配色: 字号:
四时养生
2014-03-28 | 阅:  转:  |  分享 
  
四时养生 于俊生 绪论四时养生的原则1、顺应四时养生的意义春温、夏热、秋凉、冬寒
春生、夏长、秋收、冬藏绪论2、顺应养生的基本原则顺应四时自然规律春夏养阳,秋冬养阴,以从其根顺四时综合调养
春季养生“春三月,此为发陈,天地俱生,万物以荣,夜卧早起,广步于庭,被发缓形,以使志生,生而勿杀,
予而勿夺,赏而勿罚,此春气之应,养生之道也”。春季养生一、春季的时段根据我国的传统的季节划分方法,每年农历
的一、二、三月,公历的2、3、4月为春季。春季包括了立春、雨水、惊蛰、春分、清明、谷雨六大节气。二、春季的气候特点1、立春
立春,是二十四节气中的第一个节气,一般在每年公历2月6日前后,立春为春季的第一日,这时气候向暖,阳气始发,气温渐
渐上升。人们可逐渐感到一个万物更新、冬眠动物开始复苏、充满生命力的季节即将开始。春季为风向转变时期,低气压和高气
压(气旋和反气旋)的变化频率在春季最高,因此,春季有风多、风速大、风向变化快和天气多变的气候特点,尤其是早春,气候变化更大,昼夜温
差悬殊,天气乍寒乍热。所以,有“春主风”,“善行而数变”之说。严寒之余威尚未退尽,春日之阳光也尚未充沛,春风仍带着冬天的寒意,人们
要注意气候的变化,以防气候乍变而引起的外感。春季养生2、雨水雨水,在每年公历2月19日或20日,时值“七九”期间
,“东风解冻,冰雪皆散而为水,化而为雨,故名雨水”。此时,我国大部分地区严寒已过,雨量逐渐增加,气温渐渐上升。3、惊蛰
惊蛰,在每年公历3月5日或6日,惊蛰日已值“九九”,天气转暖,“雷鸣动,蛰虫(蛰伏在泥土中冬眠的各种昆虫)皆震起而出,故名惊蛰
”。惊蛰时节万物复苏,草木生发萌芽,人类的新陈代谢也开始变得活跃起来,旧病也常常在这个时节复发,正所谓“百草回芽,百病易发”。
春季养生4、春分春分,在每年公历3月20日或21日。春分有两重意思。一是说,春分这一天,白天和黑夜均等,各为12小
时。另一种意思是说,春分为春季九十天的中分点,它平分了春季。春分之日,天地间阴阳交合,春气调和,万物新生。人们可以晚点睡,早些起,
多去庭院散步,使情绪舒畅,赏心怡情,才能与“春生”之机相适应,符合春季保养“生”机的道理。正如大文豪欧阳修对春分时节的精彩描述:“
南园春半踏青时,风和闻马嘶。青梅如豆柳如眉,日长蝴蝶飞。”春季养生5、清明清明,在每年公历4月4日或5日。
《岁时百问》说:“万物生长此时,皆清洁而明净,故谓之清明”。“清明时节雨纷纷”,阴雨潮湿,容易使人产生疲倦嗜睡的感觉,而乍暖乍寒的
多变天气容易使人受凉感冒,发生扁桃体炎、支气管炎、肺炎;春季又是呼吸道传染病、如白喉、猩红热、百日咳、麻疹、水痘、流脑等疾患的多发
季节。在日常生活中,应多加预防。6、谷雨谷雨,在每年公历4月20日或21日。由于气温升高和雨量增多,人体在这段
时间内更为困乏,所以要注意锻炼身体。谷雨也是种花养草的大好时机,春天种花,夏天赏花,能陶冶情操、焕发青春、活动筋骨、增强活力。
春季养生三、春季气候对人体的影响冬去春来,万物复苏,阴消阳长,人体阳气与自然界相应,向上向外疏发,
各种生理功能逐渐活跃,新陈代谢日趣旺盛。(一)风为百病之长春季多风,多招致传染病发病中医学认为
,“风为百病之长”。风邪是主要的外来致病因素,为百病的先导,其他邪气多依附风邪侵犯人体。春季多见风寒、风湿、风温等合并兼挟为患。由
于春天气候多变,天气乍寒乍温,加之人体在这个时节抗病能力下降,所以,春季正是流感、脑炎及各种呼吸道疾病的多发和传播季节。
调查资料还表明,早春时,白喉、麻疹、猩红热、肺结核等疾患的发病率,都远远高于其他季节。在“倒春寒”时,感冒、
肺炎等呼吸道疾病尤多。春季养生春季是关节炎的好发季节特别是“雨水”时节过后,由于阴雨天较多,尤其
是早春的南方,既寒冷又潮湿多风,风寒湿三邪俱全,侵入人体就容易导致关节疾病。现代科学已证实了关节痛的发作和恶化,是气温、湿度、气压
等气象因素的综合影响造成的,其中影响最大的是气压和湿度两个要素的综合变化。早春季节正是气压低、湿度大的阶段。养生要“春捂秋冻”
在此时节,人们应以“春捂秋冻”为养生原则,不可暴去衣服,应适当保暖,使人体在活动后稍有微汗,以开泄皮肤,使
阳气能外泄,气机畅达。元代丘处机在《摄生消息论》中说:“当春之时,……天气寒暖不一,不可顿去棉衣。老人气弱骨疏,风冷易伤腠理,备夹
衣遇暖易之,一重渐一重,不可暴去。”春季养生(二)春气易伤肝高血压、眩晕等病症多发肝木应于春时,从立春之日
起,人体阳气开始升发,肝阳、肝火、肝风也随着春季阳气的升发而上升。日常生活中常见的高血压、眩晕、脑中风等疾病大多都是肝阳上亢所导致
的结果。春天高血压病多发,也容易产生眩晕、失眠等症。慢性肝炎患者往往症状出现或加重临床观察发现,一般慢性肝炎病
人,每于春季则乏力,胁肋不适,食欲不振等症状出现或加重,肝功能不正常。并常见鼻、牙齿、皮肤、上消化道出血、头痛、眩晕等,中医认为这
与肝阳上亢,藏血功能失调有关。精神病好发时节这段时间也是精神病的好发时间,研究表明,每年的3~5月份,精神病人
的复发率极高,所以有“菜花黄,痴子忙”的民谚,因此调摄情志颇为重要。春季养生??养生要顺乎肝之特性人们应顺应
春季生机盎然的特点,多做户外活动,调摄情志。如野外放风筝、沐浴阳光、呼吸清新空气、嬉戏玩乐,将一切烦恼置之度外,迎天顺气、随风送忧
。下棋也不失为此时的一种有益活动,其能解除郁闷,愉悦心情,开发智力,所以,古人有“善弈者长寿”之说,对于精神情志曾受过损伤及老年退
休者最为适宜。饮食起居应顺肝之性,助益脾气,令五脏和平。(三)旧病易复发春季是由寒转暖的过渡季节,需要人体不断
地进行调节,以保持平衡。有些慢性疾病,即通常所称的“宿疾”或“旧病”,每逢季节交换时,机体调节失常而容易发作。许多常见病如高血压、
哮喘、溃疡病等都容易在此季节复发。春季养生春季,某些体质的人难以适应季节变化气血不足体质气血不足之人,平时主要表现为面
色苍白,容易疲倦,说话无力,稍微活动即气喘、汗出、记忆力差,还常常感到头晕眼花,或心悸,或手脚发麻,妇女可有月经量少,色淡等,这与
先天不足、劳累过度、重病久病等因素相关。这种体质的人调节功能较差,抵抗力及各系统功能低下。脾虚体质脾虚体质的人在春季也常常感到
不适,其消化功能低下,容易出现胃口不好,腹部不适等症状,因而显得体质虚弱,不能适应变化多端的春季气候。春季养生敏感
体质有些敏感体质的人在气候不稳的春季很容易出现某些病态,如注意力不集中、记忆力下降、乏力、激动、焦虑不安、精神抑郁、沉闷、头痛或
偏头痛、晕眩、失眠、手足心出汗、面部潮热、皮肤过敏等。慢性病患者容易感受外邪而发病不少人是慢性病患者,既不耐暑,也不耐寒,更难
适应变化多端的春季气候,极易受邪而发病,如支气管哮喘,过敏性紫癜等。春季养生四、春季饮食调养的原则与方法春季冰消
雪融,万物萌生,充满生机,人体也开始适应这种变化而变得“活跃”起来。由此人体的新陈代谢、功能活动也逐渐加强。如果此时能顺应季节的变
化,选择相应的饮食调养方法,则对身体的健康是很有益处的。对于原来即有某些慢性疾病或平时体质较虚弱的人,在从冬季过度到春季的过程中,
由于消耗增加,而原来身体基础又较差,此时很容易出现“老伤复发”的情况。这时更加应该进行适当的饮食调养。春季养生(一)春季饮食调
养的原则1、增加营养,使人体因春季消耗逐渐增加而损耗的能量及时得以补偿。2、中医认为“春以胃气为本”,因此应改善和促进消化吸收
功能。不管是食补还是药补,应有利于健脾和胃、补中益气,以保证营养品能被顺利而充分地吸收。3、春季湿度相对于冬季要高,易于引起湿温
类疾病,所以饮食调养时一方面应健脾以燥湿,另一方面食补与药补也应注意利湿渗湿。4、针对原有慢性疾病患者的虚证,给予有关的食补与药
补。5、食补与药补补品的补性都应较为平和,除非必要,不能一味使用辛辣温热之品,以免在春季气温上升的情况下加重内热,伤及人体正气。
春季养生(二)营养要素构成营养构成应以高热量为主早春时节,气温仍较寒冷,人体为了御寒要消耗一定的能量来维持基础体温。所以
早春期间的营养构成应以高热量为主,除谷类制品外,还应选用黄豆、芝麻、花生、核桃等食物,以便及时补充能量。重视优质蛋白质的补充由
于寒冷的刺激可使体内的蛋白质分解加速,导致机体抵抗力降低而致病,因此,早春期间还需要补充优质蛋白质食品,如鸡蛋、鱼类、虾、牛肉、鸡
肉、兔肉和豆制品等。春季养生摄取足够的维生素和无机盐春天,又是气候由寒转暖的季节,气温变化较大,细菌、病毒等微生物开始繁殖
,活力增强,容易侵犯人体而致病,所以,在饮食上应摄取足够的维生素和无机盐。(1)维生素C小白菜、油菜、柿子椒、西红柿等新鲜蔬菜
和柑橘、柠檬等水果,富含维生素C,具有抗病毒作用;(2)维生素A胡萝卜、苋菜等蔬菜,富含维生素A,具有保护和增强上呼吸道粘膜和
呼吸器官上皮细胞的功能,从而可抵抗各种致病因素侵袭;(3)维生素E富含维生素E的食物也应食用,以提高人体免疫功能,增强机体的抗
病能力,这类食物有芝麻、青色卷心菜等。春季养生春日宜省酸增甘,以养脾气祖国医学认为,春气通肝,春季易使肝旺。肝
气旺则会影响到脾,所以春季容易出现脾胃虚弱病症,所以“春日宜省酸增甘,以养脾气”。而多吃酸味的食物,会使肝功能偏亢,故春季饮食调养
,宜选辛、甘温之品,忌酸涩。饮食宜清淡可口,忌油腻、生冷及刺激性食物。肝开窍于目,若肝血不足,则易使两目干涩,视物昏花。所以《杏林
箴言》说:“春令进补有诀窍,养肝明目是首要。”春季养生(三)春季饮食调养方法1、春季食补多采用时鲜蔬菜,如春笋、
菠菜、芹菜等。食用动物性食品,应少吃肥肉等高脂肪食物。少食辛辣等刺激性食品。要注意全面营养,宜多吃富含蛋白
质、维生素的食物。新鲜熟透的水果,有益于健康。饮食要养肝。鸡肝味甘而温,可补血养肝,是食补的佳品。
以味补肝首选食醋,醋味酸而入肝,具有平肝散瘀,解毒杀虫等作用。菠菜具有滋阴润燥、舒肝养血的作用,如做汤加上动物血,可治疗肝气不舒。
初春时节寒气较盛,如能少量饮些酒,则可使肝中阳气升发。春季养生五、情志调节原则:保持愉快,避免动怒,平和淡泊。
顺应春天万物蓬勃的生机,舒肝升发之性。1、制怒养肝2、畅情解郁
3、乐于知足春季养生起居调养作息:保证睡眠,提倡早起。居处:适度绿化。绿色植物可过滤放射线、消除杂
音,吸收有害气体,杀菌。保持清洁,调适温度衣着:春捂春季养生运动锻炼
多进行户外活动,亲近大自然适宜的运动强度和运动方式夏季养生“夏三月,此为蕃秀,天地气交,万物华实
,夜卧早起,无厌于日,使志无怒,使华英成秀,使气得泄,若所受在外,此夏气之应也,养生之道也”。夏季养生(一)夏季的气候特点立
夏是夏季开始的第一个节气,它在每年阳历5月5日或6日。此时,我国大部分地区农作物生长旺盛,气候逐渐转热,但一般早晚
还比较凉爽。初夏时应早睡早起,多沐浴阳光,注意情志的调养,要保持肝气的疏泄,否则,就会伤及心气,以致秋冬季节易生疾病。小满
在每年阳历5月21日或22日。夏季万物繁茂,生长最旺盛,人体生理活动也处于最旺盛的时期,消耗的营养物质为四季最多,所以,应
及时适当补充,才能使身体不受损伤。时至小满,“春困夏乏”,使人精神不易集中,应经常到户外活动,吸纳大自然清阳之气,以满足人体各种活
动的需要。夏季养生芒种在每年阳历6月5日或6日。此时,我国长江中下游地区将进入多雨的黄梅时期。黄梅雨季,一般约为一个月左右时
间,一般在芒种后数日“入梅”(“进梅”)。黄梅时节,多雨潮湿,由于湿气能伤脾胃,故此时要注意保护脾胃,少食油腻,以免外湿影响消化功
能。夏季,阳气旺盛,天气炎热,稍有不慎极易发生疾病,如急性肠胃炎、中暑、日光性皮炎、日光性眼炎等,都是夏季的多发疾病,痢疾、乙脑、
伤寒等都是夏季易发的传染病,应注意预防。夏至,是二十四节气中较重要的一个节气,在每年阳历6月21日或22日。夏至日后,太阳逐渐南
移,白昼自此逐渐缩短。但由于太阳辐射到地面的热量,仍比地面向空中发散的多,故在短期内气温继续升高。夏季养生小暑在每年阳历7月
7日或8日。“出梅”约在小暑与大暑之间,各地气候不同,日期略有差异。夏天,万物繁荣秀丽,天地气交,人们可晚睡早起,情志愉快不怒,适
当活动,使体内阳气向外宣泄,才能与“夏长”之气相适应,符合夏季养“长”之机。这段时间应适当参加户外的活动,较为合适的娱乐活动如:听
音乐,可使人忘却夏季炎热的烦恼,音乐悠扬舒缓的旋律、节奏、音调,对人体都是一种良性刺激,能改善大脑及各系统功能,协调各系统器官的正
常活动,促进血液流通,增加消化液的分泌,还能提高人的修养,“听曲消愁,有胜于服药矣。”大暑,在每年阳历7月23日或24日。大暑
,正值中伏前后,我国大部分地区已进入一年中最热的时期。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空调病的发病率升高,故天气炎热时不要把室内的温度降得
过低,一般控制在摄氏26度左右就可以了。夏季养生(二)夏季饮食调养的原则与方法夏季,阳气旺盛,天气炎热,人体生理活动也处于
最旺盛时期,消耗的营养物质亦最多。因此,宜适当进行药补食养,以补充损耗物质,使身体不受损伤,从而维持正常的生理活动。夏季养生
1、夏季饮食调养的原则夏季由于天气炎热,是一年中人体代谢最旺盛的季节,加之大量出汗,因而消耗也是一年中最大的季节。为
此,夏季更需要补充较多的营养物质。但是,炎夏之间食欲、消化吸收功能等常受到影响,因此进补物品应清淡而又能促进食欲,这样才能达到进补
的目的,使人体达到正常的平衡。夏季还应多食清心消暑解毒之品,以使人体避免遭受夏季的暑毒。夏季食养应遵循如下几个原则:(1)宜清
淡可口,避免用粘腻败胃难以消化的进补物品。(2)重视健脾养胃,促进消化吸收功能。(3)宜清心消暑解毒,避免暑毒。(4)宜清热
利湿、生津止渴,以平衡体液的消耗。夏季养生2、夏季饮食调养的方法(1)夏季食补由于天气炎热,食欲减退,食物
选择要以清淡芳香为主,清淡易消化,芳香刺激食欲。同时,进食要定时定量,可提高胃液分泌量,增加食欲。盛夏季节出汗量多
,损耗了大量水分和营养,应适当吃些瓜果冷饮,可选用产热量较少、含维生素丰富及电解质较多的饮料,可起到降温防暑的作用。如橙汁、苹果汁
、柠檬汁、番茄汁、西瓜汁、菠萝汁等,营养丰富,美味可口,能补充维生素C、B,微量元素钠、钾、钙、镁等营养物质,又能中和人体内积聚的
酸性代谢产物,使血液、体液保持正常弱碱性,起到净血凉血、解毒滋补的作用。价廉物美的开水也是防暑降温的好饮品,饮用时酌加食盐,以防体
液失调,代谢紊乱。亦可适量喝些盐汽水、啤酒,防暑解渴,通便利尿。夏季养生注意冷饮不能吃得过多,否则,冷饮刺激肠胃道
内壁,减少消化酶的分泌,会发生肠胃疾病,出现食欲减退、消化不良等症状。即如西瓜,虽是一种消暑利尿的佳品,若吃多了也会肚腹膨胀,不利
消化,再则小便增多,也会使人感觉疲劳,尤其是小儿、老人和有慢性支气管炎、慢性肠胃炎、内脏下垂等气虚病人,更不宜多食。这段
时间气温很高,生活中应注意不要食用变质食物或不洁食物,特别勿生食海鲜,不吃醉、糟及泡类食物,以防消化道疾病的出现。夏季养生夏
日饮食以低脂肪、高蛋白食物为宜,如鹌鹑蛋,鹤鹑蛋富含人体必需的多种氨基酸,又含有高质量的脑磷脂、卵磷脂及铁、核黄素、维生素A,对贫
血、神经衰弱、结核病、高血压、血管硬化症都有滋补调治作用,产妇、幼儿尤宜食用。又如黑木耳,是清甘不腻的高蛋白食品,蛋白质含量占
10.6%,是炎夏理想的滋补保健食品,有益胃滋肾、养颜护肤、凉血止血作用。莲藕也是夏日佳品。夏季养生春夏之交,在饮食上应注意忌
食性热升发之物,以免耗气伤津;同时也不宜过早食用生冷食物,以免损伤脾胃阳气。随着气温的逐渐升高,日常食物也容易变质,夏季应避免
食入不洁食物,以防发生肠道病变。夏季养生(2)夏季药补夏季药物滋补,应选用药性偏于清凉,养胃健脾渗湿的中药,如菊花、金银花、
芦根、沙参、元参、太子参、百合、绿豆、扁豆、山药、薄荷之类。配伍煎水代茶、煮粥均可,切忌过于温热,损伤阴津;也不宜过于寒凉滋腻,反
使暑热内伏,不能透发。灵芝,能全面调节人体的免疫功能,有较显著的抗肿瘤、抗衰老、抗过敏、改善心血管功能,有保肝解毒、保护胃粘膜、
通便、平喘止咳等疗效,与其含有丰富的灵芝多糖、灵芝多肽相关,是夏日进补的首选药物之一。天花粉,含有人体多种氨基酸、矿物质、天然酵
素酶和辅酶,以及生长素和糖,有很好的治疗和滋补作用,可用于动脉粥样硬化症、前列腺肥大症、妇女更年期综合征,并能增强人体抵抗力,又有
养颜美容的功效,适宜夏季服用,但过敏体质的人慎用。夏季养生养生粥——生津止渴,清凉解暑,补养身体【粥】绿豆粥、菏叶粥、冬
瓜粥、淡菜粥、大麦粥、豆蔻粥、小麦米粥、木耳粥、苡仁粥、黑豆粥、红枣粥、鸡汁粥、荞麦粥、玉米粉粥。夏季养生(3)夏季进补,冬病
夏治夏天进补,冬病夏治,是夏季养生保健的一项重要措施。自夏至日至立秋后的三伏天,是一年中最炎热之阶段,也是人体调补和治疗宿疾的最
佳时刻之一。夏至日,是一年中阴阳气交的关键时刻。对于冬季易发的慢性病,利用夏季病情平稳时期进行调补,对治愈、减少慢性病的复发有较好
的作用。故祖国医学对冬病夏治非常重视。古书云:“春夏养阳”,即是说阳虚者在夏天调补时要偏于温补人体的阳气,顺应春夏阳气旺盛的变化,
这对于易感受阴寒之气及阳虚病人尤为重要。夏季养生情志调节暑易入心,心气耗伤。原则:少欲节怒,
安定守神。古代养生家嵇康:“夏季炎热,更宜调息静心,常如冰雪在心”。夏季养生起居调养
合理降温 “空调病”:德国科学家发现:长期在空调环境下工作,70%的人在2-3小时后会出现疲劳感,60
%的人很容易感冒,50%的人有血液循环障碍的症状,空调病女性居多。秋季养生“秋三月,此为容平,天气以急,地气以明,早卧早起,与
鸡俱兴,使志安宁,以缓秋刑,收敛神气,使秋气平,无外其志,使肺气清,此秋气之应,养收之道也”。秋季养生(一)秋季的气候特点立
秋在每年阳历8月7日或8日,我国习惯将立秋作为秋季的开始。立秋正值末伏前后,气温虽然开始下降,但还有“秋老虎”的威势
,江南地区的气温仍可高达35℃以上,夏日的余威仍然存在。立秋后,虽然气温仍高,但早晚气温比夏天要低一点。立秋后阳气
转衰,阴气日上,自然界由生长开始向收藏转变,故养生原则应转向敛神、降气、润燥、抑肺扶肝,这样才能保持五脏无偏。秋
季养生处暑在每年阳历8月23日或24日。此时,我国大部分地区气温逐渐下降,雨量减少,空气中的湿度也相对减少,使人有
秋高气爽之感。但此时燥气也开始生成,人们会感到皮肤、口鼻相对干燥,故应注意秋燥的预防,多吃甘寒汁多的食物,如各种水果、麦冬、芦根等
。金秋时节,人们应早睡早起,以使情绪安定宁静,预防自然界的肃杀之气对人的影响;收敛神气,使情志与“秋收”相应,符合
秋季养“收”之机。人体也是处于收获的时期,机体已由活跃、外向、支付阶段,转变过渡到沉静、内向、积蓄的阶段。又由于夏
季人体消耗多而吸收少,故在天气稍凉之时,应注意机体正气的补充,故秋天又是进补的重要季节。秋天阳气由升浮趋于沉降,生理功能趋于平静,
阳气逐渐衰退,要注意起居调节,防止受寒。虽有时气温还偏炎热(如秋老虎天气),也不宜再多食冷饮冰糕之类食品,以保护脾胃消化功能。
秋季养生白露在每年阳历9月7日或8日。此时我国大部分地区气候转凉,气候偏于干燥。秋气应肺,燥气可耗伤
肺阴,故会产生口干咽燥、干咳少痰、皮肤干燥、便秘等症状。这些都是秋季养生进补时应考虑的因素。秋天还是风湿病、高血压病容易复发的季节
,所以要注意保暖,夜晚可盖薄被,不要再赤膊贪凉,正如俗话所说:“白露身不露”,以免引发旧疾,或感染新恙。晨起外出,宜暖其服,勿空其
腹,但食勿过饱,免生壅塞,不利气机运转。秋分在每年阳历9月23日或24日。秋风送爽,是人们感觉最舒适的一个季节,故
在此时应多去户外活动。动静结合,调心肺,动身形,畅达神态,流通气血,对身心健康大有裨益。高雅艺术的无穷魅力,会唤起无限的生活情趣。
秋季养生寒露在每年阳历10月8日或9日。寒露时节,我国大部分地区天气转寒,小儿、老人尤要随时留意,免受风寒。
但又要注意适当“秋冻”,即中国传统保养法之“薄衣法”。“薄衣法”就是在气候开始转凉时,慢慢增加衣服来逐渐锻炼机体抗寒能力的一种方法
。使人体的毛孔处于关闭状态,抗寒的能力就会大大增强,这对体弱者预防感冒极为有益。当然,“薄衣法”并非要求人去挨冻,其原则是以穿衣不
出汗为度,随气温的高低和运动的强度,及时更换衣服,避免汗孔大开,而引风邪寒气入内。由于天气渐渐寒冷,人体血管也开始收缩,故此时应注
意心血管病,如冠心病、高血压、心肌炎等的复发。秋季养生霜降是秋季最后一个节气,在每年阳历10月23日或24日。
此时阴气更甚于前,植物开始凋零。当此之时,切忌受寒,晨起宜较前月略晚为宜,以避霜冷寒气。体内有痰饮宿疾的人,每到这一季节容易发作,
而预防方法,除谨避邪风外,还应注意饮食起居,避免醉饱及生冷。时值霜降,人体脾气已衰,肺金当旺,饮食五味以减少味辛食物,
适当增加酸、甘食物为宜,酸甘化阴可益肝肾,而甘味入脾,可以巩固后天脾胃之本。秋季养生(二)秋季饮食调养的原则和方法
秋季气温转凉,秋高气爽,正是收获的季节。人们由炎夏转入凉爽的秋天,常觉得较舒服。但中医理论认为,秋天气候较为干燥,而秋燥易伤及
人的肺脏,会出现口干、咽干、唇焦、干咳或气促等症状。秋燥也易于伤阴,导致阴虚。秋季养生1、秋季饮食调养的原则
秋季气候干燥,空气中湿度降低,容易燥伤人体津液。秋令的燥热给人体生理带来变化,其中以皮肤毛发、清窍、肺系的干燥症状表现
最为突出。秋季早晚温差变化,使人体的外围血管常处于收缩状态,也容易使血压升高。燥热导致的阴津亏耗,使周身脏器组织器官
相对处于失润状态,内脏功能相对低下,更加重了人体的疲劳感,使人常有精神抑郁、懒散等不适感。秋季养阴是顺应四时养生的基
本原则,秋季食养的原则即为滋阴润燥养肺,秋季进补的总原则为“燥者濡之”,“上燥清气,中燥增液,下燥养血”。秋季养生(1)调节
睡眠时间。秋季应提倡早起早睡,最佳睡眠时间为晚9~10时睡,晨5~6时起,午后小憩半至1小时,对健康有利。秋季气候干燥
,室内温度调节在18℃为宜。(2)不要过早穿棉衣。民俗有“春捂秋冻”之说,即是说春天气候回暖时,不要急于脱去棉衣,要捂着点;
秋天气候转凉时,不要过早穿上棉衣,要稍微耐点冻。秋天,不过早穿棉衣,机体的体温调节功能及对气候环境的适应力就会提高,能适应入冬的严
寒,也可预防伤风感冒。但是,体弱患病之人,如患有风湿病、肠胃病等,秋天还应注意保暖,夜晚要盖薄被,不要赤膊贪凉。秋季养生(3)
进行适当的户外活动。应多去户外活动,欣赏金秋美景,可以学习摄影,培养观察和反应的灵敏性及人体器官的综合协调性;练习书
画,动静结合,调心神,动身形,畅达神志,流通气血,对身心健康大有裨益。秋季养生(4)切莫贪食冷饮。秋季有时气候还会偏
于炎热(俗称秋老虎),但也不要多食冷饮冰糕之类食品,尤其是小儿、老年及多病体虚的人,更应少吃或忌食。秋季养生要注意饮食中食物
的多样化,营养的平衡,宜多吃耐嚼、富含纤维的食物。选择具有润肺生津、养阴清燥作用的瓜果蔬菜、豆制品及食用菌类。还宜多食粗粮如红薯等
,预防便秘。秋令食补应循序渐进,开始以容易消化吸收的食品进服。秋季养生润燥养阴调养滋阴润肺法冬季养生“冬三月,此谓闭藏,
水冰地坻,无扰乎阳,早卧晚起,必待日光,使志若伏若匿,若有私意,若已有得,去寒就温,无泄皮肤,使气亟夺,此冬气之应,养藏之道也”。
冬季养生(一)冬季的气候特点立冬在每年阳历11月7日或8日,我国习惯作为冬季开始的节气。黄河中、下游地区开始结冰
,万物收藏。冬月开始时,人们脱下秋装,换上冬衣,开始过冬,特别要注意防寒保暖,以保护人体阳气。祖国医学对冬季养生有着丰富的经验,如
元代丘处机《冬季摄身消息论》说:“冬三月,天地闭藏,无扰乎阳,早卧晚起,以待阳光,去寒就温,毋泄肌肤,逆之伤肾,春为痰厥,奉生者少
。宜寒极稍加棉衣,以渐加厚,不得一顿便多,惟无寒即已。不得频用大火烘炙,尤其损人。”冬季养生小雪在每年阳历11
月22日或23日。冬天要适当减少户外活动,要注意保暖,避免阳气的消耗。但仍应积极参加各种娱乐活动,也可出外作短途的旅游。生活娴静的
人,可以练习书法,小天地中有艺术大趣味,静心养性,有益于延年益寿。天气逐渐寒冷,人体易患呼吸道疾病,如上呼吸道感染、
支气管炎、肺炎等,特别是小儿,在这个季节中,由于气候变化,衣着不慎很容易引起感冒和支气管炎。冬季养生大雪在每
年阳历12月7日或8日。大雪时节,万物生机潜藏,不要轻易扰动阳气,应早睡晚起,保持沉静愉悦。避免受寒,保持温暖,室温以16~20摄
氏度最为理想。冬天居室还要保持合适的湿度,应在30~40%,湿度过低会使上呼吸道粘膜水分丢失,防御功能降低,咽喉干燥。在使用取暖器
的时候,尤其要注意室内空气中的湿度,必要时可放一盆水或在屋里养一些鱼,以防空气过于干燥。冬季养生冬至又称“圣
节”,或叫“大冬”。冬至日在每年阳历12月21日或22日。据史载,殷周时期,是以冬至前的一日为岁终的,二十四节气以冬至为首。冬至,
“阴极而阳始至,曰南至,渐长至也”(《通纬·孝经援神契》),所以,古有“冬至一阳生”之说。冬至是一年中白昼最短夜晚最长的一天,是天
地阴阳气交的枢机。阴盛阳衰,阴极生阳,一阳萌动,是人体阴阳气交的关键时刻。此时也是“数九”的开始,“数九”是以九天为一周期,共九个
周期八十一天,是指从冬至日起到春分日左右的一段时期。“数九”严寒,是一年中最寒冷的时期。生活起居要注意防冻保暖,特
别是中老年和儿童。许多宿疾最易在这一时期发作,如呼吸系统、泌尿系统疾病在这时期发病率相当高。冬季养生小寒在每年阳历
的1月5日或6日,此时要注意防寒保温,减少户外活动。冬月阳气在内,阴气在外,人们不要扰动阳气,早睡晚起,不要让皮肤开泄出汗耗阳,使
人体与“冬藏”之气相应。冬季养生大寒是冬季最后一个节气,也是一年中最后一个节气,在每年阳历1月20日或21日。
大寒正值三九后,《三礼义宗》日:“大寒形同小寒而甚之,寒气之逆极,故谓大寒。”大寒节气,气温很低,人体应固护精气,滋养阳气,将精气
内蕴于肾,化生气血津液,促进脏腑生理功能。所以在寒冷冬季应减少性生活,以适应生理功能处于低潮、人体培养精气的需要。
大寒时节,更应注意防寒保暖,防止冻疮和促进四肢末梢的血液循环。大寒,最为严寒之时,但寒极必反,也就是说,春天已经不
远了。冬季养生二)冬季饮食调养的原则和方法冬季是进补的大好时节。按我国民间的说法,冬季是收藏的季节。对
于人体来说也是如此。冬季人体的新陈代谢是一年四季中最低的时候,也就是说此时人体的消耗最少。吸收的营养物质除了部分消耗外,可以贮藏入
体内,补充平日的不足或准备应付未来的工作和生活。此外,由于冬季气温较低,无论是食补品或药补品,均较易保存,
不易变质,这就便于应用一些需要久服的补品。中医理论认为,肾是人体的根本所在,冬季应重点补肾健身。同时,冬
季服用较为滋腻、补力较强的食补品和药补品也较适宜。冬季养生(1)冬季饮食调养的原则大自然春生、夏长、秋收、冬藏
,人体保健要与自然界统一,如果违反这一规律,人的健康就会受到影响。冬令进补就是要在“藏”字上下功夫,冬藏为了养精蓄锐,为来年春天万
物复苏、生机蓬勃提供充沛的物质基础。古曰“秋冬养阴”,阳虚病人,冬季进补温补阳气的同时,也应重视养阴,补充人体的阴精。阴精的充沛,
也有利于阳气的生长。冬季养生冬季进补的原则(1)应以补肾健身为主,培本固元,增强体质。(2)只要虚证诊断正确,应坚持整个冬季进补,必能增强体质,促进健康。(3)可以选择补益力较强、针对虚证的补品。(4)进补是增强体质、增强抵抗力、祛病补虚的良好措施,但应注意避免进补后身体发胖。(5)虽然冬季可以服用滋腻的补品,但还是要控制每次的进补量,避免倒胃口,影响正常的饮食和今后的进补。冬季养生2、冬季调补的方法(1)冬季食养冬令进补多选择冬至开始,冬至进补与宇宙间天地阴阳气交相合,可以促进人体阳气萌生,涵养精气,内藏于肾,化生气血津液,促进脏腑的生理功能。又因冬天闭藏,生理功能处于低潮,消耗相对减少,故冬至后进补可发挥最大药效,且可保存封藏最长时间。冬季进补应选择温热性的食品,如食补宜进食羊肉,羊肉含有蛋白质、脂肪、钾、钙、磷、铁等矿物质及维生素,能补阳养血,阳虚体质尤宜。海参、鱼翅也是很好的冬令补品,海参更被称为“童叟补剂”,易消化,易吸收,多食有益。冬季养生冬季药补进补中药药性应偏于温热养阳,但应以温而不散、热而不燥为要。可以采用胶类进补,如鳖甲胶、龟板胶,以滋阴;鹿角胶、虎骨胶,以补阳。但胶类对肠胃薄弱者不太适宜。也可以采用一些成药进服。如有的人心悸、失眠,可用天王补心丹;筋骨酸痛,用人参再造丸;阴虚腰酸,用六味地黄丸;心脾不足,用人参归脾丸;气血两亏,用十全大补丸;老人阳虚,用全鹿丸或参茸卫生丸等。冬季养生(3)冬季养生宜补肾冬天一派萧条收藏的景象。为来年春天万物复苏、生机蓬勃提供充沛的物质基础。人体与自然界相应,此时呈现出阳气不足(相对不足)、精血内藏、生理功能趋于潜藏沉静的状态。冬气又内应于肾,肾藏精,冬天尤应固摄于内,以备来年春天生命活动亢奋之需。精,是生命的基础,是人体的根本,是维持生命活动和正常代谢必不可少的物质,也是脏腑组织器官功能活动最基本的物质基础。因此,古今医家、养生家,都把冬天保精、养精、藏精放在首位。精藏于肾,肾通于冬气,所以补肾养精多择于冬时,冬令进补更具有重要的意义。谢谢
献花(0)
+1
(本文系pengxq书斋首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