配色: 字号:
2第二单元 岩石圈与地表形态
2014-05-13 | 阅:  转:  |  分享 
  
第二单元第一节岩石圈与地表形态

一、地球的内部圈层

















①地球内部圈层的划分依据及各层的特点

? 17km) 2900km) 分内、外核

7



1、三大类岩石的成因(b)



岩浆岩是由岩浆冷却凝固形成。可分为侵入岩(如花岗岩)和喷出岩(如玄武岩)。

沉积岩是裸露在地表的岩石受到风化、沉积和固结作用而形成的;沉积岩具有层理构造和存在化石两大特征。主要有砾岩、砂岩、页岩、石灰岩等。

变质岩是原有岩石在高温高压作用下发生变质作用而形成的;主要有片麻岩、板岩、大理岩等。

2、地壳的物质循环

b)



②地壳的物质循环及图示(c)



“三类岩石转化示意”读图要求:

1、找到岩浆岩(分喷出岩和侵入岩)、沉积岩、变质岩在图示转化中的所处位置。

2、关注岩石转化中能量的来源:地球内部的放射热和来自地球外部的太阳能。

3、注意各类岩石之间的内外力作用。

三、内外力作用与地表形态变化

1、内力作用和外力作用导致地表形态发生变化的力量主要来自内力作用和外力作用。

内力作用的能量主要来自地球,表现为地壳运动、岩浆活动、地震等;外力作用的能量来自地球外部的太阳能,造成地表物质的破坏、搬运和堆积。

地球各种地表形态都是内力和外力长期共同作用的结果。某一时期以某种力为主,如目前珠峰升高以内力作用为主;黄土高原水土流失是外力流水侵蚀造成的。

2、内力作用与地表形态

对地球面貌的影响 举例 边界类型 张裂 形成裂谷或海洋 东非大裂谷、红海、大西洋 生长边界





大陆板块与大陆板块相互挤压碰撞 形成高峻山脉和

巨大高原 喜马拉雅山系、青藏高原 消亡边界 大陆板块与海洋板块相互挤压碰撞 海沟、岛屿、

海岸山脉 亚洲东部岛弧

马里亚纳海沟 消亡边界 (2)地质构造与构造地貌

地质构造:由于地壳运动引起的地壳变形、变位。(变形--褶皱,变位--断层)

常见的地质构造及构造地貌

褶皱 岩层形态与岩层新老关系 未侵蚀的地表形态(一般状况) 地形倒置现象

背斜成谷,向斜成山 与人类生产关系 背斜 岩层向上拱起

中心老,两翼新 成为山岭 背斜顶部受张力,常被侵蚀成谷地 储油气构造

建隧道 向斜 岩层向下弯曲

中心新,两翼老 成为谷地 向斜受挤压不易被侵蚀,反而成为山岭 储存地下水 断层 沿断裂面两侧岩块错位 地垒:华山、庐山、泰山、峨眉山等;地堑:渭河平原、汾河谷地、吐鲁番盆地、东非大裂谷等。 工程建设遇断层须加固或避开 理解背斜谷和向斜山的形成原因。

背斜成谷原因:背斜顶部受张力(内力)作用,常常发生断裂,易被外力侵蚀破坏,而形成山谷。

向斜成山原因:向斜槽部岩石受挤压,岩层紧实不易遭受侵蚀,反而形成山岭。



3、外力作用与地表形态

(1)外力作用的表现形式:外力作用的主要表现有风化、侵蚀、搬运、沉积和固结成岩等。

(2)外力作用与地貌

侵蚀 沉积 流水作用 冲刷地表,使谷地加深加宽,形成沟谷纵横的流水侵蚀地貌 泥沙堆积形成山前冲积扇,河流中下游冲积平原、河口三角洲 风力作用 风蚀沟谷、风蚀洼地、风蚀蘑菇、雅丹地貌等 风沙堆积形成沙丘、沙垄、沙漠边缘的黄土堆积等

分布区 外力作用形式 侵蚀地貌 沉积地貌 主要在湿润、半湿润地区 流水 沟谷、瀑布、峡谷,如黄土高原千沟万壑的地表形态 冲积扇、冲积平原、

河口三角洲 干旱地区 风力 风蚀蘑菇、风蚀洼地 沙丘、沙垄 高纬度、高海拔地区 冰川 U谷、冰斗、刃脊、角峰 4、人类活动对地表形态的影响

人类活动对地表形态的影响多种多样,有的是合理、有利的,有的是不合理、有害的。应根据具体情况因时、因地进行分析。如缓坡发展梯田,合理;围湖造田不合理。

































1











































献花(0)
+1
(本文系明月书馆007...首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