配色: 字号:
民间艺术
2014-04-01 | 阅:  转:  |  分享 
  
民间艺术

厚德

每到冬季,会展中心总是会举办各种各样的展览会,市民们也会在闲暇之余,大包小包地买东西回家。

周六的一天,接过孩子后,我们一家三口也驱车前往,一是给孩子消闲一下,二是看看有没有可买之物。会展中心的广场上,有大型的设备在展出,爬上高高的台阶,一楼宽敞的几个大厅,是食品和衣服;二楼是电子类的产品。最火热的恐怕就是食品馆了,各种味道混合在一起,勾住人前行的脚步。

要说最冷落是,恐怕就是位于一楼大厅外的所谓非物质文化一条街了,其实,称它为街,实在是言过其实了,只有不到五十米的过道两旁,十多家民间艺人占据两边,中间宽宽的路面,匆匆走过的游客,大部分都不做过多的停留,显得异常的冷静。守着“糖画”摊子的年轻人,甚至在我和孩子走到他的身旁时,连头都懒的抬起来,他的面前摆放着一块经过磨制的大理石板,一边放着一块同样大小的正方形木盘。一边木盘上画着艺人能制作的各种作品的图案和一支能旋转的竹箭。孩子们旋转竹箭,当竹箭停下后,箭尖指向什么图案,便意味着艺人要作什么糖画。转着龙就是龙,转着凤就是凤——颇有些博彩的意味。手气不错,转到大龙,艺人二话不说,就当场画大龙。但转到龙凤的时候是绝少,大量的情形是转到那些鸟、狗之类的小型动物。

我主要是想让孩子看一下,这些民间艺人精湛的手工技艺,因此上就直接让年轻人做一个龙出来。他的手艺还是不错的,身后边是隐约可见的熬糖器皿,手艺人是以糖为材料,制作以勺子为“笔”、糖稀为“墨”,各种生动的图案造型在艺人的手下跃然纸上。制作糖画跟普通绘画不一样。用糖作的画,凉了之后非常容易凝固,因此作画糖的动作要快。其次,作糖画相当于连笔画,所以每笔之间不能间断。作糖画的人是没有底稿的,画稿全在他的头脑里。看他熟练的手法,如胸有成竹,趁热一气呵成,一条大龙只花费了一、二分钟的时间,随着缕缕糖丝的飘洒,便栩栩如生地呈现在我和孩子的面前,年龄人趁热粘上一根竹签,便大功告成。

孩子伸出舌头,小心翼翼地舔了一下,看着他那享受的样子,我在心里也感到莫大的安慰,我想糖虽然甜在了他的心里,但他得到这个甜,是一种立体式的感觉,其中有对民间艺术的欣赏,有从无到有跃然纸上的神奇享受,有拿在手里,甜在心里的那种充实感。从糖画摊往前走,是一个出售埙的铺面,埙是由于贾平凹的小说而流传的,它看似简单,其实是不容易吹奏的。因此我带着孩子,直接来到了一个对我曾经熟悉又很陌生的艺术前面,这就是我们老家华县的皮影戏。

说它熟悉,是因为在六七十年代的渭北农村,它曾经很受人们喜爱,在那个没有电视,没有电影,甚至连电是何物都不知道的年代,是人们最主要的娱乐活动。说它陌生,是因为我对他知之甚少,我只知道他还有个名字叫“碗碗腔”,我只在小的时候,由大人带着看过它一二而已,只记得它高吭苍凉的腔调和单调的音乐声。

皮影戏,旧称“影子戏”或“灯影戏”,是一种用灯光照射兽皮或纸板做成的人物剪影以表演故事的民间戏剧。表演时,艺人们在白色幕布后面,一边操纵戏曲人物,一边用当地流行的曲调唱述故事,同时配以打击乐器和弦乐,有浓厚的乡土气息。它制作的材料主要是用驴、马、骡皮,经过选料、雕刻、上色、缝缀、涂漆等几道工序做成的。制成的皮影高的达五十多厘米,低的有十厘米左右。皮影人的四肢和头部是分别雕成的,用线联缀而成,以便表演时活动自如。演出时,皮影紧贴屏幕活动,人影和五彩缤纷的颜色真切动人。艺人手指灵活。不仅手上功夫绝妙高超,常常玩得观众眼花缭乱,嘴上还要说、念、打、唱,脚下还要制动锣鼓。皮影道具小,演出方便,且不受场地限制,演员也不需正规训练,所以深受人民的喜爱。在皮影戏盛行的地区,人们会亲切地称它为“一担挑”艺术。

传说两千多年前,汉武帝爱妃李夫人染疾故去,武帝思念心切神情恍惚,终日不理朝政。大臣李少翁一日出门,路遇孩童手拿布娃娃玩耍,影子倒映于地栩栩如生。李少翁心中一动,用棉帛裁成李夫人影像,涂上色彩,并在手脚处装上木杆。入夜围方帷,张灯烛,恭请皇帝端坐帐中观看。武帝看罢龙颜大悦,就此爱不释手。这个载入《汉书》的爱情故事,被认为是皮影戏最早的渊源。

“一张牛皮居然喜怒哀乐,半边人脸收尽忠奸贤恶”,史料记载,皮影戏就发源在中国西汉时期的陕西华县(古华州),极盛于清代的河北。如今,中国皮影被世界各国的博物馆争相收藏,同时也是中国政府与其他国家领导人相互往来时的馈赠佳品。

怀抱月琴,手挑皮影,在幕后的灯影里,用柔情的碗碗腔将人生的沧桑细细吟唱;吃碗面,抽口旱烟,在透亮的白幕上,用跳动的精灵将古朴的梦想释放的五彩缤纷。从二千年前到21世纪的今天,华县皮影,借光显影,穿越人生,穿越古今,在中华文化的历史长河中,堪称是一颗秀美的珍珠,绽放出更加绚丽多彩的魅力。2006年6月,华县皮影被国家文化部列入《国家首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

呈现在我和孩子面前的就是一些以上等牛皮为原料经刮、磨、刻、染、缀等工序精工细作而成,造型精巧别致,刻工细腻形象,线条分明流畅,着色考究艳丽的雕刻皮影工艺。看守摊位的是一位二十多岁的女孩,虽然不遗余力地拿着两个皮影在晃动,可惜仍是门可罗雀。在捏面人摊,糖葫芦摊,不约而同地都受到了冷遇。这些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惨淡,与吃喝玩乐产品的热销,形成了显明的对照。虽然近年来,这些民族的优秀遗产,大多都受了国家的宣传和保护。但做为一种纯粹的艺术形式,要重新换发出它的活力,还要有很长的一段路来走。

献花(0)
+1
(本文系见善如不及首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