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自:藏王 > 馆藏分类
配色: 字号:
中级保健按摩穴位
2014-04-13 | 阅:  转:  |  分享 
  
东方学院中级穴位共94穴
2011年3月10日星期四
手太阴肺经LU中5
中府(LU1)(肺)
位置:第一肋间隙外侧近喙突处,距胸正中线6寸处。
作用:宽胸理气,清热宣肺。
主治:咳嗽、气喘、胸中烦闷、肺胀满、胸痛、肩背疼痛、上肢痛、腹胀、呕逆。
手法:点、按、揉、摩。
注:肺募穴,手足太阳経的交会穴。
临床与研究:
1针刺中府穴有缓解支气管平滑肌痉挛的作用。(73)
2针刺中府穴使肝血流量明显增加,改善肝的血液循环。(73)
云门(LU2)(肺)中
位置:胸骨中线旁开6寸,锁骨外端下方凹陷中。
作用:宽胸理气,清热宣肺。
主治:咳嗽、气喘、胸痛、肩痛。
手法:点、按、揉、摩
临床与研究:
尺泽(LU5)(肺)中
位置:肘横纹上,肱二头肌腱的桡侧。
作用:清热调肺、疏通经络、降逆利水。
主治:咳嗽、气喘、咯血、潮热、咽喉肿痛、胸胁胀痛、肘臂挛痛、上肢瘫痪、小儿惊
风、吐泻。
手法:推、按、揉、拿
注::“合”穴
临床与研究:(74)
1拍打尺泽治疗乳腺炎:食、中、无名指拍打双侧尺泽穴100次。以皮肤微红,发热微
痛为度,BID。配合新鲜车前草60克捣汁外敷qd,3日一疗程。结果:22例,痊愈16例、
好转6例。
2针刺尺泽穴可以治疗牙痛:采用补泻不同手法治疗牙痛。.
3针刺尺泽可以有降血压的作用。
4可以调整结肠的蠕动。使不蠕动或蠕动弱的结肠下段或直肠蠕动增强
列缺(LU7)(肺)中
位置;腕横纹上1.5寸,桡骨茎突上方。
作用:宣调肺气,疏风解表,通经活络。
主治:咳嗽、气急、头项强痛、咽喉肿痛、牙痛、口眼歪斜、腕无力。
手法:一指禅推法、按、揉。
注:手太阴肺经的“络”穴,八脉交会穴--通任脉
临床与研究:
1点揉列缺可治疗帕金森手臂颤抖。
鱼际(LU10)(肺)中
位置:仰掌,第一掌指关节后,掌骨中点,赤白肉际处。
作用:清肺热,利咽喉,宣肺解表,疏通经络。
主治:咳嗽,咯血,失喑,身热,乳痈,哮喘,胸背痛,头痛,眩晕,喉痛,发热,恶
寒。
手法:按、压、揉、掐。
注:肺经“荥”穴。
现代研究:
1单穴治疗支气管哮喘,收到较好的效果。(73)
2指压鱼际穴:食指按住对侧的合谷穴,拇指置于鱼际穴顺时针按揉,由轻到重。反复
10数次。数分钟后,哮喘发作即可缓解。(73)
3有人提出鱼际穴是治汗要穴:治疗发热汗不出,出汗不止,自汗盗汗。(73)
手阳明大肠经LI中5
商阳(LI1)(大)
位置:食指桡侧甲角旁0.1寸处。
作用:清阳明热,宣肺利咽,开窍苏厥。
主治:耳聋,耳鸣,下齿痛,咽喉肿痛,颌肿痛,肩背痛,手指麻木,热病,昏迷。
手法:捏、揉、掐。
注:手阳明大肠经的“井”穴。
现代研究:(73)
有人在脑缺血家兔的“十二井穴”放血。发现均可使脑血流图波幅升高,影响脑血液循
环。这一效应是放血,疼痛刺激与穴位的特异性综合作用的结果。这或许说明是井穴急
救机制之一。

合谷(LI4)(大)
位置:手背,在第一二掌骨之间,平第二掌骨桡侧中点处。
简易取穴:以一手拇指指横纹,置于拇食指指蹼缘,屈拇指指尖处是穴。
作用:疏风解表,开窍复苏,通络止痛。
主治:头痛,眩晕,感冒,发烧,无汗或多汗,咽喉肿痛,牙痛,鼻衄,目赤肿痛,面
神经麻痹,指挛,臂痛,半身不遂,耳聋,便秘,痢疾,痛经,闭经,中风,口
噤。
手法:点按,掐按,按揉,推揉。
注:手阳明大肠经的“原”穴。
现代研究:(73)
针刺合谷穴,可使面部温度升高,以口鼻部升温幅度最大,并可使健,患侧温度平衡。
曲池(LI11)(大)
位置:屈肘,肘横纹外侧头尽处
作用:祛风解表,清热利湿,调和气血。
主治:咽喉肿痛,牙痛,目赤肿痛,不明,发烧,手臂肿痛,上肢不遂,中风偏瘫,肘
痛,月经不调,高血压,癫狂,过敏性疾病。
手法:拿,按,揉,点,掐。
注:手阳明大肠经“”合“穴
现代研究
肩髃(LI15)(大)
位置:臂平举,肩前下方凹陷处。
作用:通利关节,疏散风热。
主治:肩臂痛,肩关节功能障碍,偏瘫,风热隐疹,牙痛。
手法:按,揉,点,一指禅推法。
注:手阳明大肠经与阳跷脉的“交会”穴。
现代研究与应用
迎香(LI20)(大)
位置:鼻翼外缘中点旁0.5寸,当鼻唇沟中。
作用:疏散风热,通利鼻窍。
主治:鼻塞,鼻衄,鼻炎,口眼歪斜,面痒。
手法:掐,点,按,揉。
注:是手、足阳明经的“交会”穴。可交接两经的经气。所以迎香穴不但治疗与大肠
有关的脏腑的病变。又可治疗与胃有关脏腑的疾患。
足阳明胃经ST中13
承泣(ST1)(胃)
位置:双目平视,瞳孔直下0.7寸,眼眶下缘与眼球之间。
作用:疏风清火,祛邪明目。
主治:眼睑颤动。目赤肿痛,迎风流泪,夜盲,口眼歪斜。
手法:点,按。
注:足阳明胃经、任脉,阳跷脉“交会穴”。
现代研究与应用:
四白(ST2)(胃)
位置:双目正视瞳孔直下1寸,当眶下孔凹陷中。
作用:疏风活络,清热明目。
主治:目赤痛痒,面肌痉挛,口眼歪斜,眼病,头痛,目眩晕。
手法:按,揉,一指禅推法。
注:
现代研究与应用:
1治疗近视眼:四白配阳白:两拇指置于阳白穴、食指置四白穴,先顺时针,后逆时针,
快速(4圈/秒)指揉各50次。(经验)
地仓(ST4)(胃)
位置:瞳孔直下,口角旁0.4寸。
作用:疏风活络。
主治:口角歪斜,流涎,眼睑瞤动。
手法:按,揉,一指禅推法。
注:手、足阳明经、阳跷脉“交会穴”。
现代研究与应用:
颊车(ST6)(胃)
位置:开口取穴,下颌角的前上方1横指凹陷处。
简易取穴:上下牙咬紧时,咬肌隆起的高点处。
作用:疏风活络,通利关节。
主治:口眼歪斜,颊肿齿痛,口噤不语。
手法:按,揉,一指禅推法。
注:
现代研究与应用:
下关(ST7)(胃)
位置:颧骨弓下缘凹陷处,下颌骨髁状突的前方,闭口取穴。
作用:疏风清热,活络止痛,通利关节,聪耳。
主治:齿痛,牙关紧闭,开口不利,口眼歪斜,耳鸣,耳聋,聪耳。
手法:点,按,揉,拨。
注:足阳明,足少阳经“交会穴”。
现代研究与应用:
头维(ST8)(胃)
位置:额角直上入发际5分,距头正中线4.5寸。
作用:疏风止痛,清头明目。
主治:头痛,目眩,目痛,视物不清,气喘,咽喉肿痛,高血压。
手法:推,按,点,揉,抹。
注:足阳明,足少阳,阳维脉的“交会穴”
现代研究与应用:
天枢(ST25)(胃)
位置:脐中旁开2寸。
作用:健脾和胃,行气和血。
主治:脐周腹痛,呕吐,腹胀,肠鸣,泄泻,便秘,月经不调,痛经,水肿。
手法:摩,揉,一指禅推法。
注:大肠经的“募穴”
现代研究与应用:
气冲穴(ST30)(胃)
位置:天枢直下5寸腹正中线旁2寸。
作用:温经散寒,理气活血,调补冲任,清热利湿,益肾调脾。
主治:月经不调,阳痿,疝气,腹胀,肠鸣,腹泻,外阴肿痛。
手法:按,压。
注:冲脉所起。
现代研究与应用:
1临床常用于治疗泌尿系感染,前列腺炎,睾丸炎,痛经,月经不调,功能性子宫出血。
2临床:用两手拇指长按气冲穴30秒后,缓慢将手抬起,患者感觉有热流下传至足。此
手法有两个作用:一是诊断患者经络是否通畅,如:膝关节炎只传至膝以上。
二是检验手法的治疗效果。
梁丘(ST34)(胃)
位置:髂前上棘与髌骨外缘连线上,髌骨外上缘上2寸。
作用:疏经活络,消肿定痛。
主治:膝胫庳痛(膝痛,冷麻)胃痛,乳痈,下肢不遂。
手法:点,按,拿,揉,滚。
注:1足阳明胃经的“郄穴”。
2重要的保健穴。
现代研究与应用:
犊鼻(ST35)(胃)
位置:髌骨下缘髌腱两侧凹陷处。
作用:疏经利节,祛寒逐湿。
主治:膝酸痛活动不便,脚气。
手法:点,按。
注:
现代研究与应用:
足三里(ST36)(胃)
位置:犊鼻下3寸,距胫骨前缘一横指处。
作用:健脾和胃、消积化滞、调理气血、疏风化湿、疏经活络、扶正培元。
主治:胃痛,恶心,呕吐,食少,消化不良,腹胀,腹痛,肠鸣,泄泻,便秘,头痛,
眩晕,失眠,耳鸣,气短,气喘,咳嗽,痰多,半身不遂,膝胫酸痛,虚劳羸瘦,
下肢冷麻,高血压。
手法:点,按,揉,拨。
注:足阳明胃经的“合穴”。重要的保健穴。
现代研究与应用:
上巨墟(ST37)(胃)
位置:犊鼻下6寸,胫骨前缘外一横指处。
作用:调理肠胃,通腑化滞,行气活血。
主治:脐周痛,腹泻,下肢瘫痪。
手法:按,揉,拿,滚。
注:手阳明大肠经的下“合穴”。
现代研究与应用:
下巨墟(ST39)(胃)
位置:犊鼻下9寸,胫骨前缘外一横指处。
作用:调理肠腑,疏经活络。
主治:小腹痛,腰脊疼痛,乳痈,下肢瘫痪。
手法:按,揉,拿,滚。
注:手太阳小肠经的下“合穴”。
现代研究与应用:
足太阴脾经SP中4
公孙(SP4)(脾)
位置:第一跖骨基底部前下缘,赤白肉际。
作用:健脾和胃,理气化湿。
主治:胃痛,呕吐,饮食不化,腹痛,腹胀,肠鸣,泄泻,痢疾。
手法:掐,按,揉。
注:足太阴脾经的“络穴”。八脉交会穴之一通于冲脉。
现代研究与应用:
三阴交(SP6)(脾)
位置:内踝尖上3寸胫骨内缘后方。
作用:健脾和胃,调补肝肾,行气活血,疏经通络。
主治:肠鸣,腹胀,泄泻,脾胃虚弱,纳呆,消化不良,妇科病,遗精,阳痿,水肿,
小便不利,失眠,高血压,神经性皮炎。
手法:点,按,掐,揉,推,擦。
注:本穴是足太阴、足少阴、足厥阴经的“交会穴”。
现代研究与应用:
现代研究与应用:
阴陵泉(SP9)(脾)
位置:膝下内侧,胫骨内侧髁下缘凹陷处。
作用:健脾利湿,调补肝肾,通利三焦。
主治:肠鸣,腹胀,泄泻,黄疸,水肿,小便不利或失禁,遗精,膝关节疼痛。
手法:点,按,拿,一指禅推法。
注:足太阴脾经的“合穴”。
现代研究与应用:
血海(SP10)(脾)
位置:髌骨内上缘上2寸.
简易取法:掌心置于髌骨中心拇指向大腿内上方呈45度角拇指端既是。
作用:理血调经,祛风除湿。
主治:月经不调,痛经,闭经,崩漏,贫血,出血,膝关节疼痛,腿痛,皮肤瘙痒,湿
疹。
手法:按,点,推,揉,捏。
注:
现代研究与应用:
手少阴心经HT中3
少海(HT3)(心)
位置:屈肘,肘横纹内侧端与肱骨内上髁连线的中点。
作用:通经活络,宁心化痰。
主治:心痛,手臂痛,头项痛,腋胁痛。
手法:按,揉,拿,弹拨。
注:手少阴心经的“合穴”。
现代研究与应用:
神门(HT7)(心)
位置:腕横纹尺侧端,尺侧屈腕肌的桡侧。
作用:宁心安神,调理气血,疏经通络。
主治:心痛,心烦,惊悸,健忘,失眠,怔忡,癫痫,胸胁痛,盗汗,掌中热。
手法:点,按,揉,拿。
注:为手少阴心经的“输穴”,“原穴”
现代研究与应用:
少冲(HT9)(心)
位置:小指桡侧,甲角旁0.1寸处。
作用:开窍醒神,祛瘀泄热。
主治:心悸,心痛,胸胁痛,癫狂,昏迷。
手法:掐
注:手少阴心经的“井穴”
现代研究与应用:
手太阳小肠经SI中5
后溪(SI3)(小)
位置:微屈掌,第五掌指关节后,尺侧掌横纹头,赤白肉际处。
作用:疏风清热,通经活络。
主治:头项强痛,耳聋,咽痛,齿痛,目翳,肘臂挛痛。
手法:掐。
注:手太阳小肠经的“输穴”。八脉交会穴,通于督脉。
现代研究与应用:
小海(SI8)(小)
位置:屈肘,尺骨鹰嘴与肱骨内上髁之间凹陷处。
作用:散热疏风,宁神定志,行气活血。
主治:头痛,颈项强痛,肩肘臂疼痛,癫痫。
手法:拿,按,揉,点。手太阳小肠经的“合穴”。
注:
现代研究与应用:
1针刺可治疗过敏性结肠炎。
天宗(SI11)(小)
位置:肩胛岗下窝中央,肩胛冈下缘与肩胛下角连线上1/3折点处。上与秉风直对。
作用:舒筋活络,行气宽胸。
主治:咳嗽,气喘,胸胁支满,项强,肩胛酸痛,肩关节活动不便,肘臂外侧痛。
手法:点,按,揉,一指禅推法。
注:
现代研究与应用:

秉风(SI12)(小)
位置:冈上窝正中,天宗直上,举臂有凹陷处(岗上缘中点上1寸凹陷中)。
作用:疏风活络。
主治:肩胛疼痛,不能举臂,上肢酸痛,颈项强痛。
手法:按,揉,滚。
注:本穴是手三阳经与足少阳经的“交会穴”。
现代研究与应用:
肩外俞(SI14)。(小)
位置:第1胸椎棘突下,旁开2寸处。
作用:舒筋活络。
主治:颈项强急,肩背疼痛,上肢冷痛。
手法:按,揉,滚,一指禅推法。
注:
现代研究与应用:
足太阳膀胱经BL中17
睛明(Bl1)(胱)
位置:闭目,目内眦的内上方0.1寸处。
作用:疏风清热,通络明目。
主治:目赤肿痛,流泪,视物不明,近视,夜盲,色盲,目眩,目疾。
手法:按,揉,点,推,捏。
注:本穴为手、足太阳经,足阳明经,阳跷脉,阴跷脉,五脉“交会穴”。
现代研究与应用:
攒竹(BL2)(胱)
位置:眉毛内侧端,眶上切迹处,
作用:疏风清热,通络明目,清脑止痛。
主治:前头痛,眼胀,目视不明,口眼歪斜,眼睑下垂,头痛,目眩,失眠,眉棱骨痛,
目赤痛。
手法:点,按,推,揉,捏。
注:
现代研究与应用:
大杼(BL11)(胱)
位置:第一胸椎棘突下,旁开1.5寸,。
作用:祛风解表,疏调筋骨,宣肺降逆。
主治:头痛,鼻塞,发烧,咳嗽,气喘,支气管炎,项强,肩背酸痛,腰脊强痛,肢体
麻木。
手法:按,揉,点,推,滚。
注:本穴是手、足太阳経的“交会”穴。八会穴之一:骨会大杼。
现代研究与应用:
风门(BL12)(胱)
位置:第二胸椎棘突下,旁开1.5寸,
作用:疏风散热,调理肺气。
主治:伤风,咳嗽,发热,头痛,项强,腰背痛。
手法:揉,按,滚,一指禅推。
注:足太阳膀胱经与督脉的“交会穴”。
现代研究与应用:
1治荨麻疹:配曲池,血海。
2配肩井,支沟:治疗肩背痛《肋间神经痛。
2配合谷,外关:治疗发热咳嗽。
肺俞(BL13)(胱)
位置:第三胸椎棘突下,旁开1.5寸,
作用:养阴清热,调理肺气。
主治:咳嗽,气喘,胸满,胸痛,骨蒸,盗汗,潮热,消渴,腰背强痛。
手法:点,按,推,揉,弹拨。
注:是肺的背俞穴
现代研究与应用:
心俞(BL15)(胱)
位置:第五胸椎棘突下,旁开1.5寸,
作用:养血宁心,理气止痛,通络宽胸。
主治:心悸,心烦,心痛,惊悸,健忘,失眠,咳嗽,咳血,梦遗,盗汗,癫痫。
手法:点,按,推,揉,滚。
注:心经的背俞穴
现代研究与应用:
膈俞(BL17)(胱)
位置:第七胸椎棘突下,旁开1.5寸。
作用:宽胸降逆,理血化瘀,调气补虚,调和脾胃。
主治:胃脘胀痛,呕吐,膈肌痉挛,咳嗽,吐血,潮热,盗汗,虚损昏晕,背痛脊强。
手法:按,揉,压,推,滚。
注:本穴是八会穴之一,血会膈俞。
现代研究与应用:
肝俞(BL18)(胱)
位置:第九胸椎棘突下,旁开1.5寸,
作用:疏肝理气,养血明目,潜阳熄风。
主治:黄疸,胁痛,满闷,吐血,衄血,目疾,多梦,失眠,脊背强痛。
手法:点,按,推,揉,滚,弹拨。
注:肝经的背俞穴
现代研究与应用:
胆俞(BL19)(胱)
位置:第十胸椎棘突下,旁开1.5寸,
作用:疏肝利胆,理气解郁,调和脾胃。
主治:黄疸,口苦,饮食不下,咽干痛,胸胁痛,潮热,吐血,目赤,目眩,脊背痛。
手法:点,按,推,滚,弹拨。
注:胆经的背俞穴
现代研究与应用:
脾俞(BL20)(胱)
位置:第十一胸椎棘突下,旁开1.5寸,
作用:健脾利湿,益气和中。
主治:脾胃虚弱,胁痛,腹胀,胃痛,食少,纳呆,黄疸,呕吐,泄泻,便血,水中,
目赤,目眩,背痛。
手法:点,按,推,揉,弹拨,擦。
注:脾经的背俞穴
现代研究与应用:
胃俞(BL21)(胱)
位置:第十二胸椎棘突下,旁开1.5寸。
作用:理气和胃,化湿消滞。
主治:脾胃虚弱,完谷不化,胃脘痛,胸胁痛,腹胀,肠鸣,呕吐,泄泻。
手法:点,按,推,揉,擦。
注:胃经的背俞穴
现代研究与应用:
肾俞(BL23)(胱)
位置:第二腰椎棘突下,旁开1.5寸。
作用:滋阴壮阳,补肾益气,利水消肿。
主治:腰痛,腰椎间盘突出症,腰肌劳损,腰膝冷痛,肾虚腰痛,遗精,阳痿,早泄,
消渴,小便浊难,遗尿,水肿,泄泻,月经不调,头昏,目眩,耳鸣,耳聋,虚
喘。
手法:点,按,搓,擦,揉,滚。
注:肾经的背俞穴
现代研究与应用:
八髎(BL31-34)(胱)
位置:骶部,相当于第一,二,三,四骶后孔的部位。
作用:壮腰补肾,梳理下焦。
主治:腰骶关节病变,腰背筋膜综合症,坐骨神经痛,腰痛,下肢痿庳,月经不调,二
便不利,(泌尿生殖系病)。
手法:推,按,揉,擦,搓,点。
注:
现代研究与应用:
1搓八髎:双掌重叠由慢而快搓八髎穴至热传至小腿,在缓慢停下。此法可治疗闭经,
行径不畅,腰骶痛。
殷门(BL37)(胱)
位置:承扶下6寸,股后正中。
作用:疏经活络,壮腰脊,强筋骨。
主治:腰脊强痛,坐骨神经痛,下肢瘫痪。
手法:点,按,揉,滚,拿,拍。
注:
现代研究与应用:
委中(BL40)(胱)
位置:腘窝横纹中点。
作用:舒筋利节,强腰膝,清热解毒,泄暑热。
主治:腰背痛,坐骨神经痛,膝肿痛,下肢瘫痪,半身不遂,髋关节活动不利,中风,
昏迷,中暑,腹痛,吐泻,小便不利,遗尿,丹毒,关节炎。
手法:按,揉,点,推,拿。
注:膀胱经的“合穴”。
现代研究与应用:
承山(BL57)(胱)
位置:腓肠肌两肌腹之间,伸小腿时,在人子纹凹陷处。,
作用:舒筋通络,调理腑气。
主治:腰腿痛,坐骨神经痛,腓肠肌痉挛,痔疾,脱肛,便秘,疝气。
手法:点,压,按,揉,叩击,拿。
注:
现代研究与应用:
昆仑(BL60)(胱)
位置:外踝尖与跟腱之间的凹陷处。
作用:舒筋活络,清利头目。
主治:头痛,目眩,鼻衄,便秘,小儿痫证,颈项强痛,肩背拘急,腰骶疼痛,足跟肿
痛,踝扭伤,难产,胞衣不下。
手法:点,按,揉,拿,弹拨。
注:足太阳膀胱经的“经穴”。
现代研究与应用:
足少阴肾经KI中3
涌泉(KL1)(肾)
位置:足底前,中1/3折点,卷足时呈凹陷处。
作用:苏厥开窍,降逆止呕,清心泻火,回阳救逆(清热开窍,交济心肾)。
主治:头痛,头晕,目眩,咽喉肿痛,失喑,便秘,心烦,高血压,中风昏迷,中暑,
足心热痛,癫痫,小儿发热,小儿惊风。
手法:推,按,揉,擦,拿,
注:足少阴肾经的“井穴”。
现代研究与应用:
太溪(KL3)(肾)
位置:内踝高点与跟腱之间凹陷处。
作用:滋阴补肾,清肺止咳,通调冲任。
主治:头痛,目眩,失眠,健忘,咽喉肿痛,气喘,消渴,耳鸣,耳聋,齿痛,月经不
调,遗精,阳痿,尿频,腰脊疼痛。
手法:一指禅推法,按法,揉法,拿法。
注:足少阴肾经的“输穴”“原穴”。
现代研究与应用:
照海(KI6)(肾)
位置:内踝正下缘之凹陷处
作用:滋阴宁神,通调二便。
主治:月经不调,痛经,带下,咽干,失眠,嗜睡,目赤肿痛,疝气,尿频。
手法:揉,按。
注:八脉交会穴之一通于阴跷脉。
现代研究与应用:
手厥阴心包经PC中4
曲泽(PC3)(包)
位置:肘横纹上,二头肌腱尺侧缘。
作用:活血理气,泄热除烦,疏经活络。
主治:心痛,心悸,烦热,胃痛,呕吐,颤抖。
手法:拿,按,揉。
注:手厥阴心包经的“合穴”。
现代研究与应用:
1针刺曲泽穴,对动物急性缺血性心肌损伤,有保护作用,加速恢复过程。
内关(PC6)(包)
位置:腕横纹上2寸,掌长肌与桡侧屈腕肌之间(曲泽与大陵连线上腕掌横纹上2寸)。
作用:宁心安神,理气和胃,疏经活络。
主治:心痛,心悸,胸闷,烦躁,气短,失眠,眩晕,癫痫,精神失常,胃痛,胸胁痛,
腹痛,呕吐,膈肌痉挛,头痛,热病,肘臂挛痛,手麻,中风偏瘫。
手法:点,按,揉,拿,推。
注:1手厥阴心包经的“络穴”。
2八脉“交会穴”通阴维脉。
现代研究与应用:
大陵(PC7)(包)
位置:在腕掌横纹中央,掌长肌与桡侧屈腕肌之间
作用:清热宁心,理气和胃,疏经活络。
主治:心痛,心悸,胸胁痛,癫狂,胃痛,呕吐,腕关节痛,足跟痛。
手法:按,揉,弹拨。
注:手厥阴心包经的“输穴”。“原穴”。
现代研究与应用:
劳宫(PC8)(包)
位置:掌中第二三掌骨之间屈指握拳中指尖下是穴。作用:
主治:清热开窍,宁心安神。
手法:心痛,心悸,颤抖,中风昏迷,中暑,癫痫,手麻,热病烦躁,胃痛。
注:按,揉,拿,掐。
现代研究与应用:
手少阳三焦经SJ中6
外关(SJ5)(焦)
位置:腕背横纹上2寸,桡尺骨之间。
作用:祛邪清热,疏经活络。
主治:热病,头痛,颊肿,目赤肿痛,鼻衄,齿痛,耳鸣,耳聋,胸胁痛,肘臂屈伸不
利,上肢痿庳,肘臂手指疼痛,手颤。
手法:点,按,推,揉。
注:手少阳三焦经的“络穴”。八脉交会穴之一,通阴维脉
现代研究与应用:
臑会:(SJ13)(焦)
位置:鹰嘴与肩髎穴连线上,肩髎穴下3寸三角肌后缘。
作用:软坚化痰,疏经利节。
主治:上肢庳痛,颈淋巴结炎,甲状腺肿。
手法:按,揉,滚,拿,一指禅推。
注:
现代研究与应用:
1心动过缓时提高心率到正常:针刺天井、臑会。
肩髎(SJ14)(焦)
位置:肩峰后下方,肩髃后1寸许凹陷处(上臂外展)。
作用:散风祛湿,疏经利节。
主治:肩、臂酸痛,上肢瘫痪,臂不能举(肩关节活动不利)。
手法:一指禅推法,按,揉,滚,拿。
注:
现代研究与应用:
1常用于治疗:肩周炎,半身不遂,胸膜炎,肋间神经痛,高血压。
翳风(SJ17)(焦)
位置:耳垂后方,乳突与下颌角之间凹陷处(平耳垂下缘)
作用:祛风泄热,聪耳通窍。
主治:耳鸣,耳聋,口眼歪斜,齿痛,颊肿。
手法:
注:
现代研究与应用:
耳门(SJ21)(焦)
位置:耳屏上切迹前方,下颌骨髁状突的后缘凹陷处,听宫穴直上。
作用:疏风清热,通利耳窍。
主治:耳鸣,耳聋,齿痛,聪耳,眩晕,颈颌肿痛。
手法:一指禅推法,按法,揉法。
注:
现代研究与应用:
丝竹空(SJ23)(焦)
位置:眉毛外端的凹陷中
作用:清热泻火,散风止痛。
主治:头痛,目赤痛,目昏花,齿痛。
手法:按,揉。
注:
现代研究与应用:

足少阳胆经GB中6
风池(GB20)(胆)
位置:枕骨下,斜方肌与胸锁乳突肌之间凹陷处。
作用:疏风清热,醒脑开窍,聪耳明目,通经活络。
主治:头痛,眩晕,感冒,中风,热病,无汗,目赤肿痛,耳鸣,耳聋,失眠,健忘,
颈项强痛,肩背腰疼痛,癫痫。
手法:点,按,压,揉,拿,勾点。
注:是足少阳胆经与阳维脉的“交会穴”。
现代研究与应用:
肩井(GB21)(胆)
位置:第七颈椎棘突下与肩峰连线中点上。
作用:疏经活络,理气豁痰,散风止痛。
主治:肩背疼痛,手臂不举,颈项强痛,中风偏瘫,落枕,眩晕,乳汁不下。
手法:点,按,揉,拿,滚。
注:是手足少阳经与阳维脉的交会穴
现代研究与应用:
环跳(GB30)(胆)
位置:大转子最凸点与骶骨裂孔连线的外1/3与内2/3的交点处。
作用:散风祛湿,舒筋利节,通经活络。
主治:腰腿疼痛,下肢瘫痪,麻庳,半身不遂,坐骨神经痛,骶髂关节损伤,膝胫冷痛.
手法:点,按,压,揉,戳。
注:本穴是足少阳胆经足太阳膀胱经的“交会穴”。
现代研究与应用:
风市(GB31)(胆)
位置:直立垂手时,中指尖下是穴。
作用:疏风利湿通经活络
主治:瘫痪,腰膝关节酸痛,下肢痿庳,全身瘙痒。
手法:点,按,滚,压。
注:
现代研究与应用:
1治荨麻疹:配凤池,血海。
阳陵泉(GB34)(胆)
位置:腓骨小头前下方凹陷处。
作用:强劲壮骨,疏肝利胆,清热利湿。
主治:膝关节疼痛,下肢瘫痪,麻木,胁肋痛,坐骨神经痛,口苦,呕吐,黄疸。
手法:点,按,揉,压,拿。
注:足少阳胆经的“合穴”。
八会穴之一,筋会阳陵泉。
现代研究与应用:
绝骨(悬钟)(GB39)(胆)
位置:外踝尖上3寸,腓骨前缘
作用:疏肝理气,祛风止痛,通经活络。
主治:头痛,项强,胸胁胀痛,半身不遂,膝腿痛,足胫挛痛,脚气。
手法:点,按,拿,滚。
注:八会穴之一,髓会绝骨。
现代研究与应用:
足厥阴肝经LR中3
太冲(LR3)(肝)
位置:第一二跖骨结合部前凹陷处
作用:平肝熄风,疏肝解郁,通经活络。
主治:头痛,眩晕,高血压,小儿惊风,月经不调,遗尿,腹胀,胁痛,呕逆,目赤肿
痛,下肢痿庳。
手法:拿,按,揉。
注:足厥阴肝经的“输穴”,“原穴”。
现代研究与应用:
章门(LR13)(肝)
位置:腋中线上,第十一肋游离端的下方。
作用:疏肝健脾,降逆平喘。
主治:胸胁痛,胸闷,腹胀,肠鸣,呕吐,泄泻,神疲肢倦。
手法:摩,揉,按。
注:1八会穴之一,脏会章门
2足太阴脾经之募穴,章门。
3足厥阴肝经足少阳胆经的“交会穴”。
现代研究与应用:
期门(LR14)(肝)
位置:乳头直下,第六肋间。
简易取法:剑突下旁开4村.(乳头或锁骨中线直下第六肋间。
作用:疏肝健脾,清热解郁。
主治:胸胁痛,胸满,腹胀,呕吐,心痛,胸中热,呕逆吐酸,胁下积聚。
手法:一指禅推法,按,揉,摩。
注:1足厥阴肝经的“募穴”。
2足厥阴肝经足太阴脾经阳维脉的“交会穴”。
现代研究与应用:
1配:肝俞,膈俞,治疗:胸胁胀痛。
2常用于治疗:肋间神经痛,高血压,胃肠神经功能症。
督脉DU中6
腰阳关(DU3)(督)
位置:第四腰椎棘突下,
作用:强腰补肾,调经通络。
主治:腰脊疼痛,下肢痿庳,月经不调,遗精,阳痿。
手法:滚,按,揉,擦,一指禅法。
注:
现代研究与应用:
命门(DU4)(督)
位置:第二腰椎棘突下凹陷中。
作用:补肾固本,强健腰膝,兴阳益气。
主治:腰腿痛,腰背筋膜炎,腰痛虚损,脊强,月经不调,带下,痛经,阳痿,遗精,
早泄,泄泻。
手法:点,按,擦,揉,推。
注:
现代研究与应用:
大椎(DU14)(督)
位置:第七颈椎棘突下凹陷中,
作用:解表清热,疏风散寒,熄风止痉,肃肺宁心。
主治:肩背疼痛,腰脊强痛,热病,头痛,项强,感冒,咳嗽,气喘,中暑,呕吐,癫
痫。
手法:点,按,压,揉,摩,推,搓。
注:本穴是手、足三阳经的“交会穴”。
现代研究与应用:
风府(DU16)(督)
位置:后发际正中直上1寸处
作用:疏散风邪,清心开窍,通利机关。
主治:头痛,项强,眩晕,咽喉肿痛,中风不语,半身不遂。
手法:一指禅推法,按,揉,点。
注:督脉与阳维脉的“交会穴”。
现代研究与应用:
百会(DU20)(督)
位置:前发际正中直上5寸,两耳尖垂直向上连线中点。
作用:升阳固脱,平肝熄风,醒脑安神,清热开窍。
主治:头痛,眩晕,中风不语,心悸,健忘,耳鸣,耳聋,鼻塞,子宫脱垂,脱肛,高
血压,晕厥,半身不遂,癫痫。
手法:点,按,揉,推,切。
注:是督脉与足太阳膀胱经的“交会穴”。
现代研究与应用:
人中(DU26)(督)
位置:人中沟的上1/3与下2/3交界处。
作用:开窍启闭,苏厥救逆,清热化痰,宁神镇痛。
主治:癫狂,中风昏迷,晕厥,牙关紧闭,口眼歪斜,惊风,面肿,腰脊强痛。
手法:掐。
注:督脉与手、足阳明经的“交会穴”。
现代研究与应用:

任脉RN中8
关元(RN4)(任)
位置:腹正中线上,脐下3寸。
作用:温肾益精,回阳补气,调理冲任,理气除寒.
主治:虚劳羸瘦,小腹疼痛,消渴,阳痿,遗精,早泄,月经不调,痛经,带下,不孕,
腹痛,遗尿,尿频,中风脱症。
手法:点,揉,颤,按,推。
注:
1本穴有强壮作用,为保健要穴。
2是任脉与足三阴经的“交会穴”。
3手太阳小肠经的“募穴”。
现代研究与应用:
气海(RN6)(任)
位置:腹正中线上,脐下1.5寸。
作用:益肾固精,升补阳气,调理冲任。
主治:脘腹胀满,小腹疼痛,水肿,虚劳羸瘦,疲怠乏力,水谷不化,便秘,中风脱症,
阳痿,遗精,遗尿,月经不调,痛经。
手法:点,揉,颤,按,推,摩。
注:
1本穴有强壮作用,为保健要穴。
现代研究与应用:
神阙(RN8)(任)
位置:肚脐的中央部
作用:培元固本,回阳救逆,补益脾胃,理气和肠。
主治:中风虚脱,四肢厥冷,脐周腹痛,肠鸣,泄痢,脱肛,水肿臌胀,小便失禁。
手法:按,揉,摩,擦。
注:
现代研究与应用:
下脘(RN10)(任)
位置:腹正中线上,脐上2寸。
作用:健脾和胃,消积化滞。
主治:胃脘胀痛,呕吐,饮食不化,肠鸣,泄泻。
手法:点,按,擦,颤。
注:任脉与足太阴脾经的“交会穴”。
现代研究与应用:
中脘(RN12)(任)
位置:腹正中线上,脐上4寸。
作用:健脾和胃,消积化滞,理气止痛。
主治:胃痛,呕吐,吞酸,腹胀,饮食不化,肠鸣,泄泻,便秘,黄疸,脾胃虚弱。
手法:按,揉,推,摩,擦,点。
注:
1足阳明胃经的“募穴”。
2八会穴之一,腑会中脘。
3任脉与手太阳小肠经、手少阳三焦经、足阳明胃经的“交会穴”。
现代研究与应用:
上脘(RN13)(任)
位置:腹正中线上,脐上5寸。
作用:健脾和胃,和中降逆,理气化湿,宁神定志。
主治:胃痛,呕吐,反酸,泻痢,黄疸。
手法:揉,擦,点。颤。
注:任脉与足阳明胃经、手太阳小肠经的“交会穴”。
现代研究与应用:
膻中(RN17)(任)
位置:前正中线上,平第四肋间,两乳头连线的中点。
作用:宽胸理,气宁心安神。
主治:胸闷,胸痛,咳嗽,气喘,心悸,心烦,胸痹,心痛。
手法:一指禅推法,按,揉,摩。
注:
1心包经的募穴。
2八会穴之一,气会膻中。
现代研究与应用:
承浆(RN24)(任)
位置:颏唇沟的正中央凹陷处
作用:疏筋散风,定志生津。
主治:口眼歪斜,面肿,眼肿,牙龈肿痛,流涎,癫狂。
手法:按,掐,揉。
注:是任脉,督脉,手、足阳明经的“交会穴”。
现代研究与应用:
经外穴EX中6
印堂(EX-HN3)(经外)
位置:两眉头连线中点,
作用:清头熄风,清热解毒,宁心安神。
主治:头痛,眩晕,失眠,健忘,鼻衄,鼻渊,三叉神经痛,高血压,小儿惊风,鼻、
眼病。
手法:点,按,压,揉,推,抹。
注:
现代研究与应用:
太阳(EX-HN5)(经外)
位置:眉梢与外眦连线之间后1寸凹陷处
作用:清热疏风,明目止痛。
主治:头痛,感冒,眼疾。
手法:点,按,揉,推。
注:
现代研究与应用:
鱼腰(EX-HN4)(经外)
位置:瞳孔直上,眉毛中点
作用:清头通络,明目止痛。
主治:目疾(目赤肿痛,眼睑下垂,眉棱骨痛,眼睑颤动,眼肌麻痹),口眼歪斜,偏
正头痛,面神经麻痹。
手法:点,按,揉,推,抹。
注:
现代研究与应用:
四神聪:(EX-HN1)(经外)
位置:百会穴前、后、左、右各1寸。共4穴。
作用:清头通络,宁心安神。
主治:头痛,眩晕,失眠,健忘,癫痫,精神病。
手法:一指禅推,按,揉。
注:
现代研究与应用:
定喘(EX-B1)(经外)
位置:第七颈椎棘突下,旁开0.5寸。
作用:理气宣肺,平喘止咳。
主治:气喘,咳嗽,落枕,支气管炎,上肢瘫痪。
手法:点,按,揉。
注:
现代研究与应用:
腰眼(EX-B7)(经外)
位置:第四腰椎棘突下,旁开3.5寸(有讲3.3寸。3.5-4寸。3-4寸)。
作用:益肾壮腰。
主治:腰痛,腰扭伤,消渴,虚劳羸瘦,月经不调,带下,睾丸炎,妇科病。
手法:点,按,滚,擦。
注:
现代研究与应用:

献花(0)
+1
(本文系藏王首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