配色: 字号:
自古英雄出少年
2014-04-23 | 阅:  转:  |  分享 
  
(神童应对的故事)

E-mail文化传播网www.52e-mail.com

(全部点击换页)

这里选出的这些少年们,他们为

后世留下了不少风趣幽默、智慧十足的故事,就是在现在读起来也相当轻松、有趣,此外也许可为有兴趣创作对联的朋友,从中学到一些方法和技巧。

历史上不少后来成才的人,在他们少年时

就显示出自己出众的才华,这就是



自古英雄出

少年



的由来。北宋文学家

王禹偁

七八岁时,

就能吟联作对。一天,他随父亲赴宴,席间,主人作为余兴节目,出了一上联让众人答对:

鹦鹉能言难似凤

座中的大老爷们刚刚还在谈笑风生,此刻

却鸦雀无声,一片寂静,场面好不尴尬,就在这个时候,小禹偁站了起来答道:

蜘蛛虽巧不如蚕

小小年纪,应对如此迅速而且极为工整,

不仅赢得了满堂赞誉,也就此活跃了宴会的气氛。

刘少逸

(江苏苏州人,宋太宗端拱二年,十三岁时授

校书郎。)

幼时,一日随师去拜见当时的名士罗思

纯。罗出对:

家藏千卷书,不忘虞廷十六字;

少逸对道:

目空天下士,只让尼山一个人。

(虞廷,指舜的朝廷,常作



圣朝



的代称;十六字,





人心惟危,道心惟微,惟精惟一,允执厥中



。宋代的大

儒们将此十六字视为尧、舜、禹心心相传的个人道德修养和治理国家的原则。尼山,本为山名,在山东曲阜,这里代指孔子。)

刘少逸小小年纪,在前辈面前接招,口气如

此之大,着实令人震惊。

高则诚

是元末明初时的戏曲作家。他从小就聪

颖不凡,人们都很喜欢他。他六七岁时,就会作联作诗。

有一天,他从学馆里回来,遇上一位在当地很有

名望的尚书大人出门送客。尚书大人特别喜欢小孩,尤其是喜欢那些有才有智的孩子,他看见高则诚身穿着绿袄,又很有才气,就想逗逗这孩子。尚书大人说:

出水蛙儿穿绿袄,美目盼兮。





美目盼兮



是出自《诗经

·

卫风

·

硕人》中

,形容眼睛明亮美丽。)

高则诚听尚书大人出对,就

停下来仔细听。他看见尚书大人身穿一件红袍,送客人时不断地给客人行礼的样子,便随口而出:

落汤虾子着红袍,鞠躬如也。

高则诚说完对子,才想到自己将尚书大人比作







了,这可不大礼貌,赶忙上前施礼道歉:



对不

起,我说得太不礼貌了。



这位尚书大人见这孩子出

口就成对,把自己送客的神态,穿的衣服,用生动的比喻描绘出来了,便特别称赞,不但没生气,还鼓励了高则诚一番。

少年

于谦



(浙江杭州人,明朝名臣,民族英

雄。)

身穿红衣裳骑马过桥,与太守相遇,太守戏

出一联道:

红孩儿骑马过桥

于谦随口应道:

赤帝子斩蛇当道

太守大为惊异,于谦就被选为



博士弟子员



。一天于谦和众博士弟子员随巡按三司游西湖

南山净慈寺,一位好显示自己的人指着大雄宝殿里的佛像说:

三尊大佛,坐狮,坐像,坐莲花。

并问谁能对出下联。有人说,就令小秀才来

对,于谦提高嗓音应声对道:

一介书生,攀龙,攀凤,攀柱子。

众人听了,同声称赞:



对得妙!对得妙!



于谦

14

岁时去杭州应试,主考官杭州知府的名字

叫虞谦,与他名相同,姓同音。考前要点名,当点到于谦时,于谦躬身站起来却不答应,主考官问他为何不答应?于谦说





我与大人同名

,所以不敢答应





主考官看到这个小学童聪明可爱,又懂礼貌,便

想试试他的才学,便出了一句上联:

何无忌,魏无忌,长孙无忌,彼无忌,尔亦无忌。

虞知府一连道出了五个



无忌



。何无忌是晋

朝大臣,魏无忌是战国时魏公子信陵君

,长孙无忌

是唐朝功臣

。后两个



无忌



是说,这三个人都同

名,他们没有忌讳,你又何必忌讳呢?于谦一听,解除了顾虑,从容地对主考说





我给您对个下联吧





主考说





好呵





于谦对道:

张相如,蔺相如,司马相如,名相如,实不相如。

于谦的回对,也相应地用了五个



相如



。前三

个分别是:汉初东阳武乡侯张相如

,战国时



完璧

归赵



的名相蔺相如,汉代大文学家司马相如。后两





相如



是说,这三个人名字都一样,但实际上各

有高下,水平并不是都一样。于谦的对句既表示了自己在主考官面前的谦虚有礼,又暗示了自己将来一定要超过他们的抱负。

明代有一个著名的文人叫

王汝玉

,参加

预修《永乐大典》。他从小就很喜欢文学



聪明

、机敏、记性好,有丰富的想象力,他

经常作诗写文章,人们都说他是个小神童。他

7

岁那年冬天

,他和父亲观赏雪后的景色

。大雪过后,天空中升起了太阳,太阳暖洋洋的,把屋顶上的雪都晒化了,雪水顺着屋檐滴滴嗒嗒地往下流。王汝玉的父亲指着屋檐出了一句上联让他对:

日晒雪消,檐滴无云之雨。

王汝玉想了想,对道:

风吹尘起,地生不火之烟。

是啊,这风吹起的尘土,不就像不生火

的烟吗?父亲听了儿子的答对,又工整又巧妙,心里特别高兴。

明孝宗时官拜文渊阁大学士的

丘浚

,小时候家

道贫穷。由于他秉性聪明,又刻苦用功,一直是老师喜爱的学生。有一天,教室外面下起了大雨,教室里开始漏雨,雨水滴滴嗒嗒地溅到了座位上,有些座位已经不能坐了,同学们都争着到没有雨的座位上去坐。丘浚和一个富家子弟争一个座位,谁也不让谁,就请先生来评理。先生虽然喜欢丘浚,但又怕得罪了有钱的大户人家,便想出了一个两全其美的办法。他对两人说:



你们不要争了,我出一句五字的上联,谁

能对上,谁就坐好座位





先生出的联是:

细雨肩头滴

那富家子弟平时就不爱学习

,只见他抓耳挠腮

地想了半天,还是无词可对,而丘浚却早就想好了,当老师问他时,他随口答道:

青云足下生

这句下联对得贴切自然

,那老师和同学们当然

拍手叫好,好座位当然让给了丘浚。

万安

(明代眉州人,进士,明宪宗宠臣)

小时候

是个聪明伶俐的孩子。他不但勤学好问,而且特别擅长对对子。一天清晨,住在他家一位远方来的客人起床后,在院子里散步。客人看见红日从东方升起,彩霞万缕,映照着西方像银色镰刀一样的残月,不禁触景生情

,感慨地对

着天空吟哦:

日在东,月在西,天上生成







字。

客人一联出口,还想接着往下对,但是由

于他的学识还不行,怎么也续不下去,坐在门前的石阶上发呆。这时

,万安正在书房里读书

,从窗子里看见客人这副模样,一问,才知道是为了下联。万安笑着对客人说:



这有什么

可难的,等我为您续联吧。



万安抬头向四面

一看,见书僮和丫环去井边提水,两人并肩而行,便随口念道:

子在右,女在左,世间配定







人。

客人听了,连声夸赞对得好。

施槃,

江苏吴县人,明英宗正统四年状元,授翰

林院修撰。可是他不是什么官宦人家的公子

,也不是

出身书香门第,而是一个家庭贫穷的苦孩子。从小就一面干活儿,一面读书,就这样,靠他的勤奋和聪慧,他在乡里很有名。乡亲们都说,这孩子应该去读书,说不定能考中状元。后来,乡亲们让一位老人,带着施槃来到了张都宪的家,恳求张都宪让施槃在张府私塾读书。张都宪是个酷爱人才的官,他想考察一下这孩子,就指着天上的月亮问施槃,



你看天上的月

亮像什么?

”“

像弓。



施槃马上敏捷地回答出来。张都宪自言自语地

说道:

新月如弓,残月如弓,上弦弓,下弦弓。

施槃马上又意识到张都宪这是在出对联考他呢,

他想,老爷以月亮为题,我应以朝霞相对才是,于是,他对出了下联:

朝霞似锦,暮霞似锦,东川锦,西川锦。

张都宪一听,心里高兴极了,觉得这个孩子很聪

明,马上就答应免费让施槃进了自己的家塾读书学习。施槃刻苦学习,少年时就考中进士第一名,被授于编修的官。

李东阳

(明代湖广茶陵人,明朝内阁首辅大臣)



自幼聪明过人,六岁时被明英宗得知,于是要见见这位小朋友,诏他进殿来见。皇宫的门槛不要太高奥,大人们都要提高脚来才能跨得进去,六岁的小东阳只好趴着跨进去,英宗见了不由得笑了起来,出对:

书生脚短

小东阳的气还没有顺过来,当即应对下联:

天子门高

回联不仅符合实际情况而且对仗工整,英宗

相当高兴

。(后来李东阳十八岁时越级考上了进士)

李东阳

有一天与小伙伴一起放风筝,不小心风筝

的线断了,风筝被吹到一家员外的花园里。小伙伴们胆小,都不敢去要,唯独李东阳胆子大,他翻墙过去拾风筝。

这家员外看见从墙外跳进一个小孩,先是吓了一

跳,后来看李东阳文质彬彬的

,不像是坏孩子,便拿

着风筝想逗逗他,员外说





我出个对子,你要是能

对上,就还你这风筝





李东阳点头同意了,墙外的

小伙伴们怕李东阳出事,都爬在墙头上往里看,一看没事,就都翻墙跳了进来,员外就以此为题对李东阳说:

童子六七人,独汝狡。

李东阳看了员外的气派

,觉得员外一定有二千石

的俸禄,就对了个缺尾巴的下联:

员外二千石,

唯公

——

他故意不把最后一字说出,



唯公

……

唯公

……”

地拉着长音,调皮地与员外周旋

。员外以为他对不上

,得意地笑了:



唯公什么,对不上了吧?



李东阳说





这最后一个字,我早就有了,可是不说





员外

不懂什么意思,问他





这是为什么呀?



李东阳说





你如果还我风筝

,就是

唯公廉,

如不还我,就



唯公贪





员外一听就笑了,他可不会为了个风筝

,得个贪名,忙把风筝还给了孩子们。

戴大宾

(福建莆田人,明代探花,授翰林院编修,

被称为



少年进士



)十三岁时有位客人想试试他的

才气如何,于是出题:

月圆

戴大宾对曰:

风扁

客问风为什么是扁的?答云:风见缝就钻,

不扁怎么行?客认为回答有理。继而又出联:

凤鸣

大宾对曰:

牛舞

客问牛何能舞?答云:《尚书》中有言





兽率舞



,牛亦兽,自在其中。客人大加赞赏。

杨慎

是明代的大文学家,他从小就受到了在朝廷

里当太师的父亲影响

,读了许多书

,知书达理,善

文写诗,无所不会,人们都叫他



神童才子



。有一

回,杨慎在家乡的池塘里洗澡,恰好县令路过此地,但杨慎不仅不躲避,还对着县令嘻嘻笑着扮鬼脸,县令一看这小孩子这么调皮,有点觉得失了自己的面子,本想让人把杨慎骂一顿,可是杨慎在水里,就是不上岸,于是,这县令就叫人把杨慎的衣服拿走,挂在路边的一棵古树上

,然后,对杨慎说





我出个对



,你如果能对上,就还你的衣裤





说完,就出

了上联:

千年老树为衣架

杨慎在清澈的池水里,一边划着水,一边对出了

下联:

万里长江作浴盆

县令听了,心里吃了一惊,他没想到这么小的孩

子能有如此奇才,赶忙让人把衣服送还给杨慎,并邀请他到县衙门里去作客,后来他们成了忘年交的好朋友。

顾鼎臣

(明代弘治年间礼部尚书兼文渊阁大学士)

是一个才华出众的人。他从小就读过好多诗书,他的诗文文字优美,感情真挚。他尤其喜欢对对子。他父亲也就经常带他到外面去游玩,给他出联作对,帮助他提高学业。年幼的顾鼎臣在学馆里读书时,老师看出这孩子不但勤奋好学,而且聪明机敏,这天,特意出了一个联句让他对:

花坞春晴,鸟韵吹成无孔笛。

顾鼎臣听了,对答如流:

树庭日暮,蝉声弹出不弦琴。

出句是



鸟韵



,并被比喻成



无孔笛





,很形象和生动地把小鸟啼鸣描绘出来,而对句呢





蝉声



比喻成



不弦琴



弹,更是生动而

形象。师生的对句把一幅春景有声有色地描绘出来了,对仗既工稳,又有趣。老师听罢,放声大笑,从此,就更加器重这孩子了。

明代的

汤鼐

小时候长得与众不同,他的身体

特别修长和瘦弱,面黄肌瘦的,可要是论学业,别人可比不上他,他是学童中的佼佼者,老师同学都挺喜欢他。有一天,朝廷中的一个大臣来到汤鼐的家乡安徽寿州(今寿县),他听说这个孩子特别聪明,便把汤鼐叫来,试试对。他出的上联是:

室内焚香,烟绕画堂蟠白蟒。

汤鼐听了稍为思索了一下,便答道:

池边洗砚,墨随流水化乌龙。

大臣听了很高兴

,他觉得对句不仅快,而且

内容想象丰富,所形容的池里洗砚台的情景,有动有静,如诗如画,句子很优美。这个大臣被这个瘦弱的孩子的聪明才智感动得不知说什么好,他亲自出钱资助这个穷孩子读书。后来,汤鼐果然很用功,考中进士,升为御史,成了一个很有出息的人。

夏言

(江西贵溪人,明代弘治年间进士,内阁首辅)



时候勤奋好学,才华出众。有一次,

15

岁的夏言跟着父

亲夏鼎去参加宴会,在酒席间,李尚书看了看周围出了一条上联让大家对:

孟春季春惟少仲

在座的人,都你看我、我看你,没人能对上,不料

,小夏言站起来,先向父亲行个礼,说声



请父亲原





,然后高声答道:

夏鼎周鼎独无商

他的联句刚答完,大家都连声叫好。因为,当时在

场的有同榜的考生孟春、季春、周鼎等人,李尚书出的联句中,既包含了两个考生的名字,又用了古人对十二个月的别称:春天三月,正月为孟春

,二月为仲春,

三月为季春,合称三春。夏、秋、冬三季也是这种叫法。正巧,在坐的只有



孟春







季春



,缺少中间





仲春



。少年夏言的对句,既嵌有其父亲的姓名和

另一考生的名字

,又用上



夏、商、周



三个朝代名

称,也是只有















,缺少二者之间的









(按旧时的规矩,儿子不能直接叫父亲的名字,

所以他才先向父亲施礼表示请求原谅。)

蒋焘

是明代有名的文学家,他从小就受父亲的影响

,吟诗作对,长进很快。有一次,他父亲的一个很有学问的朋友来家里做客,客人和他父亲谈得很热烈,正在这时,外面下起了小雨,溅湿了窗户。客人看见后马上道出了一个上联,让在座的人答对:

冻雨洒窗,东二点,西三点。

这句是析字联,结合实景,把





”“





两字

析成



东二点







西三点



,这是它的奇妙之处。

在座的人绞尽脑汁,苦苦思索,可是谁也对不上。一时间,气氛很沉闷,大家都低着头想,连切好的西瓜都忘了吃了。正在大家发愁时,站在一旁的蒋焘望着桌子上切好的西瓜,灵机一动,一句下联跳入脑海里,他随口就道出:

切瓜分客,横七刀,竖八刀。

在座的众人齐声叫好。蒋焘对的下联中把















析为横



七刀



、竖



八刀



,以物叙事

,上联和下联珠联璧合,特别贴切。

杨继盛

(明代著名谏臣、爱国者)

从小勤奋好学

,在学馆里上对课时,每次对句,都很巧妙。有一次,学馆里的老师外出,学生们在教室里趁机玩起了游戏,正玩在兴头儿上,不料老师突然回来了,大家慌忙四处躲藏。老师生气极了,罚他们挨个儿站好,排成一排跪下,同时,出个对子,谁答上来谁就可以免罚;答不上来继续跪着。老师拿学生们刚才的神态出对道:

藏形匿影

别的学生都答不出来,只见杨继盛微微一笑,

答道:

显姓扬名

老师满脸的怒气一扫而光,赶快让杨继盛起来

,并让大家向他学习。

张居正

(明代政治家、改革家。)

十来岁时,看见自

己的先生很着急的样子,就问:



先生,你为什么事着

急呀?



老先生说:



刚才巡抚大人出了一联,要我对

出下联,我实在是对不出来哟!



居正又问:



上联怎

讲?



先生说:

东司和尚送西瓜,些小礼物



居正笑道:



此联好对!



先生着急问





怎么

对呀?



居正答道:

南极仙翁拜北斗,天大人情。

老先生如获至宝,连忙跑去禀告,巡抚顾应璘听后

转而问道





此联是何人所对?



老先生只好如实回

答:



是门下的一个小学童





巡抚立即派人把小学

童叫来,问道:



你叫什么名字?



学童回答:



张白

圭!



(张白圭是张居正童年的名字)。

原来爱才心切的

顾应璘就是来这里寻找



江陵神童



的,而现在站在面

前的这个小学童就是



江陵神童



,真是喜出望外。

明朝嘉靖年间

,在广东潮州东莆区山兜乡出了一

名状元,叫

林大钦,

他小时候非常聪明特别喜爱文学

,每当大人们吟诗作赋,他都要想去听听,所以,他写诗作文进步很快。有一天,有位叫叶梅开的私塾先生专程来看他,想考考这个孩子。见了他以后,先生特别诙谐地出了上句:

竹笋初生,何时称得林大秀?

这个出句的意思是:你林大钦现在好比一株



初生







嫩笋



,什么时候才能长成秀茂挺拔的竹林呢?

林大钦心领神会,本来想马上作联来回答,可一想到先生以自己的







姓作文章,便决定拿先生的名联成一

对,他脑筋一动,便有了:

梅花开放,哪曾见过叶先生?



叶梅开



是先生的名字,这三个字全都嵌在联中

,比先生只将



林大



二字嵌入,更加巧妙。叶梅开听

了以后,非常赞赏他的机敏,便特意收他为弟子,让他专心去攻读,后来,果然中了状元。

徐广义

(明代,探花)是一个很有学问的

人,他从小就天真活泼,很聪明,也很好学。小时候,经常和唐万阳侍御游玩,有一天,徐广义因为连续几天读书,很困,就趴在灯下睡着了。唐万阳连忙叫醒了他,他正睡得迷迷糊糊的,就在他似醒非醒的情况下,唐

万阳出了一个联句:

眼皮坠地,难观孔子之书。

徐广义在朦朦胧胧中听到有人吟句,睡眼还

没有睁开,就边打呵欠边对:

呵欠连天,要做周公之梦。

唐万阳没想到徐广义能在睡梦中这样快,这

样机敏地答联,而且答得这么好,以



周公







孔子



,相当工稳适度。

陈棠

(明

诗人)

,他七八岁就能吟诗作对

,写出好文章来,

10

岁时,就中了举人,人们称

他为陈举人。

有一天,陈棠正在学馆里上对课,这时,外

面正是秋高气爽的天气

,天空中飞来一群大雁,

老师望着窗外,触景生情,想出了一句上联,让学生应对:

一群征雁天空过

联句出了以后

,课堂上没人能答上来

,老

师很生气,这时

,外面有一个过路人手提一只烧

鹅从这儿路过,陈棠见了,灵机一动,猛然间站起来,高声应道:

半爿烧鹅地上行

话音刚落,全学堂的人都很高兴,老师的脸

上也露出了笑容,连声称赞





对仗工整,无懈

可击





杨溥



明朝内阁首辅、礼部尚书兼武英殿大学士)

小时候聪明伶俐,才华过人。一次,县令捉他父亲去服劳役,杨溥恳求县官释放他父亲。县官一看是个小孩,就说:



我出个对子,你要能对上

,我可以释放





接着,县官说出了一联:

四口同图,内口皆从外口管。

这个联语,构思奇妙,寓意贴切,言下之意

是百姓都属他管。杨溥听后,稍思片刻,应声对道:

五人共伞,小人全仗大人遮。

这个答联,非常含蓄地说出了要求县官照应

。县官点头称赞:



对得好!



让衙役放了他的

父亲。这副对联,巧妙地将







字,分剖为四









字和一个







字,将







字,分剖

为五个







字和一个



十字。这副巧对可以说

是拆字联中的典型。

明代抗清名将

熊廷弼

,是很有学识的人,因

为他少年时学过木匠,人称



小木匠



。这小木匠

从小刻苦读书,聪慧过人,特别善于对对子。据说,书院山长(即主讲老师)的岳父去世时,这位山长想写一副挽联表示哀悼。可是当他写出上联以后,下联怎么也写不出来了。他的上联是:

泪滴江汉流沧海

在一旁观看的小学生熊廷弼上前对出了下联:

嗟叹嚎啕哽咽喉

大家一听,都感到很惊奇

,上联都是三点水

的偏旁部首,熊廷弼对的却是七个口字偏旁的字,而且意思不但很连贯,也很形象:因为哭喊,把喉咙都哭哑了,这是多么悲伤呀!有人还说,这下联对的比上联还形象、还确切。

有一天,老师教完课领着

周渔璜

(清初著名学

者)

在学校外面闲逛,一边走一边聊。忽然,老师

的诗兴大发,他要和渔璜对对子。这时,正好学校外面有一个农民家的母鸡下蛋,



谷多谷多





叫个不停。老师便以此为题出了一句



像声



对,

即以母鸡的叫声入联。出的联是:

母鸡下蛋,



谷多谷多



,只有一个。

老师要求周渔璜也以



像声



对应,道出下联

。周渔璜不慌不忙地看看四周围,他忽然听到路旁的树上,几只小鸟在欢快地叫着

,叫的声音特

别好听。周渔璜高兴极了,他仔细地听

,发现小

鸟的叫声极像



酒醉酒醉



,便马上有了下联的联

句。他看着老师,指着小鸟说:

小鸟上枝,



酒醉酒醉



,并无半杯。

老师点着头,一阵欣喜,连声夸赞他答得好



有一年春天,

李调元

(清代戏曲理论家,诗人)

和父亲李化楠及老师赵亮到郊外去春游,他们走到一个叫百花渠的地方,赵亮老师看见有人正在碾米,便拉过调元的手说





你看见这碾米的情景了吧,我

出一联,你能对吗?



李调元恭敬地说





老师,

您说吧





老师马上出了一句上联:

一木压滚调圆(元)

李调元一听,知道老师把自己的名字用谐音法嵌

入到句子中,便想怎么才能答下联呢?真巧,他猛一抬头,看见远处半山上有座古庙

,古庙门前杆上挂

着一盏九朵莲花彩灯,于是,他想起怎么答来了。他笑嘻嘻地答道:

两石夹柱照(赵)亮

李调元的爸爸听了心里很高兴,但觉得小的孩子

直接叫老师的名字,太不礼貌了,就责备李调元说:



你怎么这么没礼貌!



赵亮老师并不生气,他

笑着说





这样好,老师和学生的名字一起入联,

多好呀!



纪晓岚

(河北献县人,清代文学家)

幼年在私塾

读书时,一天与小伙伴捉来了麻雀,藏在教室的砖缝中,先生姓石,为人严厉,看见后,当下就将麻雀用砖挤死,并出上联:

细羽家禽砖后死

要学生答对。纪晓岚故意装作初学的样子,

按字面的意思:一字一对:细



粗,羽



毛,家





野兽,砖



石,后



先,死



生,字字工整

对应,石先生将它们连起来一读:

粗毛野兽石先生

真是又气又怒,但也无可奈何,而学生们则是哄

堂大笑。

清代著名的文人

王鸣盛

(上海嘉定人,乾隆十九

年榜眼,官至礼部侍郎)

出身于一个农民家庭。小时候

家里贫穷,他特别用功地学习,在少年时就很能写诗作对,显示出他的才气。在他的家乡,因为一些水利灌溉方面的问题,本村和邻村经常闹纠纷,以至打架,后来,请来了一些有名的文人来进行调解。经过了一番工作以后,两村人决定唱一台戏,一块儿热热闹闹地了结这场祖辈留传下来的纠纷。开戏的那天,各村的头面人物都到了戏台前。有人提议说,应该写副对联,挂在戏台两侧,大家都很赞同。于是,就把在场的老学究王汝翰推出来执笔写,王挥笔写道:

化干戈,为玉帛,言归于好。

王汝翰写完上联,正想怎样写下联,忽然看见了

本村里的小鸣盛,他觉得应该让王鸣盛显示一下才华,于是,他就叫这位少年来答下联。王鸣盛接过笔,写下了下联:

假梨园,排忧非,冰释嫌疑。

一联出口,大家都夸赞不止,于是,一台好戏热

热闹闹地开演了。这里的







,不是真假的假,

而是依仗、借助的意思。

王尔烈

(清辽阳人,以诗文书法、聪明辩才见称

于世,是乾隆、嘉庆年间有名的



关东才子



。)

幼年

在辽阳城东南的魁星楼私学馆就学。一年秋天,王尔烈跟着老师和同学们到郊外漫游。当他们漫步郊外,面对黄花盛开的原野,老师见情生景,随口吟了一句上联:

野外黄花好似金钉钉地

要求学生们对出下联。同学们面面相觑,一

时答不上;只有王尔烈思索片刻,回望城中,目视辽阳白塔,当即对出下联:

城内白塔犹如玉钻钻天

这副巧对对得好





城内







野外







白塔







黄花







犹如







好似







玉钻钻天







金钉钉地



。这里前一个







字是名词,后一个







字是动词,故

下联前一个







字也用名词,后一个







字也用动词,对得极其工巧。

王尔烈念完四年私塾,父亲就叫他到辽阳城南千山

龙泉寺谋生。他来到龙泉寺当杂工,一有闲空就去向有学问的和尚请教诗文之道。有一年冬天下大雪,寺里的小和尚和打杂的都来扫雪

,他们连扫带玩,用雪塑了

个观世音菩萨像。这时,方丈元空和尚来到跟前,就以雪人为题,出了个对儿的上联:

雪积观音,日出化身归南海。

让小和尚们对出下联。小和尚们一听,你瞅瞅我,

我瞅瞅你

,摇头搔脑对答不上

。这时,王尔烈在一旁

说了声



我来对



,便随口念道:

云成罗汉,风吹漫步到西天。

王尔烈从







联想到







,便以



云成罗汉







雪积观音



。日出雪化,风吹云变,故以



风吹

漫步到西天







日出化身归南海



。神思驰骋,意

象生动,对得着实工巧。元空和尚一听,连念:



阿弥

陀佛





小和尚们也都称赞不已。

打那以后,元空和尚就收王尔烈为身边茶童。

有一天,元空方丈带领小和尚划船游湖。船划到

大安寺时,寺中有一个小尼姑在湖边打水,她看见小和尚撑船,影子映到湖水里,船篙正好打在他们自己的影子上,便笑了,说出一句:

和尚撑船,篙打湖心罗汉。

此联出得很形象

,船上的小和尚听了,没有人能

对上来,他们羞得脸都红了。王尔烈却不慌不忙地瞅瞅小尼姑打水的样子,一句下联随口而出:

尼姑汲水,绳系潭底观音。

人们一想这句下联,可不是吗?小尼姑打水时,

与湖中的影子相映,恰好是一根绳子系着两个美人。这联句解了大家的围。

元空方丈见王尔烈这么有才气,特别喜欢他,把

他正式收为学生,精心培养他。不久,王尔烈的学问大有长进,后来成了皇上的老师。

民族英雄

林则徐

,一生都在做着济世救民的事

,他不但以抵抗英国侵略者焚烧鸦片而有名,而且是著名的文学家,他从小就勤奋好学,特别擅长对对联。有一次,林则徐陪着老师去郊游。老师看见江边鸿雁飞翔,马上触景生情,出了一个对句给林则徐:

鸿是江边鸟

林则徐听到老师的联句后,他忽然想到农户家养

的那些白光光的蚕,于是就灵机一动,对出了下联:

蚕为天下虫

老师听了小则徐的对联

,非常高兴

,夸奖他对

得好。原来,老师出的上联

,可以有两种意思解释

,一是指眼前的景,鸿雁这种鸟经常生活在江边,二是



鸿



这个字可以拆开来,







字边加一







字,这是拆字联,林则徐完全理解了老师的用意,以“









鸿



,巧妙地把







字拆成上边一个







,下边一个







字,很符合拆字的要求。同时

,又是在说,蚕这种昆虫是经常在露天底下养的,以“













,构思很新奇,怪不得老师直夸奖他

呢!

魏源

(湖南邵阳人,林则徐的好友,中国近代史上成

绩卓著的爱国思想家)

从小很聪明,性情豪放,胆识过

人,有一番抱负。魏源

8

岁时去县里参加童子试,县令

见他年幼,便先考他,县令指着画着太极图的茶杯,出上句道:

杯中含太极

魏源听了,想想后,马上答道:

腹内孕乾坤

县令很惊奇:这个孩子这么小的年纪,竟有如此

的抱负,而且答得这么快,真是难得,可是,他又担心这是他事先背好的句子,正好碰上了,于是便又追问了一句



什么叫乾坤?



魏源回答说:



天地是乾

坤呀,这是《易经》上说的。



说着,他从怀里拿出

两块麦饼,又接着说:



这一块好比是天,这一块好

比是地,如今我把它们吃下去,不就是天地在胸,腹孕乾坤了吗?既然胸怀天地,从今以后就得想想天地间的大事了。



这一席话,说得在场的人都忍俊不禁

,哈哈大笑,不住地夸赞他。

陶澍

(湖南安化人,清嘉庆七年进士,任翰林院编

修,后升御史。)

小时候是个聪明伶俐的孩子,他勤学

好问,而且胸怀大志,人们都很喜欢他。

9

岁那年,

在除夕之夜,他看见祖父在屋里屋外点了好多盏灯,便问祖父为啥要点这么多灯。他的祖父特别疼爱这个聪明的小孙子,便出了一个联句来回答他的提问。这个联句是:

除夕月无光,点数盏灯,替乾坤增色。

本来,聪明的陶澍知道点灯是敬神祭祀祖先的,

可往年点没有今年多,所以才故意问爷爷是怎么回事,没想到祖父却用联句来回答他,而且答得还这么妙。于是,他就动开了脑筋。猛然,他跑走了。他的祖父很奇怪:孙子为什么跑了呢?正在琢磨时,只见陶澍搬来了一面鼓猛擂猛打起来,声音好大呀!全家人都被鼓声惊动了,人人都感到纳闷,祖父问他:





好的,你怎么敲起鼓来了?



陶澍答道:

新春雷未动,擂三通鼓,代天地扬威。

祖父听了孙子的联句,高兴地大笑道

:好句子呀



代天地扬威



。陶澍也笑着说

:那是因为先有爷爷





替乾坤增色



呀!

陶澍十岁那年,乡里的一家榨油作坊开张,

老板想写一副大红的楹联,以示庆祝。一连请了好几位秀才作联,坊主都觉得不满意,这时候,小陶澍来了一个



毛遂自荐



,当下一挥而就:

榨响如雷

惊动满天星斗

油光似月

照亮万里乾坤

此联所用的词汇气势非凡,而且联里藏有



榨油



二字,更是符合实际要求。将一家榨油

作坊的形象提升得如此之高,坊主自然满意之极,欣喜之余,看来定是送油一桶!

左宗棠

(湖南湘阴人,清朝大臣,著名湘军将

领。)

从小就勤奋好学,为他今后的文武双全打

下了基础。他小时候因为年纪太小,个子又很矮,每天都由父亲背着去学校读书。这天早上,父亲刚把他背到学校,他的老师看见了,便开玩笑地说了一句:

以父为马

这句刚说完,就引起大家哄堂大笑,弄得左

宗棠的父亲很难为情,刚从父亲背上下来的左宗棠见老师开他父子俩的玩笑,心里很不是滋味,便马上想出了对答之词:

望子成龙

这四个字,看似很平常,也很简单,人人都

知道,但这时与



以父为马



来相对,真是恰到

好处,又不同凡响,刚才的满堂哄笑,顿时又变成满堂喝彩。

宋湘

(乾隆五十七年解元,嘉庆四年进士,晚清才子)



小就聪慧过人,童年时吟诗作联的名气在乡里是很有名的。他的嫂子,也很有才学,叔嫂俩经常互相作对联,求得长进。有一天,嫂子要考小叔子,便对宋湘说了这样一句话:



人家都说你是才子,我看有点儿

言过其实。今天,我在镜子前梳妆,想出了一句上联,就麻烦你答对,替我解开难题。



宋湘一听嫂子的

话,知道这是在有意考自己呢。于是就傲慢地说:



您说吧,联诗续对,随口就来。



嫂子听了微微一笑

,不慌不忙地说出上联:

双镜悬台,一女梳妆三对面。

宋湘一听,出乎自己意料之中,他想了好半天,

也对不上来

,只见他的脸由红变白

,又由白变红,

他后悔自己口出大言,没法收场了。到了晚上,天暗下来,家里人点上灯,正好有客人告别,家里人送客人,作揖客退,这姿势映在墙壁上,出现了影子。这情景启发了宋湘,他高兴地一蹦三跳,连声说:





找到了下联了,嫂子,您听

——”

说着,念出下联:

孤灯挂壁,两人作揖四低头。

这下联与上联对得天衣无缝,使得嫂子无可挑剔

,她不得不相信宋湘真是名不虚传的才子。

黄遵宪

(广东嘉应人,晚清诗人,外交家、政治

家、教育家。)

小时候,正是鸦片战争前夕,那时

,外国人把鸦片倾销到中国来,许多人都染上了吸鸦片烟的坏毛病。黄遵宪的祖父也染上了这种坏瘾癖。他常常是手端烟枪,卧在床上,吸得津津有味。可是,一离开鸦片,就特别难受。对此,小小的黄遵宪特别反感,也很为祖父的健康担忧。有一次,他的祖父又上了烟瘾,当他深吸一口烟以后,又悠悠地吐出,得意地说出一句联句:

龙呵气而成云

站在一旁的黄遵宪早就想劝祖父改掉恶习,

于是,他趁机答联劝说:

蚕吐丝以自缚

祖父听了,心想,连这么小的孩子对吸鸦片

都如此深恶痛绝,我真是自跳陷井呀。从那以后,他就下了决心,改掉抽鸦片的恶习。

梁启超

(广东新会人。清朝末年、民国初年的中国

近代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史学家、文学家。),

10

岁那年,跟随他的父亲到城里去考试,在父亲的好朋友李兆镜家里借住下来。一天早上,梁启超在院里正玩呢,他看见盛开的桃花鲜艳夺目,便顺手摘了一小枝,坐在石凳上拿着桃花欣赏,正巧父亲和李兆镜这时走过来,他怕受到责备,赶忙把桃花藏在袖子里,但还是让父亲看到了,父亲便出了一联让他对,如果对不出就要受罚。他父亲的出联是:

袖里笼花,小子暗藏春色。

梁启超听了稍稍思索了一下说:

堂前悬镜,大人明察秋毫。

父亲和李兆镜听了,又是惊奇又是高兴,这

个孩子反应这么灵敏,从小看大,将来一定是个很有才气的人。果然,梁启超后来就成了非常有名气的人了。

蔡锷

(湖南邵阳人。曾发动反对袁世凯洪宪帝制的护

国战争,是中华民国初年的杰出军事领袖。)

小时候,才

思十分敏捷,很善于对答。有一天,他去文具店买纸笔墨砚。店老板看他很可爱,又听说他特别聪明,就逗他玩:



我有个对子,你要能对上,

我送你一套文房四宝,好不好。



蔡锷眨着机灵的小眼睛说





你说话可得算

数。



,老板说

:那当然了。你没看我这里挂的

招牌吗?是



童叟无欺



,说罢,老板出了一个

上联:

小童生三元开泰

这是一句很好的祝愿语,希望蔡锷能在乡试

、会试、殿试考试时连中



三元



。小蔡锷听了

,心想:我也得说点吉利话儿,于是对道:

大老板四季发财

文具店老板非常高兴

,也非常情愿地送了他

一套笔墨纸砚。

查国桢

是中国人民解放军一个很出色的领导人

,曾经为我国的解放事业立下了不朽的功勋。他出身于大别山的一个农民家庭里,家里很穷苦,但查国桢从小就聪明好学,从

9

岁起,就随着父亲读一些诗书

。有一年春节,由于查家生活困难,直到大年三十,他的父亲还在为债务四处奔波,全家过年只借了一袋谷子。父亲看着眼前的情况,心里很难过,几乎失去了生活下去的信心。他把小国桢叫到跟前,长长地叹了一口气,用一句联句问国桢:

泡桐树开白花

何日结果

国桢一听,父亲的话里带着那么伤感的情绪,他

想,泡桐树是总不会结果的,父亲这样说的意思是:难道一辈子都这样穷下去吗?于是,他马上对出下联,向父亲表明了自己的看法:

曲竹根抱直笋

一月成林

竹子长得是非常快的,父亲听了儿子的话,心中

的忧愁减了几分

。想了想,也确实有理,老一辈人

当了一辈子



曲竹根



,挺不起生活的腰杆,难道下

辈人就不能像



直笋



一样破土而出,繁茂地生长成

竹林吗?儿子的话,表明了儿子很有志气,他使父亲看到了希望。

民国年间四川出了个谐联大师

刘师亮,

这刘师

亮是四川内江椑木镇人,家里开个黄糕铺。他

10

多岁便

在店里打杂,一有空就读书。他听说镇上算卦的王先生有学问,就去拜师。王先生说





我出个对子,三天

之内对上了,我就收你做徒弟,对不上,一年以后再说。



镇上的店铺和住家是合二为一的,前后两个门都临

街,俗称穿心店,是四川民居的特点之一,王先生以此为题,出了上联:

两头是路穿心店

刘师亮一连两天都没对上

。第三天

,他凝视窗外

滚滚沱江,又看看自家矮小的阁楼,忽然心里一亮,兴奋地跑到王先生家,说:



我对上了





接着,说出

下联:

三面临江吊脚楼





吊脚楼



也是临江民居的特色。从此,刘师亮

每日都与王先生一起学习,老师认真教,徒弟用心学,刘师亮学业进步很快。

郭沫若

(古文字学家、考古学家,社会活动家。)

小时候贪玩,和同学们一起逃课偷吃了庙里的桃子,和尚找先生告状,先生追责学生,没人承认。先生说,我出个对子,谁能对上免罚。先生在黑板上写出上联:

昨日偷桃钻狗洞,不知是谁?

郭沫若马上走到黑板前写出下联:

他年攀桂步蟾宫,必定有我。

(攀桂

步蟾宫均为飞黄腾达的意思)

先生惊其才华,极为高兴,全体学生都免予

处罚



明太祖朱元璋在率军包围集庆的路

上,见到一个小孩看守马驿,朱元璋很惊奇,问他年龄多大了,孩子说十岁。又问孩子:



会对对联吗?



孩子答











朱元璋望着手执马鞭的孩

子,笑着说出上联:

十岁儿童当马驿,

那孩子左顾右盼,又仔细打量了朱

元璋,立即对道:

万年天子坐龙亭。

朱元璋听了大喜,双手抱起孩子,

忙说





好样的,叫我干爹





无名而聪明的孩子

明朝有个知府叫冯驯,有一天,他在家里请客。

客人里边有个

10

来岁的孩子

,跟他父亲一块儿来赴

宴,这孩子生得眉清目秀,很机灵。有人说,这孩子顶会对对子了。一个客人听了,就提出让这孩子对对子,他指着知府冯驯说:

冯二马,驯三马,冯驯五马。







是由两点和







组成

,就是



冯二马











由三个竖(







字)和







组成,就是



驯三马







冯驯



合到一块儿,不就成了









了吗

?古时候,



五马



又是知府的别称





冯驯五马



就是冯驯知府。这个对联表面上看很简单

,实际上还真不好应对。许多大人都在苦思冥想。可是谁也没想到,这孩子对出下联:

伊有人,尹无人,伊尹一人。

这里说,







字有个















可以看成









字去掉了











立人



),当然



无人



了,



伊尹



两字合到一块儿,是



一个人







伊尹



正好也是个人名,是商朝一个有名的大臣。这

么难的对子,一个孩子对得这么好,在座的客人们都很惊奇,宴会的气氛由此热烈起来,大家兴高采烈地谈诗对句高兴极了。

乾隆皇帝喜欢游山玩水,又很擅长诗文,走到哪

儿都撰联题词。有一次下江南时,他把自己打扮成一个普通人的样子到民间私访。他走到一个地方,见一户农家正在办喜事,乾隆皇帝想看看乡俗,便灵机一动,叫侍从拿出三个铜钱,又写了一个单联一起送去,作为贺礼,联句是:

三个铜钱贺礼,嫌少勿收,收则爱财。

这下,农家主人可为难了,收也不是,不收也不

是,埋怨这个不速之客不该这样为难人。可巧,农家主人的小儿子在旁边看见了,他就向父亲说:我来写联应对。父亲心想,

10

岁的孩子懂个什么,还要对

对子?正在犹豫时,儿子已挥笔写下了下联:

两间茅屋待客,怕穷莫来,来者好吃。

回句很有分寸,落落大方,表现了农家人的待人

诚恳。这样一来

,反倒使乾隆皇帝为难,留也留不

得,走也走不得了。好在他没穿龙袍,也不怕失身份,就以要去会会写对联人的借口,还是进去了。

传说一年春节前夕,乾隆皇帝穿着平民百姓的衣

服下来私访。他走到一个小村子里,偶然见到一户人家的门上贴着一副对联,这副对联的内容口气很大,可是看这户人家却是贫寒之家,这副对联是:

数一数二门第惊天惊地人家

横批是:先斩后奏

这副对联的主人胆子真大,乾隆回到宫里,让人

下去查访是谁敢出此狂言

。很快查出来

,是出自一



10

岁孩童之手。于是,乾隆皇帝便叫这个孩子来审

问。这个孩子被推到皇帝面前,他还只是个

10

来岁的

小孩,长得眉清目秀,十分机灵,皇帝问他:



你为

什么要写这样的对子呀,你犯了王法知道吗?



小孩

眨眨眼睛,从容地说:这春联写的是我家的事儿,上联是写我大哥,他是个在集市上量斗过秤的,当然要“

数一数二





;我二哥是个为婚丧事放炮的,这炮

引一点,当然要



惊天惊地



了,这是下联;再说横

批,那是说我三哥,他是个杀猪的,写他宰刀一握,“

先斩后奏



了,这怎么是犯了王法呢?

乾隆听了很

高兴,赶忙让人放了孩子,并让人送他去县学读书。







汪海山制作于2014年3月21日

资料来源:网络书籍

更多精彩请点击这里访问http://www.52e-mail.com

今天是2014年4月23日星期三



献花(0)
+1
(本文系畅想f首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