配色: 字号:
唱响青春
2014-04-23 | 阅:  转:  |  分享 
  
唱响青春



————记洑水镇双路小学优秀教师胡贵安



“是雄鹰就要翱翔蓝天,是骏马就要驰骋草原,是海燕就要搏击风浪,是精英就要唱响青春……”,这是胡贵安老师在1995年9月学校迎新会上的发言。18年来,他默默无闻,恪尽职守,用行动之舟承载雄鹰志向、骏马希冀、海燕期盼、精英梦想驶向彼岸。



教学领头雁

90年代,是人口增长的高峰期,学生多,班额大,教学人员紧缺。新学期报到的那天,校长让他担任六年级两个班数学,胡老师有些犹豫了,他自有犹豫的理由:刚理发就遇到满脸大胡子,再说,这可是小学阶段的“最高级”啊,我行么?“你能行!”校长的目光里充满期望、信任和鼓励。胡老师记住了“你能行”,相信“我能行”,也正是这三个字驱动着他去努力探索。

案头的灯光知道,多少个朝夕,他在钻研教材,潜心备课,批阅作业;校园的草坪知道,多少个晨暮,他在为学生悉心讲解,答疑解难;学校的老师知道,多少个午休,他在“锯”“剪”“缀”“粘”,制作教具,转动鼠标,自制课件;班级的学生知道,多少个周末,他牺牲休息时间,为未达标学生“开小灶”……

胡老师深深懂得,当一名教师要树立终身学习观念,只有不断丰富自己、提升自己,才能与时俱进,常教常新。思想引领思路,观念支配行动。他刻苦钻研业务知识,自费订阅了《小学数学》、《数学月刊》,认真学习教育理论,积极探索教学方法,致力提高课堂效益。只要与教学相关,他就如饥似渴的广泛涉猎,细心查阅,仔细批注和记录。18年来,他记下的备课笔记、听课笔记足有一米多高,通过自学,获得了专科文凭。

汪永全是一位德高望重的老师,长期担任高年级数学教学,经验丰富,胡贵安主动拜他为师,只要有空,必到汪老师课堂观摩学习,老师们戏称汪老师带了一名“研究生”。胡贵安则搬着凳子,请他到课堂把脉问诊,“逼”着汪老师反馈,说不足,提建议。汪老师被他的诚心所打动,既愿意听也乐意说:“小胡,语速要稍放慢点……”,“小胡,课堂上要眼中有学生,‘导’比‘讲’更为重要……”,“小胡,应用题教学要做到图文并茂”……汪老师的点拨,给胡贵安的教学配置了动力,注入了活力,他聆听在耳里,铭记在心中,体现在课堂上。

在教学过程中,他注重在面向全体学生提高教学质量的前提下,始终以重基础,促思维,长能力为目标,让学生主动的参与到教学的全过程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体现教师的首席地位,力求课堂的生动活泼,有序有效。功夫不负有心人,多年的理论研究和教学实践,胡老师形成了自己独特的教学方法:求实、求活、求新;激之以“趣”,融之以“情”,导之以“法”;教学语言“准确化”、“形象化”、“幽默化”。学生说,胡老师的课生动有趣,我们学得快乐;老师说,胡老师的课收放有度,灵活多变,效果明显。“分数除法”优质课比赛获安陆市一等奖,《数学趣、情、法例谈》获孝感市优秀论文一等奖,学科成绩多次名列前茅,而且高分层居首。他的教学引领着数学学科乃至整个学校的教学研究奋然前行。他用行动唱响了教学的主旋律。



学生贴心人



“没有爱就没有真正教育,关爱学生是教师的必备素质,是教师献身教育的内在驱动力,同时也是教师智慧赖以生存的土壤。亲其师,则信其道。一位优秀的班主任,不仅是班级的管理者,更应是学生的知心朋友,”胡老师在班主任经验交流会上深有感触地说。在日常工作中,他践行着自己的感悟。

汪巨伟的转变老师们记忆犹新。汪巨伟,顾名思义,可见家人对他给予了厚望,爷爷奶奶是溺爱有加,“衔在口里怕化了,握在手里怕飞了”,加上父母离异,从小养成了爱骂、好斗的不良习惯,生遇生畏,师见师惧,人们私下称他为“汪惧畏”。胡老师一接任这个班级,就收到了他的“见面礼”:糊涂老师。面对学生奉送的雅号,他不急也不燥,不但没有反感,反而产生了一番兴趣:莫不是知道郑板桥吧?他把汪巨伟请到自己的宿舍,让他坐下,微笑地说道:“欢迎你光临寒舍。”老师以礼相待、和蔼可亲让汪巨伟的紧张的心一下子放松了;“晚生拜访老师,很是荣幸。”从回答中胡老师便得知他喜爱古典文学或古典题材的影视剧,语言的相通拉近了师生的距离:“欢迎你对老师提意见。”“老师,我没意见,我是由衷崇敬您,您肯定知道郑板桥难得糊涂的故事吧……”果然眼前的学生是一位有着特殊爱好的学生,胡老师当即给予肯定,并推荐他任语文课代表。老师第一次发现了自己的亮点,自己第一次得到老师的欣赏,第一次“委以重任”,这是多荣耀的事啊!自此,汪巨伟严于律己,刻苦学习,由语文成绩的第一带来了学习成绩的全面提升,上学期获得了进步特快奖,毕业考试进入了镇前六名,他成了名副其实的汪巨伟。当年的教师节,他发给胡老师的短信是:^您在阳光下孕育着人的灵魂,您在风雨中呵护着人的心灵,您在岁月里净化着人的思想,您在青春中塑造着人的价值。世界因您而更加美丽,日子因您而更加灿烂。教师节到来之际,祝您快乐,一切都好。字里行间传达出对老师的无限感激,对老师的深深敬意。

这又是一个真实的故事。2005年端午节前夕,年近七十的杨婆婆提着50枚土鸡蛋,10余斤玉黄李到学校,说是找胡贵安老师聊表心意,不巧,胡老师到武汉参加班主任研讨会去了。原来,她孙子徐晖患后天障碍性耳背,课堂上听觉效果不是很好,学习成绩不理想,情绪低落,自卑感很浓,甚至产生了辍学的念头。胡老师得知情况,冒着瓢泼大雨赶到她家,用音乐家贝多芬的事鼓励孙子,让他扬起理想的风帆,徐晖又回到了学校。胡老师多次用课余时间为她孙子补习,成绩上升了。上周一晚上十二点,徐晖突发高烧,胡老师把他背到双路卫生所打点滴,付药费,倒开水,一直陪护到天亮,给药费怎么说他也不收。这就是现实生活中的“投之以桃,报之以李”。他用行动唱响了爱心曲。

支教当模范

2003年8月,当得知教育局要组织一批教师到偏远乡镇支教的消息时,报名的想法就在胡老师心中萌生了:偏远学校需要教师,年轻的我需要到艰苦的地方去锻炼。起初爱人不理解:孩子小且体弱多病;父母年过花甲,看医生是经常的事;所去之地条件差且不说,路程远,去来不方便。面对爱人的阻止和女儿期盼的眼神,他默默不语。一次偶然机会,他在电视上看到由省教育厅组织的优秀支教教师先进事迹报告团精彩的演讲,一股巨大的精神驱动着他:别人那么大的困难能战胜,我这点小困难就不能克服么?他说服了爱人,并作了明确分工:我带上孩子,你下班之余照顾爸妈。胡老师带着女儿来到了雷公镇六合初中,担任八(2)数学兼班主任。学校领导坦诚相告:这个班班风不够好,学习基础差,尤其是数学。他深知肩上担子之重,任务之艰巨,但仍欣然接受了任务。良好的班风是搞好学习的前提,要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提高学习成绩,首先要从班风抓起。他做的第一件事是走近学生,与他们交流,了解学生的心态,询问学习中的困难,消除学生困惑,走进学生心灵,激发其求知欲。相信学生,民主组建班委会,学生讨论制定《班级公约》。向家长汇报,家校合力关注学生;与教师沟通,共寻提高学习成绩对策。人心齐,泰山移。教师家长的齐抓共管,教师学生的协力同心,给班级带来可喜变化:教室玻璃、黑板有人自觉擦,课堂专注举手齐刷刷,同学生病有人送热茶,寝室布置优美温馨如家,文明班级奖牌首次墙上挂。

老师们清楚地记得:那天晚上胡老师刚督完寝,家里打来电话,说是父亲病重,腹部疼痛剧烈。他急匆匆骑着摩托车(行程近四十里)冒着严寒赶回家,将父亲送往普爱医院。经查确诊为急性阑尾炎,需马上做手术。等到手术完毕,已是凌晨四点,胡老师稍做安排,就骑车返校,学生见到的老师俨然是一位白发苍苍的老人。父亲住院期间,为了陪护他总是“晚”去“早”返,没有请过一次假。过度的操劳致使胡老师胃炎又复发了,吃不下,睡不着,面黄肌瘦。同行劝他休息,他说期末复习是关键时候,服点药会好的;学生说:您布置任务,我们会自觉完成的。他说:和你们在一起,我快乐,成绩提高了,我更快乐。学校工作重于个人身体,学生学习重于陪护父亲,这就是一位教师“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的奉献精神﹗这就是一位支教教师的敬业情怀﹗

一分耕耘,一分收获。支教一年,成绩显著。他所任班级八次被评为文明班级,学科成绩综合评定跃居平行班第二名,他被评为镇优秀教师。他用行动唱响了支教的凯旋曲。



政教谱新篇



2010年9月,胡贵安老师接任了学校政教工作。小学阶段是学生习惯养成至关重要的阶段,对学生的成人起着不可低估的作用。“如何根据小学生特点创新德育工作,将其做活、做实、做得有成效是首先要解决的问题,找准切入点是解决问题的关键。关键抓住了,思路明确了,措施就有了……”在学校德育工作会上胡老师说道。德育工作是务实的工作,空洞说教则是做无用功。于是,他确立了“凸显思品课题主阵地,构建‘知行统一’德育”的思路。他把思想品德课、晨会、班会课作为小学生德育的主渠道、主阵地,从学生实际出发,拓展和整合德育和智育的内容,切实改进德育课程的方式方法,和思品老师一起积极开展学校低、中、高年级思品教学的模式构建工作,探索出基本教学模式:低年级为:⑴激情对话,导入新课;⑵看图学文,初步明理;⑶内化巩固,深化明理;⑷联系生活,辨析导行。中年级为:⑴情境导入;⑵范例感染;⑶主题陶冶;⑷延伸体验。高年级为:⑴看场景,受感染;⑵明事理,晓规范;⑶知做法,重实践;⑷联实际,辨是非。基本模式的研究、运用与推广,循序渐进,因生而异,将德智融为一体,学生感觉课堂活了,教师深感学生懂事了,实现了思品教学和德育工作的双赢。

众所周知,良好习惯靠从小养成,良好习惯的养成要从小事做起,从现实做起。胡老师从事政教工作极为注重通过有针对性的活动让学生受启迪,得教益。王娟同学拾到二十元现金主动上交,学校利用集会时间,宣读表扬信,佩戴光荣花,橱窗留影,还请她谈获奖感言,让美好的心灵再次闪光。学生听其言,感其行,羡慕之情油然而生。今年开春,低年级少数学生为了捷足先登到食堂吃饭而穿越花坛,政教处没有集中提出批评,而是有意识地把部分学生召集到花坛,“同学们:这花坛有绿的叶,红的花,你们看,多美,你们嗅,多香,请各位同学想想办法,如何让它变得更美。”话音刚落,有同学便“献策”了:“给踩蔫的花浇上水!”“将踩歪的花扶正!”“叫花中的路消失!”午休时分,这个“美”好的愿望就变成了现实。自此,这条路便无人问津了。“空巢老人”照料“留守孩”的现象在农村较为普遍,隔代教育暴露了失误与无奈,任性、孤僻、懒惰,甚至染上网瘾,让爷爷奶奶苦不堪言。“我让爷爷奶奶更快乐”的演讲活动、“爸爸妈妈放心吧”的书信感恩活动,“争当好孩子”的评选活动,“讲礼貌”情境表演,“安全知识有奖问答”……则让家长从“苦”中走出。扎实、有效的德育活动使校园焕发生机,胡老师用行动唱响了政教工作的创新曲。

铿锵的教学主旋律,动人的爱心曲,支教的凯旋曲,德育的创新曲,汇成了教育人生的交响曲。回顾走过的历程,胡老师尤为淡定:我做的是大家都已经做得很好的,前辈的鼓励是我不竭的源泉,学校大家庭是我成长的沃土。在以后的岁月里,“一切为了孩子”是我的目标,更高更好是我的追求,让青春曲更雄浑、更响亮是我的期盼。















































献花(0)
+1
(本文系溪枫典藏图...首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