配色: 字号:
奉旨填词的柳永其人其词
2014-05-22 | 阅:  转:  |  分享 
  
“奉旨填词”的柳永其人其词



作者:李小波

相较于唐诗而言,我更偏好于宋词,而于宋词里面我又更偏好于所谓的婉约词派。于众多的婉约词人中,我又更偏爱奉旨填词的柳永柳三变。

说起来,我所工作的古城襄阳跟这位柳三变还是很有渊源的。遍览所收集的宋词选注,宋祝穆《方舆胜览》有云:“(宋)仁宗怒曰:‘此人任从花前月下,浅斟低唱,岂可令仕宦!’遂流落不偶,卒于襄阳。死之日,家无余财,群妓合金葬之于南门外。每春日上塚,谓之吊柳七。”宋仁宗不许柳永致仕这番话当是在柳永第二次名落孙山作《鹤冲天》之后,词中有云:“才子词人,自是白衣卿相,烟花巷陌,依约丹青屏障。幸有意中人,堪寻访。且恁偎红依翠,风流事、平生畅,青春都一晌。忍把浮名,换了浅斟低唱。”据说,就是因为此词惹得宋仁宗老大不高兴,以至于三年之后,柳永第三次参加科考,好不容易过关斩将,只等仁宗皇帝钦点名册光荣放榜了。这时候仁宗皇帝一念之差搞起了打击报复,提起朱笔在柳三变的试卷上批道:“且去浅斟低唱,何要浮名?”如此这般,柳永的仕途算是废了,从此以后只好放浪形骸,逍遥江河了,“奉旨填词柳三变”自此而来。不过这也怪不得仁宗老大,你柳永不写词弘扬主旋律也就罢了,还煽动考生流连青楼、藐视仕途,不要说在那个保守的北宋时期,就是放在今天,柳永同志也得惹一个“艳词门”事件出来。

柳永与襄阳更精进一步的关系,来自于宋曾达臣在《独醒杂志》中的记载:“耆卿(即柳永)墓在枣阳县花山,每岁清明词人集其下,为吊柳。”元陈元靓在《岁时广记》中也记载曰:“柳耆卿掩骸僧舍,京西妓者鸠钱葬于县花山,其后遇清明日,游人多狎饮坟墓之侧,谓之吊柳七。”据查《枣阳县志》之记载:“宋词人柳耆卿墓在兴隆镇花山。”据说,柳永晚年游历到枣阳,与教坊乐工和歌妓为伴,靠作曲填词度日,后来死在枣阳兴隆一带,还是歌妓们凑钱将他安葬在兴隆镇西北3公里外的花山上。笔者老家就在与兴隆毗邻的唐县镇,小时候也常听老人讲起这位“凡有井水处,即能歌柳词”的柳七。

下面该介绍一下柳永的身世了。柳永,字耆卿,原名三变,字景庄,在家里排行第七,人称柳七,福建崇安人氏。柳永并不是想象中的草莽出身,而是出生于干部家庭,“进士世家”。柳永的的父亲、叔叔、哥哥柳三接、柳三复都是进士,连他的儿子、侄子后来都中了进士。可见,他的家族是有高中进士的优良传统的。柳永的屡试不第应该跟他落拓不羁的性格有关。据说少年柳永就喜好混迹于烟花巷陌中,也就是现在所谓的“问题少年”。在那样一个以科举考试为进身之阶的年代,青年柳永放浪之余也不得不赴京赶考。那时候,他“自负风流才调”,根本没把科举考试当回事,以为考中进士、做个状元是唾手可得之事。他曾经向人夸口说,即使是皇帝临轩亲试,也“定然魁甲登高第””(《长寿乐》)。不料,事实总是不遂人心,他两次科考,梅落两度,尔后写下了那首对他本人贻害无穷的《鹤冲天》,并直接导致了他的第三次落弟。不过,失之东隅,得之桑梓,据说这首词却火了一个艺名叫虫虫的歌妓,她靠演唱这首《鹤冲天》一举成名,成了当时汴京有名的流行歌手,每天请她去演唱的豪华府第、上等青楼的人在她家门口排成了长龙,她也因此而成了富婆。吃水不忘掘井人,她把这些演艺收入分了半数给柳永,并成了柳永的红颜知己。随后,那些师师、瑶瑶、贝贝、香香等歌妓也纷纷找上门来,重金约词,一时到了“为人不识柳三变,纵称名妓也枉然”的地步。至此,“柳耆卿居京华,暇日遍游妓馆,所至,妓者爱其有词名,能移宫换羽,一经品题,身价十倍。妓者多以金物资给之。”也就是说,歌妓眼里的三变哥哥从此不再想什么仕途呀当官呀什么的,专心致志地出入各类娱乐场所,当起了职业词作家,也就是今天流行的自由撰稿人。

这一时期是柳永的创作高峰期,《雨霖铃》、《八声甘州》、《望海潮》、《戚氏》等优秀词作喷薄而出,光耀九州。据说,同为一代词人的金朝第四位皇帝海陵王完颜亮,读罢柳永的《望海潮》一词,“东南形胜,三吴都会,钱塘自古繁华。烟柳画桥,风帘翠幕,参差十万人家。云树绕堤沙。怒涛卷霜雪,天堑无涯。市列珠玑,户盈罗绮,竞豪奢。重湖叠巘清嘉。有三秋桂子,十里荷花。羌管弄晴,菱歌泛夜,嬉嬉钓叟莲娃。千骑拥高牙。乘醉听萧鼓,吟赏烟霞。异日图将好景,归去凤池夸。”“遂起投鞭渡江、立马吴山之志,”隔年以六十万大军南下攻宋。由此成为了文学史上著名的“一篇诗词引发的血案”。

柳永之于中国文学史最大的贡献应该是他对慢词的发扬光大。在唐五代时期,词的体式以小令为主,短小精悍,一首多则五六十字,少则二三十字,容量很有限。而慢词的篇幅较长,一首少则八九十字,多则一二百字。那时候慢词还是一个新鲜事物,尝试者较少。到了柳永这里,他一人就创作了慢词87种词调125首之多,从根本上改变了唐五代以来词坛上小令一统天下的格局,使慢词与小令两种体式平分秋色,齐头并进。柳永的另一大贡献是他对词调的发扬光大。在两宋词坛上,柳永是创用词调最多的词人。他现存的213首词中,就用了133种词调。而在宋代所用的880多个词调中,有100多种是柳永首创的。柳永的慢词中,最长的是那首脍炙人口的《戚氏》,长达212字。有人说,如果没有柳永对慢词的发展创造,后来的苏轼、辛弃疾等人或许只能在小令的世界里吟哦,而难以创造出像《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念奴娇·赤壁怀古》、《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那样光耀千古的慢词佳作。

柳三变同志这种扎根青楼的自由撰稿人生涯一直持续了17年之久,直到他47岁那年才终于以柳永这个的笔名顺利通过考试,为“进士世家”又添新的荣誉。事实证明,柳三变同志表面上看来对功名利禄不无鄙弃,其实这只是失望之后的牢骚话,一种表象而已,用弗洛伊德精神分析学说的术语来说,属于一种双重人格。比如他一边在《如鱼水》中高傲地表白自己:“浮名利,拟拚休。是非莫挂心头。”另一方面却又在落第之后自我安慰“富贵岂由人,时会高志须酬。”这也正是柳永重披战甲、再战科场的精神力量所在吧。

总之,白发词人终于有了一顶小小的乌纱帽。最初做了地方上的一个小官,后官至屯田员外郎,故世称其为柳屯田。无奈,柳三变同志的公务员生涯很不顺畅,先后被迁到杭州、苏州、扬州、会稽、建宁、长安等地做个小官,最大官职屯田外郎也不过相当于现在的副厅级干部。不过他可以聊以自慰的是,短短三年仕途,他的大名就被载入了《海内名宦录》。三年之后,因为屡遭排挤贬迁,柳三变终于挂靴而去,脱离了公务员队伍,重操旧业,干起了流连于烟花巷陌间“奉旨填词”的营生。虽然淡出汴京的娱乐圈已三年,但柳永的铁杆粉丝们仍在,一曲《玉蝴蝶》,“望处雨收云断,凭阑悄悄,目送秋光。晚景萧疏,堪动宋玉悲凉。水风轻,蘋花渐老,月露冷、梧叶飘黄。遣情伤。故人何在,烟水茫茫。”宣告了三变哥哥的复归。这时候的柳永已经穷愁潦倒了,居无定所,身心倶疲,随着年岁的苍老,创作的激情日渐衰退,创作的数量每况愈下。

公元1053年,英雄末路的时刻到了。当67岁高龄的柳三变同志在一贫如洗中悄然而逝的时候,陪伴他走最后一程的还是他的那些青楼粉丝们。重情重义的歌妓姐妹们集资予以营葬。柳永死后也无亲族祭奠,每年清明节,还是这些歌妓们都相约赴其坟地祭扫,并相沿成习,称之“吊柳会”。

纵观柳永的一生,命运似乎总是在跟他开着玩笑。仕宦子弟,一生流浪;向往官场,永不得志;徜徉青楼,孤老终生。也许,命运在给柳永关闭一扇门的时候,也打开了另外一扇窗。不然,我们也许只能在历史的烟尘中看到一个渺小的官吏柳三变,却无一代词宗柳永了。更遑论我辈的滔滔仰慕之情。



献花(0)
+1
(本文系闲庭信步于...首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