配色: 字号:
34巴以分治时板块的划分和政治形势
2014-03-25 | 阅:  转:  |  分享 
  
关于犹太人渗透巴勒斯坦地区的策略和方向,我们在前面已经分析过了。到1947年为止,犹太人所购买的土地,已经足以让他们在北部那些水量相对充沛的低地,占据优势了。这些板块包括:沿海的“沙仑——亚柯”平原;加利利山脉和中央高原之间的“以斯德仑谷地”;约旦河上游的“加利利湖”沿岸地区,以及胡拉盆地。而阿拉伯人仍然占据优势的也有四个板块,即加利利山脉和中央高原两块高地,以及南部沿海的“非利士平原”以及加利利湖以南的半条“约旦河谷”(另外半条属于约旦)。

最终的分治方案,也正是依照上述结构划分,即犹太国得到了他们努力渗透,并占据优势了四个板块;而阿拉伯国则保住了,犹太人基本还没有渗透进来的那三个半板块(约旦河谷只能算半个了)。需要说明的是,犹太人在上述四个板块中的优势,其实只是相对优势,从人口上来看,在这些板块的阿拉伯人并不比犹太人少多少(分治之时,犹太国土地上犹、阿两族分别为49.8万和40.7万)。而阿拉伯人占据优势的土地上,阿拉伯人所占据的就是绝对优势了(阿、犹太两族人口分别为72.5万和1万)。也就是说,按照公平原则,阿拉伯人其实是吃了大亏了。对于阿拉伯人来说,他们中的绝大部分人本来并无所谓,一定要在巴勒斯坦地区建立一个独立的国家(除了少数有政治野心的人)。如果没有犹太人横插一脚的话,整个约旦河两岸的巴勒斯坦、外约旦地区的民意,并不介意共同接受哈希姆家族的领导成为一个国家。说穿了,这次分治方案,就是各国出于不同目的(有的是为了利益,有的纯粹就是想补偿犹太人),共同扶植出一个犹太国来。在这种情况下,犹太人在那些板块的微弱相对优势,也就变成他们获得整个板块的绝对优势了。

假如不考虑那几十万被划在犹太国境内的阿拉伯人,单纯视阿、犹两族为两个分家的兄弟的话,目前这种分配方案也算差强人意了。犹太人在土地质量上占优,阿拉伯国则在土地面积上多过犹太国。不过从后来的舆论风向来看,一般都认为犹太人在分治当中占了便宜,除了前面所说的原因以外,最明显的证据就是,犹太人分得了更多的土地,而这些土地占据了巴勒斯坦地区56%的比例。

刚才我们也说了,以上述板块的面积来说,阿拉伯人所分得的土地,明显是多过犹太人的。那为什么最终结果,会是以色列占优了呢?假如我们把刚才所列的那七个半板块拿到地图上去做拼图游戏的话,就很快能够得到答案了。因为还有一个最大的板块:占据巴勒斯坦地区40%强的南部“内盖夫荒漠”地区没有归属。仅这一块沙漠地区的面积,就基本相当于阿拉伯人所分得的土地面积了。

如果说北部和沿海那些板块,还能够用人口及双方所控土地比例,来按照“少数服从多数”的原则,确定归属,这片荒漠化的土地,就很难用这个原则来划分了。从阿拉伯人的角度来看,鉴于这片土地的荒漠化程度,能够活动于上面的,也只是少数“贝都因人”。说到这里,我们就需要对“贝都因”这个概念做个解读了。很多人可能是从与卡扎菲相关的新闻中,听闻这个名称的。那位在几个月前殒命的阿拉伯枭雄,总是喜欢自诩为“最后一个贝都因人”。他口中所说的贝都因人,其实指的就是那些还保持原始阿拉伯人游牧生活方式的,游走于沙漠当中的部落。卡扎菲的这种说法,是在向阿拉伯世界表明,他才是最正宗,最能坚守阿拉伯原始文化的领导者(本人也的确是牧民之后)。为了证明这点,他出现在世人面前时,总是带了一顶帐篷,并住在里面(虽然听说他那顶帐篷里面的设施十分豪华)。

不过在现在的阿拉伯文化中,这些坚持在荒漠中游牧,并且没有现代国家观念的“贝都因人”,很多时候已经是落后文化的代名词了。尤其是在那些可以借助石油美元,舒舒服服的住在城市里,享受现代化生活的阿拉伯兄弟看来,这些人就是一群“乡下人”。所以说,虽然很多时候,有人喜欢用“贝都因”来代指正宗的阿拉伯文化,但如果你遇到阿拉伯人,千万不要认为他们都会喜欢别人称之为“贝都因人”的。

对于阿拉伯文化来说,沙漠几乎已经成为了他们生存环境的标签。并不是说这些骑着单峰驼游走于沙漠之中的牧民,就不喜欢水草丰美的绿洲了,而是因为环境的关系,他们比其他民族(包括同样其他游牧民族)更适应干旱环境罢了。鉴于荒漠化的土地,并没有足够的产出来支撑阿拉伯人,成为一个强势民族。阿拉伯人很自然的发现,凭借他们所处地区的区位优势,以及相比其他民族,更适应在干旱之地游走的生活方式,“商业”成为了生产方式的重要补充。也正是因为有控制商道的力量,古典时期的阿拉伯人,才有可能从一个沙漠之中的“边缘民族”,进而建立起强大的帝国(西北非之所以无法成为阿拉伯帝国和文化中心,也和区位不如板块东部有关)。



尽管随着文明的进程,阿拉伯民族中的统治阶级,也不可避免的和其他民族一样,最终选择了在水资源相对丰富的地区定居,并建立城市。甚至这些定居绿洲,在文明状态上似乎有了进步的城市居民,已经很有些瞧不起“贝都因人”这种,仍然固执保持原始生存状态的同族兄弟了。但这也并不代表,阿拉伯人就会轻易的放弃,象内盖夫荒漠这样的“不毛之地”,尤其是这片土地,占了巴勒斯坦地区40%以上的份额时。从阿拉伯人的角度来看,这片荒漠和环境类似的西奈半岛一样,都是亚非大陆交通枢纽的一部分。而对于巴勒斯坦人来说,如果失去了内盖夫沙漠,他们即使能够得到“非利士平原”这条沿海通道,那些从北非而来的阿拉伯兄弟们,在非利士平原稍做休整后,也无法就此转向,穿越内盖夫地区,进入赛拉特山脉中的两大圣地朝圣。唯一可行的路径,就是在穿越后来在地缘政治上,被称之为“加沙走廊”的巴占“非利士平原”,东北方向登上耶路撒冷所在的“中央高原”,然后再穿越约旦河谷进入阿拉伯高原——赛拉特山脉。单从交通和商业角度来看,这显然不能让阿拉伯人感到满意。更为重要的是,在犹太人得到加沙走廊以北“沿海平原”,以及内盖夫沙漠的情况下,“非利士平原”(加沙地带)和“中央高原”(约旦河西岸)之间,就只存在战术层面上的接触点了。而这种脆弱的连接,显然无法承担起整个阿拉伯文化区中,北非——阿拉伯板块之间交流的需求。



如果说在巴勒斯坦地区建立“犹太国”,本身就是从地缘战略的角度,在阿拉伯板块的心脏中,钉下了一颗钉子。那么失去了内盖夫地区阿拉伯人,就足以从战术层面上,真实的感受这种割裂感。不过可以确定的是,犹太人在思考“以色列”的立国方案时,并不是出于分割阿拉伯的想法来做的(这其实是大国们在考虑的问题)。对于犹太人来说,他们只是在争取一切可以争取的利益罢了。从另一个角度看,内盖夫乃至西奈荒漠地区,对犹太人来说也同样有着特殊意义。当年犹太人的先知“摩西”,在带领从埃及逃出的犹太族人返回迦南时,就在这两片荒漠之地,兜兜转转的盘亘了四十年。也就是在这期间,犹太教得以完善成型。在犹太人再次回到迦南之地,并站稳脚跟之后,他们的势力范围也包括了内盖夫荒漠的北部。犹太人所以从感情和历史的角度来看,地理环境相对更好的“非利士平原”,其实反而算不上是“迦南之地”的范畴,反倒是内盖夫这片不毛之地,是上帝许诺给他们的土地。所以犹太人在最初布局北部低地的时候,就已经开始有不畏艰险的成员,开始在内盖夫北部,有地下水资源供给的点上(也就是有几口出水的深井罢了),进行开拓活动了。

尽管在荒漠地区进行农业开拓,相比北部平原要面临成倍的困难,能够移民的数量也是有限的。但同样的,那些只会适应,而不会改造环境的阿拉伯人,在这一地区的人口也是有限的。更为重要的是,在犹太人试图说服的那些据有投票权的国家看来,犹太人在内盖夫荒漠地区所建立的“基布兹”(非常带有共产主义色彩的“集体农庄”),所进行的半个多世纪拓荒行动,起到了很好的示范效果。如果不考虑政治和自身的利益,仅仅从一个公正的旁观者的角度来看,将一块大家看起来没有生产价值的土地,交给一个努力改造,并取得实际效果的民族,总是好过让他继续荒下去。也许时间推移到现在,有了石油美元做底气的阿拉伯人,也有了足够的范例,来向世人证明他们也有改造沙漠的想法和能力,但在60多年前,阿拉伯人甚至在约旦河谷这样水量充沛,只需挖掘沟渠就能改造出大片可耕作用地的地区,也没有这方面的想法。他们更多的是,满足于在河水水量充沛的季节游牧于此;而在牲畜得不到足够食物时,就转移到其他地区去。



虽然在争夺内盖夫地区的政治博弈中,犹太人有信心向联合国成员们,证明他们绝对有能力“化腐朽为神奇”,让内盖夫地区变得更有价值。就象他们当年,也同样用这点让英国人眼前一亮,接受犹太人帮助“管理”巴勒斯坦地区一样。但刚才我们也分析了,这样做在地缘政治上,存在巨大风险,那就是势必会严重分割整个阿拉伯板块。而这,又将会使得阿、以两族陷入无休止的摩擦当中。正是基于这点考虑,作为犹太人建国,最重要的支持者——美国,在这点上也犹豫了。在美国人看来,如果他们注定要从英国人手中,接过中东的利益,那么让阿拉伯人和犹太人,因地缘格局的不合理,而随时存在战争的风险,并不利于维护自己的利益。所以即使是在这一切已经成为定局的50年代,依然有美国政治家建议以色列,将内盖夫沙漠地区交给阿拉伯人,以换取和阿拉伯人的永久和平。



当然,最终的结果,美国还是接受了内盖夫地区成为犹太国一部分的方案。这其中当然少不了犹太复国主义者们的游说,但从地缘平衡的角度来看,美国的这种决定其实也是形势所迫。一方面,犹太人已经说服了大多数的的国家,接受他的方案。美国人如果一定坚持反对的话,势必会影响这个新生国家和自己的战略关系(尤其是在俄国人,也虎视眈眈的情况下);另一方面,即使没有内盖夫地区的矛盾,新生的“以色列”和“巴勒斯坦”两国,也注定不能在现有格局下和平相处。并非是出于“事后诸葛亮”思考,我们才能得出这样的结论。只要你的视线在巴、以分治的地图上面停上几秒钟,相信很快就能感觉到问题的所在。不知道大家在看过之后,脑海中闪过的第一个念头是什么。反正我当年第一次看到时,脑中闪过的第一个念头是:这是怎样的智商,才能划出这样神一般的地图来啊!



在1947年11月29日,那个可以称得上是,经过全世界主要政治家集体讨论,并结合各种因素而决定出来的巴勒斯坦分治方案中,整个巴勒斯坦地区成为了六个区,双方各占三区。前面有朋友说了,这神一般的划分方案,用一句成语来形容的话,就是“犬牙交错”。而我个人脑海中最初闪过的成语是“梅花间竹”。我承认,用“犬牙交错”来形容巴勒斯坦地区,阿犹两国的地缘关系,应该是最为贴切的。这充分反映出了两国那种紧张状态,相比之下“梅花间竹”就显得太过诗情画意了。因为自从犹太国获得这张出生证后,巴勒斯坦地区所发生的一切都跟诗、画无关,等待双方的,将是血与火的考验。

在今后的解读中,我们应当可以正式用“以色列”和“巴勒斯坦”这个国家概念,来表述巴勒斯坦地区的政治格局了。需要说明的是,不出意外,阿拉伯人继承了“巴勒斯坦”这个,已经明显被打上穆斯林标志的国名(“斯坦”二字的来源及意义,尚有争议。但现在几乎已经成了穆斯林国家的专用后缀)。而犹太人在确立国名时,却并没有象大家之前所表述的那样,定名为“犹太国”,而是“以色列”。说起来这也和犹太人的历史有关,在历史上,犹太人真正在迦南之地建立起来的统一王国,就叫“以色列”。而在经历大卫、所罗门这两个知名度颇高的王之后,统一的“以色列”王国,被分裂成“以色列”和“犹太”这个王国了。对于立志“取回”迦南之地的犹太人来说,他们当然更希望用“以色列”这个名称来讨个好彩头了。至于“以色列”、和“犹太”两词的含义以及来历,那就属于神学领域的范畴了。感兴趣的朋友可以自行百度一下。

名字只是一个代号,阿、犹两族用什么样的国名,都不会对双方的地缘关系有影响。不过相信经过我们之前那么多内容的解读,大家应该和我一样,不再认为这是一个近乎儿戏的分治方案了。从划分国界的角度来看,以色列和巴勒斯坦的分割方案中,遵循了地理单元完整、少数服从多数等诸多政治原则。从巴勒斯坦地区内部结构来看,似乎也很难找到更合理的解决方案了。但这种从局部来看没有问题的划分方案,整体看来却无法保持平衡。这就好像你将衣柜里最好的外套,最好的鞋子,最好的帽子。。。穿戴在身上,最终却很有可能以一个怪异的形象出身在众人面前一样。整体的平衡,才是最关键的。



分治之后的巴、以两国,不平衡感是显而易见的。不管是隶属以色列,还是巴勒斯坦的板块,都被对方的国土所包围。当然,你不能说它们各自的国土,就处在完全分离状态,因为每个国家被分割开的三块国土,又都以点状接触的方式串连在一起。不要以为这六块土地,需要很多的连接点,事实上那些“天才”的政治家(他们当中一定有对几何学特别精通的数学家)。仅仅设计出了两个点,就让巴以两国看似处在分割状态的国土,串连了起来。只是这两个被命名为“X”和“Y”点的连接点,是在为双方共同承担连接任务。也就是说,如果有任何一方不愿意和平相处,对方都不可能通过这两个点,连通自己的国土。

以政治家们的才能,当然十分清楚这样的设计是多么的不稳定。之所以设计出这样的方案,只能说是一种妥协,一种在分割条件尚未完全具备的情况下,帮助犹太人建国所做出的妥协。问题是,建立这样两个怪异格局的国家,需要妥协的问题还不仅仅如此。对于阿拉伯人来说,他们虽然得到了菲利士平原这条沿海地带。但就这一板块的地理结构,我们之前也分析过了,那些尼罗河入海时,还冲积过来的泥沙,使得它的海岸线并没有可堪大用的港口。其实整个巴勒斯坦地区的港口条件都不算好,能够矮子里拔高子,称得算是“大港”的,特拉维夫——雅法算一个。这也是离菲利士平原最近的港口城市了。

关于特拉维夫和雅法的地缘关系,我们之前也解读过了。相比有二千多年历史的雅法古城,特拉维夫的历史要短的多,是犹太移民在雅法边上全新建立的一座新城。而建造这座新城的原因,就是因为无法从阿拉伯人所控制的雅法购买到足够的土地,并控制港口。精明的阿拉伯商人,更愿意把房子高价出租给犹太人,以细水长流的方式,笑看那些源源不断由雅法登陆的犹太移民,为他们创造新的财富(现在肯定笑不起来了)。

不管现在阿拉伯人,有多么后悔没有在犹太人最初开始移民时,就主动采取措施阻止,但在巴以分治之时,犹太人转而建造新城的举动,还是让雅法老城的阿拉伯人在数量上保持了绝对优势的。其实只要看看以色列建立以后,国内犹太人所占的比例之高,就知道象雅法这种情况,并不少见。只是对于巴勒斯坦来说,再想细分犹太人所占据相对优势的板块是不现实的。他们所能做的,就是力保雅法这个出海口,能够以飞地的形式留在巴勒斯坦的版图内。当然,在随后的中东战争中,整个巴勒斯坦都丧失了独立地位。象雅法这种飞地,肯定是第一个被解决掉的目标了。不过最起码在当时,阿拉伯人的这个要求,还是被接受了。那些决定两国命运的政治家们,应该也觉得,出于平衡的原因,基本可以被归类为高地国家的巴勒斯坦,有个出海口也并不过份。

相比雅法的归属问题,更让所有人头痛的,是耶路撒冷的归属问题。参照雅法的解决方案,以及阿、犹两族都不可能放弃这座圣城的态度。这座被巴勒斯坦领土所包围的圣城,同样也应该可以划出一半来(怎么划,又是个技术问题了),以飞地的形式置于以色列的管辖之下。如果犹太人希望采用这种方式分割耶路撒冷的话,他们倒也是有足够的话语权。因为在这延绵半个多世纪的渗透过程中,尽管整个中央高原并不属于优先突破的板块,但就耶路撒冷这个点来说却是例外。在犹太人终于可以拿到以色列的出生证时,他们渗透至耶路撒冷的人口,已经可以占据耶路撒冷总人口的半壁江山了。

不过耶路撒冷问题从来就不是阿、犹两族的问题。在长达数百年的过程中,由欧洲基督徒所组成的“十字军”,也同样以夺回这座浸透了耶稣鲜血的圣城为号召,发动了一次又一次的东征。当基督教世界有机会又一次决定耶路撒冷命运的时候,将之完全交给两个异教徒国家分割的方法,并不是最佳方案。唯一能够让基督徒们觉得没有浪费历史机会,又看似兼顾了阿、犹两族矛盾的方案,就将耶路撒冷归属为由联合国托管的“国际共管城市”。

如果说耶路撒冷的国际共管问题,基督徒们还可以用避免激化双方矛盾,这样一个冠冕堂皇的理由提出来。那么将耶路撒冷南部的“伯利恒”,从巴勒斯坦分割出来,也划入以耶路撒冷为中心的“国际共管区”,就明白无误的显露出这种私心了。这座被认定为是耶稣出生地的城镇,对于基督徒来说,和耶路撒冷一样具有圣城的地位(耶路撒冷是受难、复活地)。



6块被分割的国土,两座处于国际共管的城市,加上一块飞地,这就是巴、以分治之后的地理格局。相信任何一个有独立判断能力的人,从地图上看到这种结构,都不会认为这种结构能够和谐的存续下去。



献花(0)
+1
(本文系疏帘邀月首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