配色: 字号:
正确对待市场经济建设中的人性问题
2014-07-06 | 阅:  转:  |  分享 
  
正确对待市场经济建设中的人性问题

提要:人类社会的客观规律的根源存在与人性之中。人的本性是自私自利、争强好胜的,市场经济的客观规律一样受人性支配。认真理解并正确对待人性问题,对搞好我国的市场经济建设,具有极为重要的意义。?一、人性问题对市场经济建设有重要意义?十九世纪的英国生物学家、生物进化论的奠基者达尔文指出,自然界的一切生物体都处在激烈的生存竞争之中。在生存竞争中,适应者、胜利者生存,不适应者、失败者被淘汰、消灭。这是自然界“一条没有例外的规律”。通过自然选择,生物中产生了适应环境变化的有利于自己生存的良性变异的个体,这些个体更好地生存和发展。这种良性变异代代的巩固强化,就引起了生物的进化。?人类当然也是生物的一种,一样得服从这一生物进化的客观规律的支配。?当代美国政治科学家汉斯.摩根索指出,人类社会的客观规律的根源存在于人性之中。要改良社会,只有理解并顺应这些客观规律,才能获得成功;如果对着干,就有失败的危险。显然,要理解并应用好这些客观规律,最根本的途径是理解并正确对待人性。?当今世界上的发达国家,实行的都是宏观调控的市场经济体制,我国进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改革以来,也取得了伟大的经济成就。事实证明,宏观调控的市场经济体制是最有效率的经济体制。现在,我国的市场经济体制改革正全面推进,理解并正确对待支配市场经济客观规律的人性基础,对搞好我国的市场经济建设,具有极为重要的意义。?二、人的本性是自私自利、争强好胜的?从对西方社会发展有着巨大影响的思想家如马基雅维利、霍布斯、洛克、摩根索、亚当.斯密等的人性论来看,西方社会的人性观属于“性恶论”的人性观。他们的人性观可以概括为:人的自然属性要求人们求自保、生存,人的本性是自私自利、争强好胜的,人的最终目的是争夺强权、统治他人。?自然法则禁止人们去做损毁自己的生命或剥夺保全自己生命的事情,并禁止人们不去做自己认为最有利的事情。如果在充满邪恶的人当中发誓洁身自好,就会遭受买灭顶之灾,成为他人强权的牺牲品。因此,为防止他人为恶,必须以强权对付强权。?霍布斯和洛克提出了自然状态说,他们认为自然状态下的人互相像狼和狼一样争斗,人的自然权利没有保障,随时有遭受侵害的危险。因此,人们受理性的驱使,不可避免地放弃部分自然权利,通过订立契约,共同遵守,以补救自然状态下的种种不便。?从尼采哲学来看,正是人生命中内在有着不断追求改善、增长、扩张、超越自我的“冲床意志”,所以势必导致人自私自利、争强好胜。?笔者认为,道德是主观的,人性使人以自己作为道德判断的主体,以对自己是否有利作为判断善恶的标准,道德依附于人的利益而存在,它随判断主体的不同而不同,随判断主体利益的变化而变化,因此,道德是相对的,也是动态的。一个社会服从于什么道德标准,取决于哪一个道德判断主体占统治地位。?人性有恶的倾向,但不一定有恶的结果。人性的存在使人为了谋求利益,勤于劳动、奋发不息,不断创造积累财富,从而有利于社会的进步和发展。从这个意义上讲,人性是人类社会进步的原动力,人性是善的。?但人的欲望是无限的,只要对自己有利,人就不择手段,不惜侵犯他人利益,如果不受约束,人就会为所欲为,从而使道德遭到破坏。从这个意义上讲,人性是恶的,人性是人类社会罪恶的根源。?人并不会无端的攻击他人,因为无端的攻击他人会受到报复而得不偿失。恰恰相反,人不可能孤立的生存,人与人之间存在分工,需要合作。所以,人们为了现实利益和潜在利益,往往愿意遵守共同的道德和制度,与他人友好相处,共同合作。但是,当利益消失后,这种合作就会解体,当利益冲突时,合作就会转变为斗争。?改良社会的目的是使人弃恶扬善,利益驱动和力量制衡是最重要的手段。汉斯.摩根索认为,世界是不完美的,是人性内在力量的结果。制约和均衡是一个普遍适用于多元社会的原则,这种原则旨在实现较少的恶而不是绝对的善。?三、市场经济是顺应人性的?经济学认为,人的欲望是无限的,相对于人的欲望,再多的资源也是稀缺的。经济学的基本课题,就是如何有效地配置和充分的利用稀缺资源以满足人们的需要。显然,经济学的基本课题与“性恶论”吻合。?市场经济是以“性恶论”为基本出发点的。?第一,市场经济的本质是商品经济。商品经济的目的就是为了牟利。企业作为商品生产经营者,是市场经济的主体和细胞,它以自身利益为准则,以市场为中心,追求经济效益最大化。企业的行为方式是积极地参与市场竞争,力求通过不断的创新改进技术降低成本以不断扩展市场份额。由于企业需要用自身积累实现扩张的冲动,企业各种不规范的短期行为也将被纠正,从而使企业充满活力。?谋利、竞争和创新是企业的行为特征,这是因为他和人一样具有“冲创意志”,它的行为特征与人的本性是一脉相承的,是人性的反映。?第二,市场经济是法治经济。在西方国家,向市场经济过渡的启动力量来自市场本身,即商人和市民阶层。所谓市场经济的法律在很大程度上不过是商人和市民阶层的利益要求。他们是产生法律要求的利益主体。市场经济需要以权力为核心,具有极大权威和独立运行机制的法律制度,这正是法治形成和发展的经济动因。?市场经济作为法治经济,它通过法治这一外在的强制力量,使只有合乎法律规定的商品生产经营者才能进入市场,让企业作为拟人化的法人组织参与市场竞争;同时,法律规定企业在市场中的生产经营行为,必须符合规定,否则就会受到惩罚。?市场经济作为法治经济,通过法治承认市场主体的意志自主性,使经济关系契约化。市场主体之间通过自由、平等的协商订立的契约来进行商品交换活动。通过公平、合法的竞争达到优胜劣汰,合理配置资源,最大效率的发展生产力,以满足人们的需要。?市场调节是一种利用人性,以价格为杠杆,以经济利益为驱动力的自发调节。通过竞争,这种调节有利于资源向那些经营好、竞争力强、利润高的企业流动,以达到资源的合理利用。这种调节对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局部利益与整体利益有冲突的调节,就无能为力了,必须由国家政府解决。此外,市场调节是一种事后调节,这种滞后性容易造成企业决策失误和生产盲目性。对于一些生产周期长的部门影响尤为明显。由此可见,单靠市场调节本身,还不能保证国民经济总量和结构的平衡,容易导致经济危机,这一缺陷要由国家政府通过宏观调控来解决。?单纯的市场调节不能保证公正的收入分配,容易产生贫富两极分化,引发社会矛盾;单纯的市场调节容易产生之谷个人和局部利益,忽视国家整体利益的倾向。一旦国家利益受损,社会安定就失去了外在力量保证。因此,为克服人性缺陷,必须加强宏观调控。?如果把商品生产经营者的牟利竞争行为喻为向低处流的河流,那么,法治和宏观调控就是引导河流向建设性的方向流动,尽量减少这种流动的破坏性的河堤。?理论和事实都证明,以“性恶论”为出发点,通过利益驱动和力量制衡使人弃恶扬善的宏观调控的市场经济体制是顺应人性的,是当今世界上最有效率的最好的经济体制。我国选择市场经济体制是非常正确也是非常必要的。?四、市场经济的价值观?思想是行动的指南,行动是决定效果的自我力量。市场经济作为当今世界上最成功的经济运行形式,受一套完整的思想价值体系支配,这种思想价值体系也是以“性恶论”为出发点的。?尼采哲学对现代西方哲学产生巨大影响。尼采哲学中,人的思想认识及道德价值观念都取决于人的非理性的生命和本能冲动,这种生命力和本能冲动来自于人的生命本身。人的生命是一种冲动、冲力、创造力,或者说是一个不断自我表现、自我创造、自我扩张的过程,这个过程即是生命意志。生命意志是表现、释放、改善、增长自身的生命力的意志,即“冲创意志”。“冲创意志”是人的一切认识行动的动力,“冲创意志”永远是生生不已、自强不息,永远是自我破坏、自我创造的。高贵的人把自己作为价值观念的决定者,把一切能发挥个人的内在的生命力和本能,发挥个人的创造性、能动性的东西当作善,是“冲创意志”得到充分发挥的超人。人性的自私自利,争强好胜是“冲创意志”的反映。尼采哲学是典型的自然状态下的自然人的思想价值观,他要求人们将人性发挥到极端,这是极端个人主义的。但尼采哲学的确揭示了生命的本质,这一理论作为一种强调发挥、改善、增长人的生命力,反对因循守旧,提倡奋发有为的学说以及作为一种反对沉入彼岸世界,强调现实生活的价值和意义的学说来说,本质上是伟大的。?实用主义是现代对美国的社会生活和思想文化影响最大的哲学流派,几十年来一直被当做美国生活方式的主要思想基础,甚至被认为具有半国家哲学的地位。?实用主义强调哲学要立足于现实生活,把确定信念作为出发点,把采取行动当做重要手段,把获得效果当作最高目的。自称是“行动哲学”或“实践哲学”。其中的现实是指主体所经受、对待、改造的现实;信念是指主体的主观愿望;行动、实践是指主体所采取的行动;效果既包括那些与客观实际相符合的客观效果,也包括了仅仅为主体所追求的利益、功效。?实用主义是对唯意志主义的理性化,是对唯意志主义的修正和完善,两者之间联系密切。唯意志主义和实用主义都是一主体利益为核心的主体哲学。?美国是市场经济发育最充分的典范国,市场经济制度建立得最精粹最完备。美国人的基本价值观念是无限的发展,政治上信奉强权政治,进展、增长、扩张是美国生活的必然规律。企业家精神是美利坚民族精神在市场经济中的具体表现。创新、务实、扩张是美国企业家精神的三大表现。这三种精神结合在一起,创造了美国经济和社会生活中最大限度的经济效益。?可见,市场经济的价值观以人作为主体,以发挥人的“冲创意志”,满足人性需要,一切以对人有利为最高目的。它与唯意志主义和实用主义有密切联系。?五、正确对待市场经济建设中的人性问题?我国在引进西方国家的市场经济这一经济运行形式的同时,更要将以“人性论”为出发点的市场经济的价值观引进到中国来。从中国的实际出发,把市场经济的普遍原理与中国的具体情况结合起来,才能获得成功。?(一)承认并接受“性恶论”,以之取代“性善论”。?我国是个深受以“性善论”为出发点的儒家思想影响的国家,儒家思想是我国民间的主要思想基础。儒家学说认为“人之初,性本善;性相近,习相远。”人的本性是善的,人有善端,人是否发挥自己的善性,主要取决于是否有善的主观愿望。儒家在政治上主张“仁政”,推崇“以德服人”的“王道”,反对“以力服人”的“霸道”;对人与人之间的冲突矛盾,主张“执两用中”,互相调和。“仁政”的基础是“仁”。孔子认为,“孝悌”为“仁”之本;孟子则认为,“恻隐之心,仁之端也。”可见,儒家的“仁政”,就是以“仁爱”为基础,以同情弱者,服从家庭和社会固有秩序的“德”来进行统治。?在“理欲”问题上,儒家认为,“理”是善的,“欲”是恶的。所谓的“理”就是“君为臣纲,父为子纲,夫为妻纲”这“三纲”和“仁、义、礼、智、信”这“五常”;所谓的“欲”就是“饮食男女”等人们的欲念。“理欲”是人性的两重性,应“存天理,去人欲”,耻于言利,以遵守旧有的道德秩序为荣。?由于耻于言利,儒家也鄙视劳动,认为“劳心者治人,劳力者治于人。”?由此可见,儒家以“性善论”所推导的理论体系是很稳定的维持既有秩序的思想体系,它不会因为“利”和“力”的变化而变化。它要求人们放弃主体意识,成为道德判断的客体,倡导人们在行为上舍生取义,克己谦让,因循守旧。弃恶扬善和维持社会稳定的途径主要通过人内在的主观自觉,用道德进行自我的软约束来实现。由于对人性的错误理解,造成了人的本性的异化,导致了整个民族的压抑和懦弱,阻碍了中国的进步。中国的超稳定是儒学的“功劳“,但中国的进步确是人性扩张的结果。?中国在古代,历遭北方落后的少数民族的入侵和统治,近代又遭到西方列强的侵略和奴役,无不证明了中国传统的价值观——儒学的重大缺陷。一个耻于言利,鄙视劳动,不敢竞争,因循守旧的民族,哪有不败之理。没有利益作基础的“仁政”和没有力量做后盾的“王道”,不过是徒有虚名罢了。?以“性善论”为出发点的儒家学说和以“性恶论”为出发点的市场经济的价值观是格格不入的,只能成为市场经济建设中的绊脚石,真正的儒家学说的信徒,根本不以经营企业,及时经营企业,也只会早早成为他人的牺牲品。?在计划经济时代,人们生活在集体之中,生产资料归集体所有,生产活动由集体安排,生产成果归集体分配。分配的方式按照劳动时间(量)而不是劳动效果来分配,除了劳动,其他生产要素不参与分配。由于权力高度集中在集体的领导手中,有利于集体调动资源,建设对集体有益的事业。但是,如果领导犯了错误,也会对集体造成灾难性的后果。在这种体制下,人们的生存权和发展权受领导高度控制,受集体强烈制约,“听话”和“自我牺牲”成了“美德”,人们被迫放弃自己的主体意识,违心跟随领导和集体运动。不公正的分配方式是多劳者不多得,人们消极怠工,不讲效益,大肆浪费,效率低下。?尽管计划经济时代也是稳定的,但由于它否定人性,用阶级分析取代人性分析,认为资产阶级才是罪恶的,无产阶级光荣。计划经济在人性问题上,犯了“人性二元论”的错误。它从思想上和行为上,都是贬抑强者,偏袒弱者,使人们受到禁锢,不敢谋利、竞争、创新。在社会稳定的同时,使整个社会陷入了窒息状态,犹如一团死水。?从“性恶论”和“性善论”的分析对比中我们可以看到,“性恶论”是正确的。我们必须用“性恶论”取代“性善论”来构建市场经济的价值观,让市场经济的精神内核谋利、竞争和创新融入到我们的价值观念中来。但这不等于任由人性漫无节制的扩张,我们要用法律制度这一外在力量作为遏止人们向恶的基础手段,同时还应吸收“性善论”的合理因素,辅以内在的道德来引导人们向善。我们在微观发挥人性竞争的基础建设性作用的同时,还要吸收计划经济的合理因素,在宏观上辅以政府协调控制来弥补人性的缺陷。?(二)辩证理解公有和私有?财富的本质是效用,是能满足人们的需要。社会财富的公有的根本体现是生产资料的公有制,但集体共有必须通过生产成果的个体私有来体现,没有生产成果的个体私有的公有是虚无的公有。而一个个个体的私有就形成了公有。公有是以公共私利为目的,也就是为公共私利服务的。问题是如何将生产资料的成果合理的分配给个人使用,以实现公有的目的。?在计划经济中,生产成果按劳动时间量分配,由于劳动时间量的差别很小,其实质是平均分配,这等于责任和权力不参与分配,责任和权力与私利关系肤浅,“你有我有大家有”的“公有”等于“你没有我没有大家没有”的“工无”。因此,人们对生产资料和生产成果都不珍惜,造成巨大破坏和浪费,最终导致共同的贫穷——“公有”导致“公无”。?在市场经济中,生产资料按等价交换和公平竞争的原则分配,生产成果按生产要素的贡献分配。市场主体按能力和贡献参与社会财富的分配。生产水平高、效益好的企业获得的生产资料多,获得的财富也多,但它缴纳的税收——为公益事业服务也越多。生产资料和生产成果的分配与私利紧密相连,每个市场主体都力求使最有限的生产资料创造出最大限度的财富,从而使人人皆富。“私有”最终导致“公有”——人人皆有。?市场经济有利于强者,计划经济关照弱者。社会改良应给人们提供尽可能公平的机会,要关照到每个社会阶层的利益和道德要求。实行宏观调控的市场经济体制这种部分公有制的混合经济,是合理的,他照顾了各方的利益,它在给弱者提供生活保障的基础上,给强者更多机会。?(三)培育强大的市场主体阶层。?人民的本性与个人的本性是一样的,为人民服务是人民对政府提出的职责要求,政府领导者的个人愿望是为自己服务。我国的市场经济改革从农村开始,但农民作为为生产力低下的自然经济色彩浓厚的小生产者,既不是经济主体,也不是行政主体,不可能成为市场经济改革深层次的重要力量。我国市场经济体制改革是行政主体发起推动的,但当触及行政主体利益时,这种改革就受到阻碍。计划经济是行政经济也是权力经济,在我国,行政主体依然拥有及强大的力量,他们主观上必然维护对自己有利的旧体制,力图通过权力参与更多的社会利益分配。政府上层领导者与下层群众要求层次不同,出现利益冲突时,很多改革措施就难以贯彻落实。?能将市场经济体制改革推向深入的真正力量来自市场经济主体,这就要求培育强大的市场经济主体阶层,通过市场主体为了自身利益,与不合理的行政体制相抗衡,最终导致公、检、法的独立和法律制度的公平,从而使市场经济主体和行政主体的行为共同接受法律的规范和约束,保持整个市场经济的有序和健康发展。市场经济主体的力量现在还很弱小,要实现这一目标,还有相当长的路要走。?完成于1999年10月
献花(0)
+1
(本文系淘沙金首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