配色: 字号:
“分层思想”突破离子浓度大小比较之困
2014-04-25 | 阅:  转:  |  分享 
  




第2层:盐类水解和酸的电离程度小,产生的H

和oH浓度较小,均比主要粒子浓度小.

【得出结论】

c(HCN)>c(Na)>c(CN)》C(OH)>c(H),

第1层第2层

故选项B正确.根据物料守恒可知选项D正确.

例3将0.1mo卜LHC1溶液和0.2mo1.L

NaCO。溶液等体积混合后,溶液中离子浓度大小顺

序正确的是()。

Ac(Na)>C(HC03)>C(C0;)>c(0H)>

f(H);

C

c(H);

D

c(H)

c(Na)~c(CO;)>c(HCO)>c(OH一)>

c(Na)>c(CO;一)一C(HCO~-)>c(oH一)>

C(Na)>f(HCO~-)>f(oH)>c(Co;)>

【分析溶液】两溶液混合能发生反应,反应后溶液

为0.05mol·L的Na。CO。与NaHCO。混合溶液.

【联想理论】两者均为强碱弱酸盐,弱酸根均发生

水解.但cO;一水解程度大.

【分清主次】第1层:溶液组分粒子浓度较大,属于

主要粒子,包括Na、C0;和HC03.假若不存在水

解c(Na)一0.1tool·L>C(CO;一)一C(HCOy)一

0.05tool·L;但实际CO;一发生水解Co;一+H。o

HCOs+OH一(以第1步为主),HcO也发生水解,

HCO3+HO.-~-HCO。+0H,但程度比CO;小,故

CO;一水解产生的HCO的量足以补充NaHC0。因水

解而损耗的HCOs,故0.1tool·I>c(Hc0)>0.05

mol·L~,c(COj一)d0.05mol·L一,从而得出

c(Na。。)>c(HC0;)>c(CO;一);

第2层:盐类水解产生的OH浓度较小,水溶液

中还存在H。。,因溶液呈碱性,故c(OH一)>c(H),但

均比主要粒子浓度小.

【得出结论】

f(Na)>c(HCO3)>c(C0;)》c(OH一)>f(H),

第1层第2层

故选项A正确.

总之,在解决离子浓度大小比较的问题时,熟悉规

律,灵活应用是前提;理清思路,掌握方法是桥梁;分清

层次,从容应对是核心.特别强调,在进行离子浓度比

较时,“两大守恒”不可忽视,是解决这类题目的利器.

(作者单位:湖北省襄阳四中)

◇北京陈瑞雪

新课程人教版必修化学1教材的设计意图是将物

质的量等基本概念作为基础,与实验紧密联系,强调概

念在实际中的应用,降低学生的学习难度。多年来,“物

质的量”作为这一概念系统的核心概念一直是学生学

习的难点.结合文献研究、教学实践和学生反馈,笔者认

为多角度分析造成“物质的量”概念学习困难的原因并

制定相关教学策略,有利于学生的对概念的理解,降低

学习困难,促进学习的有效性.

1“物质的量”概念学习困难的原因分析

1)教材的编排顺序和呈现方式客观上造成学习

困难

2006年3月第3版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

必修化学1的第1章第2节中,教材对物质的量进行

明确定义.有“国际单位制的7个基本单位”的资料卡

片;有“1tool物质的质量及所含粒子数‘微观粒子与

可称量物质之间存在着一定的联系”“1tool的几种物

质”的图示.

从物质的量在人教版教材中的位置可见,物质的

量的相关内容最靠前,学生学完化学实验的基本方法

之后,教材在毫无过渡的情况下引入物质的量这一既

需要学生具备对物质微观组成的认识又要具有定量意

识,还要有一定的逻辑分析能力的抽象难懂的内容,并

且教材文字叙述中可以引导学生学习的描述性内容及

方法性知识内容几乎没有,概念集中且从概念到概念,

这在客观上是造成学生学习和复习的困难.

2)理解概念内涵需要的前知识带来的学习困难

新课程人教版教材物质的量概念表述为“物质的

量是1个物理量,它表示含有一定数目粒子的集合体

……国际上规定,1mol粒子集合体所含的粒子数与

0.012kgC中所含有的碳原子数相同,……”.其中,

学生应该具有的知识有:①物质是由微粒构成的,构

成物质的微粒是极其微小的,数量非常巨大,微粒通过

一定的作用发生化学变化,在化学反应中微粒间有确

定的数量关系;②集合体是一种常用的计量方法,常

用于计量数量巨大而个体又非常小的一类物质,当用

集合体进行计量时,需要选择恰当数量的某一固定值

作为衡量的标准,而固定值选取多大合适,既要考虑计

吉-53

理化

B

H

献花(0)
+1
(本文系princess122...首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