配色: 字号:
53浅论活动课学生主体作用的发挥
2014-02-28 | 阅:  转:  |  分享 
  
浅论活动课中学生主体性的发挥

──初中生礼仪教育实验的实践与思考

海安县海陵中学(226600)吉临荣



教育是一种人的教育,“教学活动是为学生组织的”,“学生是教学活动的根本要素”,在课堂教学中,学生始终是学习的主体,教学的一切活动都是必须以强调学生主动性、积极性为出发点,引导学生主动探索、积极思考、自觉实践、生动活泼地发展。活动课更应如此,经过多年的实验探索,初中生礼仪教育活动课的基本程序是“明确目标──布置任务──个别学习──小组活动──全班交流──活动评价”,在每一个程序、环节中,教师都要发挥自身的主导作用,让学生在民主气氛中,主动、广泛、全面地参与活动过程,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作用。

一、民主

1.构建民主的时空。传统的班级授课制,有限的教室空间被“秧田式”的课桌分割,连续的时间被固定的课表切割,形成了封闭的教学时空;讲台置于教室前方中央位置,体现了“教师的中心地位”。而在活动课教学中,要求撤去讲台,一方面提供了学生表演交流的空间,另一方面,也取消了“教师的中心地位”,迫使教师放下架子,走下讲台,走到学生中去,甚至以绝对平等的学生身份参与学生的讨论、交流;学生的座位也以“品字形”或“马蹄形”排列,让学生对座,学生与学生间也就形成了近距离的、平等的讨论和交流。另外,课堂的时间也不受每节课45分钟的限制,根据学生的讨论、交流、评价情况确定,课时可长可短,使“课堂教学的时间格局出现弹性化的趋势”。

2.组织民主的过程。礼仪学习是一种交往学习,交往学习必须在交往中进行,活动课的主要模式是小组合作学习,“小组合作学习是为达成一定的教学目标,由教师分配学习任务并控制教学进程,以学生间合作互助的小组活动为主体,以各小组在目标达成过程中的总体成绩为奖励依据的一种教学活动”,“研究结果表明,合作在提高学业成绩方面比其它的相互作用方式更为有效”,“在合作学习中,学生彼此之间的态度比单独学习,竞争学习或从事个体化时更为积极”。在小组学习前,先个别学习,让每个学生独立思考,尽可能作出对“问题”充分、独立的解释,而不论“正确”与否;接着是小组讨论,要求学生全部发言,集思广益并允许标新立异,发言要求是民主的:“紧扣中心,依次发言;耐心听取发言,不要随便插话;充分肯定他人,勇于反思自己;尊重分歧,以理服人”,而且当组内学生讨论存在异议时,可进行小组决议,小组决议原则也采用民主集中制的原则──“少数服从多数,可以保留意见”,以取得一个相对的统一;最后,每个小组有一位中心发言人,其发言的内容是代表本组的意见,发言的程式是“本小组认为……”而非代表本人。以上这些都体现了民主的思想。

3.创设民主的氛围。在全班交流后,小组活动情况的评价中,也为民主活动创设了民主氛围。首先是学生评价,要求学生先肯定别人的长处,后婉转地提出对别人的建议,这实质上是在礼仪学习中学会礼仪。其次是教师评价,教师评价的关键是教师要“定好位”,教师应是学生学习评价的参与者,而不是“法官”,一定要避免作出任何直接的是非判断,要善于把自己的观点通过启发、诱导,或者对学生评价的评价,让学生领悟说出来,不要成为“标准答案”归纳者,“甚至最终仍然可以允许非原则性的分歧存在”。要求评价多对小组,少对个人;多鼓励,少批评;多指导,少指挥。另外,教师要与学生建立一种新型的师生关系,“礼仪教育是一种爱的教育”,“教师要用自己的爱心去激发学生的爱心”,“丧失了这种爱的基础,礼仪行为就会成为无本之木,无源之水”;“要树立为学生服务的思想”,要敢于有“学生是上帝”的观点,形成一种氛围,让学生敢说、敢做。

二、参与

1.让学生主动参与。在活动设计上,一要贴近学生日常生活实际,二要难度适中,难度介于个人能力和小组合力之间,既要让学生必须通过小组合作学习才能解决,又要让学生通过小组合作学习体验成功,也就是说,让学生“跳一跳,摘得到”,设计的活动要使学生感到紧张、焦虑,容易产生“应激”的“压力情境”,以激发学生对问题求解的兴趣。如在《集会》一节教学中(在一1班上,设计中的人物都是真实姓名)中,可设计这样的情境:一1班举办了一个礼仪知识竞赛,出席此活动的有学校柳校长,活动赞助单位中山合纤公司杨经理,班主任陆老师,主持人是班长庞爱蓉,获奖代表是江峰。请根据获奖结果,举行一个程序完整的颁奖仪式。讨论:(1).颁奖程序有哪些?(2).角色如何进行分配,讲什么话?(3).颁奖注意事项有哪些?学生对这种贴近身边的情境兴趣很浓。另外,在活动过程中,为强化学生的集体意识,利用初中生的好胜心理,以小组竞赛的形式贯穿于活动课的始终,而且在竞赛规则上,不但强调答案的正确性,而且强调解答的主动性,以刺激学生主动参与。

2.让学生全员参与。活动课是以小组学习、角色扮演为主要形式开展的。首先在小组组成上,规模上一般5人左右,这有利于小组表决、交流;小组成员上异质性,即学业水平、男女性别、气质性格均衡互补;小组成员分工明确,每组中均有组长(主持人)、记录人和发言人,各有分工,各尽其职,确保小组成员参与的广泛性。其次在小组活动中,改变传统的一言堂(不是教师讲,就是某优生讲或少数后进生讲),而是许多学生同时讲,一组一人讲,十人组的班级就有十人同时讲,这是教师想做而不能做到的事,而且,这种交往是近距离的,不需要教师作中介,学生又乐于接受;在角色扮演中,“参与者和观察者都要卷入到一个真实的问题情境中去”。第三,在课前检测、角色扮演等环节中,采用抽签确定参与对象,具有随机性,要求学生人人做好准备,人人可能成为活动的参与者,参与毕竟是少数,而真正参与学习过程的却是全体学生。

3.让学生全面参与。学生主体性发挥的外观表现为学生积极启动各种感官、动用全部认识和情意储备投入活动中去,因此课堂上要充分让学生动眼、动耳、动口、动手、动脑,最后达到动情的境界。有资料阐明;“学生只凭听,能掌握所学知识的20%,学生只凭看,能掌握知识的30%,学生若既听又看,能掌握所学知识的50%,若既听、看,又说或做,能掌握所学知识的90%”,从礼仪学习目标看,可划分为三个目标:认知──行为──情感,认知是解决懂不懂的问题,行为是解决会不会的问题,而情感是解决想不想的问题,这是礼仪教育的核心。所以,我们要放手让学生去动眼观察、动耳倾听、动口表述、动手操作,甚至动足表演,重要的不是知识识记,也不是行为操练,把学生培养彬彬有礼的伪君子,而是要激发学生的交往兴趣,培养学生的交往意识。

当然,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并不是不要或者说削弱教师的主导作用,相反,学生主体性发挥得越充分,教师的主导作用越重要,“活动之初,教师是学习目标的制定者,活动之中,教师是学习的咨询者、指导者,活动之后,教师是学生评价的参与者”,教师要努力调动学生的思维,对学生的说明、演示和评价作适当的归纳、分析和演绎,还要善于归纳共识、分析分歧,以引起学生的思考、评论和辩论,让学生在民主的氛围中充分参与课堂活动。

献花(0)
+1
(本文系吉临荣工作...首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