配色: 字号:
常用虚词梳理
2014-06-11 | 阅:  转:  |  分享 
  
常用虚词梳理:“之”“其”“以”“于”“为”“然”

梳理原则:

1.21篇范围内

2.典型用法,不求全面

3.尽量回避有歧义者

4.用于备课,不可直接给学生,教学中融入各篇,各篇也是理解典型用法。



【之】

(一)代词

1.第三人称代词,可以代人、代物。译作“他(她)(他们)”“它(它们)”。如:

①公与之乘,战于长勺(《曹刿论战》)

②彼竭我盈,故克之(《曹刿论战》)

③具答之(《桃花源记》)

④亲戚畔之(《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⑤楚人怜之;陈胜佐之,并杀两尉。(《陈涉世家》)

⑥孰视之(《邹忌讽齐王纳谏》)

⑦闭之,则有刻“山高月小,水落石出”,左刻“清风徐来,水波不兴”(《核舟记》之,指代窗户。)

⑧持就火炀之(《活板》代指“铁板”)

⑨不以木为之者(《活板》代指“活字印,字模子”)



2.指示代词,这,此,常译作“这件事”。

①渔人甚异之(《桃花源记》)

②南阳刘子骥,高尚士也,闻之,欣然规往。(《桃花源记》)

③肉食者谋之(《曹刿论战》)

④暮寝而思之(《邹忌讽齐王纳谏》)

⑤弗之怠(《送东阳马生序》)

⑥固以怪之矣



(二)助词

1.结构助词,可译为“的”,如:

①览物之情;予尝求古仁人之心(《岳阳楼记》)

②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曹刿论战》)

③鸿鹄之志

④圣贤之道



2.结构助词,放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的独立性,不译。

①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爱莲说》)

②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

③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

④王之蔽甚矣。

⑤烫熨之所及也;医之好治不病以为功(《扁鹊见蔡桓公》)



3.结构助词,宾语提前的标志;定语后置的标志。如:

①何陋之有?(《陋室铭》)

②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岳阳楼记》)



4.语气助词。补足调整音节,一般不翻译。如:

①怅恨久之。(《陈涉世家》)



(三)作动词,可译为“到------去”、“往”。如:

①又间令吴广之次所旁丛祠中。(《陈涉世家》)

②辍耕之垄上。(《陈涉世家》)







【其】

(一)代词

1.人称代词,多为第三人称,可译作“他(她)”“他(她)的”“他们”“他们的”“它”“它们”“它们

的”。如:

①余人各复延至其家(他们的)

②不可知其源

③百姓多闻其贤

④增其旧制



2.指示代词,可译为“那”、“那些”。如:

①其人视端容寂,若听茶声然。(《核舟记》)

②复前行,欲穷其林。(《桃花源记》)

③其喜洋洋者也。(《醉翁亭记》)

④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那里《小石潭记》)



【以】

(一)介词

1.介绍动作行为产生的原因,可译为“因为”“由于”。如:

①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岳阳楼记》)

②是以先帝简拔以遗陛下(前一个“以”表原因,后一个“以”表目的。)(《出师表》)

③扶苏以数谏故,上使外将兵(《陈涉世家》)

④以是人多以书假余(《送东阳马生序》)



2.介绍动作行为所凭借的条件,可译为“凭借”“按照”“依靠”等。如:

①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以天下之所顺。(《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②何以战;可以一战;必以情;必以信(《曹刿论战》)





3.表示动作行为的方式,可译作“把”、“拿”、“用”等。如:

①全石以为底。(《小石潭记》)

②以衾拥覆。(《送东阳马生序》)

③必以分人

④诚以吾众诈自称

醒能述以文

能以径寸之木

以松脂、蜡和纸灰之类冒之介词,用,拿。以纸帖之/以草火烧/不以木为之者/以手拂之介词,用。以一

平板按其面介词,用,拿。

(二)连词

1.表示目的,相当于现代汉语里的“来”“用来”如:

①以光先帝遗德。(《出师表》)

②属予作文以记之。(《岳阳楼记》)

③无从致书以观。(《送东阳马生序》)

④是以先帝简拔以遗陛下

⑤以备一板内有重复者(连词,连接两个分句,表目的,翻译为“用来”。)



2.表示结果,可译作“以致”。如:

①不宜妄自菲薄,引喻失义,以塞忠谏之路也。(《出师表》)

②以伤先帝之明。(《出师表》)



3.如,及

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三峡》)



(三)用作副词:

通“已”,“已经”。例:固以怪之矣。(《陈涉世家》)



(四)动词(属于实词)可译为“认为”。如:

①皆以美于徐公(《邹忌讽齐王纳谏》)



【于】

1.引出动作发生的处所、时间,可译作“在”“从”“到”等。如:

①公与之乘,战于长勺。(《曹刿论战》)

②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出师表》)



2.引出动作的对象,可译作“向”“对”“对于”“给”等。如:

①每与臣论此事,未尝不叹息痛恨于桓、灵也。(《出师表》)

②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

③万钟于我何加焉。(《鱼我所欲也》)



3.表示比较,一般可译作“比”。如:

①使人之所恶莫甚于死。(《鱼我所欲也》)

②皆以我美于徐公。(《邹忌讽齐王纳谏》)



【为】

(一)wéi

1.表动作行为,做。如:

①今为宫室之美为之。(《鱼我所欲也》)

②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论语》)

③为坛而盟(《陈涉世家》)

④为宫室,器皿

⑤陈胜、吴广皆次当行,为屯长。(《陈涉世家》)

⑥行拂乱其所为

唐人尚未盛为之动词,做。



2.是。如:

①项燕为楚将(《陈涉世家》)

②中峨冠而多髯者为东坡(《核舟记》)

皆为板本动词,是

3.成为,变成。如:

①为坻,为屿,为堪,为岩。(《小石潭记》)



4.指心理活动。如:

①予尝求古仁人之心,或异二者之为?(《岳阳楼记》)



5.表示被动,译作“被”。如:

①吴广素爱人,士卒多为用者。(《陈涉世家》)

②其印为予群从所得(《活板》)



(二)wèi

1.介词,表示动作行为的对象,可译作“向”“对”等。如:

①不足为外人道也。(《桃花源记》)

②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桃花源记》)

③为天下唱,宜多应者。



2.表示动作、行为的目的,可译作“为着”“为了”。如:

①为宫室之美,妻妾之奉,所识穷乏者得我与?(《鱼我所欲也》)

②今为宫室之美为之。(《鱼我所欲也》)





【然】

1.用在形容词之后,作为词尾,译作“……的样子”;还用于句尾,常与“如”“若”连用,构成“如……

然”“若……然”格式,相当于“……的样子”。如:

①杂然前陈。(《醉翁亭记》)

望之蔚然而深秀者

怡然自乐

颓然

烨然

豁然开朗

欣然规往

屋舍俨然

满目萧然

翼然

其人视端容寂,若听茶声然。(《核舟记》)



2.指示代词,译作“这样”“如此”。如:

①然则(这样------那么)

②然后知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也

③人恒过,然后能改



3.连词,表转折关系,译作“然而”“但是”等。如:

①然足下卜之鬼乎。(《陈涉世家》)

②然侍卫之臣不懈于内



4.是的,对的

①吴广以为然



献花(0)
+1
(本文系shishi0601首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