配色: 字号:
中药-药材基础知识和功效认识以及药材的应用和药膳制作
2014-03-04 | 阅:  转:  |  分享 
  
名词:

中药:

是指在中医药理论指导下应用的药物,包括植物药、动物药、矿物药及其人工合成的药物。

2.四气:

寒、热、温、凉(寒凉和温热是对立的两种药性;寒和凉之间、热和温之间,只是程度上的不同,但药性相同。)

3四气的作用

药性作用适应证

寒凉清热、泻火热证大热烦渴、面红目赤、

凉血、解毒阳证舌红脉数。如石膏、

知母等。

温热温中、助阳寒证畏寒肢冷、面白便溏、

散寒、通脉阴证舌淡脉迟。如附子、

肉桂等。

4平性:药性平和、作用较缓和,如党参、山药。甘草,性平,生用偏凉,炙用偏温,也是相对而言,仍属于四气范畴。

5五味:辛、甘、酸、苦、咸(五味主要是由味觉器官辨别出来的,或是根据临床治疗中反映出来的效果而确定的)

6五味的作用





7升降浮沉:药物作用于人体上、下、表、里的四种趋向。

升:上升举陷,趋向于上;

降:下降平逆,趋向于下;

浮:上行发散,趋向于表;

沉:下行泄利,趋向于里。

升浮药:解表、散寒、祛风、升阳、催吐作用;

沉降药:清热、泻下、降逆、潜阳、止呕作用。

归经:

8五味与五脏:酸---入肝;苦---入心;辛---入肺;甘---入脾;咸---入肾。

9毒药:

(1)广义:指一切药物的总称。《周礼》:“医师掌医之政令,聚毒药以供医事”。

狭义:指药物的偏性。《类经》:“药以治病,因毒为能,所谓毒者,因气味之偏也”。

10毒性

药物毒副作用大小的标志。

《素问》:“大毒治病,十去其六;常毒治病,十去其七;小毒治病,十去其八……”。

11中毒原因:剂量过大,误服伪品,炮制不当,制剂服法不当,配伍不当,个体差异

12:配伍:根据病情需要和药物性能、功用,有选择地将两种以上的药物合在一起应用。

七情配伍规律

单行:单用一种药物,不需要其它药物辅助,如独参汤。

相须:两种功效相似的药物合用,能取得协同作用而互相促进疗效。如石膏配知母、大黄配芒硝。

相使:两种不同功效的药物合用,一药为主,一药为辅,辅药能增强主药的疗效。如黄芪配茯苓、石膏配牛膝。

相畏:两种药物合用后,一种药物能抑制另一种药物的烈性或毒性。如半夏畏生姜。

相杀:一种药物能消除另一种药物的毒性反应。如绿豆杀巴豆毒;防风杀砒霜毒。

相恶:两种药物合用后,一种药物可以减弱或破坏另一种药物的功效。如生姜恶黄芩;人参恶莱菔子。

相反:两药合用,能产生毒性或副作用。如乌头反半夏。

13.配伍禁忌:半夏、瓜蒌(天花粉)、贝母、白蔹、白芨反乌头。海藻、大戟、甘遂、芫花反甘草。人参、党参、沙参、玄参、丹参、苦参、细辛、芍药反藜芦。

14中药煎服法:

1.适宜器具①砂锅、瓦罐和陶瓷器罐为佳。②搪瓷、不锈钢和玻璃器皿亦可。

2.禁忌器具:忌用铁、铜、锡、铝等容器。

1.水质:以水质洁净、矿物质少为原则。常用的有自来水、井水或蒸馏水等。【注意】须用凉水或凉开水,忌用开水煎药。

水量:①传统的加水方法:第一煎,加水超过药物表面的3~5cm;第二煎,加水超过药物表面2~3cm。②另一种加水方法:按平均每1g药加水约10ml,计算出该方总的需水量,第一煎将总水量的70%加入,第二煎加入剩余的30%。

【注意】1如果煎煮花、叶、全草类药物,加水量要适当增多一些;煎煮矿物类、贝壳类药物时,加水量可稍减。2煎药时应一次将水加足,避免在煎药过程中频频加水,如不慎将药煎糊,应弃去,不可加水再煎后服用。

煎前泡药:煎药前,宜先用冷水将药材泡透。①复方汤剂--30~60分钟;②以花、叶、草类等药为主--20~30分钟;③以根、茎、种子、果实类等药材为主--60分钟。【注意】1浸泡时间不宜过久2煎药前不可用水洗药

煎药火候:一般以“先武后文”

煎药时间:煎药时间从水沸时开始计算时间,一煎需要20~30分钟,二煎需10~20分钟。药物煎好后,用纱布将药液过滤或绞取汁,每剂取液量约300~400ml,小儿减量,每日可1~2服。〔注意〕解表药、芳香类药、一煎需15~20分钟。二煎需10~15分钟;受热易破坏的药物,待其他药物煎好前5~10分钟加入;滋补类药物,一煎需40~50分钟,二煎需30~40分钟;有毒性的药物,需久煎,约60~90分钟

15.特殊煎煮法:

先煎:

目的:是为了增加药物的溶解度或降低药物毒性,充分发挥药物的疗效

药物:

难溶于水的药及质地坚硬,不易煎煮的药物。

有毒的药物

泥沙多的药物、质轻量大的药物。

后下:

凡气味芳香借挥发油取效的药物,为防其有效成份挥发,宜在一般药物即将煎好10分钟放入,再与其他药物同煎。

包煎:粉末类、含绒毛类的药物需要纱布包好,再放入锅内与其他药同煮。

另煎:某些贵重药物,为了尽量保存其有效成份,减少同时煎时被其他药物吸收,将其切成小片单味煎煮2~3小时,煎好后,单独服用或兑入汤药中同服。

烊化:胶质、粘性大而且易溶的药物,应单独加温溶化或置于刚煎好的去渣的药液中微煮或趁热搅拌,使之溶解。

磨汁:某些贵重或质地坚实难于煎出气味的药物,可用水磨汁或锉成细粉调服。

冲服:对某些不耐高温且又难溶于水的药物可先研成粉末再用开水或用煎好的汤液冲服.

泡服:某些易出味、挥发性较强的药不宜煎煮,宜将药物放入茶杯中加沸水泡10~15分钟,出味后服用,也可将药物放入刚煮好的药液中泡服。

16中药的用法一般汤剂——温服解表散寒剂——热服

治疗呕吐剂——小量频服滋补药——饭前服

驱虫或泻下药——空腹服刺激性的药——饭后服

宁神安眠药——睡前服













补气药



1人参(大补元气:适于元气虚脱证,补脾益肺.生津止渴

安神增智):适用于身体虚弱者、呼吸气短者、走路气急者、盗汗肢冷者.咽干舌燥者、神疲乏力者、失眠多梦者、食欲不佳者。

畏五灵脂;

不宜与莱菔子同用;

不宜同时吃白萝卜或喝茶

红参:适用于畏寒怕冷、手脚不暖、头昏体倦、四肢乏力、关节酸软、气血不和、年老体衰和妇女贫血等。

西洋参:适宜人体肝火旺、口腔生热疮、阴虚阳亢、便于尿赤等患者,可补阴生津。



1.黄芪(性味:甘,微温,补脾气要药):补气升阳,益卫固表,利水消肿,托疮生肌。扶助卫气,收缩腠理,减少出汗,防御外邪入侵。用于脾气虚,中气下陷证:治疗脾气虚弱,食少便溏,单用或加白术、人参等,促进水湿运化可利尿,治疗脾虚水肿,小便不利;治疗脾虚中气下陷之久泻、胃下垂等脏器下垂证,加人参、升麻、柴胡等,如“补中益气汤”用于肺气虚证及表卫不固之喘息、多汗、易感冒者:治肺气虚弱、咳喘气短,加五味子等同用;治表卫不固,自汗,易患感冒者,常加白术、防风等,如“玉屏风散”。

注意:凡表实邪盛,内有积滞,阴虚阳亢,疮疡阳证实证等均忌用。

2.甘草,有国老之称(甘,平)【归经】心、肺、脾,胃。【功效】益气补中,清热解毒,祛痰止咳,缓急止痛,调和药性。甘草味甘,具有甘味典型功用。甘补——入心脾肺心(补脾益气)甘缓——缓急止痛甘和——调和诸药,缓和药物烈性、毒性(调和药性)甘润——入肺经(润肺化痰止咳)

【使用注意】

湿盛胀满、浮肿者忌用。反大戟、芫花、甘遂、海藻。久服较大剂量的生甘草,可引起浮肿和血压升高等。

3山药:【功效】健脾益胃,滋肾益精,益肺止咳,聪耳明目,强筋骨,益智安神,延年益寿神仙之食



5灵芝:【功效】补气益阴,养心安神,滋补强壮,健脑益智良;腰膝酸软,耳鸣眩晕等质,年老体弱者可常服

6大枣(气血双补,补中益气,养血安神):1.调补脾胃2.血虚萎黄及脏躁、神志不安证3.缓和药性,保护胃气

7饴糖蜂蜜:共同点:补中缓急,润肺止咳,治疗中虚腹痛,食少羸瘦,肺虚干咳、燥咳

特点:饴糖甘温质润,重在温补中焦,善治中焦虚寒,脘腹挛急疼痛。

蜂蜜甘平滋养,可用于各种劳损或病后虚弱,是善后调治的滋养佳品,且能润肠通便,解乌头类药物之毒。

8四君子汤[人参(补脾养胃)白术(补气燥湿健脾9g(健脾利尿加强健脾),炙甘草6g

9.十大食用补品:大枣、蜂蜜、银杏、核桃、桂圆,百合、莲子、米仁、黑木耳、黑芝麻

10.中华十大补药:人参、黄芪、当归、何首乌、枸杞子,冬虫夏草、石斛、鹿茸、阿胶、紫河车



补血药

(当归、熟地黄何首乌、阿胶)

服用补血药时不宜饮用浓茶及牛奶。必要时,可配伍健脾消食药,以助运化。



1、当归(血中圣药,善调经止痛,亦是妇科良药)【应用】1、血虚诸证2、月经不调、痛经、闭经、产后瘀阻腹痛及胎动不安3、各种痛证(跌仆痛、痹痛、虚寒腹痛、痈肿疼痛)4、血虚肠燥便秘

熟地黄:1为补血滋阴,益精填髓要药2凡血虚、阴亏、精髓空虚之证,均有良效

注意:腻膈碍胃,中满痰盛、食少便溏慎用。【应用】1.本品为补血要药。常用于血虚诸证。如四物汤(熟地黄、当归、川芎、白芍)。2——潮热、盗汗、遗精、消渴等。本品为滋阴主药。常与山萸肉,山药等同用,如六味地黄丸。

3补力弱而兼行散,功能解毒,截疟,润肠通便,多用于疟疾,痈疽疮疡,瘰疬结核及肠燥便秘。

补肝肾,益精血,乌须发,且可固涩精气,不腻不滞,为滋补良药,尤为治须发早白、早衰之要药。



4阿胶:既为补血止血之佳品,又为滋阴润肺之良药。用于血虚阴亏、肺痨、肺阴虚及肺燥咳嗽,伴咳血、咯血者尤宜,以及各种出血证。

止血宜蒲黄炒;润肺宜蛤粉炒。

【使用注意】

本品粘腻,有碍消化。脾胃虚弱者慎用

5白芍:生用:甘酸而微寒,功偏平肝柔肝,敛阴止汗

炒用:药性较缓和,功偏养血调经

酒炒:寒性、酸收之性均缓,主要用于血虚挟瘀之证。

6龙眼肉:既为治疗心脾两虚,失眠健忘之良药,又为缓补气血之佳品,甘甜平和,宜于久服。【使用注意】湿盛或有痰、火者忌服。



补阴药



肺阴虚:

干咳少痰,或痰中带血、咯血、潮热盗汗。



口渴、咽干,或胃中嘈杂、干呕,或大便燥结、舌绛苔剥等。



眼目干涩、视物昏花、眩晕、腰膝酸软、手足心热、遗精、盗汗等。



【使用注意】

滋腻,

脾胃虚弱、痰湿内阻、腹满便溏慎用。



北沙参:【药性】甘、微苦,微寒。归肺、胃经。【功效】养阴清肺,益胃生津。

【应用】1、润肺止咳;主治肺阴虚的燥咳:干咳痰少,咽喉干燥,配麦冬、桑叶。2主治胃阴虚的口干咽燥,大便干结等。配麦冬、玉竹、石斛。



【应用】1、润肺止咳主治肺阴虚的燥咳配沙参、麦冬主治肺热咳嗽配枇杷叶

2主治热病后伤阴的心烦失眠等。配知母。



【应用】1、养胃生津主治胃阴虚的口干舌燥,配玉竹。

2铁皮石斛枫斗(霍斗)(霍山石斛)

1、滋补肝肾:肝肾精血不足腰膝酸软。2、益精明目:视力减退头晕目眩。杞菊地黄丸。多泡酒用(可制约他药的苦味或毒性)。

1.肾精肝血亏虚所致的早衰诸证。为2.肠燥便秘。

本品富含油脂,能润肠通便,适用于精亏血虚之肠燥便秘。



7天冬:甘苦寒肺肾胃

8龟甲,鳖甲:



沙参--------肺、胃

麦冬--------肺、胃、心

天冬--------肺、肾

百合--------肺、心

黄精--------肺、肾

石斛-------胃

枸杞子-----肾





补阳药

【性味】多甘温、咸温或辛热【归经】主入肝肾经【功效】温补人体之阳气,促进气化功能【适用】阳虚证

1、鹿茸:【应用】1、肾阳虚衰,精血不足证。单用或配入复方。如鹿茸酒,与山药浸酒服。2、肾虚骨弱,腰膝无力3、?妇女冲任虚寒,崩漏带下。4、疮疡久溃不敛,阴疽疮肿内陷不起。

2、冬虫夏草:【应用】1、补肾益精。单用浸酒服,或与杜仲等补阳药配复方。2本品甘平,为平补肺肾之佳品,功能补肾益肺、止血化痰、止咳平喘,尤为劳嗽痰血多用。可单用或与川贝母、阿胶等同用。肺肾两虚、气虚作喘者,可与人参、黄芪、胡桃肉等同用。

共同点:

补益肺肾,纳气平喘,治疗肺肾亏虚咳喘

特点:

核桃仁补益力缓,偏助肾阳,温肺寒,善治阳虚腰痛及虚寒喘咳。其肉润皮涩,兼润肺敛肺,润肠通便之功

蛤蚧能峻补肺肾之气而纳气平喘,为治虚喘劳嗽之要药

冬虫夏草补肾助阳益精之力较优,且可止血化痰,尤宜于劳嗽痰血,虚喘咯血,另能固本实卫,用于病后体虚不复,自汗畏寒

3巴戟天:甘辛微温,性质柔润,入肾、肝经。以补肾阳、强筋骨为主,兼可祛风湿。长于治疗肝肾不足之筋骨痿软、腰膝疼痛。



4淫羊藿(仙灵脾):辛甘温,入肝肾经。主温肾壮阳,益精起痿,又能祛风除湿,散寒通痹。长于治疗肾虚阳痿,或肝肾不足的筋骨疼痛,风湿拘挛麻木。

5仙茅:辛热有毒,燥热性强,长于温肾、祛寒湿,善治阳痿,精冷,腰膝冷痛,寒湿痹痛、泄泻。

共同点:

入肾脾经,补肾助阳,固精缩尿,温脾止泻。治疗肾虚阳痿、遗精、尿频、遗尿,腰膝冷痛,脾肾阳虚泄泻。

特点:

补骨脂补肾助阳力强,兼温脾止泻,多用于肾阳虚衰,肾不纳气之证

益智仁长于温脾散寒摄唾,补肾助阳之力较弱,多用于中气虚寒,脘腹冷痛,食少泄泻,口多涎唾

6海狗肾海马:均为动物性壮阳药,主治肾虚阳痿、精冷。海马:兼活血散结、消肿止痛作用,也可治徵瘕积聚,阴疽疮肿及跌仆损伤

共同点:

补肝肾,强筋骨,安胎,用于肝肾不足,腰膝酸痛,筋骨无力,以及胎漏下血,胎动不安

特点:

杜仲补肝肾强筋骨及安胎作用较优,尤善治肾虚腰痛。

续断补益及安胎之力不及杜仲,但能行血脉,续筋骨,消肿止痛,为伤科跌打损伤,筋骨折伤之常用药。

共同点:

补肝肾,强筋骨,安胎,用于肝肾不足,腰膝酸痛,筋骨无力,以及胎漏下血,胎动不安

特点:

杜仲补肝肾强筋骨及安胎作用较优,尤善治肾虚腰痛。

续断补益及安胎之力不及杜仲,但能行血脉,续筋骨,消肿止痛,为伤科跌打损伤,筋骨折伤之常用药。



7紫河车:不腻不燥,既益气助阳,又补精养血,平补气血精阳,作用温和而持久

凡肾阳不足,精衰血少,气血亏虚,虚喘劳嗽诸虚损证皆宜

脐带

性效似紫河车而较多用于肺肾两虚的喘咳、盗汗等证





补虚药

含义

凡能补充物质,增强机能,提高机体抗病能力,消除虚弱证侯的药物。



安神药

1.定义

凡以安定神志,治疗心神不宁病证为主要作用的药物,称为安神药。

分类、特点及适应范围

1)重镇安神药:

特点:

多为矿石、化石、贝壳类药物,有质重沉降之性;性寒凉,入心、肝经。

适应证:

心火肝阳偏亢之心神不宁病证。

2)养心安神药:

特点:

多为植物类种子、种仁,具有甘润滋养之性;性味多甘平,入心、肝经。

适应证:

心肝阴血不足之虚证心神不宁病证。

3.使用注意:针对病因病机,选择适宜之品,并进行相应配伍;

对症治标,只宜暂用,不可久服。



重镇安神药(朱砂、磁石,龙骨、琥珀)

1、朱砂【功效】镇心安神清热解毒【应用】1.用于心神不宁,心悸怔忡,失眠。宜于心火亢盛之心神不宁,~黄连、生甘草2.3.疮毒肿痛,口舌生疮,咽喉肿痛。4.与茯苓拌制后用,增强安神作用。(朱茯苓)5作为丸剂的外衣,加强安神功效,防腐。【使用注意】本品有毒,内服不可过量或持续服用,以防汞中毒;孕妇及肝肾功能异常者慎用;入药只宜生用,忌火煅,火煅则析出水银,有剧毒。服药期间,避免与含甲基药物

(如茶碱、心得安等)和含溴、碘的物质(如溴化物、碘化物、海藻、海带等)同服。

2、磁石【功效】镇惊安神平肝潜阳聪耳明目纳气平喘【应用】1.肾虚肝旺,扰动心神之心神不宁,惊悸,失眠,癫痫。2.肝阳上亢。3.耳鸣耳聋,视物昏花。4.肾不纳气之虚喘【使用注意】吞服后不易消化,如入丸散,不可多服。脾胃虚弱者慎用。

3、龙骨





【应用】1.肝阳上亢之心神不宁,心悸失眠,多梦2.肝阳眩晕。3.滑脱诸证。4.湿疮湿疹、疮疡久溃不敛。



4、琥珀:为古代松科植物,如松树、枫树的树脂,埋藏于地下,经年久转化而成的化石样物质。【功效】安神镇惊活血散瘀利尿通淋【应用】1.惊恐所致心神不宁,心悸失眠及惊风,癫痫。2.血瘀经闭、痛经、心腹刺痛,癥瘕积聚。3.小便癃闭、血淋。



养心安神药

(酸枣仁、柏子仁。远志、合欢皮)

1、酸枣仁:【功效】养心益肝安神敛汗【应用】1.心悸、失眠。心肝血虚之心悸、失眠~当归、白芍、何首乌等;2.自汗、盗汗。~五味子、山茱萸、白术等【注意】煎服酸枣仁偶可发生过敏反应。可出现大片荨麻疹,全身皮肤瘙痒。也有表现为恶寒发热、关节疼痛等症。





3.远志(远志莲子粥):【功效】安神益智。祛痰开窍

消痈散结

【应用】

1.心神不宁,失眠,健忘。

为交通心肾,安定神志之佳品。

1)心肾不交之心神不宁,惊悸不安,失眠健忘

~人参、龙齿、菖蒲等

2)健忘,神志不宁,夜寐多梦

~菖蒲、龙骨、龟甲

3)因事有所大惊,梦寐不宁

~朱砂、人参、菖蒲、茯苓等

2.癫痫惊狂。

3.咳嗽痰多。

4.痈疽疮毒,乳房肿痛,喉痹。

4、合欢皮(合欢花粥):【功效】安神解郁,活血消肿【应用】1.心神不宁,忿怒忧郁,烦躁失眠~柏子仁、夜交藤、郁金等。2.跌打损伤、骨折疼痛。3.肺痈,疮痈肿毒。



活血化瘀药

概念:凡以通畅血脉,促进血行,消散瘀血为主要作用,用于治疗瘀血病证的药物,称为活血化瘀药(活血袪瘀药),简称活血药(或化瘀药)。

【注意事项】本类药物对于孕妇尤当慎用或忌用。

1、丹参(丹参粥,丹参猪肝汤,丹参陈皮膏):【1.月经不调,痛经,产后瘀滞腹痛2.血瘀诸痛,风湿痹痛等3.疮疡痈肿4.热病烦燥及心悸心眠等





2、川芎:【性能】辛,温。归肝、胆、心包经。【功效】活血行气,袪风止痛。【应用】1.血瘀气滞的痛证肝郁气滞,胁肋疼痛;肝血瘀阻,积聚痞块、胸胁刺痛;血瘀经闭、痛经;寒凝血瘀。2









3、红花(红花山楂酒,红花炖牛肉,红花酒):【性能】辛,温。归心、肝经。【功效】活血通经,袪瘀止痛。【应用】1.血滞经闭,痛经,产后瘀滞腹痛等证2.癥瘕积聚,心腹瘀痛3.跌打损伤,瘀滞肿痛如复元活血汤。4如当归红花饮。

4、益母草(鸡煮益母草):【性能】苦、辛,微寒。归肝、心、膀胱经。【功效】活血调经,利水消肿,清热解毒【应用】1.妇科血瘀诸证2.水肿,小便不利3.疮痈肿毒、皮肤痒疹等证【使用注意】孕妇忌服,血虚无瘀者慎用。





清热凉血药

概念

清热凉血是指以甘苦咸寒之性的药物清血分热邪,用治热入营血证的方法。

2、特点

性味多甘苦寒或咸寒,偏入血分以清热,多入心肝二经,具有清解营分、血分热邪的作用。

应用:主要用于营分、血分等实热证,温热病热入营血,血热妄行(斑疹,神昏谵语),或其他疾病所致的出血证。部分药有滋阴作用,用治阴虚内热证。



1、生地黄:【性能】甘、苦,寒。归心、肝、肾经。【功效】清热凉血,养阴生津。【应用】1.热入营血如清营汤。2.斑疹吐衄3.阴虚内热如地黄膏、青蒿鳖甲汤。4.津伤口渴,肠燥便秘【使用注意】脾虚湿滞、腹满便溏者不宜

2、玄参(百合固金汤):【性能】甘、苦、咸,微寒。归肺、胃、肾经。【功效】清热凉血,泻火解毒,滋阴。【应用】1.热入营血,内陷心包,温毒发斑2.咽喉肿痛,瘰疬痰核,痈肿疮毒3.肺阴虚、肺燥咳嗽,津伤便秘【使用注意】①脾胃虚寒,食少便溏者不宜服用。②反藜芦。



3、牡丹皮:【性能】辛、苦,微寒。归心、肝、肾经。【功效】清热凉血,活血散瘀。【应用】1.温毒发斑,血热吐衄2.温病伤阴,阴虚发热如青蒿鳖甲汤。34.痈肿疮毒如大黄牡丹皮汤。

4、赤芍:【性能】苦,微寒。归肝经。【功效】清热凉血,散瘀止痛【应用】1.温毒发斑,血热吐衄2.经闭痛经,癥瘕腹痛,跌打损伤如赤芍药散。3.目赤肿痛,痈肿疮疡如仙方活命饮。【使用注意】①虚寒性的经闭等忌用。②反藜芦。



5.紫草:【应用】婴儿尿布皮炎

6水牛角:清热解毒,凉血定惊。

清热药

(石膏、知母、芦根、竹叶、淡竹叶、夏枯草、天花粉)

概念:凡以清泄里热为主要作用的药物。“热者寒之,温者清之”。







1清热药苦寒伤阳,易败胃气,损伤脾阳,病祛即止,不宜久用。2注意保胃气,如粳米、甘草,或半夏、白术、茯苓以健脾和胃等。3热盛易伤阴液,故救阴存津为治热病的首要法门,但滋阴之品,性多腻滞,用之过早,恐致留邪不解。



清肺胃之热

(石膏知母栀子芦根天花粉

1石膏(寒水石)(石膏粥):【性能功效】生用:为清泻清解之性收敛,清热收湿,敛疮生肌(供外用)

2、知母:生用——偏清热泻火盐水炒用——下行入肾,偏滋阴降火【性能】苦,寒。归肺、胃、肾经。【功效】清热泻火,滋阴润燥。【应用】1.气分实热证常与石膏相须为用,如白虎汤。23.骨蒸潮热治阴虚火旺之骨蒸潮热、盗汗、心烦者,常配滋阴、退虚热药,如知柏地黄丸。4治阴虚内热之消渴证,如玉液汤。5与润肠通便药同用。性寒质润,能滑肠。阴虚肠燥便秘者宜;脾虚便溏者忌用。





3芦根粥):【性能】甘,寒。清润。归肺、胃经。【功效】清热泻火,生津止渴,除烦,止呕,利尿。【应用】1.热病烦渴常与清热生津之品同用(五汁饮)。2.胃热呕哕常配清热止呕药。3.肺热咳嗽常配清肺热之品(桑菊饮)4.热淋涩痛常配利尿通淋药【使用注意】脾胃虚寒者忌服。

4、天花粉:【性能】甘、微苦,微寒。归肺、胃经。【功效】清热泻火,生津止渴,消肿排脓。【应用】1.热病燥渴常用治热病烦渴,可配清热生津药;治阴虚内热,消渴多饮,多配养阴生津药。2.肺热燥咳用治燥热伤肺,干咳少痰,痰中带血者。【使用注意】孕妇忌用;反乌头。





5、栀子:【性能】苦,寒。归心、肝、肺、胃、三焦经。【功效】泻火除烦,清热利湿,凉血解毒。【应用】1.热病心烦郁闷,躁扰不宁2.湿热黄疸3.血热吐血、衄血、尿血4.疮疡肿毒,跌打损伤



清肝热、明目,治疗目疾

6、夏枯草:【性能】苦、辛,寒。归肝、胆经。【功效】清肝火,散郁结。(1)肝火上炎——目赤肿痛,头痛眩晕,尤善治目珠疼痛,至夜尤甚者。(2)痰火郁结——瘰疬,瘿瘤。本品久服对胃有刺激,以蜜膏为佳。

7、决明子(决明子花草茶):清热明目,润肠通便

清心火



淡竹叶应用及注意:本品有扩散瞳孔的作用,故青光眼患者忌用。

8、鸭跖草:较强退热效果,治疗外感或热病高热。



清热解毒药

(金银花、连翘、大青叶、板蓝根紫花地丁、蒲公英、野菊花、鱼腥草、绿豆)

1、金银花:甘寒,归肺、心、胃经.芳香疏散风热,长于内清外散最适于热毒疮痈及外感温热【应用】1.疮痈疔肿。治一切内痈外痈之要药。2.外感风热,温病初起。温热病热入气分,壮热、烦渴、脉洪大,或热入营血,神烦少寐,舌绛而干。3——炒炭4.暑热烦渴,小儿热疖,痱子【注意】本品所含的绿原酸有致敏原作用,可引起过敏,但口服一般无此反应。

2、连翘:苦,微寒,归肺、心、小肠经。质轻上浮,清心火且可凉散上焦。【应用】1.痈肿疮毒,瘰疬结核。苦寒,入心经,“诸痛痒疮、皆属于心。清心火,解疮毒,散气血凝聚,消痈散结“疮家圣药”2.外感风热,温病初起。3.热淋涩痛。







3、大青叶:苦、寒,入心胃经.清热解毒,凉血消斑【应用】热入营血,温毒发斑;心胃火盛上攻,喉痹口疮;外感风热或温病初起热邪较重者。

4、板蓝根:苦寒,归心胃经.解热毒、凉血利咽【应用】解头面部与局部热毒,利咽散结外感风热,高热头痛,大头瘟毒,痄腮。咽喉肿痛,烂喉丹痧

5、紫花地丁:苦、辛,寒。归心、肝经。清热解毒,凉血消肿。【应用】1.疔疮肿毒,乳痈肠痈。2.毒蛇咬伤。【注意】体质虚寒者忌服。

6、蒲公英:苦、甘,寒,解毒消肿,利湿。【应用】1.痈肿疔毒,乳痈内痈。2.热淋涩痛,湿热黄疸。3.清肝明目。【注意】用量过大,可致缓泻。

7、野菊花:苦、辛,微寒。归肝、心经。【应用】?1.痈疽疔疖,咽喉肿痛。2.目赤肿痛,头痛眩晕



8、鱼腥草(蕺菜、臭菜):辛,微寒。归肺经。【作用】清热解毒消痈,治疗内外痈,尤长于治疗肺痈咳吐脓血,以及肺热咳嗽痰黄稠。本品具有抗菌、抗病毒、提高机体免疫力、利尿等作用。药食两用。



清热燥湿药

(黄连、黄芩、黄柏)

苦——燥湿寒——清热泻火解毒。

【应用】

湿热证、实火证及热毒证

湿温暑湿:身热不扬、胸脘痞闷、小便短赤、舌苔黄腻

脾胃湿热:脘腹胀满、呕吐、泻痢

大肠湿热:泄泻、痢疾、痔疮肿痛

肝胆湿热:黄疸尿赤、胁肋胀痛、耳肿流脓

1、黄连:【药性】苦,寒。归心,脾、胃、胆、大肠经。1.胃肠湿热,泻痢呕吐如半夏泻心汤。23.胃火呕吐、牙痛、消渴如清胃散;消渴丸。4.血热吐衄如泻心汤。5.痈肿疔毒、湿疮、耳目肿痛【注意】大苦大寒,过服久服易伤脾胃,脾胃虚寒者忌用;苦燥易伤阴津,阴虚津伤者慎用。

2、黄芩:【药性】苦寒归肺、胆、脾、胃、大肠、小肠经1.湿温暑湿,湿热痞闷,黄疸泻痢2.肺热咳嗽热病烦渴单用即效,如清金丸。3.血热吐衄4.痈肿疮毒如黄连解毒汤。5.胎动不安如保阴煎。【注意】苦寒伤胃,脾胃虚寒者不宜使用。

3、黄柏:【药性】苦,寒。归肾、膀胱、大肠经。【功效】清热燥湿,泻火除蒸,解毒疗疮。【应用】1.湿热带下,热淋。2.湿热泻痢,湿热黄疸。3.湿热脚气、痿证4.骨蒸劳热,盗汗遗精。知柏地黄丸。5.疮疡肿痛,湿疹湿疮。【注意】苦寒伤胃,脾胃虚寒者忌用。

4、龙胆草:1.肝胆实火、肝经湿热2.肝经热盛生风→高热、惊厥、抽搐。

5、苦参苦寒心肝胃大肠膀胱清热燥湿,利尿;祛风杀虫,善止痒

6、秦皮:苦涩寒肝胆大肠【功效】清热燥湿,收涩止痢,止带,明目。

清虚热药

(青蒿、地骨皮,银柴胡、白薇)

虚热——阴阳气血不足之发热

1、青蒿:【药性】苦、辛,寒。气味芳香。归肝、胆经。“三热”(虚热、暑热、虐热)要药。1.温邪伤阴,夜热早凉。2.阴虚发热,劳热骨蒸。3.暑热外感,发热口渴。4.疟疾寒热。不宜久煎

2、地骨皮:【应用】1、凉血除蒸:阴虚发热盗汗骨蒸血热出血证吐血衄血尿血盗汗骨蒸,肌瘦潮热2、清肺降火:肺热咳嗽治疗鸡眼及胼胝,效果良好,孕妇忌用。

3、银柴胡:甘微寒肝胃根



化痰止咳平喘药

化痰药:

以祛痰或消痰为主要作用的药物。



以减轻或制止咳嗽和喘息为主要作用的药。



【使用注意】

①咳喘初起痰热盛者,忌用温性或带有收涩性质的化痰止咳药。

②对痰中带血等有出血倾向者,应慎用某些温燥有刺激性的药物;

少数药有毒,应控制用量,注意用法。



化痰药

(半夏,川贝母、浙贝母)







1、半夏:【性能】辛,温。有毒。归脾、胃、肺经。【功效】燥湿化痰,降逆止呕,消痞散结,外用消肿止痛【应用】1、湿痰,寒痰证2.胃气上逆之呕吐3.心下痞,结胸,梅核气等4.瘿瘤痰核,痈疽肿毒及毒蛇咬伤等【使用注意】①有毒,内服宜制用。②反乌头。③阴虚燥咳、血证及孕妇慎用。

2、川贝母:苦、甘,微寒;归肺、心经。止咳化痰,清热散结。【应用】1.虚劳咳嗽,肺热燥咳。2.瘰疬、肺痈、乳痈。【使用注意】反乌头。

3、浙贝母:苦,寒。归肺、心经。清热化痰,开郁散结。【应用】1.风热、燥热、痰热咳嗽2.瘰疬、瘿瘤、痈疡疮毒、肺痈等【使用注意】同川贝母。

止咳平喘药

(苦杏仁、枇杷叶、白果)

1、苦杏仁:苦,微温。归肺、大肠经。止咳平喘,润肠通便。有小毒。

2

3、白果:【性能特点】甘、苦,涩,平。有毒。入肺经。功效敛肺,化痰定喘止带缩尿【使用注意】本品有毒,不可多用,小儿尤当注意。过食白果可致中毒。成年人:一次不要超过十粒,儿童:不宜超过五粒。























1









献花(0)
+1
(本文系pengxq书斋首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