配色: 字号:
大清乾隆年制的制字款研究
2014-04-21 | 阅:  转:  |  分享 
  
大清乾隆年制&乾隆年制“制”篆字款研究

张炳清



目前,国内瓷器鉴定关于乾隆款识的研究,说法不一,较为纷乱。根据我的长期积累和研究,现对制字款识根据史料进行梳理,大致有一下几种书写类型:

粉彩婴戏图壮罐,清乾隆,高14.9cm,口径5.8cm,足径5.5cm。北京经故宫博物院收藏



说明:制字可总结为:“上山下山中束腰,右部利刀呈5型,横字帖底挂上边,下部凹字无底框”。

描述:罐直口,短颈,筒形腹,圈足,附盖。罐内壁与圈足内施松石绿釉。外壁以粉彩婴戏社火图为主题装饰,边饰紫地轧道粉彩仰覆如意云头纹。图中婴孩在园景中有的举灯、骑马,有的敲鼓、打镲、吹号,有的举狮戏球、燃放爆竹,一派喜气洋洋、热闹非凡场面。外底署红彩篆书“大清乾隆年制”三行六字款。婴戏图在唐代长沙窑瓷器上已经出现,至宋、金时期磁州窑枕面上多见。唐、宋、金瓷器上的婴戏图主要反映民间生活场景,人物、动作、场景单一,系民窑产品。明代这种喜闻乐见的纹饰被官窑瓷器吸收采纳,将表现人物与场景扩大,发展至清代逐步成为官窑瓷器上的一种程式化的象征图案,寓意喜庆太平。

2、松石绿地矾红彩云蝠纹葫芦瓶,清乾隆,口径3.5cm,底径11.4cm,高33.3cm。北京故宫博物院收藏



说明:与1不同的是,底款外单方框。其中大清的“清”字书写有区别,1为“米”字旁,“月”字为“口”字中间一竖,2的月字“口字中间上无横”。

描述:瓶呈宝葫芦形,小口,短颈,上腹较小,下腹较大。束腰。圈足。瓶内施松石绿釉,外壁松石绿地矾红彩云蝠纹装饰。圈足内施松石绿釉,外底中心留白,矾红彩单方栏内署矾红彩篆体“大清乾隆年制”六字三行款。葫芦形瓶是中国古代陶瓷中的传统造型,葫芦的多籽与缠绕的藤蔓被人类赋予多子多孙和延绵不断繁衍的含义。葫芦也是道教的圣物,既是通往仙境的法物,也是存放金丹的容器。瓶上的“红蝠”与“洪福”谐音,寓意“洪福齐天”。此瓶造型饱满端庄,无论是纹样还是造型均反映了乾隆时期对“福文化”的理解和追求。

3、青花荷莲纹贯耳瓶,清乾隆,高55cm,口径11cm,足径18cm。清宫旧藏。北京故宫博物院收藏



说明:制字与1、2不同,左上部分,“上出下巾不带勾,凹字无底横出头”。右上部分,“斤字中间不出头”。

描述:瓶口微撇,长颈,折肩,弧腹下敛,圈足。颈两侧对称置贯耳。通体青花装饰。颈、肩、腹部均绘荷莲纹,辅以海水纹边饰。圈足内施白釉。外底署青花篆体“大清乾隆年制”六字三行款。此瓶造型为乾隆时新创,引人注目的是其肩部设计较宽,使器物平添了几分稳重感。所绘荷莲纹笔触细腻,婀娜多姿,而且使用浓淡不同的料水表现物象的阴阳向背,物象显得更加生动逼真。其画稿必定出自当时具有极高艺术修养的宫廷画家之手。

各种釉彩大瓶,清乾隆,高86.4cm,口径27.4cm,足径33cm。北京故宫博物院收藏



说明:制字与1、2、3均有区别,上半部右部不是“5”和“斤”字,为斤字的变体,可总结为“5字无底斜跨刀”,或“斤字跨刀藏袍中”。下半部,为“横字中间点出头”。

描述:瓶洗口,长颈,长圆腹,圈足外撇。颈两侧各置一螭耳。器身自上而下装饰的釉、彩达15层之多。所使用的釉上彩装饰品种有金彩、珐琅彩、粉彩等;釉下彩装饰品种有青花;还有釉上彩与釉下彩相结合的斗彩。所使用的釉有仿哥釉、松石绿釉、窑变釉、粉青釉、霁蓝釉、仿汝釉、仿官釉、酱釉等。主题纹饰在瓶的腹部,为霁蓝釉描金开光粉彩吉祥图案,共12个开光,其中6幅为写实图画,分别为“三阳开泰”、“吉庆有余”、“丹凤朝阳”、“太平有象”、“仙山琼阁”、“博古九鼎”。另6幅为锦地“卍”字、蝙蝠、如意、蟠螭、灵芝、花卉,分别寓意“万”、“福”、“如意”、“辟邪”、“长寿”、“富贵”。瓶内及圈足内施松石绿釉,外底中心署青花篆书“大清乾隆年制”六字三行款。从烧造工艺上看,青花与仿官釉、仿汝釉、仿哥釉、窑变釉、粉青釉、霁蓝釉等均属高温釉、彩,需先焙烧。而粉彩、珐琅彩、金彩及松石绿釉等均属低温釉彩,需后焙烧。如此复杂的工艺只有在全面掌握各种釉、彩性能的情况下才能顺利完成。清代乾隆时期历时60年,是封建社会发展的太平盛世。此时,由于乾隆皇帝嗜古成癖,对瓷器情有所钟,再加之督陶官唐英对景德镇御窑厂的苦心经营,一大批身怀绝技的名工巧匠汇集于景德镇,致使御窑厂的瓷器生产无论在数量还是质量上都达到前所未有的境界。特别是各种新奇淫巧的制品层出不穷,其工艺技术之高可谓鬼斧神工。这件各种釉彩大瓶,集各种高温、低温釉、彩于一身,素有“瓷母”之美称,集中体现了当时高超的制瓷技艺,传世鲜见,弥足珍贵。



依据:北京故宫博物院馆藏资料2014年4月21日



献花(0)
+1
(本文系郎世宁馆藏...首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