配色: 字号:
五行学说与中医
2014-07-01 | 阅:  转:  |  分享 
  
什么是五行学说?

五行学说是先人通过观察、实践总结下来的一套科学理论,他们将自然界与人类生命活动联系起来,形成了联系人体内外环境的五行结构系统,用以说明人体以及人与自然环境的统一。

古代最早的医药典籍《黄帝内经》中将人体内外环境联结成一个密切联系的整体:

五方:东南中西北

五气:风热湿燥寒

五行:木火土金水

五岳:泰衡嵩华恒

五味:酸苦甘辛咸

五脏:肝心脾肺肾

五感:怒喜思忧恐

《素问·阴阳应象大论》中有:“东方生风,风生木,木生酸,酸生肝,怒伤肝,悲胜怒;南方生热,热生火,火生苦,苦生心,喜伤心,恐胜喜;中央生湿,湿生木,木生甘,甘生脾,思伤脾,怒胜思;西方生燥,燥生金,金生辛,辛生肺,忧伤肺,喜胜忧;北方生寒,寒生水,水生咸,咸生肾,恐伤肾,思胜恐。”

五行由五方开始到五气,由五气到五味,由五味到五脏,形成了一个天人合一的五行模式,这就是将自然界的万事万物以及人体的各脏腑进行五行归类,按各事物的不同属性作五行相配,展示了一个无所不包的五大系统,这五大系统由于其相互联系、相互协调平衡,而被表述为一个统一的整体。



五行学说如何应用于中医治疗中?

《黄帝内经》上面说:恐属水,喜属火,忧属金,怒属木,思属土。

恐属水,意思是说:如果很恐惧,会伤害到我们的肾脏。人害怕的时候,经常会尿湿裤子,这是因为过分恐惧,令他的肾脏受到了伤害。

过分的喜悦会伤害心脏。

过分的忧伤会伤害肺脏,肺虚以后更容易忧伤,所以悲观的人看到什么都想大哭一场。《红楼梦》中的林黛玉,整日哭哭啼啼,最后因为肺结核英年早逝,就是因为她整日忧伤,伤害了肺脏,形成了恶性循环。

过分的愤怒会伤害肝脏,生病的人之所以容易发脾气,容易情绪波动,因为他伤了肝,造成了恶性循环。

过分的思虑会伤害脾脏。

如何治疗呢?

《黄帝内经》中有言:怒伤肝,忧胜怒;喜伤心,恐胜喜;思伤脾,怒胜思;忧伤肺,喜胜忧;恐伤肾,思胜恐。

其实用到的就是我们“五行相克”的原理。

怒属木,作用于肝;思属土,作用于脾。木克土,所以愤怒能缓解思虑过多对脾脏的伤害。

金朝时候有一个医学家叫做张子和,是金元四大家之一,是中医攻邪学派的代表人物。

当地知府的夫人,一年多时间都吃不下饭,更糟糕的是无法入睡,每一天晚上躺在床上翻来覆去,一分钟也无法睡得着,看遍了所有的医师都不能治愈,知府亲自出面请张子和来诊治。张子和一诊治就知道,知府夫人平时牵挂很多,执著心很重,思虑过度而伤脾,不是药物可以治好的。

他就和知府两人密商,故意当面地闯入卧室,将知府夫人的金银首饰一抢而空,扬长而去。知府夫人忍不住,生气到了极点,跳起来指着张子和的鼻子破口大骂。很奇怪的是,骂过以后她就觉得舒服了,当天晚上她就能够安心入睡,睡得很香。第二天就胃口大开,病全好了。

张子和在他的《张氏经验方》中提到,之所以能治好知府夫人的病,是因为怒胜思,即木克土,因为思属脾,脾脏受损伤,造成夫人思虑过度。而怒属肝,肝主疏泄,调畅气血。所以,以怒胜思,实则是用肝脏造血调畅之功解脾脏之气。



扁鹊所著《难经·六十九难》中有:虚则补其母,实则泻其子。亦是运用了五行“母病及子”、“子病及母”的观点。《难经》中将五行相生关系比喻为母子,即“生我”者为母,“我生”者为子。如肝脏有病,病传至心,为母病及子;并传至肾,为子病及母。因此,脏腑的病症不仅要考虑病灶本身,相关联的脏腑之间也都应加以治疗。

比如,肝血不足,除须补肝血以外,还可以用补肾益精的方法,通过“水生木”的作用促使肝血的恢复;肝火炽盛,除须用清泻肝火的药物,还可以清泻心火的方法,通过“心受气于肝,肝气舍于心”的机理,已消除亢盛的肝火。

俗话讲“中医治本”、“西医治标”,道理就在这里。



献花(0)
+1
(本文系静思佛语00首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