配色: 字号:
家庭治疗课件
2014-02-08 | 阅:  转:  |  分享 
  
家庭治疗(familytherapy)一、概述
二、家庭治疗的基本理论三、家庭治疗过程四、治疗策略和技术概述(一)家庭治疗的形成与发展家庭治疗发端于2
0世纪40年代末到50年代初贝尔JohnE.Bell家庭治疗之父,第一位正式的家庭治疗师。阿克曼NathanAck
ermann创始人之一,“家庭治疗之祖”MurryBowen理论家、教育家、践行家,系统家庭治疗的先驱。Gregory
Bateson理论家萨提亚VirginiaSatir极具魅力的治疗家SalvadorMinuchin结构式家庭治疗大
师海灵格系统排列治疗大师家庭治疗的形成与发展1952年,贝特森在加利福尼亚设立了精神分裂症项目组杰克森和哈雷被公认为是
对家庭治疗的发展产生最重要影响的人物萨提亚也是这个小组中的成员,后来成为在家庭治疗中展现出非凡魅力的领军人物20世纪60年代,
涌现出鲍恩、梅纽钦等许多著名家庭治疗大师级人物20世纪70至80年代,德国的海灵格家庭系统排列家庭治疗的现代发展与趋势二十
世纪八十年代以后,家庭治疗的发展有两个特点,一是更加成熟,二是各学派之间的交流与整合、折衷的趋势越来越明显。家庭治疗在中国从
1988年起,海德堡小组的近十位著名治疗师都先后来中国,参加了国内首批系统式家庭治疗师的培训,同时接受国内的医生去他们那里学习、进
修,开展学术交流。家庭治疗在中国1988年,由德国人玛佳丽(MargareteHaass-Wiesegart)和席加琳(A
nnKathrinScheerer)女士发起,在万文鹏教授和赵旭东教授的组织和一批国内专家同道的参与下,在昆明举办了一期全国心
理治疗讲习班。家庭治疗在中国从1993年起,李维榕也开始在香港讲授结构式家庭治疗。1996年,米纽琴(Minuchin)
来香港,成立了香港家庭研究所(FamilyStudies,Hongkong),在香港推广结构式家庭治疗。从2001年开始,也在
中国大陆举办结构式家庭治疗连续培训。(二)家庭治疗的概念家庭治疗是针对家庭实施的团体心理治疗模式,其目标是协助家庭改变不良关
系和病态情况,以执行健康的家庭功能。定义:家庭治疗以家庭为单位,通过会谈、行为、作业及其它非言语技术消除心理病理
现象,改善和促进个体和家庭功能恢复的心理治疗方法,称为家庭治疗。爱的系统法则对我们的影响就像环境对一棵树的影响那样重要。如果一
棵树能协调于地球引力和太阳光照之间,它就自然能垂直的向上生长,枝杈之间取得均衡。这种形势下,它是最稳固的。然而,如果一棵树不能按这
种常规的方式生长,可能生长在峭壁上,为了适应风、土壤、重力和太阳之间相互影响,它只能按照系统所允许的方式生长。这样的树和那些垂直的
树相比并没有什么不好,但它可能看起来会不太稳固,可能没有生长在平原的同类们那么高。两种树都服从同样的自然法则,可是生活环境却向
它们施加了不同的压力。他们都能用自己力所能及的最好方式找到系统的平衡。或者,我们可以把关系间的系统法则比作一股旋风,在卷起沙漠里的
沙子和飘落的树叶并把他们吹向空中之前,我们是无法看到旋风的。我们了解旋风,只是通过他对有形世界的影响。爱的法则是一种动力,系统的力
量在我们的家庭和亲密关系中吹动、旋转。通过我们的痛苦和疾病,我们了解到他的变换引起系统紊乱,就像通过落叶知道旋风一样。相反,从人们
的幸福安详中,我们知道它和睦协调家庭治疗理论认为,婚姻关系是形成整个家庭关系的轴心,婚姻关系不良,往往使父母的功能不能
正常发挥,而家庭中的那个“发病者”,往往是不良婚姻关系或不适当的父母教养方式影响最深的一个家庭成员。他的症状是父母痛苦和家庭不平衡
的一种求救信号,传递出尝试减轻、解决父母的痛苦,而造成成长扭曲的信息。(三)家庭治疗的特点:(1)不着重于家庭成员个人内在的
心理状态和行为,而将焦点放在家庭成员的互动关系上。家庭成员的互动模式、家庭功能的是否健全(问题解决,沟通,角色,情感反应,行为控
制,亲密感,适应性)(2)家庭系统的角度去解释个人的行为与问题。症状是家庭成员互动的结果、反映家庭系统的问题。(躯体症状、心理
症状)(3)个人的改变有赖于家庭整体的改变(酗酒的父亲)二、家庭治疗的基本理论心理动力取向的家庭治疗系统式家庭治疗结构
式家庭治疗经验式家庭治疗策略理论的家庭治疗心理动力取向的家庭治疗阿克曼坚守心理动力学看法,它整合了精神分析理论和系统理论,
将家庭功能不良视为家庭成员之间角色互补的失败和持续未解决的冲突,以及偏见的代罪羔羊所造成的结果。他认为当家庭成员以一种特殊的人际模
式联结在一起时,潜意识的交流是不断在进行的。因此某一单一成员的行为可能反映出整个家庭混乱或扭曲的症状。他关注的重点在于家庭成员如
何界定自己的角色,认为当所有的成员都清楚的描绘出他们的角色及其对自己的意义时,家庭中的互动就可以平稳而顺利的进行,重新处理彼此间的
联盟,建立新的家庭交流,酝酿角色关系中新的互补层次。治疗师的目的在于提供再教育,通过沟通模式的改变,达成重组以解决家庭病态的冲突。
弗雷虻(Framon)指出,个体早年的客体关系的内射,会投射到现在的家庭成员之中,是成人努力要满足和补偿在孩童时代对客体关系
的不满,也就是说,一个人现在的亲密伴侣、配偶和孩子,是过去(父母)内射的具体化。治疗重点在于夫妻间的婚姻治疗,即使看上去表面的
问题与孩子有关,但是孩子的症状可能只是在转移对基本婚姻的注意力。治疗的基本模式是带领夫妻经过以下治疗阶段:核心家庭的联合治疗、夫妻
间的团体治疗和多世代原生家庭会议。英国精神分析家斯开勒(Skynner)提出了一系列投射系统的假设:有关系困扰的成人对他人形成
的不真实的态度,是因为仍然对对方有期望,这是一种从孩童时代遗留下来的缺陷。这样的成人在选择伴侣时,根据彼此的投射系统,挑出至少是部
分相符的人,即伴侣之间都具有对方在发展阶段受阻的投射,彼此间潜意识的寻求通过婚姻来满足各自失落的经验。而且,这种不相容的投射系
统造成的冲突,还会转而投射到孩子身上。因此,孩子往往会被父母作为挽救婚姻的代价,在深层的内心,小孩子是潜意识中要挽救父母的婚姻或者
家庭的。他认为在对将小孩看作病人的家庭进行治疗时,要辨认出这些投射系统,并从出现症状的孩子身上提出这些投射,将他们归还给婚姻关系,
寻求更为建设性的解决办法。治疗中,将家庭视为开放系统,治疗师会真诚介入家庭系统之中,允许家庭成员和他交换个人的信息,亲身体验家
庭的痛苦和挣扎,从内部去了解家庭,努力促成家庭的澄清性沟通,对不适当的期望获得顿悟,调整家庭的结构,以及教导新的亲职技巧。经验式
(沟通式)家庭治疗VirginiaSatir相信健康的家庭生活需要开放和共同分享感情、感受和爱。他把家庭困扰的主要原因归与沟通
障碍。该方法最大特点是着重提高个人的自尊、改善沟通及帮助人活得更“人性化”(Becomemorefullyhuman),而非
只求消除“症状”(symptoms)治疗的最终目标是个人达致“身心整合,内外一致”(congruence)Satir在从事家
庭治疗的过程中,发现家庭生活的四个方面不断出现:自我价值感:一个人对他自己的感觉和想法(个人对自己的价值的判断、信念或感
受)。沟通:人们之间传递信息的方式家庭系统:人们遵循着他们应该如何去感受和行动的规则,这些规则最终发展成为家庭系统社会的联系
:人们与其他人以及家庭外的组织发生关系的方式所有有问题的家庭中存在的问题自我价值感很低沟通间接、含糊、不真诚,而且很少得到澄
清规则严格、非人性化,而且不可谈判、永恒不变家庭以畏惧、谴责的方式与社会发生联系解决的处方为了减轻家庭的痛苦,找办法改变这
四个核心因素Satir的治疗信念1.改变是有可能的,即使外在的改变有限,内在的改变还是可能的。2.父母在任何时候都是尽他们所
能而为。3.我们拥有一切所需的内在资源,以便成功的应对与成长。4.我们有许多选择,特别是面对压力作出适当回应,而非对情况作出实
时反应。5.治疗需要把重点放在健康及正向积极的部分,而非病理负面的部分。6.“希望”是“改变”最重要的成分。7.人们因相同而
有所联结,因相异而有所成长。8.治疗的主要目标是个人可以为自己做出选择。9.我们都是同一生命力的明证。10.多办的人倾向于选
择对他所熟悉的而非舒适的应对,尤其在压力之下。11.问题不是问题,如何应对问题才是问题。12.感受是属于我们的,我们都拥有他们
。13.人性本善。他们需要找寻自己的宝藏,以便联结及确认自我价值。14.父母常重复在其成长过程中熟悉的模式,即使那些模式是功能
不良的。15.我们无法改变过去已发生的事件,只能改变那些事件对我们的影响。16.欣赏并接受“过去”,可以增加我们管理“现在”的
能力。17.在迈向统整中的一个目标即是接受父母也是人,并且在人性的层次、而非角色的层次上与他们相遇。18.应对乃是自我价值层次
的显现,自我价值愈高,则应对的方式愈统整。19.人类的过程是普遍性的,因此适用于一切情况、文化及环境。20.过程是“改变”的途
径。故事内容形成情境,而“改变”就在那里发生。21.萨提亚模式的主要目标即是达到表里一致及高的自我价值。22.健康的人际关系是
建立在价值的平等上。萨提亚模式的四大治疗目标1、提增案主的自我价值(自尊)个人对自己的价值的判断、信念或感受。2、
教每个家庭成员用新的方式来看待和处理问题,强化和提高他们的应对技能。3、帮助案主为自己做出选择鼓励个人至少考虑三个选
择,并协助赋予个人能力,为自己做出选择。(有助于个体感到自己有能力,能够处理问题)4、帮助案主表里一致沟通方式讨好型
指责型超理智型打岔型一致型求生存的应对姿态—讨好型忽略“自己”
S:自己
O:他人
C:情景行为:道歉、恳求的神情、哀求及请求宽
恕、乞怜、依赖、过分的好、
过分雀跃言语:“这都是我的错”、“我不值得”、“没有了你,我就一文不值”、“你喜欢什么?”、“没事,没事”。主要的情感:
受伤、悲伤、焦虑、不满、被压抑的愤怒。自我概念:低自我价值、缺乏自信、远离自我、把焦点放在对自己的期待上。资源:关怀的
、滋养的、灵敏的。常见的生理症状:消化道不适、偏头痛或其他头痛、心悸/心律不整、皮
肤病(粉刺、牛皮癣、湿疹、疹块常见的心理症状:抑郁的情绪、易被激怒、焦虑、恐慌、
自杀意念。常见的DSMIV诊断:情绪极欢、焦虑症、饮食疾患、强迫症、依赖性人格
违常求生存的应对姿态—指责型忽略“他人”行为:职责、咆哮斥喝、愤怒的神情、
恐吓、批判、独裁、吹毛求疵、控制言语:这都是你的错、你到底在搞什么、你从来都没做
对过、要是你…那就…主要的情感:愤怒、挫折、不信任、不满、被压抑的受伤、害怕失
去控制、孤单自我概念:低自我价值、不成功的、远
离自我、缺乏控制/无助、把焦点放在对他人的期待上资源:自我肯定、有领导才能、有能量常
见的生理症状:肌肉紧张、背痛、紧张性头痛、高血压/中风、心脏科疾病、气喘、关节炎/黏液囊炎、易出事故常见的心理症状:愤怒与暴怒、
易被激怒、反抗的、拒绝的、妄想、暴力、反社会的特质常见的DSMIV:(儿童)品行疾患或(成人)行为疾患、对立反抗症、边缘型人格违
常、偏执型人格违常、冲动控制疾患求生存的应对姿态—超理智型行为:僵硬而刻板的姿势、看起来冷淡的、严肃而高人一等的神情、操纵、喜
欢提出建议、看起来不灵敏、不带人性的客观、无聊的言语:逻辑而客观的、老是引述规条及抽象的想法、冗长的解释、避开有关个人的或情绪
上的话题、复杂的术语:“人一定要讲逻辑”主要的情感:仅显露少许情绪、内心极为敏感、孤单的、孤立感、空虚的、害怕失去控制、易显示
脆弱的自我概念:低自我价值、缺乏自信、远离自我、感到缺乏控制、无法表露感受资源:有知识的、注意细节、解决问题常见的生理症
状:癌症、皮肤病、淋巴系统疾病、背痛、单核白血球增多症、心脏科疾病常见的心理症状:忧郁、心理疾病、强迫心理、强迫行为、自闭症、
社交退缩、缺乏同理心常见的DSMIV:情绪疾患、反社会型人格违常、强迫型人格违常、分裂型人格违常、自恋型人格违常、畏避型人格违
常、自闭型疾患求生存的应对姿态—打岔型行为:活动力过多或活动力不足、不安定的/移动的、操纵的、不恰当的、看起来不灵敏的、傻傻
的/表面的、争取注意力言语:改变话题以分散注意力、不能专注于一件事上、避开有关个人的或情绪上的话题、讲笑话/言不及义、打断话题
主要情感:仅显露少许真正的情绪、内心极为敏感、孤单的/孤立的、焦虑/悲伤、空虚的/被误解的、害怕失去控制、易显示脆弱的、困惑
自我概念:低自我价值、缺乏自信、远离自我、感到缺乏控制、无法表露真实地感受、没有在乎、没有归属感资源:幽默、自发性、创造力
、好玩、有弹性生理症状:神经系统疾病、消化系统疾病、糖尿病、偏头痛、晕眩、易出事故、平衡及协调方面的毛病心理症状:困惑的、
不恰当的、冲动控制不佳、忧郁、缺乏同理心、妨碍他人的权益、学习上的无能常见的DSMIV:注意力缺损/过动症、冲动控制疾患、精神
病性疾患、解离性疾患、双极性疾患/躁症、做作型人格违常、抽搐性疾患、学习障碍一致性沟通系统式家庭治疗自我分化(differ
entiationofself)是鲍恩理论的基础概念,指家庭成员区分自己理智和情感功能的程度,以及避免任何支配家庭的情绪融合的
能力。自我分化达到最低程度即个体的理智与情感之间达到最大的融合时个体的功能是最差的。自我未分化程度越高,越无法区分出自己和他人,越
容易被家庭里最具支配力的情绪影响,对家庭产生自动化的情绪依附,难以将个体从家庭中分化出来,成为影响功能的人。三角关系(trian
gles)是鲍恩理论中另一个重要概念,他认为在处于压力的情况下,二人关系中的参与者为了减低紧张和焦虑,重新获得稳定,常常会牵扯到第
三者卷入,形成三角关系。而这个被卷入的第三者,往往是一个受害者。鲍恩的家庭系统治疗非常强调治疗师的客观和中立,避免卷入家庭三角
关系,成为家庭情绪关系的第三者;基于多世代传递(multigenerationaltransmission)的概念,在治疗中至少
要涉及家庭三代关系系统;他发展出“家谱图”来了解这种关系,成为家庭治疗中的一个重要工具。治疗的目标并不在于改变家庭成员,而在于让他
们更多的去理解自我及其相互关系,能对自己的问题承担责任,最终能将个人在核心家庭以及原生家庭中的自我分化增至最大程度。(治疗中丈夫
说:我不是你的父亲)结构式家庭治疗米纽钦经过对底层社会的家庭进行分析研究,发现功能不良家庭的两种形式:1.纠缠混乱型(enm
eshement)成员之间或子系统之间界限过于模糊、松散,结果造成成员之间距离过近,家庭系统的分化松散模糊,会使成员的行
为出现交叉,对其他成员的行为有太多的干扰。2.疏离型(disengagement)子系统界限过于刻板,成员的行为变得
僵化和疏远,大家过于担心是否会伤害到别人,彼此的互动如履薄冰,不能形成有效开放的沟通,家庭的保护功能必然受到阻碍基本概念子系统
(subsystems)最为重要和常见的子系统:夫妻次系统、亲子次系统、手足次系统界限(boundaries
)家庭的组织与结构1.家庭是一个复杂的心理或情绪系统2.家庭成员的增加是因婚姻、生产和认养等因素,而成员离开在一定的
代际内几乎不可能3.家庭成员的身份,除了婚姻之外,是不可选择的;4.家庭成员之间的关系会随着时间的变迁而有所变化或转移;5.
良好功能的家庭功能失调的家庭6.家庭是一个复杂的人际互动系统,会力图显示出自己的稳定、同心协力与目标;7.家庭是意义的制
造者。(二)家庭的发展周期家庭生命周期家庭生命周期的八个阶段(杜瓦尔)婚后夫妻2人家庭(没有孩子)2.抚养孩子家庭(从第
一个孩子出生到2岁半)3.学前儿童家庭(第一个孩子2岁到6岁)4.入学儿童家庭(第一个孩子6岁到13岁)5.青少年子女家庭(
第一个孩子13岁到20岁)6.发射占家庭(第一个孩子到最后一个孩子陆续离家)7.中年夫妇家庭(空巢到退休)8.老年夫妇家庭(
退休到双亲死亡)家庭发展的转折及压力(巴西尔、朗格)1.夫妇彼此承
诺2.育有小孩的家庭发展亲职的角色3.育有学龄前的小孩接受孩子的人格4.育有上小学的小孩
引导孩子进入公共机构5.青少年接受青春期6.踏入社会的小孩
尝试青少年末期的独立7.中年父母接受孩子独立的成人角色8.老年的家庭成员让
孩子们离开—再度面对现实接受老年家庭生命
周期的发展阶段早期:“情侣形影不离”,求婚,订婚,形成与筑巢第一阶段:成为夫妇家庭阶段标记:家庭由原来
无关的两个人住在一起开始,不管结婚与否
家庭任务:从个别独立转变为两个人相
依赖第二阶段:变成三个人家庭阶段标记:家庭生活第二阶段始于第
一个孩子/依
赖成员的来临与加入家庭任务:从互相依赖到加入依赖中期:家人分开的程序第三阶段:进入家庭阶
段标记:第一个孩子/依赖成员离开家庭内在世界进入较大世界是第三阶段的开始,通常发生于孩子进入学校或者其他家庭以
外的环境时家庭任务:从依赖转变为促进进分离的开始——部分独立第四阶段:扩展家庭阶段标记:
从最后一个孩子/依赖成员由家庭进入社会开始家庭任务:支持促进分离的助力——独立第五阶段:离开家庭阶段标记:从第一个家庭成员完全离开家庭开始,通过自己搬出去住而完成,包括婚姻或其他形式的居住方式家庭任务:从部分分离转变为第一个完全独立后期:完成第六阶段:规模变小/扩展家庭阶段标记:当最后一个孩子/依赖成员离开家时开始家庭任务:独立的继续发展第七阶段:终结家庭阶段标记:当夫或妻/伴侣死亡开始,直至另一个也去世为止家庭任务:帮助家人度过哀悼,完成最终分离行为(故事、行为)水平线应对方式(讨好、指责、超理智、打岔等姿态)感受(快乐、愤怒、悲伤、恐惧、兴奋、害怕)感受的感受(对感受的评价所产生的感受)观点(信念、假设、预设立场、认知、主观现实)期待(对自己的、对他人的、来自他人的)渴望【全人类共有的】(被爱、被接纳/认可、有价值的、自由)自我:我是(生命力、精神、灵性、核心、本质)萨堤尔模式的个人内在冰山 艾德华生1865殁1961
献花(0)
+1
(本文系pengxq书斋首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