配色: 字号:
寻觅那面理想中的镜子
2014-06-27 | 阅:  转:  |  分享 
  
2004年湖北省高考满分作文寻觅那面理想中的



观人莫如用眼,观己莫如照镜。往明晰光亮的镜子前一站,外表的美丽或丑陋,内心的洁净和污秽,灵魂的高尚或卑微,均可在一瞬间一揽无余。因此,我—直在寻觅,苦苦寻觅着那面理想中的明镜。正所谓“干金散尽还复来”,不管那明镜多贵重,倾其所有也必须拥有。上路之前我这样告诫自己。

濮水旁边,我见到了还在钓鱼的庄子,楚王的两个大臣才刚走不久。“您是用什么明镜映照出自己的内心,最终选择了‘曳尾于涂中’而非荣华富贵的呢?”庄子一言末发,只是将手中钓竿轻轻一抖,碧绿的水面即刻漾起一圈圈涟漪。“正是它。”他平静地说,“以此清水作镜,方能荡涤尘世遗留人心的丑恶尘杂。长与此镜为伴,心便也融入这青山绿水之间,再不看俗事了。“能卖给我吗?”他有些差异,“此乃造物主之无尽藏也,取之无尽,用之不竭,却又何来买卖之说?”我语塞,他又低吟起了:“秋水时至,百川灌河……”

大唐的盛世欢歌回响在耳际,唐太宗最终召见了我。此番不必发问,我便直截了当地说:闻陛下以魏征为人镜,广开言路,礼贤下士,深水舟之理,方造就这‘贞观之治’。此等明镜实为难求,斗胆叩问是否能卖与小可?”唐太宗微笑不语,继而说道:“岂独孤有魏征,纣王无有比干、楚王无有屈原乎?人镜固重,而仁心更重;唯仁心之置于人镜之前,方可开我煌煌天朝之伟像……我还似懂非懂,身后却又传来了那个熟悉的声音:“壁下,臣有—本!”

黄洲赤壁下的游船上,苏轼正与客饮酒乐甚,扣舷而歌。“您在照了哪面镜子之后,才决定拥抱‘东方之既白’而鄙弃官场仕途的斗争倾轧?不愧是豪放派祖师,苏轼马上向天一指,“是它!”我抬头一看,见一轮明月高悬苍天,不禁再次泻了气:所谓“明明如月,何时可掇”?苏轼以月为镜,明是明了,却又怎么买得下来?懊恼之际,苏轼兀自在耳旁说下去:“曾几何时,以为身沉宦海,与月对饮,方知我心依旧。朝暾夕月,镜映照出这许多美景,又怎能不令我流年忘返,高歌‘大江东去’……”,

原来那理想的明镜是如此的可遇而不可求,可见不可沽。恍惚之间,觉得心上有些异样,低头一看,不由得惊喜交加:历经水镜之濯、人镜之诫,月镜之照心,心已成了一面理想中的明镜,再不必为曾经的错过而高喊“留步”。

[点评]

15中高级教师杨廷山:旧题新作依然在今年的高考卷中占有很大的比重,如李世民、包青天、屈原及白雪公主,频繁出现在阅卷者眼中。然而翻出新意、动人心弦的并不多。本文就是乏这不多中的一篇。其一熟悉史实。引用三例,可谓信手拈来,娓娓道出,充实而自然。如果说平时没留心阅读,留心掌故是不能做到如此妥帖而顺畅的。其二借用而不拘泥。旧题翻新最忌讳的是旧题照搬,原故事的再版。而本文看是无新,但实具匠心:庄子的弃荣华富贵是因为他以清水为镜”;苏轼的寄情山水是以“明月为镜”,这均是作者的创举。其三是作者驾驭语言和结构文章的能力。从语言看,最成功的莫过于文白相间,如果说庄子说的是今人之语,那么,唐太宗的“之乎者也”,苏轼的如诗如(散)文,是乎将读者带到了初唐与北宋、犹如亲聆一位政治家与一位诗人的高谈阔论。还有开头结尾的排比句的运用,妥帖而自然。对于结构文章,不说首位照应,庄子、苏轼的侃谈,仅就唐太宗一番高论后的“那个熟悉的声音”响起:“陛本”,臣有一本”就让人身临其境,如亲见其人。

(2004年12月7日《楚天金报》)



献花(0)
+1
(本文系邰汉生首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