配色: 字号:
小议课堂中如何指导学生进行数学探究
2014-02-27 | 阅:  转:  |  分享 
  












小议课堂中如何落实探究性教学

















宝坻区林亭口高级中学

张凤艳











小议课堂中如何落实探究性教学

摘要:探究性学习对学生的能力提高和个性发展有重要影响,符合学生的心理需要。本文阐述了教师应从精心备课、悉心的课堂引导、鼓励性课堂评价、营造和谐的课堂气氛以及注重直观教学几方面入手,以学生为主体关注学生的学习需求,激发兴趣,让学生乐于学习、能够学会,将探究性学习方式渗透到数学学科的教学活动中。

关键词:需求、质疑、探究性学习、主体、主导





























数学教学中学生的探究性学习是指学生以类似于科学研究的方法去主动获取知识,进而认识自然、了解社会、学会合作,培养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创新能力.在中学数学教学中,引导学生进行探究学习有着积极的意义。

首先,探究学习对学生的学习能力的提高和个性的发展起着比较重要的作用。合理的探究学习能使学生更加积极主动的投入到数学学习中,更多的经历观察、实验、猜想、验证、推理等似真的学习、探索过程。也能更深地感受到数学学习所带来的乐趣,从而提高学生学习数学的信心。另一方面,新课程理念告诉我们,数学教学应满足学生终身发展的需要,培养学生终身学习的能力。事实上就是要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而探究性学习无疑是培养学生自学能力的一种很好的手段。

其次,探究性学习符合学生心理的需要。“数学学习与学生的身心发展”研究表明,每个学生都有分析解决问题和创造的潜能,都有一种与生俱来的把自己当成探索者,研究者,发现者的本能,他们有要证实自己的欲望。探究性学习正符合学生这样的心理需求,这种学习方式可以激发学生的创造激情和学习潜能。同时,高中学生的认知水平和思维能力都已达到了较高的水平,是适宜进行探究学习的。

因此,在我国的数学教育界,已有越来越多的人关注探究性学习,呼吁在中学数学教学中开展探究性学习,新颁布的《普通高中数学课程标准》也指出,高中数学课程要设立“数学探究”,“数学建模”等学习活动。所以研究并开展探究性学习对我国课程,教材、教法的改革有着积极的意义。那么如何在课堂中指导学生进行数学探究呢?以下是笔者的一些思考。

一、教师要精心备课

在引导过程中,设置挑战性的问题境况,促使学生产生质疑、探究求解的创造性学习动力。同时预测学生的探究方向,适时加以引导。在教师设置问题的情景中,营造一种学生能够明显意识到的疑难情境,使学生产生知识上的困惑,即“愤悱状态”,加上适当的点拨,从而激发他们进行创造性的探索。例如,我们在讲完等差数列及前n项和进行复习课时,改变性质加例题的做法,而是课上给出例题:

已知一个等差数列前10项和是310,前20项的和是1220,求前30项的和。指出:这个问题从不同的角度入手思考,如:

1、一般方法利用公式来解题

2、从函数的角度来考虑问题看能不能解题

3、从求和的概念角度来考虑问题

4、从等差数列的性质考虑问题等一系列解法,可以得到不同解法,请同学们尝试,看谁解的更好。

二、在课堂进行探究性学习时,以学生为主体,教师注重引导

在探究课堂教学中的基本思想是突出“教师的主导作用,学生的主体地位”。教师的主导作用体现在教师应根据自己的教学风格、教学特长、个性特点等,确立自己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扮演的角色。要注意什么样的角色才最有利于学生,应多从学生的角度思考自己的角色定位,教师不是权威,是伙伴,不是标准的制定者而是知识的共同探索者。学生的主体性体现在教学中使认知过程是一个再创造的过程,使学生在自觉、主动、深层次的参与过程中,实现发现、理解、创造与应用,在学习中学会学习。

教师在课堂中创设一种民主、宽松、和谐的教学氛围,营造出“教师-学生”及“学生-学生”间自由、平等的环境,在给学生提供创造性氛围时,教师应对他们的好奇心和探究结果(哪怕是错误的),或任何的研究迹象都应加以赞赏,当学生对某一问题感兴趣并非常兴奋时,要允许他们按照他们自己的步调活动;教学气氛要轻松活泼;不反对猜测,特别是具有一定道理的猜测。如:在进行探讨学习时把学生进行分组,在老师创设好问题情境进行探讨时不要与学生格格不入,要穿梭于整个课堂,参与到每组的思考与讨论中去,询问他们的结果,适时给予点拨与指导。

三、在评价过程中“多元答案”与“鼓励为主”是学生探究性学习的外动力

在教学过程中要以“鼓励为主”为原则,教师的教学策略、教学语言等都是作用于学生的“外动力”。而追求“多元答案”则是学生探究性学习的内驱力,教师应创设有利情景,激发学生自主追求的动机。同时,“多元评价法”,是爱护学生探究性学习积极性的策略。“这不是标准答案”,是对学生探究性学习积极性的损害。《标准》指出:“学生的个体差异表现为认识方式与思维策略的不同,以及认识水平和学习能力的差异”。“对学生学习的评价,既要关注学生知识与技能的理解和掌握,更要关注他们情感和态度的形成和发展;既要关注学生学习数学的结果,更要关注他们在学习过程中的变化的发展。”“要将过程评价与结果评价相结合,定性和定量相结合”,“发挥评价的激励作用”。在我们过去的考试的评价中,已经体现了对求解题的“分步给分法”和“酌情给分法”、填空题中多元答案的“相应给分法”。但对某些所谓“只有唯一答案”的填空题和单项选择题是否给与设定“估什分”,用来奖励思维的正确性;或奖励认真态度,未尝不可!其目的只有一个,鼓励学习能力落后的同学,无论是平时的学习还是考试时的答题,都要认真仔细地探究结论,培养良好的情感和品德,并逐步地向正确结论靠拢。此外,评价应采用多元性。

一切的学习活动都可以作为评价的依据;评价的手段可以更灵活,例如:鼓励式的“评语评价”,经过申请后的“推迟评价”等。无论学生取得怎样的学习效果,只要付出了努力,付出总有回报!这句话要经常说,而且要对每一位积极参与学习活动的同学都要说,老师的肯定和鼓励就是最好的评价和回报。如:在上述例题提出后首先,有一名同学站起来谈自己的解法

解法一:由d及条件可得



求得;.所以.从而3×302+30=2730

点评:这确是一种非常好的解法,记住了等差数列的基本公式,抓住了等差数列的基本量和,通过布列方程,解方程,进而求出结果。这正是我们学习数列要深刻体会的思想和方法,应牢固掌握。

此时,有学生提问:老师是不是可以把它看成n的函数?

点评:非常好的想法,值得考虑一下看看

于是他给出如下解法。即

解法二:设,则

求得:A=3,B=1所以S30=2730

点评:此法抓住了等差数列前n项和公式的本质特征,灵活运用公式,突出方程观点,抓住了问题的本质,对公式的认识很深刻。这在以后对等差数列前n项和有关问题的处理中具有较高的应用价值。该同学抓住了等差数列前n项和的本质特征,给出的解法非常好,请大家进一步思考,这个问题能不能运用其它方法求解呢?可以相互讨论。经过一番探究和讨论,不少同学有了新的发现。一位同学给出了下面解法

解法三:因为,所以,从而数列是等差数列,于是,,成等差数列。

由=+解得S30=2730

点评:太棒了!此法构造了一个新的数列,灵活运用了课本上的结论,处理问题干净利索,思维有深度,见解独特,构造合理,值得每个同学学习。此时有同学指出还有下面解法

解法四:因为

S20-S10===

从而S30==31220-310)=2730

点评:妙啊!此法灵活运用了等差数列的性质及另一求和公式,构思精巧令人叫绝。该同学对本题的认识深刻而到位,思维灵活。此时同学们探究问题的兴趣和热情愈发高涨,大家积极思考。接着,便有同学在其启发下,给出下面解法

解法五:可以证明:S10,S20-S10,S30-S20,成等差数列

所以2(S20-S10)=S10+(S30-S20)

把S10=310,S20=1220代入解得S30=2730

并给出一般结论:

若数列是等差数列,则Sk,S2k-Sk,S3k-S2k(k成等差数列。(证明略)

点评:非常好!这一结论反映了等差数列的一个性质。用它处理有关问题简洁而明快。看来探究是没有止境的。还有更好的解法吗?

从上面的各解法中你学到了什么?请同学认真思考与总结。最后,老师在学生总结的基础上加以完善,从而达到提高的效果。

四、通过营造讨论的气氛,将学生的认知的个性化特点与教学内容的普遍性要求,有机的结合起来。

教学内容方面的定位可以从两个方面着手,一是本节知识在整个教学体系中的地位,明确重点,分解难点,确定方法,将对学生能力的培养目标细化在每一个知识与内容的架构上,活化整个教学过程,使教学内容成为刺激学生发展的有效载体;二是根据内容特点,分析哪些内容能引起学生的兴趣,通过哪些手段能引发学生提出问题,布置什么作业能使学生有效地应用知识。教师必须保证学习活动和学习内容的平衡,通过创设符合教学内容要求的情景和揭示新旧知识之间联系的线索,帮助学生建构当前所学知识的意义。如:上述例题再加上相对应的练习题:已知数列,都是等差数列,分别是他们的前项和且求,指出该题也有很多好的解法,请同学们课后进行探究。在此基础上就更能达到复习与巩固的作用,使学生的能力进一步得到提高。

五、发挥直观性教学优势,它是引导探究性教学取得成功的一个中重要方面

通过提供的实物教具,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引导学生对实物进行观察、分析、研究,逐步形成对事物的感性认识和研究能力,如在立体几何的教学过程中,通过给学生展示各类多面体的教具,让学生通过对实体的多方位观察,多角度审视,形成对多面体的直观认识。充分运用现代化教学手段,在引导进行研究性学习时,教师和学生都可以借助于电子计算机,发现和解决问题,增强学生的感性认识,有利于帮助学生进行理性思考,从而通过现象,归纳出本质和规律。课堂上教师要适时的引导学生对探究的结果进行归纳、总结、提升,得出规律的结论达到研究性学习的目的。

总之,探究性学习作为一种学习方式渗透到数学学科的教学活动中,会给教师的教学观念带来深刻的变化,教师不再为某个问题讲得是否真正理解而担忧,是因为通过学生的自主学习、交流、合作探究活动已把问题解决得趋于完美,有时虽然不甚完美但教师也只要稍加点拨就可把问题彻底解决,不必多费口舌,表面上看老师“眉飞色舞”“满堂灌”“一言堂”的时间少了,那么势必给学生思考的时间就多了,大部分的问题可以通过学生自主学习而得以解决,留下来的少部分问题再通过学生间、师生间的合作交流加以解决,相对来说这样的课学生喜欢上,与“满堂灌”“一言堂”的课相比,效率更高,同时较好地培养了人的创新意识与实践能力,我们又何乐而不为呢?





参考文献:

谢华《高中生数学探究学习的现状与分析》

高维增《质疑问题,探究思考》























9









献花(0)
+1
(本文系乐呵乐呵123...首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