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军事理论·
美千八II力改革实现战斗力的毁伤口压lJ因素
[美]哈伯·西泽格
杨建懿张宝友编译张东晓校
【内容提要】本文提出了美军火力改革的问题,主要讨论了火力改革的四种基
本发展方式:“突袭式打击”、“改变直瞄火力和间瞄火力的角色”、“新型的压制样式”
和“先期威慑与反应火力网”。在此基础上,阐述了编制规划的相应变化。
【主题词】美军战役战术武器装备火力革命
【作者简介】美国陆军退役准将,美军训练与条令司令部顾问,负责高级作战实
验、作战演习和其他研究工作。
在一场特定的交战中,无论使用何种取胜技
巧,交战结果通常取决于敌对双方在任务和环境
影响下实施机动、破坏与压制、防护和指挥的综
合对抗程度。以上四种影响交战进程和结果的基
本功能和能力被称为战斗力。只是在相对于敌战
斗力而言和在决定结果的时机和地点,战斗力才
具有意义。这是自美军1982年野战条令《顶点战
术手册》提出这一定义以来思考战斗力的基本依
据和方式。但引人瞩目的则是,随着现代信息技
术对战斗力传统要素的加强,美军已具有了改革
火力的潜力。
为全面理解这一点,首先需要更广泛地考虑
战斗力的火力要素。从现代意义上讲,火力能够
提供强大而猛烈的破坏和压制的基本力量,杀死
或击伤敌方士兵,摧毁或使敌方战术部队丧失行
动力量,还能够对抗压制敌方火力,达成机动效
果,瘫痪敌方士兵,破坏其持续战斗效力所必需的
作战物资和设施,以直接或间接地破坏或制约敌
持续战斗力的发挥。但是,在特定的背景下,要达
成相对明显的致命和压制效果以确保间接控制敌
战斗力的发挥,需要更多的猛烈火力。这需要快速
发现、识别和确认目标,快速作出判断和打击计
划,准确并及时有效地运用致命和压制性武器系
统,实时补充弹药,科学评估打击效果等,以确保
在需要和允许的范围内同敌交战。提高技术水平
将增加友军士兵行动的机会,以便在必要的时机
和地点利用绝对优势的致命和压制效果。
然而,目前即使在只需要压制或牵制敌方装
备和人员的火力效能的情况下,却仍还在努力设
想运用传统火力使用方式,以摧毁敌方装备,杀死
敌方人员。在未来的很多行动中,使用高技术致命
性毁伤武器和一些先进的非致命性武器,例如人
为干扰器和其他大量的失能毒剂,能够以超出想
象的方式,产生压制性、失能性和心理性的良好打
击效果。实现致命性火力和压制性火力体系与致
命性、失能性和心理性打击效果的完美结合,共同
打击敌方的人员、编组和作战物资,其中一个有效
方法,是根据行动方案需要,提高作战力量聚集和
转移作战效果的能力,这种能力包括目标选定、精
度、致命性、射程和灵活性。在发射弹药过程中,因
其相应战斗编组的基本携行量必须能够维持更长
时间,而且此类弹药奇特的致命性和压制性效果
也越来越要求其随车携带能力进一步增强,经济
上的要求明显增加,因此必须精心选定目标和精
确开火射击以产生更好的效果。不断扩大目标交
战射程,以显著增加在某一特定阵地内交战的次
数,尤为重要的是,在支援下属合成战斗编组时,
集中火力和压制性效果的次数也将更为成倍地增
外国军事学术2003年第l2期
加,作战焦点之间支援的集中也随之增加。使用
可定位、重新定位和带有防护的“射击平台”,以提
高地面和空中发射系统的机动性、速度和灵活性,
并显著增强每名火力支援编组成员的杀伤总量。
火力改革的总体内容包括:拓展间瞄火力和
直射火力之间新型的互补关系;采用适于火力和
机动的新型计划模式;一体化远程目标搜索与火
力支援体系;熟练掌握在低级战术层次优化超视
距能力的方法;学会将火力、传感器和指挥与控
制进行组网,以实现部队的防护、防御和进攻企
图;增强现代化“火力支援”体系的压制效果;组
织使用大规模精确性和压制性同时弹着(TOT)打
击对抗整体系统;增强成梯次部署系统的全纵深
集中联合效果和在整个战场内灵活转移关注焦
点的能力。
以上是改进火力的诸种方式和内容,但“突
袭式打击”、“变换直瞄火力和间瞄火力角色”、
“新型的压制”和“先期发现计划与火力网联动反
应”等,才是主要的足以称得上是改革的基本火
力样式。
一
、突袭式打击
这种打击方式将在更大范围内发现、跟踪和
处理更多目标,特别是在对抗特殊的编组或功能
群联合行动中,使用大量精确和压制武器,实施
远程突袭式打击后,火力计划被彻底改变了。弹
着炮火打击的概念并不是最近才有的,在许多情
况下,同时弹着炮火打击能够在非常短的时间内
集中使用大量精确武器,产生巨大优势,以打击
诸如敌军编组或功能群基本构成要素的大量重
要离散目标。但是一旦敌方开始规避,目标确定
困难增加,这种精确火力的优势就会开始迅速减
小。在非常短的时间内实施打击也能产生显著的
压制性效果。发射精确压制弹药能造成敌方的通
信中断,电子设备不能正常工作,人员受到隔绝、
震慑以至失去判断能力,因而敌方会遭遇难以克
服的困难。
突袭式打击能够迅速彻底地瓦解敌方编成。
实施这种精确突袭打击的基础是,睿智的分析人
员对作战环境理解的增强,这些分析人员不仅能
够理解并识别具有最大系统价值的目标,而且能
够使用信息技术和分层融合的特殊传感器系统,
用以改进火力计划,完成多种高速传感器到发射
器的联接。这还要对火力、压制分层系统进行科学
使用,这类分层系统具有极强的机动性,能够在全
纵深内同步立体地打击编成内全部高效目标。虽
然突袭式同时弹着打击在理论上是可行的,但是
目前的编制和射击方法需要修正。目前的编制和
火力射击方法仅适于连续交战,却不适于多种高
效果目标的平行交战。
二、改变直瞄火力和间瞄火力角色
间瞄非接触火力是指从超视距或者更远的位
置向目标射击的任何火力。间瞄非接触火力支援
方面的进步能够显著增强部队的机动能力,通常
均可产生预期计划的致命与压制效果,使得即使
不得不进行的近距离突击行动的推进更加快速,
彻底改变了较低级别的机械化战斗中直射火力和
间瞄火力的角色与关系,间瞄非接触火力地位更
加重要,更加主导,以至于战斗、战役甚至战争竟可
毕其功于一次间瞄非接触火力综合打击。
在预有准备的情况下,合成军队指挥官将越
来越多地优先选择使用能够间接发射的精确弹药
进行交战,直至消灭“视线”以内全部敌人。这种射
击方法既极大地降低了间瞄武器系统及人员暴
露,又避免了直瞄射击系统向前推进的受敌抵近
攻击的威胁,还可以最大限度地节省直射弹药并
将其用于最适合的时机和任务。但在仓促的情况
下,由于直瞄武器系统能够在较为混乱的条件下
相对迅速、可靠和简单地使用,因此指挥官通常喜
欢使用直瞄射击武器发起攻击,并在直射火力的
支援下果断地发起冲击消灭残敌。但由于问瞄系
统至少在一个世纪里仍然是使用最多的武器系
统,因此,近距离徒步作战中的火力变化将远不如
间瞄火力那样剧烈,但尽管如此,在近战突击中控
制和集中致命性与压制性效果的能力仍然能够得
以提高,这将确保更迅速和更安全抵近战斗,以弥
补间瞄火力在具有极大优长的同时而无法拥有的
一些小缺憾。
信息时代火力支援的精确性及其压制效果的
可靠性,将改变合成军队指挥官计划和实施战斗
的传统方式,指挥官们将能够更加灵活地根据那
美军火力改革:实现战斗力的毁伤和压制因素
些预期评估结果计划他们的下步行动。当然,间瞄
非接触武器系统相应的弹药分配操作控制也将更
加严格,特别是那些最具威力、最精确和最昂贵的
间瞄弹药,这类弹药不会不加限制地随意使用。信
息化条件下,战场的数字化和战场信息掌握的几
近实时化,使得充分掌握敌情而预有准备的交战
将会更加频繁,这种情况下间瞄射击将更有用武
之地,而这类弹药的分配控制问题也将随之更加
突出。高级指挥官必须基于这种现实需要科学指
挥分配这种弹药。例如,如果被攻击目标是由适于
这类弹药攻击的多个关键目标组成的一个体系,
则弹药分配必须结合关键目标的数目、敌方的不
可预测程度和任务的重要程度三个方面因素综合
考虑。
三、新型精确压制
这种打击方式最本质的特点是,致命性和压
制性效果的巨大效用是直接实施而不通过其他方
式附带产生,一个由精确弹药支配的战场可以产
生更少的压制性附带物。而常规弹药的大量使用
则是通过产生的诸多压制性附带物,如飞散的爆
炸弹片及其震撼等而最终远远超出常规弹药本身
直接的杀伤半径,这种效果确也能够确保在冲击
部队不断接近敌人时仍能控制敌方的抵抗。但在
近距离作战中,为执行压制任务面而跨越海洋运
输成千上万吨常规弹药,这种做法在现今无论如
何都是不讲效益的。使用这种更能适应未来作战
环境的精确弹药进行更少波次的火力行动,则既
能产生更少的压制性附带损伤,还能以更强的杀
伤效果达成更好的目的。而且,未来的这种压制武
器也能够很好地结合某些智能武器的特性,更加
有效地减弱敌方士兵的战斗力,并有计划有目的
地摧毁其武器、车辆、电子设备、通信器材和光学
设备。
四、先期发现计划和火力网联动反应
火力网、传感器、指挥和控制这些与部队防
护、防御和进攻紧密相关的因素也是影响火力基
本发展样式的重要方面。在支援防御性机动时,这
些方面能够结合起来形成积极的相应级别的防护
体系、快速反应防御体系和先期威慑体系。
美海军和海军陆战队已经在其先前实施的
“海龙”行动和其他行动过程中获得了一些网络中
心战的经验。苏军称之为“监视打击综合体”。监视
打击综合体是对非常迅速的反应体系的准确命
名。这一系统能够对相应地区的任何监视渗透都
能立即识别敌我,做出交战决策,瞬间选择最佳发
射系统,向发射系统传输目标数据,与目标交战,
评估毁伤并且依据需要周而复始循环进行。这一
整体“杀伤链”能够自动运行,或作为系统中的“传
感器”或“决策者”而融入这一节点。对美军炮兵而
言,这其实是个旧消息。美军的反炮兵系统经过了
长期的建设已具有良好功能,能够把远程雷达、自
动火控和炮兵连融入“速射”环节。在上个世纪的
较长时间里使用的设计完善的防御包括这种还没
有发展的监视打击综合体,虽然当时的信息传感
是由无线电通信或电话连接到火力指挥中心的前
进观察员或人控雷达的,但其仍能进一步被连接
到地面或海上的飞机或炮兵上,随着数字化高科
技设备的广泛使用,“杀伤链”的运转空间和时效
将极大地扩展和提高。更为重要的是,这一观念在
从最小战术单元到军种和跨军种的每一级别上都
具有极大的潜力。从理论上来讲,在每一级别上建立
快速应对每一个可识别的敌对者的体系,是可行的。
有关监视打击综合体的两个重点需要给予说
明。第一,地面目标是最难以区分的,特别是在市
民与敌方战士相互混杂并处于混乱中的情况下更
是如此。尽管自动目标识别技术正在快速进步,但
仍会留下薄弱之处。第二,科技的应用能够在相当
大的程度上提高防御的潜力,特别是在目标区别
不是非常关注的问题时更是如此。我们也应该想
到我们的对手会发展这种观念。在20世纪80年
代,苏军曾对在进攻中运用相似的观念非常感兴
趣,他们称之为“侦察打击综合体”。在监视打击综
合体中,进攻方必须实施适于其防御的机动和突
击行动,而防御方“杀伤链”的行动则由其系统的
侦察要素予以牵动。这种观念与前德国“侦察牵引
战术”观念非常相似。根据此观念,侦察分队从对
手的部署出发着眼发现其缺陷以寻找战机。在发
生某些突发事件或备受注目的重要目标被发现
时,已经建立的网络系统将被充分用于支援快速
反应和进攻机动。在上述系统中,射击信息资源的
外国军事学术2003年第12期
可用性不是建立在偶然性基础上,而是建立在对
资源根据最佳需求科学评估合理配置和对突发事
件迅速可靠地做出反应等有意识行动的基础之上
的。未来各级所有的攻势行动都能够得到监视打
击综合体的支援,能充分发挥发现和促进摧毁敌
防御系统中要害部分的关健作用。攻势行动将同
样依靠反应防护系统。该系统实质上是防御网络
的一个流动部分。对推进中的空中或地面机动而
言,进入监视打击综合体可发挥作用的地区是一
种不断增加的威胁。任何潜在对手的每一梯次编
队都能够覆盖每一寸防御阵地,对手往往是借助
连接到隐藏的武器以及防空武器上的难以发现的
传感器与隐蔽的观察员来达成这一目的。
避开远程、大口径直射火力系统的近战“反应
防护”也是可能实现的。这些系统能够编组到以网
络为中心的空军和海军编队中,这些原则同样也
适用于地面战术战斗编队。地面战术部队实施机
动的一个最大威胁是遭遇到隐蔽于要害地点并装
备简单的反坦克武器或直瞄武器的步兵。在这些
情况下,单一地实施无论是主动还是被动的防护
都是不够的,运用车载光学设备和直射火力武器
的传统的掩护射击方法也是不够的,但使用结合
了以上各方面的掩护射击系统就足能控制人员伤
亡,并可实施更快速和更大胆的推进,因为这种掩
护射击系统能够侦察到敌方的首次射击,确定敌
方兵器的方位,并迅速使用精确致命和压制性的
合成效果与之交战。如果敌方认识到对友军部队
实施的任何射击都将招致迅即和致命的打击,敌
方就能被最大限度地威慑和遏止。
这些做法尽管已部分地在近期的战斗中得到
了证明,但仍然还存在着缺点和诸多急需要加强
的方面。当人眼由技术上传感器机械地替代和射
击决定时,失败常常发生杀伤链的起点和终端的
情况也将还是常有的和长期的,而且反应防护系
统同样也将在搜索未知弹道的导弹发射位置时遇
到困难。建设发射系统方面的投资仍然过于慷慨,
而在确保这些系统更加可靠地实现组网和有效感
应上的投资也依然过于吝啬,这一现象急待改变,
现代化编组的全部潜力只有在至关重要的网络发
挥功能时才能有效实现。
以上几中火力革命的基本方式,急需对编制
进行新的设计。强大的超视距目标搜索能力将成
为各级火力支援机构的有机组成部分,固定的空
中目标捕捉传感器因其能确保获得最新和最及时
的目标捕捉数据并反馈火力打击效果,而将成为
具有间接超视距能力的各级火力支援系统的固定
表征。
为实现这种重要功能,侦察、监视与目标搜索
机构必须为需要决策信息的指挥官和需要目标搜
索支援的指挥官。在未来,合成军队指挥官将更愿
要分开编制的侦察、监视与目标搜索功能。必须建
立一个衡量所有致命与压制性支援系统效能的重
要标准:即指挥官将联合效果集中到一个关键焦
点上时所能达到的程度,以及在匆忙和预有准备
的情况下使用该系统将其关注的重心转移到新的
焦点上时所能达到的灵活程度。在某种程度上,战
术编成内的梯队共享态势感知并有意识地统一了
标准,就像目前的应用一样,新技术的结合使得在
一个以上梯队纵深内加强编成的努力成为可能。
这些新技术的结合主要用于使更高级别的支援系
统具备更强大的火控、更高的精度以及更远射程
的一体化能力。必须达成火控系统与各梯队致命
性和压制性支援行动的一体化结合,以最大限度
地提高系统整体作战效能。必须全面提高技术,改
善由编制带来的能够在最需要的时机和地点迅速
提供致命性与压制性行动的能力,确保火力支援
编成内每名成员的杀伤结果全面提高。更为关键
的,是必须随时代变化及时甚至超前地规划新的
编制和战术方式,以适应需要,最终实现火力的革
命性变革。(译自美《野战炮兵)2003年7~8月号)
『收稿日期:2003一l0—20I
[责任编辑:董鸿宾]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