配色: 字号:
三认证相关资料(网络收集)
2014-05-27 | 阅:  转:  |  分享 
  
ISO9001认证行政办公室所需的资料及其内容有哪些?

4.2.2质量手册1.本公司编制的质量手册的主要内容是什么?2.本公司的质量手册是纳入了程度文件的内容还是对程序的引用?3.本公司的质量手册是否符合了GB/T19001:2008标准的全部内容?如有删减、删减了什么内容,为什么删减?4.本公司质量手册是谁编制?谁审核?谁批准?5.质量手册中各过程的描述是符合本公司产品的特点?6.质量手册是否经评审?有不适宜的地方如何进行修改?4.2.3文件控制1.文件控制程序内容是否完整,是否有可操作性?程序是否对文件的编制、批准、发布、存档、查找、修订、评审做出了规定?2.程序文件是否有效版本?3.外来文件(如标准是否包括在控制范围之内?4.是否规定了适时和定期评审文件的有效性?5.对体系的运行起关键作用的岗位是否得到现行有效文件?6.是否规定了失效文件的处置、管理办法?7.所有文件是否字迹清楚?8.所有文件标识是否明确?9.文件发布前是否得到授权人的批准?10.所有文件是否均注明制定或修订日期?11.文件修改后是否重新批准?12.识别文件现行修改状态的方法是什么?是否满足要求?13.使用处是否都使用适应.文件的有效版本?14.文件的查找是否方便?15.文件的保管是否有效?16.是否对外来文件的管理作了规定?执行的如何?17.是否对保留的作废文件进行标识和管理,以防止误用?4.2.4记录控制1.程序中是否对记录的标识、收集、编目、归档、保存、维护、查阅、处置等管理内容做了规定?2.与公司有关的记录有哪些?3.是否有保存期限的规定?4.是否对记录进行了整理,并列出了清单?5.对记录的标识、贮存、检索、保护是否与书面程序程序的要求相一致?6.记录是否填写正确、字迹清楚?7.贮存是否便于存取和检索?8.贮存环境如温度、湿度是否适宜,防尘、防蛀等保护措施是否得当?9.过期记录是否按要求进行处置?10.现行记录是否完整,并能提供足够信息?信息是否可靠、可见证?11.记录能否做到对相关活动、产品或服务的可追溯性?12.员工在需要时能否从组织的记录/信息管理系统获取相应信息?5.5.1职责和权限1.本部门的职责和权限是什么?2.是如何履行自己的职责,行使自己的权限的?5.5.3内部沟通1.公司内部沟通有哪些,是否保留了沟通记录?6.2人力资源6.2.1人力资源总则6.2.2能力意识和培训1.对人员的能力要求,是否包括对教育、培训和经历的要求?2.是否对人员能力胜任与否进行了培训与考核?人员的安排是否满足要求?3.培训需求是如何确定的,是否考虑到职责、能力、文化程度以及工作性质的不同情况的要求?培训的对象是否包括所有员工?4.公司是否根据培训需求制定了培训计划?5.有没有进行方针、目标、意识、程序的培训?6.对从事特殊工作的人员是否进行了培训并进行了资格认定?7.对内审员是否进行了培训?8.对临时工是否进行了陪训?9.上述重点内容的培训是否得以实施?10.培训是否记录?11.培训后是否考核?12.以何种方式评价培训的有效性?实际效果如何?8.2.2内部审核1.文件化程序是否包括实施审核、确保审核的独立性、记录审核结果并向管理者报告的职责和要求?2.程序中是否包含审核的范围、频次、计划、方法?3.是否进行了年度内审方案策划且明确规定了审该的准则、范围、频、方法?4.年度内审方案是否经管理层批准?5.年度内审方案是否发给有关部门?6.是否按年度内审方案的计划实施了审核?7.是否制定了内审实施计.划?8.内审实施计划是否覆盖全部要素和全部部门?9.审核是否由从事受审活动的人员进行?10.审核员是否经过培训,并取得了资格证?11.审核是否抓住了关键质量环节(部门、设备、活动)?12.审核用检查表是否充分、符合要求?是否对顾客的投诉和抱怨作为内审的内容?.13.审核报告的内容是否全面?能否说明管理体系的符合性和有效性?l4.对内部审核中发现的不符合是否采取了纠正措施?15.采取的纠正措施是否按期完成?16.措施的实施效果是否进行了验证,有无记记录?17.验证结果是否报告了相关部们?8.4数据分析l.是否利用数据分析结果评价管理体系的适宜性和有效性?2.是否利用数据分析的结果进行改进活动?8.5.1持续改进1.是否制定了改进、纠正和预防措施的程序文件?程序文件是否符合标准规定?2.持续改进是否涉及管理体系、过程、产品?3.持续改进是否包括维持性改进项目和突破性改进项目?4.持续改进的职责是否涉及到公司的各层次?5.质量方针是否体现了持续改进的内容,是否为持续改进调整管理目标(不求在某一段时间内全部的管理目标都在改进,但至少应有进行日常改进活动的证据)?6.审核的结果是否能表明有持续改进?7.数据分析是否能证明有持续改进的趋势?8.管理评审的输出中是否有持续改进的内容?9.纠正和预防措施的实施是否有助于管理体系的持续改进?10.持续改进的结果是否有助于提高效率和有效性?11.改进、纠止和预防措施的状况是否提交管理评审?8.5.2纠正措施8.5.3预防措施1.如何收集、分析各种质量信息,以确定不合格或潜在的不合格?2.如何确定不合格或潜在不合格的原因?3.是否评价纠正和预防措施的需求,以确保纠正和预防措施与所遇到问题的影响程度相适应?4.如何确定合适的纠正和预防措施的可行性?5.是否对纠正和预防措施的有效性进行了跟踪评审?措施是否有效?有无记录?6.对来自顾客的投诉,所采取的纠正措施是否进行了报告和交流?7.程序中有无关于改进、纠正和预防措施涉及文件更改的规定?8.是否按规定对相关文件进行了更改?9.更改后的文件是否得到实施?有否记录?ISO9001质量管理体系认证建立的步骤



?????iso9000质量建立的步骤介绍的很多,理论性都太强,这个步骤更加严谨和全面,以作补充和完善,互相借鉴:

质量管理体系认证建立的步骤

建立、完善质量体系一般要经历质量体系的策划与设计,质量体系文件的编制、质量体系的试运行,质量体系审核和评审四个阶段,每个阶段又可分为若干具体步骤。

质量体系的策划与设计

该阶段主要是做好各种准备工作,包括教育培训,统一认识,组织落实,拟定计划;确定质量方针,制订质量目标;现状调查和分析;调整组织结构,配备资源等方面。

一、教育培训,统一认识

质量体系建立和完善的过程,是始于教育,终于教育的过程,也是提高认识和统一认识的过程,教育培训要分层次,循序渐进地进行。

第一层次为决策层,包括党、政、技(术)领导。主要培训:

1.通过介绍质量管理和质量保证的发展和本单位的经验教训,说明建立、完善质量体系的迫切性和重要性;

2.通过ISO9000族标准的总体介绍,提高按国家(国际)标准建立质量体系的认识。

3.通过质量体系要素讲解(重点应讲解“管理职责”等总体要素),明确决策层领导在质量体系建设中的关键地位和主导作用。

第二层次为管理层,重点是管理、技术和生产部门的负责人,以及与建立质量体系有关的工作人员。

这二层次的人员是建设、完善质量体系的骨干力量,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要使他们全面接受ISO9000族标准有关内容的培训,在方法上可采取讲解与研讨结合。第三层次为执行层,即与产品质量形成全过程有关的作业人员。对这一层次人员主要培训与本岗位质量活动有关的内容,包括在质量活动中应承担的任务,完成任务应赋予的权限,以及造成质量过失应承担的责任等。

二、组织落实,拟定计划

尽管质量体系建设涉及到一个组织的所有部门和全体职工,但对多数单位来说,成立一个精干的工作班子可能是需要的,根据一些单位的做法,这个班子也可分三个层次。

第一层次:成立以最高管理者(厂长、总经理等)为组长,质量主管领导为副组长的质量体系建设领导小组(或委员会)。其主要任务包括:

1.体系建设的总体规划;

2.制订质量方针和目标;

3.按职能部门进行质量职能的分解。

第二层次,成立由各职能部门领导(或代表)参加的工作班子。这个工作班子一般由质量部门和计划部门的领导共同牵头,其主要任务是按照体系建设的总体规划具体组织实施。

第三层次:成立要素工作小组。根据各职能部门的分工明确质量体系要素的责任单位,例如,“设计控制”一般应由设计部门负责,“采购”要素由物资采购部门负责。组织和责任落实后,按不同层次分别制定工作计划,在制定工作计划时应注意:

1.目标要明确。要完成什么任务,要解决哪些主要问题,要达到什么目的?

2.要控制进程。建立质量体系的主要阶段要规定完成任务的时间表、主要负责人和参与人员、以及他们的职责分工及相互协作关系。

3.要突出重点。重点主要是体系中的薄弱环节及关键的少数。这少数可能是某个或某几个要素,也可能是要素中的一些活动。三、确定质量方针,制定质量目标

质量方针体现了一个组织对质量的追求,对顾客的承诺,是职工质量行为的准则和质量工作的方向。制定质量方针的要求是:

1.与总方针相协调;

2.应包含质量目标;

3.结合组织的特点;

4.确保各级人员都能理解和坚持执行。

四、现状调查和分析

现状调查和分析的目的是为了合理地选择体系要素,内容包括:

1.体系情况分析。即分析本组织的质量体系情况,以便根据所处的质量体系情况选择质量体系要素的要求。

2.产品特点分析。即分析产品的技术密集程度、使用对象、产品安全特性等,以确定要素的采用程度。

3.组织结构分析。组织的管理机构设置是否适应质量体系的需要。应建立与质量体系相适应的组织结构并确立各机构间隶属关系、联系方法。

4.生产设备和检测设备能否适应质量体系的有关要求。

5.技术、管理和操作人员的组成、结构及水平状况的分析。

6.管理基础工作情况分析。即标准化、计量、质量责任制、质量教育和质量信息等工作的分析。

对以上内容可采取与标准中规定的质量体系要素要求进行对比性分析。

五、调整组织结构,配备资源

因为在一个组织中除质量管理外,还有其他各种管理。组织机构设置由于历史沿革多数并不是按质量形成客观规律来设置相应的职能部门的,所以在完成落实iso9000质量体系要素并展开成对应的质量活动以后,必须将活动中相应的工作职责和权限分配到各职能部门。一方面是客观展开的质量活动,一方面是人为的现有的职能部门,两者之间的关系处理,一般地讲,一个质量职能部门可以负责或参与多个质量活动,但不要让一项质量活动由多个职能部门来负责。这样就出现都负责又都不负责的情况出现,互相依靠,扯皮,误解等。















ISO14000系列标准应该注意哪些问题?①实施ISO14000标准,要以中国国家和地方环境保护法律法规、标准、规章制度以及各级行政管理部门有关环境保护的决定为依据。企业制定的环境保护方针、政策、目标要以国家“九五”和2010年远景目标为依托,确保区域环境目标的实施,实现总量控制。?②实施ISO14000标准,要与全过程污染控制,清洁生产及企业管理相结合。环境管理是企业管理的一部分,因此环境管理必须贯穿在企业管理之中,企业应把全过程控制污染、清洁生产,作为企业的环境方针、目标纳入环境管理体系之中,促进企业节能、降耗、减污。在企业管理过程中体现防治污染。③实施ISO14000标准,要与现行的各项环境管理制度相结合,要把有关制度的基本要求纳入环境管理体系之中。审核认证前,把是否遵守中国的环保法律法规、标准、总量控制指标作为企业申请认证的基本条件;审核认证中,把是否贯彻了环境管理制度作为审核内容之一。从而使ISO14000标准的实施更具有中国特色,符合中国国情。④实施ISO14000标准,认证机构、咨询机构应按有关规定和各自职能分别开展相应工作。⑤要加强环境管理体系认证人员和咨询人员的培训,提高环境管理体系咨询,审核认证工作的质量,为改善中国环境管理状况,获得国际认可创造条件。⑥加强对认证工作的监督。申请ISO14000认证需要提交哪些资料?企业申请ISO14000认证需要提交的资料:1、申请方须有独立的法人资格,集团公司下属企业应有集团公司的授权证明。2、申请方应建立文件化的环境管理体系。3、申请方本年度内无污染事故;无环保部门监督抽查不合格。4、申请方经营状况良好。5、申请材料。除填报《环境管理体系认证申请表》外,还应包括:①法律地位的证明文件(如:营业执照)复印件;②企业简介(包括质量体系及其活动的一般信息);③产品及其生产或工作流程图;④本行业现行的国家、行业的主要强制性标准、法规(如环保、节能、安全、卫生方面的标准、法规)或其目录;⑤必要时,其他证明文件。ISO14000注册流程图2004版ISO14000的术语和定义●审核员auditor有能力实施评审的人员。[ISO9000:2000,3.9.9]【评论】本术语为新增术语,在新版标准的序号排为3.1。该术语直接采用自ISO9000:2000的术语3.9.9,旨在与ISO9000:2000标准的有关审核部分的术语趋同。●持续改进continualimprovement不断对环境管理体系(3.8)进行强化的过程,目的是根据组织(3.16)的环境方针(3.11),实现对环境绩效(3.10)的总体改进。注:该过程不必同时发生于活动的所有方面。【评论】本术语基本上保留了1996版原有术语(3.1)的表述,差别是在新版标准术语序号排为3.2,同时将1996版对该术语表述的“强化环境管理体系的过程”,新版术语则表示为“不断对环境管理体系进行强化的过程”。●纠正措施correctiveaction为消除已发现的不符合(3.15)的原因所采取的措施。【评论】本术语为新增术语,序号为3.3。该术语采用自ISO9000:2000中的术语3.6.5,旨在和ISO9000:2000有关审核部分的术语趋同,但定义关于原因部分的表述略去了ISO9000:2000术语3.6.5中“或其他不期望情况的原因”。●文件document信息及其承载媒体。注1:媒体可以是纸张、计算机磁盘、光盘或其它电子媒体,照片或标准样品,或他们的组合。注2:采用自ISO9000:2000中的3.7.2。【评论】本术语为新增术语,在新版标准的序号为3.4。该术语采用自ISO9000:2000的3.7.2。旨在和ISO9000:2000的有关审核部分的术语趋同。●环境environment组织(3.16)运行活动的外部存在,包括空气、水、土地、自然资源、植物、动物、人以及它们之间的相互关系。注:从这一意义上,外部存在从组织内延伸到全球系统。【评论】本术语在新版标准的序号为3.5,该术语保留了1996版原有术语(3.2)及其表述。●环境因素environmentalaspect一个组织(3.16)的活动、产品或服务中能与环境(3.5)发生相互作用的要素。注:重要环境因素是指具有或能够产生重大环境影响(3.7)的环境因素。【评论】本术语在新版标准的序号为3.5,该术语保留了1996版原有术语(3.3)及其表述。●环境影响ervironmentalimpact全部或部分的由组织(3.16)的环境因素(3.6)给环境(3.5)造成的任何有害或有益的变化。【评论】本术语在新版标准的序号为3.7,该术语保留了1996版原有术语(3.4),但定义的表述上略有差异,原定义表述为“全部或部分的由组织的活动、产品或服务给环境造成的任何有害或有益的变化”。●环境管理体系environmentalmanagementsystems?组织(3.16)管理体系的一部分,用来制定和实施其环境方针(3.11),并管理其环境因素(3.6)。注1:管理体系是用来建立方针和目标,并进而实现这些目标的一系列相互关联的要素的集合。注2:管理体系包括组织结构、策划活动、职责、惯例、程序(3.19)、过程和资源。【评论】本术语在新版标准的序号为3.8,该术语保留了1996版原有术语(3.5),但定义表述上略有差异,原定义表述为:“整个管理体系的一个组成部分,包括为制定、实施、实现、评审和保持环境方针所需要的组织结构、计划活动、职责、惯例、程序、过程和资源”。新版标准的术语3.8表述更简练,对原术语所述的管理体系内容则以添加脚注的方式予以说明。●环境目标environmentalobjective组织(3.16)依据其环境方针(3.11)规定自己所要实现的总体环境目的。【评论】本术语在新版标准的序号为3.9,该术语保留1996版原有术语(3.7),但定义的表述删除了原定义的“如可行应予以量化”。●环境绩效environmentalperformance组织(3.16)对其环境因素(3.6)进行管理所取得的可测量结果。注:在环境管理体系条件下,可对照组织(3.16)的环境方针(3.11)、环境目标(3.9)、环境指标(3.12)及其他环境表现要求对结果进行测量。【评论】本术语在新版标准的序号为3.10,该术语保留1996版原有术语(3.8),但定义的表述上有所变化,原定义的表述为:“组织基于其环境方针、目标和指标,对它的环境因素进行控制所取得的可测量的环境管理体系结果”。新标准的术语3.10则对此表述的前部分以加注的方式说明,使定义更简练,更清晰。●环境方针environmentalpolicy由最高管理者就组织(3.16)的环境绩效(3.10)所正式表述的总体意图和方向。?注:环境方针(3.11)为组织建立环境目标(3.9)和环境指标(3.12)以及采取的措施提供了一个框架。【评论】本术语在新版标准的序号为3.11,按该术语保留1996版原有术语(3.9),但定义的表述略有不同:对环境方针作为“框架”的表述,新版标准的术语3.11是以加注的方式说明,使定义更突出环境方针是最高管理者在组织环境管理方面的总体意图和方向。●环境指标environmentaltarget直接来自环境目标(3.9),或为实现环境目标所需规定并满足的具体环境绩效要求,它们可适用于组织(3.16)或其局部。【评论】本术语在新版标准的序号为3.12,该术语保留了1996版原有术语(3.10),但新版标准对其所下的定义部分删除了原术语的“如可行应予以量化”的表述,更突出了“来自环境目标,或为实现环境目标所需规定并满足的具体环境绩效要求”的表述。●相关方interestedparty关注组织(3.16)的环境绩效(3.10)或受其环境绩效影响的个人或团体。【评论】本术语在新版标准的序号为3.13,该术语保留了1996版原有术语(3.11)及其定义。●内部审核internalaudit客观地获取审核证据并予以评价,以判定组织(3.16)对其设定的环境管理体系审核准则满足程度的系统的、独立的并形成文件的过程。注:在许多情况下,特别是对于小型组织,独立性可通过与所审核活动无责任关系的体现。【评论】本术语在新版标准的序号为3.14,1996版原有术语(3.6)为“环境管理体系审核”,新修订的术语“内部审核”是依据ISO9000:2000中的3.9.1(审核)进行了改动,旨在使新版标准有关审核方面的术语与ISO9000:2000标准趋同,有利于组织在环境管理体系审核时对ISO19011:2002标准的使用。●不符合nonconformity?未满足要求。[ISO9000:2000,3.6.2]【评论】本术语在新版标准的序号为3.15。该术语为新增术语,采用自ISO9000:2000中3.6.2的术语及其定义,此术语在ISO9000:2000中为“不合格(不符合)”。该术语的采用增强了与ISO9000族标准的兼容性。●组织organization具有自身职能和行政管理的公司、集团公司、商行、企事业单位、政府机构或社团,或是上述单位的部分或结合体,无论其是否法人集团,公营或私营。注:对于拥有一个以上运行单位的组织,可把一个运行单位视为一个组织。【评论】本术语在新版标准的序号为3.16。该术语保留了1996版标准的原有术语(3.12)及其定义。●预防措施preventiveaction消除潜在不符合(3.15)的原因所采取的措施。【评论】本术语在新版标准的序号为3.17。该术语为新增术语,是依据ISO9000:2000中的术语3.6.4改写而来,旨在于ISO9000:2000有关合格(符合)方面的术语趋同。●污染预防preventionofpollution旨在减少有害的环境影响(3.7)而采用(单独或综合采用)过程、惯例、技术、材料、产品、服务或能源以避免、减少或控制任何类型的污染物或废物的产生、排放或废弃。注:污染预防可以包括污染源的消减或消除,过程、产品或服务的更改,资源的有效利用,材料和能源替代,再利用、回收、再循环、恢复和处理。【评论】本术语在新版标准的序号为3.18。该术语保留了1996版原有术语(3.13),但在定义的表述方面有差别。1996版对该术语的表述为:“旨在避免、减少或控制污染而对各种过程、惯例、材料或产品的采用,可包括再循环、处理、过程更改、控制机制、资源的有效利用和材料替代等”。新版标准对术语3.18的表述强调是对“任何类型的污染物或废物的产生、排放或废弃”进行避免、减少和控制,从而减少有害的环境影响。至于对污染预防的方式则以加注的方式具体说明,同时删除1996版标准对该术语的关于污染预防潜在利益的脚注。●程序procedure为进行某项活动或过程所规定的途径。注1:程序可以形成文件,也可以不形成文件。注2:采用自ISO9000:2000中的3.4.5。【评论】本术语在新版标准的序号为3.19。该术语为新增术语,直接采用ISO9000:2000的术语3.4.5(除了脚注2的表述不同)。旨在于ISO9000:2000的有关过程和产品方面的术语趋向。●记录record阐明所取得的结果或提供所完成活动的证据的文件(3.4)。注:采用自ISO9000:2000中的3.7.6。【评论】本术语在新版标准的序号为3.20。该术语为新增术语,直接采用ISO9000:2000的术语3.7.6,旨在于ISO9000:2000有关文件方面的术语趋向。ISO14001:2004标准的理解要点与修订变化4环境管理体系总要求4.1总要求※标准要点※理解要点●本条款对组织的环境管理体系及其管理提出总的必须的明确要求,体现了与ISO9001质量管理体系的相似性。●环境管理体系是组织管理体系的一个组成部分,必须建立文件化的体系以明确规定体系的要求以及如何实现这些要求,包括环境管理体系的策划、方针、目标和指标的设定、文件的编写、机构人员设置、资源提供等。●组织应按要求运行体系,并在体系运行过程中实施监督检查,通过审核和管理评审等活动及时调整或采取措施保持体系的运行,实现环境管理体系的持续改进。●强调要定义组织环境管理体系的范围,以清楚自身在污染预防和改进环境绩效方面的义务和责任。※修订变化●本条款增加了应用范围的要求,尽管该标准中4.4.4也指出组织应明确应用范围。●1996版的第1章所述的应用范围的字面是对于该标准的任何应用,都应明确界定其范围。在这里则作为条款要求更加具体花了。●2004版要求的应用范围覆盖了组织的活动、产品和服务。●本条款与ISO9001:2000的4.1相似,旨在增强体系一体化的兼容性。4.2环境方针※标准要点※理解要点●明确提出指定和实施环境方针的职责是最高管理者。●制定的方针应适用于组织的活动、产品或服务的性质、规模和环境影响,包括覆盖组织确认的环境管理体系范围、评价和考虑环境影响,特别是重要环境影响。●内容必须包括“两个承诺和一个框架”,即组织应承诺遵守与本组织环境因素相关的适用的法律及其他要求,承诺持续改进和预防污染;并为环境目标和指标的制定和评审提供框架。●环境方针应形成文件,在组织内宣传贯彻,并定期进行评审和修订。●在组织内外将方针传达给所有为组织工作或代表组织工作的人员。●环境方针可为公众所获取(具有公开性)。※修订变化●更明确根据组织“确定的环境管理体系范围”制定环境方针。●强调适用的环境法律法规和其他要求针对适用于“组织相关的环境因素”。●明确“活动、产品或服务”而不是“活动、产品和服务”。●更明确组织将方针的有关方面应该传达的全部对象包括为组织工作的人员和代表组织工作的人员。4.3策划4.3.1环境因素※标准要点※理解要点●组织应建立、实施并保持一个或多个程序,但程序的多少不作具体规定,以满足要求为准。其作用主要是确定环境因素,判定对环境具有重大影响的重要环境因素。●规定了在组织确定的体系范围内识别环境因素,包括与组织活动、产品或服务相关的、能够控制的以及可望对其施加影响的因素。●在识别环境因素时,应针对组织活动、产品或服务的整个过程,并考虑到“三种状态”(正常、异常、紧急)、“三种时态”(过去、现在、将来)和向大气排放、向水体排放、固体废弃物管理、土地污染、原材料和自然资源的利用、其他当地环境问题和社区性问题等。●此外应考虑对已策划的或新开发的,新的改良的活动、产品和服务的影响。●应分析与具有重大环境影响或具有潜在重大环境影响有关的环境因素。●组织应提出识别评估环境影响的证明文件,及时建立和更新环境因素方面的信息,如环境因素清单、重要环境因素清单等,必要时调整环境因素的识别方法和评价依据。●明确规定在整个体系的建立、实施和保持过程中均要考虑重大环境因素。※修订变化●将1996版原条款改写为a)、b)描述。●明确“在确定的环境管理体系范围之内”识别组织可以控制以及预期施加影响的活动、产品或服务中的环境因素。●条款增加“应将计划中的或新的开发、或新的或已修改的活动、产品及服务考虑在内”及“组织应将此类信息文件化,并保持更新”的内容。●增加“组织在整个体系的建立、实施和保持过程中均要考虑重大环境因素”的要求。●改变这种描述的目的是为了更明确识别和管理重大环境因素的要求。4.3.2法律与其他要求※标准要点※理解要点●组织应建立、实施并保持法律法规和其他要求的程序,以规定识别和获得适用于本组织活动、产品或服务中相关环境因素的法律和其他应遵守的要求的程序。●组织还应建立获得上述法律和其他要求的渠道,包括对法律法规和其他要求更新和变化信息的定期跟踪。●“法律、法规”主要包括国际公约以及所在国国家、地方政府或相关部门制定、颁布的法律、法规、条例、规章、制度等等。●“其他要求”如产业实施规范、与官方机构的协定、非法规性指南(如国家有关部委发布的规定、通知、标准行业设定规范)及相关方的要求等。●组织还应在程序中确定这些法律法规和其他要求的应用方法,包括建立清单,向员工的传达和培训等方法。●组织在建立、实施和保持环境管理体系的整个过程中均应考虑适用的法律法规和其他要求。※修订变化●该条款要求被分为a)、b)两条,更容易理解。●除原条件外,a)项新增“组织应识别与环境因素有关的法律法规要求和其他要求的实用性”;b)项提出了新的要求事项,说明对法律法规和其他要求紧识别出来是不够的,还应确定与环境因素有关的法律法规和其他要求如何应用于确认环境因素和环境管理体系。●新增“组织在建立、实施和保持环境管理体系的整个过程中均应考虑适用的法律法规和其他要求。”4.3.3目标、指标和方案※标准要点?※理解要点●应在组织内各管理层次、各有关部门和岗位建立、实施和保持目标和指标。“建立”意味着要做出决定,“实施”指职能部门和人员均应贯彻执行,“保持”指在执行过程中要实施、评审和更新目标、指标和方案。●组织内各职能、层次的环境目标和指标均应形成文件。●组织在建立和评审目标时,应考虑的因素包括:a)法律和其他要求:组织应在环境方针中承诺遵守法律法规和其他要求,这个承诺应在环境目标和指标中加以落实,如果组织尚存在或潜在违反有关要求的环境因素,在制定目标、指标时应充分考虑这些因素,而且目标、指标的制定也应符合有关环境要求;b)自身的重要环境因素:组织通过评审已识别的重要环境因素,在制定目标、指标时应以这些因素为主要的考虑对象;c)所制定的目标、指标应符合组织规模、经济、技术水平、经营状况等实际情况,且切实可行;d)相关方的观点:包括客户、周围社区居民,特别是受组织环境绩效影响较大的相关方的要求,应考虑纳入目标和指标。●组织的目标和指标应与环境方针中的要求相一致,充分体现环境方针的框架作用以及环境方针中的两个承诺(包括对污染预防和守法的承诺)。●组织应制定、实施和保持一个或多个环境管理方案,以确保环境目标、指标的实现。●制定、实施和保持环境管理方案时,应:a)根据组织的目标、指标的建立、分解和落实的情况,环境管理方案也应加以细化,具体落实到组织的各职能、层次和岗位,并使各相关层次和职能的环境管理方案与其所承担的环境目标、指标相对应;b)方案应说明组织如何实现目标和指标,包括指责分配、必要的资源、实施方法和时间表;c)可行时,方案应包括当前或新近的活动、产品或服务的计划、设计、生产、销售和各阶段安排,如产品的设计、原材料、工艺过程、使用和最终处理,流程的配置和重大更改等;d)环境管理方案应随情况变化(如新产品或服务项目的开发、新的或修改的活动、产品或服务)及时做相应评审和修改。※修订变化●新标准将1996版条款的4.3.3(目标和指标)和4.3.4(环境管理方案)合并为一个条款:4.3.3(目标、指标和方案)。●增加了环境目标、指标和方案的“实施”要求。●增加对指标“建立和评审”的要求。●删除“每一有关职能和层次”的“每一”字眼,表述为“有关职能和层次”,使落实职责的描述更清楚。●删除了“如果一个项目涉及到新的开发和新的或修改的活动、产品或服务,就应对有关方案进行修订,以确保环境管理与该项目相适应”,避免重复描述。4.4实施与运行4.4.1资源、作用、职责和权限※标准要点※理解要点●明确提出为组织建立、实施、保持和改进环境管理体系提供必要资源是管理者的责任。●必要的资源包括:a)人力资源和技能;b)基础设施,如楼房、通讯、地下储存库、排水设施等;c)生产技术和环境技术;d)财务支持等。●必须对各职能和层次的作用、职责、权限做出明确规定,包括实现目标、指标和环境管理方案的职责和权限要求,应形成文件并传达至为组织或代表组织工作的人员。●最高管理者应指定管理者代表并明确其任务、职责、权限。管理者代表的职责包括:a)代表组织全面负责管理工作;b)按照ISO14001:2004标准负责环境管理体系的建立、实施和保持;c)向最高管理者报告环境管理体系的运行情况,并提供改进建议以作为管理评审和持续改进的依据;d)负责组织员工环境意识、知识和技能的培训。※修订变化●新版标准此条款标题已作改变,1996版4.1.1条款为“组织结构和职责”。●明确提供资源的目的是为了“建立、实施、保持和改进环境管理体系”。●在提供的资源当中,增加对“基础设施”的要求,与ISO9001:2000在资源也包含基础设施的要求趋同。●增加对管理者代表除了向最高管理者汇报体系运行业绩之外,还包括“提出改进建议”的要求。4.2.2能力、意识与培训※标准要点※理解要点●对可能产生环境影响的工作人员或代表组织从事工作的人员要有必要的教育、培训和工作经验、能力方面的要求,以保证他能胜任所负担的工作。●应明确为组织工作或代表其工作的人员必需的环境意识、知识和技能,并保持记录。●应明确与环境因素和环境管理体系有关的培训需求(对象、目的、内容等),提供培训或采取必要的措施确保培训的实施,并保持记录。●应明确哪些岗位或人员的工作可能产生重大环境影响,促使全员意识到组织的活动、产品和服务通过他们的工作对环境方针、环境管理体系和环境因素会造成的影响。●管理层应确定人员的经验、水平、能力和培训需要,确保人员的能力能胜任所承担的工作,特别是负有环境管理职能的人员。●建立、实施和保持程序,通过培训应达到标准条款a)~d)规定的效果。※修订变化●此条款的标题由1996版的“培训、意识与能力”改为“能力、培训与意识”。●除组织的正式员工之外,把环境管理体系范围内工作的人员也包括在要求之中,例如:承包商人员、临时工作人员、合约职员、外派职员等等。●追加了“保持相关记录的要求”。●增加了为确保培训应“提供培训和采取其他措施”以及“保持记录”的要求。●对c)项的表述变简略,更明确在实现环境管理体系要求的符合性方面的职责和作用。●对从事可能引起环境影响的工作人员和代表组织工作的人员的适当的教育、培训和/或基于经验的能力这方面的要求的表述有所改变,更趋于与ISO9001:2000的要求相似,如“组织确保从事……具备能力”、“应提供训练或采取其他的措施”等。4.4.3沟通※标准要点※理解要点●组织应建立、实施和保持对内、对外沟通的程序,以使:a)在组织的各职能和层次间就有关环境因素和环境管理体系的信息进行沟通;b)外部沟通的程序和方法应得到规定。●内部沟通对确保环境管理体系的有效实施是非常重要的,内部沟通的方式可以是定期的工作组会议、内部通讯、公告牌和局域网等。●组织应制定并实施与外部相关方沟通的程序,包括与相关方就关注的问题、对组织运作有关的环境因素及环境影响进行对话,也包括与政府当局关于应急策划和其他相关问题的沟通。●组织应就涉及重要环境因素的外部沟通作出决议,如祖获取适用的法律和其他要求的更新变化信息,客户对组织所提供产品或服务的环境要求,废弃物处理处置的相关信息、市场环境需求的变化信息等,组织可以将这些决议形成程序,确定外部沟通的方式和方法,如年报、通讯、网址和社区会议等。※修订变化●本条款将1996版的“信息交流”改为“沟通”,并与ISO9001:2000有相似的表述。●增加了“实施”沟通程序的要求。●本条款增加了“组织应决定是否对其重要环境因素与外部沟通,并将其决议文件化。如果这种外部沟通决议是必要的,则应建立其外部沟通的方法”的要求。4.4.4文件※标准要点※理解要点●本条款对环境管理体系提出了总的要求,环境管理体系文件是环境管理体系运行的依据,要求包括的文件有:a)描述环境方针、环境目标和指标的文件;b)描述环境管理体系范围、主要要素及其相互关系、相关文件的引用、查询相关文件的途径、组织机构关系土等文件,如环境管理手册;(本标准并未要求单独编写环境管理手册,也不主张采用复杂繁琐的文件系统)c)本标准所要求的程序文件和记录;d)确保组织环境管理体系有效策划的、与重大环境因素有关过程的运作和控制的其他必需的文件和记录,如现场应急计划、重大环境因素信息、过程信息表格和记录、报告、作业指导书、环境因素清单、法规及要求清单、环境影响报告(环境影响报告表)及“三同时”报告、初始评审报告、排污许可证、地下管网布置图、现场平面图等;e)其它体系终与环境有关的文件、内部和外部标准等。●不同组织其环境管理体系文件的祥略程度是不同的,取决于:a)组织的类型和规模大小、活动、产品和服务;b)过程、环境因素及其影响的复杂性和他们间的相互作用;c)人员的能力。●文件可以是书面的,也可以是电子形式的。●对于程序文件的任何决议应基于诸如以下的问题:a)不按标准要求实施的环境后果;b)证实组织符合法律和其他要求的需要;c)确保活动连贯性的需要;d)按标准实施的好处,包括通过沟通和培训,提高体系维护和整合,减少模糊认识和偏离要求,可证实性和显著性;e)本标准的要求。※修订变化●本条款将1996版的条款标题“环境管理体系文件”修改为“文件”,比原来的要求有所扩展。●本条款将必须文件化的项目一一列举,这与ISO9001:2000的“4.2.1总则”和“4.2.2质量手册”表述的要求是一致的,其中包括:a)环境方针、目标、指标的文件化;b)环境管理体系的范围;c)说明管理体系的核心要素和相互关系,以及相关文件的引用;d)本国际标准要求的文件与记录;e)确保有效策划、实施和控制与重要环境因素有关的过程所需的文件与记录。4.4.5文件控制※标准要点※理解要点●本条款要求组织应对按本标准和环境管理体系要求建立的所有文件实施有效的控制。●记录作为特殊文件标准中有专门的控制条款(4.5.4)规定其控制要求。●应建立、实施和保持文件控制的程序,其作用是确保标准条款要求的实现。●为确保文件的充分性、适宜性和有效性,文件发放前应经过批准。●本条款要求必要时要对使用中的文件的充分性和适宜性进行评审和更新,并对更新的文件再批准。●应确保在使用地点获得适用有效版本的文件,并防止误用,为此,应对更改和文件的版本状态进行标识,并对其发放进行控制。●应确保文件字迹清楚,注明日期(包括修订日期)、标识明确,易于识别、妥善保管并在规定期间内确定保存的要求。●对外部文件应规定清楚其收集、识别、标识、审查、批准、发放、适用、更改和废除处置等环节的控制,确保能适时收集到适用的外部文件的最新版本和更改信息。●应采取措施,防止作废文件的非预期使用,包括过期、失效和不再适用的文件的非预期适用。对需要保留的作废文件应进行适当的标识。●组织对环境管理体系文件控制的重点应在于体系运行和对环境因素的有效控制,而不必把主要精力用于建立繁琐的文件控制系统。※修订变化●本条款与ISO9001:2000标准条款“4.2.3文件控制”的要求是一一对应的,条款要求的表述与1996版的比较有所不同。●提出记录是特殊的文件,应按4.5.4的要求进行控制。●增加对文本控制程序“实施”的要求,并对文件发放前应批准做出了明确要求。●删除1996版条款中b)“定期评审”的要求,改为“必要时评审和更新文件”,将1996版4.4.5的c)“凡对环境管理体系的有效运行具有关键作用的岗位,都可能得到文件的现行版本”修改为“确保在使用处获得文件的有效版本”。●增加对外部文件的识别和控制要求,修订为“对组织认为对策划和实施环境管理体系所必须的外部原版文件予以控制”。●更明确防止作废文件的非预期使用的要求。4.4.6运作控制※标准要点※理解要点●环境管理体系运行控制的对象是与重要环境因素有关的运行与活动。●组织应根据其环境方针、目标和指标,确定和策划与所确认的重要环境因素有关的运行与活动。●对上述的运行与活动(包括维护工作)按以下要求加以规划,确保他们在程序规定的条件下运行:a)对缺乏程序指导可能偏离环境方针、目标、指标的运行应建立、实施并保持一套以文件支持的程序,但并不要求所有的活动和过程都建立文件化的程序;b)为对那些可能有重大影响的活动实施有效控制,组织应建立、实施和保持程序,在程序中应规定具体的运行标准(或作业指导书);c)对组织使用的产品或服务中,可表示的重要环境因素,应建立、实施和保持一套程序,并将有关程序与要求通报给供方,包括承包方,以促使他们提供的产品或服务符合组织的环境要求;d)运行控制的内容一般可包括:项目建设、产品开发、原材料选用与采购、生产过程、产品和原材料的贮存与运输、设备维护、动力供应、产品售后服务与服务的提供、产品报废处理等。※修订变化●本条款修订前后的变化不大,新版标准强调了“文件化的程序”以及增加对程序的“实施”要求。●增加对运行活动的“策划”要求。●本条款更明确了“供方”的概念,将“承包商”列入供方的范畴。4.4.7应急准备和响应※标准要点※理解要点●组织应建立、实施并保持一套应急准备和响应程序,以确保组织确定潜在的事故或紧急情况并做出响应,以预防或减少由此造成的环境影响。●制定适合于组织要求的应急准备和响应程序是每个组织的责任,制定的程序应考虑的因素包括:a)现场危险物的特性,如易燃物、压缩气体的特性;b)应急状况和事故的类型和规模;c)对应急情况和事故的最适合的响应方式;d)最小化环境损害的措施;e)不同类型应急情况和事故的响应措施,包括撤出路线、集合点、援助机构、联络事宜等;f)内部和外部沟通计划和方法;g)潜在或紧急情况和事故后的评估,可采取的纠正/预防措施;h)定期试验程序和应急人员的培训等。●必要时,特别是在事故或紧急情况发生后,应对程序予以评审或修订,对纠正措施和程序更改予以记录。●可行时,定期检验或演练上述程序和有关规定。※修订变化●本条款变化不大。●增加对程序的“实施”要求。●明确组织识别潜在紧急情况及如何应变实际的紧急情况的要求。4.5检查4.5.1监测和测量※标准要点※理解要点●组织应建立、实施并保持一套程序,以确保对可能具有重大环境影响的运行与活动的关键特性进行例行监测和测量,并保证监测活动按规定的要求进行(关键特性,如废水排放的COD,BOD,酸度等)。●对监测和测量的理解:“监测”——遵照有关规定所进行的检查,应注意明确负责部门和负责人、检测方法、频次、执行的标准、记录内容、人员要求、结果的处置等;“测量”——以确定量值为目的的一组操作。●对环境管理体系进行例行监测和测量,并对收集的监测和测量数据进行分析,这既是对体系运行状况的监督监督手段,又是发现问题及时采取纠正措施,实施有效运行控制的重要环节。●监测的内容通常包括:a)组织的环境绩效表现(如组织采取污染预防措施收到效果、对节省资源和能源的效果、对重大环境因素控制的结果等);b)有关的运行控制(对运行加以控制,监测其执行程序情况以及其运行结果是否偏离目标和指标);c)目标、指标的实现程度和环境管理方案实施的效果;d)对监测活动,在程序中应明确规定(如何进行例行监测,如何使用、维护、保管监测和测量设备等)。●为了确保监测和测量结果的重要性,组织应对所使用的监测和测量设备按要求定期进行校准或检定,并妥善加以维护;校准或检定和维护的相关记录应予以保持。※修订变化●增加了对程序的“实施”要求。●更明确对组织所使用的监测和测量设备的校准或检定以及维护的要求。●删除了“组织应建立评价程序,定期对遵守法律法规情况进行评价”的要求。4.5.2符合性评估※标准要点※理解要点●组织应通过定期的符合性评估,能证实自身符合确认的适用法律法规要求和其他要求,包括许可证和其他证书。●应建立、实施和保持一套程序,以确保定期评估符合要求。●应保持定期的评估记录。※修订变化●4.5.2是新增的条款,分为4.5.2.1及4.5.2.2两小节,包括对适用的“法律要求”及“其他适用的要求”符合性的定期评估。4.5.2.1和4.5.2.2条款规定的要求比较类似,仅评估对象不同。●评估时需提供遵守法律和其他要求的证据,如环境报告书、许可证等。●要求“保持定期评价的记录”。●2004年版扩大本条款的适用范围,不仅限于法律要求,还包括其他适用的环境要求。4.5.3不符合、纠正与预防措施※标准要点※理解要点●组织应建立、实施并保持一套对不符合采取就正与预防措施的程序。●程序的作用是:a)确规定各相关部门和人员在对不符合的处理与调查、采取纠正措施、执行、验证和文件更改等方面各自的职责和权限;b)对不符合进行处理和调查,识别不符合,分析不符合发生的原因,一边采取有针对性的措施,以防止不符合的发生;c)评估预防措施的需求,针对潜在不符合采取预防措施,以防止不符合的发生;d)采取的措施应与不符合的原因、问题的严重性和伴随的环境影响相适应;e)应评估措施的实施效果;f)保持相关的实施记录。●由于采取措施引起的文件更改,应按文件控制要求进行修改、批准和实施,并做好更改和实施记录。※修订变化改版中更强调预防措施,例如识别引起不符合的状况,并评估其原因及采取预防行动的必要定,识别实际的不符合并纠正及减轻其环境影响等要求,这与ISO9001:2000中8.5.2纠正措施及8.5.3预防措施的要求十分接近。4.5.4记录控制※标准要点※理解要点●必要时,组织应建立和保持实施环境管理体系的记录,以作为体系实施的证据之一,这些记录应包括:a)环境投诉记录;b)培训记录;c)过程监控记录;监测、维护和校准记录;d)合同和供方记录;e)应急准备演练记录,事故报告等;f)审核结果、管理评审记录;g)外部沟通信息;h)组织满足适用环境法律和其他要求的记录;i)重大环境因素记录;j)环境会议记录;k)环境绩校信息;l)法律符合性记录;m)与相关方沟通记录等。●组织应建立、实施并保持一套对记录进行管理的程序。该程序应规定记录的标识、收集、编目、归档、保存、维护(包括保密性)、查阅、处置以及记录的种类(应建立哪些记录)等管理内容。●对记录本身的质量要求:字迹清楚、标识明确、可追溯。※修订变化●明确规定对于能证实符合环境管理体系要求及实施结果的内容应予以记录,对记录管理的要求与1996版标准并无太大出入。●增加对记录管理程序实施的要求。●增加记录管理的“保护、恢复、保留”要求。4.5.5内部审核※标准要点※理解要点●本条款所述的“内部审核”是指环境管理体系内部审核。●组织应制定、实施并保持按策划的时间间隔开展环境管理体系内部审核的程序和审核方案。●程序和方案要能达到如下的审核目的:a)判断环境管理体系是否符合对环境管理工作的预定安排和规范要求,即符合性;b)判定环境管理体系是否得到正确实施和保持,即有效性;c)向管理者报告审核结果;d)对审核实施方案(每次审核的具体实施方案)编制依据和内容要求:应立足于所涉及活动的环境重要性和以前的审核结果。●审核程序的内容,应规定:a)审核范围,可包括审核的地理区域、部门或体系要素;b)审核的频次(由组织根据环境管理体系的状况、相关方的要求确定);c)审核的方法(如查阅文件、记录、现场查验、面谈等);d)对审核组和审核员的要求(如何实施审核);e)审核报告的职责与要求等。●内部审核可以由组织内部的人员实施,也可以聘请外部人员实施,但必须保证担任审核的人员的能力,审核的客观性和公正性(参照ISO19011:2002)。※修订变化●本条款标题由1996版的“环境管理体系审核”修改为“内部审核”,同时将各要求事项分别列出,更容易理解。成为ISO14001:2004和ISO9001:2000全面兼容的体现。●“审核计划”和审核程序不同之处须加以注意(参照ISO19011:2002)。●增加“应策划、建立、实施和保持审核方案”的要求。●在审核程序的要求上,增加建立、实施并保持审核程序的要求,并增加:a)策划和管理审核,报告结果和保持有关记录的职责和要求;b)审核准则、范围、频次和方法的确定。●要求审核员的任用及执行审核要求应确保审核过程的客观和公正。在附录A的说明中引用了ISO19011:2002标准。4.6管理评审※标准要点※理解要点●标准明确了管理评审识组织最高管理者的职责。●应按策划的时间间隔进行,评审过程要记录,评审结果要形成文件。●评审的对象是环境管理体系,目的是明确环境管理体系的持续适宜性、充分性、有效性:a)适宜性:指环境管理体系对客观情况(法律、法规、市场、相关方要求和其他要求等)的适应性;b)充分性:指环境管理体系是否满足本标准和相关法规的要求;c)有效性是对方针的贯彻、目标和指标的实施、重大环境因素的控制、环境表现的改善、员工环境保护意识的提高、组织自我监督自我完善机制的建立等方面的效果。●评审前要充分收集必要的信息,作为评审输入,这些信息应包括:a)内部审核的结果以及适用法律法规和其他相关要求的符合性的评价;b)外部相关方的沟通信息,包括抱怨信息;c)组织的环境绩效;d)环境目标和指标的达成程度;e)纠正和预防措施的实施状况;f)以往管理评审的跟踪措施及其效果;g)变化的情况,包括与环境因素有关的适用法律法规和其他要求的变化;h)改进的建议。●管理评审的输出应包括:a)与环境方针、目标、指标和环境管理体系的其他要素可能变化;b)与持续改进承诺相一致的任何决定和措施。※修订变化●本条款对管理评审要求的修订与ISO9001:2000中管理评审的要求十分接近,均要求有管理评审输入与输出。●管理评审的时间间隔(interval)由“最高管理者自行决定”改为“按照策划的时间间隔(atplannedintervals)”。●评审输入包括“内审及符合性评估的结果、外部沟通(包括抱怨)、环境绩效、目标和指标的实现程度、纠正预防措施的状况、以往管理评审的跟踪、外部环境及法规的变化、改进的建议”等8大项输入要求均与1996版的表述不同。●本条款更明确了管理评审的输出,包括环境方针、目标和法律等可能的变化,以及评审的任何决定和措施。



?????

一.认证审核条件



1.申请方应已建立文件化的环境管理体系,并且运行良好。



2.申请方本年度无重大环境污染事故,污染物无严重超标排放情况。



二.申请方应在预定的认证审核日期的一个月前提交下列材料:



1.组织简介;



2.认证申请书;



3.法律地位的证明文件(如:营业执照)的复印件;



4.监测报告及《申请认证组织应执行的污染物排放标准》;



5.地理位置示意图;



6.区域平面示意图;



7.主要工艺流程及污染物产出示意图;



8."环评"批复,"三同时"验收报告(表);



9.环境管理手册、程序文件(应附重要环境因素清单,法律、法规清单以及目标、指标和环境管理方案)



10.环境管理体系概述,包括:体系覆盖范围、体系运行时间、运行成效、内审及管理评审时间等(打印件)。?

企业内部控制与iso9000认证的不同职责

应用目的方面

内控规范与ISO标准都是建立外部信任的目的,都有着体系运行需要提供证据证实过程被有效执行的要求,都有着内部审核和外部审核的行为,两者都是企业经营管理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

但是,ISO标准所实现的是质量相关证实,是从维护客户的利益出发来思考问题,防范质量信息欺诈现象的发生;而企业内控体系所在意的是资金流以及物流直接相关的过程,是从维护股东即投资人的利益出发来实施管控,尤其是财务报告数据的真实性,防范财务信息欺诈的发生。

质量反映着过程与手段,财务反映着结果与目的,质量上出了问题,结果必然会反映到财务上来,从这个意义上讲,内控规范与ISO9001要求都是企业需要的,而不可偏废。

管控方法的方面

两者均是采用确定关键控制点的方式来实现,都遵循如下原则

识别管控要点与要求

过程人员职责需到位

过程需要被有效执行

过程需要具备有效性

内控规范明确规定了需要遵循成本效益原则,而ISO标准中则没有涉及到财务方面的规定和要求。在管控要点上,各自根据各自的目的也是差异非常大,内控规范所关注的是资金流直接相关的资金管理、筹资管理、投资管理、预算管理、成本费用等等;ISO9000标准的要求则不涉及这些直接财务过程,仅有部分业务内容与内控规范涉及业务的销售、采购、存货、合同、第三方的资产等过程要求相重叠,毕竟产品损坏既是资产问题,也是质量问题,但关注重点也不一样。

从表面上看,虽然内控规范不涉及产品质量过程以及质量控制设备等,但是,所有的生产活动的展开都会跟钱拉上关系,都会在经营活动中预算管理、成本费用上得到体现,并进而传递到资金管理上,从而也是存在着相关性,并非是完全无关。

人力资源的方面

在内控规范和ISO9001标准中,都涉及到人力资源方面的管理要求,比如管理职责需要到位、岗位任职资格要求,都提出了全员参与等等,这也充分说明人力资源管理对于企业经营风险控制中的作用,事是靠人来做的,人的风险是最大的风险。

两者在人力资源管理的要求深度上有着较大的差别;ISO9001标准中,原则性的提出了能力管理、培训要求、员工激励、员工满意度测量、离职调查分析等等,而企业内控规范所涉及的规定则是更加具体和全面,在其人力资源政策指引中,全面地提出了各项操作性的具体要求,基本上涉及人力资源管理的各个方面流程的要求,仅出于防范风险目的的定期轮岗、强制休假、不相容岗位分离、保密控制等均有详细规定,甚至对于企业文化建设都提出具体的要求,尤其是与能力管理无关的道德问题的重视,这也是与ISO9001标准的最大差别之处。

在ISO9001标准中,有对人员培训的记录要求,而在内控规范中,对此却只是做了原则性规定。

过程循环的方面

无论是企业内控规范还是ISO9001标准,都是在强调事先的计划概念,通过事先的措施来防范事后的风险的发生,同时都是基于动态管理的思维,讲求测量、分析、改进,但是两者在不同领域的关注程度是不一样的。

在体系管理上,ISO9001更加关注文档化的体系,体系文件和资料等强调版本控制的改进循环,以防止错误引用过期版本的情况,而内控体系要求中则没有,可能这是因为财务控制比较集中,标准的使用出错概率很小的缘故,不像业务过程涉及面太广,出错风险大,故而需要加大管控成本。

职能管理上,企业内控规范所确定的风险控制框架本身就是一个循环,建立环境、评估风险、开展控制、信息沟通以及监督改进这五个步骤可以说是彼此相连接的,比如内部监督发现内部环境出现问题需要改进,那就会带来这实施内控的基础架构上的改变。相比之下,ISO9001标准对于过程循环的要求深度比企业内控规范要高,这也是由于其管理范围的复杂程度所决定的,无论是对于横向的业务过程,还是纵向的管理过程。

在过程循环中,内控管理规范明确提出了信息技术应用的要求,而在ISO9001标准中则没有这样的规定。

对于既包括着质量控制同时又包含有财务内控的过程,比如说企业的采购业务,内控体系则要求具有更多的细致管控内容,比如涉及财务方面的事先计划层面采购计划/合同的审批以及事后层面的付款条件审核、复审、凭证、发票等等,辅助层面的采购不相容岗位规定、定期岗位轮换等等,都是在质量控制过程不包含的,对于供应商的评价选择、采购合同控制、采购验收控制则是两个体系中都包含有的。

??已经通过了iso9000认证也要与内控结合才可以使组织管理更有效化。

企业实施ISO9001质量管理体系生产控制

生产活动在生产计划中虽然作了具体安排,但由于企业环境以及企业自身的影响,在现实的企业生产组织中,往往会出现现实与计划目标之间的差距,因此,为了防止干扰,实现企业计划的目标必须要进行生产控制。?一、企业ISO9000生产控制概念?ISO9000生产控制是指为保证生产计划目标的实现,对企业的生产活动全过程的检查、监督和调节,是生产管理的一项重要职能。?ISO9000生产控制的内容很广泛,涉及生产过程的人、财、物各个方面,有生产作业控制、质量控制、库存控制、成本控制、资金控制等内容。本节,只着重讲述生产作业控制。?二、ISO9000生产控制的基本程序?1、确定控制的标准?这是生产控制的基础,它是在上期生产计划和经营目标的要求下拟定的。主要标准有:?生产作业计划、期量标准、图纸、工艺标准;?质量标准、质量目标;?劳动定额、物资消耗定额、物资储备定额、生产资金定额;?费用限额、目标成本等等。?注:这些标准归口于企业内各级部门管理。?2、根据标准检验实际执行情况?这是ISO9000生产过程中对生产活动的实际成果进行检查、测定,将测定结果与标准比较,找出差距,弄清差异的性质和程度,然后,分别处理。找差距的方法在后面讲述。?3、采取纠正偏差的措施?即在有关部门或人员接到报告后,要对发生的偏差进行分析研究,拟订纠正偏差排除干扰的措施,使其恢复到标准规定的要求。?注意:科学的生产控制,不仅要加强事后的反馈控制,还应加强事前控制、现场控制。?三、企业ISO9000生产作业控制?ISO9000生产作业控制是指在生产作业计划执行过程中,有关产品生产的数量和进度的控制。通过生产作业控制的目标是保证按时、按量完成生产作业计划规定的产品生产任务。生产作业控制的主要手段有生产调度和生产作业核算。?1、生产调度?生产调度就是在生产计划的执行过程中,对生产计划的监督、检查和控制,发现偏差及时调整的过程。?(1)生产调度的任务?按照生产作业计划的要求,提前检查生产技术准备工作的保证程度,合理组织与调度好厂内的生产运输工作,对可能的设备故障及时检修和排除。?监督和检查各环节生产作业计划的完成情况,若存在偏差,应及时查明原因,采取补偿措施,保证计划按质量按期完成。?监督和检查各环节的在制品储备定额的执行情况。?组织好企业、车间的生产调度会议,及时协调和解决各环节之间的矛盾。?(2)生产调度系统的组织?这应该因企业生产规模、生产类型、生产特点而不同?大型企业:设厂部、车间、工段(小组)三级调度组织。厂部设总调度室,车间设调度组、调度员,工段(小组)设调度员一般由工段长(组长)兼任。?中小型企业:设厂部、车间二级调度。?(3)调度制度与方法?调度值班制度:调度日志,严格交接班;?调度报告制度:生产日报,记录每日的生产、库存、进度等情况;?调度会议制度;?现场会议制度;?班前、班后会议制度等。?2、生产作业核算?生产作业核算就是在生产作业计划执行过程中,对产品、零件的实际投入和产出量,投入和产出期,在制品占用量,各单位和个人完成的工作任务等所进行的实际记录。

企业在建立ISO9001管理体系文件时如何设计质量目标

??质量目标中未包括产品质量目标和要求常见的问题,就是在组织建立的质量目标中,通常只有“工程项目合格率”、“产品合格率”、“出厂一次交验合格率”等目标,却没有ISO9001:2008标准7.1a)提出的“产品的质量目标和要求”。“合格率”是不是顾客最关心的问题?通常不是。“合格率”通常是组织关心的问题。????顾客关心什么?顾客关心的是自己得到的那个产品是不是合格品,有没有缺陷,是不是耐用,甚至希望有超值的特性。但是,许多组织并没有理会顾客的这些需求和期望,仅仅执著地追求着“合格率”,怎样“增强顾客满意”则研究不够。?????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情况呢?原因很简单,就是没有理解ISO9000:2008标准“以顾客为关注焦点”的原则理念;没有理解标准的目的是为了“增强顾客满意”;没有想方设法了解顾客对自己的产品及其特性的需求和期望,或者没有针对自己的产品及其特性状况征求顾客的意见,因此,不了解顾客对自己的产品有哪些方面不满意,或者不是最满意,从而无法以此为目标进行改进。??怎样解决这个问题呢?有一个这样的例子:某计算机公司通过市场调查,征询顾客意见,了解到顾客希望自己买到的计算机别出硬件故障,希望无故障间隔时间能达到国外某品牌的水平。于是,该计算机软件公司经过调查,就以该国外品牌为赶超对象,确定自己的计算机软件的特性之一——“可靠性”——“平均无故障间隔时间”1.5万小时作为首期质量目标;并依靠管理体系的运行,从设计、选料、零部件、外协件、生产工艺、检测、运输、包装、贮存、销售等各个过程环节找差距,提高人员素质,进行技术攻关,改进过程。他们想方设法努力实施的是去实现“1.5万小时”这个“产品的质量目标”。而不单单是什么“出厂合格率100%”的目标。因为他们清楚:即便出厂时100%合格,但用不了几天就要送修,顾客仍然是不买账的。?????作为建筑公司,什么是“产品的质量目标”?这必须从产品及其特性本身去探索。例如,某装饰工程完成后,不出一个月,墙面裂缝;不到一年,门窗变形;不满两年,瓷砖地面起鼓;顾客对此很不满意。多少多少“合格率”此时此刻对顾客毫无意义和作用。????那么,如何让顾客满意呢?显然,只有在提高产品质量上下功夫了;而这些需要下功夫的不足之处,就是建筑公司应该设定的“产品质量目标”。?????又例如:“建筑设计文件”也是产品,它的产品质量特性之一——工程尺寸应表述正确,应该做到无“错、漏、碰、缺”,无违规设计;为此,一些设计单位确定的建筑设计项目的质量目标是:1)施工图的“错、漏、碰、缺”数由去年的6个/每张标准图纸,减少到今年的5个/每张标准图纸;2)施工图第一次出图违反强制性条文≤1条/万平方米。3)施工图审查二次通过率100%。其中,既包括了“产品的质量目标”,体现了今年在去年基础上的持续改进;又包括了遵守法律法规的承诺。????这种需经过奋斗才能实现的目标,才是努力的方向,才是质量管理体系要解决的问题,才是符合iso9000标准要求的质量目标。

如何建立维护ISO9001(QMS)质量管理体系

?组织在建立、实施和持续改进质量管理体系的过程中,应紧密结合组织的产品实现过程、行业的特点和组织的其他实际情况。一般主要有五个环节。

???第一环节是:最高管理者(总经理)统一领导层思想,设立目标。

???首先,最高管理者应该统一领导层思想、确定建立质量管理体系的进度目标;

???其次,应该成立组织的贯标领导组和工作组,将具体责任落实到人。通常情况下是由质量部担当此任的。

???再次,主导部门应根据时间进度目标制定组织建立、实施质量管理体系的具体工作计划;

???最后,应分层次地组织全体员工进行2008版ISO9000族标准的培训。此目的是使全体员工建立一种全员参与的意识,要知道体系是要靠全员的参与来实现的。

???在制定组织的质量方针和在相关职能和层次上建立质量目标时应以顾客为关注焦点;这是因为组织依存于顾客,因此,组织应当理解顾客当前和未来的需求,满足顾客要求并争取超越顾客期望。

第二环节是:产品策划,职能分配。

???首先要策划产品实现所需的过程;这是一个非常重要的过程,组织应确定以下方面得适当内容:

a)产品质量目标和要求,即识别产品质量特性,建立其目标值、质量要求和约束条件,并应能满足顾客和法律法规的全部要求。

b)针对产品确定过程、文件和资源的需求,即识别并确定产品实现所需的过程和子过程,并针对产品确定需建立哪些过程文件,以确保过程有效运作并得到控制;确定这些过程所需的资源以确保产品能实现。

c)产品所要求的验证、确认、监视、检验和试验活动,以及产品接收准则。

d)为实现过程及其产品满足要求提供证据所需的记录。

???其次,要根据ISO9001:2008标准的要求进行现状调查,找出薄弱环节;这里先申明一下,对于贯标的组织,有两种:一种是新组织,还没有投产,需要建体系;另一种是老组织,运行了一定的时间,刚刚开始要建体系。在这里讲的进行现状调查,找出薄弱环节,是指老组织。对于新组织,重点是找出关键的环节,作为过程控制的重点。

???再次,确定各个过程和子过程中应展开的质量活动;根据企业生产的特性和要求,对各个环节做相应的策划。

???最后,要进行质量职能分配;制(修)定各部门的质量管理职责、权限及相互关系;进行质量管理职责和责任的考核;同样,对于新组织是制定各部门的管理职责、权限及相互关系,对老组织来讲是在原有的基础上做适当的修改,目的是使之职能分配更清晰,各职能之间的接口得到更好的完善。

第三环节是:编写体系文件,资源提供。

???这里所指的需编写的质量管理体系文件有5方面的内容:质量方针和目标、质量手册、程序文件、作业指导书和记录。目前我们公司的质量方针、质量目标和标准规定的6个必备的程序文件均挂在质量手册中。在进行质量管理体系文件会审后,经由最高管理者(总经理)批准后方能正式发布;我公司的质量手册和程序文件是由最高管理者(总经理)批准的,在公司网上发布的;作业指导书和记录是由各部门主管/经理批准,由工程部文档中心发布的。在各类文件发布后,就应该相应的开展质量管理体系文件的宣传教育,可以采取召集人员做集中培训、贴宣传布告或是网上发布等形式,其目的均是为了使员工了解体系文件。

???此环节中还有非常重要的一块是资源的提供。其中包括了人力资源、基础设施、工作环境;资源是质量管理体系及其过程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也是组织实现质量方针和质量目标的必要条件。最高管理者必须确保获得与建立、实施和持续改进质量管理体系有关的必要的资源。

第四环节是:体系运行,评审评估。

???第四环节是对上述三个环节的验证。一般,会按建立的质量管理体系试运行三个月左右,然后根据在此过程中暴露出来的不足来做相应的改善。这样做的目的是为了使体系遵循“PDCA”“策划-实施-检查-处置(改进)”螺旋式上升的运行模式,通过如此循环才能使组织的体系在自身的运行中不断地自我完善。

???如果组织在此时还没有内审员,那么在此期间还需要培训内审员,一般采用外训的形式(获证),以保证其的资质,并由最高管理者(总经理)聘任授权。由内审员进行内部质量管理体系的审核和纠正措施的跟踪,一般组织做内审的频次由组织的规模、复杂程度和人员的能力决定,我公司目前是一年做两次内审。此内审的结果将作为后续管理评审的输入。

???管理评审由最高管理者(总经理)亲自主持。我公司一年进行一次管理评审,评审输入除审核的结果之外还包括客户的抱怨投诉、质量方针目标的达成状况等,对于首次作管理评审的组织,其主要目的是对体系的适宜性、有效性和充分性做评审。评审的结果将作为体系改进的要求。

第五环节是:体系维护――持续改进。

???“持续改进”是指增强满足要求的能力的循环活动,它要求组织不断寻求改进的机会,以改善产品的特性和提高用于生产或交付产品的过程的有效性和效率。改进措施可以是日常的改进活动,也可以是较重大的改进项目。组织应对以下5项活动进行策划和管理,以持续改进质量管理体系的有效性。

???a)评审质量方针:组织可通过更新和实施新的质量方针来激励员工不断努力,营造一个不断改进的气氛与环境。

???b)评审质量目标,明确改进方向。

???c)对现有过程的状况(包括已发生的和潜在的不合格),进行数据分析和内部审核分析,确定改进的方案,不断寻求改进的机会。

???d)实施纠正和预防措施以及其他适用的措施,实现持续改进

???e)组织管理评审。

???可以看出这第五个环节与前四个环节是相关联的,体系的维护始终是遵循“PDCA”的运行模式的。



如何申请IS014000环境质量管理体系认证

我们公司可以做,可以联系我,文审清单也可以发你参考一下。ISO14001一阶段审核需验证和收集的主要资料(仅供参考)1.公司概要介绍2.组织机构网络图3.各部门的职责及负责人员名单,职能分配4.环境管理者代表任命书5.ISO14000推动小组成员名单及联系人6.产品样本或说明书7.产品工艺流程示意图8.厂区位置平面图、厂区平面布置图(示意图)9.厂区地下(水)管路图10.使用化学品清单11.与企业活动、产品或服务相关的环境法律、法规及标准清单、环境因素及重大环境因素清单。12.行业许可证vocationalpermissionlicenece13.环境影响评价报告(注意看环保行政主管部门批复意见)evaluationreportofenvironmentalimpact14.排污申报登记注册证,排污或单项污染物排放许可证licenceofdrainregistration,permissionlicenceofdrain&monomialpollutantdischarge15.产生废物(生活、生产)清单,危险废物清单listingofdangerouswaste16.危险废物处置转移联单(如有),危险废物处置供方资质证unitybilloftransferdangerouswastetodisposal17.环境监测报告(近两年环保部门监测报告)environmentmonitoringreport18.环保设施竣工验收报告(三同时验收报告)synchroniesreport19.消防设备(设施)分布图和清单、消防设计审批和验收报告、消防管理制度(参考公安部61号令)Fire-fightingfacilitydistributionichnography&listing,fire-fightingexamine&approvereportandacceptreport.Fire-fightingmanagementsystem(No.61commandofsecurityDept.)20.环保设备设施清单及现有环保设施例年运行记录表21.污染源分布图22.火灾、防洪、防震、化学品泄漏、中毒、环保设施突发故障、恐吓、爆炸等应急预案23.安全疏散图24.防火演习总结报告(如果有,则请提供)25.化学危险品仓库管理制度26.三废处理流程27.现有环境安全管理与监测制度要求一览表28.社区抱怨、相关方要求、过去的事故报告与相关材料29.主要原辅材料清单30.资源能源消耗统计表31.物料衡算统计表32.主要原辅材料供应商33.危险化学品MSDS,供方许可资质证据34.其他适用法规及其他要求符合性证据。

0

申请三体系(三标)认证所需资料

?????????????????????????????????????????????????????????????????????

依据行业类别不同和体系申请类别不同共分以下五种:

一、所有企业申请各类管理体系认证均应提交如下材料:

1、组织简介

2、组织营业执照复印件

3、组织机构代码证复印件

4、管理体系认证注册合同书(一式三份)

5、管理体系认证申请表

6、申请认证组织承诺书

7、管理手册和程序文件(纸质或光盘类型)

二、对应行业特殊要求不同,如下企业还应提供:

1、有关资质要求的行业

①建筑业企业应提供相应资质和在建项目清单(具体见《建筑业企业资质管理规定》);

②物业管理企业需提供物业管理资质和相应管理项目;

③房地产开发、工程勘察设计、工程监理、园林绿化需提供相应资质证明;

④从事软件开发、软件销售的企业依据《软件产品管理办法》(工业和信息化部令第9号)需提供相应认定证书或委托代理授权书

⑤物流或货代类企业:需提供物流或货代资质

2、有关生产或行业许可的行业

①涉及生产许可的工业产品(共66类,详见工业产品生产许可证目录)需提供全国工业产品生产许可证;

②其他特殊行业:如危险品生产(分装、贮存)、道路(货运、客运)、新闻出版、港口装卸、机动车驾驶培训、就业中介、计量器具生产、粮油加工、文化娱乐经营、住宿餐饮经营需提供相应许可证明。

3、产品强制性认证类企业应提供3C证书(共23类产品,详见《强制性产品认证目录描述与界定表》)

4、特种设备制造类企业需提供特种设备制造许可证:(共9大类产品,详见《特种设备目录》)

三、与食品、卫生行业相关的企业应提供相关食品生产许可证明和卫生许可证明:

1、依照食品质量安全准入制度(QS)规定的各类产品应提供QS证(共28类产品,详见《食品质量安全市场准入制度食品分类表》;

2、预包装食品生产或加工应提供食品卫生许可证;

3、家禽、家畜屠宰加工企业应提供食品卫生许可证或检验检疫证明和卫生许可证(屠宰证);

4、公共场所类企业应提供公共场所卫生许可证明;

四、申请环境管理体系认证的企业还应提供:

1、环评报告(依据环境影响程度和项目不同分环境影响报告书、环境影响报告表、环境影响登记表三种)及相关批复;

2、“三同时”验收(对应环评报告,依据环境影响程度和项目不同分建设项目竣工环境保护验收申请报告、验收申请表、验收登记卡三种)及相关批复;

3、对污水、废气、噪音的监测报告(本年度)(可在实施第二阶段现场审核前提供)

4、根据不同行业分类,相关组织还应提供相关材料的参照总部发《环境管理体系申请认证时需递交材料清单指南》(JSB-03-1/D)执行:(注:建筑业、物业管理、保洁公司无需提供环评材料)

五、申请职业健康安全管理体系的组织应提供安全生产许可证(依据职业风险因素不同而定)

六、附录:

1、建筑业企业资质管理规定(建设部令第159号)及建筑业企业资质等级标准

2、建设工程勘察设计资质管理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建设部令第160号)

3、工程监理企业资质管理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建设部令第158号)?

4、房地产开发企业资质管理规定

5、软件产品管理办法(工业和信息化部令第9号)

6、计算机信息系统集成资质管理办法

7、中华人民共和国工业产品生产许可证管理条例及工业产品许可证生产许可证目录

8、强制性产品认证目录描述与界定表

9、特种设备目录

12、食品质量安全市场准入制度食品分类表

13、环境管理体系申请认证时需递交材料清单指南

企业申请HACCP认证需要提供以下材料

1)公司依据ISO22000标准所建立的食品安全管理体系文件(包括:食品安全管理手册、有关程序文件、操作性前提方案、公司的危害分析清单和所制订的HACCP计划);

2)组织法律地位证明(包括经过年检的营业执照复印件、卫生许可证、组织机构法人代码证复印件、QS证书复印件(需要时)等);

3)公司生产工艺流程图;

4)厂区周边环境、厂区平面图、布置图、人流图、物流图、污水排放废物处理图等。

申请质量管理体系认证、环境管理体系认证、职业健康安全管理体系需要哪些资料?



一、申请管理体系认证应提供以下资料

1、?申请组织年检有效的工商营业执照、组织机构代码证复印件;

2、?有效期内的涉及国家法规强制要求的许可文件,如:生产/制造/卫生/经营许可证、施工/安装资质证/安全生产许可证、强制性产品认证证书(3C)、食品安全生产许可证(QS)、特殊行业的排污许可证等;

3、?产品生产/活动/服务的主要过程的工艺/服务流程图;

4、?现行有效的管理体系文件(如管理手册、程序文件等);

5、?如产品标准为企业标准,必须提供企业标准备案登记表或带有备案标识的首页复印件。

二、申请环境管理体系认证时另需补充的资料

1、?涉及认证范围活动区域的地理位置示意图、平面布置图及地下管网图(如有,图中包括:①标注污染源及监控点位置、消防器材配置点;②污水管网平面图上需标明流向和对外排污口及受体);

2、?重大环境因素清单、危险化学品清单、相关法律法规及其他要求清单;

3、?1998年11月后的新、扩/改建项目,须提供环境影响评价及验收报告(钢铁、水泥、电解铝项目还须提供国家环保、建设、国土等部门的证明);

4、?有法定资格的环境监测机构出具的申请组织在近一年内的环境监测(包括废水、废气、噪声等)报告;

5、?必要时,市级以上环保主管部门出具的申请组织在最近一年内未因环境问题受到处罚的证明(简称守法证明)。

三、申请职业健康安全管理体系认证另需补充的资料

1、?涉及认证范围活动区域的平面布置图(图中应标注主要的职业健康安全危害及活动、消防设施配备点等);

2、?重大危险源清单、相关法律法规及其他要求清单;

3、?有法定资格的安全监测机构出具的申请组织在近一年内的安全监测(包括噪声、粉尘等)报告;

4、?生产、储存、使用危险化学品的申请组织,须提供安全生产评价及验收报告;

5、?必要时,申请组织最近一年内未因职业健康问题受到劳动、卫生、安全、消防等部门及行业主管部门处罚的证明(简称守法证明)。





我这里有个2000版和2008版本的不同对照处,按照上面的不同的地方,检查公司现有的情况,并作出改进就OK,还有就是注意内审,是要一句2008才行的

序号 变化条款 ISO9001:2000标准内容 ISO9001:2008修订后内容 解释 1 引言0.1条款 本标准能用于内部和外部(包括认证机构)评定组织满足顾客、法律法规和组织自身要求的能力。 本标准能用于内部和外部(包括认证机构)评价组织满足顾客、适用于产品的法律法规和组织自身要求的能力。 明确了满足ISO9001质量管理体系所关注的法律法规要求是涉及产品特性范畴的要求,避免了过去工作中发生的法律法规适用范围的困扰 2 4.1a) a)识别质量管理体系所需的过程及其在组织中的应用(见1.2); a)?确定质量管理体系所需的过程及其在组织中的应用(见1.2); 重在确定与组织质量管理体系所需的过程,并应用这些过程。 3 增加了4.1条款中的注2 ? 注2:7.4采购条款的要求也可适用于外包过程。 4.1增加了外包过程的控制,借助7.4.1的方法对外包方法进行管控。外包并不能减少组织需承担的责任。 4 4.2.1增加注2 ? 注2:一个单一文件可以包括一个或多个程序的要求,一个文件化程序的要求可被多于一个文件覆盖。 该注解使“文件化的程序”这一术语的含义更加广泛,更加便于操作,避免了原来的“一个要求、一个程序”教条主义繁琐。 5 4.2.3f) f)确保外来文件得到识别,并控制其分发; f)确保策划和运作质量管理体系所必须的外来文件得到识别,并控制其分发; 4.2.3f)条款对外部来源文件增加了一个定语“策划和运作质量管理体系所必需的”,使外来文件的管控范围大大缩小,要求更加明确。 6 5.5.2 最高管理者应指定一名管理者 最高管理者应指定一名该组织的管理者 5.5.2条款在“管理层的一名成员”前增加限定语“该组织的”,明确了管理者代表不得临时外聘。 7 6.2 基于适当的教育、培训、技能和经验,从事影响产品质量工作的人员应是能够胜任的。 基于适当的教育、培训、技能和经历,从事影响产品要求符合性的人员应是能够胜任的。 扩大了人员范围 8 6.2.2b) b)提供培训或采取其他措施以满足这些需求;

c)评价所采取措施的有效性 b)?适当时,提供培训或采取其他措施,达成必须的能力;

c)确保达成必须的能力; 标准关注的是确保其工作影响产品要求符合性的人员应具备所需能力,弱化了对采取措施(培训等)进行效果评价的要求,强调实际能力。 9 6.3c) c)支持性服务(如运输或通讯)。 c)支持性服务(如运输、通讯或信息系统)。

? ?“信息系统”就许多组织而言是影响组织管理体系运作和满足顾客要求的重要因素。如ERP等,标准要求对其进行策划、提供与维护 10 6.4增加注解 ? 注:工作环境指达成产品要求符合性必须的条件,如:洁净室,防静电措施、卫生控制等。 进一步明确了工作环境的概念。 11 7.3.1增加了一个注解 ? 注:设计开发的评审、验证和确认的目的有区别,可以视产品和组织的方式分别或结合实施和记录。 标准制定者已经考虑了不同类型产品的开发过程可能具有相当大的差异,重要的是,标准肯定了“评审、验证和确认”三项活动只是目的不同,他们可以是同一个过程、同一个活动,甚至可以发生在同一个时间。 12 7.5.1增加注1、注2 ? 注1:交付后活动可包括:提供担保、契约义务如维护服务、附加服务如再循环和最终处置。

注2:产品和服务提供包括防护。 进一步明确产品和服务的内容及交付后的活动的内容。 13 7.5.2增加注1、注2 ? 注1、对许多服务组织,所提供服务不能允许在服务交付前便利验证,此类过程应在策划阶段(7.1)予以考虑和识别

注2、例如焊接、消毒、培训、热处理、呼叫中心服务或紧急响应等过程可能需要确认 注解应能澄清标准的意图:服务的特点就是与顾客直接接口多,服务直接交付顾客。很难设想一个餐厅服务员在接待顾客时先由自己或他人验证服务规范是否得以满足,若有不良反映也肯定在向顾客提交服务后,其质量保证手段只能是确认服务规范本身是否满足顾客要求,确认人员是否掌握服务规范,以保证提供的服务始终满足要求。 14 7.5.4增加内容 注:顾客财产可包括知识产权。 注:顾客财产可包括知识产权和个人资料。 增加了注解,阐明知识产权和私人信息为顾客财产(如保险公司,银行等)。 15 7.6增加注1、注2 ? 注2:监视和测量装置包括测量设备(无论其用于监视还是测量)及用于监视要求符合性的除测量设备外的其它装置;

注3:计算机软件满足预定用途的能力的确认典型活动包括对软件的的验证和配置管理,以保持其适用性。 注解2明确了7.6条款适用的对象范围。注3明确了软件的验证可包括评审、演示和测试。配置管理是标识,组织和控制修改软件的技术,使软件在软件生命周期中的完整性、一致性和可追溯性得到保证。测试软件工具使用前即应置于配置管理之下。 16 8.2.2增加内容 ? 应保持审核及其结果的记录。 本条款增加了对内审记录的要求,也就是说检查表和相关记录还是需要的。 17 8.2.3增加注解 ? 注:在确定适当方法时,组织应根据其过程对产品要求符合性和质量管理体系有效性的影响,考虑对其每一个过程进行监视和测量的适当类型和程度 本注解明确“过程监视和测量”的对象是“每个过程”,澄清了从前在该条款上存在的争论。另外,应注意此注解希望组织确定过程监视测量方法时应考虑到应用的价值。 18 8.2.4变更内容,并增加注解 ……不应放行产品和交付服务 ……不得向顾客放行产品和交付服务。

?

注:符合接收准则的证据可以是一份记录,或其它在策划安排中规定的方式(如样品)。

? 明确在组织内部控制下,可以有“紧急放行”、“例外转序”等活动。但向顾客提交产品时,应保证策划活动均已完成,除非得到有关授权人员的批准,适用时得到顾客批准。本条款还增加了一个注解,说明应保持的“符合接收准则的证据可以是一份记录或其他在策划安排中规定的方式”。这提示应保留的合格证据不限于记录,有时其他方式的证据更为全面客观,如保留样品等。 19 8.5.2f) f)评审所采取的纠正措施。 f)评审所采取的纠正措施的有效性。 明确了评审的是措施有效性,纠正/预防措施的有效性评审很大程度上决定了组织的改进活力。 20 8.5.3e) e)评审所采取的预防措施。 e)评审所采取的预防措施的有效性。 质量与环境综合管理体系认证咨询合同_合同范本

委托方(甲方):_________咨询方(乙方):_________签订地点:_________签订日期:_________年_________月_________日一、咨询的目的和范围1.甲方为提高质量与环境综合管理水平,建立健全综合管理体系,获得iso9001:XX与iso14001:1996认证证书,特邀请乙方为其进行综合管理体系认证咨询(以下简称为咨询)服务。2.甲方综合管理体系覆盖的产品/服务范围:_________。3.甲方综合管理体系覆盖的人数:_________人。二、建立综合管理体系选用的保证模式标准为iso9001:XX/iso14001:1996标准。三、甲方责任1.最高领导者亲自安排、指挥、监督此项工作的开展;2.积极为乙方提供企业的与质量和环境有关的管理和技术资料;3.提供咨询所需的工作环境和必备的生活及物质条件;4.指定一名管理者代表专门负责综合管理体系建立的管理工作,并抽调适当的管理人员和技术人员成立综合管理体系办公室建立文件编写小组;5.积极协助和支持乙方的各项咨询工作,按咨询计划和要求开展工作。四、乙方责任1.依据iso9001:XX/iso14001:1996系列标准要求,结合甲方的实际情况,指导甲方建立健全综合管理体系,其中包括:a)指导甲方制订建立综合管理体系工作的计划。b)对甲方有关人员进行iso9001:XX/iso14001:1996系列标准的宣贯培训、内审员的培训、综合管理体系文件编写培训。c)指导甲方编写综合管理体系文件,确保文件符合iso9001:XX/iso14001:1996标准要求,并进行审改、定稿。d)指导甲方完善有关支持性文件。e)指导甲方制订综合管理体系试运行计划并指导实施。f)指导并参加甲方进行的内部综合管理体系审核和管理评审,指出存在的问题,提出改进建议。2.派专家到甲方现场指导建立并完善综合管理体系;3.指导甲方按综合管理体系文件要求实施,使综合管理体系有效运行;4.在甲方申请认证审核前进行符合性审核,以使甲方的综合管理体系达到标准要求,具备获得认证的条件;5.协助甲方向认证机构做好认证申请准备工作。五、合同履行期限、地点1.履行期限:_________年_________月_________日至甲方通过综合管理体系认证时结束。2.履行地点:甲方所在地。六、保密约定1.甲方不得将此项合同的价格(咨询费)以任何方式泄露给第三方。2.乙方不得将甲方经营、生产状况及技术信息以任何方式泄露给第三方,但以下情况除外:a)此合同签订前乙方已了解的信息或乙方已公开的信息;b)国家法律、法规有要求时。七、咨询合格的验收和评价办法依据甲、乙双方的责任,甲方的综合管理体系通过综合管理体系认证机构的审核,获得iso9001:XX及iso14001:1996认证证书,即为咨询合格。八、费用、支付方式及期限1.费用:根据甲乙双方商定,甲方应向乙方支付咨询费的金额为人民币:_________元整,¥:_________元。2.支付方式:甲方应将总体费用分二期支付给乙方:a)合同签订后3日内,甲方向乙方支付首批咨询费:_________元整。b)甲方质量管理体系通过现场审核、被宣布通过认证后3日内,甲方向乙方支付剩余费用:_________元整。3.培训所须资料由甲方准备或由乙方提供(每套收取成本费_________元),内审员证书费_________元/人·证,以上两项费用由甲方在合同外另行支付。4.甲方应承担乙方咨询人员、咨询管理人员为执行本合同,往返甲方现场必须的交通费和食宿费。(注:住宿基本要求为干净、整洁、安全、温度适中、照明条件良好,并带卫生间。)5.认证机构审核组在认证审核过程中发生的交通、食宿费用由甲方在上述费用外支付。九、风险1.因甲方原因无法开展或完成咨询认证工作的损失由甲方承担;2.因乙方原因无法完成咨询认证工作或因乙方没有指导到位而导致甲方无法通过认证,乙方将不收取甲方任何费用,造成的损失由乙方承担;3.因不可抗力的原因,造成的损失经双方协商可延期本合同。十、违约责任1.在本合同签订后,乙方正式咨询工作前,如甲方违约,不履行本合同,甲方应承担乙方为准备执行本合同所发生费用的70%;如乙方违约,不履行本合同,乙方应承担甲方为准备执行本合同所发生费用的70%。2.如甲方中途违约,导致乙方的咨询工作无法进行,乙方有权终止本合同,不必退还已收取的咨询费,同时甲方向乙方支付相当于3倍咨询费的违约费;如乙方违约,则应退还已收取的咨询费,同时乙方向甲方支付相当于3倍咨询费的误时费。十一、未尽事宜、修改和分歧如有未尽事宜、修改和分歧,甲、乙双方应友好协商解决;并可签订补充条款规定,补充条款同样具有法律效力。十二、本合同一式二份,由甲乙双方签字盖章之日起生效,双方各存一份。甲方(盖章):_________乙方(盖章):_________代表(签字):_________代表(签字):_________

附件

补充条款甲方委托乙方负责做好咨询后的服务工作,特拟定如下补充条款:1、合同条款中第八条费用中已包含认证费。乙方负责帮助甲方推荐认证中心。2、在甲方的大力配合下,乙方应保证甲方一次性通过认证。3、认证机构的选择(选择的项目,请在□内打√)国内□国外□从签订合同之日起,全过程甲方均委托乙方全权代理,直至获证。

献花(0)
+1
(本文系学海无涯闯...首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