配色: 字号:
ch04-工具菜单
2014-06-30 | 阅:  转:  |  分享 
  
第四章工具(TOOLS)

在描稿过程中,利用分色功能把描绘花稿所采用的不同颜色色号(调色板上索引号)分离出来,并重新定义为分色色号,为后处理功能提供分色信息。

更重要的是,利用各种分色方法可以对扫描进来复杂花稿,尤其是云纹花稿直接进行分色。

本章包括分色、分色1、选色并色、云纹处理、去噪(Filter)、图像变形等五个功能,下面几节我们将分别来说明几个工具的用法:





图4-1





























第一节分色

选色分色



选色分色是利用颜色的属性——色相、明度、饱和度三参量的差异,对花稿中要分色部位进行有选择性的分色。在实际应用中,主要是利用改变色相来获取不同的颜色。

当我们选中“工具”(Tools)/“分色”(SeparateColor)/“选择分色”(SelectColor),屏幕上会弹出如图4-1-1所示界面。



图4-1-1.选择分色界面



色相(H):表示色彩表面现象的差别,是色与色的主要区别。对于单色光,色相取决于该色的波长;对于混合色光,色相取决于各波长的相对量,人眼视觉一般可识别180多种不同的色彩。范围0--359°,“选择分色”采用的是HLS色空间,其色相环的变化如图4-1-2所示:

















图4-1-2.HLS色系的色相环



明度(L):表示颜色的视觉明暗程度,有两个内容。其一指各颜色色光绝对能量大小,其二指不同色相颜色在等光谱情况下,视觉感受的明暗区别。范围0--255级

饱和度(S):表示色彩的鲜艳程度。分二大类。其一彩色,其二非彩色,非彩色只有明度差的差别,而没有色相和饱和度。范围0--255级

底色显示方式

白色:使非选择区变白。

黑色:使非选择区变黑。

快速蒙版:使非选择区蒙上25%灰度,可淡淡地看到未选择区中的内容。

色块:选中部位的颜色色调都并为单一的最大值。若对云纹而言,则都选为色块了。

取反:选择色与非选择色互换显示方式。在"半屏"方式选中时变为“右侧显示”,供在“半屏”方式时左、右交换显示用。

半屏:把显示窗口中的画面分为左、右同一画面的各半屏。左半屏为原图,右半屏为选择分色的图。当选中“右侧”则各半屏互相交换.该项仅在“色层”栏中“观察眼”处于原图层时有效。图4-1-3为实际操作示意图。

建的一层:把原图中满足选定条件的像素(分出的颜色)作为新一图层装载到“色层”管理器中。





图4-1-3。半屏法取色与显示



1、选择区域的调节:

:定域框。将箭头光标移到操作窗口内,光标变成吸管工具对图像上要选颜色的部位进行选择取色,并以取出的色相为中心在定域框中上、下各伸展30°,确定了色相选择区域。而明度(L),饱和度(S)区域这时均为全域。点按右健可微调定域框的区域(见左、右定位)。

:定域框端点左定位、右定位。将箭头光标移到定域框端点的左侧,光标变成“左定位”标记;反之变成“右定位”标记。按左键定位域确定,点按右键则定位标记移动一个计量单位。

:定域框选择移动。光标在定域框中部(定域框的1/3-2/3区)时,光标将变成“选择移动”()标记。一旦光标移动时,“选择移动”标记就变成“移动”(()标记,定域框则在色相条上(或明度、饱和度条上)随意移动。这样可方便地找到合适的区域及上限或下限域界。

(:移动标记。它有二个作用,其一,在“选择移动”()光标下移动光标时,即变成“移动”(()标记,可移动定域框;其二,把端点“左(右)定位”标记移到定域框的端点时,光标标记变成“移动”(()标记,这时可方便地扩展与缩小定域框上(下)端区域。

:吸管。光标移到窗口内的画面上,则出现“吸管”()标记,它吸取画中的色相,在非选择区因底色遮罩无法看清原图色彩,但还是可以正确地吸取选择处的原图色相。



2、操作步骤:

1.打开要分色文件——“文件”/“打开”/XXX.TIF。

2.启动分色工具——“工具”/“分色”/“选色分色”。

3.建立选色分色用原图与分色后显示图窗。常用二种方法。

分窗法:把取色用的原图与取色后显示取色区域图按左、右或上、下分窗。左、右分窗时,可把光标移到左、右滚动条的左侧,“左、右分窗条”,光标变成“分窗”()标记,并把它拖移到屏幕中间。同理,也可设定为上、下分窗。

分窗法适合较小的原图。

半屏法:把窗口中的一幅图分成二个半幅,且显示图像为同一半幅。分色时一半屏作为取样用的半幅原图(另半幅原图暂不显示),另一半屏显示该半个原图分色时的色相区域。

通常我们可在“分色”工作界面中,选中“半屏”(HalfScreen),则左半屏作为取样原图,右半屏作为选中色相区域显示用。若选中“右侧”(RightSide)功能项,则正好相反。另外,对于大图还可选用“快速蒙版”项,使非选择区隐约可见,此时在蒙版区内取色并不受蒙版灰度影响。

4.选择色相:

·吸取基本色相:光标进入画面上即成“吸管”标记。可采用“点选法”取色相,也可用“拉框选色法”(用吸管拉矩形框,将框内色相取平均值提出)。

·确定基本色相范围。光标进入定域框中部,即成手指状“选择移动”标记,一旦移动即成“移动”标记,然后向左(或右)一侧移动定域框,找到选定色相与邻近选定色相的下(或上)限位置,并可确定。再用“移动”标记指在未确定限值侧的端点上,拖移该侧端点,使得另一侧邻近选定色相正好未出现时定为另一侧的上(或下)限值处。这样选择色相区可使选定的色相获得最大色相范围。

·装载选定色相:点按“新层”(NewLayer)把选定的基本主色相装入到专门为分色好颜色存放的“色层”中去。选定其它一些色相,同样按步骤a).~c).进行。由分色工具分出的各个颜色放入“色层”后,在“色层”中还有一些操作可对选定的颜色作进一步加工。若进入“色层”中的颜色认为不满意,则可删除进入“色层”中的部分或全部分色,尔后再回到分色工具功能项中重新分色。



选色分色(二)

选色分色是根据HSL颜色模式对图象进行分色的,通过对所选颜色的H、S、L三个感性的变量的调整来对图象进行分色。

选色分色与“中心色分色”不同,“中心色分色”是同时将所有的颜色套数分出来,而选色分色是选择其中的一套颜色,通过调整后将之分出来成为单独的一层。

在选色分色的对话框中,H——色相——是从物体反射或透射物体传播的颜色。在相对的0到360度的色轮上是按位置度量的。



图4-1-4对话框色相

当光标在图象上变成吸管,您可以在图象上点选或拉框选颜色。为了能有最大的调整范围,所选色的平均色相总是在H对话框的中间,并且中间黑线是不可以拖动的。当您点按中间的调节按钮时,移动的是背景色环,以及您所选的颜色。

实际在图象上被选入的色相范围是在中间黑线和左右黑线之间的三角形面积。拖动左右两条黑线可以通过改变该三角形的面积来调整所选色的色相范围。左线向左拖动,所选颜色色相范围增大,向右拖动,所选颜色色相范围减小;右线向右拖动,所选颜色色相范围增大,向左拖动,所选颜色色相范围减小。

同样通过拖动左右黑线上的结点,改变三角形为左右两个梯形来扩大选色色相的范围。

您可以点按调节按钮来调整选色色相范围。

2.选色分色的对话框中的另一个变量,S——饱和度,是指颜色的强度或纯度。饱和度表示色相中灰度所占的多少,用0(灰色)到255(完全饱和)来量度。

图4-1-5饱和度对话框



拖动饱和度中的中间黑线可以改变所选色相的饱和度。

在图象中被选入的饱和度范围也仅是中间黑线和左右黑线所构成的三角形面积。拖动左右两条黑线可以通过改变该三角形的面积来调整所选色相饱和度范围。左线向左拖动,所选色相饱和度范围增大,向右拖动,所选色相饱和度范围减小;右线向右拖动,所选色相饱和度范围增大,向左拖动,所选色相饱和度范围减小。

同样通过拖动左右黑线上的结点,改变三角形为左右两个梯形来扩大所选色相饱和度的范围。

您可以点按调节按钮来调整所选色相饱和度范围。

3.L——亮度是颜色的相对明暗程度,用0(黑色)到255(白色)来量度。

亮度的调整方式与饱和度一样。



图4-1-6亮度对话框



您可以通过具体的图象来进行选色分色。

首先您要打开需要分色的图象。在“分色”菜单中选择“选色分色”一项,并通过右上角的黑色三角打开选色分色的第二层对话框。

当光标在图象上成吸管状,您可以在图象上点选或拉框选色。将“预示”选上,您就可以对所选色进行调整了。



图4-1-7分色前原稿预示

假定要选的颜色色相为橘红色,通过向中间拖动H对话框中的左右黑线将黄色和红色滤掉;并向上调整左右黑线上的结点将更多的颜色选入。也可以点按左右调节按钮来调整所选色相。

同样的方式调整所选色相的饱和度和亮度对话框中的中间黑线和左右黑线,来达到您满意的效果。

图4-1-8分色后结果

对话框的各项都设置好之后,单击“确定”生成新的一层。

如果您需要显示预示图象的灰色效果,选择“显示灰度”。

如果要通过选色分色来提取黑版,选择“提取黑版”及“预示”。图象转为灰度,H、S对话框出显示最大的选择范围,L对话框显示一条正常的灰度斜线。您同样可以通过调节H、S、L三个对话框中的黑线和结点来调整所选的黑版。



图4-1-9提取黑版





二、中心色分色

我们把一幅画中任一区域的颜色可认为是由一些基本色调(中心色)和一些基本色调的叠色组成。中心色往往是以画面的主要色调作为选择的依据,并以选定域的平均颜色作为基本色调。而叠色是由二个以上中心色叠加(或混合)而成的间色或复色(指三个以上中心色),并符合颜色相加(混合)规则。

实际应用中,一幅图中“中心色”与“叠色”的确定并不是唯一的,但总可确定一组与原图匹配最好的中心色与叠色。

选中“工具”/“分色”/“中心色分色”这项,在屏幕上会弹出如图4-1-10所示的界面:





图4-1-10中心色分色对话框



分色显示窗口:显示选中的中心色色块和叠色色块。中心色在显示窗中以竖状“矩形色块”显示;而叠色则是由二个以上中心色组成(每种叠色通常不应超过四个中心色来组成),可用光标并击左键把本窗中组成该叠色的中心色拖拉到显示叠色的“矩形色块”中,这些中心色会以横状“矩形色块”自动放置在叠色矩形色块的下部。在中心色拖拉时,箭头光标处会出现一小虚线方框以示该中心色被箭头光标吸取并可搬移。

垃圾桶():清除分色显示窗中的颜色。可用左键或右键点住分色显示窗中的某一色,拖拉到垃圾桶中,该色即从分色显示窗中去除。要注意的是:当叠色色块区内的某一横状矩形块中心色还未清除,则该中心色对应的竖状矩形块中心色则无法被消除。

分色数(XColor):表示已分色好的中心色和叠色数。

色块(ColorBlock):用于色块分色。

自动选色(Auto):用于色块自动选色。当分色色块不易直接提取时,启动本功能,它会自动判别画面内有多少种颜色组成的色块。

选色套数窗口:自动分色时选择的分色套数。缺省值为16套,最多为32套。调节上、下变化按钮或直接输入数值均可改变分色色块数。

复位:对分色显示窗全部清除,供重新选色用。

分色操作按钮:单击“分色”按钮进行分色,并系统回在一次地请您确认。

分色后,色块分色的图象将所有中心色都放置在调色板的前端,从1号色开始;非色块分色图象,则所有中心色都放到“色层”窗口中,每一层都是他、一个单色的灰度稿。

自动叠色:选中时叠色颜色不必人工选择,软件能自动捕捉最相近的中心色去叠加出间色(叠色颜色)。当叠色是由二种以上中心色所叠加而成时,这时应改人工选择状态了(不选“自动叠色”)。



操作步骤:

打开要分色文件——“文件”/“打开”/xxx。

启动分色工具——“工具”/“分色”/“中心色分色”。

提取中心色和叠色

·提取中心色:将光标移到图象中(光标变为吸管),在要选的中心色上单击左键或拉框,该中心色就被选到“分色显示窗”。通常是以画面上几个主调颜色选为中心色,尽量减少叠色。

提取叠色:在图中提取叠色的过程和“提取中心色”一样。然后在“分色显示窗”中用光标把合成叠色的那些中心色拖移到叠色色块上。提取的叠色最终是由中心色去合成的。

选择是否“自动叠色”。

若是色块分色,选择“色块分色”。

单击“分色”进行分色,并在弹出的对话框中再次确认。



三、通道分色(Channel)

美术设计人员喜欢用直观的视觉心理感觉来认识颜色,并把颜色看作是由色相(H)、明度(L)或明亮度(B)、饱和度(S)或彩度(C)三个视觉心理属性组成。由此而建立颜色的“显色系统表示法”来描述的颜色模式有HSB(色相/明亮度/饱和度)、HLS(色相/亮度/饱和度)等。并被广泛地应用在印染、印刷、美术等行业。

红(R)、绿(G)、蓝(B)三种波长是自然界中所有颜色的基础,光谱中所有颜色都是由这三种波长不同强度的构成。由此而建立颜色的“混色系统表示法”来描述的颜色模式有RGB(红/绿/蓝),CMYK(青/品红/黄/黑)等。对RGB而言,常用于描述发光体的颜色,并适合计算机将颜色翻译成数字信息。CMYK则用于打印颜色。

所以在不同行业中对于彩色的描述可以用不同的颜色模型来描述,而不同的颜色模型中使用了不同基本属性。

通道分色就是把颜色的不同基本属性都定义为一个计算机术语---8位图通道来描述,它将颜色的不同属性分别送到各自通道进行描述。在通道分色中,各分色层的值被设定为唯一的,不可调。要进一步改变分色后的效果需要调用其它功能项进行。

选择“工具”/“分色”/“通道分色”屏幕上弹出如图4-1-11所示的工作对话框。





图4-1-11通道分色对话框



CMYK模式:选择该行的对话框可将彩图分解成青(C)、品红(M)、黄(Y)、黑(K)四个色通道或其中任一色通道。

RGB模式:选择该行对话框,可将彩图分解成红(R)、绿(G)、蓝(B)三色通道或其中任一色通道。

HSB模式:选择该行对话框,可取出彩图中表现饱和度(S)、明亮度(B)的二个灰度值图通道或其中之一色通道。

HLS模式:选择该行对话框,可取出彩图中亮度(L)通道的灰度值图。

预示(Preview):预示某一通道实际效果,确认前选择它可避免不必要的确认。



几点说明:

1.RGB模式中的“蓝”(B)与HSB模式中“明亮度”(B)意义不同。

2.HSB模式中“色相”(H)与HLS模式中“色相”(H)的描述略有差异。

3.CMYK模式中“黑”(K)与HSB模式中的“明亮度”(B)、HLS模式中“明度”(L)都是反映图像中的灰度值,但三者的层次,对比度都略有不同。在应用中可加以区别利用。

其中:CMYK模式的K值,反映图的灰度成份时层次较多,画面较亮。

HSB模式的B值,接近CMYK模式的K值,画面再略亮一点。

HLS模式的L值,不仅反映了图中非彩色部分的明暗程度(即相应CMYK中的K值),同时也反映了人眼对图中彩色部分明暗程度的感觉(即用相应的灰色差异来表示)。所以画面较暗、中间调较丰富,但缺少明部信息,故画面较暗。若把纯色彩拍成黑白照片,这种色彩的深浅明度关系见表1-1所示。

表4-1-1

各颜色的明度

颜色 白 黄色 黄橙 黄绿 青绿 纯红 青 暗红 紫色 黑 明度 100 78.9 69.85 30.33 11.00 4.93 4.93 0.80 0.13 0 灰度 白 白灰 浅灰 中灰 深灰 暗灰 黑灰 黑

4.HSB模式中“色相”(H),HLS模式中“色相”(H)均不用,因“选择分色”(SelectColor)中已包括了这一功能。同时HLS中的“饱和度”(S)也不取,因它和HSB中的“饱和度”(S)效果相近似。



四、滤镜分色(Filter)

对于颜色的分色,我们也常采用不同的滤镜,有选择性(或非选择性)地吸收图案中一部分光谱波长的色光,而反射(或透过)剩余的色光。在AT2000中的分色工具中就设计了不同的滤镜,供不同分色要求使用。



红色滤镜

红光(R)透过红光



绿光(G)

蓝光(B)已吸收



图4-1-12滤镜分色原理

选中“工具”/“分色”/“中心色分色”这项,在屏幕上会弹出如图4-1-13所示的界面:





图4-1-13滤镜分色对话框滤镜(灰度滤镜)



灰度滤镜(Grayscale):把颜色中的灰度成份过滤出来。

比例值(%):是根据实际分色需要而过滤掉不同比例值灰度成份。其曲线变化如图8所示。

预示(Preview):选中它看到实际效果。确认(OK)后,在色层控制板上会出现二个分色图,一幅为灰度图;另一幅为无灰度的彩图。

若对彩图进一步分色可用其它分色方法取出不同的色相或中心色。



100%说明:曲线1为100%过滤值(全白

输出)

曲线2为40%过滤值(60%灰

度值输出)

曲线1

40%曲线2



0in(原图K值)

50%100%

图4-1-14输入/输出过滤比值映射曲线



操作步骤:

有黑花和其它颜色花所组成的一幅叠色图,利用滤镜分色,把黑色先分出,再用其它分色工具分出无灰度的彩图。

打开图象文件。

分出灰度图:选择“工具”/“分色”/“滤镜”。

将灰度值过滤比例设置为0%,选上预示框。根据屏幕上图像显示的灰度值调节过滤值的滑杆至合适值。并根据图象的灰度选择“全部”、“较多”或“较少”。

单击“确认”。在色层上生成一幅新的“灰度”图和一幅“无灰度”图。其中“灰度”图即为分出的黑版。而“无灰度”图还需进一步分色,取出其它彩色分色版。

分出各色版:进入“选择分色”功能项,并激活“色层”控制板上的“无灰度”色层(把“观察眼”、“修改笔”处于同一色层)。利用“中心色分色”特性分出有关的色层。



五、分色工具的适用对象



1、选择分色适用稿件:

选择分色的原理主要根据不同颜色中一个明显特征是其色相有差异,故对二个相邻的颜色若其色相边界较为明确(二色在色相环中相距较远),则可产生好的分色效果;若其色相边界较为柔和且互有叠色(色相环中相距很近,且互相交叠),则分色后二色交界处会变得较为生硬,故分色后还要用其它工具和手段作进一步修整。



2.中心色分色适用稿件:

中心色分色的原理是寄于图中所有颜色都是由中心色(即分出的专色)和中心色所产生的叠色(间色或复色)组成。所以当画面主调是一些专色组成,而又有部分由专色叠加而成的画稿,则用“中心色分色”是较合适的了。

但往往叠色区的颜色不易控制,故对叠色区域的提取及由那些中心色来合成均要有一定的配色经验和色理论来指导。这一点对稿件中叠色区域较大时,尤为重要。对于深色的叠色区仅靠几种中心色去叠,往往效果并不理想。故这时顺考虑把这一深色叠色也设为一个中心色。 第二节分色1



分色1就是六分色。它是利用色相角差为60度的C,M,Y,R,G,B来表达一个彩色图象。六分色是在四分色的基础上发展而成的。

印刷上所用的CMYK四分色中的K是指假黑色,即为纯灰度色彩。补色理论认为:三补色从假黑色中用“减法”可“扣”出另一种颜色。我们从色环图中可以看到C、M、Y三补色色相角互为120度。利用这四个颜色可以叠加出千变万化的颜色来,但由于印花面料与纸张的物理属性相距甚远,在布面料上实施四分色相当不容易。补色的减法特性得不到完整的体现。

另外,R、G、B三元色色相角度也互为120度,与三补色以60度的色相位差分布在色环图上。三元色理论——加色原理——与减色原理正好相反,加色原理认为,红色“加”绿色生成为黄色。严格地说,从色环上取色相差为120度的两色“加”后都可以产生中间色(与原两色色相差为60度)。



















图4-2-1色相环



不管是利用C,M,Y三补色,还是利用R,G,B三原色,两者单独使用都不能达到很好的分色效果。六分色就是利用这两者和起来的R、Y、G、C、B、M来表达一个彩色图像,这比单独用色相差为120度的三补色或三元色误差要小得多。



在AT2000“工具”模块中打开“分色1”功能,弹出如图4-2-1的对话框:



图4-2-1“分色1”对话框



一、对话框说明:

色号窗口:用于输入在调色板窗口中的分色序号。

分色数窗口:用于输入图象的分色套数。

分色调节窗口:通过对分色颜色的色相和饱和度的调整来调节分色状态。

分布曲线按钮:点击此按钮打开图象的色彩分布直方图。

寸入文件选项:选择此项可以分色后的单色灰度图直接寸入到硬盘中。

复位按钮:点击此按钮可以重新输入分色套数进行分色。



二、操作步骤:

打开要分色的原稿,为了能有最好的分色效果,原稿必须具备几个条件:

形的正确性。扫描图稿必须放置正确。

色彩的真实性。用32位真彩色扫描成稿(不转换到8位索引彩稿)。

误差消除到最小。去网纹。

并对原稿作一定的修整,包括:

用风格复制功能修整原稿中“形”中的缺陷。

用曲线调整功能修整原稿中“色”中的不足之处。

用色阶调整功能,调整色阶分布状态,使图稿的色阶能达到最佳状态。

滤去灰色成分:利用分色窗口中的滤波器功能将灰色成分提出,生成滤去灰度的图象(L3层),而灰色也单独生成一层(L2层)作为黑版。

在滤色时,不能将过多的灰度提取出来。这是因为在彩色叠加过程中也会增加图象的灰度。

分色:打开“分色1”对话框,对滤去灰色的图象(L3层)进行分色。输入分色数为6套,然后对图象实施“预视”功能。并将分布曲线打开作为参考,调整分色调节窗口中六色的偏移量,使预示的图象尽可能地与原稿一致。然后按下“确定”将图象分成若干层。

分析分色结果:

将所有色层(除原稿层和L3层)的观察眼打开,查看各色叠加后的效果,并与原稿层比较;

单独显示L3层,该层为分色后的残留层,应该越少越好;

如果有空白层,将空白层删掉。

5.将各分色层存档:将各色层的8位索引文件通过层管理器分别存成PCX文件。









































第三节选色并色



用于将图像中的颜色有选择地进行合并,适用于有些没有明显边界的泥点花样和随意花样。

选中“编辑”/“选色并色”,屏幕上会弹出如图4-3-1所示的对话框。







图4-3-1





一、对话框说明:

目标色:表示颜色合并后的最终颜色,颜色块左边的数字代表色号。

工作色:表示颜色合并时屏幕中显示的颜色,颜色块左边的数字代表色号。

颜色显示窗:用于显示将要合并的颜色。



二、操作步骤:

1.首先调入一幅8位图像。

启动“选色并色”功能:单击左键选择“图像”/“选色并色”,屏幕会出现如图4-3-1所示对话框。

选取工作色及目标色:左键单击调色板,选取前景色,再单击背景色,在调色板中选取一颜色。

执行选色功能:光标移到图像中要合并的颜色处按住左键拉框,图像中与该框内所有选中颜色色号相同的颜色即变成所选的工作色,且所有已选中的要合并的颜色均在颜色显示框内显示,如此可将欲合并的颜色都变成工作色。当要去掉某一巳选的颜色时,可将光标移到颜色显示框内该颜色处单击左键,则会在该色上出现一白色方框,而此时图像中则会预示该色被去掉后的效果,再单击左键仍可恢复。若要实际去掉该色,则在颜色显示框内该颜色处单击右键或图像中单击右键去掉即可。如此可反复选择,直至满意效果。

执行并色功能:将要合并的颜色都变成工作色后,单击“确定”按钮,所选颜色即并为目标色。



【注】:该功能只对8位图有效。



















































第四节云纹处理

利用分色功能分出来的云纹图案,可能因来样布纹或因其它因素的干扰,存在很多杂点,针对这种情况,您就可以用云纹处理功能来解决。

云纹处理包括去噪、扩色、模糊和高斯模糊等四种功能。



去噪

用于去除云纹图象上的杂点。

选择“分色”/“云纹处理”/“去噪”,屏幕中会出现如图4-4-1所示的工作对话框。



图4-4-1去噪对话框



对话框说明:

方式:用于输入要去掉的点子的大小。例如数字为3时,表示3个点以下的点子都将作为杂点被去掉。

平均值选项:当此项未选择时,去掉的杂点为白底;当选择此项时,去掉的杂点处,将云纹灰度与白底揉合,不会出现明显的斑点效果,使去噪后的图像更柔和。

预视:选择该项时,屏幕中即时显示去噪后的效果。



操作步骤:

选择“去噪”功能:单击左键,选择“工具”/“云纹处理”/“去噪”,则弹出如图4-4-1所示的对话框。

设定点子大小:将光标移到模式处,用键盘输入或用微调按钮调整。

设定平均值:单击左键选择此项。根据需要也可以不选。

打开预视:单击左键选择此项,此时可以直接看到去噪的效果,关掉时显示原稿。

按“确定”按钮后,进行处理,在“状态条”中会有显示,结束后屏幕中出现去噪后的图像。



扩色

有些分色后的云纹单色稿,尤其是边界比较明显的那些花稿,各色之间需要做一定的覆色,以防止印花后布面留白。可以运用于云纹处理的“扩色”功能来达到目的。

选择“分色”/“云纹处理”/“扩色”,屏幕中会出现如图4-4-2所示的工作对话框



图4-4-2



对话框说明:

点数窗口:用于输入所需叠扩的象素点。

软过渡选项:选中该项则扩色部分进行模糊。

预视:当选择该项时,屏幕中即时显示扩色后的效果。

层显示窗口:显示当前图象的所有分色层。



操作步骤:

选择“扩色”功能:单击左键,选择“工具”/“云纹处理”/“扩色”,则弹出如图4-4-2所示的对话框。

2.设定扩色点数:将光标移到点数处,用键盘输入或用微调按钮调整。

3.设定软过渡:单击左键选择此项。根据需要也可以不选。

4.选择被扩层:在层显示栏中单击左键选择被扩层,按住“shift”键可选择连续的多层,按住“ctrl”键可选择不连续的多层。

5.打开预视:单击左键选择此项,此时可以直接看到扩色的效果,关掉时显示原稿。

按“确定”按钮后,进行处理,在“状态条”中会有显示,结束后屏幕中出现扩色后的图像。



三、模糊

对于布纹比较明显或粗糙的原稿,利用此功能可以去除布纹,达到柔化的效果。但过度的模糊会破坏或减少将云纹图案的细节,而损失原稿的层次。因此,使用模糊功能必须选择一个合适的度,既是图象变得柔和,又不损失原稿的层次。

选择“分色”/“云纹处理”/“模糊”,屏幕中会出现如图4-4-3所示的工作对话框



图4-4-3模糊对话框

模式:用于设置所需模糊的程度,数值越小,程度越轻。

边界选项:选中该项则只模糊边界。

预视选项:当选择该项时,屏幕中即时显示模糊后的效果。



操作步骤:

打开需要模糊处理的单色灰度稿。

选择“模糊”功能:单击左键,选择“工具”/“云纹处理”/“模糊”,则弹出如图4-4-3所示的对话框。

2.设定模糊程度:将光标移到模式处,用键盘输入或用微调按钮调整。

3.设定边界选项:单击左键选择此项。根据需要也可以不选。

4.打开预视:单击左键选择此项,此时可以直接看到模糊的效果,关掉时显示原稿。

按“确定”按钮后,进行处理,在“状态条”中会有显示,结束后屏幕中出现模糊后的图像。



四、高斯模糊

这个功能是用来对图象进行模糊的。与模糊相比,高斯模糊可以用来处理24位的真彩图象。



图4-4-4高斯模糊对话框

单击打开该功能后,可以通过拖动控制杆的调节点来控制模糊的程度。



图4-4-5高斯模糊后的图象

















第五节孤立点去噪

在描稿过程中,由于其他功能(譬如色填充)的运用而产生一些杂点,会影响最终花稿的质量,因此必须将所有的杂点去掉,利用“去噪”功能可以达到去除杂点的目的。“去噪”的主要功能是“孤立点去噪”



孤立点去噪:

选择“工具”/“去噪”/“孤立点去噪”,即会弹出如图4-5-1所示的对话框。





图4-5-1孤立点去噪对话框



面积输入窗口:用于设定去噪的点面积,小于该设定值的噪点均被去除。

长度输入窗口:用于设定去除噪点的线长,小于该设定值的噪点均被去除。

颜色:用于设定所要去除噪点的颜色。只能选一个颜色或是所有颜色。



操作步骤:

选择“去噪”/“孤立点去噪”功能

2.输入噪点面积及线长。

3.选择去噪颜色:按住“Alt”键在图像中或直接在调色板中单击左键选色,只能选一个颜色。

4.光标移动到图象上,按住右键可调节笔型框的大小,以控制去噪的范围。

5.单击左键对所选区域去噪。







第六节图像变形



这是一个对图像中的花形进行拖动变形的工具。

选择“工具”/“图象变形”功能,会弹出如图4-6-1所示的工作对话框:





图4-6-1



X方向输入窗口:用于输入所选框范围的X方向大小。

Y方向输入窗口:用于输入所选框范围的Y方向大小。



操作步骤:

选择功能项:选择“工具”/“图象变形”功能,即弹出如上图所示的工作对话框。

拉框:将光标移到图像上所需要变形的区域,按住右键拖动拉框。

3.拖动变形:光标移到方框里面,按住左键拖动方框,图像变动。

















































图象插入



图象插入功能是,在图象上水平或垂直方向画一条曲线,然后在画线处插入色块。此功能可以用来修改回位,但处理的图象必须是平接的,否则,插入后会破坏图象的回位。

打开该功能后,系统弹出一个图象插入对话框,如图4-7-1所示:



图4-7-1图象插入对话框

通过菜单上面的图标选择画线的方向,然后根据选择的方向在图象上以点击的方式画一条曲线,所画的线必须画到图象边缘。画完线后,左键在调色板上点选填充颜色,在对话框的“Fill”窗口显示所选的颜色。在“Distance”窗口,用键盘输入填充宽度,填充宽度是指水平或垂直方向的距离,然后单击OK键进行操作。

经过图象插入后的图象如图4-7-2所示:



图4-7-2图象插入结果

AT2000使用说明第四章工具4──27







献花(0)
+1
(本文系WFP199707首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