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悟泰山
说到山东名胜,人们常用“一山一水一圣人”概之。山,乃五岳之首的泰山;水,则天下第一泉的趵突泉;人,是从汉武帝开始就“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孔老夫子。
“一”者,长也,首也,极也,最也。“一”字冠前,道出了山东这山、水、人的尊位,而泰山尤甚。
很多年来,对泰山一直怀着仰慕、敬崇之情。
2002年5月5日,我第二次登临泰山。
第一次是在1989年5月4日。记得那次是凌晨四时从红门开始攀登。当时,天还黑乎乎的,飘着细雨。借着山路两旁微弱的灯光,24岁的我和一伙青年说着笑着,走走歇歇,历时四个多小时攀到山顶。
我和一位年轻教师最先登上玉皇顶。此时,天气放晴。记得印象最深的是“云海玉盘”奇景。
在此之前,我只登过北京的香山和青岛的崂山,这二山均比泰山矮。到了香山顶上,看不到什么云雾,历历在目的只是些树木和不远处的高楼。崂山倒有点云雾,但其变化与泰山就不能同日而语了。站在泰山顶上,初见变化莫测的云雾,确实令我惊叹。那阵阵云雾神话般呼风唤雨,变幻无穷。时而山风呼啸,云雾弥漫,如坠混沌世界;俄顷黑云压城,地底兴雷,让人魂魄震动。少时,见那“云海玉盘”奇景出现:有时白云滚滚,如浪似雪;有时乌云翻腾,形同翻江倒海;有时白云一片,宛如千里棉絮;有时云朵填谷壑,又像连绵无垠的汪洋大海,而那座座峰峦恰似海中仙岛。
站在岱顶,俯瞰下界,只见片片白云与滚滚乌云融为一体,汇成滔滔奔流的“大海”,妙趣横生,令人心潮起伏。
时隔十几年了,每每谈到泰山,那“云海玉盘”奇景就在脑海翻腾,令人遐想。
这次登泰山,仍然是细雨蒙蒙。我们乘车到了中天门,然后开始登山。
登山则情满于山。这次对泰山的感情比上次浓重,心境与上次也有所不同。上次是初次,心情是欢快的、好奇的,这次却多了份肃重和虔诚。也许是因为读了些关于泰山的文章,也许是因为泰山人文积淀之厚重,也许是因为泰山太具有象征意义了,第一次登山时那种随意的说笑没有了。这次感觉好像不是在登一座风景如画的山岳,而是怀着一种敬仰的心情在登一块圣地,去拜谒一些神灵。身在山中而心已超乎山,山成了一种载体。
从中天门开始,我和妻子一步一个台阶,从容而稳健地攀着十八盘。偶而歇息一下,喝点水,看看两边山上的风景。在无意识中的对话全是关于泰山别于它山的话,是泰山尊于它山的话,是泰山近乎神化的不同凡响之处。对些著名的景点像云步桥、五松亭、万丈碑、山上的古松翠柏以及众多的碑铭题刻等等,却有些走马观花、蜻蜓点水、浮光掠影,没有去仔细品味;对泰山古、丽、幽、妙的特点,对泰山的巍峨、雄奇、沉浑、峻秀,体会不够到位,或者说只有一种总体的大概的印象。
我们只是怀着敬崇的心情,一步一个台阶,从容而稳健地攀着。仿佛最主要的是登山,是尽快攀上玉皇顶,去拜谒久违了十几年的泰山之颠。
的确,泰山不同于其它名山。现代汉语词典对“泰山”的解释是,古人以泰山为高山的代表,常用来比喻敬仰的人和重大的、有价值的事物。像司马迁的“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泰山压顶、稳如泰山、有眼不识泰山,等等。这些美誉之词道出了泰山别于它山的神圣地位。
山顶的石刻“五岳独尊”恰当地表达了这层意思。
泰山之尊、之神圣、之成为人们崇拜之处,我想至少体现在五个方面。泰山是中国历史上唯一受过皇帝封禅的名山。最早是秦始皇,他登上泰山,刻石立碑,载德颂功。后来汉武帝7次登临,乾隆皇帝来过6次,别的帝王也都多次登过泰山,祭神封禅。贵为天子来祭封,足见其不同寻常。这是其它风景再好的山所不及的,此一尊也。从山下到山顶,“三里一旗杆,五里一牌坊”,庙、观、楼、门、桥,布置巧妙,被喻为无声的音乐,每个景点都有典故传说,有景有情,有史有文,真可谓“泰山文采风骚甲天下”,此二尊也。泰山的题刻碑铭是一大奇观,现存1067字的《金钢经》石刻,每字直径50厘米,乃“大字鼻祖”“榜书第一”。现存996字的唐玄宗李隆基的封禅书,又是一绝!还有数不尽的名人题刻碑铭,真草隶篆咸集,颜柳欧赵尽备,集书法艺术、流派、风格之大成,是普天下名山所不及的,此三尊也。泰山气势磅礴,面积426平方公里,主峰海拔1545米。虽不及华山和恒山高,但矗立在华北平原,于千里平原中拔地而起,显得魏峨高大,气势雄伟。古人认为东方是阳春发生之地,泰山据东方神圣的地利,所以历代帝王登山封禅、会诸侯、定大位,先后70余起。赞美泰山的诗文更是数不胜数。汉武帝登山一望,惊叹道:“高矣、极矣、大矣、特矣、壮矣、赫矣、骇矣、惑矣!”可谓赞绝了!杜甫“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亦是千古绝唱。此四尊也。泰山年龄大,资格老,是名山中的老寿星。据同位素测定,泰山岩石有25亿年了。泰山形成时,珠穆朗玛峰还在海底沉睡咧!此五尊也。
五尊之中,最主要的是第一尊,皇帝的封禅。至于泰山的年龄,那时的古人不知道,现在的一般人也不懂,实际意义上这在人们的心目中是无足轻重的。其他人文景观、题刻碑铭、赞美之词等均由封禅而衍生。
封禅就要祭神,祭祀山神东岳大帝。岱庙天贶殿的壁画《启跸回銮图》,生动地描绘了宏大的祭祀场面。神者何也?宗教的解释是天地万物的创造者和统治者,迷信的人指神仙或能力、德行高超的人物死后的精灵。我不知道这样的解释准确与否,但有一点可以肯定,神是人们在不同时代想象出的美好的形象,寄托着人们的美好的愿望。夸父逐日、精卫填海、孙悟空降妖驱魔等等,像东岳大帝一样都是神话传说中的人物,他们有超人的德行和能力,千百年来,人们代代相传,无比敬爱。
人们的心灵总是要有些向往和寄托的,这是人类的精神使然,古今中外,概莫能外。这似乎与科学没有多少关系。几千年的古人有,现代人也有。尽管当今世界高科技日新月异,但人类在自然界、人类社会乃至宇宙面前,仍然是小学生,其能力依然是微弱得可怜。试想,自然界在冷热、旱涝、地震方面稍一动作,人类就无可奈何。一般人在生存发展中不可避免地会遇到一些无法解决的问题和现象。怎么办?那就很容易在意识里求助于神灵,相信神灵会保佑的,由此得到心灵的慰藉,同时,人们也用这种宗教的方式约束自己行善去恶,修炼自我。美国的科学最发达,而信奉上帝的人大有人在,这就是一些宗教流传千百年不衰的原因。泰山亦然,历代帝王登泰山而封禅、会诸侯、定大位,历代百姓登泰山而求平安、许愿、还愿,已成为人们的约定俗成,世世代代朝拜泰山的人络绎不绝。泰山奶奶、玉皇大帝确确实实活在人们心里。
诚然,作为一般意义上的个体的自然的山水名胜难以让人产生多少敬仰,难以使人不断地朝拜。主要是看人们对其赋予了什么,倾注了什么,寄托了什么。人亦亦然。像孔子当年与一般的诸子百家没有多少差别,可后来从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以后,代代帝王尊他重他树他,代代百姓敬他学他拜他,他就成了人们心目中的圣人。随着人们对他敬仰得越来越多,孔子就超越了本来的孔子而成为人们心中的万世师表。泰山亦是因为上至历代帝王的封禅,下至历代百姓的朝拜而使之迥然别于一般风景再好的山岳,而成为人们仰慕、敬崇的圣地,成为人们祁愿、拜谒的神山。从另一个方面来讲,山水也好,人物也罢,既然能使人赋予、寄托、倾注了一些美好的东西,其本身必是具备了一种超乎寻常的境界,像孔子,像泰山。
因此,登泰山绝不同于登其它的山。
来到泰山,不能仅局限于观景,迷恋于山水,惊叹于云雾,观赏于日出,陶醉于传说……重要的是在登山的过程中要有一种心灵的虔诚和净化,一种心灵的仰慕和体悟。要从泰山中感悟到一种历史的、文化的、灵魂的东西,从登山中领悟到一种信心、执著和希望,并相信泰山会保佑你对真善美的追求达到成功的彼岸,从中汲取力量的源泉。没有这样一种心态来登泰山,是不成游的。来一次泰山,就要让泰山进入你的灵魂。心有泰山,祁愿国泰民安,祁愿心想事成。作为一名机关干部,我会做到做人稳如泰山,事业重于泰山,人民的利益高于泰山。
(作于2000年)
1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