配色: 字号:
读书可以改变人的气质
2014-03-21 | 阅:  转:  |  分享 
  
读书可以改变人的气质

徐?俊?

大家都知道曾国藩是晚清一位极具争议的人物,既有“中兴第一名臣”的美称,又有“卖国贼”的恶名。近百年来对他的评价毁誉参半、褒贬不一。但是无论是欣赏他的人还是鄙视他的人,都对他所撰写的《曾国藩家书》推崇备至。

曾国藩的家书将近400篇,分为养心、自勉、成事、为学、交往、理财、为政、养身八个部分,书信中珍贵的人生智慧娓娓道来而使人心悦诚服,手足之情真真切切使人感觉纸短情长,在看似平淡的家常中蕴藏真知灼见,所以它不仅仅是一部记录家常的书信集,还是一部蕴含着为人处世、持家教子的人生智慧书。

曾国藩作为中国近代史上地位显赫的人物,他整肃政风、倡学西洋,成为开启晚清洋务运动第一人,使大厦将倾的清王朝又苟延了60年,其功业无人可以效仿,就连青年时代的毛泽东也说:"愚于近人,独服曾文正。"可见曾国藩影响之大。这样一位重量级历史人物你很难想象他小时候曾被贴上“笨小孩”的标签。这位“笨小孩”却少年得志,官运亨通,10年之中连升10级,官至二品,他能获得这么快的擢升,关键在于他勤于读书,刻苦修身。他特别强调读书的意会和对人的教化作用,他在家信中教导儿子“人之气质,由于天生,本难改变,惟读书则可变化气质”。是说读书可以改变人的气质,强调了读书的重要性。

曾国藩生平处世的成功,可以说是读书的成功。他能从笨小孩最后功成名就靠得就是读书。他老的时候对自己的儿子说:“我这一生没什么值得骄傲的,但有一点,就是我这一生无一日不读书。”这句话可谓掷地有声!他认为读书要“求业之精,别无他法,曰专而己矣。”讲究“志、识、恒”;讲求立志需严,求强当在自修处着力,内心修养、素质的提高,经过日积月累,形成高山景行的道德品德,做到真强。曾国藩的读书之道在今天仍有诸多可以借鉴之处。今天主要从志、识、恒三方面和大家交流。

一.???盖世人读书第一要有志

有志则断不甘为下流。因为一个人如果没有远志、大志则读书治学就失去目的,因而不可能持久,其人生就是“平庸”两字;曾国藩认识到了这一点,从小立志读书学习,提高修养,所以他无论在翰林院治学还是在北京为官包括后来带兵打战都能坚持不懈的读书学习。

他曾在家书中鼓励其弟“不能不趁30以前立志猛进也。”也曾这样写道“人苟能自立志,则圣贤毫杰,何事不可为?何必借助于人?我欲仁,斯仁至矣。我欲为孔孟,则日夜孜孜,惟孔孟之是学,人谁得而御我哉?若自己不立志,则虽日与尧舜禹汤同住,亦彼自彼,我自我矣,何与于我哉?”大概就是说,要是自己有志向,想学好,怎么着都能学好;自己没有志向,就是跟大圣人住一块,也是他是他,我是我,没有用。强调立志的重要性。

那么立志对于曾国藩而言,是否就是为了取得功名利禄呢?其实,他的立志特别体现了一种自我修身的力量,正如他自己所说:“吾辈读书只有两件事:一者进德之事,以图无忝所生,一者修业之事,以图自慰其身。”第一句是说读书可以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帮一个人树立正确的人生信念,第二句话是说读书可以帮助我们专业成长,可以立足于社会。虽然在曾国藩那个年代一般人都是通过读书进入官场,曾国藩也是科举考试最大的受益者,但是他认为读书不是为了科举功名,科名有无、早或晚,总是前生注定的,我们读书立志的目的则是为了进德、修业。曾国藩不仅自己把进德放在首位,在家书中他经常教导子弟:在“孝悌”两字上尽力十分便是十分学问。强调他对德行的重视。

曾国藩对读书立志的理解可以概括为两方面:

认识到立志的重要性

认识到读书立志应取向于“进德修业”而非功名利禄。

曾国藩认识到人只有精神世界强大,才能在现实世界强大!这是他人生之所以进取的重要原因,也是他高于一般读书人的境界。

二.为学最要虚心,切勿恃才自傲

读书做学问第一要有志向,第二就是要有见识,曾国藩在家书中说:“凡骄傲者,总是拿自己的长处与别人的短处相比,因而沾沾自喜,不求上进。或者觉得自己怀才不遇,牢骚满腹。这些都是影响进步的因素。”

曾国藩在家书中曾多次教诲弟弟,“吾人为学最要虚心”,“傲气既长,终不进功,所以潦倒一生而无寸进也。”意思都是强调虚心在读书、求学过程中的重要性,曾国藩还举例,曾看到朋友中颇有才华的人都恃才傲物,动不动就说别人不如自己,经常讥笑别人的文章言语不通,然而自己考试不中就骂考官,有见识的人看来这些人其实没有什么造诣,只不过足以让人冷冷一笑罢了。所以他在家书中力劝弟弟们:“吾人用功,力除傲气,力戒自满,毋为人所冷笑,乃有进步也。”他之所以特别强调读书要虚心是因为曾国藩在修身养性的过程中清楚地认识到:无论是天下才人还是庸人最终一事无成,皆因两字“非傲既惰”。他曾在家书中这样写道:“天下古今之庸人皆以一惰字致败;天下古今之才人皆因一傲字致败。”意思就是天下平庸(基本指到所有的人)最终一事无成就因为懒惰;天下原本有才的人后来也一事无成就因为骄傲。足见曾国藩对傲的痛恨。为了力除“惰”字曾国藩读书时又悟出了要有“恒”。

三.学问之道,总以有恒为主

曾国藩曾在家书中这样写道:“学问之道无穷,而总以有恒为主。”“虽极忙,亦需了本日功课,不以昨日耽搁,而今日补做,不以明日有事,而今日预做。”?在这封信中,曾国藩主要劝勉他的四为位弟弟读书一定要有恒心,认为只要有恒心,即使资质平常的人也能够成为人才。他告诉弟弟们:求取学问是没有穷尽的,人总以有恒心为首要。并以自己为例“我自七月初一开始,每天临帖上百个字,抄书上百个字,看书至少每天20页,到今天没有间断一次。虽然我很忙也要完成当天的功课,从不因为前一天耽搁了当天补做,也不因为第二天有事,就当天预先完成。我现在在京城天天都是事务繁多,即使这样,我都没有间断学习。这不仅可以学习到知识,更关键的则是克服了懒惰的习性,锻炼了恒心。其实“做事有恒”这个观点在致学篇里的很多信件都有阐述,可以说是贯穿始终。如在“致九弟·做人须要有恒心”一信中:“凡人作一事,便须全副精神注在此一事。首尾不懈,不可见异思迁,做这样想那样,坐这山望那山。人而无恒,终身一无所成”。也给我留下了深刻印象。

曾国藩提出了一些读书的方法,其中两点我觉得可以和大家进行交流:1)一书不尽不读新书;2)培养个人读书兴趣.

一书不尽不读新书,体现了一个“专”字,曾国藩强调读书一定要入乎其内,出乎其外,要想领会书中思想性、智慧性的精华就要读通、读透.

我们再来看回顾一下曾国藩在家书中常常教诲子弟的一句话:“人之气质,由于天生,本难改变,惟读书则可变化气质。”我把这句话作为我今天报告的主题,他提出的读书要有志有识有恒及一些读书方法对我们终身受用;包括他说过一句话:大器晚成,不必焦虑,也说明曾国藩真的把读书看成一种修身,戒骄戒躁,润物细无声,值得我们细细体会。当前经济跳跃式地快速发展,在一定程度上激发了人们的雄心壮志,也引发了浮躁之气。各个领域追求短期效应、表面效应之风盛行,许多人不是在基础工作上下功夫,而是沉浸于“一飞冲天,一鸣惊人”,竭泽而渔、杀鸡取卵,比比皆是。这部家书值得每位有志之士一读,在追求理想的道路上重新认识自己、重新塑造自己,特别是向我们这样的青年教师如果急功近利往往适得其反,就像我上次在青研会上所说,要有面壁十年的准备,练好基本功,多读书,每日审视自己的心灵,是否做到了“不问收获,只问耕耘。”



献花(0)
+1
(本文系雪拥蓝关201...首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