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自:名天 > 馆藏分类
配色: 字号:
心血管疾病与糖调节异常_8_糖尿病患者强化降糖带来的困惑和思考_续完_
2014-06-13 | 阅:  转:  |  分享 
  
#53#

?ó5%hD??sè

(8)Uh??<??{ ?¥ ??
± I(??)

吴永健,宋光远



K12010年调查显示中国糖尿病患者已高达9240万,而糖尿病前期的患者更是高达1148亿,防控形势十分严峻b

1998年随着UKPDS研究结果的公布,糖尿病患者的血糖管理进入了/强化降糖0的时代,其研究显示将糖化血红蛋白控

制在7%以下,可以显著减少微血管并发症,并能够一定程度减少大血管并发症的发生;然而2008年ACCORDa

ADVANCE和VADT研究显示强化降糖并未减少大血管并发症的发生,甚至会增加死亡率,给糖尿病患者的血糖管理带

来了巨大的困惑b强化降糖,何去何从,本文将结合最新临床研究,阐述自己的观点b

1oM糖尿病;冠心病;强化降糖;血糖管理

1<??{ ?¥ ?

2000年前的糖尿病指南规定2型糖尿病的血糖

管理分为3类,控制良好(空腹血糖<610mmol/L,餐

后两小时血糖<810mmol/L,糖化血红蛋白<

710%)a控制一般(空腹血糖610~718mmol/L,餐后

两小时血糖810~1010mmol/L,糖化血红蛋白

710%~910%)和控制不良(空腹血糖>718mmol/L,

餐后两小时血糖>1010mmol/L,糖化血红蛋白>

910%)b

UKPDS研究[1]入选了3867例平均年龄54岁的

新诊糖尿病患者,受试者基线糖化血红蛋白(HbA1c)

810%,研究随访10年后强化控制组和对照组分别为

7%和719%b结果显示其能够显著降低微血管并发

症的发生(降低25%,P=010099);同时降低糖尿病相

关终点事件(12%,P=01029);而大血管并发症虽然

有下降趋势,差异却没有统计学意义,包括死亡

(10%,P=0134)a心肌梗死(16%,P=01052)b研究

结束后,两组患者均转为强化血糖控制,1年后HbA1c

差别消失,继续随访10年,原磺脲)胰岛素控制组微血

管并发症降低(24%,P=01001);糖尿病相关终点事件

减少(9%,P=0104);心肌梗死下降(15%,P=0101);

全因死亡下降(13%,P=01007)[2]b

DCCT的后续研究[3]对既往入选的1441例1型

糖尿病患者为研究对象,患者基线HbA1c为911%,研

究结束随访615年后强化治疗组和对照组分别为

714%和911%,之后均转为强化血糖控制,17年后两

组HbA1c分别为719%和718%,结果显示原强化降

糖组较原对照组心血管病事件发生减少(42%,P=

01002),非致死性心肌梗死a中风和心血管死亡联合

终点事件减少(57%,P=0102)[4]b

自此,强化血糖治疗成为关注的热点,基于以上研

究,2007年美国糖尿病学会建议糖尿病患者HbA1c总

体目标值定于<7%b个体目标是不导致明显低血糖

情况下尽量降至正常;而国际糖尿病指南更是把

HbA1c总体目标值定于<615%b然而2008年随着

ACCORDaADVANCE和VADT研究结果的公布,强化

降糖给我们带来了巨大的困惑b

ADVANCE研究(actionindiabetesandvascular

disease,ADVANCE)纳入11140例2型糖尿病患者,

平均病程8年,5年随访显示强化降糖组HbA1c为

615%,对照组为713%,强化降糖组低血糖的发生率

明显增加(217%vs115%,P<01001)b结果发现强

化降糖组微血管并发症明显降低(914%vs1019%,P

=0101),但大血管并发症(HR0194,P=0132)a心源

性死亡(HR0188,P=0112)和全因死亡(HR0193,P

=0128)在两组之间差异没有统计学意义[5]b

VADT研究(veteransaffairsdiabetestria,lVADT)

纳入了1791例2型糖尿病患者,平均病程1115年,

基础HbA1c为914%b随访观察516年,强化降糖组

HbA1c为619%,而对照组为814%,强化降糖组低血

糖的发生率明显增加(2411%vs1716%)b研究显示

两组患者大血管并发症(HR0188,P=0114)和死亡率

6?S?ì?2011M2?26 ?1ù(9?167ù)ChineseCirculationJourna,lFebruary,2011,Vol126No11(SerialNo1167)

T??ê:100037?
g,?SDD SDy?x?DDy?ó5hù?
?2??ó5hDy3?h?í??

T?eo:?¥r?
qp
Vp
Vù?
3?
=?1V
Y3?hZ
?ù?Emai:lfuwaihospita@lgami.lcom

?ms ?|:R541óDS
M
?:CócI|:1000-3614(2011)01-0006-03do:i1013969/.jissn.1000-3614.2011.01.003

(HR1107,P=62)差异没有统计学意义[6]b

而ACCORD研究(actiontocontrolcardiovascular

riskindiabetes,ACCORD)甚至为我们带来了负面的结

果,其纳入了10251例2型糖尿病患者,平均病程10

年,实施了更加严格的血糖控制,预计强化降糖组

HbA1c降至6%以下,对照组控制在710%~719%,1

年内强化降糖组HbA1c由811%降至614%,普通降

糖组HbA1c降至715%b研究显示随访315年时两组

患者大血管并发症未见显著差异(HR0190,P=16),

强化降糖组死亡率显著升高(257例vs203例,P=

0104),研究被迫提前终止试验[7]b

强化降糖,究竟何去何从?

2?? ?3<??{ ?¥ ?

强化降糖不是越低越好,而是越早越好:对比上述

临床研究,我们发现UKPDS研究和DCCT研究强化标

准是HbA1c<710%,而后来的ADVANCE研究强化降

糖组HbA1c的目标值<615%,VADT研究强化降糖组

HbA1c的目标值较对照组降低115%;而ACCORD研

究甚至要求HbA1c目标值降至610%以下b最终研究

显示,血糖控制目标越低非但没有降低大血管并发症,

甚至会增加死亡率的发生b究其原因,可能与以下因

素相关:第一,在良好的危险因素控制的基础上,强化

血糖治疗的效果难以体现,盲目强化降糖必要导致低

血糖的发生增加(DCCT研究显示强化降糖使低血糖

发生风险增加3倍),而多种降糖药物联合应用也会

增加药物副作用;第二,3个研究入选的糖尿病患者病

程较长(平均约10年),这提示这些患者很可能已经

存在冠状动脉病变,一定程度上增加了心血管事件发

生的风险,使得差异难以体现;第三,强化降糖的策略

存在问题,包括降糖药物的选择a强化降糖的力度选择

(ACCORD研究4个月内HbA1c下降114%,1年下降

118%)以及体重的增加等等b与上述研究不同,UKP-

DS和DCCT纳入的患者分别为新诊的2型糖尿病患

者和年轻的1型糖尿病患者,均为糖尿病早期患者;干

预时间最早,为糖尿病初期;ADVANCE研究干预时间

为糖尿病病程8年;ACCORD研究干预时间为糖尿病

病程10年;VADT研究干预时间为糖尿病病程1115

年b研究最终显示,即便UKPDS和DCCT最终随访时

HbA1c相差无几,但是得益于早期的血糖干预,与对

照组相比,强化降糖组仍然显著减少了大血管并发症

和死亡的发生b

多重危险因素的良好控制是基础:影响糖尿病患

者心血管病事件发生的因素是很多的,高血糖只是其

中之一,1998年UKPDS研究显示,血压由154/

87mmHg(1mmHg=01133kPa)下降至144/82mmHg

可以降低糖尿病相关终点(24%,P=010046);降低死

亡率(32%,P=01019);降低心肌梗死(21%,P=

0113);降低中风(44%,P=01013);降低微血管并发

症(37%,P=010092)b虽然不能证实2型糖尿病患

者血压的良好控制优于强化血糖治疗,却提示其降压

治疗同样重要b另外ADVANCE降糖研究虽然没有

显著减少大血管并发症和死亡的发生,其降压研究

却显示收缩压降低516mmHg可以减少心血管病事

件18%(318%vs416%,HR0182,P=0103)和全因

死亡率14%(713%vs815%,HR0186,P=0103)b

因此做好糖尿病患者多重危险因素的综合控制是减

少大血管并发症和死亡率的基础,包括戒烟a日常生

活方式的改变a控制血压[130/80mmHga他汀类治

疗低密度脂蛋白[100mg/dla高敏C反应蛋白(hs-

CRP)<2mg/dla阿司匹林的应用等[8],在此基础上

对于糖尿病病程较短a预期寿命较长以及没有明确

心血管疾病的患者,在避免严重低血糖的情况下,

HbA1c可以控制在615%以下,从而进一步减少微血

管并发症以及远期不良事件的发生;而对于既往有

严重低血糖病史a生命预期短a有明确微血管和大血

管并发症以及糖尿病病史较长的患者则血糖控制目

标是HbA1c控制在7%左右b

降糖药物的合理选择及个体化治疗:目前临床应

用的主要降糖药物包括胰岛素a磺脲类和格列奈类a二

甲双胍aa-葡萄糖苷酶抑制剂a噻唑烷二酮类和新型药

物,包括胰高血糖样肽类似物(GLP-1,glucagon-like

peptide)和二肽激肽酶-4(DPP-4)抑制剂等b其中磺

脲类和格列奈类属于胰岛素促泌剂,其主要不良反应

是低血糖,长期使用会引起体重增加,UKPDS研究证

明,磺脲类使患者体重增加117kgb而二甲双胍是唯

一被证实能够最有效降低糖尿病心血管事件发生和死

亡率的口服降糖药物;对于糖尿病早期和中期的患者,

二甲双胍是首选的降糖药物,尤其是合并肥胖的患

者[9]b但需要指出的是,二甲双胍一般不单独使用,

常与磺脲类降糖药联合应用,可增强疗效,减小用量,

降低不良反应的发生率b双胍类药物血管内造影前后

48小时要停用,只有在评估肾功能正常后才可以继续

7?S?ì?2011M2?26 ?1ù(9?167ù)ChineseCirculationJourna,lFebruary,2011,Vol126No11(SerialNo1167)

使用b同时对于心力衰竭和严重心肺疾病患者使用双

胍类药物应当警惕乳酸酸中毒,避免高死亡率b噻唑

烷二酮类药物能增加心血管风险,可能和此类药物增

加体重和水钠潴留有关,因此其在临床中的应用是纽

约心功能(NYHA)分级?~ò级推荐使用,NYHAó

级患者可以应用,但是在使用时应该慎重考虑其不良

影响;而对于严重心力衰竭患者(NYHAIV)则不推荐

使用b除了药物的合理选择和使用外,糖尿病患者的

个体化治疗是关键,强化降糖并不适应于所有糖尿病

患者,尤其是以下3类患者,包括儿童,尤其是13岁之

前;而高龄患者的血糖控制也不宜过于强化,有研究显

示会增加其中风a心肌梗死和死亡率;对于预期寿命较

短长期病程的糖尿病患者强化降糖也要慎重,其本身

已经丧失了强化降糖的最佳时机,过度降糖会导致其

病情恶化,增加死亡率b

重视餐后糖耐量异常:2006年胡大一教授和潘长

玉教授主持的中国心脏调查显示,在冠心病患者中糖

代谢异常患者占7619%,其中糖调节受损的比例为

2410%,糖尿病的比例为5219%b特别需要指出的是

仅仅进行空腹血糖检查会漏诊8714%的餐后糖耐量

异常患者和8015%的糖尿病患者,以上数据均远远高

于国际数据的双2/3现象[10]b餐后糖耐量异常不仅

发生率很高,其对大血管病变的预测价值也远远高

于空腹血糖,多项研究显示餐后糖耐量升高是心血

管疾病独立的危险因素,DECODE和DECODA研究

显示餐后糖耐量异常与心血管死亡呈明显的正相

关;与空腹血糖相比其与心血管疾病关系更加密切,

能够更好的预测大血管并发症和全因死亡[11,12]b我

们目前的血糖管理目标是HbA1c,因为它反映血糖

的长期控制水平b但是,这个目标值包括空腹血糖

和餐后血糖,更重要的是研究显示HbA1c控制的越

低,餐后血糖对其贡献更大b在临床实践中,强化平

时血糖管理比单纯强化长期目标更重要,而强化控

制餐后血糖才能使HbA1c达标b目前强化餐后血糖

控制最有力的武器就是a-葡萄糖苷酶抑制剂b2003

年,STOP-NIDDM研究显示阿卡波糖可以降低任一心

血管病事件49%(P=010326);降低心肌梗死91%

(P=010226)[13];2004年,MeRIA荟萃分析进一步

显示,应用阿卡波糖降低餐后高血糖可以减少任一

心血管事件35%(P=01012);减少心肌梗死64%

(P=010061)[14]b

3? IóD

[1]Intensiveblood-glucosecontrolwithsulphonylureasorinsulincom-

paredwithconventionaltreatmentandriskofcomplicationsinpatients

withtype2diabetes(UKPDS33).UKProspectiveDiabetesStudy

(UKPDS)Group.Lancet,1998,352(9131):837-853.

[2]HolmanRR,PaulSK,BethelMA,eta.l10-yearfollow-upofintensive

glucosecontrolintype2diabetes.NEnglJMed,2008,359(15):

1577-1589.

[3]Theeffectofintensivetreatmentofdiabetesonthedevelopmentand

progressionoflong-termcomplicationsininsulin-dependentdiabetes

mellitus.TheDiabetesControlandComplicationsTrialResearch

Group.NEnglJMed,1993,329(14):977-986.

[4]NathanDM,ClearyPA,BacklundJY,eta.lIntensivediabetestrea-t

mentandcardiovasculardiseaseinpatientswithtype1diabetes.N

EnglJMed,2005,353(25):2643-2653.

[5]PatelA,MacMahonS,ChalmersJ,eta.lIntensivebloodglucosecon-

trolandvascularoutcomesinpatientswithtype2diabetes.NEnglJ

Med,2008,358(24):2560-2572.

[6]DuckworthW,AbrairaC,MoritzT,eta.lGlucosecontrolandvascular

complicationsinveteranswithtype2diabetes.NEnglJMed,2009,

360(2):129-139.

[7]GersteinHC,MillerME,ByingtonRP,eta.lEffectsofintensiveglu-

coseloweringintype2diabetes.NEnglJMed,2008,358(24):2545-

2559.

[8]é,?¥r,
?;ù.?ó5%hD??sè(4)3?h?

?¥ó5 ?.?S?ì?,2010,25(3):167-169.

[9]Effectofintensiveblood-glucosecontrolwithmetforminoncomplica-

tionsinoverweightpatientswithtype2diabetes(UKPDS34).UK

ProspectiveDiabetesStudy(UKPDS)Group.Lancet,1998,352

(9131):854-865.

[10]HuDY,PanCY,YuJM.Therelationshipbetweencoronaryartery

diseaseandabnormalglucoseregulationinChina:theChinaHeart

Survey.EurHeartJ,2006,27(21):2573-2579.

[11]NakagamiT.Hyperglycaemiaandmortalityfromallcausesandfrom

cardiovasculardiseaseinfivepopulationsofAsianorigin.Diabetolo-

gia,2004,47(3):385-394.

[12]DECODEStudyGroup,EuropeanDiabetesEpidemiologyGroup.Is

thecurrentdefinitionfordiabetesrelevanttomortalityriskfromall

causesandcardiovascularandnoncardiovasculardiseases?Diabetes

Care,2003,26(3):688-696.

[13]ChiassonJL,JosseRG,GomisR,eta.lAcarbosetreatmentandthe

riskofcardiovasculardiseaseandhypertensioninpatientswithim-

pairedglucosetolerance:theSTOP-NIDDMtria.lJAMA,2003,290

(4):486-494.

[14]HanefeldM,CagatayM,PetrowitschT,eta.lAcarbosereducesthe

riskformyocardialinfarctionintype2diabeticpatients:meta-analy-

sisofsevenlong-termstudies.EurHeartJ,2004,25(1):10-16.

(
là°ù:2010-12-22)

(I:
?ü)

)))??)))

8?S?ì?2011M2?26 ?1ù(9?167ù)ChineseCirculationJourna,lFebruary,2011,Vol126No11(SerialNo1167)

献花(0)
+1
(本文系名天首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