配色: 字号:
岸柳成行沙家浜
2014-02-26 | 阅:  转:  |  分享 
  
岸柳成行沙家浜

文/新虞舜客



“朝霞映在阳澄湖上,芦花放,稻谷香,岸柳成行……”

去了沙家浜,必到芦苇荡。沙家浜的芦苇荡,闻名中外,是如今到沙家浜的游人必须去的地方,也是现在沙家浜风景区的精华。走进入芦苇荡,映入眼帘的首先是一座石桥——东进桥,是为纪念新四军6团1939年东进抗日而建的;走过东进桥,就到了瞻仰广场,广场正面的“沙家浜亭”刻着“沙家浜”三个大字,这是叶飞副委员长(曾任新四军第六团团长)在1990年到沙家浜战地重游时的亲笔题词;背面是市委、市政府为沙家浜芦苇荡的拓建而写的碑文。在庄严肃穆的瞻仰广场,以“郭建光”、“阿庆嫂”的形象创作的巨型主雕屹立在广场中央;亭外水边,有两块影壁,上面的字是用宋代大书法家米芾的字联成的:“芦荡火种”、“鱼水情深”。瞻仰广场的两旁有18根形形态各异的块面造型和强烈的肌理效果对比的18个新四军伤病员石柱,象征着泰山压顶不弯腰的革命精神;还有两组锻铜浮雕以细腻、生动的构图和丰满的人物形象,演绎深化了军民鱼水深情的主题。

沿着岸柳成行的石子小道,缓步来到一处村落——“红石民俗文化村”。这“天开水镜红石村”,是座典型的江南水乡小村。村内建筑是以明代建筑风格为主。魁星阁(文昌阁)、土地堂等建筑是沙家浜民俗文化的见证。弯弓饰雕的桃木翘龙扁担、水车上的榆钵杨戽、圆溜溜的木砻石磨、柳枝条编的箩筐、嗡嗡作响的纺车、蒸糕的屉架、挂在墙上的罱泥篓、闲置的木浆……无声地告诉着我们水乡地区浓郁而独特的民俗文化。



村中有一大戏台,对面就是有名的“春来茶馆”,当年京剧里的阿庆嫂当然已经不在(她的原型人物已经去世,据说谭震林曾经在她的茶馆里住过),兴致盎然地走进茶馆,端上一杯用清冽的湖水泡的茶,一句久违了的歌词也就浮上心头:“垒起七星灶,铜壶煮三江……”坐在窗边,凭栏远眺,用那份美丽的心情品味这里的古老和淳朴,并且浮想连翩。

走出红石村,沿着长长的水上曲桥,走向双莲轩。这一带是水上植物园,以水上植物观赏为主。园内大片的水面上植以各种水生植物,与水榭、栈桥、观景亭相应成趣。芦荡烟雨蒙蒙时,秋水长天共一色。穿过隐湖桥,到达水上活动区。水上活动区,是整个芦苇荡风景区的核心游览区之一,纵横交错的河港和茂密的芦苇荡,构成辽阔、幽深、狭长、曲折等多种形态的水面空间,形成一个个水上迷宫。这里是游客寻求水上野趣和体验新四军战时生活的游乐场所。泛舟其间,鸟儿婉啼,凉风习习,苇香扑鼻,野趣横生,让人留恋忘返……

徜徉在沙家浜,昔日的芦苇荡边,湖平如镜。当年的枪声早已远去。阵阵寒风吹拂着湖中岛的芦苇和雪白的芦花,一艘艘停留码头的小船,讲述着昨日那可歌可泣难以忘怀的英烈故事。



创作于1998年『戊寅年』秋





献花(0)
+1
(本文系新虞舜客首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