配色: 字号:
13怎样认识力
2014-02-28 | 阅:  转:  |  分享 
  
怎样认识力

------教学记实及点评

以下介绍的是1999年11月22日专家送课下乡活动中的一节课的实际教学过程,选材:华东地区初中物理教材第9章第1节“怎样认识力”。

送教对象:海安县壮志乡初中二(1)班

教案创意:吉临荣张连生

该节课有如下特点:

(1)面向全体学生,各层面的学生均参与学习“生活”。

(2)教学目标明确,师生共同达标。

(3)慷慨提供实验事实,诱发学生从中抽象出概念,概括出本质;无一结论由教师提供。(共5组实验)

(4)本课运用成功教学法原则,让大量学生品尝成功的喜悦;教师有营造气氛的动力。

(5)教学过程流畅、活泼、严谨、有序、效率高。

(6)体现教学民主原则。

(7)有教学深度,学生对思考性要求高的习题能正确提供答案。

现将教学过程记录如下:

教学过程实录 设计目的与效果点评 亮标:(小黑板上书写)

本节课学习目标

1.理解力是;

2.知道力的作用效果,力可以使物体,也可以改变物体的;

3.知道物体间力的作用是。

同学们有没有信心,实现本节课的学习目标?

(答:有)再来一次(很响亮地回答有) 本节课是一节实验探索课,所以目标中的结论未曾写明,改用填空的形式以杜绝先入为主的现象。





亮标、激励 引课:

[师]:咱班上谁的力最大?为什么认定他的力最大?

[生]:他提起的东西最重。

[师]:哦!有道理。请大家说说与力有关的词,例如动力。

[几个学生回答出]:电力、风力、实力、生产力、能力、体力、杀伤力、穿透力、权力……

[师]:很好!同学们展现了丰富的联想力,由此我推断你们有巨大的学习潜力,本节课请充分发挥你们的观察能力、分析能力、归纳能力,真正地从物理学的角度认识力的本义。

板书课题怎样认识力





借机进一步激励学生,使学生的信心和热情大增。 课堂主体教学:

第一部分,对力的本义的探索

[师]:我做实验,请同学们用一句话描述我的一种行为。

A组实验(学生回答后老师做副板书)

A1手提水桶

A2手拉弹簧

A3手压海绵

A4手推小车

[师]:不用手可不可以“提”、“拉”、“压”、“推”呢?请同学们举例。请踊跃举手。

(学生回答后,用彩色粉笔将其内容镶嵌到副板书中成为下列形式)

A1手(起重机)提水桶(楼板)

A2手(拖拉机)拉弹簧(犁)

A3手(压路机)压海绵(路面)

A4手(推土机)推小车(土、石)

[师]:请同学们将黑板上8句话的主语用一个词高度概括一下:(物体);将8句话的宾语用一个词概括一下(物体),将8句话的动词即谓语用一个词概括一下:(作用)

现在请同学们考虑:力是什么?

(在学生齐答的基础上,还必须至少由两名同学准确回答):

力是物体对物体的作用。

(老师给予充分的激情式的表扬,因为这是重要的结论,起一箭双雕之妙用)

作正板书

1.力是物体对物体的作用。

老师用手模拟提水桶(无水桶)并问:“能说我用了力吗?”“不能”“为什么?”“因为没有物体”“对,很好!”

作正板书:力不能脱离物体而存在。

[师]:刚才我们演示的实验中,施力物体和受力物体互相接触,那么不接触的物体间可不可以有力的作用呢?请看如下一组实验。

B组实验

B1乒乓球自由下落

B2扬声器中的圆磁铁吸引茶叶盒

B3方便袋在裤腿上摩擦后吸引大量红色的纸屑

[师]:同学们!不接触的物体之间可否发生力的作用?

[学生]可以!

板书:接触的与不接触的物体间均可以发生力的作用。

[师]:请同学看书P88倒数第一行至P99正数第二行,并针对黑板上“副板书”的内容说出谁是施力物体,谁是受力物体,同时在黑板上正板书:施力物体受力物体





4个学生回答了老师的4种行为,名为副板书,实际放在黑板中央的位置,将作多次分析用。







至少让4名学生回答并给予表扬,尤其对第一个学生,他说:“起重机提楼板”,为其他学生打开了思路。





至少由3位同学完成,应让较多的学生参与活动,并分质量高低进行表扬,不可批评。

由学生说出结论来才好,老师充分慷慨地提供并列出实验,由学生概括出反映共性的结论。





从反面敲定:力不能脱离物体而存在。







B组实验中注意了演示物的色彩。

B2实验中圆形磁体吸引茶叶盒,可观性强且有强烈的撞击声响,比吸铁粉效果好得多。

B3实验用生活中最常用的薄型方便塑料袋吸引红色的纸屑,快捷效果好,也说明做物理实验可大量应用常见的生活用品。 第二部分对力的效果探索

[师]:同学们已经正确地归纳出力的定义,证明你们有了不起的观察力和概括能力。现在请大家一起探索:有什么作用效果?

C组实验

C1手拉弹簧,弹簧伸长了

C2铁块压在三夹板上,三夹板下凹

C3用方便袋盛水压在三夹板上,水袋和三夹板均变形,水袋变扁,三夹板下凹

C4用手挤压扁墨水厚玻璃瓶,瓶口处橡皮塞中的细导管中墨水液面明显上升。

[师]:力有什么作用效果?

[生]:力能使物体发生形变。

老师作深化点拔:是的,物体受到力,将会发生形变,无论是下的被压物体,还是上方的被支持的物体,无论是“软”的物体,还是“硬”的物体。

[师]:压在三夹板的铁块有没有发生形变?

学生中有少数人举手回答:“也发生形变,只是形变小,肉眼不易观察出来而已。

D组实验

[师]:同学们的每张桌子上有一个铁球,请按照以下指令操作。

1.使铁球由静止运动起来;

2.使运动的小球复归静止;

3.使慢慢运动的小球速度变快;

4.使快速运动的小球慢下来;

5.使直线运动的小球拐弯。

老师补做一个演示实验:

小球在投影仪的表面上缓慢地做直线运动,屏幕上投影出直线轨道;然后用磁铁吸引,使它做一段弧形运动。

1.无磁铁吸引,小球按直线运动;

2.有磁铁吸引,小球铁弧线运动。

[师]:现在请一位同学高度概括出力的另一种效应。

[生]:力能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并板书。

老师对难点精讲:“物体运动状态”是第一次出现的物体术语,刚才那位同学自学了,这种超前学习的习惯很好。

物体运动状态包括两个方面:物体的速度的大小和运动的方向,只要有一个方面发生变化,就说运动状态发生了变化。这是力的作用结果。反之物体的运动状态变化了,就说明物体受到了力。

[师]:现在再请大家回答:力有什么效果?(并板书学生的结论)

力的作用效果:使物体发生形变,也可以改变物体运动状态。





C组实验旨在引导学生归纳出“力能使物体发生形变”



C1、C2、C3、C4四个实验既并列,又有递进。









至少3名学生回答,达成共识,老师不可直叙答案。

这一问题难住了一大批学生。

抓住机遇表扬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

















投影不可能绝对地水平,巧用微小的倾斜使铁球缓慢做直线运动。

注意,垫一块玻璃板以保护投影仪上表面。

经过3位同学回答,最后得出结论,对最确切描述出5种行为的共性,即用抽象的物理语言,“运动状态的改变”来表述的学生给予了有力度的表扬。 第三部分对“力的作用是相互的”的探讨

E组实验

E1,请同学们用左右手的食指搭成“人”字,羡慕用力压,发现了什么?谁是施力物体?谁是受力物体?(两个手指均有形变,互为受力物体,互为施力物体)

E2,请同学们用手背轻敲桌角,感觉如何?(疼)谁打了你?(桌角)桌角也是施力物体吗?(是,同意这种说法)

E3,两个黄色小车上各有一个蹄形磁铁,同性相接触,松手后,两车互相远离。哪一个是施力物体?(答:两个磁铁都既是受力物体,也是施力物体)

将一个小车上的磁铁取走,适当调距,两小车相互吸引并撞击,有声音,此实验中两小车均运动了,说明什么?(答:磁铁吸引铁块,铁块也吸磁铁)

E4,让一个学生使劲儿双掌推墙,结果反而踉跄后退了两步,说明什么?(答,人推墙时也“推”了人)看了这4个实验,请完成下列填空题。

力的作用是(相互的)

施力物体(同时)也是受力物体

受力物体(同时)也是施力物体

(这些填空题作为主板书内容3)

课堂归纳(由学生完成)

我们现在对力有什么认识?

(由2-3个学生说出力的定义、力的作用效果、力的相互性,然后全班齐读一遍)



让学生体验“力的作用是相互的”,让学生从多个实验事实中归纳出本质性的内涵。

实验室中的黄小车体型大,颜色显目,能增强效果;磁铁用蹄形的比条形的好,方向稳定;实际操作时磁体是旋转了900,此图处图中是为了作图方便而转了900。

声音也是“效果”。

注意:铁块质量基本与磁体相等,两车的位移才大致相等。在玻璃板上进行实验:小车的轮轴用缝纫机油润滑,可使运动距离加大。

“同时”性已高出课本要求,但此时已属于“水到渠成”,情景使然,顺手即牵“羊“了。 课堂检测(采取竞赛方式,以小组为单位)

因篇幅关系,组织竞赛的习题和氛围此处略去,竞赛题用投影仪分题投影。

民主交流

最后请同学们对老师的表现提出意见?例如,讲错了什么,什么地方还须改进?

有一个学生举手说:“老师,黑板上有一个物体的“体”你写成了“休”,少一横是错字。

“很好,这个同学观察力强,注意力集中,能发现问题是一种重要的能力,将这只黄乒乓球奖给他!”

请大家评一评哪一位同学今天学习最主动,回答问题最快,正确率高。

(大家公推刚才提老师写别字的学生)

布置作业,下课。 竞赛利用学生的团队精神进行达标检查,确定补标方位。



教学民主的一种表现。



由于该天雾气重,黑板上难以写粉笔字,故不清楚。老师适时抓住机遇,表扬激励,顺水推舟,将成功留给学生,以激发对物理课的热爱。

树学生榜样,让其他学生赶跑。 教后感:

1.本课以5组实验贯穿全课,学生兴趣浓厚,今后应该强化实验教学,物理课应正本清源,返朴还真,不准口头说概念,应充分地让学生体验,操作、观察、分析。

2.本课以慷慨提供物理事实,由学生概括共性的方式进行,全课很流畅,说明只要让学生主动投入学习,满堂灌的旧模式就可克服。

3.本课注重正面激励学生,注重营造尊生、爱生,信任学生的气氛,能密切师生关系,激发学生动力,此节课全班同学无不兴奋集中,连“生“也能踊跃发言,且相当正确。

4.组织竞赛,形式很好,但不可滥,每章一次差不多。

5.建议将“力的单位”调整到下一节“力的测量”中去,对“力的单位”没有讲授,否则时间来不及。 较有深度的练习题枚举:

1.地面上置一铁块,铁块上站一个人,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只有地面发生形变

B.人和地面均发生形变,铁块不发生形变

C.铁块和地面发生形变,人不发生形变

D.人、铁块、地面均发生形变

2.神舟一号飞船绕地球飞行,它的运动状态有没有改变,说明理由?





















献花(0)
+1
(本文系吉临荣工作...首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