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现代西方思想文库 |
|
|
现代西方思想文库
《社会学方法的准则》是“汉译世界学术名著丛书”之一,书中,作者为社会学确立了有别于哲学、心理学、生理学的独立研究对象——社会事实。全书共分六个章节,具体内容包括关于观察社会事实的准则、关于划分社会类型的准则、关于解释社会事实的准则、关于区分正常现象和病态现象的准则等。该书可供各大专院校作为教材使用,也可供从事相关工作的人员作为参考用书使用。
社会学是研究社会事实,这一事实不能还原为生物的或心理的存在,更不能还原为化学或物理的存在,它是主体间的意识,它存在于人类的合意之中。主体间关系与主客体关系的一个重要区别,在于某种价值序列无法获得绝对的正当性。因此,价值的相对性最终将导向一种超价值的宗教式宽容和理解精神。这种精神是迪尔凯姆力图通过《宗教生活的基本形式》来阐述的。应该说这种精神体现在社会学方法上就表述为价值无涉这一社会事实的认识立场。
价值无涉并非指抛除认识主体的自我意识,而是要求主体价值放弃自己的至上性地位,在与他者或者其他认识主体的良性互动中寻求对他者社会文化的真切体会。这种体会需要通过在此认识论基础上的类型化来进行分析。
《国家的神话》可构成《人论》的姐妹篇或者说第三编。《人论》的上编论述人的符号功能或者说符号本质,下编论述人与文化的关系,《国家的神话》则论述的是人与政治的关系。该书是一部作为构成现代性去魅进程重要环节的政治去魅的经典文本,是符号形式哲学在政治思想史、政治史和政治学领域的一次经典应用。“在人类的一切幻象中,政治幻象即市场幻象,是最危险有最持久的幻象。”“我们应该仔细地研究政治神话的来源、结构、方法和技巧。为了认识对手,战胜对手,我们必须面对面地考察对手。”
《人论》上篇着力于人的特点的研究,指出人具有创造“理想世界”的能力,人的本质就是人的无限的创造活动,并独树一帜地把人定义为“符号的动物”。下篇从这一定义出发,对各种文化现象,诸如神话、宗教、语言、艺术、历史、科学等,进行全面的探索。书中探幽析微,旁征博引,充分体现了一位哲学大师的睿智与精深。
本书是美国现代政治学理论的重要学者戴维·伊斯顿的一部代表著作。作者在本书中尤其高扬系统科学方法的旗帜,运用现代系统论基本理论的观点和方法,深入地探讨了政治体制建构中的结构特征,文化内涵、交往渠道等机制,并研究了支持这些机制运行的诸环节以及当其出现阻隔时的调节文案。本书蕴思想于操作流程分析之中,独树实证政治理论之一帜。
本书是美国实用主义和当代社会心理学的代表之一乔治·H·米德讲授社会心理学30年的记录,展现了米德社会心理学体系的基本轮廓,可以代表其最重要的社会科学研究成果,尤其是其最著名的贡献即“符号互动论”。在书中,米德从进化的观点出发,提出了人的心灵和自我从社会中产生和发展的理论,尤其强调了有机体与环境、个体与社会相互作用的思想。这些理论和思想不仅具有心理学的意义,也具有哲学和社会学乃至传播学的意义。随着现代研究的深入,本书已成为名个学科的经典。
奥地利心理学家西格蒙特·弗洛依德以其独特的精神分析学的学理与人文精神的冲击力在世界现代思想史上占据重要地位。本书收入作者不同时期文献六篇,使作者具有思想冲击力的理念和观点全面予以展示。本书所收论述,在个体无意识的分析的基础上揭示出人的心理活动的本质层面。作者对精神分析理论深入浅出的论述,更对思想界的进步颇多裨益。
19世纪丹麦哲学家克尔凯郭尔以其深度自省的思想,为现代西方存在主义哲学拓出先河。本书所收《恐惧与战栗》以圣经中亚伯拉罕与以撒的佚事为基本线索,探讨了信仰以及由信仰而生发出的悖论理念。本书所收另外一篇是《一个诱引者的手记》,讲述了作品的主人公与柯得莉亚之间深切而蒙昧的情爱故事,借此展示出人类生存窘境的实在以及作者对这种存在的思考。
本书是德国著名现象学哲学家莫里茨·盖格的一部重要的美学著述。作者从现象学的基本方法出发,深入分析了艺术以及艺术作品内在意蕴的形而上的基础。作者以此书而使西方现代现象学哲学同美学相结合,使现代西方美学始离作品及其创作者陈述的范畴,使艺术及作品进入到纯粹意义的心理—精神现象的范畴之中,开辟出美学又一论阈。
本书表达了关于科学的基本概念的观点,尤其是表达了关于力和物质的基本概念的观点。它的实质是形成了"近代科学的范围和概念"两个引论的论题。
本书是英国著名哲学家柯林伍德的科学哲学代表著述。作者在书中深入探讨了自然观念的历史变迁,提出了自然科学的价值。作者特别强调了自然观念在不同的历史发展阶段的不同的样貌,强调观念的不同与科学的进步的密不可分的关系。作者尤其提出了,对人类自身行为的控制却只能是在对自然不断深入的认识的基础上才能得到保证的。
《自然的观念》尝试摆脱科学自然观的研究范式,借助哲学语义学与观念史的方法,重新考察了老庄哲学中的自然观念,开启出“自然”中的自觉精神意蕴,确立了自然观念中人的主体性地位,为重新评价老庄自然观念的历史价值与现代意义奠定了基础。
在柏格森生命哲学的形成逻辑上,记忆是非常重要的一环,它关系到绵延是否得到充分描述。《材料与记忆》试图通过对记忆的研究,来确定精神与身体之间的关系。该书考察了纯粹记忆,并把以具体形式出现的知觉看作纯粹记忆和纯粹知觉的综合体,即思维和材料的综合体。
这就是说:一个实体,一个独立的物质对象,最初都是作为一个质的体系呈现在我们面前的;在这个体系里,硬度和色彩(即触觉资料和视觉资料)占据着中心位置,而其他的性质实际上都悬浮在这两种性质之上。然而,视觉资料和触觉资料的空间扩展性最为明显,而空间的本质特点是它的连续性。声音之间存在着寂静的间隔,因为听觉并不总是占据这个间隔;在气味之间,在滋味之间,也存在着空隙,仿佛气味感觉和滋味感觉只是偶然地发挥着功能。而与此相反,我们一旦睁开眼睛,整个视野里就充满了色彩;而且,由于固体必然要互相接触,我们的触摸就必定沿着对象表面或边缘产生,而从不会真正被中断。我们应该如何圆满解释物质广度的连续性呢?它为原初知觉所把握,延伸到每个被假定为具备实体性和个体性的实体中。毫无疑问,这个连续性的外观每时每刻都在变化,那么,我们为什么没有简单而纯然地认识到整体的变化,就像我们转动万花筒时看到的一样呢?简而言之,我们为什么要到整体的运动性中,去寻找假定要运动的实体假定要遵循的那些轨迹呢?我们得到了一种运动着的连续性,其中,每一种东西都既在被改变,又在被保留:既然如此,我们何以要将永恒与变化这两个术语分开,而用实体来表现永恒、用空间里的同质性运动来表现变化呢?
《思维方式》前六章,即第一、二篇,是我在1937-1938学期,即我从哈佛退休以后不久,在马萨诸塞州维列斯莱学院作的讲演。这个幸运的机会使我得以将我在哈佛作的讲演的一些内容加以压缩以供出版,这些内容在我过去出版的著作中已作了不完备的阐述。以《自然界与生命》为题的第三篇的两次讲演是四年前在芝加哥大学作的,曾由芝加哥大学出版社出版,在英国则由剑桥出版社出版。原来打算把它们编成像《思维方式》一样的一《思维方式》的一部分。但是由于种种原因,这个计划没有如期完成。结束语《哲学的目的》是将1935年的一次年度欢迎会上给哈佛大学和拉德克利菲女子学院哲学系的毕业生作的一篇简短的讲话修改而?,曾刊载于哈佛大学校友会年刊上。
序第一篇创造的冲动第一讲重要性第二讲表达第三讲理解第二篇活动第四讲视域第五讲过程的形式第六讲文明的宇宙第三篇自然界与生命第七讲无生命的自然界第八讲有生命的自然界
《旷野呼告:舍斯托夫荒谬抗争集》内容为:舍斯托夫认为人的生存是一个没有根据的深渊。在这个生存深渊面前,我们往往求助于理性及其形而上学来填平深渊,然而生存的深渊是形而上学的理性无法填平的。灵魂的漫游者,不得不在深渊中向允诺揩掉每一滴眼泪的上帝呼告。而十字架上的真理直接关涉人的生存和死亡、渺小和伟大、罪孽和救赎、梦魇和自由、呻吟和悲叹,它最终给予人的是上帝允诺的希望和爱。
远自德尔图良、达米安、马丁·路德、帕斯卡尔,近至克尔凯郭尔、陀思妥耶夫斯基,都是舍斯托夫的同路人。他们坚决声称,正因为荒谬才可信,正因为不可能才肯定。争取把不可能变为可能,乃是一场疯狂的斗争,是以眼泪、呻吟和诅咒为代价的斗争。——刘小枫
全书分为九章,以人类学的眼光,从不同的角度讲座了诸如种族、民族主义、国际主义、教育、文化和社会上的一些被曲解的问题,如优生学、犯罪学等。博厄斯的主要观点是历史特殊论、文化相对论文及文化决定论,在本书中都表现得非常清楚。
本书前言 本书是美国著名人类学家弗朗兹·博厄斯最重要的代表著作之一。作者通过本书的论述,明确地倡导着民族历史特殊论,强调不同种族,民族以及族群间文化素质的相对
|
|
|
|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