配色: 字号:
摆正心态
2014-04-14 | 阅:  转:  |  分享 
  
摆正心态,笑迎高考

随着高考的临近,相当部分同学感到莫名的紧张和恐惧。高考不仅是对一个人知识掌握情况的考查,更是对一个人综合素质的考验,如一个人的身体素质、心理素质、面对突发事件的应变能力等。其中对考试成绩有着至关重要的影响的是心理状态。为此下面重点谈谈高考冲刺阶段的种种心理问题及应对措施,希望对广大考生有所帮助。

一、常见的心理问题

自我加压的焦虑综合症

某些同学因前阶段的成绩不理想而担忧,觉得愧对家长,怕见到家长失望的目光,眼见高考越来越近,心里一点底没有。虽然天天挑灯夜战,但收效甚微。相反却搞得睡眠不好,常常作噩梦,第二天昏昏沉沉。家长过高的期望,过重的学习负担、心理压力,使这些同学患上了焦虑综合症。

其实学习需要一定程度的焦虑,心理学试验表明:焦虑水平与学习成绩呈倒“U”型关系。无焦虑或焦虑水平过低,学习无紧迫感,对什么都无所谓,肯定学不好;而焦虑水平过高,人的精神极度紧张,又会影响正常的思维;只有处于中等焦虑水平,易激发内在的学习动机,变压力为动力,学习效果最好。这就提醒我们要调控情绪保持适度焦虑。

自我设限的“跳蚤效应”

科学家做过一个有趣的实验。他们把一只跳蚤放在一只玻璃杯里,然后在杯口盖上一块玻璃。跳蚤使劲一跳,头碰在坚硬的玻璃上。它不甘心失败,又跳了一次,它的头再一次碰在玻璃上。这样,经过无数次碰壁以后,即使把玻璃拿掉,它也跳不出玻璃杯。这只跳蚤由于受过多次挫折,它在潜意识里已经认定自己不可能跳出这只玻璃杯,于是就自我设限,丧失了追求成功的欲望和信心。我们把这种现象称之为“跳蚤效应”。

在一部分考生中也存在这种“跳蚤效应”。有些同学经过几次考试的挫折,就理所当然地认为自己的能力也就这么大,没有潜力了,于是就不能对自身的问题认真分析,及时改进,成绩就在一定程度徘徊不前。

3.逢考则怯的“克拉克现象”

“克拉克现象”是指平时训练水平高、成绩好的运动员在比赛场上屡屡失常的现象。其由来是这样的。一位名叫克拉克的叙利亚长跑健将,从1963年至1968年曾17次打破世界纪录,被称为田径场上的奇才。然而在其运动巅峰期的两届奥运会上,却连连失常与金牌无缘。由此,人们以这位运动员的名字来形容大赛中的失常现象。

在考场上,也存在这种现象。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主要是紧张、恐慌等情绪。其实出现这些情绪并不奇怪。据心理学家测试,75%的学生临考前都有紧张、恐慌等情绪。面对决定人生前途的高考,学生的精神压力、心理负担很重,因此容易怯场。如:一进考场就心跳加快,面对试卷,大脑发晕,一片空白;一出考场,却感到题题会解,追悔莫及。考试结果也证明,许多考生落榜,并不是因为考题太难,而是因为思想过于紧张,从而导致记忆混乱,思维受阻而发生失误。

4.身心俱疲的“高原现象”

相当多的考生在高考复习过程中出现一段时间学习效率停滞不前,甚至学过的东西感觉模糊的情况。这种现象,心理学称为“高原现象”。

这种现象是由于生理疲劳和心理疲劳造成的。高三学习紧张,不少考生夜以继日,题海战术,生理、心理上都很疲劳,疲劳积累到一定时间就会产生高原现象,感觉自己再怎么使劲也上不去,越学越糊涂。

也有些同学题做得过多也做得过乱,不仅做老师布置的卷子,而且买来很多卷子做,做得昏头转向,甚至越做心中越无数,造成复习效率低,出现高原现象。

有些同学没有根据复习的内容和进度及时调整自己的学习方法与策略,这样也会造成高原现象。

5.呼之不出的“舌尖现象”

很多考试都有过这样的经历:一些平时很简单、很熟悉的字、单词或公式等话到嘴边就是无法记起,考试过后却突然忆起。心理学上称这种特殊现象为记忆的“舌尖现象”,意思是回忆的内容到了舌尖,只差一点,就是无法忆起。考试中出现“舌尖现象”时,考生切忌惊慌,也无尽脑汁去苦苦思索否则会造成恶性循环。这时,可闭上双目,做几下深呼吸,然后想象自己是在平时熟悉的教室中学习的情景,手中仍是那熟悉的书本,仿佛仍听到熟悉的老师在眼前讲课。进入情景的“角色”后再思考,“舌尖现象”就有可能突然被攻克。实在想不出时,可暂时跳过去解答下一题,然后再重复一次或多次。同样道理,这种“情景想象法”也适应于类似考试情景的其他各种“舌尖现象”的解除。
献花(0)
+1
(本文系sanyuechunf...首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