配色: 字号:
“神方”偷验录
2014-04-20 | 阅:  转:  |  分享 
  
“神方”偷验录



执业中西医多年,顺应病人心里的同时自己也逐渐被西化,但西医对一些常见疾病都常常束手无策,倒是一二付中药往往沉疴立起!于是又拾起以前的中医读本,无奈“千方易得,一效难求”!网上炒作“全息汤”时,我也购书验证,却大差人意!搜索数载,只觅得五个祖传秘方,多年来每遇秘方所治之病,不须辩证,但无不应手取效,于是饮誉乡里,颇为开心。

为祝爱爱医“重生”,亦贺我等有“家”能回,今奉出大家共享,并祈能广为流传,福泽医患,如蒙加分奖励,鲜花映目,更觉幸福!





第一方祖传三代老太挑筋根治麦粒肿

第二方俗称“偷针眼”细菌感染引起睑腺体的急性炎症,全身应用抗生素磺胺类全程使用还是无法控制症状的发展,大部分都经过局部红肿,成脓,脓栓出两眼睑“五轮学说”肉轮属脾脏耳尖放血,脾、眼、目。性眼炎紫外线强烈照射用新鲜人奶或牛奶滴眼,每分钟一次,每次4~5滴,数分钟后症状即可减轻。本病是指胞睑近睑弦部生小疖肿,形似麦粒,易于溃脓的眼病为细菌(常见为葡萄球菌)感染引起睑腺体的急性炎症,根据受累腺组织的不同部位分为外麦粒肿睫毛根部皮脂和内麦粒肿睑板腺。针眼,土疳睑腺炎睑缘疖临床表现初起,自觉眼睑某一部分知觉过敏胞睑微痒痛,近睑弦部皮肤微红肿,逐渐疼痛加重继之形成局限性硬结,并有压痛,硬结与皮肤相连出现脓点。若病变发生于靠小眦部者,红肿锨痛较剧,并可引起小眦部白睛赤肿。部分患者可伴有耳前或颌下淋巴结肿大及有压痛,甚至伴有恶寒发热、头痛等全身症状。本病轻者可于数日内自行消散,重者35日后,于睑弦近睫毛处出现黄白色脓头,形如麦粒。待肿疡溃破,脓出则痛减肿消。发于睑内面者,赤痛较重,常见睑内局部充血,并露出黄色脓点,可以自行溃破。重者可扩大成眼睑蜂窝组织炎或眼睑脓肿,可有耳淋巴结肿大或体温增高等全身症状外睑腺炎,亦称外麦粒肿(externalhordeolum)又名睑缘疖内睑腺炎,亦称内麦粒肿(internalhordeolum)鉴别诊断一、眼睑炎性水肿胞肿如桃胞睑皮肤红赤,高肿难睁,状如桃李,肿痛拒按,白睛赤肿。二、眼丹发病部位同针眼,但眼睑赤痛漫肿,质硬拒按,常有恶寒发热、头痛等全身症状。三、眼痈发病部位在眼睑皮下,较针眼病势凶猛,红肿热痛甚,化腐成脓范围大,可波及全部眼睑并有畏寒高热、头痛等全身症状病因病理病机风热热毒上攻脾胃伏热或脾胃虚弱由于葡萄球菌侵入睫毛根部皮脂(zeis腺)或睑板腺而致的急性化脓性炎症,通称为睑腺炎。前者为外睑腺炎,后者为内睑腺炎。当身体抵抗力降低、营养不良、屈光不正时容易发生。祛风清热银翘散加减,泻火解毒泻黄散清胃散清脾散加减,消肿止痛天花粉针刺法常用穴:攒竹、睛明、丝竹空、瞳子寥、阳白、鱼腰、四白、承泣、合谷、列缺、外关等针挑法在肺俞或膏肓穴附近皮肤面,找出红点一个或数个,若不明显,可轻刮之后再找。消毒后,用毫针挑破,挤出粘液或血水。1.早期:局部理疗或热敷,点抗生素眼药水及眼药膏,促使炎症消退,重病者全身应用抗生素和磺胺类药以控制为症,防止扩散。切忌过早切开或挤压,否则炎症扩散,轻者可引起眶蜂窝组织炎,重者能导致海绵窦血栓或败血症,甚至危及生命。2.脓点已出现,局部有波动感时,切开排脓,外睑腺炎在皮肤面沿睑缘作横型切口,一定要将脓栓摘出。内睑腺炎,在睑结膜面作与睑缘垂直的切口,排净脓液。,3.对多次复发的顽固病例,首先去除病因,并取脓液作细菌培养及药物敏感试验,亦可作自家疫苗注射。抗生素眼药水及眼膏点眼。如诺氟沙星眼液、金霉素眼膏等。转归预后本病一般预后良好。只要及时治疗,避免对患部用力挤压,并发症也较少。若能在酿脓后及时切开排脓,愈后可不留明显疤痕,但严重者,有少数可发展为眼丹。



四奶奶挑治法如下:

定点取后背,大椎以下,对侧,即患左取右,患右取左。通常以患者患侧之手自然搭向后背胸椎上,食指压住胸椎(即后正中线上),中指旁开1-1.5公分(即患目对侧),定一个点,然后在此点周围以清水蘸手用力拍打皮肤,直至黑褐色斑点显示,再消毒,以银针挑几下,挤出一滴血,蓝汞消毒创面,术毕。一般疾病,她只治疗一侧,但上面这个病号因为双目交替发作,所以她给治疗两侧。

“偷”取四奶奶此方后,我在一年间均按其法以三棱针治疗病人,效果非常好,就是拍打过程病人痛苦,医生本人手掌也不好受,而且费时。但我当时就想不起采用无忧乐境老师所说的刮痧或走罐之法,只是想有没有更省事省力的方法取代拍打之苦。

好不容易“偷”得一方,就想消化吸收它,一补自己所缺,二扬中医国粹。我想,疗效如此,而且四奶奶祖传三代,此法不会是无根之本,一定有源头!“偷”得方来验证,应该也算是“继承”吧?现在我倒是“继承”下来了,但一定要创新才行。治疗人性化嘛!

于是查书找源头!

四奶奶此法有依据吗?首先我们看看连及眼睛的两条经络的走向:一、足太阳之脉,起于目内眦,上额交巅,从巅络脑,还出别下项,连风府、循肩膊,内挟脊,抵腰中,夹督脉而行。起于小指外侧端(少泽穴),沿手背、上肢外侧后缘,过肘部,到肩关节后面,绕肩胛部,交肩上(大椎穴)前行入缺盆,络心,沿食道,穿过膈肌,到达胃部,下行,属小肠。本经脉一分支是从缺盆出来,沿颈部上行到面颊,至目外眦后,退行进入耳中(听宫穴)。另一分支是从面颊部分出,向上行于眼下,至目内眦(睛明穴)交于足太阳膀胱经。目内眦目内眦足太阳《内经》:“血实者宜决之”。《灵枢“耳为宗脉之所聚”耳尖放血,实乃泻法,具有开导疏泻足太阳经之功,太阳经气疏通,气血得行,肿胀自消。东垣偷针眼又名挑针毒,乃肝脾积热所致。初起用冷水以手拍脑后、背膊百遍,看有红筋白泡起,用小针刺破其泡,其肿自消。清·黄庭镜《目经大成》卷二:“此症世又呼偷针眼,生外睑弦上,初得但痒而肿,次则结一小核,乃作痛,屡屡不药自消。”隋代巢元方《诸病源候论》卷廿八本病多由风热或脾胃热毒所致。治宜祛风清热,泻火解毒,消肿止痛。《审视瑶函土疳症》:此症谓胞上生毒也,俗号为偷针。有一目生而传两目者,有止生一目者。有微邪不出脓血而愈者,有犯触辛热燥腻、风沙烟火,为漏、为吊败者,有窍未实,因风乘虚而人,头脑俱肿,目亦赤痛者。所病不一,因其病而治之。因其病而治之巢元方《诸病源候论》卷廿曰凡眼内头忽结成三五日间便生浓汁世呼为偷针此由热气客在间热搏于津液所成但其势轻者小小结聚汁溃热歇乃瘥谨按世传眼初生小视其背上即有细红点如疮以针刺破眼时即瘥实解太阳经结热也人每试之有验然巢氏但具所因而不更分经络以针刺破眼时即瘥卷廿八视其背上”细红点如疮”《证治准绳·杂病》:“其背上即有细红点如疮,以针刺破眼时即瘥,故名偷针,实解太阳经结热也。”元末明初倪维德所著的《原机启微》卷凡大人小儿眼角上有小疮疖。肿起作痛。亦是心胆小肠之火盛也。凡有此疮。胸背上必有小疮窠累。宜用针刺出其血。眼角疮则自愈矣再以泻心火药服之更效。《急救广生集》卷偷针眼。背上膏肓穴处(第三节骨两旁是),有红点,用针挑破,即愈。如不用针挑,用灯芯一烧即愈。如不见点,用大梳背频频刮之,红点自现出也。足太阳循肩膊,内挟脊夹督脉而行”《证治准绳:“土疳症脾胃上生毒,俗称偷针是也。……世传眼眦初生小包,视其背上即细红点如疮,以针刺破,眼时即瘥,名偷针。实解太阳经结热也。”内挟脊夹督脉—T7间,棘突两旁各1.5--2CM处,先找“细红点如疮”的目标,没有就找椎旁的压痛、压胀、压酸或压麻的地方定点,如有条索状物,压之胀痛的,必选,定点一边一个,也可只治对侧。治疗就简单了,消毒后一个点切割(或点刺)一两下即可出针,深度1CM以内,出针后可贴创可贴,也可蓝汞或碘伏点一下创口就行。

几年来,我采用此法治疗患者很多,无不马上止痛,一次治愈。

中医,真是太神奇了!





文献摘要《审视瑶函土疳症》:此症谓胞上生毒也,俗号为偷针。有一目生而传两目者,有止生一目者。有微邪不出脓血而愈者,有犯触辛热燥腻、风沙烟火,为漏、为吊败者,有窍未实,因风乘虚而人,头脑俱肿,目亦赤痛者。所病不一,因其病而治之。《证治准绳:“土疳症脾胃上生毒,俗称偷针是也。……世传眼眦初生小包,视其背上即细红点如疮,以针刺破,眼时即瘥,名偷针。实解太阳经结热也。”《灵枢?大惑论》将眼的不同部位分属于五脏,后世据此发展形成了五轮学说,明确了目与脏腑的关系:内眦及外眦的血络属“心”,称为“血轮”,因为心主血,血之精为络;黑珠属肝,称为“风轮”,因肝属风主筋,筋之精为黑睛;瞳人属水,称为“水轮”,因为肾属水,主骨生髓,骨之精为瞳人;白睛属肺,称为“气轮”,因为肺主气,气之精为白睛;眼胞属脾,称为“肉轮”,因为脾主肌肉,肌肉之精为约束(眼睑)。《内经》又云:“血实者宜决之”。耳尖放血,实乃泻法,具有开导疏泻足太阳经之功,太阳经气疏通,气血得行,肿胀自消。《灵枢“耳为宗脉之所聚”肺俞穴位置:第三胸椎棘突旁开1.5寸经属:足太阳膀胱经。击中后,冲击第三胁动、静脉和神经,震动心肺、破气机。取穴方法:取定穴位时,一般采用正坐或俯卧姿势,肺俞穴位于人体的背部,当第三胸椎棘突下,左右旁开俞第9胸椎棘突下,旁开1.5寸。【解剖】在背阔肌,最长肌和髂肋肌之间;有第9、第10肋间动、静脉后支;布有第9、第10胸神经后支的皮支,深层为第9、第10胸神经后支外侧支。【主治】黄疸,胸胁胀痛,目疾。膏肓穴【定位】第4胸椎棘突下,旁开3寸。【解剖】在肩胛骨脊柱缘,有斜方肌、菱形肌,深层为髂肋肌;有第4、第5肋间动、静脉背侧支及颈横动脉降支;布有第4、5胸神经后支。

我也打个岔,我们诊所原先的小护士也会挑治这个,也是据说无有不效,并且也确实效果不错,但她只是用一个注射器的针头,无需麻醉,就衣服一撩一两分钟完事,不知楼主改用针刀这样的大动作有何特殊的疗效和含义?

大动作
献花(0)
+1
(本文系河南咳喘网首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