配色: 字号:
康德
2014-06-11 | 阅:  转:  |  分享 
  
康德-德国古典哲学创始人

这是一个多义词,它还有其它义项:(共8个义项展开义项)添加义项

德国古典哲学创始人

伪满洲国年号

湖南《晚晚报》副社长

北齐官员

《若星汉天空》男主角

法国铅笔厂

湖南省人民政府参事

康德(牛津通识读本)

伊曼努尔·康德(德语:ImmanuelKant,1724年4月22日-1804年2月12日),德国思想家、哲学家、天文学家、星云说的创立者之一,德国古典哲学的创始人。其学说深刻地影响了此后的哲学,开启了德国唯心主义和康德主义的诸多流派,被认为是对现代欧洲最具影响力的思想家之一。康德一生著述丰厚,其中核心的三帙合称“三大批判”,即《纯粹理性批判》《实践理性批判》和《判断力批判》,系统且关连地分别阐述他的知识学、伦理学和美学思想。康德在宗教哲学、法律哲学和历史哲学方面也有重要论著。康德终身未婚,于1804年2月12日逝世。

基本信息 个人概况 姓名:

伊曼努尔·康德

外文名:

ImmanuelKant

国籍:

德国

出生日期:

1724年4月22日

逝世日期:

1804年2月12日 个人背景 思想家、哲学家、天文学家 其他信息 主要领域:

形而上学、伦理学、认识论

著名思想:

绝对命令、先验唯心主义、综合命题、本体 目录

1人物简介

2生平经历

3主要思想

4三大批判

5哲学影响

6个人著作

7个人生活

8大事年表

9人物名言

10国内译介



展开





1人物简介

2生平经历

3主要思想

3.1哲学方面

3.2宗教方面

3.3伦理学方面

3.4天文学方面

3.5政治构想

4三大批判

4.1纯粹理性批判

4.2实践理性批判

4.3判断力批判

5哲学影响

6个人著作

7个人生活

8大事年表

9人物名言

10国内译介





1人物简介

1724年4月22日,康德出生于东普鲁士首府哥尼斯堡(K?nigsberg,现俄罗斯加里宁格勒)的一个马鞍匠家庭,家人都是虔诚的新教徒;1740年进入哥尼斯堡大学攻读哲学,1745年毕业;从1746年起康德去一个乡间贵族家庭担任家庭教师四年;1755年康德重返哥尼斯堡大学,完成大学学业,取得编外讲师资格,任讲师15年;1770年康德被任命为逻辑和形而上学教授;1786年升任哥尼斯堡大学校长;1797年辞去大学教职;1804年2月12日病逝。康德在哥尼斯堡大学任教期间先后当选为柏林科学院、彼得堡科学院、科恩科学院和意大利托斯卡那科学院院士。康德终生没有离开过哥尼斯堡。

康德的生活十分有规律,以至于当地的居民在他每天下午3点半散步经过时来对表。或许正是因为这种有规律的生活方式,康德很少受到疾病的折磨。不过康德是一个非常好交际的人,十分健谈,经常邀请客人与他共进晚餐。

康德的一生可以以1770年为标志分为前期和后期两个阶段,前期主要研究自然科学,后期则主要研究哲学。前期的主要成果有1755年发表的<自然通史和天体论>,其中提出了太阳系起源的星云假说。在后期从1781年开始的9年里,康德出版了一系列涉及领域广阔、有独创性的伟大著作,给当时的哲学思想带来了一场革命,它们包括<纯粹理性批判>(1781年)、<实践理性批判>(1788年)和<判断力批判>(1790年)。“三大批判”的出版标志着康德哲学体系的完成。

政治上,康德是一名自由主义者,他支持法国大革命以及共和政体,在1795年他还出版过《论永久和平》一书,提出议制政府与世界联邦的构想。康德晚年已经以一名出色的哲学家闻名于世,他去世后,人们为他举行了隆重的葬礼。

2生平经历

康德于1724年4月22日出生在东普鲁士的首府科尼斯堡(Königsberg),他出生时,有“武王”之称的普鲁士国王弗里德利希-威廉一世在那里已经统治了11个年头。

康德的父亲是一个马鞍匠,父母都是信仰新教的虔信派(Pietismus)教徒,虔信派强调宗教的精神,重视虔诚的信仰感情,康德小时候的精神世界受到很深的虔信派影响。八岁时,康德开始上学,学校提倡的是人文主义教育,反对宗教带给人的思想上的僵化。学校的教育改变了康德的宗教态度,他从此开始一生都对宗教祈祷和教堂唱诗感到反感。也是因为学校的教育,他开始怀疑建立在感觉与感受上的宗教,他的宗教哲学简单地来说也是对虔信派的一种反动。

1740年,康德进了科尼斯堡大学。人们现在无法考证他当时注册了什么专业,但可以肯定的是他经常听哲学课。1748年,24岁的康德大学毕业,因为他的父亲已经去世两年,他衣食无托,前途渺茫。由于大学没有他的位置,他决定到科尼斯堡附近的小城镇去做家庭教师。

康德曾说再也没有哪个家庭教师比他还差,但是实际上他这是谦虚,因为他教过的学生对他的口碑都不错。在做家庭教师期间,他发表了第一本著作-“关于生命力的真实估计之思考”,内容是关于笛卡儿、牛顿和莱布尼茨提出的哲学与科学命题。五年的家庭教师生涯后康德重返科尼斯堡,从此他再也没有离开过家乡。返回家乡后,康德再次进入大学学习。1755年,康德以“自然通史和天体论”获得硕士学位,三个月后获得大学私人助教资格,开始教授哲学。在私人助教这个教职上,康德一干就是15年,学生的听课费就成了他的生活来源。因为康德的课很受欢迎,愿意听他的课的学生也多,因此他在生活上也做到了衣食无忧。

在任助教期间,康德开始经常发表著作。他的论题包罗万象,从自然科学、美学、神学甚至到巫术应有尽有,但贯穿其中的问题只有一个,那就是哲学研究应该如何进行:是从理性的观点出发,从普遍真理中推导出有关事物的真理还是从经验出发,通过观察得出普遍的结论。

康德的著述和讲课使他称为一个受人尊敬的哲学家,他的影响开始走出科尼斯堡,很多学生慕名而来成为他的弟子,其中最著名的便是与哥德和席勒一起成为魏玛古典派顶梁柱的赫尔德。尽管如此,康德很长的时间里没有得到教授职位,期间他拒绝了科尼斯堡提供给他的诗学艺术教授聘书。他还拒绝了来自埃尔朗根大学和耶拿大学的教授聘书,他只愿意在科尼斯堡大学担任哲学教授,因为他不愿意离开家乡,而且身体状况也不允许他迁居他乡。康德在给友人的信中说:“我胸腔狭窄,心脏和肺的活动余地很小,天生就有疑病症倾向,小时候甚至十分厌世。”

1770年,康德在46岁时终于获得了科尼斯堡大学逻辑学与形而上学教授一职,他的就任报告题目是“感性与知性世界的形式与根据”。当上教授以后,康德沉寂十年没有发表一篇文章,而是潜心研究他的批判哲学。1781年,他发表了“纯粹理性批判”,仅凭这一部著作,康德就可以奠定他在哲学史上的不朽地位。

3主要思想

康德的一生对知识的探索可以以1770年为标志分为前期和后期两个阶段,前期主要研究自然科学,后期则主要研究哲学。前期的主要成果有1755年发表的《自然通史和天体论》,其中提出了太阳系起源的星云假说。在后期从1781年开始的9年里,康德出版了一系列涉及领域广阔、有独创性的伟大著作,给当时的哲学思想带来了一场革命,它们包括《纯粹理性批判》(1781年)、《实践理性批判》(1788年)和《判断力批判》(1790年)。“三大批判”的出版标志着康德哲学体系的完成。

3.1哲学方面

伊曼努尔·康德提出了三大批判,即《纯粹理性批判》、《实践理性批判》和《判断力批判》。

《纯粹理性批判》要回答的问题是:我们能知道什么?康德的回答是:我们只能知道自然科学让我们认识到的东西,哲学除了能帮助我们澄清使知识成为可能的必要条件,就没有什么更多的用处了,自从柏拉图以来的康德把这个问题彻底给颠倒了。在此之前,人们让认识向外部事物看齐,而康德说,如果我们颠倒一下,让事物向我们的认识看齐,该会如何?康德把这一思维方法与哥白尼的“日心说”相比较:哥白尼以前,人们认为一切星球围着我们地球转,哥白尼却说,我们地球是在围着其它星球转。

《实践理性批判》是康德的前一部著作《纯粹理性批判》的归宿和目的。所谓“实践理性”,是指实践主体的意志,对于实践理性的“批判”,就是要考察那规定道德行为的“意志”的本质以及它们遵循的原则。全书包括“纯粹实践理性的原理论”和“纯粹实践理性的方法论”两大部分。该书的重要理论意义在于,它把人的主体性问题突出出来,强调了人格的尊严与崇高,表现了强烈的人本主义精神。

《判断力批判》要回答的问题是:我们可以抱有什么希望?康德给出的答案是:如果要真正能做到有道德,我就必须假设有上帝的存在,假设生命结束后并不是一切都结束了。“判断力批判”中,康德关心的问题还有人类精神活动的目的、意义和作用方式,包括人的美学鉴赏能力和幻想能力。

康德带来了哲学上的哥白尼式转变。他说,不是事物在影响人,而是人在影响事物。是我们人在构造现实世界,在认识事物的过程中,人比事物本身更重要。康德甚至认为,我们其实根本不可能认识到事物的真性,我们只能认识事物的表象。康德的著名论断就是:人是万物的尺度。他的这一论断与现代量子力学有着共同之处:事物的特性与观察者有关。

3.2宗教方面

在宗教问题上,康德承认无论是经验还是理性都无法证明上帝的存在。但是他认为,为了维护道德的缘故,我们必须假设上帝与灵魂的存在。他把这些信仰称为“实践的设准”,即一个无法证明的假设,但为了实践的缘故该假设必须成立。

3.3伦理学方面

康德否定意志受外因支配的说法,而是认为意志为自己立法,人类辨别是非的能力是与生俱来的,而不是从后天获得。这套自然法则是无上命令,适用于所有情况,是普遍性的道德准则。康德认为真正的道德行为是纯粹基于义务而做的行为,而为实现某一个个人功利目的而做事情就不能被认为是道德的行为。因此康德认为,一个行为是否符合道德规范并不取决于行为的后果,而是采取该行为的动机。康德还认为,只有当我们遵守道德法则时,我们才是自由的,因为我们遵守的是我们自己制定的道德准则,而如果只是因为自己想做而做,则没有自由可言,因为你就成为各种事物的奴隶。

3.4天文学方面

1754年,康德发表了论文《论地球自转是否变化和地球是否要衰老》,对“宇宙不变论”大胆提出怀疑。

1755年,康德发表《自然通史和天体论》一书,首先提出太阳系起源星云说。康德在书中指出:太阳系是由一团星云演变来的。这团星云由大小不等的固体微粒组成,“天体在吸引力最强的地方开始形成”,引力使微粒相互接近,大微粒吸引小微粒形成较大的团块,团块越来越大,引力最强的中心部分吸引的微粒最多,首先形成太阳。外面微粒的运动在太阳吸引下向中心体下落是于其他微粒碰撞而改变方向,成为绕太阳的圆周运动,这些绕太阳运转的微粒逐渐形成几个引力中心,最后凝聚成绕太阳运转的行星。卫星的形成过程与行星相似。

康德的星云说发表后并没有引起人们的注意,直到拉普拉斯的星云说发表以后,人们才想起了康德的星云说。

3.5政治构想

政治上,康德是一名自由主义者,他支持法国大革命以及共和政体,1795年出版的《论永久和平》应该是康德为人类贡献的最后一部有深远影响的著作,书中提出了世界公民、世界联邦、不干涉内政的主权国家原则等至今仍有现实意义的构想。

4三大批判

康德的“三大批判”构成了他的伟大哲学体系,它们是:“纯粹理性批判”(1781年)、“实践理性批判”(1788年)和“判断力批判”(1790年)。

4.1纯粹理性批判

“纯粹理性批判”要回答的问题是:我们能知道什么?康德的回答是:我们只能知道自然科学让我们认识到的东西,哲学除了能帮助我们澄清使知识成为可能的必要条件,就没有什么更多的用处了,自从柏拉图以来的形而上学问题其实是无解的。

对于康德来说,要想回答我们能知道什么这个问题,就要首先看看认识者和被认识者之间的关系如何。古典哲学中的真理被看成是语言与事物的一致相应,康德问道:这种一致如何才成为可能?事物是具体的和物化的,而语言是抽象的,这两种东西怎么会一致?实际上人的感知提供的只是物体的某些特性,如质量、体积、形状、数量、重量、运动速度等,没有这些特性,我们就无法对物体展开想象。这是物体的主要特性。物体还有其它从属特性,如颜色、声音、味道和温度感觉等,这些从属特性虽然是物体的一部分,但是人们可以进行不同的想象。例如我们可以把一张蓝色的桌子想象成绿色的桌子。这种主要特性和从属特性的区别让人进一步问:外部世界真实状况究竟是什么?因为如果我对物体的某些特性可以进行不同的想象,也就是说这些特性似乎只在我的感知中存在,我怎样才能肯定世界只不过是存在于我的头脑当中?因此,语言与事物的一致(真理)似乎只有在人的头脑中才成为可能。

这当然是令人绝望的极端怀疑主义。如果人们不甘于接受这一观点该怎么办?也许一种我们无法认知的外部世界确实存在,那我们又该怎么办?康德以前,哲学家对这一问题的回答就是把这一问题推给上帝:我们的思想与外部世界一致,因为这是上帝愿意这样安排的。但问题是:我们怎么知道上帝让我们看到的事物就是事物的本来面目。

康德把这个问题彻底给颠倒了。在此之前,人们让认识向外部事物看齐,而康德说,如果我们颠倒一下,让事物向我们的认识看齐,该会如何?康德把这一思维方法与哥白尼的“日心说”相比较:哥白尼以前,人们认为一切星球围着我们地球转,哥白尼却说,我们地球是在围着其它星球转。

康德带来了哲学上的哥白尼式转变。他说,不是事物在影响人,而是人在影响事物。是我们人在构造现实世界,在认识事物的过程中,人比事物本身更重要。康德甚至认为,我们其实根本不可能认识到事物的真性,我们只能认识事物的表象。康德的著名论断就是:知性为自然立法。他的这一论断与现代量子力学有着共同之处:事物的特性与观察者有关。

在“纯粹理性批判”中,康德研究了人类感知的形式,即空间和时间。存在于时间和空间里的物质被人类的理解力加工为经验,而康德把人类理解力的形式称为“(绝对)范畴”,这些人类理性的形式中包括人们对灵魂、世界和上帝的设想,康德把它们理解为某种制约原则,人们的经验世界就是通过这些原则得以构造。

4.2实践理性批判

“纯粹理性批判”研究的是人类如何认识外部世界的问题,而康德1788年发表的“实践理性批判”要回答的问题是伦理学的问题:我们应该怎样做?简单化地说,康德告诉我们说:我们要尽我们的义务。但什么叫“尽义务”?为了回答这一问题,康德提出了著名的“(绝对)范畴律令(KategorischerImperativ)”:“要这样做,永远使得你的意志的准则能够同时成为普遍制订法律的原则。”康德认为,人在道德上是自主的,人的行为虽然受客观因果的限制,但是人之所以成为人,就在于人有道德上的自由能力,能超越因果,有能力为自己的行为负责。

4.3判断力批判

“判断力批判”要回答的问题是:我们可以抱有什么希望?康德给出的答案是:如果要真正能做到有道德,我就必须假设有上帝的存在,假设生命结束后并不是一切都结束了。“判断力批判”中,康德关心的问题还有人类精神活动的目的、意义和作用方式,包括人的美学鉴赏能力和幻想能力。

5哲学影响

实际上康德力求调和经验主义和理性主义者对于思维与客体的统一,他认为休谟极端的经验主义是必须给予驳斥的。而康德首次把客体与思维的同一归于“主体的能动性”,这不得不说是德国哲学具有里程碑的一步,费希特更是在康德的基础上,把这种能动性发展到了一种极端病态的“唯我论”。由于康德没有认识到矛盾是事物发展的动力,而造成自己体系的二元性,不过在康德这一阶段,主体与客体的同一暂时归于主体的能动性,而德国古典哲学则是在后人的批判和发展康德的哲学慢慢建立起来的,不得不说康德的贡献是伟大的。

1795年出版的《论永久和平》应该是康德为人类贡献的最后一部有深远影响的著作,书中提出了世界公民、世界联邦、不干涉内政的主权国家原则等至今仍有现实意义的构想。

6个人著作

康德的著作以1770年为界,分前批判时期和批判时期;批判时期的著作又分理论哲学和实践哲学的著作。理论哲学的著作有《纯粹理性批判》(第一版或A版,1781;第三版或B版,1787)和它的简写本《未来形而上学导论》(1783);实践哲学的著作有《道德的形而上学基础》(1785)、《实践理性批判》(1788)、《完全在理性范围内的宗教》(1793)和《道德形而上学》(1797)等。他的《判断力批判》是一部内容特殊的著作,其中关于审美判断和目的性判断的论述可以解释为联系理论理性与实践理性的媒介,也可解释为前两部批判的补充。

《WasistAufklrung》(1783)

《纯粹理性批判》(1781)

《纯粹理性批判(第二版、修订版)》(1787)

《永久和平论》(1795)

《关于教育学》(1803)

《自然通史和天体论》(1755)

《论活力的正确评价》

《实践理性批判》(1788)

《判断力批判》(1790)

《纯然理性界限内的宗教》(1794)

《道德形而上学原理》(1785)

7个人生活

康德深居简出,终身未娶,一辈子过着单调刻板的学者生活,直到1804年去世为止,从未踏出过出生地半步,因此诗人海涅说,康德是没有什么生平可说的。康德生活中的每一项活动,如起床、喝咖啡、写作、讲学、进餐、散步,时间几乎从未有过变化,就像机器那么准确。每天下午3点半,工作了二天的康德先生便会踱出家门,开始他那著名的散步,邻居们纷纷以此来校对时间,而教堂的钟声也同时响起。唯一的一次例外是,当他读到法国浪漫主义作家卢梭的名著<爱弥尔>时,深为所动,为了能一口气看完它,不得不放弃每天例行的散步。这使得他的邻居们竟一时搞不清是否该以教堂的钟声来对自己的表。

和许多伟大的德国学者一样,康德家境也很贫寒,以至在金钱观念方面给后人留下笑料。据说这位大学者经常声称,他最大的优点是不欠任何人的一文钱。他曾说:“当任何人敲我的门时,我可以永远怀着平静愉快的心情说:‘请进。’因为我肯定,门外站着的不是我的债主。”



8大事年表

1724年4月22日伊曼努尔·康德生于哥尼斯堡。1730年入小学1732年入中学1737年母亲去世1740年9月24日康德考取哥尼斯堡大学1746年父亲去世。《论活力的正确评价》一书付印。该书于1749年出版1747年康德在安德施牧师家当教师(在古姆比年附近的犹德早村)1750年在休里增少校家当教师(在奥斯德罗德罗附近的阿尔恩斯多尔夫村)1753年在凯瑟琳伯爵家教师(劳登堡吉尔西德区)1754年回到哥尼斯堡,6月《对一个问题的研究,地球是否由于绕轴旋转时发生过变化》;8月《关于从物理学观点考察地球是否已经衰老的问题》1755年3月《自然通史和天体理论》;4月17日提出学位论文《论火》;5月13日硕士学位考试;6月12日得到硕士学位;9月27日求职论文答辩。《对形而上学认识论基本原理的新解释》1756年1----4月论述里斯本地震的两篇文章和一本书;4月10日为取得教授职位进行文化答辩。《唯物单子论》1757年春《自然地理学讲授提纲》1758年1月(至1762年7月)康德-----俄国臣民。春《运动和静止的新学说》;12月康德争取基波克死后虚悬的教授职位,未成。12月14日向伊丽莎白女皇呈交的申请书。1759年10月《试对乐观主义作若干考察》1760年6月《对丰克先生夭亡的想法》1762年《三段论法四格的诡辩》赫德尔听康德讲课(到1764年)12月《证明上帝存在的唯一可能的根据》1763年《将负值概念引入哲学的尝试》1764年《对于美好和崇高的感情的的观察》《论脑病》《对自然神论和道德原则的明晰性的研究》1765年《关于1765年冬季学期讲课时间表的通知书》1766年2月康德被认命为王家图书馆副馆长。《视灵者的幻想》1768年《论空间方位区分的基本根据》1769年埃尔兰根大学聘请担任教授职务1770年1月耶拿大学聘请;3月31日被任命哥尼斯堡大学逻辑和形而上学编内正教授职务8月21日学位论文《论感觉界和理智界的形式和原则》答辩1771年评论莫斯卡提的作品1772年2月21日致函赫茨,谈到写作《纯粹理性批判》的构思1772年5月康德辞去图书馆副馆长一职1775年《论各种不同的人种》1776-1777年论“博爱”的两篇文章1778年策特里茨大臣劝说康德,要他转到哈勒大学工作1780年康德成为哥尼斯堡大学评议委员会成员1781年5月《纯粹理性批判》问世1783年《未来形而上学导论》评舒尔茨所著《道德学入门》一书1784年康德购置一所私人住宅。10月《从世界公民的观点撰写世界通史的想法》;12月《问答:什么是启蒙运动》1785年1月和11月康德评论赫德尔的书《人类历史哲学思想》;3月《论月球上的火山》;4月《道德形而上学原理》;11月《论人种概念的确定》1786年1月《对人类历史起源的推测》;春《自然科学的形而上学原理》;夏康德被推选为大学校长;10月《何谓在思维中确定方向》;12月7日康德被选为柏林科学院院士1787年6月《纯粹理性批判》第二版出版;12月31日致函莱因霍尔德,说明哲学体系的三元结构1788年1月《论目的论原理在哲学中的运用》;春《实践理性批判》出版;夏康德第二次参加校务会议1789年卡拉姆金拜访康德1790年《批判力批判》出版;《纯粹理性批判》第三版1791年8月费希特为了与康德认识,来到哥尼斯堡;9月《神正论的所有哲学尝试归于失败》1792年4月《论人的劣根性》1793年春《纯然理性界限内的宗教》;9月《论格言:道理上可以说得过去,可是实践上却行不通》1794年5月《论月球对气候的影响》;6月《论万物的终结》;7月28日康德被选为彼得堡科学院院士;10月12日康德因为就宗教问题发表意见受到国王申斥1795年《永久和平论》发表1796年《论灵魂的器官》;6月23日康德最后一次讲课1797年《道德形而上学》发表;6月14日哥尼斯堡的大学生们纪念康德学术活动五十周年;7月《关于迅速签订哲学上永久和平条约的通告》;9月《论出于利他动机而说谎的虚妄权利》1798年4月4日康德被选为西恩(意大利)科学院院士;秋《学科间纷争》《人类学》发表1799年8月《关于费希特所著《知识学》的声明》发表1800年最后一篇单独发表的著作-----德语立陶宛语词典的跋;9月耶舍出版康德的《逻辑学》1801年11月14日康德请求解除他科学院评议委员会成员的职务1802年林克出版康德的《自然地理学》1803年林克出版康德的《教育学》;12月15日写最后一篇日记1804年2月12日康德逝世;2月28日安葬。5月林克出版《自莱布尼茨和沃尔夫以来德国形而上学的成就

9人物名言

1.诚实比一切智谋更好,因为它是智谋的基本条件。2.羞怯是大自然的某种秘密,用来抑制放纵的欲望。它顺乎自然的召唤,却永远同善、德行和谐一致。3.有两样东西,愈是经常和持久地思考它们,对它们日久弥新和不断增长之魅力以及崇敬之情就愈加充实着心灵:我头顶的星空,和我心中的道德法律。4.不学会幽默和风趣,人就太苦了。5.遇到缺德事不立即感到厌恶,遇到美事不立即感到喜悦,谁就没有道德感,这样的人就没有良心。谁做了缺德事而只害怕被判刑,不由于自己行为不轨而责备自己,而是由于想到痛苦的后果才胆战心惊,这种人也没有良心,而只有良心的表面罢了。但是,谁能够意识到行为本身的缺德程度,而不考虑后果如何,却是有良心的。6.美,是道德上的善的象征。7.我们越是忙越能强烈地感到我们是活着,越能意识到我们生命的存在。8.良心是一种根据道德准则来判断自己的本能,它不只是一种能力,它是一种本能。9.要评判美,就要有一个有修养的心灵。10.工作是使生活得到快乐的最好方法。(备注:这里的工作是指你所爱好的工作。)11.没有目标而生活,恰如没有罗盘而航行。12.想要成就大事业,要在青春的时候着手。13.活动或运动是人体健康的导师.14.人不能被判为奴,他只能自认为奴。15.哲学无法教授,哲学永远是思想者的事业。16.“我不是教给你们哲学,而是教你们如何进行哲学思考”17.当爱情需要我的时候,我没有资格去享用它,当我需要爱情的时候它却离我而去。。。。。。18.理性一手拿着自己的原理,一手拿来着根据那个原理研究出来和实验,奔赴自然。19.我是孤独的,我是自由的,我就是自己的帝王。20.生气,是拿别人的错误惩罚自己。21.人就是现世上创造的最终目的,因为人乃是世上唯一无二的存在着能够形成目的的概念,是能够从一大堆有目的而形成的东西中,借助于他的理性,而构成目的的一个体系22.对孩子的要求,如果没有充分的理由加以拒绝,就应该给予满足;如果有不答应这种要求的理由,那就不允许他耍赖。一旦拒绝,就不要改变。23.大海之所以伟大,除了它美丽、壮阔、坦荡外,还有一种自我净化的功能。24.教育最复杂的任务之一,就是把服从法律的强制性向教育孩子善于动用自己的自由权力结合起来。孩子只要不做有害于自己和他人的事,就应当让他们有行动的自由,不要硬去改变孩子的意愿。要让孩子懂得,他们只有为别人提供达到目的的可能性,才能达到自己的目的。25.道德首先被要求的是支配自己26.天才是自创法则的人。27.道德确实不是指导人们如何使自己幸福的教条,而是指导人们如何配享有幸福的学说。28.对自然美抱有直接兴趣……永远是心地善良的标志29.人,实则一切有理性者,所以存在,是由于自身是个目的,并不是只供这个或那个意志利用的工具30.这个令人肃然起敬的“人格”观念,一面使我们从头注意到自己的行为同它有欠符合,并因些挫抑了我们的自负心,同时却使我们明白地看出了我们的天性的崇高;这个观念就是在极平常的人类理性方面也是自然发生、显而易见的。凡稍知廉耻的人不是有时会发现,他原来可以撒一次无伤大雅的谎,以便摆脱某种可厌之举。甚或为其可爱可敬的友人求得某种利益,可是他却仅仅因为害怕暗自鄙弃,而毕竟不曾撒谎吗?一个正直的人只要废弃职责,原可摆脱某种惨境,而其所以能够不辞辛苦,坚持下去,不是由于他自觉到这样才可以身作则,维护人的尊严,加以尊崇,才可以内省不疚,不怕良心谴责吗?31.我们所有的知识都开始于感性,然后进入到知性,最后以理性告终。没有比理性更高的东西了。32.教育之目的就在于使人成为人。

10国内译介

康德“三大批判“之中译本,在此就我所知所读进行一比较。1、《纯粹理性批判》。共六个中译本(胡译本、蓝译本、牟译本、韦译本、邓译本、李译本)上个世纪30年代,胡仁源曾有一译本(商务版),这条信息我只是在三联《读书》上看到过。从未见过原译本。下来便是蓝公武之译本(商务版),该译本在上个世纪是国内通用的版本。使用半文半白体,流畅,但对一些文言功底较差的人来说很难读。一些译名亦在商榷之间。接下来应该是牟宗三先生的译本,名为《康德〈纯粹理性批判〉》,其中含有牟先生的评注,故为“译注”,仅在港台广为使用,国内除部分学者外,皆无缘拜读。其中术语之翻译与大陆译本亦多不相同。我曾见到过牟先生的这个译本,无奈仅是一见,却无缘拜读。九十年代初,韦卓民的中译本出版(华中师范版),该书是作为遗著整理才得以面世的。无奈因出版社的知名度不够高且发行面不够广,未能产生广泛影响。韦译本之术语,基本成为目前认同的标准,但该版本校对极差(再版后依然多有舛误,令人多少有些诧异),语句流畅性相较蓝译本亦较差。以上译本皆从英文译出。学术界呼唤新的从德文直译过来的译本,酝酿数年后,在2004年,恰逢纪念康德逝世200周年之际,邓晓芒的译本出版。邓晓芒与其师杨祖陶自90年代中期开始便开始出版其康德研究著述,书中所引皆为自德文直译过来的,开始的译文简直不通,但经过多年的研习,2003、2004年陆续出版的三大批判译得很好。起码是我所见过的译本中最好的。自九十年代中期开始,康德哲学的研究便成为“显学”,与邓晓芒同时,李秋零也从德文直接翻译了《纯粹理性批判》。2、《实践理性批判》,共四个译本(关译本、牟译本、韩译本、邓译本)与《纯粹理性批判》相比,《实践理性批判》的翻译要容易一些。这不仅是篇幅上的原因,还有其内容上的原因(与个体能接得上,不像《纯理批判》那样晦涩与思辨)。最早通用的是关文运译本,译文很不错。牟宗三先生的译本名为《康德的道德哲学》,我甚至连见之缘分都没有,甚憾!以上皆是据英译本译出。直到上世纪末,韩水法的译本出版,该译本是据德文本翻译的,译文亦很优秀。接下来便是2003年出版的邓晓芒译本。与韩译本各有胜场。3、《判断力批判》(共三个译本,宗白华、韦卓民合译本、牟译本、邓译本)宗、卓合译本一直在国内广泛使用,译文有滞感。牟译本《判断力之批判》无缘见。邓译本据德文本译出,现基本已取代宗、卓合译本。《康德美学文集?判断力批判》曹峻峰译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年附:《历史理性批判文集》(共两个译本,何译本、李译本)国内通行的为何兆武之译本;李明辉先生的译本(复印件),书名为《历史哲学论文集》,也翻译得很好。此外还有《未来形而上学导论》、《道德形而上学基础》、《实用人类学》等书之译出,李秋零更是从2000年开始翻译《康德著作全集》(2003年至今已出三卷,共九卷,据德文本译出)。且抛开译本本身不谈,最起码对于康德哲学引介之功是巨大的。

扩展阅读

1伊曼努尔·康德http://www.xinli110.com/xueke/xinlishi/xlxj/201111/265802.html

词条标签:历史



献花(0)
+1
(本文系雅神藏书馆首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