配色: 字号:
47润“法”细无声
2014-02-28 | 阅:  转:  |  分享 
  
润“法”细无声

江苏省海安海陵中学(226600)吉临荣

在苏科版教材第一章《声现象》的第一节《声音是什么》的教学中,涉及到初中物理教学中的物理研究方法较多,虽然初二学生初入物理之门,教学过程中不能将涉及到的研究方法全面铺开,更不能讲得过深,只能暂作为过程体验性教学目标,以防无形中增加学生学习的难度。但作为教者要从全面的角度和一定的高度,有意识地进行物理研究方法的渗透,下面是教者在苏科版八年级物理教材第一章第一节《声音是什么》教学中设计的渗透用语及学生回答实录。

一、实验法

在课堂引入时,课本设计了一个开放性实验,而且此实验用材简单,一张纸就可以了。

师:同学们,我们生活中的声音很多,怎样使一张纸发出声音呢?比一比,谁的方法多?谁的方法与众不同!

评:一句挑战性的提问,学生热情高涨、自然地拿起纸做实验,通过撕、吹、揉等方法使纸发声。虽然没有直接说,但自然地揭示了解决物理问题的根本方法----实验法。

二、转换法

在《声音的产生》框题教学中,先是教者讲话发声,再用棒敲击音叉发声音。

师:同学们,你们知道声音是怎样产生的吗?请大家把手指放在喉咙处发声,如图1,感觉到什么?















生:喉咙在振动。

演示:再次用棒敲击音叉发声音。

师:音叉在发声,同学们能看到音叉在振动吗?

生:不能。

师:怎样才能知道发声的音叉在振动呢?

生:用手摸。

生:把发声的音叉触及面颊处,如图2。

师:怎样让更多的人知道发声的音叉在振动呢?

生:把发声的音叉接触水面,能溅起水花。

生:把发声的音叉接触乒乓球,把乒乓球弹开,如图3。

师:同学们想的这些方法很好,都能把看不见的现象让我们感觉到或看得到。

评:此处安排了两个实验,第一个实验具有全员性,让每个学生都能体验到发声的物体在振动;在此基础上,针对第二个实验开展讨论:“怎样才能知道发声的音叉在振动呢?”,通过学生发散性思考,想出了多样“能把看不见的现象让我们感觉到或看得到”方法,而这种研究方法就是物理研究中常用的转换法。

三、归纳法

在《声音的产生》框题中两个演示实验后分析。

师:同学们,你们还能举出一些物体发声的事例吗?

生:手敲桌面可以发声。

生:把钢尺一端紧压在桌面上,弹拔钢尺另一端时,钢尺可以振动发声。

师:从上述实验的现象和举出的事例中,你们能找出它们的共同特点吗?

生: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

评:先通过实验、举例列举一些事实,然后自然地引导学生从这些事实中找出它们的共同特点,这种方法就是归纳法。

四、控制变量法

在《声音的传播》框题教学中,做了如下两次实验:将衣架悬空挂在细绳的中央,当你的伙伴用铅笔轻轻敲打衣架时,你听到了什么?接着把细绳两端绕在食指上,并用食指堵住双耳,重复上述实验,你还能听到敲打衣架的声音吗?

师:同学们,你知道如图4实验主要研究什么问题吗?

生:研究声音可以在哪些物质中传播?

生:研究人耳听到声音的大小与传声介质的关系?

师:人耳听到声音的大小可能与哪些因素有关呢?

生:传声的介质。

生:声源振动的大小。

师:在研究人耳听到声音的大小与传声介质的关系时,对声源发出的声音有什么要求吗?

生:要让两次敲打衣架的力度相同,使衣架发出声音的大小相同。

评:当某物理量与多个因素有关时,要研究其中一个物理与它的关系时,要保证其它因素都不变。本实验主要是运用对比法探究声音在固体和气体中传播效果不同,而人耳所听到的声音响度又与声源发出声音的响度有关,所以必须要控制声源发出声音的响度相同。

五、比较法

师:上述两个实验的现象分别是什么?

生:第一次实验能听到敲打衣架的声音,第二次实验也能听到敲打衣架的声音、而且声音更响。

师:为什么用食指堵住了双耳,听到的声音反而更响呢?请同学们来比较两次实验的异同点。

引导学生分析填写表格中内容。

实验 相同点 不同点(声音传播途径) 现象 第一次 衣架发出声音的大小相同 衣架—空气(气体)—耳朵 听到声音 第二次 衣架—细绳(固体)—耳朵 听到声音、更响 师:通过上述对比分析,你能得出什么结论呢?

生:声音能在气体和固体中传播。

生:在相同条件下,固体传声效果比气体好。

评:比较法,关键在对比分析,找出实验条件和实验现象等异同点,这样得出结论,也就水到渠成了。

六、理想化实验

在《声音的传播》框题教学中,探究声音不能在真空中传播时做了如图5实验,将正在发声的手机悬挂在广口瓶内,再把瓶内的空气抽出,倾听声音有何变化?

师:当瓶内空气抽去时,你听到的声音有何变化?

生:我听到的声音在减弱。

师:我们可以将瓶内的空气抽尽吗?

生:不能。

师:我们无法使瓶内的空气全部抽尽形成真空,怎样才能知道声音在真空中的传播情况呢?

(教室内一片寂静,学生们都在沉思)

生:我们不可能得到真空的空间,可不可以进行推理呢?

师:可以。

生:当瓶中空气越来越少时,听到的声音越来越弱。那么,当瓶内没有空气时,应当听不到声音。

(许多同学恍然大悟!点头默认)

评:当某种实验环境不能达到时,我们可以研究当实验环境发生变化时,带来物理量的变化趋势,然后从理论上进行推理,得出结论。这种研究物理问题的方法叫“实验+推理法”,也可说成“理想化实验”。



















七、类比法

在《声音是一种波》的框题教学中,首先观察一块石头落入水中,水波会从石头击中的地方向四周传播;再使正在发声的音叉触及水面,音叉振动也能在水面激起水波,如图6。

师:石头落入水中,石头击中的地方周围是什么?

生:水波。

师:振动的音叉周围是什么?

生:水波。

师:在水中距声源一定距离处放一泡沫,你观察到什么现象?

生:泡沫在振动。

演示:敲击音叉发声,人耳听到声音。

师:人耳能听到声音表明谁在振动?

生:耳膜在振动。

师:音叉引起泡沫振动是靠什么传播的?

生:水波。

师:那么音叉引起耳膜振动是靠什么传播的呢?

生:声波。















师:声源发出的声音是靠声波传播的,声波是什么样子呢?

演示:如图7,用手轻轻地推一下水平悬挂着的弹簧一端,弹簧中就会形成疏密相间的波动形态,并向另一端传播。

师:声音在空气中传播与此方式类似,你能想像得出声音的传播过程吗?

生:随着音叉不断振动,声音也在空气中形成了疏密相间的波动,向远处传播,如图8。

评:上述教学的关键是引导学生比较分析两实验的共同特征:一是声源都在振动,二是都引起周围小物体在振动,三是音叉在水中是以水波形式传播的,学生自然地类比联想到,音叉与耳膜间也存在一种波,我们把它叫做声波,音叉的振动就是通过声波传递到耳膜的。

新版教材接着又把声波与弹簧振动波进行类比,真是匠心独运!让学生立即了解声波是一种疏密波(纵波),与水波(横波)是实质不同的两种波,以免因先入为主形成定势思维。也就是由水波类比出声波的名称,再由弹簧波类比出声波的形态,为学生的后继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





作者简介:吉临荣1966年8月出生,中学高级教师,中国物理学会会员,南通市物理学科带头人,江苏省海安县海陵中学教导处主任。

联系电话:0513—88084818邮政编码:226600电子信箱:Jilinr@sina.com













图7



图8



图6



图5



图4



图3



图2



图1







献花(0)
+1
(本文系吉临荣工作...首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