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军事理论·外国军事学术2003年第7期
军“快速决定性作战"理论与伊拉克战争
柯春桥
【内容提要】美军从20世纪90年代末期开始研究“快速决定性作战”概念,并
在伊拉克战争中加以运用。本文全面介绍了“快速决定性作战”理论产生的背景、该理
论的基本特点和实质及其在伊拉克战争中运用的效果。
【主题词】美军作战理论“快速决定性作战”伊拉克战争
【作者单位】军事科学院外国军事研究部(北京邮编:100091)
在伊拉克战争中,美军采用了新的联合作战
理论——“快速决定性作战”(RapidDecisive
Operations)理论。这一理论的核心思想是速战速
决,快速制胜。可以预计,美军在总结伊拉克战争
经验教训的基础上,必将对该理论进行全面的修
改、充实和完善,发展为指导美军实施部队转型和
联合作战的基本理论。
一
、“快速决定性作战”的由来
“快速决定性作战”这一概念,最早是1999年
4月美国防部发布的《防务计划指导》中提出的。
它要求美军“开发新的联合作战概念和能力,以提
高未来联合部队司令官快速和决定性地实施特别
有挑战性的重要作战任务(如胁迫敌人采取某些
行动或剥夺敌人胁迫或攻击其邻国的能力等)的
能力”。根据这一指示和1997年参联会颁发的
《20l0年联合构想》的精神,结合美军l998年l2
月实施的“沙漠之狐”行动和1999年3~6月进行
的“联盟力量”行动,美军联合部队司令部于1999
年10月推出《快速决定性作战=》0.5版白皮书,正
式提出试验性的“快速决定性作战”理论。2001年
5月,联合部队司令部又根据参联会2000年颁发
的(2020年联合构想》的精神及联合未来实验室
进行的多次模拟、仿真和实验,提出《快速决定性
作战/1.0版白皮书。随后为贯彻新任国防部长拉
姆斯菲尔德提出的一系列关于部队转型的思想,
联合部队司令部很快又推出《快速决定性作战》
2.0版白皮书(初稿版)。按照联合部队司令部的计
划,美军要进行两次全国规模的演习:第一次就是
已经完成的“千年挑战2002”演习,检验美军在本
世纪第一个l0年内实施“快速决定性作战”的能
力;第二次是预计在2004年5~6月进行的“奥林
匹克挑战2004”演习,以检验美军在第二个l0年
内实施“快速决定性作战”的能力。
“快速决定性作战”理论经过“千年挑战
2002”实兵演习检验,已渐趋成熟,终于在伊拉克
战争中接受了实战考验。
二、“快速决定性作战”的依据
作为试验性的未来联合作战理论,联合部队
司令部把“快速决定性作战”定位于2010~2020
年的小规模应急作战,但认为“快速决定性作战”
的原则适用于各种规模的作战行动。制定该理论
有以下几点依据:一是冷战结束后,美国面临的安
全环境发生了重大变化。认为敌人可能很少或无
任何警告,就对美国发动进攻。美向危机战区部署
大部队,受到政治、地缘和敌人的军事能力等诸多
限制。传统的联合作战理论,很难适应这一变化。
二是作战条件发生变化。地区强国和联盟,可能利
用美国传统部队的不足和缺陷,以可接受的代价,
美军“快速决定性作战”理论与伊拉克战争
在较短的时间内,获取非对称的军事能力。敌人
可能在美还来不及反应之前就达成目的;还可能
利用非对称进攻、剥夺美国的进入权,挫败美国
的意志,或将美国拖入持久战。三是科索沃战争
展示了新挑战,如小股部队的分散作战,全民性
的防空,广泛采取欺骗、隐蔽和伪装等措施。
为应对未来环境和威胁的挑战,美军认为,
“未来”的联合作战与“今天”的联合作战相比,有
4个突出的特点。一是“以知彼知己为中心的作
战”(knowledge—centricoperations),即通过先进
的监视与侦察系统,完全掌握敌人、自己、环境和
战场等情况,就能达到进行更快更好的决策,减
少作战风险,提高作战节奏、凝聚力和作战效能。
二是“基于效果作战”,即通过在战略、战役和战
术级别上全程使用军事和非军事的能力,在整个
战场综合运用精确火力、制敌机动和信息作战,
摧毁敌领导人的战争意志和发动战争的能力,从
而达成预期的战略结果或“效果”。三是“内聚式
联合作战”,就是指部队及其能力必须一开始就
是联合的,以便集中投资发展真正的联合作战能
力,而不是用以解决条令、组织、训练、物资、领
导、人员、设施和政策的互通性问题。“内聚式联
合作战”,要求把“联合的空间”从联合总部延伸
至联合特遣部(分)队司令部。四是“完全网络化
的部队”,将使美军能够同时创造和分享信息、计
划、决策和行动,压缩和改变线式、梯队式的作战
方式,以同时完成多种任务。
三、“快速决定性作战”的定义
“快速决定性作战”是指综合运用“知彼知
已”、“指挥与控制”和“基于效果作战”,以达成预
期军事目的的联合作战。按照美军的观点,实施
“快速决定性作战”,就是要进行一连串快速、猛
烈、残酷无情的多维和分布式的动作、袭击和打
击。为此,必须协调使用军事手段和其他国家战
略力量,以了解和削弱敌人的关键能力和凝聚
力。美国及其盟国将从敌人无反击能力的方向和
维度上对其发动非对称攻击,主宰作战的条件和
节奏,敌人因丧失凝聚力和无法达成目标,只能
选择要么停止违背美国利益的行动,要么被彻底
摧毁。
四、“快速决定性作战”的基本内容
“快速决定性作战”理论仍在不断试验和发展
之中。目前来看,“快速决定性作战”的基本内容大
致可概括为:一个中心、两个要素、三个组件、四个
途径和九个能力。
一个中心。是指所有联合作战行动都要始终
围绕达成战略目标为中心,也就是说以达成预期
的战略和战役效果作为判断作战成功与否标志。
两个要素。就是“快速”和“决定性”。所谓“快
速”,是指尽可能快地达成作战目的。在绝对速度
和相对速度上都要快于敌人。为达成“快速”,必须
做到:知彼知己;尽早计划,及时决策;准备充分、
反应快速的联合指挥与控制能力;前沿存在和快
速运动;特编的部队和持续的作战能力;快速的作
战节奏;灵活反应的指挥与控制系统、高效的联合
司令部和大大缩短了的决策程序。所谓“决定性”,
是指通过打击敌人的凝聚力和摧毁其抵抗意志和
能力,把自己的意志强加于敌。为达成“决定性”,
必须做到:知彼知己;使用国家的综合能力,实施
“基于效果作战”;综合运用信息优势、制敌机动和
精确打击,以产生压倒性的震撼效果;快速反应的
指挥与控制系统;残酷无情的打击。
三个组件。包括知彼知己、指挥与控制和基于
效果作战。“知彼知己”,是“快速决定性作战”的首
要组件。作为首要组件,“知彼知己”的手段和内涵
都发生了重大变化,具体包括3个关键手段,即
“作战净评估”(OperationalNetAssessment)、“共
用相关作战图”和“联合情报、监视与侦察”。“作战
净评估”,是基于对敌我双方国家战略能力(政治、
军事、经济、社会、基础设施和信息系统及其相互
关系)的系统分析而建立的作战辅助工具程序。通
过它,可熟知敌关键节点和脆弱点,把适当的手段
与后勤结合起来,形成支持“快速决定性作战”的
情报一后勤数据库。“共用相关作战图”通过“全球
信息栅格”等工具,建造一个包括道路、双方部队
配置、“情报、地图与图像”、“环境、后勤与计划数
据”、‘天气、社会经济与文化信息”等内容的信息
库,提供及时、综合、准确、可信的相关信息,以满
足联合部队的需求。“联合情报、监视与侦察”是指
对“情报、监视与侦察”的资源进行网络化管理,以
外国军事学术2003年第7期
支援“基于效果作战”的快节奏需求。
“指挥与控制”,是“快速决定性作战”的关键
组件。通过“适应性强的联合指挥与控制”、联合
互动计划、跨机构作战,以及多国作战等,可更
快、更有效地实施指挥与控制。所谓“适应性强的
联合指挥与控制”,是指在每个联合作战总部设
立一个由5O多人组成的常备联合部队指挥与控
制小组,即常备联合部队司令部,由一名将官任
组长,平时负责制定应急联合作战计划,战时担
任联合特遣部队司令官或副司令官或参谋长等。
通过“全球信息栅格”提供的网络,实施分布式的
指挥与控制,大大提高指挥与控制的效能。“联合
互动计划”,是指把传统的层层下达的计划和实
施程序改为平行的同时计划的程序,通过大量使
用分布决定性作战”、时间和组织界限而分隔开
的各个参谋机构,在制定计划和实施作战时同时
进行互动和协调。这样将大大减少决策流动的时
间,加快从信息到行动的节奏,达成把信息优势
转化为决策优势。
“基于效果作战”,是“快速决定性作战”的主
体组件,内容包括三个部分和三个对象。三个部
分就是制敌机动、精确打击和信息作战。“快速决
定性作战”所要求的制敌机动,是指联合部队在
“作战净评估”、作战计划和强大的“联合的情报、
监视和侦察”系统的指导下,能够移动到战场空
间任何地方的能力。在这种情况下,机动将用于
制造预期的效果,或创造实施精确打击的机会。
在“快速决定性作战”中,精确打击已远远超出了
以弹药准确打击目标的范畴,而是指联合部队在
战场空间的任何地方打击目标,以达成战略效果
的能力。打击既可以是物理的,也可以是心理的;
既可以是致命的,也可以是非致命的;关键是要
达成预期的效果。信息作战既可独立实施,又可
用于支援火力和机动。信息作战支持“快速决定
性作战”主要有两种基本方式:一是电子效果,即
电子战和计算机网络攻击行动;二是影响效果,
通过心理战、欺骗、公共事务、民事、作战安全和
特种信息战等来实施影响效果。三个对象就是要
打击敌之重心、关键脆弱点和因果链。“重心”,是
指支持敌人行动能力的力量之源。“关键脆弱
点”,是指支持“重心”并通过“因果链”而与重心
有着联系的那些东西;也就是说,通过摧毁、削
弱、重创敌“关键脆弱点”,即可实质性地打击敌
之“重心”。而“因果链”,是指把“重心”与“关键
脆弱点”联系在一起的纽带。
四个途径。就是确保进人、快速部署、灵敏支
援和全维防护。“确保进人”是指设定必要的战场
空间条件以确保联合部队进人打击敌关键弱点
的范围。为此,必须建立强大的联盟,尽可能地孤
立敌人;要利用美军信息、机动和火力的综合优
势,确保陆、海、空、天、信息多维的进人,获取“多
维优势”;确保联合部队司令官利用“多维优势”
和进人权,在适当的时间和地点,有多种选择手
段,以达成预期的效果。“快速部署”,不仅是要快
速部署部队,而且是要快速投送足够的联合战斗
力量,确保联合部队司令官拥有全维的作战能
力,以支持其行动决心。为此,要改革联合部署的
计划和实施程序,加强战略机动“三合一”(海运、
空运和预置)的建设.,加快部队向更轻型更快速
的转型,提高快速部署能力。“灵敏支援”,是指在
广阔的作战地区内向远离支援位置的部队提供
支援保障,即通过分布式的、基于运输的、全球联
网的及前送支援的后勤能力,来确保持续、有效
地进行作战。为此,要把持续支援的信息加人“共
用相关作战图”,利用分布式的基地,采用模块化
的编组,打破部队编制的限制,建立“联合战区后
勤管理”系统,以便向在全纵深作战的各个部
(分)队提供持续、有效的支援。“共用相关作战
图”和“联合互动计划”将使联合作战总部、运输
司令部和国防后勤局之间,能够有效协调运输和
支援行动。“全维防护”,就是指在原有的概念基
础上,通过使用“共用相关作战图”和“联合互动
计划”,运用多层次的主动和被动防护措施,在
陆、海、空、天、信息领域加强对部队的全面防护。
九个能力。是指为有效实施“快速决定性作
战”,未来联合部队要具备的作战能力,即:实时
的战场感知能力、统一行动能力、战场空间控制
能力、创造压倒优势的致命与非致命效果的能
力、综合使用部队达成预期效果的能力、召之即
来的全球机动与攻击能力、全维防护能力、干扰
美军“快速决定性作战”理论与伊拉克战争
与破坏敌观察战场空间的能力、干扰与破坏敌指
挥与控制部队的能力。
“快速决定性作战”与以前的联合作战的不
同之处,列表如下:
以前的联合作战快速决定性作战
减少摩擦的作战一体化作战
有先后顺序的部署、进探明敌情、部队进入、实
入和集结施打击和进行保障同时
展开
先计划、后运动边计划、边运动
线式的交通线、火力支分布式的避难所、关节点
援协调线和海军纵队和网络
基于消耗的作战:获取基于效果的作战:获取质
数量优势、攻击敌之部量优势、攻击敌之能力、
队、控制地形控制敌之意志
对称作战:以能力对抗非对称作战:以能力攻击
能力、相互支援的部敌之弱点、网络化支援的
(分)队部(分)队
攻城掠地型作战:夺取时间导向型作战:必要时
和控制土地才控制土地
力量导向型作战:打败凝聚力导向型作战:剥夺
敌之部队敌之能力
靠战场情报准备和情靠了解和利用弹性战场
况发展,达成作战企图空间,达成作战企图
五、几点评价
从伊拉克战争来看,美军虽然有些方面还未
能达到“快速决定性作战”的要求,但从其作战方
案的制定和实施来看,采取的就是这一新的联合
作战模式。总体上看,这一模式的实践,基本上是
成功的,但由于具有试验性,时间上提前,规模上
扩大,必然会暴露出一些问题。
1.成功之处。一是所有战略、战役和战术级
的行动都始终围绕着达成推翻萨达姆政权、改造
伊拉克社会的战争目标这一中心展开。从战略上
看,美军为争取库尔德人在战后重建上的配合与
支持,宁肯放弃北方战线,而没有答应土耳其进
军伊拉克北部的要求。从作战上看,美军在空袭
十几个小时后,就出动地面部队,很大程度上是
为了抢占南部油田,为战后重建和美国垄断资本
利益服务,防止伊军焚毁油田。从战术上看,美军
此次空袭重点打击装备而不是人员,打击萨达姆
及其高官而不是普通民众,打击指挥通信设施而
不是水、电等基础设施,都是出于政治层面的考
虑。
二是战前和战中通过联合情报、监视和侦察
系统,从地面、高、中、低空、太空对伊拉克构成立
体、全维的监视与侦察体系,对伊拉克的情况和战
场空间环境了如指掌,编制了详尽的“作战净评
估”,基本达成“知彼知己”和战场单向透明,实施
了“以知彼知己为中心的作战”。
三是通过高效的指挥与控制,基本实现了把
信息优势转化为决策优势,在指挥与控制领域基
本达成“内聚式联合作战”。与l2年前的海湾战争
相比,中央司令部的前指和司令部一开始就是联
合的,取消了军种司令部。中央司令部配有6个大
显示屏,其内容每2.5-5分钟更新一次,通过“共
用相关作战图”和“联合互动计划”,弗兰克斯对战
场情况了如指掌,能够近实时地向各级部队下达
指示。而在海湾战争时,施瓦茨科普夫将军仅有一
个显示屏,而且内容每2小时更新一次。由于指挥
与控制体系高效运转,美军有很强的战场主宰和
调控能力。比如,3月24日,美军第3机步师进抵
距巴格达仅80千米的卡尔巴拉后,由于后勤补给
线不断遭到伊军小股部队袭击,随后又爆发了沙
尘暴,美军迅即调整战略:先头部队就近转入防
御,而主力部队则扫荡伊军的小股部队和巩固对
南部的占领。这一调整收到了效果,联军利用沙尘
暴天气,基本调整到位,到30日天气好转后,美军
继续发动强大攻势。这一计划的调整很大程度上
得益于先进的“联合互动计划”系统。
四是强调“先”字和“快”字,包括先敌决策、先
敌动手、先敌展开,在绝对速度和相对速度上都要
快于敌人。美军在3月20日凌晨5时许,突然对
伊拉克实施“斩首”行动,使敌人未曾料到,从而达
成了战役突然性。接着,在空袭仅仅十几个小时
后,就发起地面攻击,也大大出乎伊军意料之外。
地面主力第3机步师更是创造了日行170千米的
高速度,开战3天就推进了400千米,直逼巴格达
城下。速度之快,令人瞠目。
五是通过综合运用精确火力、制敌机动和信
息作战,以攻击敌之能力、控制敌之意志为牵引,
重点打击伊军“重心”、“关键脆弱点”(关节点)和
“因果链”,基本达成“基于效果作战”。美军战前就
外国军事学术20o3年第7期
明确了要重点打击的目标,即萨达姆及其身边的
高官(重心)、共和国卫队、阿拉伯复兴社会党民
兵、重型武器装备(关键脆弱点)和指挥、控制与通
信系统(因果链)。两次实施“斩首”,猛烈轰炸共和
国卫队,重点打击指挥、控制与通信系统,只打武
器不打人的战法,“蛙跳式”的快速推进,等等,无
不体现出美军“基于效果作战”的新模式。
六是通过运用在“千年挑战2002”中反复演
练的“共用相关作战图”、“联合交互计划”和“全球
网络指挥系统”等,为空中、海上和地面的各个作
战部队甚至各个作战单元,提供了实时或近实时
的联网和战场感知,初步实现了“网络中心战”。海
湾战争时,美军一般需要两天时间才能完成对目
标的侦察评估和打击准备。但在伊拉克战争中,美
军能够在2分钟内完成侦察、识别并击毁敌方空
中或陆地机动目标的任务。这都归功于美军构建
的全球联网系统,使作战指挥官能够获取“透明”
且实时更新的战场态势图,并做出快速灵活的战
场决策。正如一位五角大楼官员所说:“所有的部
队都像是网络中的一个环节,大家紧密联系互通
信息。”比如4月7日实施的第二次“斩首”行动,
从获得情报到分析确认再到实施精确打击,仅用
了45分钟24秒,而在海湾战争时实施这种行动
至少需要十几个小时。战争中后期,美空军作战飞
机多数是在飞行中装定目标参数以打击移动目标
和随机目标,而不是像海湾战争中仅能打击固定
目标。这充分说明了美军实时攻击能力获得极大
提高。由于美军通信畅通无阻,其后勤部队和小型
特遣部队受到伊军围攻时,能够及时向空中力量
和附近的地面部队求援,得以化险为夷。
七是强调协调使用军事手段与非军事手段,
利用国家综合的政治、经济、外交、心理和文化的
力量,打击敌人的凝聚力,对其进行离间、分化和
瓦解,来为战争服务。尤其是把心理战提高到战略
地位,不再是仅仅把它看作是支援性作战,而视为
一种独立的样式。比如,联军战前向伊拉克投放数
千万张传单,呼吁伊拉克军人要想保命,就要与坦
克、火炮等重型装备保持100米以上的距离。美军
把伊军的重型装备作为打击重点,而不是打击人
员为目标。这既争取了伊拉克的民心,又沉重打击
了伊军的作战能力。当联军攻占巴格达的同时,伊
拉克数以万计的大军在一夜之间消失得无影无
踪,他们不是在战场上被消灭了,而是大都脱掉军
服,摇身一变而成为老百姓了。
2.暴露的问题。一是“以知彼知己为中心”
的作战仍有漏洞。两次“斩首”行动显然并不成功;
战前未发现伊军配有GPS干扰器;对战后出现的
什叶派反美高涨的情况估计不足;对战争初期遭
遇的激烈抵抗缺乏心理准备。
二是聚焦式后勤未能达到持续不断的保障。
主力部队快速前进对后勤保障提出了更高要求。由
于后勤补给跟不上,美第3机步师被迫在纳杰夫、
卡尔巴拉一线转入防御,未能迅速攻占巴格达。
三是一体化作战目标远未实现,接连发生的
“误伤”事件说明不仅联军之间的一体化没有解决,
就是美军自己的一体化问题也没有完全解决。
四是高技术武器的抗干扰能力还有待提高。
比如,伊军利用简易的GPS干扰器对美军发射的
精确制导武器进行“精确误导”,使数枚巡航导弹
偏离目标。
主要参考文献:
1.(美]联合部队司令部:《快速决定性作战》(0.5
版),1999年。
2.(美]联合部队司令部:《快速决定性作战》(1.o
版)。2OO1年。
3.(美]联合部队司令部:《快速决定性作战》(2.0
版)。2001年。
[收稿日期:2003—05—01]
[责任编辑:董鸿宾]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