体五脏的相生相克到一年四季不同的饮食宜忌,以深入浅出的文字,将先贤的养生哲学呈现给读者,并以切实可靠的科学方法,提供合理可行的日常饮食建议,希望能帮助各位读者实现养生保健和延年益寿的美好愿景。

随着年龄的增长,肾气会逐渐衰竭,人体的性功能和生殖功能也会逐渐减退以至消失,人体也逐渐衰老。它是“先天之本”,日常饮食中多选择微量元素含量丰富的食物,对改善肾的功能十分有帮助。补肾的食物主要有韭菜、山药、芡实、胡桃、莲子、猪肾、海参、冬虫夏草、茯苓等,平时可以根据自己的体质适当选择。

山药汤圆

准备材料:山药、糯米、红糖、胡椒粉各适量。

调理方式:将山药研磨成粉末,放进蒸锅里蒸熟,再加入红糖和胡椒粉做成肉馅。将糯米浸泡片刻,磨成糯米粉,再将山药馅和糯米粉做成汤圆放进锅里煮熟即可。

保健功效:健脾补肾。

适用对象:肾精亏损、脾虚少食等病症患者。

羊肉汤

准备材料:羊肉、枸杞、胡椒粉各适量。

调理方式:将羊肉洗净后切碎,放进锅内加入适量的水熬煮,等肉煮熟时,加入枸杞继续将羊肉煮至烂熟,接着放入葱、姜、盐、胡椒粉调味即可。

保健功效:补肾壮阳、养血益精。

适用对象:头晕耳鸣、腰膝酸软、形体消瘦、肾虚阳痿、慢性肝炎、肝硬化及老年体虚等病症患者。

双耳汤

准备材料:黑木耳、银耳、冰糖各适量。

调理方式:先将木耳和银耳以温水泡发,清洗干净后一起放到蒸碗里,加入适量的水和冰糖,放到蒸笼中蒸熟即可。

保健功效:补肾、滋阴润肺。

适用对象:肺肾阴虚引起的口干舌燥、头晕耳鸣、腰膝酸软、气喘及高血压、血管硬化、眼底出血等病症患者。

韭菜炒胡桃

准备材料:韭菜、胡桃各适量。

调理方式:将韭菜洗净后切段,胡桃去皮,将两者一起放进芝麻油锅里炒熟加入调味料即可。

保健功效:补肾固精、通便润肠。

适用对象:老年肾虚、腰膝酸软、大便干结、尿频、遗精、阳痿、白带增多及肺肾不足引起的虚寒咳喘等病症患者。

猪血炒豆腐

准备材料:猪血、豆腐、猪肉、胡萝卜、蒜苗各适量。

调理方式:将猪血洗净切成块状,豆腐切块,猪肉切成薄片,胡萝卜洗净后切成小块。先将猪肉放进油锅中翻炒片刻,再放入胡萝卜、猪血、豆腐和蒜苗炒熟,加入调味料入味即可。

保健功效:益气强身、生血补血。

适用对象:体虚、高血压、动脉硬化、心脏病、再生障碍性贫血、大便干结、肠燥津枯等病症患者。

韭菜炒河虾

准备材料:韭菜、鲜虾各适量。

调理方式:将韭菜洗净后切段,鲜虾以清水洗净,然后去壳。将韭菜和鲜虾一起放进油锅内翻炒,炒熟时放入盐、味精调味即可。

保健功效:补肾助阳、固肾益精。

适用对象:遗精、精冷、遗尿、阳痿、早泄、宫寒不孕等病症患者。

肾病的饮食禁忌

(1)忌辛辣的食物。(2)忌胡乱食用补品。(3)忌高盐的食物。(4)忌高脂肪的食物。(5)忌高蛋白的食物。(6)忌糖分高的食物。(7)忌食动物内脏以及啤酒、鱼虾等,尤其是血尿酸高的患者。



之十心的功能

《素问·痿论》中记载:“心主身之血脉。”《素问·五脏生成篇》中也说:“诸血者,皆属于心”,意思是说心脏能够推动血液在血管中运行,具有主血脉的功能。心脏和血管直接相连,在心脏的主导作用下,血液流向各组织器官,以供给充足的氧气和营养素,并将二氧化碳、尿素、尿酸等代谢的废物带走,以维持细胞代谢功能的正常。

同样的,体内其他内分泌产生的激素和体液,也必须在血液循环的作用下运行到靶细胞,以调节体液的平衡,维持身体内环境的稳定。所以说,心脏功能的健全是身体健康的重要保证,当心血亏虚时,人体就会出现心悸、疲乏无力、脸色无光和脉细等病象,如果是心血受阻,会出现胸闷、脉涩不畅、舌头青紫淤斑等。

《灵枢·邪客》中记载:“心者,五脏六腑之大主也,精神之所舍也,其脏坚固,邪弗能容也;容之则心伤,心伤则神去,神去则死矣。”说明心脏具有藏神的功能,能够主管我们的精神、意识和思维活动。

人的精神活动是大脑对外界事物所产生的反应,它分属于五脏,具有藏神功能的就是心脏。心脏主管着人的精神活动,当心神失常时人们会出现神经异常和精神错乱的病症,如果血不养神,还会导致心悸和失眠多梦。很多中老年人常常出现心肾不交、心气虚、心血虚、心阴虚等情况,这就是肾气渐衰造成的。护心的食物有很多,比如燕麦、大豆、菠菜、鲑鱼、百合、大枣、龙眼、橄榄、浆果、坚果等,一些补肾的食物同样也具有补心的效果,两者可以相互搭配。

下面介绍一些补心的食谱:

枣仁粥

准备材料:白米、酸枣仁各适量。

调理方式:将酸枣仁放进锅里炒熟,取出后,放入陶锅内加入适量的水熬煮,留汁备用。将白米洗净后放进锅里,再倒入药汁一起煮至米烂即可。

保健功效:补心安神、养阴。

适用对象:心脾两虚引起的心烦失眠等病症患者。

龙眼汤

准备材料:龙眼肉、大枣、生姜各适量。

调理方式:将龙眼、大枣和生姜一起放进锅里,加入适量的水煮熟即可。食用时去除姜片,可以喝汤吃龙眼肉。

保健功效:安神养心、健脾益气。

适用对象:神疲乏力、失眠、健忘、病后血虚、产后失血过多等病症患者。

百合鸡蛋汤

准备材料:百合适量、鸡蛋黄一个。

调理方式:将百合以水浸泡一夜,然后放进锅里加入适量的水熬煮,最后将鸡蛋黄拌匀倒入即可。

保健功效:安神清心、养血滋阴。

适用对象:神经衰弱、心悸、失眠、虚烦、热病后期、阴血受损等病症患者。

雪梨百合

准备材料:雪梨、百合、冰糖各适量。

调理方式:将雪梨和百合分别洗净,雪梨切成小块,与百合一起放进锅里,加入适量的清水煮沸,再放入冰糖煮熟即可。

保健功效:养心润肺、安神止咳。

适用对象:咳嗽、心烦、失眠、神经衰弱、虚劳咳喘等病症患者。



之十一春季六大养生原则

立春是春季的第一个节气,也是进入春季的标志,“立”原本就是开始的意思。从立春这天开始,就算是真正进入春天了。从这天开始,气温慢慢回升,人体内的阴寒之气也逐渐融化消散,阳气开始慢慢生发起来。因此,春季养生宜养肝。

雨水

雨水节气到来后,降雨量开始增多,天气进一步转暖,人体的肝阳、肝火、肝风也会随着阳气生发而继续上升,如果此时不能实时对肝气进行疏泄条达,便会影响脾胃的健康。这也是为何我们春天喜欢发脾气的原因,也就可以理解忧郁症为什么容易在春季发作。此时,养生要根据春季阳气生发的特点,注意扶助阳气,同时还要保护脾胃健康。

惊蛰

所谓惊蛰,就是春雷一响,惊醒了蛰伏在泥土下冬眠的小动物们。这一时节,人们身体中的肝阳之气继续上升,阴血开始略显不足,此时养生最宜养阳补阴。

春分

春分这天白天和黑夜是一样长的,因此有“春分秋分,昼夜平分”的说法。这时的养生要注意运用阴阳平衡规律,协调我们身体的各种功能,将身体保持在一种相对和谐平衡的状态。另外,春分前后人们最容易出现“春困”的现象,为了不影响工作和学习,睡眠可适当调整,也要多吃一些对抗“春困”的食物。

清明

对养生来说,清明是一个很重要的节气,此时气候变得潮湿,人体会出现疲倦嗜睡的感觉。天气冷暖变化大,会使白喉、猩红热、麻疹、水痘、流行性脑脊髓膜炎等呼吸道传染病发作,也是高血压的易发期。因此,此时养生宜调和阴阳,扶助正气,采取综合调养的方法养生。

谷雨

春季里最后一个节气,此时雨量增多,空气湿度增大,如果不注意,会招致一些不必要的麻烦,比如各种神经痛正是此时最容易发作,为人们的工作和学习带来不便。

此时养生应需顺应时令气候、阴阳变化的规律,饮食宜综合调养,保持内外环境的平衡协调,维持身体正常的生理功能,进而预防疾病的侵扰。

针对以上六个节气的气候特点对人体健康的影响,我们总结出春季饮食养生原则:

春季养阳,重在养肝

(1)要掌握好平衡的原则,注意营养均衡,不挑食不偏食。应尽量多食用新鲜蔬果和一些高维生素、高矿物质、低脂肪的食物,减少辛辣、油炸、煎烤食品。

(2)春季养阳宜选择辛甘发散之物,不宜食酸收之味。应尽量多食用一些像葱、香菜、花生、大枣、豆豉等柔肝养肝、疏肝理气的食物。

(3)顺应春升之气,宜多食温补阳气的食物。早春时宜多食韭菜、葱、姜、蒜、洋葱、芥菜、香菜等性温味辛的食物,有利于抑杀细菌;晚春时则应多食菠菜、荠菜、芹菜、荞麦、菊花苗、莴笋、蘑菇等清解里热、滋养肝脏的食物;水果可食用甘蔗、梨、香蕉等。另外,春季易上火,可自制清火茶饮,如煮些绿豆汤、菊花茶、莲子心茶等。

(4)春季多风干燥,宜多喝水少饮酒。早春时天气较为寒冷,肝阳难以开发,少量饮酒具有通经、活血、化淤的作用,进而达到肝脏阳气生发的目的,但切忌不可贪杯,否则容易伤肝



之十二春季五谷的饮食搭配

小麦营养丰富,被营养学家称为“人类天然的营养宝库”,不仅营养丰富,还是防病治病的良药。中医认为,小麦性凉、味甘,具有养心益肾、和血润燥、除热止渴的功效,尤其适合心脏病患者在春季食用。并且小麦还有促进人体代谢,延缓身体衰老,改善肝脏功能等作用,对春季养肝十分有帮助。

稻米,是五谷之长。稻米其味甘淡,其性平和,具有补中益气、健脾养胃、益精强志、聪明耳目、补五脏、壮筋骨、通血脉、消烦止渴、止泻等作用,经常食用能让人“强身好颜色”。由于春季气候较为干燥,如果每天能喝点米粥,可以有效预防春季口舌干燥。除此之外,稻米中的蛋白质、脂肪、维生素含量都比较多,多吃能降低胆固醇,减少心脏病发作和中风的几率。

中医认为,玉米性平,味甘,有健脾利湿、开胃益智、宁心活血的作用,还具有降血脂、降低血清胆固醇的功效,是粗粮中特别的保健佳品。

玉米中的纤维素含量很高,可预防便秘、肠炎、肠癌等;玉米中的维生素E可促进细胞分裂,延缓衰老,降低血清胆固醇,防止皮肤病变,减轻动脉硬化和脑功能衰退;玉米含有的黄体素、玉米黄质可以对抗眼睛老化,抑制抗癌药物对人体的副作用;玉米中的麸氨酸能帮助和促进脑细胞呼吸,清除体内废物,帮助脑组织里胺的排除,具有健脑益智的作用。

黄豆,俗称大豆。对于黄豆,民间俗语有言:“每天吃豆三钱,何需服药连年。”意思就是如果每天能吃点豆类食品,就不会生病。黄豆营养价值极高,有“元素的宝库”之称,是豆类中具有最高营养价值的食物,因此也有“豆中之王”、“田中之肉”、“绿色的牛乳”等美称。黄豆性平,味甘,具有健脾宽中、润燥消水、清热解毒、益气的功效,因此,春季脾胃虚弱者可经常食用。黄豆中丰富的不饱和脂肪酸能预防心脏病、高血压和动脉硬化等心血管疾病;黄豆中的卵磷脂可以增进和改善大脑机能,增强记忆力,具有健脑益智的作用;黄豆还富含有机锗,可治疗糖尿病、高血压、中风、神经衰弱、关节炎等症;黄豆制品如豆腐,可宽中益气、清热散血,尤其适用于痰热咳喘、伤风外感、咽喉肿痛者。

对女性朋友而言,黄豆中富含异黄酮素,它对预防乳腺癌,改善妇女的更年期症状、骨质疏松症等有特效,经常食用还能有效改善皮肤粗糙、头发枯黄等,具有养颜美容的作用。但要注意,黄豆及其制品中普林含量较高,痛风病人不宜食用。

黑米是米中的珍品,素有“药米”、“黑珍珠”、“补血米”、“长寿米”之美誉,所以在我国民间也有“逢黑必补”的说法。中医认为,黑米具有滋阴补肾、健脾暖肝、明目活血的作用,可以治疗贫血、头昏、视物不清、头发早白等多种病症。

薏仁,又称薏苡、六谷米等,是我国古老的药食皆佳的粮食之一。因为薏仁的营养价值很高,不论用于滋补还是医疗,作用缓和且效果极佳,因此被称为“世界禾本科植物之王”,在欧洲薏仁还被誉为“生命健康之禾”。中医认为,薏仁性微寒,味甘淡,入脾、肾、肺经,具有健脾补肺、清热解毒、利湿止泻的作用。

荞麦又名三角麦、乌麦、玉麦,营养丰富,其中的离氨酸和精氨酸的含量比稻米、小麦都高。而且荞麦性凉、味甘,是典型的“三降”食品,即降血压、降血糖、降血脂。而且荞麦中的某些黄酮成分,具有抗菌消炎、止咳平喘和降血糖的功效。但荞麦中含有多种容易引起过敏的物质,所以体质敏感的人在食用荞麦时要多注意,不可多食。

黄帝内经养生之道2

之十三春季蔬菜的饮食搭配



到了春季,我们应该将冬季的荤食为主调整成以素食为主,多吃蔬菜和水果,少量荤食搭配,这样才能将偏酸性的体质调整成偏碱性,维持我们体质的酸碱平衡。

香椿是春日里特有的美味之一。鲜椿芽不但味美,营养也极为丰富。中医认为,香椿芽味苦性温,有清热解毒、涩肠止血、健胃理气、抗菌消炎、杀虫、固精等功效,并能提高身体免疫力,经常食用十分有利于人体健康。

在食用香椿的时候,要注意一个问题,就是新鲜香椿中硝酸盐的含量较高,如果在烹制前能过一下沸水,方可放心食用。另外,对于阴虚、火旺、疮疡患者则尝尝鲜就行,千万不可贪食。

清明前后,正是荠菜采集的最佳时节。民谣说:“二月三,荠菜当灵丹。”中医也认为,荠菜性平,味微甘,具有清热解毒、止血降压、益胃、明目等功效,高血压、吐血、衄血、肾积水等患者在春季可以经常食用。

荠菜营养丰富,可用来预防结膜炎、夜盲、目赤肿痛、白内障等各种眼疾,以及多种消化系统疾病;荠菜含钙量较高,缺钙者春季可多食;荠菜还可预防便秘,有效降低血浆胆固醇,同时改善血糖,对预防和治疗心血管疾病和糖尿病大有好处。?

蒲公英,又名黄花地丁,其性寒味甘苦,入肝、胃经,具有清热解毒、健胃利胆、清肺利痰、消肿散结、养阴凉血、通乳益精、舒筋固齿等作用。其嫩叶不管是生食、炒食、调羹、凉拌、做汤,还是制馅包成水饺、蒸包,都具有很好的食疗功效,既可益寿延年,又能防癌抗癌。

除了以上野菜之外,田野中可以食用的野菜还有有“山菜之王”美誉的蕨菜,具有清热解毒、润肠、降气、化痰等作用,对于高血压、头晕失眠、子宫出血、慢性关节炎等症有一定的疗效,而且对流感也有积极的预防作用。此外,像苦菜有解毒、降火的功效,可适量食用;茴香的嫩叶也可作为春季蔬菜食用,具有行气、散寒、止痛的作用。

葱的食用和药用价值兼具,葱中含有的维生素C含量比苹果高10倍。从药用价值来讲,葱性温、味辛,具有散寒、健胃、发汗、祛痰、杀菌的功效,其中所含的葱蒜辣素,有较强的杀菌作用,因此,在春季呼吸道传染病流行时,适当吃些生葱有一定的预防效用。另外,葱浑身是宝,葱白可通阳发汗、解毒消肿,葱叶能利五脏、消水肿,葱汁可散淤血、止痛、解毒,葱根能治便血及消痔。

姜是春季养阳蔬菜,它能提升人体的阳气,加速人体血液循环,促进胃液分泌及肠道蠕动,帮助消化,使人保持旺盛的精力,因此,春季可适当多食些姜。姜有很高的药用价值,具有发汗解表、温中止呕、温肺止咳、解毒的功效,对于外感风寒、胃寒呕吐、风寒咳嗽、腹痛腹泻、中鱼蟹毒等都有显著的疗效。但是,生姜一次不宜进食过多,以免姜辣素刺激肾脏,并且阴虚内热、热病、疮疡、痔疾者不宜食用。另外,姜变质后会产生致癌物,因此烂姜、冻姜不能食用。

菠菜营养丰富,素有“蔬菜之王”之称,其茎叶柔软滑嫩,不管热食还是凉拌,吃起来都是味美色鲜。《本草纲目》记载,食用菠菜可以“通血脉,开胸膈。下气调中,止渴润燥”。菠菜熟食后易消化,特别适合老、幼、病、弱者食用。菠菜能通小便、利肠胃、清积热,高血压、便秘、头痛、面红者可多食菠菜。不仅如此,菠菜能够防止口角炎、夜盲症等春季维生素缺乏症的发生;菠菜有延缓衰老、促进细胞增殖、健脑益智的作用;菠菜对缺铁性贫血具改善作用,能令人脸色红润、光彩照人。



之十四春季适宜的菜谱

由于早春时节气候较冷,人们需要食用一些热量较高的食物来帮助御寒。因此,主食应尽量以面食为主。如将小麦、玉米、大豆、小米、高粱等磨成粉制成面食食用,都是不错的选择。可将这些粮食做成馒头、面条、蒸包、水饺、馄饨、煎饼、烤饼、窝窝头、锅贴等,制作方法可以是蒸、炸、煮、煎、烤、烙等。

在此,推荐几款春季主打面食:

春卷

制作春卷肉馅最为重要,因为它直接决定着口味。肉馅花样有许多,可以根据自己的口味自行搭配,可荤可素,可咸可甜,可用肉丝炒韭菜、菠菜、蒜薹、笋丝、香椿、荠菜等,也可以将酱肉、熏鸡、酱鸭等撕成肉丝,加入葱丝、甜面酱等调配而成。当然这些是荤菜,如果喜欢吃素菜馅,可以加入炒豆芽、韭黄、粉丝或其他时鲜蔬菜。

蒸菜包

我们将多种粮食磨成粉,然后掺和在一起揉成面团,制成面皮,然后包入馅料上蒸锅蒸制,就是热腾腾香喷喷的菜包!制作面皮的用料可以是玉米面团、黄豆面团、小麦面团甚至是红薯面团,按照自己的口味添加即可。馅料也可自由搭配,就像制作春卷一样,可荤可素,不过春季里的时鲜蔬菜当然是制作馅料的首选了,比如荠菜、菠菜、蓬蒿菜、白菜等,再加入一些辅料如粉丝、豆腐、木耳等,这样调制出来的馅料香嫩鲜美,加入各种粮食营养成分丰富多样,如此制作出来的菜包最适合春季里日常食用,并且百吃不厌。

养肝粥

春天是肝旺之时,趁势养肝可避免暑期的阴虚,而过于补肝又怕肝火过旺,所以,春季宜喝粥养肝。

胡萝卜粥

将白米与胡萝卜放入水中煮成粥,早、晚食用。此粥有利于春季消除烦躁和降低血压,还有助于麻疹患者解表透疹。

荠菜粥

将米加水煮沸后,加入荠菜,煮沸后转文火熬煮成粥。可每日食1~2碗。此粥有凉血止血、清肝明目的作用,适合高血压、热淋、小便不利、尿浊、肝热目赤以及妇女月经过多、崩漏者食用。

猪肝绿豆粥

将绿豆、米洗净后,放入锅内加水同煮,大火煮沸后再改用小火慢熬,熬至八分熟时,将切成片或条状的猪肝放入锅中同煮,熟后加入适量食盐和味精即成。此粥具有补肝养血、清热明目、美容润肤的作用,适合脸色蜡黄、视力减退、视物模糊的体弱者经常食用。

梅花粥

将米煮成粥后,再加入适量白梅花,然后继续煮沸2~3分钟即成。可每餐食一碗,连续食用3~5天。此粥可疏肝理气,刺激食欲,适合无食欲者食用,即使是身体健康者食用也可以精神倍增。

杂粮饭

除了养肝粥外,五谷杂粮相互掺杂也可以煲成饭,如果再加入一些坚果,风味更加独特,营养也更加全面。

如下几种杂粮饭不妨煲来尝一尝:

五谷饭

将糙米、小麦、小米、荞麦、薏仁、芡实一起焖煮成五谷杂粮饭,口味独特,并具有益肠胃、降血压、健脾利水的作用。

红豆玉米饭

将米、红豆、玉米一起放入锅中,加水煲成红豆玉米饭。每天食用一次,有利水除湿,降血压的效果,特别适合高血压患者春季食用。

全麦红枣饭

将米、大麦、小麦、荞麦、燕麦加入几颗红枣,加水焖煮成全麦红枣饭。不仅味道清香,而且营养全面,养生保健功能也十分显著,适合作为春季日常主食。

黄帝内经养生之道2

之十五春季应季菜谱



椿芽炒鸡蛋

准备材料:新鲜香椿芽200克,鸡蛋两个,盐少许。

调理方式:香椿洗净,以开水略烫后,捞出切碎;将鸡蛋打散成蛋液,与切碎的香椿末混合后,加入少许盐搅拌均匀;锅中倒油,热后倒入混合蛋液,翻炒1~2分钟,炒散后起锅即可。

此菜味道香醇,风味独特。香椿芽除了可以炒鸡蛋外,也可以与营养丰富的豆腐共同入菜,口味清爽香醇,还可以将香椿芽与鸡蛋、面粉拌匀炸成“香椿鱼”,香酥鲜嫩,风味独特,既可一饱口福,又可疗疾防病。

春笋豌豆

准备材料:春笋尖200克,嫩豌豆50克,盐、味精、淀粉各适量。

调理方式:将豌豆入沸水汆熟,然后漂冷水沥干备用,春笋切丁,入沸水烫过,备用;炒锅置中火上,待油热后,放入豌豆和笋丁略炒,加入少量的水,沸后,加盐、味精、水淀粉勾芡起锅即成。

此菜碧绿色艳,口味鲜嫩,是春季时令佳肴。

姜汁白菜

准备材料:大白菜取嫩心150克,鸡汤50克,姜(最好是老姜)、料理米酒、淀粉、盐各适量。

调理方式:将白菜心粗略地掰碎,以热水烫熟,捞出后用冷水漂凉,放入盘中备用;姜榨汁或切成细末;将鸡汤煮开,放入盐、姜汁(末)、料理米酒,以水淀粉勾芡淋在白菜上,即可食用。

由于春节期间人们吃的特别油腻,食欲下降,此时不妨以一盘姜汁白菜,来去腻开胃。姜性温散寒,有“御百邪”之效,白菜有清热除烦、解渴利尿、通利肠胃的功效。开春食用可排毒,调理气血,调节体内酸碱平衡。

山药炒木耳

准备材料:山药200克,黑木耳100克(泡发后),青椒50克,葱、蒜、花椒、蚝油、盐、鸡粉各适量。

调理方式:将青椒洗净,切成小块;木耳泡发后清洗干净;山药洗净去皮后,切成滚刀块,沾上干面粉,放入油锅内炸成金黄色;锅中油热后放几粒花椒,炒出香味后捞出,再放入葱花和蒜片炒香,加水,放入木耳,加蚝油、盐调味,大火煮一会儿后,再倒入青椒和山药,加入鸡粉,收汁即成。

黑木耳益胃滋肾,具调理中气的作用;山药则有“聪耳明目、不饥延年”的作用。春季多食此菜有滋阴清热、益气养血、健胃滋肾的功效。

五彩缤纷菜

准备材料:菠菜、芹菜、荠菜、胡萝卜、竹笋、海带、黄豆芽、香菇、金针菜各适量。

调理方式:将以上各菜洗净切丝,分别炒熟,再烩炒在一起即可。菜量多少按照个人口味自行调制,此菜颜色五彩缤纷,味道各异,可以按照自己的口味调制成自己喜欢的味道,是春季老少皆宜的桌上佳蔬美肴。

五彩缤纷菜里材料丰富,富含各种营养,春季经常食用能增强人体抵抗力、免疫力,促进消化和吸收,并且还能抗癌防癌,尤其是对预防结肠癌、直肠癌及其他许多癌症皆有效。

除了以上菜肴外,春天也是百花盛开的季节,花卉也是春天的美味佳肴之一。以花卉入菜,不但看起来赏心悦目,增进食欲,吃起来也是清香宜人,并且有些花卉还具有保健作用。如槐花、白玉蓝、栀子花、玫瑰花、桃花等花卉都可入菜,成为保健养生的食疗佳蔬。



之十六春季水果的饮食搭配

?

在中国,春季自然成熟的水果较少,一般都是头一年秋季储存下来的,这样的水果储存时间较长,随着天气转暖,容易变质,因此,食用这些水果的时候要格外注意。而一些非正常季节成熟的水果,如在春季成熟的西瓜、水蜜桃、草莓等,大都是采用膨大剂、增红剂和催熟剂催熟的水果,虽然看起来甜美诱人,食用过多却会对人体产生危害,所以,这类非正常季节的水果还是少吃为好。

针对春季的气候特点与人体需要,春季水果的选择应考虑以下几个方面:

(1)宜选择温性水果

早春季节天气尚寒冷,人体依然需要消耗能量来御寒,而且春季人体的脾胃较弱,消化能力也不强。因此,此时人们应选择一些温性水果来食用,苹果、桃、甘蔗、乌梅、木瓜、橘子、山楂、菠萝、樱桃等,这些温性水果同时还有助于顺应春升之气,帮助人体抵御春寒。

另外,水果的外皮一般比较阳性,果肉则比较阴性,所以,春季吃水果的时候,最好将水果皮一起吃掉。

(2)多吃甜少吃酸的水果

“省酸增甘,以养脾胃”,是春季食养的原则之一。因此,春季挑选水果多以甜味为主,否则酸味摄取过多,会助长肝气,使之过旺,不易于春季养肝,影响到脾胃的健康。春季甘味的水果有甘蔗、樱桃、大枣、草莓、菠萝、栗子等。

当然,也并不是酸味的水果一点都不能吃,可适当食用,因为酸味水果如杨梅、梅子、柚子等,还是利于增强肝脏功能,促进食欲,并能够抵御过盛肺气的入侵,仍然有一定的好处。

(3)清热解毒的水果应多吃

由于春季气温变化大,细菌、病毒容易入侵人体,导致传染病的发生。而且春季天气干燥,气候变化无常,人们在春季很容易因内热而生肝火,进而出现“上火”现象。

针对这些情况,应注意多食一些清热解毒的水果,既能增强抗病能力,又能祛火润燥。日常生活中,柑橘、柠檬等富含维生素C,又能加强抗病毒能力;苹果能有效抵抗感冒病毒;枇杷则有润肺、祛痰、止咳的作用;梨用水煮过之后有祛火、润燥的功效;香蕉是很好的降火水果之一。

中医认为,水果也与蔬菜、五谷等其他食物一样,有“四气五味”的属性。其中“四气”是指食物进入人体内,会产生寒、凉、温、热的作用,如果不温不热,也不寒不凉,则归于“平性”;“五味”是指食物的酸、甘、苦、辛、咸五种滋味。中医合称“四气五味”为“性味”。

由于每种水果的性味不同,调节人体的生理环境和身体功能也不同,并且有些水果性味不同,如果一起食用还会起冲突。因此,吃水果时如何合宜地搭配,也成为一个重要的问题。

吃水果,注意性味搭配。

春季里的酸味水果主要有橘子、葡萄柚、枇杷、山楂等,这类水果大多有收敛止汗、开胃生津、助消化的功效;甜味水果常见的有甘蔗、梨、西瓜、香蕉、樱桃、橘子、大枣、莲子、桂圆肉、枸杞子等,这类水果大多有滋养、补虚、止痛的功效;有些水果微酸又微甜,则归为平性水果,如苹果、木瓜、杨桃、菠萝、草莓、百合等。有些甜味水果就不宜与酸味水果一起食用,因为酸的水果会干扰甜的水果,影响其排空时间,如香蕉、西瓜、樱桃等不宜与梨、山楂、草莓等一起食用。而平性水果则可以相互搭配食用,也可与甜味或酸味的水果搭配食用。



之十七春季饮食的禁忌



《黄帝内经·四气调神大论》中记载:“夫四时阴阳者,万物之根本也。”大自然中可以供我们食用的食物非常之多,但每种食物并不是在任何时候都可以食用。每一种食物都有着不同的营养价值和各自的属性,在搭配上也是有其独特性,如果食物和我们的人体不合,食用之后可能造成五脏的功能失调,引起诸多疾病。

春季万物生发,此时的饮食便要根据自身的生理状况和气候条件来进行适当选择和搭配,针对每个月份的详细情况如下:

农历一月

一月的气候还有些微寒,正是人体的肺气和肾气衰弱的时候。中医认为肺主辛,此时的饮食要适当地增加辛味的食物,而忌食过酸或者是过咸的食物。但葱不应多食,因为它能通阳发汗,使骨节散开,多食的话会对体内的津血造成损害,使虚气上冲,五脏闭绝,严重时还会使人神志不清。

在春季多食用蜂蜜是不错的选择,但要注意蜂蜜不能和葱混着吃,否则会造成腹泻。一些不合时令的食物,比如龟、蛇、蛙等,在这个季节也是不宜食用的。

农历二月

二月时,人体的肝气最旺,而肾气则相对衰微,此时在饮食上应要多辛少酸,以滋补肝肾。在这个月份应该忌食的食物有黄花菜、蒜、鸡蛋、兔肉等,黄花菜此时多食会引发旧病复发;蒜会导致气壅不通和气机不畅;鸡蛋会抑制气血;兔肉则会使人神魂不安。

农历三月

三月的饮食讲究补精益气,因此,在食物的选择上应该多辛少甘,此时应该忌食的食物包括鳖、动物内脏、生葵、鸡蛋和蒜等。三月多食鳖会导致消化不良和精神恍惚;多食动物内脏,尤其是脾和血会对身体造成严重伤害,更有致命的危险;多食生葵会引起胀气和旧病复发;蒜的过量食用也会使心力受损。

在各种食物的搭配上,春季的饮食要特别注意避免以下几种:

葱、菠菜和豆腐

葱和菠菜中的草酸与豆腐中的钙混合后,会生成草酸钙,这种物质难以被人体溶解,会影响人体对钙的吸收和利用,还会导致结石。

西红柿和黄瓜

黄瓜中含有一种能够将维生素C分解的酵素,两者搭配会大大降低西红柿的营养价值。

黄瓜和菠菜

菠菜中的维生素C含量同样非常丰富,和黄瓜搭配会被分解掉,降低其营养价值。

黄瓜和花生

花生中含有丰富的油脂,而黄瓜是寒性的食物,两者搭配很容易导致腹泻。

黄瓜、南瓜和辣椒

黄瓜和南瓜中都含有一种分解酵素,可以将辣椒中丰富的维生素C分解,破坏其营养。

虾皮和菠菜

虾皮中的钙和菠菜中的草酸结合会生成草酸钙,影响人体对钙的吸收和利用。

马铃薯和香蕉

两者搭配会导致脸部生斑。

盐和红豆

红豆具有利尿消肿和促进心脏活性的功能,但盐会降低其疗效,不宜搭配。

杏仁和小米

杏仁具有清热解毒的功能,小米能够健脾养胃,但两者搭配很容易导致恶心呕吐。

豆浆和鸡蛋

豆浆中含有一种叫做酪蛋白的物质,它会抑制人体对鸡蛋中蛋白质的吸收。



之十八夏季六大节气养生原则

立夏

立夏是夏天开始的标志,这一天过去之后天气会逐渐变热。中医认为,“暑易伤气,暑易入心”,持续高温更容易对人体的心脏造成影响。老年人更易气血易滞,血脉受阻,因此,立夏之季应要养心,加强对心脏的保护。

小满

小满的意思就是夏熟的农作物在这一天已经开始灌浆饱满,但还没达到真正成熟的程度,所以只能叫做小满。人体的生理活动也处于鼎盛时期,消耗的营养素比其他任何时候都要多,因此,此时应要实时补充营养,才能维持人体的正常活动。小满也是皮肤病的好发期,《金匮要略·中风历节篇》说:“邪气中经,则身痒而隐疹。”此时的饮食应以清爽、清淡的素食为主。

芒种

芒种指的是小麦等有芒的农作物成熟的时节,此时气温升高降水增多,空气的湿度也随之增加,人们常常会出现四肢无力、萎靡不振的状况。

此时的饮食应以清淡为主,不要吃得太咸太甜,同时要多喝水,加强对心血管系统的保护。

夏至

夏至时,太阳直射北回归线,是北半球白昼时间最长的一天。这也是一个欣欣向荣的时节,《礼记》中记载:“夏至到,鹿角解,蝉始鸣,半夏生,木槿荣。”此时的人体也发生着相应的变化,从中医理论上来讲,夏至是阳气最旺的时节。因此,饮食应要顺应阳盛于外的原则,加强对体内阳气的保护。

小暑

“斗指辛为小暑,斯时天气已热,尚未达于极点,故名也。”意思就是说天气已经开始炎热,但还没有达到最热的时候,所以叫做小暑。小暑时,人们常常会感到心烦意乱、疲倦乏力,这时也是消化道疾病好发的时节,饮食应要做到干净、适量,也要改掉偏食的不良习惯。

大暑

大暑是一年之中最热的时节,此时正是“中伏”前后,气温最高,农作物的生长也最快。由于高温的影响,这时人们最容易出现中暑、疰夏等症状。

夏季的饮食需要遵循以下几个原则

原则一:健脾胃、忌寒湿

按照中医养生学的理论,过湿还会对脾造成损害。为了恢复脾的功能,维持它的正常运转,平时应多吃一些利水渗湿的食物,将体内多余的积水排出,在这方面,芹菜、香瓜和西瓜都是不错的选择。

原则二:实时补充身体的营养

夏季由于出汗过多,会加快人体的新陈代谢,增加营养素的消耗。比如蛋白质在高温下会被加速分解,随着尿液排出体外,因此,要增加蛋白质的摄取。维生素可以提高人体的耐热能力,也能保持体力,适当地增加摄取量也是必需

当身体大量出汗时,还会使体内的钠和钾流失过量,导致水、盐代谢和酸碱平衡紊乱,降低耐热能力,使人体更容易出现中暑的情况。所以,在平时的饮食中应注意增加对这些营养素的摄取。

原则三:调养心神最重要

《养生论》中记载:“夏日更宜调息静心,常如冰雪在心,炎热亦于吾心少减,不可以热为热,更生热矣。”夏季高温闷热,空气的湿度也增大,很容易使人“情绪中暑”,出现某些过于激动的行为,给心脏带来极大的压力。再加上身体功能的紧张运行,更提高了发生中暑、休克,甚至是心肌梗塞的几率。



之十九夏季相宜的饮食搭配



一、夏季五谷的饮食搭配

《黄帝内经》之中记载:“五谷为养,五果为助,五畜为益,五菜为充。”唐代的名医孙思邈也说过:“大米能平胃气,长肌肉;小麦能厚胃肠,强力气……”在夏季我们应该选择哪些五谷来进行养生呢?

小米

李时珍在《本草纲目》中说:“小米治反胃热痢,煮粥食,益丹田,补虚损,开肠胃。”除此之外,它还能预防口角生疮、反胃、呕吐,滋阴养血。夏季在睡觉之前食用些许小米粥,还能解除燥热、促进睡眠。

对老人和孕妇来说,小米是最佳的滋补品,但是身体虚寒、小便清长以及气滞者应该少食甚至禁食。

糯米

糯米味甘、性温,据《本草经疏论》记载,其能“补脾胃、益肺气之谷。脾胃得利,则中自温,力便亦坚实;温能养气,气顺则身自多热,脾肺虚寒者宜食之。”

夏季的饮食应该注重对肠胃的调理,尤其是经常腹泻的人,更要多食用糯米。黑糯米还有补肾的作用,红糯米可以补血,对盗汗、尿频也有很好的食疗效果。在所有的谷类食物中,糯米的碳水化合物含量也是最高的,进入人体后能够迅速被氧化分解,释放出大量的热量。也正因如此,患有糖尿病、肥胖者、肾脏病和高血脂的人就要谨慎食用,痰热和肠胃虚弱的人也要少食。

高粱

高粱自古以来就被人们称为“五谷之精”。中医认为,高粱味甘涩、性温,具有温中利气、涩肠胃和止霍乱的作用,其中的单宁酸还具有止泻的功效。高粱中的膳食纤维还对肠道的蠕动具有刺激作用,加快新陈代谢的速度,排出体内毒素,稳定血糖,降低胆固醇的含量。

夏季食用高粱的时候,最好和其他粮食搭配食用,如此人体能吸收到更多的营养素。一般而言,脱糠率为20%的高粱是营养成分最高的,能够提高人体对蛋白质的消化,还具有抗衰老的作用。

绿豆

绿豆味甘、性寒,可以说是夏季饮食中的上品,在炎炎的夏日喝上一点绿豆粥,不仅甘甜可口,还能祛热消暑。绿豆之于药用的话还对痱子、小孩消化不良、皮肤病、麻疹等具有治疗的效果,常食绿豆对高血压、糖尿病、动脉硬化和肾炎等疾病也有辅助治疗的功效。

因为绿豆性寒,因此,不适宜脾胃虚弱的人食用。没有煮烂的绿豆会有一股强烈的腥味,食后会出现恶性呕吐症状,应该谨慎。此外,在服药时不应配食绿豆制品,否则会降低药物的疗效。

大麦

《本草纲目》记载,大麦有“去食疗胀、消积进食、平胃止渴、消暑除热、益气调中、宽胸大气、补虚劣、壮血脉、益颜色、实五脏、化谷食之功。”《在夏季食用大麦,还能降低胆固醇和血糖,具有养生的功用。大麦的药理功效特别适宜脾胃虚弱和消化不良的人食用,具有强脉益肤、消化谷食、充实五脏、饱闷腹胀等效果。但怀孕期和哺育期的妇女应该忌食。

红豆

红豆被李时珍称做是“心之谷”,具有很高的药用价值和保健功效。红豆中含有的皂角化合物具有解毒和消肿的作用,尤其对肾脏和心脏的水肿具有很好的改善功能。此外,红豆能健脾益胃、消热除烦、降低血糖和血压。

红豆中含有大量的铁质,尤为适合女性朋友,食后不仅能增加抵抗力、促进血液循环,达到补血的目的,也会让脸色看起来更加红润光泽,具有美容的效果。



之二十夏季养心粥

夏季天气炎热,常常会让人心烦意乱、躁动不安,这个季节就要加强对心脏的保护,除了在平时要保持一颗平常心之外,多食用一些具有镇静安神作用的粥也是一个不错的选择。

薄荷米粥

将薄荷煎成汤,放凉以后去渣留汁备用;把米放入锅内加水煮粥,快熟的时候加入薄荷汁和冰糖煮沸即可。

据《本草纲目》记载:“薄荷,辛能发散,凉能清利,专于清风散热。故头痛、头风、眼目、咽喉、口齿诸病为要药。”因此,在夏季常食此粥具有清心宁神和疏风除热的功效。

皮蛋瘦肉粥

将米和瘦肉洗净,再将瘦肉和皮蛋切碎,瘦肉以醋、酒和葱、姜腌制入味;将米放进锅里煮至糊状时,加入皮蛋、瘦肉和调味料煮沸即可。

这是一款在夏季常见的粥补品,不仅能够宁神消暑,还能补充人体所需的水分。

西瓜粥

将瓜肉去子后切成丁状,橘饼切成粒状,白米洗干净后用水泡到发胀,然后把瓜瓤和橘饼放进锅里加水和冰糖煮熟,最后再放入白米稍微煮一下就可以了。

夏季西瓜是去暑的最佳食物,此粥更是有清热解毒、消除水肿和止渴除烦的功效。

龙眼米粥

将米洗净,大枣去核,黑豆以水泡发后放进锅内加水煮沸,再放入大枣和米,等到黑豆煮烂的时候放入龙眼肉继续煮开,加入调味料即可。

龙眼肉有补心养血的作用,大枣能健脾益胃,米可以利水祛风,三者搭配起来具有养气安神、补虚益肾的功效,尤其适合大病初愈、手术后身体虚弱和心脾气虚的人来食用。

百合粥

将百合、杏仁和米一起煮熟,放入适量的冰糖即可。此粥具有清心安神和止咳润肺的功效,尤其适合夏季食用。

杂粮饭

除了养心粥之外,将五谷杂粮互相搭配起来做饭,不仅看起来颜色漂亮,顿生食欲,也可以增加食物的营养价值。五谷的巧妙搭配会使其中的营养成倍增加,又可以减少副作用,可谓一举两得。

莲子绿豆饭

将绿豆提前一天泡好,将莲子、米用水洗净,然后一起放入锅里加入适量的水焖煮成饭,放入冰糖煮开即可。

夏季食用具有清心安神、解毒利尿、益肾固精、健脾止泻和延缓衰老的功效。

芡实八宝饭

将适量的芡实、薏仁、红枣、桂圆、百合、山药、莲子、白扁豆和糯米、白米一起放入锅中加入适量的水焖煮成饭,食用的时候可以放点糖。

夏季食用具有养血安神、健脾养胃和益肾补气的功效,对治疗失眠、虚肿、体虚乏力等有很好的效果。

白米小米饭

将白米和小米一起放进锅里加入适量的水焖煮成饭。小米有“代参汤”的美称,孕妇在夏季食用非常有益,具有安神宁心的作用,小米和白米搭配具有益肺宁心、调中和胃和除湿泻热的功效。

小麦糯米饭

将小麦和糯米加入适量的水一起焖煮成饭。小麦有养心宁神的作用,能够治疗夜间经常出虚汗的症状,糯米能够健脾益气,在夏季将两者同食可以为人体提供充足的能量,补充体内的营养素,还具有清热养心和消暑止汗的功效



之二十一夏季适合的菜蔬

本书参照《黄帝内经》和《易经》等经典医学古籍,从人体五脏的相生相克到一年四季不同的饮食宜忌,以深入浅出的文字,将先贤的养生哲学呈现给读者,并以切实可靠的科学方法,提供合理可行的日常饮食建议,希望能帮助各位读者实现养生保健和延年益寿的美好愿景。夏天是人体阳气最为旺盛的时期,但也最容易受到暑湿之气的侵犯,加强对体内阳气的保护就显得尤其重要,比较适合在夏季食用的蔬菜:苦瓜苦瓜又叫凉瓜,素有“君子菜”的美称。《本草纲目》中说苦瓜可以“除邪热,解疲乏,清心明目”,《随息居饮食谱》中也说:“苦瓜青则苦寒涤热,明目清心;熟则养血滋肝,润脾补肾。”苦瓜性寒、味苦,具有明目解毒、益气壮阳、清热消暑和解乏清心的功效,对治疗目赤肿痛、暑热烦渴、中暑、烧烫伤、少尿等都有良好的效果,人们还常用一条熟透的苦瓜来治疗痱子,效果也非常不错。此外,在炎热的夏天敷上一片苦瓜薄片,不仅能让肌肤立即变得凉爽,还能美白皮肤和保湿呢!苦瓜还有降低血糖、抗病毒和防癌的功效,所以在夏天为了减少湿热之苦,多吃点苦瓜才是真正的福自“苦”中来啊!但是苦瓜性寒,因此,脾胃虚弱的人不宜食用。苦菜苦菜的别名有很多,比如荼草、苦苣等,它含有丰富的蛋白质、维生素、食物纤维、碳水化合物、胡萝卜素、烟碱酸和钙、铁、锌等,还有酒石酸和苦味素等化学物质。《本草纲目》中说:“苦菜调十二经脉,安心益气,轻身耐老,强力明目。”陆游也曾经写了一首诗来称赞苦菜:“解渴黄粱粥,尝新白苣齑。”这里的“白苣齑”指的就是腌制后的苦菜。苦菜性寒、味苦,具有清心除烦、消暑开胃的作用,在夏季吃苦菜不仅新鲜爽口,更是涩中带甜、清凉嫩香,是夏日佐饭的美味。黄瓜黄瓜也叫做胡瓜,汉朝时,张骞出使西域带回内地,后赵时期才改名叫做黄瓜。黄瓜性凉、味甘,含有丰富的蛋白质、脂肪、碳水化合物、胡萝卜素和钙、铁、磷等,《日用本草》中说黄瓜可以“除胸中热,解烦渴,利水道”,《陆川本草》中也说黄瓜对“治热病身热、口渴、烫伤”有很好的效果。夏季多吃黄瓜,不仅具有生津止渴、消暑解毒和利水消肿的作用,还具有抗肿瘤的效果。并且黄瓜也是降血糖和美容减肥的佳品,具有安神和促进睡眠的作用,最适合肥胖者、高血脂、高血压、糖尿病、水肿、癌症和热病等患者食用,但腹痛腹泻、脾胃虚弱和肺寒咳嗽的人应该少吃。冬瓜冬瓜在成熟的时候表面上会有一层白粉状的东西,正因为如此它又被叫做白瓜。冬瓜性寒、味甘,含有丰富的维生素、胡萝卜素、粗纤维和钙、铁、磷等,其中的钾尤其适合肾病、水肿和高血压患者食用。冬瓜是解热利尿的理想食物,具有清热祛暑、润肺生津、化痰止渴和利尿消肿的作用,带皮煮汤效果会更加显著。冬瓜还有减肥的功效,能促进体内的糖和淀粉转化为热量,尤其适合夏季想减肥的美眉。经常食用冬瓜还会使皮肤变得洁白有光泽,具有抗衰老的作用。西红柿西红柿性微寒、味甘酸,具有生津止渴、消暑解毒、补血消食和健胃平肝的功效,对食欲不振、贫血、头晕、肝炎、肾炎、高血压和夜盲症等诸多疾病都有不错的疗效,还能预防癌症,保护心血管。对女性朋友来说,经常食用西红柿不仅会使皮肤更加红润光泽,也有减肥和抗衰老的作用。但西红柿在食用时也要注意,脾胃虚寒及月经期间的妇女不能生吃,空腹的时候也不要食用,还有未成熟的西红柿是有毒的,更要忌食。西红柿在长时间高温加热后,会失去其中的营养素,无法达到保健的功效,这一点是需要特别注意的。



之二十二夏季水果的饮食搭配

本书参照《黄帝内经》和《易经》等经典医学古籍,从人体五脏的相生相克到一年四季不同的饮食宜忌,以深入浅出的文字,将先贤的养生哲学呈现给读者,并以切实可靠的科学方法,提供合理可行的日常饮食建议,希望能帮助各位读者实现养生保健和延年益寿的美好愿景。1、选对水果,因人而异寒性体质的人应该选择温热性和平性的水果,比如荔枝、芒果、桃、杏、李子、龙眼等。但是,这类水果不能吃太多,以免上火;实热体质的人应该选择寒性的水果,比如苹果、西瓜、木瓜、哈密瓜、草莓等,尤其对中气不足和容易疲劳的人来说,这是很好的滋补品。脾虚和气虚的人不要吃寒性的水果,如果禁不住嘴馋非吃不可,可以选择在饭后两小时或者是饭前一小时,适当少吃一点。2、不合时令的水果要慎吃此时尚有许多水果还没到成熟的季节,就被经由催熟或者使用膨大剂之后上市。比如草莓,有一些看起来比一般的草莓要大很多,其实这些都是过量使用激素造成,吃起来口味很淡;再比如葡萄,也会使用乙烯剂来催熟。这些水果必须谨慎食用,否则会对健康造成损害,尤其是处于发育期的儿童,过量食用会导致智力下降。了解了吃什么之后,接着要在水果的搭配上下一番工夫。水果的“四气五味”在春季篇里已经介绍过了,此处主要讲一下水果之间的搭配,比如在夏季甜性的水果是可以搭配起来吃的(如山竹和榴莲),甜性水果和亚酸性水果也可以互相搭配(如桃和香蕉,无花果和木瓜),酸性水果可以和亚酸性水果同食(如桑葚和草莓,奇异果和无花果),但是酸性和寒性的水果不能同食(如奇异果和草莓,哈密瓜和香蕉等)。了解了这些夏季水果搭配的原则,在平时食用时自己要多注意一下,便可以促使更多的营养素被吸收,来维持身体的需求。3、夏季饮食的禁忌夏季是一年中最炎热的季节,适当地食用一些冷饮可以达到清热解暑的目的,但大量食用就会加重肠胃的负担,引起腹泻、腹痛等。针对每个月份,夏季的饮食也有一定的禁忌:农历四月此时不宜食用的食物有香菜、鸡肉和蚕豆等。香菜具有发汗的作用,能够消食下气,但也很容易耗气伤身。尤其是患有狐臭、口臭、脚气、龋齿和生疮的人,食用后更会加重病情;鸡肉中含有丰富的雌性激素和一些有毒物质,食用后会使人虚冷,对健康不利;此时食用蚕豆很容易患上“蚕豆病”,尤其是儿童和家族里有这种病史的人,更要忌食。农历五月此时天气逐渐变热,应该忌食的食物有韭菜、鹿肉等。韭菜辛温,在炎热的季节里食用会使人感到乏力;鹿肉是发热之物,它会使阳盛血热,导致体内阴阳的失衡,引起各种疾病。农历六月此时的天气已经变得相当炎热了,也是人体内阳气最盛的时候,在饮食上一定要忌食羊肉,因为羊肉性热,此时食用很容易伤身。针对食物的搭配,在夏季应该注意以下几种:萝卜和水果萝卜在代谢之后会产生一种叫做硫氰酸的物质,它具有抗甲状腺的作用,而水果中的类黄酮物质被分解后会生成羟苯甲酸和阿魏酸,它们会使硫氰酸抑制甲状腺的作用加强,导致甲状腺肿。海鲜和水果海鲜中含有丰富的钙和蛋白质,它们和水果中的单宁酸结合后会降低蛋白质的价值,钙和单宁酸生成的物质还会对肠胃产生刺激,导致呕吐、恶心等。黄瓜和菠菜菠菜中的维生素C含量同样非常丰富,和黄瓜搭配会被分解掉,降低其营养。牛奶和橘子橘子中含有丰富的果酸和维生素C,但它们在遇到牛奶后会产生凝固,影响人体的消化和吸收,引发腹胀、腹痛和腹泻等。



之二十三秋季六大节气养生原则

本书参照《黄帝内经》和《易经》等经典医学古籍,从人体五脏的相生相克到一年四季不同的饮食宜忌,以深入浅出的文字,将先贤的养生哲学呈现给读者,并以切实可靠的科学方法,提供合理可行的日常饮食建议,希望能帮助各位读者实现养生保健和延年益寿的美好愿景。

面对季节的更替,需要我们做好自身的保健,来适应这种变化,在饮食上由内而外进行调养,可以有效地减轻秋季的燥、凉对身体的危害。

立秋

立秋是秋天开始的标志,历书上说:“斗指西南维为立秋,阴意出地始杀万物,按秋训示,谷熟也。”民间也有一句谚语:“立秋之日凉风至。”立秋之后许多地区还没有真正地进入秋季,但在北方天气已经开始逐渐变凉了。

《素问·脏气法时论》中记载:“肺主秋……肺收敛,急食酸以收之,用酸补之,辛泻之。”因此,立秋之后要尽量地少吃葱、姜等辛辣的食物,适当多食一点酸味的蔬果来收敛肺气。

处暑

《月令七十二候集解》中说:“处,去也,暑气至此而止矣。”处暑的意思是说炎热的夏天很快要过去了。这时冷空气开始南下,气温明显下降,昼夜温差也会增大。

此时在饮食上要吃一些温补的食物,比如辣椒、酒,主食仍以补气的面食为主,同时别忘了收敛肺气的酸味食物。

白露

俗语说:“处暑十八盆,白露勿露身。”露就是水汽在低温作用下凝结而成的水珠,实际上,白露象征着天气已经开始变凉了,秋天此时才真正的到来。

在饮食上,此时也是支气管气喘的好发期,因此,海鲜、腌菜和辛辣、酸、咸、甘肥的食物要少吃,饮食要以清淡为主,同时多补充一些维生素。

秋分

《春秋繁露》中说:“秋分者,阴阳相半也,故昼夜均而寒暑平。”在这一天,太阳直射赤道,因此,白天和黑夜各12个小时。俗话说:“八月雁门开,雁儿脚下带霜来。”到了秋分,中国东北清晨的小草上已经覆盖着一层白白的薄霜,气温也会越来越低。

秋季是肠道疾病的好发季节,况且秋属肺金,在饮食上要选择一些润肺生津、养阴清燥的食物,比如银耳、百合、鸭肉等,多吃酸味甘润的蔬果,少食辛辣。

寒露

《通纬·孝经援神契》中记载:“秋分后十五日,斗指辛,为寒露。言露冷寒而将欲凝结也。”寒露的意思是说此时的气温比白露时更加低,地面上的露水都会凝结成霜。

此时气温更低,是感冒的好发期,饮食上仍以甘淡滋润的养肺润肠食物为主,早晚可以适当喝一些粥,中老年人也可以多吃一点莲子、红枣和山药等。

霜降

《月令七十二候集解》中记载:“九月中,气肃而凝,露结为霜矣。”此时,中国北方清晨会笼罩在一层白霜之下,南方的气温也越来越低。气候学上把秋季的第一场霜叫做“早霜”,也叫做“菊花霜”,因为此时正是菊花盛开的季节。

这个季节的饮食要遵循以下几个原则:

原则一:补益肺气

中医上讲肺喜润而恶燥,燥邪伤肺,养肺不仅能使肺气更加充盈,增强肺的主气,也能治疗由于肺虚所导致的各种疾病。在食物的分类上,甘润的食品对肺是最有益的,例如梨、荸荠、枇杷、甘蔗、柚子等,还有众多的粥品,更是养肺的首选,例如银耳冰糖粥、百合莲子粥等。

原则二:多吃润燥的食物

《饮食正要》中记载:“秋气候,宜食麻以润其燥。”所以,在这个季节要多吃具有滋润作用的食物,比如糯米、蜂蜜、乳制品、核桃、芝麻和甘蔗等,葱和姜等辛辣的食物要尽量少吃,以免耗损过多的津液。

秋季水果丰富,梨、苹果、荸荠和葡萄也可以适量食用,来驱除体内的燥气,但不要吃太多,以免对肠胃的阳气造成损伤。



之二十四冬季六大节气养生原则



立冬

《月令七十二候集解》说:“立,建始也。”立冬就是冬季开始的标志。其中又说:“冬,终也,万物收藏也。”意思是说秋季的农作物收晒完毕后都放入仓库里,动物们也开始准备要冬眠了。所以,立冬不仅代表了冬季的开始,还有万物收藏、规避寒冷的意思。

冬季是人体内阴气最盛阳气最弱的季节,也是进补的大好时机,俗话说:“三九补一冬,来年无病痛。”在立冬这一天,南北方的人们都会选择各种山珍野味来进行大补,只有这样才能抵御严寒的入侵。

小雪

小雪之后,气温开始逐渐降低,雨水在低温的作用下也变成雪花落了下来。但此时的雪量一般都比较小,并且夜冻昼化,所以称为“小雪”。

小雪前后,阴冷晦暗的天气比较多,容易影响我们的心情,尤其是患有忧郁症的朋友也容易使病情加重。此时除了饮食的进补之外,也要实时调整自己的情绪,对身心进行调养。

大雪

大雪的意思是指此时的降雪比小雪时更大,天气也更加寒冷,各地的降水量相对也越来越少。俗话说:“瑞雪兆丰年。”厚厚的雪花覆盖在地上,就像是给冬作物盖上一层棉被,为它们度过冬天创造了更好的条件。

民间有“冬天进补,开春打虎”的说法,此时的饮食要多食用一些维生素和蛋白质含量丰富并且易于消化的食物,讲究补肾壮骨、养阴益精和温补助阳。

冬至

冬至俗称“冬节”、“长至节”、“亚岁”等,在中国是一个非常重要的节气。这一天在北半球白天最短黑夜最长,此后白天就会逐渐地变长,各地也开始进入最寒冷的季节。“冷在三九,热在三伏”,冬至就是“进九”的标志。

在冬至这一天,每个地方都有自己的习俗,比如北方吃饺子、馄饨、宰羊等,南方则吃米团、长面线,同时这一天也是祭祖的日子。但此时的饮食进补千万不能盲目,应该“对症用药”,否则无法达到保健的目的。

小寒

《月令七十二候集解》当中记载:“十二月节,月初寒尚小,故云。月半则大矣。”俗话说:“小寒大寒,冷成冰团。”在中国的大部分地区,这都是最寒冷的一段时期,小寒过去之后,就要进入“出门冰上走”的三九天了。

中医认为寒为阴邪,天气越冷体内的阴气也就越盛,此时的饮食要多增加一点温热食物,来补益身体,抵御严寒的入侵。

大寒

大寒和立春交接,是一年的最后一个节气,除了进补量要逐渐减少之外,还要适当食用一些具有升散性质的食物,为春天生发做好准备,也要多吃一点温散风寒的食物,比如辣椒、生姜等,来预防呼吸道传染性疾病。

每个季节的饮食原则都不相同,具体而言,在冬季我们的饮食要注意以下几点:

原则一:以养肾防寒为主

冬季主藏,不仅自然界的万物如此,人类也是一样,只不过我们要藏的是体内的热量和生命的动力,即阳气。在饮食上可以食用一些热量较高和滋阴潜阳的食物,比如羊肉、甲鱼、枸杞、韭菜、木耳、芝麻、海参、糯米等,只要使体内的阳气不受损害,自然可以舒舒服服地度过寒冬。

原则二:多食苦,少食咸

《四时调摄笺》中记载:“冬日肾水味咸,恐水克火,故宜养心。”中医认为,肾主咸味,心主苦味,如果咸味吃太多,会使肾水更加亢盛,增加心脏的负担,此时只有多吃点苦味的食物,才能抵抗过于亢奋的肾水。

原则三:保护双脚很重要

当我们的脚部受寒之后,会影响到内脏,导致腰腿痛、胃痛、腹痛、腹泻和月经不调等疾病。

人的五脏和四季气化是完全相通的,具体是:春(风)气通于肝。夏(火)气通于心。长夏(湿)气通于脾。秋(燥)气通于肺。冬(寒)气通于肾。????所以中医学的经典巨著《黄帝内经》早已指出四季养生的方法,而这些方法也是遵循四季阴阳消长的规律进行的。春天如何养生?春天是阳长阴消的开始,所以应该养阳。春天主生发,万物生发,肝气内应,养生之道在于以养肝为主,原则是:生而勿杀,以使志生。养神志以欣欣向荣。逆之则伤肝,夏为寒变,奉长者少。意思是伤了肝气,就会降低适应夏天的能力。所以《黄帝内经》提出:春三月要夜卧早起,披发缓行,广步于庭(到庭院中散步),以使志生(使志气生发)。夏天如何养生?夏天是阳长阴消的极期,夏天主长,万物茂盛,心气内应,养生应以养心为主。要使气得泄(当汗出就汗出),因为夏天属阳,阳主外,所以汗多。逆之则伤心,秋天就会得痰证(呼吸方面的病),那么就会降低了适应秋天的能力,所谓奉收者少。正如《黄帝内经》所说:夏三月要夜卧早起,无厌于日(不要怕阳光),使志无怒(心情要愉快),使气得泄(不要闭汗),若所爱在外(多到户外活动)。秋天如何养生?秋天是阴长阳消的时候,所以要养阴为主。秋天主收,万物收敛,肺气内应,养生应以养肺为主。收敛神气,逆之则伤肺,冬为飧泄(完谷不化的腹泻),奉藏者少(降低了适应冬天的能力)。所以《黄帝内经》说:秋三月,要早卧早起,与鸡俱兴(与鸡一起作息),使志安宁,收敛神气。冬天如何养生?冬天,大地收藏,万物皆伏,肾气内应而主藏,养生应以养肾为主,逆之则伤肾,春天会生痿病。奉生者少(降低了适应春天的能力)。所以《黄帝内经》说:冬三月,万物闭藏,水冰地冻,无扰乎阳(不要耗散阳气),要让神气内守,要避寒就温,少出汗。必待日光(多晒太阳)。????为什么说春夏要养阳、秋冬要养阴?为什么要顺应大自然的阴阳气化养生?因为四时阴阳消长变化是万物生、长、化、收、藏的根本,所以《黄帝内经》说圣人要春夏养阳,秋冬养阴。春夏为什么要养阳?因为春夏是阳长阴消的阶段,顺应阳长的气化趋势养阳,效果就会比其他时候要好,所以春夏要养阳。秋冬为什么要养阴?因为秋冬是阴长阳消的阶段,顺应阴长的气化趋势养阴,效果就会比其他时候要好,所以秋冬要养阴。阴阳是互根互补的,按照阴阳的关系,阴根于阳,阳根于阴。阴为阳之基,无阴则阳无以化;阳为阴之动力,无阳则阴无以生。所以秋冬养阴,也就是为了春夏的阳有根基;春夏养阳,那么秋冬的阴才有动力。阴虚的人如何养生?——阴虚的特征阴偏衰,指人体精、血、津液亏耗,阴不制阳、阴液不足,主要是肾阴不足,因为肾阴为诸阴之本阴虚则热,所以具体表现是:五心(胸心、两手心、两足心)烦热、骨蒸潮热,面红上火,咽干口燥,消瘦盗汗(夜里睡醒出汗),舌红少苔,脉细数无力。《黄帝内经》第一篇《上古天真论》记载了黄帝对于生命的第一个问题——古今健康长寿的重大差异究竟是什么原因?是时代不同了,还是养生之道失传了?是天道的原因,还是人道的原因?????对于这个问题一般的人都会怪罪于外在的条件,认为肯定是现代社会已经与前大不相同了。实际上世道有没有变呢?岐伯的回答是世道并没有变,天道也没有变,而是我们每一个人的日常生活变化了,生活习惯变了,生活方式变了。????有一句话:“生命就掌握在自己手中。”人是“握拳而来,撒手而去”的,婴儿握拳是握着精气神,不让它外泄,可是我们成年以后却是千方百计在握钱、握权,握那些有形的东西,丝毫不放松。等到撒手的时候,才意识到手里实际上什么都握不住,可是这已经违背了生命之道,违背了养生之道。所以说生命掌握在自己手中,就是看你手中掌握的是什么。????岐伯回答了八个字:“法于阴阳,和于术数。”这八个字是养生总原则。上古的人都“知道”——了解并掌握天道、地道、人道——人的长寿之道、养生之道。《黄帝内经》养生之道是什么?其实就是这八个字,实际上整部《黄帝内经》都在诠释这八个字。????“法于阴阳,和于术数”,这个“道”,这个总原则,不是抽象的、虚空的,它就实实在在地表现在我们每一个人普普通通的日常生活当中。????养生就是一种健康的生活习惯????养生就是一种生活习惯,一种健康的生活习惯。什么是健康的生活习惯?就是在普普通通的日常生活中处处按照“法于阴阳,和于术数”来做。具体表现在四个方面。????第一,食饮有节。上古的人懂得养生之道,饮食是有规律,有节制的。????第二,起居有常。起居——不仅是起床、睡觉,还包括日常的活动。起居要有常规,是不能搞乱的。????第三,不妄作劳。就是说劳动、运动应不过分,也就是要守常规,要适度,不要太过,也不要不及。????第四,形与神俱。形体和精神是合在一起的。前面三条主要讲的是形,这里主要讲神,讲形神合一,神离不开形,形也离不开神。形是神的依托,神是形的主导。????饮食、起居、工作和劳动、精神,这四方面是每一个人在日常生活中都会涉及的。只要这四个方面都能做到,就能像岐伯和黄帝对话当中所说的这样,人人都能活过一百岁。所以说活到一百岁并不稀奇,不需要外求,只需要做好这四方面就可以了。而这四个方面贯穿了我们的日常生活,你可能会说了,这不容易吗?这不是谁都能做到的吗?请注意,做到这四点,不是一天两天就行了,而是一辈子,每时每刻都这么做,把它变成一种生活方式,变成一种生活习惯。????我们每一个人自己想一想,我们是这样做的吗?我们是不是形成了这么一种健康的生活习惯“品格铸造人生,性格决定命运。”成为我们学校德育工作的信条。而培养学生乐观、积极的人生态度,认真、踏实、敢干、创新的做事风格,宽厚谦让的品格,将是我们的育人目标。

至于养生之道,庄子《养生主》中《庖丁解牛》,这样论说:养生的旨在于清静无为,与世无争,要善于钻空子,就象庖丁解牛一样,集中精神,依乎天理,游刃于空隙,不碰硬骨头。这样就能象护刃一样,使自己不受伤害。这是一种“养性金身”圆滑处世哲学。不过,它仍然给人以深刻的启迪,世界一切事物都有它内在的规律性,只要通过长期的反复实践,就能认识和运用它,再加上聚精会神,专心致志,就可以把事情做好。我不欣赏这种“养性全身”的圆滑处世哲学,但我还是喜欢它给人的深刻启迪。不过说到处世哲学,我还是喜欢《方和圆》中的“铜钱人生”,外圆内方,既保持做人的正值善良的根本,又不乏圆滑,能处理好人际关系。我想,在今天我们这个多元化的社会中,人际关系融洽、和谐,家庭和睦幸福,工作起来会得心应手,自己也因此心情舒畅,自然也就会“心宽体健”了。可见,能认识和运用事物的内在规律,掌握“外圆内方”的处世哲学,我们的人生会少走很多弯路。

今后,我要多学习,让“国学经典”中的智慧之光,引悟自己走出迷茫,使自己的人生轻松而洒脱。伏邪学说始自晋·王叔和的《注解伤寒论·伤寒例》而源于《内经》。明清以来,随着温病学的发展有了新的发展。历代医家对此说多予肯定,但亦有争议。究竟应如何评价伏邪学说?伏邪当存当废?笔者结合伏邪学说的产生、发展过程及在临床的应用,探讨如下。l伏邪学说的产生和发展过程1.1伏邪学说的起源及其初期阶段的涵义伏邪(又称“伏气”)这一概念,最早见于《注解伤寒论·伤寒例》,用于阐述温病的病因和病机,以与伤寒鉴别。其涵义是:温病因于冬季感受寒邪,寒邪伏藏于体内,至春季而发为温病。从《内经》、《难经》、《伤寒论》对温病的有关论述可以看出,至晋以前,已认识到温病是一种在脉、证、治方面与伤寒均不相同的病证,但在病因上却认为二者同属感受寒邪。晋·王叔和提出了伏邪学说以解释这种异病同因的发病机理。他在《注解伤寒论·伤寒例》中指出:“中而即病者,名日伤寒;不即病者,寒毒藏于肌肤,至春变为温病,至夏变为暑病。暑病者,热极,重于温也。”“是以辛苦之人,春夏多温热病,皆由冬时触寒所致,非时行之气也。”“从霜降以后,至春分以前,凡有触冒霜露,体中寒即病者,谓之伤寒也。从立春节之后,其中无暴大寒,又不冰雪,而有人壮热为病者,此属春时阳气,发于冬时伏寒,变为温病。”一般可把晋至明以前作为伏邪学说的初期阶段,将其基本内容简称为“伏寒化温”论。伏邪学说提出后,很快便为医家所接受,在一千多年的时间里,王叔和的“伏寒化温”理论便成为温病病机公认的解释。1.2伏邪学说的进一步发展随着医疗实践的发展,“伏寒化温”论首先在临床上受到冲击。由于认为温病的病因与伤寒相同,因此,长期以来,治疗上墨守伤寒的框框,由表及里的治疗原则,采用辛温发散和扶阳的方剂,显然不适合治疗温病。明·王安道提出“温病不得混称伤寒”,并且提出除伏寒化温者外,“且温亦有先见表证,而后传里者”,实开新感温病之先声(《医经溯洄集·伤寒温病热病说》)。明·汪石山则正式提出了新感温病,指出:“有不因冬伤于寒而病温者,此特春温之气,可名日春温。如冬之伤寒,秋之伤湿,夏之中暑相同,此新感受之温病也。”新感温病的提出对伏气温病形成了挑战。面临这样的挑战,伏邪学说并没有丧失生命力,而是有了新的发展。主要表现在以下四个方面:伏邪病因的扩大;伏邪病机的探讨;伏气温病证治的发展;伏邪学说的广泛运用。这一时期,出现了不少力倡伏邪的医家和一批伏邪专著,如柳宝诒的《温热逢源》、叶子雨的《伏气解》、刘吉人的《伏邪新书》、雷少逸的《时病论》、蒋问斋的《医略十三篇》等,标志着伏邪学说的深入发展和趋向成熟。对伏气温病的病因,即“伏邪”之“邪”究竟指的什么,不少医家突破传统的“伏寒”旧说,认为六淫皆可感而不即发。如刘吉人在《伏邪新书》中写道:“感六淫而不即病,过后方发者,总谓之日伏邪。……夫伏邪有伏燥、有伏寒、有伏湿、有伏暑、有伏热。”把“邪”的概念由“伏寒”扩大为“六淫伏邪”,这种病因上的扩大,使伏邪学说突破了早期阶段病因学上的局限性,出现了质的变化。既然六淫皆可为伏邪,发病季节自然也就不限于春季而可及四时。王肯堂曾指出:“不恶寒而渴之温病四时皆有之,不独春温而已”,病因上的扩大,使伏温不再限于春温一证。总之,明清以来,伏邪学说从理论到实践都有了新的发展,特别是病因学上的扩大,使伏邪学说产生了质的变化。这一时期,多数主张新感的医家并未否定伏邪,主伏邪的诸家也都承认新感理论。2用发展的观点看伏寒化温的病机从伏气温病的发展过程看,伏邪的提出,其最初用意是用以解释临床实践上存在的一类不同于伤寒的外感热病。在原有理论不能解释新的临床现象时,提出新的学说是必然的选择,符合科学发展的规律。伏邪的“伏”的含义是感邪不即发,伏藏体内过时而发。这一推断形成的依据是什么呢?一是受张仲景《伤寒论》影响。当时医疗实践中客观上伤寒学说深入人心和医家主观上重寒轻温,将温病的病因归于寒邪,但用寒邪不能直接解释温病,于是设想是冬季感受寒邪,伏藏体内,过时化热而成温病。二是上溯《内经》找理论根据。如“冬伤于寒,春必温病”。此句见于《素问·生气通天论》和《素问·阴阳应象大论》,其本意并不含有邪伏过时而发的意思。《内经》认为人与自然是统一的整体,人体必须适应自然界的变化规律,才能防病健身。如本季节不注意适应季节气候的变化,就会影响下一季节对一些季节性疾病的抗病能力。如冬伤于寒,肾失于固藏,最易损伤精气,致使人体抗病能力减退,至春而易患温病,此乃“冬伤于寒,春必温病”之本意。因此,《素问·金匮真言论》曰:“夫精都,身之本也。故藏于精者,春不病温。”正如恽铁樵《温病明理·卷一》曰:“冬伤于寒,春必病温,冬不藏精,春必病温,是即明明指出,非内部有弱点者,纵有寒亦不伤之意。何以言之?冬者,闭藏之令也,冬不藏精,是逆冬气;逆冬气,则春无以奉生,故至春当病。”清代陈平伯专言新感,不论伏气,谓外感不外六淫,其冬不藏精春必病温者,系指“里虚者表不固,一切时邪皆易感受”。清代刘松峰只承认新感,否认伏邪,如说:“夫冬月寒厉之气,感之即病,那容藏于肌肤半年无恙,至来岁春夏而始发者乎?此必无之理也。”从温病学的发展史来看,明清之前,对《内经》中“冬伤于寒,春必温病”的解释有一定的局限性,但是全面理解《内经》此原文,对当今临床仍然有指导意义。现在临床上,冬伤于寒者至春未必温病,而在治疗春、夏所病之温热时,无需考虑其冬时所伤之寒(假设此寒确实存在)。温病的病因完全可以直接用外感六淫感而即发来说明。3六淫伏邪的提出也有一定的局限性明清时期,伏气温病病因扩大。据刘吉人、何廉臣等的论述,伏气温病学说突破了“伏寒”这一病因上的旧说,出现了“六淫伏邪”的概念,且认为伏气温病四时皆有。这说明当时医家已经密切结合临床实际,根据温病临床表现的不同,推断出了不同的病因,可惜仍未跳出“伏邪”发病的思路限制。中医是从证候来推求病因、探讨病机,从而认识致病因素对机体的损伤。伏气温病的特点是感而不即发,既然不即发,即无症可辨,如何能判断出感受何种邪气?当然更谈不上何时感邪了!其不合理处显而易见。或以为伏气温病邪伏于里,自内达外,发则里热炽盛,与新感温病不同。但新感温病并非起病初均有表证和由表及里传变,亦有直中心包的发病形式。如暑温一起病亦可见里热证。所谓伏气温病也有一起病兼有表证者,并非均现里热证。在正气虚的情况下,也可由里而再里,向里传变。汪石山有新感引动伏邪一说,基于以上相同的理由,既然不能明确判断出何种邪气何时伏藏于人体,那么,新感引动伏邪也就失去了基础。实际上,温病的初起表现是由所感受邪气的性质、外邪致病特点、人的体质特点和人体正气的强弱综合作用的结果,与邪气是否为伏邪无关。所谓伏气温病病情重,初起多见里热证,完全可以通过审症求因,将之归因于“外邪直中”或“内生六淫”为患,不一定是六淫伏邪为患。4从临床表现辨别温病的病因,不应局限于发病季节每一个季节都有其对应的主气,如春风、夏暑、长夏湿、秋燥、冬寒,在这些季节中多发之邪分别为风热、暑热、湿热、燥和寒,姑且称之为“主邪”。但由于自然界气候的复杂(如应寒反热、应热反寒,干旱或炎热多雨),地理环境的不同(如岭南四季气温较高),人们生活工作的小环境(如高温、潮湿、空调环境等)不同,在主邪之外,常存在其他类型的邪气,姑且称之为“客邪”,如夏季除暑热、暑湿之邪,尚可出现风寒、寒湿之邪;冬季除寒邪外,也可出现风热、暑热、湿热之邪等。因此,每一种温病,四时皆可有,这也符合温病既有流行,也有散发的发病实际,都可看成是新感温病,打破季节的限制,可极大地推动对温病的认识。无发病季节的限制,外邪也就无所谓“伏”。从气候季节与温病发生的相关性中古人形成了对温病病因的感性认识,但温病的病因一旦上升为概念,就具有高度的抽象性和广泛的适用性,必须与具体的发病季节和气候变化分离开,后者只有参考意义,不具有决定意义。温病病因的最终确定由疾病的临床表现决定,符合何种病邪的致病特点即判断为何种病邪致病。另外,现代医学中的慢性肝炎、艾滋病、白血病、多种自身免疫性疾病、糖尿病、高血压病、心脑血管病、癌肿等,常表现为慢性过程,易反复发作或加重,可归属于温病来论治。这些病有些有明确的病原体因素,大部分找不到明确的病原体,其临床症状主要不是由病原微生物直接引起,而是通过间接的方式导致机体免疫紊乱,内环境失调所致,即与人体的气血、阴阳、气机失调有关,可以用中医的内生六淫、痰、瘀、毒等结合体质学说来很好的解释,不一定以伏邪来解释。总之,在临床实践中,要坚决贯彻“审症求因,辨证论治”的精神。一切以临床表现为基础,从临床表现人手制定诊疗措施,不必纠缠于病邪是否为伏邪《金匮要略》(以下简称《金匮》)乃张仲景治疗内伤杂病的专著,书中记载了四十多种疾病,涉及内、外、妇等科,其中不少疾病属于络病及其相关病证的范畴。如肝着、虚劳干血、积聚、癌病、中风、黄疸、水气病、胸痹、血痹、出血证和月经不调等。本文根据《金匮》有关论述,试从病因病机、临床症状、治则和治法等三个方面对张仲景络病理论作初步的探讨。1对络病病因病机的认识由于络脉不仅分布于人体的体表,还分布于人体之里,构成多层次的广泛网络系统,所以无论是风、寒、湿、热等外邪侵袭肌表,还是情志或脏腑功能失调等原因,都可以导致络脉功能的失常而出现络病的相关证候。具体而言,关于络病病理机制的认识可以概括为以下几点:外邪入络风、寒、湿、热等外邪单独或兼夹侵入体表之络脉,与络中气血相搏击,可致络脉痹阻而发病。如湿邪兼夹风寒深入关节筋脉,痹着表络,发为湿病;风湿或寒湿之邪流注于关节筋骨之间,经络痹阻不通,日久气血运行不畅而发为疼痛遍历关节之历节病。痰饮阻络络脉有灌渗人体津液之功能,若津液代谢失常,痰饮内生,则易阻于络脉而产生病变。如痰饮乘虚而留聚于胸络内外,导致胸络痹塞不通,则可出现胸痹诸症;又如疟病日久,疟邪与痰瘀交阻于络脉,最终形成疟母居于胁下。瘀血凝络络脉的主要功能是运行人体气血。若邪阻于络脉,无论是外邪入络,还是机体功能失调后的病理产物阻于络脉,则络中气血运行受阻而瘀滞,最终导致瘀血阻络。瘀血凝络是络病基本的病理机制。《金匮》中肝着、干血劳等病证都由瘀血凝络所致,是典型的络脉病证。肝着之发病,就是由于肝脏受邪,疏泄失职而肝络郁滞所致;虚劳干血即是由于虚劳日久不愈,经络气血运行不畅。瘀血凝滞而致。络脉空虚络脉具有渗灌血气的功能,络脉血气不足,容易导致邪气的留滞而发病。例如,《中风历节病脉证并治第四》篇在论述中风病机时云“寸口脉浮而紧……浮者血虚,络脉空虚“,就是指因为机体因营卫气血不足。卫外不固,风寒乘虚侵袭,导致络脉痹阻,阴血涩滞,而出现中风病肢体麻木的症状。由此可见。络病的发生除了与感受邪气有关以外,络脉自身的空虚也是导致疾病发生的重要原因。络脉损伤情志过激、脏腑功能的虚损。以及跌仆折伤等多种原因也均可导致络脉本身的损伤,出现各种临床症状,其中以出血之症最为多见。《灵枢·百病始生》云:“阳络伤则血外溢,血外溢则衄血,阴络伤则血内溢,血内溢则后血。“由此可知,《惊悸吐衄下血胸满瘀血病脉证治第十六》篇所论述的吐、衄、下血、瘀血病证,都与络脉的损伤有关。2对络病临床症状的认识由于络脉遍布于人体的表里、上下,络脉病变可以出现多种多样的临床症状。对此,张仲景已有深刻的认识,他在《金匮》有关条文中对络脉病证出现的症状有详尽的描述,其中提到的典型症状有:肌肤不仁《中风历节病脉证并治第五》篇云:中风“邪在于络,肌肤不仁”;又《血痹虚劳病脉证并治第六》篇云:“血痹阴阳惧微,寸口关上微,尺中小紧,外证身体不仁,如风痹状“。患者出现肌体麻痹不仁的症状,乃邪阻络脉,气血运行不畅,络脉痹阻之故。局部包块络脉中瘀血与痰饮等病理产物痹阻日久,加之气机郁结,聚集而不散,肌体局部可见有形之包块,这也是络病的典型症状之一。如《疟病脉证并治第四》篇云:“病疟以月一日发,当以十五日愈,设不差,当月尽解;如期不差,当云何?师日:此结为瘤瘕,名日疟母”。就是因为疟病迁延过久,疟邪与痰瘀胶结,阻滞于络脉,则可形成包块居于胁下,即所谓疟母。再如《妇人妊娠病脉证并治第二十》篇和《五脏风寒积聚病脉证并治第十一》篇论及瘕病和积病,也都是络脉瘀阻。气血运行不畅而形成的体内有形包块。出血症出血症是络病常见的典型症状。无论是阴络,还是阳络的损伤都会导致出血之症。《金匮》所论“吐血”、“下血”、“衄血”等症,均是湿热、实热或虚寒损伤络脉的见证。疼痛疼痛,尤其是日久不愈者,多为络脉痹阻的表现,因为络脉痹阻,不通而痛。《胸痹心痛短气病脉证治第九》论及胸痹“胸背痛”、“心痛彻背”之症,多为痰瘀痹阻心络所致。湿病之疼痛症,亦为湿邪兼夹风寒痹阻表络的缘故。此外,中医有“久病入络”之说,久治不愈的其他疼痛证,多可从络病来辨证。水肿外邪和瘀血等内生病理因素阻滞络脉。使得络脉不能正常灌渗津液,溢于络脉之外则可出现水肿的症状。如《水气病脉证并治第十四》篇所论血分,“经水前断,后病水,名血分”。即为女子经停在先,络脉瘀阻。津液渗溢络脉之外,而后出现水肿之症。除上述络病的典型症状外,《金匮》中还记述络病的其他许多症状,如湿热入络所致的黄汗;瘀血阻络日久.新血不生,肌肤失于濡养,导致面目暗黑、肌肤甲错等症。总之,通过分析《金匮》的论述,可以看出张仲景对络病症状的认识已经比较全面。3对络病治法方药的认识《金匮》中关于络病及其相关病证的治疗有着丰富的内容。其特点在于:第一,对于络病的治法,在《内经》的基础上已经有了进一步的发展和完善;第二,创制了不少治疗络病的有效方剂,它们仍是现代临床治疗的常用方。具体而言:中运用此法的代表方剂有旋覆花汤、下瘀血汤、抵当汤等,其中的常用药物包括旋覆花、新绛(茜草)、大黄、桃仁等。化痰逐瘀通络法化痰逐瘀通络法也是临床常用的络病治法之一。对于痰瘀阻络所致的络脉病证,张仲景在治法上同时着眼于化痰和逐瘀两个方面。这在其组方中得到了充分的体现,如《金匮》中治疗络病的鳖甲煎丸等方剂中,不仅使用了桃仁、丹皮、芍药、大黄等化瘀之品,同时还配伍了半夏、葶苈、石苇、瞿麦等利水化痰的药物。虫蚁搜剔通络法此法属张仲景首创的络病治法,对后世络病的治疗有很大的影响。因虫蚁类药走窜善行,能搜剔血络,故此法一般适用于络病日久,痰瘀交结之痼疾,如虚劳干血、疟母等。由于此类药物化瘀之力较强,也适用于络病使用行气化瘀通络、化痰逐瘀通络两法无效、属病重药轻者。此类代表方剂有鳖甲煎丸和大黄廑虫丸等,常用的药物有虻虫、蜣螂、鼠妇、廑虫、水蛭、蛴螬等。由于络病总的病理机制在于络脉的瘀滞,所以,络病虽有多种治法,但各种治法都离不开通络,张仲景在用药时大多用辛味之品,如桂枝、薤白、生姜、葱和酒等,取其发散通络的功效。此外,张仲景在络病峻剂,尤其是虫蚁搜剔通络类方剂的制剂方面有两个特点:一是丸剂缓功;二是以蜜为丸。峻剂丸剂和以蜜制丸的目的在于缓其药性,以图缓攻,使得活络而不伤正,邪去而不致虚。这种制剂方法也正体现所谓络病日久要讲究缓图,即讲究“络病工夫”之意。综上所述,《金匮》络病理论是张仲景对《内经》络病理论的完善,特别是为络病的临床辨治奠定了基础。而后世医家喻昌、王清任、叶天士等医家又在其基础上进一步发展,形成了比较系统、完整的络病理论体系。可以看出,张仲景在中医络病理论的形成和发展过程中起到了承上启下的作用。现今,深入研究张仲景络病理论。对于完整理解中医络病理论,提高临床治疗疾病,特别是多种疑难病证有着重要的指导意义。张仲景告诉我们,其实人体与自然一样,随着阳气的变化,机体内也有两个阀门来控制,一个是释放阀门,一个是收藏阀门,释放、收藏的就是阳气,即生命的能量。人们应该依据不同的年龄、季节来控制阀门,一旦释放或收藏出了故障,身体就会发生病变。人体本身有一个健康预警系统,如果生长与收藏出了偏差,身体就会发出健康的警示,而生活方式和饮食习惯的变化,有时也是我们体内一些病变的外在信号。如果能敏锐地观察、解读这些信号包含的健康预警,就可以有效地防治“未病”。四季变化与阴阳平衡四季有春夏秋冬,阳气有生长收藏。阳气对于人体具有主导作用,阴为阳之镜,是阳气收藏生息的一种表现。“生”和“藏”是两种不同的生命状态,养“藏”和养“生”同样重要阴阳平衡与生奉于藏什么叫“养生”?有人说,养生就是保养生命。这是现代人依据字面意思作出的理解,其实“养生”这个概念最早出现在《黄帝内经》中。《黄帝内经》分两部分,素问篇和灵枢篇,其中素问篇主要讲解病理,灵枢篇主要侧重针灸。现在养生的概念人人皆知,似乎保健完全可以用养生来取代,可是“生”从何处来?《黄帝内经·素问》中说:“善养生者,必奉于藏。”“生”是从“藏”中来!有人觉得中医很玄妙,常常动不动就阴阳五行、金木水火土,中医说话时常如云山雾罩,让病人听不明白。其实中医的医理说复杂是复杂,说简单也简单,一句话:向大自然学习。天之道,便是人之道。天地自然的变化规律便是人体的变化规律,对于身体健康来说,“得道多助,失道寡助”是十分有道理的。中医最核心的理论便是阴阳之道。医生时常对病人讲,阴虚,阳虚,阴阳皆虚,究竟什么是阴阳呢?从形态来讲,阳化气,阴成形。阳是无形的精魄,是生命的活力,阴是有形的器官,是人体的组织。从作用来讲,阳是指自然或体内的温煦、推动、兴奋等作用,阴是指自然或体内的凉润、宁静、收敛等作用。阴阳之间的关系是怎样的呢?有人认为,医生一说阴虚,那么肯定相应的阳就盛,反之亦然。其实这种观点是错误的。阴虚的人,也有可能阳虚,阴阳不是割裂的两个方面,而是两个看似对立的统一。阴阳之间的关系是相辅相成的,而不是此消彼长的。以天地为例,万物有形皆为阴,春天阳光明媚,草木随着生命能量的旺盛枝叶也随之繁茂,此时是阴阳皆长的;冬曰白雪茫茫,万物随着生命能量的收藏也枯萎或冬眠,此时是阴阳皆收的。《黄帝内经·素问·阴阳应象大论》中说到:“阳生阴长,阳杀阴藏。”这句话也可以说明阴阳之间不是对立的关系,不是简单的阴盛阳衰、阴衰阳盛的关系。阴阳是如何变化的呢?阴阳的变化体现在四季上。“阳生阴长,阳杀阴藏。”举个形象的比喻:阳气如同能量,天地之间有这样一个能量库,春夏两季,能量处于一个生发释放的过程,随着能量的释放,万物得到阳气能量的供给,生长繁茂,所以说“阳生阴长”;秋冬两季,能量处于一个收藏积蓄的过程,随着能量的收藏,万物也降低消耗,积累力量,蓄势待发,“邪之所凑,其气必虚”。《黄帝内经·素问·评热病论》

特禀质是一类体质特殊的人群,是由于先天禀赋不足和禀赋遗传等因素造成的一种特殊体质。包括先天性、遗传性的生理缺陷与疾病,过敏反应等。其中,过敏体质的人,有的容易对药物、食物、气味、花粉、季节过敏,即使不感冒也经常鼻塞、打喷嚏、流鼻涕,容易患哮喘;有的皮肤容易起荨麻疹,皮肤常因过敏出现紫红色的瘀斑、瘀点,皮肤常一抓就红,并出现抓痕。

过敏体质的人对过节适应能力差,易引发宿疾,所以,他们生活中就不可能像平常人一样那么从容,那么随意的过日子,时刻都要小心谨慎,以免接触到过敏源,引发不必要的麻烦,或是意想不到的症状。

我曾在旅途中遇到一位患者,她从两年前开始出现过敏性胃肠水肿,又没有明显的过敏源,因此饮食、用药必须格外小心。为了她这个病家里把地毯换成木地板,把她的化妆品全都扔掉,收起了任何可能引起过敏的东西。不敢让她下厨,不敢轻易外出,甚至打扫房间、开窗通风这种小事都得让她避开。每天就这样小心翼翼,提心吊胆,真不知道哪天什么东西就会要了她的命。

从中医角度来看,过敏的人主要是因为肺、脾、肾三脏功能失调,肺气不足,卫表不固,而较容易导致外邪内侵,形成风团、荨麻疹、咳喘等过敏症状;脾的运化功能失调会引发食物过敏;而肾调节体内水分代谢,一旦肾脏代谢失调,就会使过敏加重。也正如《素问·评热病论》中所言:“邪之所凑,其气必虚”。也就是说他们之所以会发生过敏反应主要是因为元气不足才让外邪有可乘之机。所以这类特禀体质的人要知道自己的与众不同,一定要顺应气候,顺应四时,以适应天气寒热变化;更要避免接触致敏物质。只有小心呵护宠爱自己,免受外邪的侵害,才能让自己平安无虞。

问:我家宝宝五个月大,在头、面、耳部周围出了些呈红色小米粒似的小疙瘩,不知道是不是奶粉的原因?

答:我还是强烈建议母乳喂养,因为孩子脾胃娇弱,很可能会对牛奶中的异性蛋白不适应而引起过敏。如果必须喂孩子的配方奶,就要多煮些时间,来破坏配方奶中的致敏物质。另外,孩子患湿疹严重时要及时请皮肤科医生治疗,千万不要随便给孩子涂药,以免加重过敏。一般湿疹经治疗后容易好转,但也较容易复发,不过不用着急,一般停配方奶后就会逐渐痊愈。下卷调养体质:寄情生活,随体质“辨证”养生

献花(0)
+1
(本文系兰韵天城静...首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