配色: 字号:
《弟子规》易解及故事
2014-04-20 | 阅:  转:  |  分享 
  
《弟子规》概说⊙总叙dìzǐguīshèngrénxùn弟子规,圣人训。shǒuxiàotì
cìjǐnxìn首孝弟,次谨信。fànàizhòngérqīnrén泛爱众,而亲仁。
yǒuyúlì zéxuéwén有余力,则学文。首先在日常生活中,要做到孝顺父母,友爱兄弟
姊妹。其次在一切日常生活言语行为中要小心谨慎,要讲信用。《弟子规》中的“弟子”所指的就是学生,也就是父母的子弟;再广泛来讲,“弟子
”可以说是每一个人。人“活到老,学到老”,可以说一辈子都在学习。既然都在学习,理所当然就是学生。我们每一个人都是圣贤人的学生。“规
”就是规范、道理,做人应尽的道理,做人应尽的规范。我们从这三个字,就可以了解这本书的用意就是:教我们如何做一个善良的人、做一个孝顺
父母的人、做一个有礼貌的人。和大众相处时要平等博爱,并且亲近有仁德的人,向他学习,以上“首孝弟、次谨信、泛爱众、而亲
仁”这些都很重要,是非做不可的事。如果做了之后还有多余的时间精力,就应该好好地学习其他有益的学问。因此教育的基本目标主要是把青少年
培养成孝敬父母、友爱兄弟、谦逊待人、讲究信用、团结他人而又向往高尚品德的人。故事1:书
读百遍其意自见东汉时有一个叫董遇的人,从小家里就很穷,靠上山砍柴为生,整日为生活而奔波。但是他只要一有空闲时间
,就坐下来读书学习,他的哥哥讥笑他,他却不在乎。天长日久,他的知识很渊博,并写出两本书,引起了轰动,人们很佩服他。董遇的名声越来越
大,附近的人纷纷前来求教,并问他学习的窍门。他说:“书读百遍,其意自见。”人家说:“可是没有时间呀!”他又说:“学习要利用‘三余’
,就是三种空余时间,冬天为一年之余、晚上为一天之余、雨天为平日之余。”人们听了才恍然大悟,原来董遇是通过利用空闲时间的学习,才来提
高自己水平的。⊙入则孝fùm?hūyìngwùhu?n父母呼,应勿缓。fùm?
mìngxíngwùl?n父母命,行勿懒。fùm?jiàoxūjìngtīng父
母教,须敬听。fùm?zéxūshùnchéng父母责,须顺承。易解:
父母呼唤,应及时回答,不要慢吞吞地很久才应答,父母有事交代,要立刻动身去做,不拖延或推辞偷懒。父母教导
我们做人处事的道理,是为了我们好,应该恭敬地聆听。做错了事,父母责备教诫时,应当虚心接受,不可强词夺理,使父母生气、伤心。故事
2:郯子鹿乳郯子,春秋时期人。他天性非常孝顺,父母年老,双目失明,听人说喝鹿乳会好,就借
了一件鹿皮的衣服乔装成一只鹿,跑到深山里头,混进鹿群中取鹿乳。猎人看到这只动也不动的“鹿”,抽出箭想射。郯子便慌忙立起身来,掀掉鹿
皮,并大声地把详细的情形告诉猎人,这才免掉了被射杀的危险。猎人非常感动,就把鹿乳送给他。郯子将鹿乳取回家中,双亲喝后眼睛复明。
历代帝王视郯子为德、才、威、雅的化身。郯子死后,后人建郯子庙、郯子墓来纪念他。据有关资料记载,当时郯子庙中塑有“三圣”像
,即孔子、老子、郯子,人们对郯子的崇拜之情由此可见。故事3:孟母断机孟子小的时候,有一天
读书厌倦了,就跑回家里。这时他的母亲正在织布,见他回来,突然把织布的梭子折断,扔在了地上。孟子很奇怪,就问母亲为什么发火。母亲说:
“织布要一寸寸地织,才能织成。但如果把梭子折断了,不去织它,还能织成一匹布吧?你的学业也一样啊,你还没有学成就厌倦了,什么时候才能
成为有用之才呢!”孟子听了母亲的教诲,恍然大悟,从此发奋学习,终于成为一代大师。故事4:小杖则受大杖则走
曾参侍奉父母,尽心尽力。有一次,曾参的父亲曾点叫他去瓜地锄草,曾参不小心将一棵瓜苗锄掉。曾点认为其子用心不专,便用棍子责
打。由于出手太重,将曾参打昏。当曾参苏醒后,并没有因为被误打而忿忿不平。孔子知道此事后教训他说:“小杖则受,大杖则走,今参委身待暴
怒,以陷父不义,安得孝乎!”如果大杖不走,让父亲在盛怒之下将其打死,就会令父亲受不义之恶名,造成终身遗憾。曾参承认说:“参罪大矣!
”所以,我们不要死在文字里面,要通权达变,这样才能真正做一个孝顺父母的人。dōngzéwēnxiàz
éqìng冬则温,夏则凊,chénzéxǐnghūnzédìng晨则省,昏则定。chū
bìguf?nbìmiàn出必告,反必面,jūyǒuchángyèwúbiàn
居有常,业无变。易解:冬天要提醒父母多穿衣服;夏天要给父母纳凉;早晨起床之后,应该先探望
父母,并向父母请安问好。傍晚回家之后,要将今天在外的情形告诉父母,向父母报平安,使老人家放心。外出离家时,须告
诉父母要到哪里去,回家后还要当面禀报父母回来了,让父母安心。平时起居作息(生活习惯),要保持正常有规律,做事有常规,不要任意改变,
以免父母忧虑。故事5:黄香温席故事6:生命的代价沉痛的教训临近暑假,某小学老
师通知学生第二天下午放半天假,并要求学生告知家长。却有两名学生没有按照老师的要求通知家长,擅自和小伙伴一起到河边游泳,落入深水中,
再也没有上来……由于他们两个没有做到“出必告,反必面”,所以没有得到家长的及时照顾,直到晚上家长不见孩子回家才发现出事了,但为时已
晚!这样的人间悲剧每年都有发生,小朋友们一定要吸取教训啊!还有个孩子,放学后回到家里,没有跟家长打招呼,偷偷地一头扎
在自己屋内打电脑。天色已晚,父母认为他在在学校没回来,给老师打电话询问情况。老师告诉几点下课,应该到家里了,母亲听后非常着急地到处
打电话,寻找这个孩子。最后,在老师的提醒下,到孩子的房间里一看,正在网络天地“畅游”。孩子没有“反必面”出现了上述状况,也许有的父
母将孩子狠狠地打一顿,但这不是最好的办法,一定要把孩子引导过来,要告诉他这样做的危害性在哪里,告诉他:“如果父母没有到你的房间里去
看,就急急忙忙出去到处找,怎么也找不到,在路上,因为‘慌不择路’,很容易被车撞了;也许还会把父母急出病来;还有奶奶爷爷、姥姥姥爷如
果心脏不好,会出现生命危险的,上述无论哪一种状况出现,你将是终生的遗憾,同时你也是一个不孝子孙!”这样给孩子讲清楚,小孩是很受教的
。另外我们父母首先要以身作则,这样孩子一定会养成“出必告,反必面”的好习惯。shìsuīxi?owùshànwéi
事虽小,勿擅为,gǒushànwéizǐdàokuī苟擅为,子道亏。wùsuīxi?owùsīcá
ng物虽小,勿私藏,gǒusīcángqīnxīnshāng苟私藏,亲心伤。易解:
纵然是小事也不要任性,擅自作主而不向父母禀告。如果任性而为,容易出错,就有损为人子女的本分,因此让父母担心,是不孝的行为。
物虽然小,也不可以私自收藏占为己有,特别是公物。如果私藏,品德就有缺失,父母知道了一定很伤心。故事7:
刘备教子三国的时候,刘备临终时对儿子刘禅不放心,除了把他托付给丞相诸葛亮,还给刘禅留下了一封信
来教育他。信中说:“勿以恶小而为之,勿以善小而不为。惟贤惟德,能服于人。”这就是说,不要认为小的坏事就可以胡作非为,不要认为小的好
事就可以不做;只有品德良好才能让人信服。后来,刘禅在诸葛亮的辅佐下,蜀国没有出现大的失误。诸葛亮死后,刘禅开始宠信宦官,逐渐放纵自
己,最终蜀国被曹魏灭掉,刘禅也成了俘虏。故事8:一个玩笑抱憾终身有这样一个真实的故事:在学
校课间休息的时候,一个同学在他的同桌要坐下的时候,把椅子挪开了,结果这个同学坐在地上,脊椎摔断,终身瘫痪。一个玩笑导致这样的后果,
双方家庭都抱憾终身!受伤的同学将在床上躺一辈子,很苦。他的父母就更苦,孩子养了这么大,突然变成残废,父母比他还难受,还要伺候他,每
天看到他都要偷偷地流泪。我们想一想关心你的人往往何止父母双亲,所以一个人的过失,有时会给多少人带来痛苦!造成大错无法弥补,而开玩笑
同学的家庭也要承担沉重的经济负担和良心的谴责。所以,任何对人身安全有损害和危害到社会的不良行为,我们是绝对不能做的,见到时也要极力
劝止。故事9陶母封鱼陶侃是东晋有名的贤臣,从小就勤奋好学,而且注意人品的修养,这一切都
是与他母亲的严格教育分不开的。陶侃长大后,担任了管理渔业的小官。这一年他托人带回家一坛腌鱼孝敬母亲,母亲却把鱼封好让人退回去,并且
给他写了一封信说:“你是国家的官吏,怎么能用公家的东西孝敬母亲呢?这是为政不廉啊!”此事虽小,却可以看出陶侃的母亲教子严格。陶侃始
终不忘母亲的教诲,最终成为晋朝著名的清官。故事10苹果的教训有一个孩子,放学回到家里脸
色怪怪的。因为小孩子比较单纯,做了坏事容易显现在脸上。这位母亲很有警觉性,就去翻了孩子的书包,结果发现里面有三个苹果,孩子解释说:
“我们几个同学路过卖水果的摊位,顺手拿了这几个苹果。”这位母亲立刻带着孩子到水果店,恭恭敬敬给人家鞠个躬,说:“对不起,我的孩子拿
了你的苹果,我跟你道歉,我没有把孩子教好?要多少钱我马上付给你。”她的孩子站在一旁看着母亲的这种举动,我们相信孩子的惭愧之心一定会
被唤醒,从而终生记住这个教训。可是有些孩子说谎话时脸不变色心不跳,为什么?是因为他们从小犯错时,父母没及时抓住时机遏
制住,说谎话说习惯了,习惯成自然。所以作为父母一定要细心观察孩子的一举一动,发现孩子有不良行为时,一定要及时制止,也要告诫孩子“勿
以恶小而为之”,使孩子能够健康成长。“物虽小,勿私藏”,除了不可以偷,不可以拿,同时要教导孩子不要吝啬,不要什么东西
都想到先留给自己,要培养他乐于助人的行为,因为施予比接受更有意义啊!假如孩子从小就吝啬,长大之后也会养成自私自利的习气。qīn
suǒhàolìwèijù亲所好,??力为具;qīnsuǒwùjǐnwèiqù亲所恶,?谨
为去。shēnyǒushāngyíqīnyōu身有伤,?贻亲忧;déyǒushāngyíqīn
xiū德有伤,?贻亲羞。易解:父母所喜好的东西,应该尽力去准备,父母所厌恶的事物,要小
心谨慎地去除掉(包括自己的坏习惯)。要爱护自己的身体,不要使身体轻易受到伤害,让父母亲忧虑。要注重自己的品德修
养,不可以做出伤风败德的事,使父母亲蒙受耻辱。故事11:董卓的恶行董卓是东汉末年的
军阀,他带领军队来到国都,废掉了汉少帝刘辨另立汉献帝刘协为傀儡皇帝,并从此独揽朝政。董卓专权期间,对朝廷中的大臣肆意杀戮,对天下百
姓任意欺凌。结果他的暴行引起了人们的愤怒,司徒王允等人联合起来利用美人计一举将他除掉。董卓死后,他的家属也因此受到株连
,当时他的母亲已经90多岁了,也被处死。董卓的恶行不仅使其家庭受到牵连,连年迈的老母无法尽享天年,实在是可悲啊!qīnàiw
ǒxiàohénán亲爱我,?孝何难?qīnwùwǒxiàof
āngxián亲恶我,?孝方贤。qīnyǒuguòjiànshǐgēng亲有过,谏使更,
?yíwúsèróuwúshēng怡吾色,柔吾声。jiànbúrù
yuèfùjiàn谏不入,悦复谏,?háoqìsuítàwú
yuàn号泣随,挞无怨。易解:当父母喜爱我们的时候,孝
顺是很容易的事;当父母不喜欢我们,或者管教过于严厉的时候,我们一样孝顺,而且还能够自己反省检点,体会父母的心意,努力改过并且做得更
好,这种孝顺的行为最是难能可贵的。父母亲有过错的时候,应小心劝导改过向善,劝导时态度要诚恳,声音必须柔和,并且
和颜悦色。如果父母不听规劝,要耐心等待,一有适当时机,例如父母情绪好转或是高兴的时候,再继续劝导;如果父母仍
然不接受,甚至生气,此时我们虽难过得痛哭流涕,也要恳求父母改过,纵然遭遇到责打,也无怨无悔,以免陷父母于不义,使父母一错再错,铸成
大错。故事12:苦心劝父从前,有个叫孙元觉的少年,小时候就十分懂事,可他的父
亲对祖父却非常不孝敬。有一天,父亲要把病弱的爷爷扔到深山里去。孙元觉哭着跪倒在父亲面前,恳求他不要这样做。可是父亲却哄骗他:“爷爷
年老了,年老不死会变成妖怪的。”来到了山里,父亲把爷爷放下就要离开。这时,孙元觉对父亲说:“扔了爷爷把筐子拿回去吧。”父亲不明白他
的意思,孙元觉说:“等到你老了,我好用它来装你,把你扔到山里来呀。”父亲一听,大吃一惊,最终改变主意,又把爷爷接回了家。故事13
:兰姐善谏明朝有个童养媳,名叫兰姐,十二岁的时候,看见婆婆和太婆相骂,婆婆
骂太婆是老而不死的讨厌东西,兰姐就在那一天夜深的时候,流着眼泪,跪在婆婆的面前说:“婆婆和太婆相骂,是给后人一个不好的榜样。假使将
来婆婆年老的时候,也有人把婆婆当讨厌的东西看,那么婆婆又觉得怎样呢?每个人都有年老的时候,寿长寿短是有天命的,媳妇但愿婆婆像太婆一
样长寿才好。”她的婆婆听了这一番话之后,非常感动,同时也觉悟过来,很孝顺自己的婆婆了。故事14:
闵损芦衣qīnyǒujíyàoxiāncháng亲有疾,?
药先尝,?zhòuyèshìbùlíchuáng昼夜侍,不离床。sāngsān
niánchángbēiyè丧三年,常悲咽,?jūchùbiànj
iǔròujué居处变,?酒肉绝。sāngjìnlǐjìjìnchéng丧尽礼,祭
尽诚,?shìsǐzhěrúshìshēng事死者,?如事生。
易解:父母生病时,子女应当尽心尽力地照顾,一旦病情严重时,更要昼夜服侍,不可以随便离开。
父母去世之后,守孝期间(古礼三年),要常常追思、感怀父母教养的恩德。自己的生活起居必须调整改变,不能贪图享受,应该戒绝酒肉。
办理父母的丧事完全按照礼法去办,祭祀要完全出于诚心,对待去世的父母,就如同他们在世间一样,也不可以为了面子铺张
浪费,才是真孝顺。(《论语》云:“生,事之以礼,死,葬之以礼,祭之以礼。”)祭拜时应诚心诚意,对待已经去世的父母,要如同生
前一样恭敬(《论语》云:“祭如在,祭神如神在。”)。故事15:汉文帝侍母西汉时,汉文帝
虽然贵为皇帝却很孝顺自己的母亲。虽然每天都要处理很多公务,他从没忘记到母亲的房间去问候。后来文帝的母亲病了,他日夜精心服侍,甚至目
不交睫,衣不解带,从未睡过一个安稳觉。每天母亲吃药时,他都要先亲口尝尝。常言道:久病床前无孝子。汉文帝侍奉母亲,却从不懈怠,长达三
年之久,实在难能可贵。后来,汉文帝侍奉母亲的故事,成为千古传颂的佳话。故事16:
孝感动天汉代有个叫董永的人,是一个穷人家的孩子,母亲去世后和父亲相依为命。后来父亲也不幸去世
,由于家里穷,董永连葬父亲的费用也凑不出来。为了埋葬父亲,他只好把自己典押给有钱人家当佣工。相传,董永的孝行感动了上天,九天仙女下
凡,帮助董永还清了债务。戏剧《天仙配》的故事就由此演变而来,后来人们便把仙人下凡的地方命名“孝感”(即今湖北省孝感市)。这个故事教
育我们要善待父母、孝顺双亲。故事17:舅舅对外婆的关怀有一个四年级的学生,他的外婆去世
了,全家人都很悲伤,在外婆的骨灰送往道场的路上,司机便加快了车的速度,这时他的舅舅马上提醒司机说:“你不要开得这么快,我的母亲不习
惯坐快车,坐快车她会不舒服的。”舅舅的话给这位同学留下了难忘的印象,使他非常感动,感觉到舅舅对外婆的关心仍然像外婆还活在世上一样。
他回到学校跟老师讲:“老师,我舅舅是不是做到了‘事死者,如事生’了?”所以,当父母离开我们而去的时候,我们对父母的恭敬之心绝对不能
有丝毫减少。从这个小故事我们还可以联想到,为什么每年的清明节,都要到烈士墓前诚敬地扫墓呢?就是要追思那些为我们今天幸
福生活抛头颅、洒热血的英雄们,感恩他们用生命换来今天的和平与康泰。虽然他们牺牲了,但他们的精神永存,永远活在我们心中。总叙
入则孝学会感恩:1、感恩古圣先贤留给我们的智慧2、感恩诲人不倦的代代恩师和所有用心育人的现代教师
3、感恩我们生命中的第一任老师只有父母一生无怨无悔、不求回报的永远关爱我们,可以忍受我们一生的不解与怨恨!
父亲是天,母亲是地,我们就是生活在天地之间的那个人,同学们行动起来吧。“树欲静而风不止,子欲养而亲不待。”不要等到那一
刻,后悔已晚。?提问:???你的父母生日是哪天?最喜欢吃什么?干什么?不知道的,回家询问。要学会关心自己的父母
,用心体会。作业:?下次周末回家吃饭时为母亲盛一碗饭,或者为父亲倒一杯水。帮助家里做一些力所能及的家务,比如:
摆放碗筷、洗碗、擦桌子、扫地、倒垃圾。洗衣服、晾衣服、打扫房间。浇花、买菜、学做饭。为父母捶背、按摩、倒洗脚水。可以根据情况任选一样来做。??孝悌忠信礼义廉耻中华传统教育必读弟子规天天落实多多收益《弟子规》原名《训蒙文》,为清朝康熙年间秀才李毓秀所作。其内容采用《论语·学而篇》第六条“弟子入则孝,出则弟,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行有余力,则以学文”的文义,以三字一句,两句一韵编纂而成,分五个部分加以演述,具体列举出为人子弟在家、出外、待人接物、求学等应有的礼仪与规范,特别讲求家庭教育与生活教育。后经清朝贾存仁修订改编,编成1080个字的《弟子规》。清中叶以后,此书最为流行,一度成为私塾的必读课本,是启蒙养正、教育子弟敦伦尽份、闲邪存诚,养成忠厚家风的最佳读物。国学“弟子规”教学大纲《弟子规》的6个中心部分1:入则孝------〈感恩〉2:出则悌------〈友爱〉3:谨???------〈规范〉4:信???------〈诚信〉5:泛爱众------〈善待〉6:余力学文------〈勤奋〉
献花(0)
+1
(本文系软趴趴的土...首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