配色: 字号:
明初双烈耀荆州
2014-07-06 | 阅:  转:  |  分享 
  
明初“双烈”耀荆州



□陈礼荣

明朝永乐六年(1408年),明成祖朱棣以《平安南诏》诏告天下,声称应安南(今越南)官吏耆老的请求,在当地正式设立大明王朝的承宣布政使司、提刑按察使司与都指挥使司,并颁下圣旨,改安南名为“交趾”,进行直接统治。紧接着,朝廷在交趾建立起府、州、县等各级行政机构,推行儒学教化,并采取移风易俗及的政策,将当地划为15府、36州,总计180多个县。

从中国古代的历史进程来看,自秦、汉两朝,直至五代十国时期,中央政府一直在越南地区设置官署,进行统治。于十世纪中叶,越南曾独立建国,但也与中央政府始终保持着宗藩关系。明成祖朱棣自从执掌政权起,明朝与安南的关系发生了变化:先是越南陈朝被权臣黎季犛所篡,建立起胡朝;接着,明军应陈朝的官吏耆老所邀,于永乐五年(1408年)南下征讨黎季犛,将叛逆势力基本消灭。当时也曾遍求陈朝王孙,欲立其为国王,但由于陈朝王子皆被黎季犛所害,故当地头面人物即向明朝中央政府上表,口称:“安南国本交州,愿复古郡县,与民更新。”于是,便有了明成祖朱棣颁布的《平安南诏》。

明朝在安南推行中国封建中央集权政治制度的20余年里,强制实施封建经济模式以及生产技能等先进文化,虽然对当地的社会进步与生产发展带来了极大的促进和推动作用,但由于招致了地方割据势力的强烈抵制,以致纷争不断,战祸连年。在这段被越南史学界称之为“安南属明”的时期里,先后有两位荆州沙市籍的官员,壮烈牺牲在这片南国土地上。其中最为著名者,当数兵部尚书刘儁。

刘儁出身在江陵县一个世家望族的大宅门里。他家祖上几代,均在商埠重镇沙市置有房产,开有店铺。曾祖父刘伯华、祖父刘甫庆均以富甲一方而为地方父老所推重;父亲刘从政更是一心行善,颇获佳誉,“闻实有加”。

乡里口碑相传,说是那一日刘从政夜间睡熟做梦,只见天空中落下一幅大红锦幛,上面书写着一个大“儶”字;刚好在这天半夜,家中有个新生男婴呱呱坠地,于是,他就给儿子取名叫刘儶。这孩子自幼即聪明颖慧,史称其“磊落不羁,读书日记数千言,下笔成文,蔚然可观”。当他到了青年时代,刘儶更是“壮志益坚,平居言不出口,遇事剖决有道”,所以在地方上每每受到乡邦父老的期许,认为他将来必定是国家的栋梁之材。

洪武十八年(1385年),刘儶在科举会试中脱颖而出,先后任兵部主事,再升郎中,后擢迁右侍郎;永乐初,因受帝隆恩,官拜尚书。永乐四年(1406年),交趾日南(今越南中部从广平省到平定省之间的沿海狭长地带)一带的地方割据势力头目陈頠反叛作乱,明成祖朱棣派刘儶领军南征。

叛军头目陈頠,是越南黎季犛篡位后封的日南郡王,他在谟渡(今越南宁平安谟县)遇到先朝遗臣陈肇基率众追随,便即皇帝位,自称后陈朝,并改年号为兴庆。刘儶率领明军入越之后,夜以继日,运筹画策,故兵到之处,战无不捷。此间,他明颁朝廷诏令,首恶必惩,胁从俱释。以致明军所到之处,催枯拉朽,地方割据势力土崩瓦解。

刘儶平定叛乱,不久即率大军凯旋。未几,地方割据势力的余孽再度啸聚山林,筑堡举兵。朝廷派刘儶领军二度南征,另遣大将军黔国公沐晟前往会勦。

沐晟(1368—1439),字景茂。明初大将、黔宁王沐英的次子。刘儶在向明成祖朱棣陛辞时激昂慷慨地表示:“此行吾当尽除逆贼,以死报国”。

明军师行万里,刚刚直抵化州(今广东省茂名市代管的县级化州市),日南一带的土著民众听到刘儶的名字,大多数人便纷纷望风归顺,唯有少数顽固分子负隅对抗。刘儶率军抵达前敌,一日,接到归顺土著传送的情报,说是陈頠等顽固逆贼正聚集在大安岛,图谋卷土重来。刘儶即刻率兵前去围剿,不料进军途中遭遇台风豋陆,一时间天昏地暗,飞沙走石,明军将土昼夜莫辨,人马难行,而熟悉地形地貌的敌人则乘机聚众而上,包围了刘儶的老营(指挥部)。

刘儶见寡不敌众,唯有仰天长吁:“天乎,天乎!夷贼弗天,我实奉天,遭时如此,岂天不欲边民平治也。”在极度悲愤之中,他想起了儿时读过唐朝诗人罗隐的《筹笔驿》诗句:“抛掷南阳为主忧,北讨东征尽良筹,时来天地皆同力,运去英雄不自由。”于是拚尽全力,带领所剩无几的少数亲兵固守待援。

这时,大风刚过,遍地狠藉。敌军头目见刘儶势孤悬绝,陷入重围,便派人前来劝降。刘儶厉声大骂:“逆贼弗恭,残虐我百姓,扰害我边疆,我前奉命来讨,不肆戮杀,抚安而还,岂我之兵威不振耶?特彰圣天子好生之德也。不料尔思罔悛复劳天讨雇,今日之逼,气数耳!”敌军头目故意羞辱他,挑逗地说:“你只向我躬身一揖,就放你一条生路”。刘儶骂道:“堂堂天朝衣冠大臣,岂屈尔腥膻犬羊之下乎?刘尚书虽死,天朝岂无刘尚书乎!王师复至,尔辈死无遗类。”随即口诵杜甫《题武侯祠》诗:“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自经身亡。

刘儶遇难的消息传到北京,明成祖朱棣伤悼不已,遣皇太子及诸王设坛祭奠。不久,故乡的民众为了纪念这位壮烈殉国的乡邦子弟,在荆州城西门外为他修了一座衣冠塚,立庙永祀。后来,明仁宗即位,还特地遣官谕祭,并赐以诰命:赐刘儶荣禄大夫、柱国,谥曰:愍节。礼部侍郎兼华盖殿大学士杨士奇还亲自访问刘家遗属,为之撰写《兵部尚书刘儁传》,以传诸久远。

何忠(?-1426年),字廷臣,为刘儶的荆州同乡后学,也是沙市籍人。他于永乐九年(1411年)在辛卯科会试中,以二甲第四名的成绩高中进士,不久便官拜监察御史。何忠为官廉洁谨慎,后出任交趾承宣布政使司政平州知州。

永乐十六年(1418年),交趾清化一带的地方豪绅黎利策动各地割据势力的头目称兵叛乱,自称平定王。此后,黎利以十年战乱,不断消耗明军兵员与大量作战物资,最终迫使新登基的明宣宗决定停战罢兵;而何忠却正是在停战前夕的宣德元年(1426年),壮烈殉国的大明英烈。

当时,黎利兵围政平州,身为知州的何忠见城内兵微将寡,势不可守,竟亲自缒城外出寻找明军主力,以求救兵前来解围。潜行途中,不幸被俘。叛军头目劝他投降,他宁死不屈。敌人用锯子锯他的手臂与腿脚,他仍然骂不绝口。最后,恼羞成怒的叛军头目吩咐手下用木板把何忠夹牢,拦腰而锯,他血流遍地,赍志以殁。朝廷得悉何忠殉节的消息,敕命礼部会同荆州府县地方官为他修造衣冠塚,并“旌表其门”,赐谥忠节。

明朝对交趾的战争,历永乐、洪熙、宣德三朝。停战罢兵后,黎利便派遣使臣来到北京,争取明宣宗册封他为“安南国王”,并要求明朝承认其为越南实际统治者。起初,明宣宗不允,要求黎利继续访寻陈朝宗室子孙为王,后来经过多次外交谈判,明廷便只得尊重黎利握有政权的事实,先命他“权署安南国事”,再封为“安南国王”;同时,朝廷规定黎利每隔三年朝贡一次,每次必贡金人两尊,史称“代身金人”,后世有学者认为其是代指那些在安南以身殉国的官员将士。或可,在这些陆续贡进北京的“代身金人”当中,就该有两尊分别指代牺牲于南国大地两位荆州沙市籍官员刘儶与何忠的吧?

(本文作者系荆州市市政府第一届咨询委员会委员、荆州日报社主任编辑,此文为其读史札记《历史上的荆州100谜》第80则)



献花(0)
+1
(本文系我龙山人首藏)