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雨果的《巴黎圣母院》浅析其浪漫主义倾向
摘要:雨果的《巴黎圣母院》就是遵循着他的浪漫主义思想所完成的,它标志着法国文学史上的一个新的里程碑,在欧洲文学史上也享有很高的地位。早年的雨果追求浪漫主义的夸张、想象,既与其它浪漫主义作家有共通之处,但广阔的社会场景、“美丑对照原则”和人道主义思想是他的独特之处,为他赢得了浪漫主义大师的声誉,也是他成为浪漫主义创作最高峰的一个重要原因。
维克多·雨果(VictorHugo,1802年2月26日~1885年5月22日),法国浪漫主义作家,人道主义的代表人物,19世纪前期积极浪漫主义文学运动的代表作家,法国文学史上卓越的资产阶级民主作家,被人们称为“法兰西的莎士比亚”。雨果出生于法国东部紧挨瑞士的省城贝桑松,他的父亲是拿破仑手下的一位将军,儿时的雨果随父在西班牙驻军,10岁回巴黎上学,中学毕业进入法学院学习,但是他的兴趣在于写作。他15岁时在法兰西学院的诗歌竞赛会得奖,17岁时在“百花诗赛”得第一名,20岁时出版了诗集《颂诗集》,因歌颂波旁王朝复辟,获路易十八赏赐,之后写了大量异国情调的诗歌。之后他对波旁王朝和七月王朝都感到失望,成为共和主义者,他还写过许多诗剧和剧本,几部具有鲜明特色并贯彻其主张的小说。1841年雨果被选为法兰西学院院士,1845年上任院议员,1848年二月革命后,任共和国议会代表,1851年拿破仑三世称帝,雨果奋起反对而被迫流亡国外,流亡期间写下一部政治讽刺诗《惩罚集》,每章配有拿破仑三世的一则施政纲领条文,并加以讽刺,还用拿破仑一世的功绩和拿破仑三世的耻辱对比。1870年法国不流血革命推翻拿破仑三世后,雨果返回巴黎。雨果一生著作等身,涉及文学所有领域,评论家认为,他的创作思想和现代思想最为接近,他死后法国举国至哀,被安葬在聚集法国名人纪念牌的“先贤祠”。
故事梗概
1482年的巴黎,圣母院居住着一主、一仆:道貌岸然的助祭长克洛德和敲钟的畸形人卡席莫多;内心实际上邪恶的克洛德对街头跳舞卖艺的吉普赛姑娘爱斯美腊达动了淫念,夜间打发卡席莫多劫持少女,被少年英俊的卫队长孚比斯救出。姑娘爱上了孚比斯,满怀嫉妒的助祭长趁他二人幽会之际刺伤军官,却嫁祸于爱斯美腊达。她因而被判处死刑,在临刑之际被暗中爱慕她的卡席莫多救出,把她安顿在圣母院内避难,但克洛德唆使教会把她看作女巫,法院不顾圣母院享有圣地避难权,决定予以逮捕。巴黎下层社会的好汉们前来营救姑娘,却被敲钟人误以为是官兵来抓爱斯美腊达,拼命抵抗,国王路易十一调兵遣将来攻打圣母院,上下夹击,一场混战中,克洛德把少女劫持出圣母院,威逼她满足其兽欲,遭到拒绝,便把她交给官兵,蹲在圣母院钟楼顶上眼瞅着她被绞死,卡席莫多义愤填膺,怒气冲冲,把抚养他成人的助祭长推了下去,活活摔死,自己则到公墓里面找到少女的尸体,死在她身旁。几年之后,人们在一处地穴里发现一男一女的骨骼,那是卡席莫多紧紧拥抱着吉普赛姑娘!
命运,命运,命运!
1830年28岁的维克多·雨果开始奋笔疾书他的“命运三部曲”之一《巴黎圣母院》(其他两部是《悲惨世界》(被称作“法律的命运”)和《海上劳工》(“事物的命运”),这样一部波澜壮阔的杰作仅仅用了150多天于次年即已完稿,不愧为旷世奇才!我们可以从研究古希腊悲剧中,把雨果的前辈古人所说的命运大别为三类,一是偶然的不幸,二是人的自我分裂及其不幸的解决,三是人与社会的或自然之间的冲突不可调和。固然,《巴黎圣母院》所叙述的命运,一个重要的侧面是教士克洛德淫秽、叛教,不信天主教诲,偏信炼金邪术,为淫欲所支配,终于导致他自己以及他所爱和所不爱的人们统统灭亡--这是悲剧之一。而敲钟人卡席莫多由于天生畸形,特别是他的既瞎又聋,阻遏企图营救爱斯美腊达前来攻打圣母院的义民于前庭广场,终至被他与国王派来捉拿这吉普赛女郎的军队上下夹击,代表着黑暗中世纪鲜见的正义力量--那些下层社会的贱民全部被消灭,这是又一悲剧。无辜的跳舞姑娘不仅是一切惨遭统治欧洲长达一千年的欧洲愚昧黑暗势力摧残的可怜百姓中间的一个,也是他们的楚楚动人的形象,无论她怎样辩白,无论人们怎样出于义愤竭力救助,仍然逃不脱被绞死的命运--这是悲剧之三。所有这些正是上述悲惨命运的三大契机或动因一齐发挥作用的惨烈结果。《巴黎圣母院》以感人至深的笔触刻画的就是那黑暗时代几乎全部平头百姓不可逃脱的这样悲惨的命运。国王路易十一深藏在重重黑幕后面,他却正是雨果拿出来示众的血腥屠杀的元凶大憝!无辜惨遭他所代表的黑暗之力摧残的民众就是这部悲剧的真正主角。然而,伟大的人道主义者雨果仍然要求我们相信“生活,就是昂首前瞻”,我们抛洒眼泪的同时,要像雨果那样“我睁开眼睛,看见了灿烂的晨星”,是的,应该永远乐观:“相信白昼,相信光明,相信欢乐”。雨果高唱着这鼓舞人反抗压迫、冲破黑夜的诗句,奋勇前进,向人类广布他的人道主义呼声,从30岁起进入了法国乃至全欧的浪漫主义创作更高更盛的时期。
巴黎圣母院,威严赫赫,以其不朽的智慧,在它存在迄今八百多年中,默默注视着滚滚河水、芸芸众生,曾经是多少人间悲剧、人间喜剧的见证!在雨果的这部小说中,它仿佛有了生命的气息,庇护爱斯美腊达,证实克洛德的罪行,悲叹众路好汉尝试打击黑暗统治而英勇献身的壮举,惊赞卡席莫多这“渺不足道的微粒尘芥”把一切豺狼虎豹、一切刽子手踩在脚下的侠义行为;它甚至与卡席莫多合为一体,既是这畸形人灵魂的主宰,又是他那怪异躯壳的依托。在雨果的生花妙笔下,它活了起来,同时也以它所铭刻、记述并威武演出的命运交响曲增添了伟大作家的光辉。美丽的巴黎圣母院是哥特建筑艺术的珍品。雨果早在少年时代就对建筑艺术--尤其是哥特建筑艺术有浓厚的兴趣,及至青年时代,他至少进行了三年的准备,熟悉中世纪的法国社会,特别是屡次亲身钻进圣母院的旮旮旯旯,同时广泛阅读有关资料,掌握了法国人引以为荣的这座建筑物所有的奥秘,便于1830年7月着手写稿。他假托在那两座巍峨高耸的钟楼之一的黑暗角落,发现墙上有这样一个中世纪人物手刻的希腊词:命运!说是这个支配人类的命运,事实上支配那愚昧时代一切人的黑暗之力亦即魔鬼,它无所不在的宿命寓意深深打动了作者。确实,《巴黎圣母院》这本书就是为了叙说“命运”一语而写作的。伟大的人道主义者雨果寻求的是命运的真实内涵。无论是克洛德,还是卡席莫多,他们归根到底是社会的人,他们内心的分裂、冲突,反映的是他们那个时代神权与人权、愚昧与求知之间,庞大沉重的黑暗制度与挣扎着的脆弱个人之间的分裂、冲突,终于导致悲剧中一切人物统统死光的惨烈结局。我们在这部巨著中看见的命运,就是在特定环境即中世纪的法国首都,愚昧迷信、野蛮统治猖獗的那个社会之中,发挥其横扫一切的威力。《巴黎圣母院》作为一部浪漫主义代表作,正是由于作者力求符合自然原貌,刻画中世纪的法国社会真实生活,以卓越的手法和浪漫的形式,依据动人的情节发展,凝聚、精炼在这部名著中而呈现出它们的生动面貌和丰富蕴涵,赢得了继《艾那尼》之后浪漫主义打破古典主义死板桎梏的又一胜利。这是一部愤怒而悲壮的命运交响
关键词:《巴黎圣母院》浪漫主义、夸张、缺陷美
《巴黎圣母院》是维克多·雨果于1931年完成的作品,作者当时只有29岁,作为他早期的小说,《巴黎圣母院》受到了当时流行的那种情节怪诞,追求强烈刺激的通俗小说的影响,所以说较之作者的一生而言,作品并不成熟。但是这部仅仅用了6个月的小说却为作者赢得了作为浪漫主义大师的声誉,这不仅仅是因为作品中充满了强烈的反封建、反教会的精神,还包含着作者对这个社会制度和阶级力量的激烈控诉,以及这是作者浪漫主义文学的成功的理论实践。在背景上,雨果在说明自己的小说时这样写到:“这是十五世纪巴黎的图画,是反映在巴黎的十五世纪的图画。”他在小说里以浪漫主义色彩浓烈的笔调出色地描写了巴黎城市的壮丽图景和中世纪阴暗生活的风貌,把读者带进了一个充满绚烂色彩和奇特声响的世界,使他们看到了高大的哥特式的建筑、此起彼伏的屋脊的海洋、纵横交错的街道、散布在街头的刑场绞架、阴森的巴士底狱和流浪人聚居的神秘怪厅这一片奇特的景象。雨果还以不少篇幅描绘了巍峨壮观的巴黎圣母院,它是建筑术的奇迹,“好像是巨大的石头交响乐”,“每一块石头都生动地表现出艺术家的天才加以修饰了的、用千百种形式表达出来的劳动者的幻想”,它那雄伟的整体带着难以数计的繁复的人与兽的浮雕,高踞在中世纪的巴黎之上。雨果用生动细致的描写把它加以拟人化,写它像是一个肃穆庄严、壮丽而又神秘的有生命的存在物,俯视和见证了历代的生活和眼前的这个悲剧。这更加重了小说的浪漫主义气息。《巴黎圣母院》开始于一片狂欢的潮流当中,在狂欢节上,加西莫多被推选成为了丑大王,他尽情得享受着这一切:“游行队列从司法宫到河滩广场这一路上,加西莫多那奇丑而忧伤的面孔,如何渐次开颜,喜形于色,终至得意洋洋的神态变化,是很难描绘出来的。这是他有生以来,自尊心第一次得到满足。”在内容上,作者注重理想而在一定程度上偏离了现实。他提倡仁慈、宽恕,单纯的认为人道主义就可以解决社会矛盾。雨果在小说中控诉社会黑暗,同情处于社会底层的劳苦大众,坚持正义,始终站在劳动人民的一边,认为“善必然战胜恶”,“使人不成其为人”的罪恶社会终究会垮台,人性一定会复归。他看到了人道主义的力量,几十年如一日地崇信仁慈、博爱的感化教育是解决社会问题和改造人类的重要手段,把人道主义看作是济世良方,希望人与人之间相互关爱,在自由、平等、博爱的基础上建立起新的人际关系和社会秩序。《巴黎圣母院》是善良的无辜者在专制制度下遭到摧残和迫害的悲剧。女主人公爱斯梅拉达是一个善良纯洁的少女,她富于同情心,敢于舍己救人,当那个卖文为生的格兰古瓦深夜误入巴黎的流浪人和乞丐的聚集所、即将被杀死的时候,她挺身而出,表示愿与他结婚,把这个诗人置于她的保护之下,虽然她并不爱他。当加西莫多在烈日曝晒的广场上遭到鞭笞,口渴得发出痛苦的嚎叫时,只有她对这个丑怪异常而深夜又劫持过她的敲钟人表示了同情。她热情天真,以为世人像她一样纯洁,至死还对负心的浮比斯保持热烈的爱情,丝毫没有怀疑这个纨绔子弟会欺骗和背叛自己。她品格坚贞,面对克洛德的淫威而宁死不屈。她是巴黎流浪人和乞丐的宠儿,但自食其力、清白无瑕。她用“善”的笑容来对待“恶”的世界,也是体现出了作者的理想追求。在形式上,雨果善用夸张的手法。首先是对于人物描写的夸张。雨果小说最高尚的人物形象是仁慈和善良的化身。这类人物身上具备了一切美德,是一种体现基督教博爱精神的圣人形象,这是种至善至美的形象和性格,没有缺点,不食人间烟火。他的小说中的理想形象还有两种:典型美和缺陷美的形象。雨果塑造的典型美的人物形象是自然美和心灵美的完美结合,这种美超凡脱俗,没有阶级界限,不需要华丽的服装和高贵的身份来点缀,拥有这种美的人物形象具有超自然的心灵,毫无瑕疵,无可挑剔。代表人物就是《巴黎圣母院》中的女主角爱斯梅拉达,她似乎是天使和美神的化身,集真、善、美于一体。她有着震撼人心的美丽外貌和特殊气质,给人以美的享受:“她舞着,滚圆洁白的双臂高举过头,把那巴斯克手鼓蹦蹦敲响,俊俏、纤弱的脸庞蜜蜂似的转动,金色胸衣平滑无纹,色彩斑斓的衣裙飘舞鼓胀,双肩袒露,裙子散开,不时可见美妙线条的小腿,秀发如漆,目光似火”,不仅如此,包含在这样非凡的外貌之内的灵魂也是同样纯净美丽的,爱斯梅拉达善良、纯真、勇敢、侠义,虽然混迹于流浪人之中,却能出淤泥而不染:虽然屡遭迫害,但始终坚守着清白和贞洁,从不苟且偷生;即便是加西莫多的畸形丑陋她也不嫌弃,给他干枯的心灵洒上了甘露,点燃了希望。雨果在塑造传统的典型美的过程的同时,又刻画了一系列另类美的形象,就是有缺陷的美的人物。1827年10月,雨果在他的浪漫主义宣言书《序言》中提出了举世瞩目的“美丑对照原则”:“丑在美的旁边,畸形靠近着优美,丑怪藏在崇高背后,美与丑并存,光明与黑暗相共。”而小说《巴黎圣母院》是1831年完成的,中间只是相隔了4年的时间,所以说加西莫多是这个理论的典型实践。在选举成为丑大王时,有这样一段对于加西莫多外貌的描写:更确切地说,他的整个形体就是一副怪相。大脑袋上倒竖着棕红色头发;臂膀之间突出一个大驼背,同隆起的鸡胸取得平衡;从胯骨倒小腿,整个下肢完全错了位,只有双膝能勉强接触,从正面看去,两条腿恰似乎手柄合拢的两把镰刀;双脚又肥有宽,一双手大得出奇;然而整个畸形,却有一种难以言状而令人生畏的强健、敏捷和果敢的气度,可以说是一种奇特的例外,违反“力和美皆来自和谐”这一永恒法则。这就是确立的丑大王。然而,这种对照也并非局限在外貌的描写。在克洛德主教的内心与爱斯梅拉达内心的对比过程中,便就突出了爱斯梅拉达内心之美。克洛德主教外表道貌岸然,内心却毒似蛇蝎,表面上过着严肃、清苦、刻板的生活,标榜高尚的德行,摒弃世俗的生活,甚至对节日的狂欢也表示反感和厌恶,但内心却追求女色,对享乐充满了嫉妒。他像一个幽灵,藏在他那样“魔窟”一样的房间里酝酿着一些恶毒的阴谋。同时他又制造迷信,将善良纯洁的爱斯梅拉达宣扬成“以妖术害人的女巫”,操纵法庭判处她死刑。他的丑陋心灵就是爱斯梅拉达的悲剧的罪魁祸首。还有一种夸张是在对事件描写过程中的。在加西莫多的“教堂保卫战”中,表现出超乎寻常的力量,就深刻得反映出了这一点。在与“乞丐部队”的斗争过程中,以寡敌众,击退了他们的进攻:“加西莫多天生一副膂力,又面临危险而增大十倍”,“看着梁木落下去,砸得丐帮四处逃散,好似孩童一口气吹散尘灰一般”。最后,在情节上,雨果运用了离奇突转的情节,在《巴黎圣母院》中,最具代表性的是加西莫多被选为丑大王接着又变成阶下囚的过程和麻袋女与爱斯梅拉达母女相认的描写。爱斯梅拉达因为克洛德的出卖而被卫队追杀,逃跑的过程中,喘气的时候被自囚的“麻袋女”一把抓住,麻袋女认为爱斯梅拉达是抢走她孩子的埃及女人,对她加以诅咒:“哈!哈!哈!你就要被绞死啦!”而当爱斯梅拉达拿出自己与母亲相见的信物——绣花小鞋时突然认出这是自己的亲生女儿。情节的突转再次闪现,刚刚认出女儿的“麻袋女”因为爱斯梅拉达对浮比斯的爱恋而叫出声音被卫队发现又失去了女儿,最终也断了气。情节的离奇突转也是吸引读者的一个重要因素,这也是浪漫主义手法所要求的。雨果的《巴黎圣母院》就是遵循着他的浪漫主义思想所完成的,它也标志着法国文学史上的一个新的里程碑,在欧洲文学史上也享很高的地位。他关于浪漫主义的夸张、想象,既与其它浪漫主义作家有共通之处,但他的“美丑对照原则”和人道主义思想又是他的独特之处,这也是他为何登顶了浪漫主义最高峰的原因。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