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中国器乐作品欣赏一、中国乐器的历史发展远古时期远古时期先秦时期先秦时期秦汉隋唐时期宋元明清时期2、八音分类法乐器分 类法第二节作品欣赏[作品欣赏]二泉映月[作者简介]华彦钧(1893—1950)[欣赏提示 ][作品欣赏]《梁山伯与祝英台》[作者简介]陈钢(1935~)[作者简介] 何占豪(1933~)[作者简介]俞丽拿(1940~有关音乐常识与乐语解释[ 欣赏提示]远古时期先秦时期秦汉隋唐时期宋元明清时期(约前6000年-前1711年)吹奏类乐器是最早出现的乐器。以浙江 余姚河姆渡遗址出土的骨哨为代表。这段时期也出土了不少的击奏类乐器。弦乐器见于典籍的有“瑟”。(前711年-前256年)是我 国乐器发展史的第一个高峰,确定了乐器的分类法-“八音”。古琴成为一种十分重要的独奏乐器。这段时期的乐器以击奏类为主,出土实物以曾 侯乙编钟影响最大,音乐也是以钟鼓乐为代表。曾侯乙编钟(公元前221年-公元960年)这是我国乐器发展史的鼎盛时期。随着中外文 化的交流,大量的外国乐器传入我国,弹奏类乐器得到空前的发展和繁荣。琵琶则是唐代最为重要的乐器,拉弦类乐器开始在民间出现。(96 0年-1840年)这段时期最为重要的是弓弦乐器发展,弓弦乐器的传入和普遍使用促进了戏曲、说唱音乐的发展。古琴则出现了众多的流派,明 末由波斯传入扬琴。元代出现吹奏类乐器唢呐,击奏类乐器出现云锣。这段时期宫廷音乐逐渐萧条,取而代之的是民间音乐。周以来,乐队 体制日趋完善,到战国初,不但乐器品种繁多,音量、音色都已十分可观,制作也非常精细,对音准和音质的要求大大提高了。周代开始对乐器以“ 八音”进行分类,在周末至清初的三千多年中,我国一直沿用“八音”分类法。金石土革丝木匏竹打击乐器吹管乐器弹拨乐 器拉弦乐器[作品简介]华彦钧最杰出的二胡代表作。原为道教的唢呐曲,具有浓郁的宗教音乐风格.1950年夏天,著名音乐史学家杨 荫浏先生等人在民间音乐的“抢救”性采风中,为其录制了钢丝录音,并与华彦钧先生商榷,定名为《二泉映月》。江苏无锡人,民间音乐家。 自幼习音乐,后沦为街头流浪艺人,双目失明。生前留下琵琶曲《大浪淘沙》,二胡曲《二泉映月》,《听松》等音响资料,其中《二泉映月》获二 十世纪华人经典音乐作品奖。是我国音乐宝库中的珍贵遗产。作品渗透着传统音乐的精髓,表现了他对现实生活的深刻感受,情真意切,充满艺术的 生命力。本曲由引子、六个段落及结束句组成。全曲以一个音乐主题为基础,不断变化发展而成,为单一变奏曲式。引子+A+A1+A2+A 3+结尾[作品简介]1959年写成并初演。以家喻户晓的民间传说为题材,吸取越剧中的曲调为素材,择取“草桥结拜”、“英台抗婚 ”和“坟前化蝶”三个主要情节,表现青年男女的忠贞爱情,和对封建宗法礼教的控诉和反抗。中国当代著名作曲家,上海音乐学院教授。早年 师从父亲陈歌辛及匈牙利钢琴家瓦拉学习作曲和钢琴。与何占豪合作完成小提琴协奏曲《梁祝》,蜚声乐坛。主要作品:《苗岭的早晨》《金色的 炉台》《阳光照耀着塔什库尔干》和小提琴协奏曲《王昭君》等。诸暨何佳山村人。1957年考入上海音乐学院,在小提琴演奏的民族化方面进 行探索和实践。1959年与陈钢合作创作了基于越剧音调的小提琴协奏曲《梁山伯与祝英台》,成为中国乐坛的著名人物。上海人,著名小提 琴家。1959年《梁祝》首演,年仅18岁的俞丽拿担任小提琴独奏,一举成名。是中国器乐唱片发行量最多,影响最大的演奏家。 协奏曲由某一件独奏乐器或人声独唱为主,同时有管弦乐队协助竞奏的大型音乐作品体裁。 华彩乐段大型器乐曲中的装饰性段落。在乐曲演奏过程中,乐队暂停演奏,由独奏者进行充分发挥演奏技巧和乐器性能的一段音乐。 这段音乐有即兴音乐的特征,演奏时节奏处理自由,技巧难度较大,因而引人注目。奏鸣曲式是曲式的一种,它由呈示部,展开部,再现部三大部分组成。本曲基本结构(引子)→呈示部→展开部→再现部→结束部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