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自:gaotr > 馆藏分类
配色: 字号:
河西风味小吃拾
2014-06-16 | 阅:  转:  |  分享 
  


河西风味小吃拾零



千里河西走廊,那引人入胜的风景名胜,早已闻名中外。但游客们对河西走廊五花八门、带有浓郁乡土风味的小吃,是不是也领略过呢?这里,向各位推荐几样,有机会的话,您不妨去尝尝。

小饭

进入张掖市旅游观光,不吃张掖的“小饭”,可以说没有完全到了张掖。“小饭”是张掖人的一种家常便饭,说起来是一碗带汤的面食,却是极有讲究的。首先是面,用优质面粉和成软硬适中的面团,有的还在其中加入用水搅匀的鸡蛋水,以增加面的味道和韧度。接着拿干团粉面当面箔,把面擀得很薄,切成一分见方的小方块:其次是汤,底汤一般使用牛肉清汤,里面放入黄花段和蘑菇丁、土豆丁、胡萝卜丁、豆腐丁、牛肉片和豌豆粉皮,调好味道,稍加粉芡,把另锅下熟的面倒入汤中,稀稠搅匀,盛到碗里,再撒上蛋饼丝、蒜苗和香菜,这时再看,碗里红、黄、绿、青、白俱全,一下子就能勾起人们的食欲。吃到嘴里,鲜而不腻,口感特好。“小饭”色、香、味、形兼备,颇受欢迎。另外,由于它是“大锅饭”,客人可以即买即吃,非常方便,称得上快餐。在一些这样的饭馆里,常常食客盈们,供不应求。

臊子面

臊子面是甘肃人爱吃的面食,但张掖的臊子面又是另一番滋味。首先和面与众不同,他们用适量的食碱加水和面,俗称“碱面”,用干粉面做面箔,擀薄切成面条,下到锅里煮熟并用凉开水激过,分别装入碗中;其次是勾臊子汤,先是用牛或羊骨头汤作底汤,用白糖熬成的“糖色”把汤调成酱色,加入少量的黄花段、土豆丁、豆腐丁、胡箩卜丁、黑木耳或山蘑菇,调好口味,水粉勾芡。盛饭时,将面条用笊篱在开水锅里冒热后重新倒进碗里,浇进臊子汤,再放几片熟肉,撒上蒜苗、香菜。

煮熟的碱面条呈半透明淡黄绿色,酱色的汤,再加上里面的红、白、黑的颜色,可以说得上五颜六色。这种臊子面闻起来香喷喷,吃起来滑溜溜,让人百吃不厌。

糊锅

酒泉人在饮食上有句口头语,叫做“心里难过,吃碗糊锅”,糊锅就是他们喜欢的风味小吃。糊锅是以汤为主的一种小吃。先用大锅加入骨头汤,放进粉皮、干面筋块、肉片和足量的胡椒粉及其他佐料,调成胡辣汤,再用水粉勾芡,把掰碎的油炸麻花丢进锅里略煮,然后盛到碗里。由于麻花漂在汤面上,碗里的饭都是冒尖的,这是糊锅的一大特点。这种饭香中带辣,麻花软而不烂,荤素适宜,既解饿解渴又去腻。特别是在隆冬季节清晨,喝上一碗,满头冒汗,真是驱寒的好东西,难怪酒泉人这样评价糊锅。

炮仗子

这是一种面食,因为面的形状象鞭炮,故称叫“炮仗子”。就是把醒好的面团揉成长条剂子,抻成筷头粗细的长面,揪成短节下到锅里煮熟,用凉开水激过。吃法有多种,主要有汤、炒、拌三种。汤饭,汤的配制和“小饭”相同,然后把熟“炮仗子”捞出来投进汤里,撒上蒜苗和香菜;炒饭,是把熟“炮仗子”倒进快要炒熟的菜中翻炒,可荤可素,俗称“炒炮”;拌饭,就是把熟“炮仗子”盛到碗里,拌上各种菜肴吃。

“炮仗子”吃到口里滑溜有嚼头,色香味美,颇受当地人的喜欢。

面筋疙瘩

提起快餐食品,人们首先想到的是方便面,而河西的面筋疙瘩,与方便面也有异曲同工的功能。这种面筋的制法与我们平常吃的面筋块的成分一样,就是把小麦面粉和成面团,用水洗去淀粉,剩余的就是生面筋,再在笼屉上蒸熟,就可以根据自己的喜好加工食用。而面筋疙瘩的做法,又有独特的地方。制作时,把生面筋抻得象纸一样薄,绷在柳条或芨芨草编的笼屉片(俗称“苤子”)上,架到锅上蒸熟,晾凉后取下来切成条,绕成团,晒干。吃时只要往开水里面一泡,加上佐料,可以立即食用。如果再加工一下,不论荤素干汤,就是上好的美味。这时的面筋松软有韧劲,佐料也容易入味,随吃随下,非常方便。如果称它是方便面的祖先,一点也不夸张。

自古以来,河西走廊就是人口流动频繁和各民族交错居住的地方,在饮食上,融会了东南西北的各种做法,因此,才呈现它的多样性和独特性。如果您到了河西,好客豪爽的河西人会尽情招待的。







甘肃省气象局张孝铭



2000年12月14日

















献花(0)
+1
(本文系gaotr首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