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得道多助,失道寡助》知识点归纳
?【文学常识】???孟子(约前372-前289),名轲,字子舆,山东省邹人。战国中期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是儒家学说的继承和发扬者,有“亚圣”之称。受业于孔子之孙孔伋的再传弟子,是孔子之后战国中期儒家学派最具有代表性的人物。他和孔子的学术成就几乎同高,人们将他们合称为“孔孟”。孟子死后,门人万章、公孙丑等记其言行,为《孟子》七篇。???《孟子》是儒家经典之一,内容包括孟子的言行,政治学说以及关于哲学,伦理,教育思想等方面问题的论争。文章说理透彻,气势磅礴,语言流畅,且富于感情色彩。《孟子》的思想核心是“仁”、“义”,提倡“仁政”,是孔子思想的发展。????【重点字词句义】???1、通假字:???亲戚畔之(通“叛”,背叛)????2、古今异义词:??(1)亲戚?古:泛指内外亲属?今:和自己家庭有婚姻关系的家庭或其成员??(2)去?古:逃跑?今:到……去???(3)池?古:护城河?今:池塘??(4)城?古:城墙?今:城市???3、词类活用:???环:名词作状语?????包围???域:名词用作动词?限制???固:形容词的使动用法?使……巩固??威:形容词用作动词?震慑征服????4、一词多义:??(1)利:天时不如地利(有利)?兵革非不坚利(锋利)??(2)之:三里之城(助词,的)?多助之至(到)?天下顺之(代词,指得道者)???5、其他重点词语解释:??(1)天时(有利于作战的天气、时令)不如地利(有利于作战的地理形势)??(2)地利不如人和(人心所向、上下团结)三里之城(内城),七里之郭(外城)??(3)环而攻之而不胜(围)??(4)是天时不如地也(这)??(5)池非不深也(护城河)??(6)兵(兵器)革(甲胄,用以护身的盔甲之类)非不坚(坚硬)利(锐利)也??(7)委(放弃)而去(离开)之??(8)域(限制)民不以(凭、凭借、靠)封疆之界??(9)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巩固?,使┄┄坚固)??(10)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震慑)??(11)得道者多助(施行仁政)??(12)寡助之至(极点)??(13)亲戚畔之(内外亲属,包括父系亲属和母系亲属)??(14)天下顺之(归顺,服从)??(15)故(所以)君子(指上文所说的“得道者”,施行仁政的君主)有(要么)不战???6、重点语句翻译:??(1)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有利于作战的天气、时令,比不上有利于作战的地理形势;有利于作战的地理形势,比不上作战中的人心所向、内部团结。??(2)然而不胜者,是天时不如地利也。??这样却不能取胜.这是因为有利于作战的天气、时令比不上有利于作战的地理形势(呀)!??(3)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使人民定居不迁到别处去,不能靠边疆的限制;巩固国防,不能靠山河的险要;震慑天下,不能靠武力的强大。??(4)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施行仁政的国君,帮助他的人很多;不施行仁政的国君,帮助他的人很少。(或:施行仁政的国君,有很多人帮助他;不施行仁政的国君,很少有人帮助他。)??(5)以天下之所顺,攻亲戚之所畔;故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用天下归顺的力量,去攻打连父母兄弟都要背叛的国君;所以施行仁政的国君不打仗则已,如果打仗就一定能取得胜利。??【理解性默写】??1、文章的中心论点是: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2、攻城一方不能取胜的原因是:天时不如地利。守城一方“委而去之”的原因是:地利不如人和。??3、日本某反华势力,擅自篡改历史教科书,结果招致了国内外有识之士的一致反对,弄得众叛亲离,正应了孟子的哪句话:失道者寡助。??4、指出决定战争胜负的三要素及其关系的句子是: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5、日本某些反华势力,擅自篡改历史教科书,结果招致了国内外有识之士的一致反对,弄得众叛亲离,正应了孟子那句话:“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6、分析家认为,美国对外武力干涉他国内政的战略已呈“失道者寡助”之势,而中国“和平崛起”的外交战略正呈“得道者多助”之势。(用《<孟子>两章》中两句话填写)??7、点明全文主旨的句子是: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8、“战必胜”的条件是:“得道者多助”。???【总结】???《得道多助,失道寡助》一文主旨十分明确,突出强调“人和”的重要性,“人和”是克敌制胜的首要条件,具体地说,就是阐明战争的胜败主要取决于人心的向背,而人心的向背,又取决于统治者是否“得道”。从战争谈起,最终归结到如何治国平天下。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