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自:lee49 > 馆藏分类
配色: 字号:
江西老表
2014-02-26 | 阅:  转:  |  分享 
  
“江西老表”的阳朔情李寿平文图



“江西老表”称谓的文化含义有多种,但一般是指客居外省的江西籍人对来自江西家乡人的泛称,后来变成各地原住民对江西籍人士的称谓。说到阳朔的历史文化和经济生活,首先应数江西人对阳朔的影响最大。

大凡是对阳朔有一些了解的人,都记得“碧莲峰里住人家”和“桂林山水甲天下,阳朔堪称甲桂林”的诗句。这两句诗分别是唐末曾任阳朔县令的沈彬和民国时期著名的大律师吴迈游阳朔时所作,他们都是江西人。这一古一今的两位人物赞誉阳朔的诗句,至今成了宣传阳朔形象最优秀的广告词,也是一张天然的“名片”。两位诗人的诗歌一先一后并列刻在碧莲峰下南山厄的石壁上,1935年刻吴迈的手书墨迹诗作,1940年刻沈彬的诗作,由陈宝书先生书写。这并非刻意安排,你说这有多么巧合。

沈彬(?-961),字子文,唐末洪州(今南昌)高安人。少时家贫,父母早亡。从小聪慧好学,早有诗名。唐昭宗光化二年(899)前后,沈彬由洪州(南昌)解往长安应试,唐昭宗天复元年(901),沈彬约30岁,在长安第三次应试不中,心灰意冷,不愿再考。落第后的沈彬从此浪迹江湖,北出塞外,西至巴蜀,东游吴越,南及衡湘及岭表,在外数十年,直到晚年才回到故乡。

沈彬在927年之前游历岭南期间,曾在阳朔当过县令,《阳朔县志》把他列入“先贤”名录中。他年青时即以诗名世,书称他“好神仙,喜赋诗,句法精美。”他以丰富的阅历和过人的文采,创作了大量的诗歌,可惜多由于战乱散失。《全唐诗》及《外编》等书收入仅存十九首诗及部分断句。他对阳朔最大的的贡献是一首咏《阳朔碧莲峰》的诗:

陶潜彭泽五株柳,潘岳河阳一县花。

两处争如阳朔好,碧莲峰里住人家。

沈彬这首诗之所以广为人传诵,是他最先把阳朔城的山水风光描写得精致传神。阳朔城傍漓水,青山四围,县城处于群山环抱之中,周围山峰形如莲花瓣,层层拱卫山城,以致于后来人们干脆将县城的主峰鉴山称为碧莲峰。一直沿用至今,可见其影响之深。

由于沈彬在当时就很有诗名,他的作品被广为传诵。许多中原和江南人士就是通过这首诗才知道偏远的桂州有一个阳朔县,是山水绝佳的地方,并对阳朔向往不已。

五代诗人孙光宪(?--968)也是沈彬的诗友之一,他作的《北梦琐言》就记有一位叫杨遽的官员,因慕阳朔山水而举家南迁的到阳朔为官的故事。北宋时的文学家胡仔,跟随其父胡舜陟(时任桂管观察经略使)到桂林任所,在游览阳朔时,对这里的奇山秀水惊奇不已。他在游记中写道:“余旧览《倦游杂录》,言桂州左右山皆平地拔起,竹木蔚郁,石如黛染;阳朔县尤奇,四面峰峦骈立,故沈水部(即沈彬,曾任水部郎中)尝题诗云:“陶潜彭泽五株柳,潘岳河阳一县花……”余初之未信也。比岁,两次侍亲赴官桂林,目睹峰峦奇怪,方知《倦游杂录》所言不诬也。”

南宋学者周去非,著有《岭外代答》一书,其中描述桂林阳朔之山川风物颇为详实,书中写道:“……乃若阳朔诸山,惟新林铺左右十里内,极可赏爱。青山绿水,团栾映带,烟霏不敛,空翠扑人,面面相属,人住其间,真住莲花心也。桂林负郭诸山,颇不及耳。”这就是“碧莲峰里住人家”的真实写照,想来周去非也是读过沈彬诗的。

他的这首诗影响了一代又一代的文人雅士对阳朔风光的响往和追寻,特别是最后一句“碧莲峰里住人家”更成了阳朔的品牌和名片,是一笔丰厚的无形资产,使阳朔人民受用无穷!

另一位对阳朔有很大影响的江西人是民国时期著名的律师吴迈。

吴迈(1885一1936)字良翰,江西余江县人,自幼聪慧好学,在16岁时考中秀才。有感于国难日重,坚信不革新则国家民族不能振兴,遂弃科举考试,自修新学,潜心研究各国律法。辛亥革命后,就读于江西法政学校,毕业后在汉、宁、沪各地操律师业务,成为著名的大律师。

吴迈生性耿直,嫉恶如仇,处事认真,奋斗不息。平生仰慕陶彭泽(即陶潜)文文山(即文天祥),谢叠山、陆象山等几位前贤的高风亮节,特治印一方.镌刻“三山一泽是我师”七字以自勉。他一生以忧国忧民为己任,群而不党,一心为国。他抱定的“四不”原则,即:“不怕死、不怕苦、不做官、不荐官”。并以此为宗旨,身体力行。他的为人处世和一些行动被当时的官僚阶层视为异端,也成为一些当权者的“眼中钉”。虽受屡遭通缉和数度入狱的迫害,但斗志尤坚,声誉日隆,曾被中外报纸称为”火镖律师”和”吴大炮”。

1935年春,吴迈只身前往南洋,为联系海外爱国侨胞,共图大事,进行爱国动员宣传工作。吴迈于1月12日途经阳朔,在县长张岳灵及地方缙绅的陪同下,游览了这里的奇山秀水。此行令他感慨不已,于是欣然命笔题写七绝一首,诗云:

桂林山水甲天下,阳朔堪称甲桂林。

群峰倒影山浮水,无水无山不入神。

他在这首诗的后面写道:“民国二十四年一月十二日抵此宣传抗日救国,后承张县长岳灵暨各界导游诸峰,书此以资纪念。”由于诗书刻俱佳,全诗语言流畅易记,且处于显著位置,于是很快就流传开来,成了南山厄的一处亮点。与沈彬的诗刻并列,两位江西诗人,一古一今,为阳朔的绝世山水增光添彩。

吴迈生前曾在阳朔、泰山、庐山、厦门、杭州等地留下书法遒劲的爱国诗文石刻,现已成为当地一份珍贵的文化遗产。

从历史上看,江西人对阳朔社会、经济和文化的发展也作出过巨大贡献。据县志的不完全记载,从唐末到清末,任阳朔县令的江西籍人士有十几位,应有不少遗漏的。可见江西人士与阳朔的情缘。

据记载,早在明代,就有很多江西商人在阳朔做生意,特别是明代中后期的工商业的发展,经商区域扩大,加上阳朔这里的优越的地理位置和便捷的水运交通,行商坐贾逐渐增多,促进了这一方水土的繁荣。出于为同乡共业的商人创造更强的市场竞争力,联络乡情也是必不可少的。于是阳朔的江西会馆也就应运而生。

现存的江西会馆正名叫“万寿宫”,供奉赣籍神祗许真君,在明末建成,还受到朝廷的“敕封”。整个万寿宫佔地1000多平米,三进阶梯式宫殿建筑,雄伟壮丽,是当时县城最大的建筑。后来江西商戸日益发展,在清代时又在买下隔壁土地,建造一座宏大的新会馆,取名“石阳宾馆”,因商家多为江西庐陵人,故又叫“庐陵宾馆”(当时民间多称为新会馆)。至此,新旧会馆成为阳朔县城最大的建筑群。许多文化名人如黄宾虹、齐白石等到阳朔时都曾在此住宿。抗战时期,南京国民政府为适应战时外交需要曾在此举办“外语补习班”。

以前阳朔的整条西街(包括水东门的一排房屋)除各种商铺外,剩下的房产大都为江西会馆所有。可见江西商帮财力之盛。他们还在阳朔的白沙镇和兴坪镇都建有江西会馆,这是他们在阳朔最辉煌的时期。直到现在,阳朔城乡都有许多江西籍人士的移民,有的已历数代,这里成了他们的第二故乡。

解放后新旧会馆均为公产,石阳宾馆为县粮食局办公场所,老会馆(万寿宫)仍为公共活动场所,至1962年拆除大门和戏台,1965年改为工人文化宫,后被列为文物保护单位。















































献花(0)
+1
(本文系lee49首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