配色: 字号:
伤寒杂病论方证应用规律探析_马超
2014-05-24 | 阅:  转:  |  分享 
  
99

第14卷第2期

2012年2月

辽宁中医药大学学报

JOURNALOFLIAONINGUNIVERSITYOFTCM

Vol.14No.2

Feb.,2012

《伤寒杂病论》“方证”应用规律探析

马超,赵鸣芳

(南京中医药大学,江苏南京210046)

摘要:“方证”是《伤寒杂病论》中特有的概念,文章就“方证”的应用规律,结合《伤寒杂病论》相关条文和内

容进行初步探析。

关键词:伤寒杂病论;方证;应用规律

中图分类号:R22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3-842X(2012)02-0099-02

收稿日期:2011-08-22

作者简介:马超(1985-),男,江苏徐州人,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伤寒论方临床应用规律研究。

ExplorationoftheFormulaandSyndromeaboutApplicationRegularity

inTreatiseonColdDamageandMiscellaneousDiseases

MAChao,ZHAOMing-fang

(NanjingUniversityofChineseMedicine,Nanjing210046,Jiangsu,China)

Abstract:OnthebasisofpreviousmedicalliteratureinTreatiseonColdDamageandMiscellaneous

Diseases,thispaperfocusesontheuniqueconceptof“Formulaandsyndrome”andexplorestheapplication

regularitycombinedwiththerelevantprovisionsandcontents.

Keywords:TreatiseonColdDamageandMiscellaneousDiseases;formulaandsyndrome;application

regularity

《伤寒杂病论》为东汉张仲景所著,经后世重新

搜集和编次,分为了现在通行的《伤寒论》和《金匮

要略》两部著作,“方证”源于《伤寒杂病论》,张仲

景开创了以方名证的先河,《伤寒论》中有“桂枝证”

“柴胡证”等提法,如“病如桂枝证”(166条),“柴胡

证不罢者,复与柴胡汤”(101条)等。

从文字学角度而言,“證”、“証”两字出于《说文

解字》,前者从“谏”,后者从“告”,“谏”与“告”都有

“经得起检验和符合事实”的意味,延伸至医学领域,

方证即指处方用药的依据。《伤寒论》通脉四逆汤

证下自注“病皆与方相应者乃可服之”,强调一方一

药的使用均要有严格的证据支持

[1]

,《伤寒来苏集》

曰:“仲景之方,因症而设,非因经而设,见此症便与

此方,是仲景活法”。伊藤嘉纪通过对五苓散方证的

研究认为

[2]

,五苓散的利尿作用是通过调整渗透压

的调节点来恢复水液代谢正常的,给正常人和动物

服用五苓散,看不到利尿现象;如让人和动物出大

量的汗,造成五苓散方证后,再给五苓散,则可看到

效;诊治一妇人,患痹痛,手不能高举,疏此汤(蠲痹

汤)与之,应手取效;用王清任补阳还五汤“初得半

身不遂加防风一钱。愈后乃需间三五日或七八日服

一帖。”皆为经验之谈。

沈老按语中力挺《本事方》杉木汤,言“唐柳子

病脚气冲心,垂死,进此方得救,经验良药,弥足珍

贵,而今人罕有用之者,特著于编,以示同道”;梁乃

津赞誉沈师对调养补虚之学,素见特长;又言“沈师

来函有云,谭次仲大作《肺病自疗法》,以建中疗肺

病,实有错误。虽系名家伟著,亦难赞同……拙作

《中医经验处方集》选吴球大造丸为常长服方,则甘

寒养阴法之一种也”。

8珍稀资料可资借鉴

沈老尊称倪函初治疟疾第一方、第二方为“久

疟全消方”,他客观地说“倪氏两方,分量俱极轻微,

徵诸经验,恐有病重药轻之嫌,难收立竿见影之效。

爰为酌量加重,以挫病势。”又尊称吴杰人的清化汤

“有截疟解热理血化痰诸功效”,余云岫也认为“此

方治感冒咳嗽有效”。惜倪函初、吴杰人二师已无资

料可寻奉。

书中记载师出名门而学淹众长的章次公在《中

华药物学》中降气止喘用麻黄等药;著名的中医药

学家叶橘泉在《丹方汇报》对于咳痰不松之方“系

照陈果夫先生经验方加三七一味”;学识广博而蜚声

医界的陆渊雷称桂枝芍药知母汤“此方治急性关节

炎”,言珍珠母丸“此方治神经衰弱殊妙”;选入当代

《中国名人志》的顾靖远有“行痹主方”、“痛痹主方”;

近代中医皮肤外科专家朱仁康涤痰宣窍熄风法和杭

州名医王香岩熄风宣窍涤痰通络法治中风;认为中

西医汇通学派代表张锡纯的镇肝熄风汤:“余意在

中风现先驱症时,如头痛眩晕,耳鸣不寐,精神兴奋,

脉象弦长有力,此方可收曲突徙薪之效,若中风已

现,先宜熄风化痰,尚有增损必要”;苏州爱国老人

张一麟曾为民国政要,制张氏中风方以治中风口眼

喎斜,半身不遂,痰少而热,有血燥兼证者。

综上,沈老之作,医之瑰宝,若不挖掘,甚为憾

事。笔者拙作,意在昭彰,若能发扬光大,后世幸

哉!◆

100

辽宁中医药大学学报14卷

明显的利尿作用。因而认为五苓散方与五苓散证间

存在着特异的方证对应关系。“方证”中的方剂是

有证而为,无证而不为

[3]

,如果把方剂看做是箭矢的

话,那么病证就是靶点,两者之间前后呼应,环环相

扣,有是证则用是方,无是证则去是方,清代名医徐

灵胎在《伤寒论类方》中指出:“盖方之治病有定,

而病之变迁无定,知其一定之治,随其病之千变万化

而应用不爽,此从流溯源之法,病无遁形矣”。

《伤寒论》

[4]

101条在论及小柴胡汤时提到“有

柴胡证,但见一证便是,不必悉具”,寻找方证规律,

不仅是小柴胡汤,《伤寒杂病论》

[5]

中所有方的使用,

都应该据“证”选方,结合《伤寒杂病论》

[6]

相关条文

和内容初步归纳为抓主证、辨病机、察体质。

1抓主证

“有是证用是药”,这是一种直接、简捷的用方用

药方式,即根据病人特定临床表现,选用对应的方药

治疗。所谓主证就是反映方证本质的那些特异性的

症状和体征。症状是病人患病时主观感觉到的异常

感觉,体征是指医生检查病人时所发现的异常变化

(如舌、脉、胸腹部的压痛,抵触感等)。而症状与症

状或症状与体征之间并不是割裂的,而是相互联系

的,这就构成了症候群,症候群可以看做是汤方针对

的若干症状和(或)体征的总和,如葛根汤的“项背

强几几,无汗恶风”,栀子豉汤的“虚烦不得眠,若剧

者,必反复颠倒,心中懊恼”,乌头赤石脂丸的“心痛

彻背,背痛彻心”,甘姜苓术治疗的肾着“其人身体

痛,腰中冷,如坐水中,形如水状”等,临证时这些临

床表现都可以成为辨该方证的切入点,掌握这些切

入点,便可迅速与其对应的方联系起来,是运用经方

的一个捷径,大大方便了辨证的过程。另外抓主证

的思路,并不是机械地对号入座,其最大特点是在治

疗上有是证则用是方,无是证则去是方,而不受病名

的约束,灵活处理各种疾病,执简驭繁。同一个病,

主证不同,即矛盾的主要方面不同,则采取的治疗方

药也是需要变化的。如《伤寒论》第13条“太阳病,

头痛,发热,汗出,恶风,桂枝汤主之。”第35条“太

阳病,头痛,发热,身疼,腰痛,骨节疼痛,恶风,无汗

而喘者,麻黄汤主之”,两条对比可看出,同样是太阳

病,因具体症候群的不同,而分别使用桂枝汤和麻黄

汤治疗。又如《金匮要略》在论及虚劳病时,并不是

只用一张方子,从条文中可见若“虚劳失精”,则用

桂枝龙骨牡蛎汤,若“虚劳里急”则用小建中,若“虚

劳腰痛”则用八味肾气丸。

2析病机

病机一词出自《素问·至真要大论》:“歧伯曰:

审察病机,无失气宜,此之谓也。”张介宾注:“机者,

要也,变也,病变所由也。”王冰注:“得其机要,则动

小而功大,用浅而功深。”病机即疾病发生、发展与

变化的机理。由于《伤寒杂病论》中的方证并不仅

是一方一证,而更多的则是一方多证。如五苓散证,

即可以是“脉浮发热,消渴,小便不利”,又可出现

“心下痞”,或出现霍乱之“上吐下泄”。可见方剂具

有多种功能和多调节作用而用于不同的疾病,究其

深层原因则疾病是复杂的,有常也有变,典型表现的

少不典型的表现多,当主证不典型或主次证发生转

化时,抓主证,寻找切入点这条途径就行不通了,这

时只有通过分析病机,找出反映疾病在一定阶段上

的邪正斗争、阴阳失调、升降逆乱、脏气盛衰、基础物

质的盈虚通滞等病变本质,才能更好地选择处方,如

桂枝汤的“卫气不共荣气谐和故尔”,陈亦人教授认

为不论外感病还是杂病,只要符合营卫不和的病机,

使用本方皆有良效果

[7]

。正如柯韵伯称桂枝汤为“群

方之首”并谓“粗工妄谓桂枝汤专治中风一证,印定

后人耳目……愚常以此汤治自汗、盗汗、虚疟、虚痢,

随手而愈,因知仲景方可通治百病。”

3察体质

体质是遗传因子和受各种各样环境条件影响

形成的个体差

[8]

。《灵枢·论痛》记载“筋骨之强弱,

肌肉之坚脆,皮肤之厚薄,理之疏密,各不同……肠

胃之厚薄坚脆亦不等”。可见早在东汉之前,古代的

医家就已经注意到个体之间存在差异。作为医圣的

张仲景创造性地将体质与方剂应用联系起来,这种

体质认识方法可以称之为“方证相关体质”

[9]

。个

体在发病时必须具有一定的体质背景,不同的体质

有着不同的疾病易感性,黄煌教授认为

[10]

:“‘病的

人’是指整体的反应状态,患病后机体的反应状态

是因人而异的,不同体质类型的人具有对不同疾病

的易感性和不同的反应状态,所以辨别不同的‘病

的人’,就成为临床疗效的关键所在。”如“尊荣人”

的体质特点就是形成“血痹”的内在原因,因此体质

可以作为选方用药的一个依据。根据体质的特点,

指导治疗,如尊荣人,骨肉肌肤盛,用黄芪为主方的

黄芪桂枝五物治疗,因为肥胖之人水多,腠理疏松

汗出,黄芪可利水而止汗。又如《金匮要略》有“假

令瘦人脐下有悸,吐涎沫而癫眩,此水也,五苓散主

之。”一是脐下悸多见于瘦人,二是瘦人脐下悸是水,

用五苓散治疗。人体的胖瘦是选择不同方药治疗的

依据之一。

4小结

方证是以方为研究点,寻找用方的依据,北

宋·林亿在《金匮要略方论·序》中云:“尝以对

方证对者,施之于人,其效若神”。结合《伤寒杂病论》

相关条文和内容,初步将“方证”

[11-12]

应用规律归纳

为抓主证、析病机和察体质,且三者并不是孤立割裂

的,临床上可以相互参照。◆

参考文献

[1]王阶,熊兴江,何庆勇,等.方证对应内涵及原则探讨[J].中

医杂志,2009(3):197-199.

[2]伊藤嘉纪.以五苓散为例论“证”的病理生理[J].汉方医学,

1982,6(11):12.

[3]张兰凤,王阶,王永炎.方证对应研究[J].中华中医药杂志,

2005(1):8-10.

[4]盛生宽,盛全成.《伤寒论》辨证论治的核心在于方证对应观

[J].辽宁中医杂志,2010,37(1):68.

[5]杨学,彭文博,岳小强.《伤寒论》阳明病篇证治规律研究[J].

中华中医药学刊,2009,27(11):2331.

[6]杨国栋.张仲景《伤寒论》方证学术思想研究[J].中华中医

药学刊,2009,27(4):858.

[7]陈亦人.伤寒论译释[M].4版.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

2010:308.

[8]王琦,朱燕波,折笠秀树,等.日本体质医学研究态势述评[J].

中医药学刊,2004(7):1157-1160.

[9]刘志刚.方证相关体质初探[J].辽宁中医杂志,2008(12):

1827-1829.

[10]温兴韬,杨大华.浅谈黄煌教授对经方研究的贡献[J].国医

论坛,2006(1):45-46.

[11]邢斌.建立历代名医药证方证学术体系的构想[J].中华中

医药学刊,2009,27(11):2382.

[12]司富春,刘平.关于中医方证研究的几个问题[J].辽宁中医

杂志,2009,36(12):2076.

献花(0)
+1
(本文系红橙仔首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