配色: 字号:
应当重视老年群体的书法教育
2014-06-15 | 阅:  转:  |  分享 
  


老年人最适宜学习书法

作者:王有堂

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如今大多数老年人的物质生活都有了很大改观。但不得不承认,老年人在享受丰富物质生活的同时,有的人出现了精神空虚,而且是较为普遍的是现象。尽管有各种各样的娱乐活动,但缺乏的是高雅艺术的熏陶和充实。

西方社会提出“艺术平民化”,这对于即将建成和谐社会的中国人民来说非常适应。社会主义制度注重的就是广大人民群众的利益,和谐社会就是公民社会。既然中国社会已经逐渐进入老年化,老年人成为中国公民中一支庞大的社会群体,“艺术平民化”就不能不体现在这个群体中,我们可以把它称为“老年艺术普遍化”。

有人说:文化研究不能只停留在文化名人身上,一个时代的文化精神在普通的文化人身上也要有所体现。老年人具有丰富的生活经历,有的人知识渊博,又能善于思考,还有不同寻常的想象力。他们应该成为时代文化精神最有资历的体现着。

怎样来体现时代文化精神?怎样才能使老年人充分体验艺术的乐趣?这是老年教育者面临的实际问题。作为退休老人来说,面对众多的艺术种类,往往无所适从,想学,根本学不过来,怎么办?那就是选择,老年人只能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和知识背景以及机缘来选择。可以选择的艺术门类有音乐、舞蹈、文学、戏剧、书法、美术、雕塑、艺术设计等,这里面最接近老年生活的还是书法艺术。

老年人学习书法艺术应该是一项适合的、非常有意义的事情,其原因有以下几个方面。

其一,书法是中华民族独特的艺术瑰宝,源远流长,它是中国这块土地上孕育出来的独特艺术。中国书法从点画、结构、章法到韵律、风格、气质以及精神内涵都与中华民族的文化脉搏一样,有节奏、有秩序、有血肉、有骨力的跳动着;两者紧密相连,不管怎样的风波和曲折都无法割断彼此的关联。

书法是以汉字为基础、用毛笔书写的、能体现万事万物的“对立统一”这个基本规律,能反映主体人的精神、气质、学识和修养,又能高扬主体精神的艺术。……所以说学习书法是我们每一位中国人都应该学习和了解的艺术,老年人更应如此。

其二,50岁以上的老年人,绝大多数小时候都有过写毛笔字的经历,后来由于工作繁忙或社会诸方面的原因,无法顾及书法学习。现在从工作岗位上退了下来,有了很多空闲时间,在回忆往事时会不由自主的回想起小时候练写毛笔字的经历,就会产生学习书法的兴趣,这时候就应该拿起毛笔来圆儿时的梦。思维是有连续性的,你曾经在很多年前做过某一项工作或者有过某一种学习经历,今天再回过头来再重操旧业,很快能进入状态,不像从头学习那样艰难。只要老年人有兴趣、有信心,就能在有限的时间内达到较高的水平。随着现代医疗水平的提高和科学技术的进步,人们的寿命都在延长,人活到八、九十岁已经是普遍现象。昔日的黄宾虹70岁还没有什么名气,80岁有了成绩,90岁成了大师,何况生活在现代社会里的老人们。

其三,在学习书法的过程中,首先懂得书法是一门艺术,由艺入道,从学习书法开始,逐渐进入由书法艺术而引导的艺乐园,人一旦进入这个艺乐园,就会慢慢渗透到美学、哲学、道德伦理学等学科的汪洋大海之中,眼界豁然开朗,原来根本不知道的东西或者没有接触到的事物都呈现在你的面前,这时候就会有一种求知的欲望涌上心头,促使你向更高更深的境地去探索。

其四,练习书法的过程中,通过指、腕、肘的运动,能使人通筋活络,增进身体健康。书法是一种高层次的精神活动,在专心学习的时候,无暇顾及其他烦恼事情,一心专注在书写的技法和技巧上,往往因一些成绩的取得而感到高兴,哪有什么忧愁还能系在心头?而这种精神的愉悦,可以使自己变得神清气爽,自然能起到延年益寿的作用。

其五,老年人学习书法同时也承担着一种责任,爷爷奶奶的示范作用,对孙子辈的影响极为重要,中国有个传统,叫做隔辈亲,一旦爷爷或奶奶在书法上取得了一些成绩,必将对孙子辈起到引领作用,也使孙子们对书法艺术产生兴趣,老年人学书法的人越多,其影响面就越广,这对中国书法艺术的继承和发扬具有一定的推动作用。

艺术就是为了适应人类随物质文明发展起来的精神需求,人们的物质生活越发展,精神文化生活的需求也就越强烈。愿更多的老年人行动起来,加入到书法艺术的队伍中来,实现你在原先生活中无法实现的或难以满足的希望与梦想。

2013年2月26日



老年人怎样学习书法

王有堂

老年人怎样学习书法?怎样学好书法?这是老年书法教育者面临的实际问题和担当的责任。

书法是一门高雅艺术,像草书更是一种抽象的表现艺术,学起来比较难。但我们应该清楚的认识到,书法毕竟是以汉字为载体来抒发情感的艺术,它对于一个熟知汉字、又曾经在儿时拿毛笔写过字的中国公民来说并不难。有汉字基础,有情怀,有兴趣,就是学习书法的优越条件。只要能掌握其学习规律,循序渐进,扎扎实实临帖,认认真真领会,就能进入书法艺术的高雅殿堂。

由于知识背景、生活阅历和个人兴趣的不同,每个人的选择也有所不同。有的人喜欢韵致高雅的二王,有的人喜欢端庄雄伟的颜体,有的人喜欢骨力洞达的柳体,也有人喜欢妩媚秀丽的赵体,……对于老年人书法入门的选帖,可以自由选择,不必强求,老师可根据学员的实际情况进行指导,强调的重点,必须要临帖,不能由着学员按自己的性子信手涂鸦。

楷书、隶书都可以作为书学的入门之体。就楷书而言,有晋楷、唐楷和魏碑三大体系。由于老年人在儿时写字时绝大多数都是颜、欧、柳体,对唐楷比较熟悉,曾有过一段亲身体验的经历,学起来比较上手,所以说老年人学习书法的入门教材最好是唐楷。

不管学习哪一种书体,写好点画极为重要,每一笔从执笔、姿态到点画的落笔、行笔到收笔,都尽力做到准确精到,一丝不苟。从我多年的教学经验中得知,入门时对点画训练的精确度越高,在以后的书法学习中就越有发展,只要打好临帖的坚实基础,掌握其临帖本领,就能在以后的书学中比较快的进入转换状态。

不同的书体具有不同的特点,特点极为重要,他是区分各种书体的关键所在。比如颜体横细竖粗,横画的收笔是重按回锋、其形状格外凸显,钩也同样。欧体横竖粗细相当,横画收笔是向上推按轻回,竖钩成等腰三角形,抛钩为隶意。柳体介于颜、欧之间,点画呈现出骨状,劲健有力。……

各种书体的点画具有不同的特点,而结构同样也有不同的特点与风范,欧体严谨规整,颜体气势开阔,柳体内敛外纵,……唐楷标志着楷书所达到的历史高度。虽然各种书体的特点与风格不同,但都遵循着楷书框架的基本规律,那就是欧阳询间架结构三十六法,清代黄自元把它总结扩充为九十二法。点画的书写比较容易,悟性好,能下苦的人大约半年就能写好。但如果把支零的点画优化组合成一个漂亮的字,就不是那么容易,往往三年都解决不了。许多学员都存在这个问题,怎么办?那就是在训练点画的同时,认真领会结体九十二法,两者同时进行,而能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

每一个字都写得不错,就认为楷书过关了吗?那还不是,有的学员,看每一个字确实不赖,但把它们组合到一起,就不那么协调了。原因何在,是章法出现了问题,有的作品字在格中放得太满,感到拥挤;有的作品,字的排列布如算子,大小一般,无阴阳错落之感。这就需要认真临原帖,领会其章法要点。比如欧体有些字特大,有些字特小,大小悬殊,间接明朗,字在格内所占的比例只占百分之七十到八十。颜体所占比例要大一些,约占百分之八十到九十。所以说书法的三要素,即点画、结构与章法那一项都很重要。

打好楷书基础后就是转换,也就是换帖临写,可以继续攻楷书,写颜体的转欧体,写欧体的转颜体,写唐楷的转晋楷或魏碑,也可换写隶书或者转写行书。变换是一个书写者的必经之路,是书写语言积累的第二阶段,是书学质变的开始,也是转益多师为吾师的第一步。比如说,学习颜体只知道书法艺术“圆”的因素,转学欧体之后便知“方”的因素,这样就懂得方圆这一对矛盾参量,以此深入下去,就能得知大小、斜正、收放等多对矛盾参量,辩证统一的宇宙法则正是书法艺术的内涵所在。

端庄静穆的楷书,匀称规范的篆书,厚重古朴的隶书,若用本体落款,就显得单调乏味,如果用流畅灵动的行书落款,顿能使作品活跃起来,显得生动活泼。这就需要每一位学习书法的人都必须要学习行书,并且是长期不断的。

静与动是书法学习中的一对极为重要的矛盾法则。楷书、篆书和隶书属于静态,使它们能够动起来的就是行书与草书。点线有了连带关系,动有丝接,静含意连,轻便明快,删繁就简,正是行书的特点,蕴含着中国书法艺术的动感意义。

学习行书或从王羲之《兰亭》《圣教》开始,或从颜真卿《祭侄文稿》与《争座位稿》开始,也可从米芾的《蜀素帖》开始,……因人而异,不拘一格,笔法要实一些,临写时一定要慢,切忌飘浮、急躁和轻滑;临帖要活,不可死板硬抄,进得去,出的来。

老年人学书法不可贪多,原因有二,其一贪多难以消化,不能精以求精;其二时间不够,精力不足。本来学习书法是老年人的一个乐趣,安排适当有益于安康,若贪多必定使人筋疲力尽,反倒不利于健康。

学习书法虽说不能贪多,但还是要知道得多一些。教学安排应该在三年之内,将正、草、隶、篆、行通学一遍,然后再回过头来专攻一体为好。

学习书法还要与阅读结合起来,提高自己的审美能力,眼高才能手高,使自己的鉴赏水平始终高于手写能力。一个学书人,只要有刻苦临池的耐心,灵活多变的方法,七、八年时间必能成器,亦能成家。

顾炎武有诗云:“苍龙日暮还行雨,老树春深更著花。”

老年朋友们努力吧!

2013年2月26日整理







1









献花(0)
+1
(本文系融烟斋首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