配色: 字号:
33犹太复国史
2014-03-24 | 阅:  转:  |  分享 
  
从巴勒斯坦地区的降雨量来看,整体就是北高南低。精明的犹太人,又把渗透重点,放在了最有农业潜力的几块低地中。从技术上看,无论复国成功与否,犹太人都算是在巴勒斯坦地区站住了脚跟。不过从建立一个国家的角度来看,土地的所有权从来都不是最重要的,从政治上得到国际承认才是最关键的一步。而所谓“国际”承认,说穿了就是大国之间达成妥协了。如果有大国愿意支持,即使你在其他方面尚不成熟,也可以得到一个“法人”资格。否则的话,你买再多土地,也最多只是谋求一个自治地位。

犹太人最终得以独立建国是在1947年,但就他们在政治上看到复国机会来说,还要往前推进三十年,也就是一战时期。这次名为“世界大战”,实在“欧战”的殖民帝国之间的混战,给犹太复国主义,在政治上获得大国支持,提供了一个千载难逢的机会。前提是,这其实也是一场赌局,你必须看清形势,站队成功。对于犹太人来说,在战争初始阶段,就作出明确的决定有些困难。鉴于巴勒斯坦地区当时还是属于奥斯曼帝国的一部分,而奥斯曼帝国又和德国是同盟国。已经在巴勒斯坦地区定居的犹太人,似乎从天然属性上,应该归属为同盟国阵营。不过我们刚才也说了,这是一场政治赌局,巴勒斯坦地区现在归属谁并不重要,重要的是它在战后归谁所有。

说起来,协约国方面的英国人很早就盯上了战略地位极为重要的巴勒斯坦地区。毕竟对于这个海洋帝国来说,苏伊士运河的控制权,是它一直梦寐以求的。只是鉴于西奈半岛的地理环境以及防御纵深。如果不能控制巴勒斯坦地区,即使英国人从埃及人、法国人那里夺取了苏伊士运河的控制权,也随时有可能被奥斯曼帝国,或其他控制巴勒斯坦地区的帝国切断。



现在摆在犹太人面前的选项已经很简单了,要么和土耳其站在一起,祈祷同盟国获胜;要么迅速向英国人靠拢,赌协约国胜利。现在我们从“事后诸葛亮”的角度来看,犹太人当然是应该和英国人结盟的。只是犹太人要是真等到战争结束后再站队的话,那就真只有打酱油的份了。比较稳妥的时间点,是在战争已经过半,走势看起来有些明朗化时再明确站队。假如从时间来看,犹太人最终和英国人达成的协议是在1917年,在这一年的11月2日,英国外交大臣贝尔福,代表英国女王向犹太复国主义者联盟寄出了一封信,表示“赞成在巴勒斯坦建立一个犹太人的民族之家”(一战持续时间:1914年8月—1918年11月)。从字面上理解,这是一个圆滑的表态,因为这份后来被称作“贝尔福宣言”的文件中,并没有明确提到建立“犹太国”的字样。不过鉴于犹太人后来最终复国成功了,所以现在英国人,也乐得和犹太人一样,认定这里面提到的“犹太民族之家”,指的就是独立的“犹太国”(这样英国人就可以认为,他们是犹太复国的第一功臣了)。世上没有免费的午餐,既然英国人愿意给犹太人画张饼,当然也意味着,犹太人有他们的利用价值了。而这个价值最终得以体现,与犹太人之前,持之以恒的返回迦南之地,并苦心经营定居点的努力是分不开的。



在犹太人返回迦南之地之前,这块他们梦中的家园,早已不是流淌着蜜与奶的土地了。作为奥斯曼帝国的边缘控制区,土耳其人并没有打算向阿拉伯半岛殖民,并把它当成突厥家园来经营。至于已经变身为“原住民”的阿拉伯人,的确也很难指望他们能够象农耕民族那样,精心呵护土地,合理配置水资源。说起来,迦南之地这样紧临地中海,看上去应该自然条件不错的土地,就农业价值来说,其实是比不上身处季风区的东亚大陆的。在我们所熟悉的环境当中,夏季从东南太平洋上空刮过来的“东南季风”,总是会为这片土地带来丰沛的降水。这个时候,正好也是农作物的生长期;而到了冬季,影响东亚大陆的就是由亚洲大陆北部,刮来的干燥的北风了。不过那个时候,农业生产已经结束了。从土地上得到收获的农民们,可以利用这段空闲的时间,来准备一年一度的节日了。

相比于受季风影响的地区,地中海周边地区的气候,就显得有些异样了。那些环绕于地中海周边地区,倒也能象那些季风区一样,定期从海洋中接收潮湿的气流。悲剧的是,和季风区的情况有所不同的是,“地中海气候”影响下的地区,是在冬天接收潮湿气流。那些能够凭借高地,拦截到水气的地理单元会发现,他们其实是在最不适合农业生产的季节,得到了这些宝贵的淡水资源。至于夏季,地中海沿岸地区的降水量又和季风区的冬季有的一比了。不过,凡事有一弊,必有一利。最起码,我们经常在夏天“享受”到的,又湿又热的“桑拿天”,就不会在地中海周边出现了。那些喜欢晒太阳的欧洲人(尤其是平时晒不到什么太阳的北欧人),尽可以在一个干燥的环境中,享受他们的日光浴(4—11月份,基本不下雨)。千万不要小看这一点,地中海沿岸的很多国家,正是靠这种气候吸引游客,拉动GDP的。问题是,当大家的口袋都有点紧的时候,那些晒太阳晒到生出懒筋,并从“阳光经济”中获益颇多的南欧国家,经济受到冲击的可能性,就要大的多了。



包括巴勒斯坦地区在内的,环地中海地区这种冬天潮湿,夏季干燥的气候特点,由于不能和农业生产合拍,肯定是会影响农作物产量的,而那些对水资源要求较低的旱地作物和木本植物,诸如小麦、葡萄、橄榄一类的作物,也就成了地中海沿岸农业生产的主力军了。当然,雨水既然落在了地上,人类总归是有机会利用的。因此通过水利工程建设,合理的分配、利用水资源的“灌溉农业”,也就成为农业增效的主要手段了。只不过最起码在犹太人开始在巴勒斯坦购地时,他们还没有发现当地的阿拉伯人,有系统改造巴勒斯坦地区水利系统的想法。对于这个游牧属性的民族(阿拉伯人),和那个同样游牧出生的宗主(土耳其人)来说,他们做的更多的,其实是破坏了当地的自然环境。犹太人眼中的“上帝应许之地”,已经变成树木稀少,土壤板结的土地了(在缺少维护的情况下,冬天的雨水和河流,把表层富含营养的土壤都冲掉了)。



作者:鄙视抢沙发的回复日期:2011-12-2916:44:14回复



作者:探春520回复日期:2011-12-2913:59:46回复



以色列王国和犹太王国的区别是什么?哪位能解答?谢谢

==========================================================

简单点说,犹太人进入王国时期后,叫“以色列”。第一任正式的王是“大卫王”,然后就是他的儿子“所罗门王”了。这两个王相信大家不熟悉宗教,也从不少途径听过他们的名字了。反正我一想到这两个犹太之王,就想到“宝藏”。所罗门王之后,他的儿子就把统一的以色列王国,分裂成南北两块了。北边的还叫以色列王国,南边的就叫“犹太王国”了。在犹太人复国的之前,大家都以其族名,称这个未来的国家为犹太国。不过真的复国后,想想还是“以色列”这个名字代表着统一。所以这两个历史标签,一个就成了“国名”,一个就定义为“族名”了。鉴于所罗门王的儿子,分裂了统一的以色列。犹太人内部对他还是有些看法的,觉得肯定是他做的不到位,激怒了上帝(据说是拜了其他神)。

尽管我们把那些老大帝国的对外扩张行为,统称为“殖民主义”,但事实上,“殖民”本身并不是唯一甚至主要的扩张方式。原住民的文明程度,人数多少,土地本身是否适应欧洲人大规模定居等,都是是否真的采用殖民方式,坐实一块土的所需要考虑的因素。显而易见的是,虽然巴勒斯坦地区对于英国为首的海洋国家来说,非常重要。但这片贫瘠的土地,对于普通英国民众来说,是没有任何吸引力的。当然,如果欧洲人的主流意识形态,还是以宗教思想为主的话,相信也还是能够吸引到足够的移民,前往圣地的。就象中世纪的那些试图将圣地从“异教徒”手中夺回十字军那样。可惜的是,现在的欧洲人已经务实的多了,能够放眼全球的他们,所要考虑的因素要复杂的多。即使有足够多的宗教狂热人士,愿意移居耶路撒冷,英国人不会考虑用这种方式渗透巴基斯坦的。因为如果那样做的话,相当于把阿拉伯人推向土耳其人一边,并掀起一场新的宗教战争。为了宗教上的理由,去承担如此之大的地缘政治风险,实在是不划算。

虽然英国人再也不会仅仅出于宗教因素,去移民巴勒斯坦地区,但这并不妨碍犹太人会这样去做。对于英国人来说,犹太人在巴勒斯坦地区的出现,并非是英国战略布局的一部分。不过从客观效果来看,却让他们的手中又多了一张牌。一方面,和这些在欧洲已经生活了上千年的犹太人打交道,要远比和那些完全处于两个世界的阿拉伯人打交道容易的多;另一方面,这些丧失土地达两千多年,却又对土地无比珍惜的犹太人,在挖掘巴勒斯坦地区农业潜力上所做的努力,也是促使英国人下决心认可犹太复国主义的原因之一。在英国人看来,既然巴勒斯坦地区已经是自己的利益所在,那么有人愿意付出努力,让这片土地变得更富庶,总好过让它继续向荒漠化转变来得好。

总得来说,在犹太人拥有强烈复国愿望和实际行动的前提下,英国人的确没有理由,一定要去扭转这个趋势,更何况犹太人愿意为此而甘心情愿的为女王陛下服务。满足他们,远比满足阿拉伯人的要求简单的多(阿拉伯人想要恢复的,可是帝国雄风)。现在的问题主要在于,基于阿拉伯人在阿拉伯半岛,以及北非地区的存在,英国人必须小心翼翼的避免,因为犹太人的存在,而将阿拉伯人整个推到对立面去。即使这种影响,仅仅是在阿拉伯半岛,其对于地缘政治的影响也是巨大的。基于这个原因,英国人在给犹太人作出在巴勒斯坦地区建立“犹太人的民族之家”的承诺之时,也不忘为附上一个线束条件:“不得做任何事情去损害目前巴勒斯坦非犹太人的公民权利和宗教权利”。这种法律文字游戏让人看着有些晕,实际就是在说犹太人不管建国也好,自治也罢,都需要在不影响巴勒斯坦地区阿拉伯人利益的前提下进行。换句话说,如果犹太人真有本事,利用商业规则从阿拉伯人手中“买回”全部迦南之地,英国人也是乐见其成。否则的话,英国人并不愿意见到治下的两个民族,成水火不容之势,因为那样的话,英国人作为宗主的利益,就会受到影响了(更有可能被其他试图渗透巴勒斯坦地区的国家所利用)。

为了避免犹太、阿拉伯两族,最终在巴勒斯坦地区形成对立局面。英国人除了在对犹太人作出承诺时,拟定了制约条款,对阿拉伯人方面也做了工作。作为英国操控阿拉伯半岛政治走向的另一张,也是最重要的一张牌——哈希姆家族来说,他们对于犹太人的态度至关重要。犹太人并非不知道,圣裔身份的哈希姆家族,希望的是统一阿拉伯半岛。因此,在确定英国人态度的同时,犹太人更需要明确阿拉伯人的态度。在英国人看来,如果犹太人能够和阿拉伯人和平共处,共同为帝国的利益服务,也是在好不过的事情了。

基于犹太人和英国人的共同努力,在战争的最后一年,也就是1919年,哈希姆家族最杰出的成员,也是“阿拉伯大起义”的领导者费萨尔,与犹太复国主义的领袖达成了协议。在那次谈判当中,犹太人让哈希姆家族充分相信,犹太人可以利用他们在欧洲的影响力,帮助阿拉伯人实现民族独立的梦想。并且犹太人在巴勒斯坦地区存在,只会为为犹太人带来更多的财富。

也许在双方会晤之时,的确提到了建立“犹太国”的说法,但从费萨尔后来发表的书面声明中,只是说到“将以最热烈的态度,欢迎他们返回家园”“叙利亚拥有我们共同发展的空间”(这里的叙利亚,指的是包括整个西亚裂谷带的“大叙利亚地区”)。换句话说,这个“共同的空间”,是以什么样的形势存在,并没有明确的定义。而包括贝尔福宣言在内的,对犹、阿关系所作出的模棱两可的定义,为1947年确定阿、犹分治方案时的混乱局面,埋下了伏笔。对于犹太人来说,他们可以认定自己有充分的理由建立一个独立的,拥有国际法地位的国家;而对于阿拉伯人来说,在阿拉伯国家属性的巴勒斯坦国中,给予犹太人高度自治权,是他们所能接受的最终方案。



假如犹太人没有那么强烈的复国愿望,阿、犹两族并非没有可能在巴勒斯坦地区和平共处。尽管我们现在看到的阿、犹关系,势同水火,而穆斯林给人的印象,也似乎总和极端主义挂钩。但在历史上,穆斯林帝国对于教义的扩张,和对异教徒的态度,并非想象中那么强势(印度最后的王朝“莫卧尔王朝”,也是穆斯林建立的)。穆斯林信仰的统治者,更多的是采取实用主义,来统治被征服地区。即你可以保持你的信仰,前提是你要交比穆斯林更多的税。依靠经济杠杆的自然调解,伊斯兰教得在绝大部分被阿拉伯人征服的民族中迅速铺开(这种差异化的管理方式,在当下中国的民族政策中也在运用。只不过让很多多数民族感到郁闷的是,其导向是逆向的)。当然,并不是每一个身在阿拉伯人统治之下的民族,都会受到这种诱惑。自认为拥有更强大意识形态的犹太人,就是其中的典型。不能说所有犹太人的后代,都避免了这种转换。但即使是在巴勒斯坦以外的,阿拉伯半岛其他地区,世居于此犹太社团依然能够保有他们在文化上的独立性。而对于阿拉伯人来说,允许这样一个有经商才能,又愿意多缴税以维持自身文化特点的民族存在,并没有什么威胁,反而能够在经济上为君主们创造更大的收益(事实上,在欧洲的犹太人,也同样在用他们的经济能力向统治者们换取生存空间)



无论是犹太复国主义的领袖、英国的政治家,还是哈希姆家族,他们在桌面上所达成的那些模糊协议,并无法从技术上为巴勒斯坦地区带来稳定。显而易见的是,基于犹太民族的封闭性和强烈的复国愿望,他们在巴勒斯坦地区所希望建立的,是一个排他的,独立的“犹太国”;而已经完全覆盖阿拉伯半岛和北非的阿拉伯人,是不可能接受在自己的心脏位置,建立一个非阿拉伯国家的。那样的话,北非及阿拉伯半岛的陆地通道,势必被割断,一个统一“阿拉伯帝国”梦想,也会变得遥不可及。



阿拉伯人这种基于地缘政治角度的担心,是他们后来必将置以色列于死地的根本原因。可叹的是,对于犹太人来说,能够将阿拉伯世界一分为二的特殊地理位置,恰恰又是以色列得以生存下去的根本原因。

所谓“共患难易,同富贵难”,当大家还面临共同的敌人时,彼此之间的潜在的利益冲突,只会被掩藏,而不会消失。阿拉伯人和犹太人之间的矛盾也是这样的,当战争结束,奥斯曼帝国这座压在两个民族头上的大山消失之后,矛盾自然也就爆发了。

最先对犹、阿共存的局面产生不满的,是阿拉伯人。其实在犹太人移民之初,巴勒斯坦的阿拉伯人整体是欢迎态度的。犹太人在巴勒斯坦地区的购地、移民行为,不仅为当地的上层阶级直接带来了财富,也为下层阿拉伯人提供了新的工作机会。包括奥斯曼帝国的总督,对此也是持欢迎态度,毕竟这些善于经营的犹太人,能够比阿拉伯人创造更多的税收(反过来也减轻了阿拉伯人的税收负担)。



回想一下中国的改革开放之初,各地从上至下对“外商投资”的那种狂热态度。我们就不会对于阿、犹两族,曾经有过这样一段蜜月期感到惊讶了。不过这二件相隔百年的事件本身,还是有着质的区别的。中国与外来投资者的合作,说穿了只是单纯的利益关系。一方面这些外来投资者,绝大多数并没有移民的目的;另一方面以中国的实力,也随时有力量,在外来投资者的行为,将要影响自己根本利益时,对相关政策做出调整的。相比之下,犹太人的目标就没有这么单纯了。在一战结束之后,因为“站队成功”和贝尔福宣言的原因,犹太人很自然的以一个胜利者的姿态,公开表露他们独立建国的政治主张了。在这种心态指引之下,从1919年起,犹太人前后掀起了三次移民高峰。

面对犹太人这种反客为主的态度,巴勒斯坦的阿拉伯人,不可能不感到忧虑。在此背景下,1920年初,耶路撒冷爆发了第一次,针对犹太人的暴力行动。而紧接着,犹太复国主义组织也迅速组织起来,并开始准军事化的进程。由此,巴勒斯坦地区延绵至今暴力之火被点燃了。

对于阿拉伯人和犹太人之间的冲突,作为巴勒斯坦地区新宗主的英国人,也是十分头大的。一方面从实际效果来看,犹太人进入巴勒斯坦地区,有肋于大英帝国经营这块战略要地,并避免以“土著”自恬的阿拉伯人尾大不掉。更为重要的是,英国人可以由此而向遍布全球,拥有庞大财力的犹太社团示恩。以此来获得犹太财团对英国的战略支持;另一方面,犹太人过于强烈的追逐他们的复国之梦,又势必会影响到阿拉伯人的利益。如果英国人完全站在犹太人一边的话,那么就很有可能将整个阿拉伯版块,推到对立面了。有鉴于此,如何平衡阿、犹两族的关系,成为了一件非常头痛的事情。既然英国人并无非在阿拉伯人和犹太人之间,做出完全偏向一方的选择,那么在这种平衡当中,那些不愿意接受对方存在的激进主义者,注定要成为牺牲品。

最先成为牺牲品的,是哈希姆家族。这个立志要统一阿拉伯世界的家族,虽然为协约国在亚洲战场上的胜利,立下了汗马功劳,但他试图统一阿拉伯半岛,甚至整个阿拉伯世界的志向实在太大,大到足以威胁到大英帝国在中东的利益。在这种思维导向下,哈希姆家族其实是不可能真的容忍犹太人,在一个可以将阿拉伯世界一分为二的重要地区,建立一个非阿拉伯国家的。这了实现阿拉伯复兴的梦想,战后的哈希姆家族甚至不愿意承认,英国和它的盟友,拥有对大叙利亚地区的宗主权(而在战时的协议当中,英国人特意把叙利亚从未来的阿拉伯王国中切割出来)。为了英法两国,能够稳定的保有最有战略价值的“西亚裂谷地带”,英国人在承认哈希姆家族拥有伊拉克地的区统治权之外,还把约旦河谷以东的“外约旦”地区分割出来,交给哈希姆家族管理。问题是,这些做法并不能真正满足阿拉伯民族主义的胃口。和英国人一样,他们也十分清楚,对于中东及整个阿拉伯世界,据有地缘枢纽作用的“大叙利亚”地区(包括巴勒斯坦地区),如果继续被外族统治,对阿拉伯民族意味着什么。

相比于踌躇满志的哈希姆家庭,那个兴起于内志高原,出身不那么正宗的沙特家族,胃口就没那么大了。在他们看来,如果能够从哈希姆家族夺得圣地,就已经心满意足了。至于统一阿拉伯世界的想法,将来也许会有,但最起码从现状看来,扶植沙特家族,会比继续让哈希姆家族做大,要更符合大英帝国的利益。

更希望以裁判官身份,出现在阿拉伯半岛内部博弈之中的英国人,并不会很明显的,发表声明成为哪一方的盟友,但作为实际宗主的他们,绝对有能力让事态朝着有利于地区平衡的方向发展。在这种平衡理念的指导之下,沙特家族得以战胜哈希姆家族,从后者手中夺得包含两大圣地的汉志地区。而失去了圣地的哈希姆家族,尽管十分清楚英国人在这其中所起的作用,但面对强大竞争者的存在,也只能接受继续依附大英帝国,管理约旦、伊拉克两地区的现状。



有哈希姆家族和沙特家族的互相牵制,阿拉伯人被整合到同一杆大旗之下,并强大到足以对抗英国在中东利益的风险,被大大降低了。相比之下,面对巴勒斯坦的局势,英国人仍然没有找到合适的解决办法。承认犹太人有建立“犹太国”的权力,固然是一种选择,但如果英国人真敢这样做,已经被分化、平衡的阿拉伯世界,就有可能因为有了共同的敌人,而重新统一起来。就象后来我们所看到的那样,在以色列建国之后,整个阿拉伯世界很快就联合起来,站到了西方的对立面。

在这种情况下,英国人下一步的工作重点,就在犹太人那边了。问题得到解决的前提,就是犹太人不要再坚持一定要建立“犹太国”的想法。问题是面对一个跨越两千多年时空的,一个民族的梦想,英国人所能作出的影响是有限的。特别是当日,英国人为了完成战胜同盟国的目标,已经正式承认了犹太人在巴勒斯坦地区的存在。也许英国人可以对犹太人玩文字游戏,认为所谓的“犹太人之家”,并非指的是独立的“犹太国”,但你无法阻止犹太人按照他们的方式,来理解贝尔福宣言。在这种情况下,英国人唯一能够做的,就是无限拖延犹太人复国的时间表。换句话说,英国人不愿意看到,双方矛盾总爆发,闹到不可收拾的地步。

对于英国人这种左右逢源,大玩平衡之术的做法,精明的犹太人很快便洞察于胸了,为此犹太复国主义者们开始制定新的战略。首先,在面对日益复杂的巴勒斯坦局势时,犹太人需要继续增强自己在巴勒斯坦地区的实力。除了继续移民,加紧向那些无法抗拒金钱诱惑,而愿意出售土地的阿拉伯地主们,收购土地以外。另一方面,激进分子们的准军事化组织,也日益完善,并投入到暴力冲突当中去。相比于缺乏组织性的阿拉伯人来说,犹太人在军事化的进程上,效率要明显高出许多。这些从上世纪二十年代起,就开始经受阿、犹暴力冲突洗礼的准军事组织,其成员在以色列建国之后,也成为了以色列国防军的中坚(主要有三个:哈加纳、伊尔贡和施特恩邦)。因此我们并不需要为犹太人在第一次中东战争中,受到阿拉伯国家突袭之后所作出的反应,感到惊奇。对于已经在这片土地上,战斗了二十多年的犹太战士而言,他们已经拥有非常丰富的战争经验了(以色列建国以后,有不少政府首脑,都是出身于这些当时带恐怖主义色彩的准军事组织。比如曾任总理的贝京、拉宾)。



一手拿钱,一手拿枪,是1920年之后,犹太人在巴勒斯坦地区拓展生存空间的战术。当然,这并不是说每一个犹太人都在运用这种软硬兼施的手段,但对于一个族群来说,他们当中总是有合适的成员,出于各自对问题的理解,去分饰不同角色的。只不过在大历史的视角之下,这些个人的行为,在经过内部平衡之后,最终者会显示为一个族群的行为方式。对于试图复国的犹太人来说,除了那些在巴勒斯坦地区,或柔或硬的拓展生存空间的成员以外,在国际上寻找新的支持者,是另一些具备政治、外交才能的成员,所需要考虑的问题。很明显的是,只想在巴勒斯坦地区保持平衡的英国人,并无法给到犹太人想要的东西。在暴力冲突的后期,英国人为了对付日渐强大的犹太准军事组织,已经开始直接派遣军队,对其展开搜捕、镇压行动。而失去耐性的犹太复国主义者们,也将暴力恐怖行动,指向他们曾经寄予厚望的英国人身上了。



犹太人对英国人的绝望,还需要一定时间发酵,但这并不妨碍他们在国际上,寻找新的支持者来帮助他们,实现复国之梦。对于那些有志完成这项使命的犹太精英来说,每一个可能帮到他们的大国,都是可以接触的对象。甚至象德国这样一个,后来成为犹太人恶梦的国家,也成为考虑的对象。寻找德国做外援的想法,并非是因为德国对巴勒斯坦有兴趣,而恰恰是德国人在三十年代,逐渐表露出来的反犹情绪。基于商人的计算,有犹太精英认为,既然德国人那么讨厌犹太人,那么不妨和希特勒达成一项协议:德国支持犹太人在巴勒斯坦地区建立国家,而犹太人则自觉自愿的,离开这个越来越讨厌他们存在的国家。作为这项交换的附加条件,犹太人还可以帮助德国从英国人手中夺取巴勒斯坦的控制权。就象他们当年帮助英国人,抵抗土耳其人那样。

后来的事实告诉我们,商人所计算出来的双赢合作,并非总是适用于政治家的想法。德国人在二战时期对犹太人所做出的种族灭绝行为,很快也让对与德国抱有幻想的犹太精英放弃了幻想。其实我们并不能责怪有犹太人当中,有成员会有这样幼稚的想法。作为“事后诸葛亮”的我们,当然能够洞察这些方案的可行性,但对于当时的犹太人来说,一切能够让犹太人建立“犹太国”的想法,都是可以去尝试的。为此,远东的犹太人当中,甚至社团和轴心国的另一个成员——日本合作,以期待在日本取得最终胜利后,能在中国东北,或者俄国远东得到一块土地,完成他们建立犹太国的梦想。即使是单从利用反犹情绪,来加速犹太人“返回”迦南之地的设想当中,也并非没有先例可循。最起码在犹太人开始对希特勒抱有幻想时,同样讨厌犹太人的波兰政府,就很愿意和那些犹太准军事组织进行合作,以帮助他们在巴勒斯坦地区,获得更宽松的生存空间。因为那样的话,波兰人就有机会把更多的犹太人,“送回”到巴勒斯坦地区了。所以说,我们并不能说有这种想法的犹太人过于幼稚,而是希特勒的想法过于疯狂,超出了一个现代政治家的思维范畴。

作者:鄙视抢沙发的回复日期:2012-01-0911:54:00回复



作者:hongkong120回复日期:2012-01-0822:01:33回复

在俄罗斯远东地区,黑龙江省北面,也是沙俄侵占的中国外东北地区就有一个犹太自治州。面积3.6万km2,是以色列面积的2倍。

犹太自治州的土地为肥沃的黑土地,气候属温带季风气候,其气候条件属远东地区最好的气候。冬季少雪寒冷,一月份平均气温在零下21℃~零下26℃之间;夏季温暖潮湿,六月份平均气温在18℃~21℃之间。平原地区年降雨量450~500毫米,夏季约有百分之七十五的时间在降雨,对农作物的生长极为有利。

========================================================

犹太自治州的核心区,其实和中国境内的“三江平原”属于同一地理单元。因为中、俄两国是以黑龙江、乌苏里江这两个低点,而不是外兴安岭或小兴安岭这个高点,作为行政分割线的。所以整个由黑龙江(阿穆斯尔河)、乌苏里江、松花江冲积出来的三角形平原,也不可能完全归属一国。

这块东亚最后的大片待开发之地,都是在国家强制力的推动之下,得到最终开发的。俄罗人强制迁移200万犹太人和其他民族(反过来,也把朝鲜族等东亚民族,给迁到中亚了)前往阿穆尔河、乌苏里江流域开发;而中国则依靠14万转业军人,和45万知识青年,完成了“北大荒”的开发工程。

应该说,是第一次世界大战的爆发,让犹太人第一次有机会,从大国那里获得“复国”的承诺。尽管这个承诺,显得有些模糊,但只要犹太人足够努力,让对方觉得支持他们能够获得更大的利益,这张支票还是有机会兑现的。不过随着第二次世界大战的爆发,犹太人希望从英国人那里兑现支票的可能性,反而变小了。至于原因嘛,其实也很简单,因为英国和他的盟友们,又一次面对一个,几乎与上一次阵营相同的利益联盟。只不过这一次英国所处的联盟,被称之为“同盟国”了;而那个一战时期以德国为核心的“同盟国”,现在重新组合过,变身为“轴心国”了。既然世界又一次被分裂为二大阵营,那么在“世界岛”(欧亚非大陆)中占据北非和阿拉伯半岛的“阿拉伯人”,就属于必须争取的阵营了。为了赢得最后的胜利,英国人上次可以极力拉拢阿拉伯人,以将阿拉伯世界,从奥斯曼帝国所代表的“同盟国”势力中分割出来,这次也同样不会冒险,把阿拉伯人推向敌方阵营的。

与上次的博弈格局有所不同的是,这次英国人在阿拉伯世界的主要对手,不再是土耳其人,而是对方阵营的主力——德国人了。在第一次世界大战中,因为站队错误而几乎丧失了所有殖民地的土耳其人,这次变得非常谨慎。上一次的教训,足以让土耳其人对选择搭上德国人的客船,心存阴影。从最终的结果来看,要是土耳其人依旧选择站在德国人那边,那么1942年之后,在战略上由守转攻的俄国人,一定会抢在英国人之前,在君士坦丁堡开辟第二战场。要知道,为了能够获得黑海——地中海的自由通行权,俄国人可是绞尽了脑汁。而和俄国人有“东正教”渊源的希腊人,也会很愿意和俄国人联手,将土耳其人赶回亚洲老家的。当然,在同盟国一方没有取得决定性优势时,选择站在英国人一方,风险也是很大的,尤其是在德国人凭借闪电战,在欧洲战场上势如破竹时。

当一个人站在马路中央,而无法判定车流方向时,最本能的反应就是静止不动。因此在即使同盟国方面,非常希望土耳其人能够加入自己的阵营,以在巴尔干半岛开辟第二战场,但谨慎的土耳其人,仍然直到1945年初,整个欧洲战场行将结束时,才加入同盟国,并最终取得“战胜国”的身份。单从国家立场来看,土耳其人这种骑墙骑到最后一刻,再成功站队摘果子的做法,其务实度仅次于那个先加入“轴心国”,后转为“同盟国”的意大利了。



土耳其人选择的这种观望态度,并不代表英国人在阿拉伯世界,就没有对手了。相比上一次,德国人这次的准备要充分的多,在战略战术上也更为成功。即使没有土耳其人的协助,德国也同样可以在地中海的对面,开辟战场。不过从德国的角度来看,他们的重心始终是在欧洲战场上的,在地中海沿线开辟新战场的重任,本来是交给另一个同样在地中海拥有地缘优势的盟友——意大利来承担的。相比土耳其与阿拉伯半岛的紧密地缘关系,亚平宁半岛的地缘优势在于北非。因此意大利为轴心国在阿拉伯世界所开辟的战场,也是由北非而起的。至于结果嘛,相信多少对二战史有些了解的朋友,都已经十分清楚了。英国人对付这支更愿意享受地中海阳光的军队,根本没有任何困难而言。而轴心国在北非战场的颓势,直到德国人决定亲自介入北非战场之后,才得以扭转。

虽然北非战场,算不上是二战中最为重要的战场,但非常明显的是,身为“土著”的阿拉伯人倒向哪一方,都能够为之增添胜利的砝码。而貌似仅仅能在巴勒斯坦地区,发挥一定影响力的犹太人,是没有那么大的战略价值的。换句话说,指望英国人在这个时候,公开支持犹太人的建国主张,是没有任何机会的(战后也没多少机会,因为战争时期,英国人会给阿拉伯人更多的承诺)。英国人靠不住,德国人又是犹太人的大克星,看起来犹太人是没有办法,象一战时那样,从战后地缘政治的重新洗牌中获利了。不过结果告诉我们,正是由于二战爆发,才真正让犹太人完成他们的复国梦想,而这一切的发生,直接得益于一个新的海洋帝国——美国的崛起。

从地缘视野来看,二战以前的世界和二战以后的世界,有着明显区别。二战以前的“世界”,很明显的被限定在“欧洲”范畴之内,在那些欧洲国家看来,作为一战当中的参与者,无论是那些打酱油的亚洲国家,还是为帮协约国压上最后一根稻草的美国,都只是作为这个“世界”的边缘力量参与其中的(甚至那些介于欧亚之间的,努力想成为欧洲一员的“俄国”也是)。世界的中心和核心利益所在,还是在于欧洲大陆的争夺。而在二战结束之后,“世界”的范围明显回复到了它的本来面目。欧洲以外诸版块的崛起,使得欧洲只能以一个配角身份,参与世界地缘政治舞台。而控制欧亚大陆腹地的“苏联”和海洋联盟的主导者“美国”,则将整个地球一切为二,展开了长达40多年的“冷战”。

单从博弈的主角来看,二个时代的差别在于,前者的真正主角可以说是英国和德国;冷战时代的主角,则是美国和苏联。只不过从地缘博弈的特点来看,二者在本质上又是相同的,仍然是海权与陆权的争夺。或者说美、苏两国所各自倚重的地缘优势,而以欧洲为主战场的英、德两国并没有区别。在这场种世界格局大转变的前提下,犹太人也重新找到了自己的努力方向。换句话说,无论是英国还是德国(乃至象法国这种欧洲国家)都已经成为了过去式。美国人和俄国人的态度,将决定犹太人是否能够完成他们的复国之梦。

作者:鄙视抢沙发的回复日期:2012-01-1016:09:06回复





作者:有麒有麟回复日期:2012-01-1001:50:57回复



尽管楼主的二战解读让人大开眼界,耳目一新.我还是求一下疵,把世界霸权之间博奕,简单分为陆权海权之争,是否有些牵强?容易让人误解为海陆之争是世界角逐固



========================================================

呵呵!这个世界当然不能简单的一分为二的。所谓陆权和海权之争,无非指的是双方受各自地理条件所限,所倚重的方向有所不同罢了(行文中怕引起误会,已经注明了)。当然,这并不是说以发展陆权为主的国家,不需要海权;或者说侧重海权的国家,无视陆地力量的建设。恰恰相反,在一个追求平衡,并最终希望压倒对方的对抗体系中,双方都会竭力弥补自己的短板。俄国人执着的向海洋进军、美国人和欧洲结成紧密联盟,都是基于这个原因。

作者:鄙视抢沙发的回复日期:2012-01-1016:11:23回复



作者:天涯孤舟回复日期:2012-01-1014:33:02回复



顶。不知道当年中国是什么原因反对“犹太复国主义”。

======================================================

和英国人一样,因为阿拉伯人够多,覆盖的板块够大。就战术层面上来看,中国也需要更多的“友好国家”,帮助自己在国际上,谋求大国地位(想想恢复联合国席位的过程)



从国际舆论的角度看,德国人那在现代政治理念下,显得惊世骇俗的做法,为犹太人赢得了前所未有的同情分。在这种情况下,当这些种族屠杀的幸存者,再次向世界阐述他们那渴望拥有一片立身之地的理想时,即使是阿拉伯人也很难提出反对意见。不过阿拉伯人的看法是,既然错误是德国人犯下的,为什么不能在德国的领土上建立“犹太国”,而要让阿拉伯人来为这个错误买单?只是对于犹太人来说,即使没有这样用生命和鲜血换来的机会,他们也不会放弃回到这片“上帝应许之地”的想法的。更何况经过半个多世纪的经营,犹太移民在巴勒斯坦北部的几个重要地理单元中,已经占据了优势。即使是按照美国人在第一次世界大战时提出,在二战之后得到全面推广的“民族自决”原则,犹太人也有机会在巴勒斯坦地区,独立出一个“犹太国”来。

不过对于一个国家的建立来说,国际舆论也好,犹太人在巴勒斯坦地区的渗透程度也罢,都不是最重要的。最重要的条件我们前面也说过了,就是要主导世界规则的大国们意见达成一致。这一点,一战时期的犹太人就已经看得很清楚了,那一次他们把宝压在了在帝国范围内,还能全天二十四小时看到太阳的“大英帝国”身上。其结果就是,犹太国得以“合法”的在巴勒斯坦地区争取他们的政治权力。虽然这种“政治权力”并未能被明确为建立一个独立国家的权力,但对于犹太人来说,已经是个很大的进步了。

虽然英国人出于稳定中东形势的原因,不愿意进一步的支持犹太复国主义。但对于一直力图从“大国”那得得到政治支持的犹太人来说,英国或者其他欧洲国家的态度已经不重要了。如果说一战只是欧洲内部地缘博弈的放大版,那么二战就是一场真正的世界大战了。其在地缘政治上的最大后果就是,美、苏两国凭借各自的地缘优势,成为了超级大国。而能不能获得这两个世界主宰者的支持,才是犹太人是否能够复国的关键。

对于犹太人来说,美国的崛起是一件让人兴奋的事情。这主要是因为,那些在英国因反对旧有政治、文化体系(包括王权和教权)而被迫移民的“清教徒”,在开拓这片新大陆,并建立明显有别于“旧大陆”的美国体系时,不仅给予了自己机会,也给予了同样受到欧洲旧体系排斥的犹太人以机会。在欧洲一次又一次反犹太浪潮中,基于新大陆的容量以及开放性,美国成为了犹太移民最大的目的地。

关于所谓的美国精神和价值观,我想经由美国数十年如一日,不遗余力的宣传,大家应该也有所了解了。总的来说,如果这些价值观不成为服务于“国家主义”的手段的话,本身还是具有积极的一面的。最起码,清教徒们抛弃那些造就祭祀阶层,服务于贵族阶层的宗教体系,转而务实的肯定经济活动的重要性,并以此为基础,搭建社会架构的做法,极大的刺激了“新大陆”的经济潜力。并最终在经由两次世界大战之后,将这种经济潜力转化为政治实力,从而全面体现出了北美大陆腹地的地缘潜力。单纯的对比北美腹地的地理条件,这片土地本身也的确拥有在某一阶段,成为世界中心的潜力。不过建立美国的那些移民,也的确用他们那种开放的态度,加速了这一进程。(试想一下,如果当年发现新大陆并成功移民的,是中国人。有没有机会让华夏化的“美国”,成为世界的领导者)。

美国所建立的那套包括精神和制度的体系,是否真如他们所宣传的那样,具有“普世价值”,并不是我们今天所讨论的话题。不过对于犹太人来说,这却是他们第一次有机会,在没有政治约束的情况下,充分发挥自己的经济才能,并且有机会将这种积累起来的经济实力,转化为政治权力。对于犹太人在美国所积累的财富,以及所能发挥的政治影响力,在网络和书店里充斥着各种骇人听闻的数据和阴谋论。基于这个帖子对于证据的态度,不能去采集那些无法证实的所谓“证据”,因此不会去试图论证,犹太社团对美国的政治态度有多大的影响力。

不可否认的是,这种影响力是真实存在,在犹太人渗透巴勒斯坦的过程中,以及日后建国、立国的过程中,美国的犹太财团无论是经济,还是在政治上都发挥了积极的作用。只是对于一个国家来说,尤其是象美国这样一个自诩为“民主、自由”的国家。让一个国家的重大政治决定,仅仅服务于一小部分利益是做不到的。对于试图借助国家行为,谋求自身利益的人和社团来说,他们所能做的,更多的是让自己的利益和国家利益相一致,并最终在这个国家行为的实施过程中,获得相比其他人更多的利益。而这,也是犹太社团在游说美国政治集团所柄持的原则。简单点说,犹太人需要让美国政治家明白,扶植一个独立的“犹太国”,将更符合美国的利益。

无论是美国还是苏联,在它们争夺世界统治权的过程中,中东都将是一个非常重要的地缘板块。即使不考虑它那显而易见的,连接欧亚非大陆的战略枢纽位置,仅仅是苏伊士运河和已经开始展现决定性影响力的,波斯湾的石油,也足以让两个超级大国侧目。从影响力的角度来看,犹太复国主义应该更能在美国施加影响力。不过从实际结果来看,苏联人反而不用犹太复国主义们重点游说,也愿意赞成在巴勒斯坦地区建立“犹太国”。

俄国人之所以愿意这么做,是基于两个原因:一是俄国人一直想向中东渗透,但苦于土耳其和伊朗,这两个高原国家的阻拦,俄国人一直无法从陆地渗透至阿拉伯板块。当然,如果俄国人有海洋优势的话,这些陆地的障碍都不是问题。就象之前控制海权的大英帝国那样,它可以通过海路,将女王的影响力,投送到世界各主要板块。相比于英国的海上影响力,俄国离中东最近的黑海舰队,甚至没有办法突破土耳其海峡,自由的进出地中海。也正因为如此,在经由二战成为超级大国之前,俄国人即使想在中东的核心区有所作为,也只能眼睁睁的看着英国人在此做大了。现在的话,最起码从实力和话语权来看,俄国人已经可以放眼全球,开始它世界霸主的战略布局了,而撞上枪口的“犹太国”的独立问题,正好可以作为俄国布局中东的第一步。鉴于英国人的中东战略,是建立是扶植“阿拉伯民族主义”的基础之上(英国人认为已经控制了阿拉伯板块,不愿多生枝节),俄国人可以期待的是,在他们的支持之下,新生的犹太国可以成为红色帝国,插入中东地区的一颗钉子,并由此而破坏中东原有的地缘政治版图。

不过光是在政治上支持犹太国建立,并不足以让俄国人有信心,将犹太国拉入自己的阵营。因为可以预见的是,将会有很多国家,包括美国在内,都有可能支持犹太国的建立。要想保证新生的犹太国倒向自己,俄国人还需要观察犹太人内部的政治取向。而观察之后所得出的结论,也是俄国人愿意积极推动犹太国诞生的另一个原因。

之所以这么说,是因为基于历史原因,寄居于东欧和俄国境内的犹太人,占了世界犹太人总量的大多数。这也使得苏联和东欧地区,成为了巴勒斯坦犹太移民的,最大输出地。鉴于俄国早在1919年就转型成了红色政权,以及东欧地区正在开始的制度转型。俄国人可以期待,在新生的犹太国中,持有社会主义理念的犹太人,会占据大多数。能够给予俄国人信心的,是在二战结束之前,那些来自苏联地区的犹太移民,已经为犹太移民的集体农场,带来了深厚的社会主义色彩,而这种将集体主义运用到极致的意识形态,也正好切合了犹太复国主义,希望快速开发巴勒斯坦地区的想法。为此,那些来自苏联地区的,犹太人甚至在巴勒斯坦地区,建立起了中东唯一一个,合法的共产党组织(这个唯一,当然指的是苏联成为超级大国之前了)。有了这些基础,俄国人有理由认为,新生的犹太国,很可能成为中东第一个红色政权。

与俄国的主动支持相比,犹太复国主义者们在说服美国政治家方面,要多费些周折。这其中很大一个原因,是因为英国是美国的铁杆盟友。在面临可能搅乱中东地缘政治格局的风险时,美国人所要考虑的,肯定要比之前在中东毫无利益可言的苏联要多。不过从海洋联盟内部的权力争夺来看,美国确实也需要按照自己的需求,重新划分利益版图。换句话说,就是美国需要在那些地缘关键点上,直接插手扶植盟友,建立利益区。只是无论是对内还是对外的竞争,要想让对手主动交出权力都是非常困难的。假如犹太国建立的可能性,不是那么大的话,美国人也许在这个问题上,会和英国人多协商一下,以避免因内部协调不一致,造成不必要的内耗。但现在看来,由于希特勒的种族灭绝行为,造成国际舆论很明显的倒向犹太人一面(对于大多数无直接利益的中间国家来说,这点很重要)。加上俄国人看起来,已经急于谋划扶植赤色“犹太国”了。美国人在权衡在三之后,还是接受了犹太复国主义者们的游说,准备全力支持犹太国的建立了(这也让英国人感到非常不爽)。

有了美、苏两个超级大国的支持,犹太人建立一个独立国家的时间,看来是指日可待了。至于那些打着“联合国大会”招牌的法律问题,只能算是走程序罢了。对于这个结果,最为不满的当然是阿拉伯人了。在他们的心目中,在巴勒斯坦地区建立一个阿拉伯国家,并在这个国家内部,给予犹太区以自治权,是能够接受的最高底限了。即使是曾经由印度等中立国家提出的“少数派方案”:建立一个由阿拉伯区、犹太区组成的“联邦国家”的提议,都是不可能被接受的方案。



不管阿拉伯国家愿不愿意,在最终决定巴勒斯坦地区命运的联合国大会中(1947年),在巴勒斯坦地区分别建立一个阿拉伯国家和犹太国家的分治方案,获得了通过(赞成票为33票,超过了2/3的绝对多数线)。除了十个穆斯林国家之外,只有印度、希腊以及古巴这三个无足轻重的国家,投了反对票。至于那个悲情的“大英帝国”,即不能投赞成票,开罪那些对其利益有重大影响的阿拉伯人;又不愿意投反对票,去完全割裂和犹太人的联系(更何况这样做等于和美国唱反调)。最终只能以弃权的方式,实现了自己在联大的“民主权力”。



虽然从政治和程序上来看,犹太人无疑已经完成了他们的复国之梦,但就建立一个国家的过程来说,这仅仅是一个开始。对于犹太人和那些支持分治方案的国家来说,他们还来不及考虑这两个新生国家将来该如何相处。最现实的问题是,这两个国家该如何划分国土。



作者:鄙视抢沙发的回复日期:2012-01-1421:54:57回复

作者:kaimpf回复日期:2012-01-1410:24:01回复



楼主,想问一下当时民国在联合国投的什么票,没有搜索到这方面的资料。

=========================================

弃权,本来还想投反对票的。比较有意思的是法国,本来也想打酱油,投个弃权票的。后来改投赞成票了。这么多年了,英、法两国总是那么不对付,即使处在同一阵营,也不放过任何一个可以压倒对方的机会。不过这要做的时候,法国人其实应该考虑下,自己控制下的大叙利亚地区中的阿拉伯人,会有什么反应。



献花(0)
+1
(本文系疏帘邀月首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